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浅析我国基础美术教育的现状 浅析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现状论文(汇总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4 16:32:16 页码:9
2023年浅析我国基础美术教育的现状 浅析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现状论文(汇总7篇)
2023-09-14 16:32:16    小编:雅蕊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浅析我国基础美术教育的现状篇一

21世纪的旅游业正逐步由资源时代进入营销时代。传统旅游时代对旅游业的投入是以资源、资金、设备为主,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有形资产起决定性作用;而新经济时代的现代旅游业,营销、管理、创新等无形资产的投入决定着市场竞争的胜负。因而旅游业也被形象地称为“点子”产业、“眼球”产业和“创新”产业,旅游资源深层次的开发、旅游市场的有效推广和旅游产业高效率的运营都离不开市场营销。显然,旅游市场营销,在未来的旅游事业发展进程中,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旅游市场营销就是从了解旅游消费者的需求为起点到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为终结的全部企业经营管理循环活动。旅游市场营销,说到底就是卖地方的山、卖地方的水、卖地方的人。卖地方的山水很好理解。卖人,怎么理解?就是要把当地人“贩”到外地去,把外地人“贩”到当地来,旅游营销就是要当好这个“人贩子”。“贩”进来的人越多,“贩”出去的人也多,说明你这个地方的旅游就越发达。这个买卖的过程,就是旅游营销的过程。旅游市场营销是发展旅游事业,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研究旅游市场营销无疑会对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好酒还怕巷子深”,没有吆喝,就没有旅游。这是国内外旅游市场营销的经验之谈。但就目前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的现状来看,还存在这样一些方面问题。

1.缺乏售后服务体系

现代旅游市场营销中,旅游产品是一个包含核心产品、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的整体概念。它不仅要求要给予旅游者生理上、物质上的满足,而且要给予旅游者心理上、精神上的满足。这就要求旅游企业把游客视作“上帝”并为之服务,否则必将被市场所淘汰。现在绝大部分旅游企业没有一个较好的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有的旅游企业甚至认为根本没这个必要。

2.依然存在削价竞争

一些旅行社为了争夺客源,把降价作为主要竞争手段。在旅游线路的促销中,对线路的报价甚至低于成本。且不论其做法是否违法,如果旅行社以这样的营销战略长期进行营销,只会影响旅游企业的产品形象,损害旅游企业自身利益。

3.法制意识淡薄

现在的许多旅游企业特别是旅行社经营,大都采用的是承包经营的运作方式。有些旅行社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只顾经济利益而忽视法制化经营。经果造成因旅游合同未能履行而发生大量纠纷和旅游投诉。如有的旅游企业为旅游者提供虚假的旅游服务信息,或者冒用其他旅游企业的品牌等等。这种做法严重扰乱了旅游市场秩序,破坏了国家的法制,使旅游市场供需双方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

4.缺乏长期营销计划

在大部分中小型旅游企业中,没有几个旅游企业在年初即拥有自己完整的《年度营销计划书》,更别说中、长期旅游营销规划了。旅游市场营销战略与营销计划尚停留在初级阶段,不能深度挖掘,更不用谈什么旅游市场营销计划控制、旅游市场营销成本利润控制、旅游市场营销信誉控制和战略控制。

5.可持续竞争意识不强

我国很多旅游企业受短期利益的驱动,追求短期销售目标,在旅游市场营销上缺乏可持续竞争意识。旅游产品更新换代跟不上旅游消费者的需求,找不到旅游服务创新突破口,缺乏旅游品牌形象创立意识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旅行社在旅游市场上的可持续竞争能力。

