手机阅读

2023年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精选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23:53:25 页码:8
2023年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精选12篇)
2023-11-26 23:53:25    小编:夜紫

拥有一个良好的计划可以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让我们更有时间和精力去追求更高的目标。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要不断反馈和调整,确保计划能够顺利实施。以下是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分享的高效计划实践,希望能借鉴到你的工作中。

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篇一

《乘法分配律》是本章的难点,它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和到加法运算。教材对于这局部内容的处置方法与前面讲乘法结合律的方法类似。在设计本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一直抱着“以同学发展为本”的宗旨,试图寻找一种在完成一起的学习任务、参与一起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实现不同的人的数学水平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方式。结合自身所教学设计例,对本节课教学战略进行以下几点简要分析:

一、教师要深入了解各层次同学思维实际,提供充沛的信息,为各层次同学参与探索学习活动发明条件,没有同学主体的主动参与,不会有同学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师若不了解同学实际,一下子把学习目标定得很高,势必会造成局部同学高不可攀而坐等观望,失去信心浪费珍贵的学习时间。以往教学该课时都是以计算引入,有复习旧知,也有比一比谁的计算能力强开场。我想是不是可以抛开计算,带着愉快的心情进课堂,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一个购物的情境,让同学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走进生活,开始学习新知。这样所设的起点较低,同学比较容易接受。

二、让同学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自身喜欢的书,出来的算式就比较开放。同学能自由发挥,对所学内容很感兴趣,气氛热烈。由同学计算总价列式,到通过计算发现两个形式不一样的算式,结果却是一样的。这都是在同学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得到的结论,是来自于同学已有的数学知识水平的。

三、总体上我的教学思路是由具体——笼统——具体。在同学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笼统的算式,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有同学是横向观察,也有同学是纵向观察,老师都予以肯定和褒扬,目的是让同学从自身的数学实际动身,去尝试解决问题,又能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同学得到相应的满足,获得相应的胜利体验。

四、在学习中大胆放手,把同学放在主动探索知识规律的主体位置上,让同学能自由地利用自身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去尝试解决问题,在探究这一系列的等式有什么一起点的活动中,同学涌现出的各种说法,说明同学的智力潜能是巨大的。所以我在这里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同学多说,谈谈各自不同的看法,说说自身的新发现,教师尽可能少说,为的就是要还给同学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能使同学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发明性得到充沛的发挥。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虽然本节课在感知乘法分配律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在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上还不够,因此在归纳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时,同学难以完整地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另外还有局部学困生对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等。

文档为doc格式。

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篇二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教材第7册的一个难点。从去年教过四年级的老师们口中知道乘法分配律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在理解、掌握和运用上都有一定难度。因此如何上好这一课,让学生真正地理解乘法分配律,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好它?我觉得要注重形式上的认识,更要注重意义上的理解。因为单从形式上去记住乘法分配律是有局限性的,以后在运用乘法分配律的时候,遇到一些变式如:99×24+24会变得难以解决。注重意义的理解,能让学生从更高的层面上去理解乘法分配律,那么将来无论形式上怎么变化,学生都能轻松运用乘法分配律。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在所教的另一个班试讲了这节课。实践证明,学生掌握情况较好。现在就具体教学设计谈谈我的想法。

北师大版的教材注重学生的探索活动,在探索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的规律,才能让他们真正地理解。本课是“探索与发现”的第三节课了,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索能力。因此本课的设计完全围绕着学生的自主活动在进行。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3.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4.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第一环节: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得到两个算式。并由观察分析得出:两个算式中参与运算的数是相同的,两个算式的得数相等,意义也相同。不同点在于运算顺序的不同。这样的结论已经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了乘法分配律。但这样的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呢?还需要再举例验证。这就顺利过渡到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通过学生自己的举例以及验证发现:要算几个几,既可以合起来算,也可以分开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这样就让学生从更高的层面上去理解、运用乘法分配律了,而不拘泥于形式。那么将来,就算学生遇到像99×24+24这样的变式,也可以轻松考虑出要想算99个24和1个24,合起来算100个24更简单。

