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一等奖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大全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3 23:25:34 页码:10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一等奖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大全7篇)
2023-09-13 23:25:34    小编:灵魂曲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欣赏西湖奇景,体会白描手法的运用。

3、学习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法,感受作者的情怀。

积累文言词汇;体会白描手法的运用。

学习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法,感受作者的情怀。

搜集西湖美景图片。

一、导入新课

课前师生搜集的西湖的诗展示。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同学们是否感受到了: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学生回应)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一片寒冰,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探究新知

(一)听读课文,初步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出示课件,检查预习情况,帮助正音。

3、指名读,检查朗读的正确熟练情况。

(二)译读课文,理解内容

学生对照注释和工具书小组合作翻译课文,教师个别指导。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作者什么时间去的?

是:这;更定: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的计时单位。

3、作者是怎样去的?几个人去的?

引导学生明确:

拏:撑船;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拥:穿着、带着;独:独自。

第二步(出示两张图片,然学生配上原文内容,并说明理由)

第一幅图:帮助学生理解——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第二幅图:帮助学生理解——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出示第二段的翻译,设5处错误,让学生寻找。

(三)赏读课文。

1、这篇短文中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错误------前后矛盾,请你把它找出来。

预设:文中开头是说“独往湖心亭”,应该是一个人,可是后文又出现了一个舟子在说话。

(学生讨论)

2、文中有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痴)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3、你看“天与云与山与水”,一连用了四个“与”,如果去掉,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这四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们就有界限似的。

四个“与”字就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有这四个“与”,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显得更有气势。

4、分析“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湖中人两三个而已。”

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了。原来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为有个“天人合一”。

请结合你今天品读到的张岱,尝试思考:张岱的困惑:之人耶有用没用。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美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浑然一体;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作业设计1、背诵课文。

2、(选做)思考与探究一、二、三。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5.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教学重点:

1.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powerpoint支持的运行程序,能播放声音文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明朝人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大家知道湖心亭位于什么湖上吗?(西湖)

(学生交流)

同学们说得很好,但是在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些诗句中,却很少有描绘西湖冬景的。那么在张岱的笔下,西湖的冬天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张岱,去品品他的这篇《湖心亭看雪》。(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示读,规范读音。

(2)教师提问,并强调“强饮”的“强”字发音,“雾凇”的“凇”字写法。

2.学生自读,疏通文意。

(1)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文大声地读一遍,注意读音和停顿;

(2)请同学们在课文的每个句子前面都标上序号,并请同学们翻译课文。

3.提出质疑,共同解疑。

(2)交流在预习中对于课文内容不明白的问题。

三、课文赏析

1.叙事初探张岱情

请同学们归纳本文记叙的要素:(板书:记叙)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童子;

事件——看雪、写人。

明确:表现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明确:本文题目虽是《湖心亭看雪》,但作者的目的绝不是单纯是为了写景,更是为了写人,写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板书:写景 抒情)

2.西冬景雪亦奇

(1)有人说,没有见过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够了。那么张岱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奇景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分析它们奇在何处。

明确:共有三句: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分析:张岱从听觉上着眼,一个“绝”字,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地不敢做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思考问题1:“雾凇沆砀”到底是个怎样的景致呢?请同学们参照课下注释6,想像一下。

明确:“雾凇”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自然现象,它是指冬日里不冻的江水腾起来的大雾,遇到寒冷的空气在树上凝结为霜花,气象学称之为“雾凇”,老百姓叫“树挂”。它是在一定气压、温度、风向等条件下形成的。

雾凇之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

夜看雾,是在雾凇形成的'前夜观看江上出现的雾景。大约在夜里十点多钟,水面上开始有缕缕雾气,继而越来越大,越来越浓,大团大团的白雾从江面滚滚而起,不停地向两岸飘流。

晨看挂是早起看树挂。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

待到近午赏落花,是说树挂脱落时的情景。一般在上午10时左右,树挂开始一片一片脱落,接着是成串成串地往下滑落,微风吹起脱落的银片在空中飞舞,明丽的阳光辉映到上面,空中形成了五颜六色的雪帘。

欣赏雾凇图片(多媒体)

思考问题2:作者连用三个“与”字,在文中有什么用途?