浅析我国基础美术教育的现状篇二

从今年开始,国内商业银行对这一市场的争夺有望步入全面竞争时代。据介绍,私人银行业务以高端客户为服务对象,是商业银行当中层次最高的个人金融服务。根据欧美市场经验,私人银行业务带来的利润能达到零售客户平均水平的10倍左右。去年3月中国银行在中资银行中率先推出了私人银行服务,其后招行、中信等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宣布成立各自的私人银行中心,服务对象大都是个人金融资产在100万美元或1000万人民币以上的客户。今年以来,在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启动满周年之际,中资银行布局私人银行市场明显提速。此外,光大银行、民生银行等也有望在上半年推出这项业务。“相比去年,今年国内在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方面的提速,表明各家银行已经对这项业务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达成了共识,意味着国内银行对这一市场的争夺开始进入全面竞争时代。国内银行加速开办私人银行业务原因有三:一是这项业务本身利润率高、回报优厚,有助于银行实现盈利的快速增长。二是出于自身战略转型的考虑,特别是在今年信贷紧缩的背景下,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可以提高中间业务的比重,减少银行对传统利差收入的依赖。三是布局业务空白点,目前中国大片的高端财富市场仍未被开垦,而与外资银行相比,这一领域也是中资银行的短腿,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是中资银行的必然选择。私人银行业务其实是银行服务中高端市场的一种延续,是对个人银行服务市场的进一步细分。“近期私人银行业务的竞相开办,也标志着中资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取得了重要进步。” 需要指出的是,私人银行业务立足于制定一整套解决客户金融服务问题方案,除了对客户财富进行合理的投资规划之外,往往还涉及法律、教育、医疗等一系列非金融类的增值服务,这对中资银行来说仍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发展私人银行需要循序渐进的原则,国内银行可参考起步、扩张、创新三阶段的发展路径,在客户、产品或服务、渠道、流程、信息系统等方面逐步实现目标。

1.私人银行专业人才短缺

当前国内私人银行团队中年轻人较多,虽然专业背景、个人综合能力都不错,但是缺乏经验,很多国外的私人银行家,都是在行业中工作了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经历了长期工作的历练和几轮经济周期,经验、阅历都十分丰富,而目前国内私人银行业务还刚刚起步,人员的认证体系、培训体系都不完善,客户经理经验有待积累。人才缺乏成了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一大瓶颈。

2.银行产品研发和创新不够

当前私人银行产品创新机制并不完善。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要求金融企业分业经营,银行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产品综合化水平很低。银行除了提供各类标准化产品之外,难以适应复杂的个性化财富管理需求。因此,商业银行只能更多专注于服务形式上,如服务团队配备、专属场所、亲情服务等等。但服务的改善有时并不能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也很难为客户的资金起到分散风险的效果,这成了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又一个瓶颈。

3.金融市场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专门针对私人银行的相关管理办法和监管制度,由于私人银行所提供的服务与普通理财业务所提供的服务有很多不同,原有的一些管理办法已经不适用于私人银行的业务,相关部门没有明确的监管政策,私人银行的业务很难完全开展。

浅析我国基础美术教育的现状篇三

(一)东西部、城乡差异明显,入学机会不公平

至今,我国仍有很多适龄儿童没有享受到在学校读书的机会,尤其在西部贫困地区,这个问题更加明显。相关数据显示,在城市已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升初中比例达98%,而农村还有10%左右的学生不能升入初中;初中升高中,城市从1985年的40%提高到1999年的55.4%,而同时期农村从22.3%下降到18.6%。

(二)教育资源不公平,分布存在偏差

2001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人均教育经费之比为1∶0.43∶0.46。由此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抢夺优质教育资源的“择校风”愈演愈烈,社会中下层家庭的子女因交不起高昂的择校费用只能到薄弱学校就读,而高收入和特权阶层家庭的子女可以尽情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这进一步加重了教育机会的不均等。

(三)教育结果不公平,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我国社会存在大量弱势群体,来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社会阶层子女的'成功机会是不均等的。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就近入学”的政策和户籍制度限制,很多学生不得不进入薄弱学校读书,无法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前温-家-宝曾说过:“有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本来经济社会发展了,农民收入逐步提高了,农村孩子上学的机会多了,但是他们上高职、上大学的比重却下降了。”在农民工子女和流动人口子女身上,这种“多米诺骨牌效应”表现得更为明显,很多孩子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挣钱,丧失了上学机会。教育不公平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对此,国外的“教育券”理论值得借鉴。

一、统一规划国家课程,放开地方课程设置,根据适龄儿童身心发展状况和各地方实际,确定教学制度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

二、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体制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经费,按比例分项目均衡配置。

三、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通过多种形式培训农村家长,提高其素质,形成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的良好氛围。

四、关注家庭教育问题和留守儿童的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社会资源的应用,形成教育合力。

五、关注学校安全,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维护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浅析我国基础美术教育的现状篇四

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2/3的比重,并且即使在2020年我国煤炭在消费结构中也将会达到60%以上。由此可见,如果没有煤炭的供应,我国的国民经济将会是怎样的情景。但是目前我国煤炭行业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由于对煤炭行业没有科学合理以及理性的规划,所以导致我国煤炭供求存在不平衡的现状,并且这种不平衡的现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增长而更加明显。