第三环节:在总结出规律以后,利用乘法分配律的功能完成两道练习。在练习中既巩固了对意义的理解,又在题上用红色粉笔强调了相同乘数,这是在用暗示法对学生强调了乘法分配律的形式。

第四环节:用“大家早就用过乘法分配律了,相信吗?”这样的`设问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一起回顾教材p33页的乘法的竖式计算。观察发现,要算21个114,我们就是分开算1个114和20个114,再合起来。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初步感知了乘法分配律的另一大功能:它是乘法计算法则的依据。

第五环节:利用乘法分配律能改变运算顺序的功能,尝试简算。

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篇三

《乘法分配率》教后反思:本节课教学设计是按照海教在线上一课的备课模式的。学生以前已经学习过乘法的运算律,而且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下,学习乘法分配律比较轻松。当学生把两个算式写成等式的时候,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学生竟然一个都没举手,沉默半分钟左右,然后我考虑到这样问是不是有难度,于是我改了一种问法:“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立刻举手了。两个问题问法不一样,效果也截然不同,所以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也要经过深思熟虑呢!这节课上我比较注重学生的表达。当学生用字母表示这个等式后,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乘法分配律,有个学生说到了“分别”,我肯定了她这个词用的好。课上我还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重复学生的回答。以前把学生的回答重复一遍,好像成了我的一种习惯,所以以后每节课上注意,一定也可以改掉吧!

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篇四

数学教学关键是抓住数学的本质,乘法分配率学生理解起来难度比较大,关键是比较抽象。我个人认为应该形神结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追本求源建其“形”。

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加法和乘法的合并。因此,在教学时我先出示把6个4、5个4、1个4相加用乘法表示,再现乘法与加法的本质联系,然后把5个4和1个4合并就是5×4+1×4,让学生明白6×4=5×4+1×4,然后提问,你还能写出这样的式子吗?让学生尝试写出几个算式。并用“几个几”等于“几个几”来验证是否相等。这时大部分学生只是在发现一点规律后的模仿,很多学生还没有从本质上理解乘法分配律。

二、反璞归真建其“神”

当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乘法分配律的形后,可以多呈现学生常接触的数学题目:

1.可以从口算里找到乘法分配律;

2.可以从给花坛贴瓷砖,算一算,一共贴好了多少块瓷砖来找到乘法分配律;

3.计算平面图形。例如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或者计算两个长方形合起来的面积。运用图形直观地来帮助学生建立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4.为了让学生把规律内化,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乘法分配律。学生可能会用不同的符号、图形、文字来表示,如:正方形、三角形、圆,文字、笑脸、苦脸等等来表示,让学生自己抽象出字母公式,接着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乘法分配律,让学生自己得出什么叫乘法分配律,这时,学生应该真的明白乘法分配律到底是什么了。

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篇五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让同学们回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一、谈话引入。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出示例3: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1、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解答。

2、小组讨论自己的解法。

反馈解法,教师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二)课件示:一个长方形运动场,长50米,宽30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1、学生自已列式.

2、反馈,让学生说出列式根据,并板书:(50+30)×2=50×2+30×2。

(三)课件示:一种运动服上衣35元,裤子25元,买2套这样的运动服要多少钱?

1、学生自已列式.

2、反馈,让学生说出列式根据,并板书:(35+25)×2=35×2+25×2。

(四)探究规律。

1、小组合作:

(1)三组等式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你从这三组等式发现了什么?

2、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3、教师用课件演示规律。

4、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

5、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课件演示字母表示的过程。

(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

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6、比较区别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的不同点。

乘法的分配律和结合律一样吗?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比较,相互发表意见。

指名将自己的意见在全班交流,使学生明确:乘法结合律是三个数相乘,而分配律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三、巩固练习。

1、p36/做一做。

(25+7)×4=25×4×7×4〖。

32×(7×3)=32×7+32×3〖。

64×64+36×64=(64+36)×64〖。

用多媒体电脑出示,让学生判断正误,并充分说出理由。

2、填空练习:

(12+40)×3=____×3+____×3。

15×(40+8)=15×___+15×___。

78×23+22×23=(____+____)×23。

(1)让学生先在练习纸上完成填空。

(2)反馈,学生先说出填的内容,再说说填的根据。

(1)老师用课件出示:

25×204。

=25×(200+4)。

=25×200+25×4。

=5000+100。

=5100。

(2)学生观察并说说老师是怎样做的。

(3)出示103×12,你会做吗?