明确:形容整个天地都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中,浑然一体。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

明确:“上下一白”的“一”字,是状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

本句量词使用的特点,让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空间正在不断地位移,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渺如一粟。

明确:“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是实写,是作者在舟中远眺所见;“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是虚写,是作者假设自己站在湖心亭上,悬想自己刚才在舟中行进时的情形。这样虚虚实实,更给人一种朦胧苍茫的夜间观雪感受。

(2)学生齐读写景的句子。

(3)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明确:简练自然质朴、不是雕琢。

(4)简介白描

白描原是一个绘画术语,指在绘画中只用线条勾勒,不著颜色的画法。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3、共赏奇景品雅趣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在观赏这样的奇景的时候,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情呢?请你把文中能表现作者感情的词语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明确:“独”、“喜”和“痴”。(也允许学生说其他的词,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作者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炉火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这在常人的眼中当然是一种痴举,但这个“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叵料此时此刻却有两人铺毡对坐,“喜”字写出了作者的惊喜,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大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实为作者自己的心声。作者在这里表现的是一种“孤高自赏”、“落寞孤傲”的情怀。

4、品读课文再梳理

(1)教师对本文内容作小结并在音乐声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生在音乐声中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三

《湖心亭看雪》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篇描写雪景的小品文,文中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雪的世界,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那份“痴”,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逸致。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并掌握了文言学习的方法,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但是对文言文阅读的深层分析还不够到位。对于情境交融、借景抒情的文言文,还需要教师加强指导。

1.有感情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理解文字基本内容。2.学习白描手法,感受文言词句之美,感受雪后景色之美。3.理解张岱的“痴”,感受张岱的闲情雅致和深深的故国之思。

了解白描手法,品位语言词句之美,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感受张岱的“痴”,领会作者的情感。

讲授法;小组合作讨论法;提问法;圈点勾画法。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温故知新

{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准备上课。ppt上的诗句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色呢?(ppt展示关于描写“西湖”的诗句)没错!就是西湖。在西湖中央有一个被称为“中国四大名亭之一”的湖心亭。【ppt展示湖心亭图片】“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里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那今天我们就跟随张岱的脚步去湖心亭赏雪。

二、检查预习,字词积累

{教师活动}:我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成果。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教师活动}:教师范读(提醒学生认真聆听老师的范读,注意重音及节奏)

{学生活动}:同学们自由朗读并结合书下注释自己疏通文意,把自己翻译不懂的记下来。

{小组合作}: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翻译,把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组内讨论解决,组内不能解决的,我们稍后共同探讨。(小组合作讨论,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巡回指导并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

{教师活动}:小组讨论的差不多了,哪个小组在翻译的过程中存在问题。(解决小组问题)

{教师活动}:大家翻译的不错,对这篇文章的大意已有了基本的了解。那我请一名同学来分享一下,翻译的过程中有哪些文言词语需要格外注意吗?比如一词多义,通假字。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整理文章中的重点字词翻译。

{教师活动}:通过刚才的梳理,谁能用小标题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1:夜观西湖雪学生2:偶遇雅士饮酒

四、品读赏析,共赏雪景

{教师活动}:本文题目是湖心亭看雪,那哪句话是描写所看到的雪景呢?同学们再读文章,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说出你感受到一幅怎样的雪景。

{学生活动}:学生快速朗读,圈点勾画出相应句子。学生1:我找到的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我感受到的是大雪茫茫,银装素裹,像童话世界一样。学生2:我找到的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我读出了静谧的感觉。

{教师点评}:同学们都找对了,并且也感受到这是一幅梦幻静谧美好的雪景。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学生1:简洁明了学生2:不加渲染{教师明确}:文字简单质朴,不加雕琢,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写作中它是一种描写方法,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简洁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文章中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概括,几个词就写出了景物的形与神。