目前,我国煤炭行业运行良好,并且经营效益和利润也有很大的程度的提高,但是我国煤炭产量的增加速度与煤炭市场的需存在结构性的矛盾,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我国电力行业发电量的增加速度比较低,并且炼焦烟煤的增长速度也非常慢,所以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现象,而动力煤的增长速度是比较快的,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钢铁产业的产量增加的速度相对比较快,化工用煤供需基本处于平衡的状态。虽然 我国煤炭行业的生产量和消费量的基本处于平衡的状态,但是,我国煤炭的出口量高于进口量,这就导致我国煤炭可供应量低于消费量,从而出现我国煤炭供需缺口量不断扩大的现象。

从整体上进行分析,我国煤炭行业仍然处于非常脆弱的状态,其主要表现在我国科学技术比较落后,极大程度的影响我国煤炭行业的持续发展的能力,我国煤炭生产的中采用开采、挖掘以及搬运等技术设备的整体性能和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与国际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相比,相差大约5到15倍左右,而且我国的煤炭矿井的规模小,开采的方式比较落后、资源利用率较低等导致我国煤炭的供需关系存不平衡现象。

浅析我国基础美术教育的现状篇五

(一)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

1.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将在争议中继续使用

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有扩大化的趋势。从国际会计核心准则修订内容来看,公允价值的使用进一步扩大,这意味着之前对于公允价值加剧金融危机蔓延的讨论并没有使国际会计准则减少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限制,但同时也蕴藏着对其在经济周期中作用扩大化的潜在担忧。这也可以看成是国际会计准则对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支持公允价值态度的一种妥协和权衡,为了避免其他国家对此计量属性的担忧,国际会计准则在信息披露规定中做了大量工作,以降低公允价值估计的不确定性。

2.会计准则的计量基础仍将是一个多元化的计量属性系统

历史成本、公允价值、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金流现值等计量属性的应用,使会计准则的计量基础仍然是一个多元化的计量属性系统。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不是两个完全割裂的概念,新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第9号也指出在某些限定情况下,成本可能是公允价值的一个恰当估值。虽然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一直致力推行公允价值在更大范围使用,但是对于会计准则制定者来说,正致力于寻求合理、易于接受、便于操作、有利于经济稳定的会计计量标准,而不是越先进越好,因此,多元化的计量属性系统将长期存在,这对新兴经济体的准则制定尤为重要。

3.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仍将继续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为大势所趋。截至2011年6月,93个国家或地区要求其所有上市公司必须采用国际会计准则,6个国家或地区要求其部分上市公司必须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还有24个国家和地区允许其上市公司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其中,完全照搬国际会计准则的国家或地区有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菲律宾等,对国际会计准则修订之后采用的国家有中国大陆、欧盟、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从2007年初开始,我国2006版企业会计准则率先在中国上市公司中实施,同时从2008年初,各级国资委直属企业也陆续开始采用,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

对核心问题的争论仍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一直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争夺在国际准则制定中的影响力,关于准则制定中的核心问题--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仍然存在重大分歧,从公允价值估计的程序和应用范围来看,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向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靠拢的迹象明显,某些具体准则与美国通用会计准则接近,这意味着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向国际会计准则推行公允价值理念的努力取得了有效进展,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准则制定中的影响力将逐步加大。

(二)我国会计准则修订的趋势

我国会计准则的修订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同步。2010年4月2日中国财政部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强调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其时间安排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进度保持同步,但坚持充分考虑国情和国际互动基础上的趋同。新兴经济体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增加。2011年7月26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新兴经济体工作组在北京成立,并举行了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就新兴经济体应用国际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教育材料提供了有益参考,体现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关注,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将加强在国际准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和金融机构的现实情况,合理审慎地使用公允价值,尽量减少会计准则对经济数据的影响。

(一)巴塞尔协议iii的特点

1.巴塞尔协议iii的监管要点

巴塞尔协议iii升级监管标准。在原有监管基础上,联合使用资本充足率、拨备率、杠杆率和流动性比率四大监管工具是此次监管改革的重点,并提出了更高标准要求,如表1所示。促使商业银行在保证资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不得不考虑如何提高盈利性。