学生练习,反馈。

36×35+36×65。

(1)学生观察式子,和乘法分配律比较,你发现什么?

(2)和第2题的填空练习第3个作比较,想到可以怎样简便。

(3)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

(4)反馈。

(1)观察与上一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加号改成减号符合乘法分配律吗?

(3)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

(4)反馈,说说这样做的好处。

6、小测:。

24×(200+5)。

104×25。

54×36+54×64。

(1)在小测纸上完成。

(2)评讲。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板书设计:

(4+2)×25=4×25+2×25(50+30)×2=50×2+30×2。

(35+25)×2=35×2+25×2。

(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篇六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乘法分配率》数学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阶段学生比较难理解与叙述的运算定律,但是确又是非常重要,运用广泛。新教材在对于这种运算定律方面的教学没有要求从文字语言方面加以叙述,只是要求学生能够在观察、发现、猜想、举例、验证、总结的一系列基础上得出规律,所以在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上,我的定位是:让学生通过列式计算、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得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并且教师要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维能力。

本课教学中,我首先设计“悬念”,把学生引到“两算式的结果相等”的情况中来,先请学生猜想,而后验证,再请学生编题,让每一个学生都不由自主地参与到研究中来。在编题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交出了正确的“答卷”,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继续研究的欲望。接着,请同学在生活中寻找验证的方法,以四人小组为研究单位,学生的思维活动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探究其中的奥秘。小组讨论的方式,更促使学生之间进行思维交流,激发学生希望获得成功的动机。通过实践、讨论,揭示了乘法分配律。

再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述乘法分配律加以内化。学生表述方式多种多样,且一个比一个精彩。这样做,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自己动手编题、自己动脑探索,从数量关系变化的多次类比中悟出规律,教师“扶”得少,学生创造得多,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一条规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自主自动,学会了进行合作,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像数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发现!这对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其激励作用无疑是无比巨大的,而“爱思、多思、会思”的学习习惯,会让孩子一生受益。纵观教学过程,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

思维是由问题引起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如:“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述乘法分配律吗?”问题一经提出,学生立即活跃起来,纷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阐明自己的想法,并展开讨论,通过学生自己举例,进一步巩固了对规律的理解和识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在整堂课中,随着教学层次的步步深入,教学气氛、学生思维愈来愈活跃,学习的积极越来越高,促使学生更主动地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学习能力进步强化,从而也就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篇七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难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所以本堂课我通过口算、读算式、写类似算式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去感知乘法分配律,最后由学生总结出乘法分配律概念。本堂课我感到比较满意的地方,就是把课堂的主体权交给了学生,学生们都很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可是不足之处颇多。

1、在要求同学们去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时老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导致同学对乘法分配律特点的认识比较模糊。

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我觉得教学此内容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2、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经历解题策略多样性的过程,优化算法,加深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3、多练。针对典型题目多次进行练习。典型题型可选择(40+4)×25;(40×4)×25;63×25+63×75;65×103—65×3;56×99+56;125×88;48×102;48×99等。对于比较特殊的题目可间断性练习,对优生提出掌握的要求。如36×98+72;68×25+68+68×74,32×125×25等。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运算定律以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单元运算定律中,是最难理解的,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难点是利用乘法分配律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在课堂上,创设了植树活动的情境,求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植树活动。在课堂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出来,然后让学生对比两种算法初步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即(4+2)×25=428×25+2×25。

在学生理解了乘法分配律后,运用变式练习加深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不仅知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写成两个积相加的形式,还要知道两个积相加的形式可以写成两个数的和的形式。也就是乘法分配律也可以反着用。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通过学习,一些学生已掌握,但也有一些学生的语言叙述不熟练,虽然会背用字母表示的式子,但是不会灵活应用。还有一些学生容易把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弄混淆。