{回顾拓展}:同学们还能想起哪些古诗也是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从近景角度来写雪景,突出了“小”的境界。

{教师明确}: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的大与人物的渺小,令人产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这句情景交融,天人合一,既写出了观雪的乐趣又有一种孤独之感。

{学生活动}:学生齐读描写雪景的句子,再次体会雪景之美。(评价指导学生“雾凇沆砀”要读出弥漫之美;“痕、点、芥、粒”写的很轻,我们就要读出那种轻微的感觉。)

五、悟读延伸、感悟升华

{学生齐答}:“痴”

{教师活动}:非常好,作者“痴”在哪些地方?同学们思考

{教师明确}:“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大雪过后)、不寻常的时间(晚上八点),不寻常的行踪(独往看雪)。“痴”于景:天地茫茫,天人合一,朦胧的冰雪世界。 “痴”于情: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世俗之外的高雅情趣,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共同探究}:酒后分别时,问其姓氏,回答是“金陵人”,是不是所问非所答?显然不是这就需要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作者,了解一下时代背景。

{教师补充}:作者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平生,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结合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作者在明亡之前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爱好广泛,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明朝灭亡,他不愿意与清为伍,这体现了作者深深的——故国之思。

{教师活动}:文中还有哪一处也能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

{学生思考并回答}:崇祯五年;写这篇文章时已是清朝,作者仍用明朝的年号,可见他对故国的留恋,体现故国之思。

六、对比阅读,深入主题

课件展示张岱作品《龙山雪》{教师活动}:带领学生解决重点字词,并翻译全文。{学生活动}:对比此篇与《湖心亭看雪》的异同之处。(教学重点:《龙山雪》中的白描手法及作者的情感)

七、课堂小结,切身领悟

小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既描绘了雪后西湖的雪景,又展现了作者的“痴”和他深深的故国之思。

【作业布置】

发挥想象,尝试把文中白描手法描写的雪景改写成一篇和雪景有关的作文。

【板书设计】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标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为依据,注重文言文的词汇理解和积累,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并没采取先解释字词再逐句翻译的方法,而是小组合作自行解决,教师强调重点,既节省了时间又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研读部分通过“白描”写作手法和“痴”字的讲解,进行品读,使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解决教学重难点。但本节课细节处理的不太好,未能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和学生的思考,而是按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未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我认识到在课堂上要把握住教学契机,尤其是对学生学习中不懂的问题的讲评要到位;课堂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在讲完课之后,让学生角色扮演,情境演绎一下,可以辅助课堂讲解,提高背诵效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四

1、 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 体味文章的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1、 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

2、 写景、抒情、写人、叙事的关系

1、 解题: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 整体感知课文,熟悉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

3、 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展示图片)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绍湖心亭,展示图片。

三、走进作者,介绍背景,强调作者的故国之思,沧桑之感。

串词:下面,我们就去湖心亭,看看张岱在雪中的湖心亭深埋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感知文意:

1、 听配乐朗读。

2、 听了范读,也通过早自习的预习,请一个同学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全班评析)

3、 齐读,要求流畅自然,充满感情,尽量感受作者的孤寂落寞。

五、品读文本:

(一)一读:走进作者心中的湖心亭。(理解课文大意)

1、张岱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去的湖心亭?

2、他是怎样去的?

3、沿途所见何物?

4、在亭上有什么奇遇?

5、舟子是怎样评价张岱今晚的举动的?

(二)二读:

2、是张岱大意了,写错了人数?是否要让张岱改改呢?

独:表现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表现他孤高自赏,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与俗人为伍的孤独。在他眼里,舟子等人根本不存在。

(三)三读:

1、找出文中最能概括张岱形象的一个字。

2、“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作者的呆气体现在哪些地方?

(1)痴行:找出来,如何理解他的行为?(天寒地冻,夜深人静时跑到湖上看雪实是怪异)

表现他不愿看见人,不愿人看见 的文人雅士的孤傲清高,孤独避世的忧愤。

b,这是一种美吗?怎样理解这种美?(结合图片,讲解白描)

天地苍茫,人物渺小,这种对比,创设出一种悠远脱俗的意境,透出一种白昼看不到的梦幻般的朦胧美。也反映出他不同流俗的审美趣味。(与众不同之处,痴之所在)

c,作者钟情这样的景色,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心中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样的湖山夜雪图的苍茫悠远,暗合了作者的清高避世的心理。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孤寂无依、伤感茫然的思想感情,这时,天地人情已完全融为一体了。情景交融,景成了情的载体,成了情感寄托的对象了。

(3)痴心:作者不愿见人,不愿人见,却为何在亭上有如此表现?

a,为什么大喜?(遇到和他一样有雅兴、脱俗、孤傲清高之人,当引以为知己)

b,为何“同饮”“强饮”?(自己本不会饮,又不可不饮,酒逢知己千杯少,酬谢知己。)

c,为何临别时才问姓氏,也不留下电话号码,联系方式?(君子之交淡如水,同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见心灵的沟通,精神的契合。这反映出作者不同流俗,只以得莫逆为快的作风和性格。正可谓痴心一片啦。)

(四)小结:痴:作者痴迷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六、拓展: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不能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应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我们也试着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之情寄托在景物描写中,让我们在景物描写中感受你当时的思想感情。

七、在乐声中再听录音,结束全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五

知识与技能: 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拿、独、强、更、痴”等字。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过程与方法:品读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顺,读通

2、读懂

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是哪一个?

你能结合原文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吗?

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

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四)赏析雪景,体味白描

孤傲的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说说哪几个词用得好?

(五)解读张岱之痴

金陵人在亭上见到张岱心情如何?

张岱为什么没有金陵人那份喜悦激动呢?是什么让张岱无法大喜?

(五)小结课文

(六)配乐朗读,读出情味。

最后让我们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读着文字,走进西湖雪景,走进张岱。

当堂检测:背诵课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六

1、诵读、美读,领会湖山空灵之意,《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2、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写景之笔。

3、说人、话情,见识人物闲雅之趣。

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一、导入:西湖诗词。

创设情境:投影“西湖泛舟”图片引出西湖印象。……今天学习张岱的一篇小品文,跟随他去西湖的湖心亭走一遭,去看雪!

二、诵读:疏通文字,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一)读:第一步,读顺:请一两位同学尝试读文,同学点评。

第二步,读齐:集体尝试齐读,读准确,读出节奏。

第三步,阅读:自由朗读,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

(二)理:第一步,理出要点: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设置成问题投影出来。要求学生在自由读的过程中找答案,然后探讨,完成填充。

第二步,理会要点:要求同桌配合,一学生美读,一学生翻译。随意抽取同桌组合,汇报读与译的情况,重点字词作特别提示。

第三步,理通全文:请两位同学分别串译课文一二两节,以求全面疏通文字。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七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4.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学习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学习难点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自主学习

1、简介作者:张岱(1597—1679),字(),又字(),号(),浙江山阴人。明末清初()。明朝灭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隐居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主要作品有()和()。书中缅怀昔日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

2、掌握体裁:小品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也是随笔、杂感等杂文的别称。形式比较活泼,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从时代上看,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明清小品等。本文是(),同时也是一篇()。

3、读准注音:

崇祯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毡更有喃喃

4、解释实词:

绝拏毳衣雾凇沆砀一白惟一芥

焉得更强饮大白客此及

二、合作探究

1、归纳记叙要素

a时间:b地点:

c人物:d事件:

2、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哪个字写得最传神,简要说明理由。(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幅画面吗?)

三、拓展延伸

在古代文人中为张岱觅知音,至少举两个例子。

四、布置作业

1、课后选一处钟情的景致,运用白描手法写一段文字,注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饱含深情的诵读全文。

3、收集并积累关于“西湖”及“冬雪”的诗词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