所以在复习巩固时,要加强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对比,让学生对这两个运算定律的结构更清晰。还要加强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通过不同形式的试题的演练,灵活掌握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篇八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节课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感悟和发现乘法分配律,变教学生“学会”为指导学生“会学”。教学中,先组织学生通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两个不同的算式之间建立起联系,得到了两个等式,并比较这两个等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之后,给学生提供体验感悟的空间,为学生提供符合乘法分配律和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五组算式,引导学生在小组辨析与争论中,进一步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些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等式,既为概括乘法分配律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又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随后的练习设计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形式活泼,也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这些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首先,在新授之前的算一算环节作用不大,与之后的解决实际问题有重复的感觉,整体上感觉比较乱。随后,在学生分析两个等式之间联系的时候应该直接从情境入手。分析算式的时候把110×5说成110个5,这种说法用在这里显得很不妥当。之后,学生在说完两个等式的联系后随即小结乘法的分配律,这时的揭示课题显得有些突然。学生这时还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也并没有深入学生的心里。最后,设计学生自己写出一些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等式这一环节,旨在加深对知识点的的认识,但是只有放在揭示课题之前才会突显它的意义。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向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多听课,多学习。尤其是优秀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新思想、新方法,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和课堂效率。2.加强同科组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3.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混点,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

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篇九

《乘法分配律》是本章的难点,它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和到加法运算。教材对于这局部内容的处置方法与前面讲乘法结合律的方法类似。在设计本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一直抱着“以同学发展为本”的宗旨,试图寻找一种在完成一起的学习任务、参与一起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实现不同的人的数学水平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方式。结合自身所教学设计例,对本节课教学战略进行以下几点简要分析:

一、教师要深入了解各层次同学思维实际,提供充沛的信息,为各层次同学参与探索学习活动发明条件,没有同学主体的主动参与,不会有同学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师若不了解同学实际,一下子把学习目标定得很高,势必会造成局部同学高不可攀而坐等观望,失去信心浪费珍贵的学习时间。以往教学该课时都是以计算引入,有复习旧知,也有比一比谁的计算能力强开场。我想是不是可以抛开计算,带着愉快的心情进课堂,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一个购物的情境,让同学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走进生活,开始学习新知。这样所设的起点较低,同学比较容易接受。

二、让同学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自身喜欢的书,出来的算式就比较开放。同学能自由发挥,对所学内容很感兴趣,气氛热烈。由同学计算总价列式,到通过计算发现两个形式不一样的算式,结果却是一样的。这都是在同学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得到的结论,是来自于同学已有的数学知识水平的。

三、总体上我的教学思路是由具体——笼统——具体。在同学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笼统的算式,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有同学是横向观察,也有同学是纵向观察,老师都予以肯定和褒扬,目的是让同学从自身的数学实际动身,去尝试解决问题,又能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同学得到相应的满足,获得相应的胜利体验。

四、在学习中大胆放手,把同学放在主动探索知识规律的主体位置上,让同学能自由地利用自身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去尝试解决问题,在探究这一系列的等式有什么一起点的活动中,同学涌现出的各种说法,说明同学的智力潜能是巨大的。所以我在这里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同学多说,谈谈各自不同的看法,说说自身的新发现,教师尽可能少说,为的就是要还给同学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能使同学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发明性得到充沛的发挥。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虽然本节课在感知乘法分配律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在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上还不够,因此在归纳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时,同学难以完整地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另外还有局部学困生对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等。

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篇十

探索乘法分配律,应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课文第45页的内容,及第46页的“试一试”,“练一练”等)。

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难点: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关键:指导观察分析算式的特征。

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实物投影仪或挂图(课文插图)。

教师:同学们,通过探索活动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并应用如乘法结合律等解决问题。这一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

今天,又有什么发现呢?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

呈现课文插图(实物投影或挂图)。

教师: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你怎么算?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反馈交流情况。

由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有选择地板书)。

学生a:6×9+4×9=54+36=90(块)。

学生b:(6+4)×9=10×9=90(块)。

要求学生结合插图说明算式的意义。

指导学生结合观察算式的特点。

让学生根据算式特征,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如:(40+4)×25和40×25+4×25。

42×64+42×36和42×(64+36)。

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

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

教师: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板书。

(a+b)×c=a×c+b×c。

教师在未完成的板书中添上:乘法分配律。

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课文第46页的“试一试”。

1、(80+4)×25。

呈现题目。

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简便。

鼓励学生独自计算。

2、34×72+34×28。

呈现题目。

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

简便计算过程,并得出结果。

课文第46页的“练一练”。

第1题,简单的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第2题,注意指导一些算式的计算方法。

38×29+38应该把算式看作:38×29+38×1。

第3题,这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在计算中可以应用乘法的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第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瓶?”可以直接扳书让学生进行练习,然后进行交流。

第二个问题“付1500元够吗?”学生可以算出这些饮料的总价,然后与1500元进行比较,可以用估算的方法。

[板书设计]。

乘法结合律。

3×(5×4)=6015×25×4=1500。

(3×5)×4=6015×(25×4)=1500。

乘法结合律:(a×b)×c=a×(b×c)。

教学挂图。

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篇十一

暑期培训的时候有感于俞正强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中的建模思想,竟然可以如此的“万变不离其宗”。当俞老师把经典模型夯实了以后,其它的变式模型就变得那么“信手拈来”,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在俞老师的诙谐和幽默中轻松掌握了植树问题的知识主次。

这样的建模给我震撼,更给我想要尝试的勇气,借于老师听课之际,我尝试了在乘法分配律这一难点上进行变式向基本模型靠拢的建模,然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想法就是这么理想化,最终我失败了,失败的很彻底,不仅丢失了原有的理念和方法,还让自己陷入了“学虎不成反为犬”境地。

不过,我一直相信失败一定会带给我更多的反思和收获,基于本次的研讨课经历和于老师耐人寻味的话语指导,我作了如下的反思与思考:

一、完全以我为中心的数学建模――束缚了孩子的思维灵性。

数学建模对于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作用。有效的建模要在学生的有效思考、探究、经历后,在积累了足够的活动经验后逐渐清晰起来。

面对我这样的窘境,于老师的“放手”一词一语中的,如果我能讲这课后移变成归类复习复习课,抛弃做题与讲题的机械重复,而是选择放手和孩子们在一起探索与发现的基础上,有基本模型开始不断变身,并和孩子们一起解开每一次“变身”的面纱,最后利用命名环节的设计有效的帮助孩子们对各种变身进行归类与记忆。

如此一来,相信孩子们有了课堂上一起探索的活动经验和充满挑战的思考体验,对乘法分配律的各种“变身”一定会多一份自己的“再理解”与“再记忆”。

二、不再吝啬自己的笑容――努力把微笑还给课堂。

不,我不能这样继续下去了,我要改变,我要重拾我的童心般的微笑,重拾我当年的初心。因为我相信:微笑是有神奇的力量,它就像是一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样,能时刻滋润着每一位孩子的心田,老师的笑容更是代表着对他们的一种理解、一种信任、一种宽容!

最后我想起了一首小诗,与大家一同分享。

向着明亮那方。

金子美铃。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一片叶子。

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

----灌木丛中的小草啊!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烧焦了翅膀。

也要飞向灯火闪烁的方向。

----夜里的飞虫啊!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只是分寸的宽敞。

也要向着阳光照射的方向。

----住在乡村的孩子们啊!

----住在城市的孩子们啊!

住在地球每一个角落的孩子们啊!

我要说,向着明亮那方,哪怕是失败的遍体鳞伤,也要向着心中所想大胆尝试――致奋斗在教学一线的同仁们。

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篇十二

本节课教学设计是按照海教在线上一课的备课模式的。学生以前已经学习过乘法的运算律,而且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下,学习乘法分配律比较轻松。当学生把两个算式写成等式的时候,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学生竟然一个都没举手,沉默半分钟左右,然后我考虑到这样问是不是有难度,于是我改了一种问法:“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立刻举手了。

两个问题问法不一样,效果也截然不同,所以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也要经过深思熟虑呢!这节课上我比较注重学生的.表达。当学生用字母表示这个等式后,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乘法分配律,有个学生说到了“分别”,我肯定了她这个词用的好。课上我还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重复学生的回答。以前把学生的回答重复一遍,好像成了我的一种习惯,所以以后每节课上注意,一定也可以改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