2.巴塞尔协议iii升级扣除标准

账面上增加股东权益但在经济实质上并未实现的项目需从监管资本中扣除。为了避免虚增监管资本,保证监管资本是可以随时用来吸收损失的“实”资产,扩大未实现项目扣除范围是此次监管改革中非常突出的特点。针对资本的扣除项目包括:未实现损益、少数股东权益、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递延税资产、所持有自己银行的股票(库存股票)、对未纳入并表监管范围的其它金融机构的股本投资、预期损失准备金的缺口、现金流套期储备、由于自身信用风险变化造成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化带来的累积收益和损失、确定的养老金资产和负债等。

(二)会计核算方法对四大监管指标计算的影响

1.会计核算方法影响监管指标的原因

会计核算方法影响扣减项目计算,进而影响监管指标。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比率(净稳定资金比率)在计算时需要使用资本或资产经过扣减调整后的净值,权益资本尤其是普通股核心资本主要决定于融资主体的长期融资策略和经营状况,在短期内是无法改变的,可以选择的方法空间极其有限,而扣除项目则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方法发生改变,涉及的扣减金额就很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对于扣除项目的关注需要特别引起会计核算人员的注意。

2.会计核算方法如何影响监管指标

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比率(净稳定资金比率)在计算时需要使用资本或资产经过扣减调整后的净值,因此扣减项目对这三项指标的影响方向是一致的,主要受具体会计方法如金融工具的分类和计量、减值、权益投资、合并会计报表、商誉、公允价值计量、套期会计等准则的影响,监管工具中的拨备率指标主要受减值准则修订的影响。

(1)金融工具的分类和计量

当金融资产需重分类时,选择重分类为以摊余成本计量较为有利,可以提高监管资本。国际会计准则第9号取消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之后,可以将其重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或以摊余成本计量,如果重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则相应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需从监管资本中扣除。如果重分类为以摊余成本计量,所产生的收益无需从监管资本中扣除,并且可以较为均衡地分摊到每一持有期间,减少了监管资本的波动幅度,因此,对商业银行来说,选择采取摊余成本计量较为有利,可以提高资本充足率指标。

(2)权益工具投资

需要对合营或联营企业的股权投资做出合理安排。对未纳入并表监管范围的其它金融机构的股本投资需要做相应扣减。国际会计准则第9号规定,所有的权益工具投资应按公允价值计量。完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后,会增加资产和收益的波动幅度,降低监管资本指标。由于此类股权投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实质控制权,当发生财务困境时,不能拿来随时变现并担当吸收损失的任务,因此,商业银行需要谨慎对待对其他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做出合理安排。

(3)套期会计

当同时满足现金流量套期和公允价值套期时,选择公允价值套期方法较为有利。巴塞尔协议iii规定现金流量套期会计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从监管资本中扣除。对确定承诺的外汇风险进行的套期,企业可以作为现金流量套期或公允价值套期处理,因此对套期业务处理方法的选择权会影响监管资本金额的确定,当条件满足时,选择公允价值套期的处理方法会给银行调节盈余更大的自由度,当公允价值套期产生净收益时,会增加监管资本额度,从而提高相应监管指标。

(4)合并

少数股东的超额资本会形成集团监管资本损失。对于少数股东在非全资子公司中按比例享有的超额资本份额,不计入集团层面的监管资本中。我国企业合并准则保留了中国特色经济制度的影响,将企业之间由于存在长期股权投资而需合并报表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仅仅从少数股东的超额资本扣减来看,两种类型的企业合并成本不存在差别。

(5)商誉

商誉的扣减加大了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成本。巴塞尔协议iii规定商誉需要从普通股中扣除。按照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商誉是由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产生的。这一规定,不鼓励银行以超额资本的方式取得被并购方股权,以现金或再融资方式取得被并购方的资产,损害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和原始股东的利益。银行可以考虑以换股并购的形式,其并购成本低,并且不损害普通股资本。

(6)预期损失准备金的缺口

预期损失准备使监管资本的顺周期效应降低。内部评级框架下,如果贷款损失准备金相对于预期损失存在缺口,缺口部分应从一级资本的普通股中全额扣除。“已发生损失模型”转为“预期损失模型”,对会计确认环节提出了更为审慎的要求。预期损失使准备计提的时间提前,预期损失可以渐进地分摊到贷款期限中,减少资本的顺周期效应,这将有助于银行建立更为严格的资本保证和管理体系。

(7)动态拨备率

预期损失模型影响动态拨备率的计算。出于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考虑,会计在确认收入和损失时,采取了不同的态度,谨慎确认收入,提前确认损失。对于损失的确认标准是如果有确切证据表明资产存在减值迹象,就要确认相应的减值准备,由此可见,原有的对于损失的确认标准仍然是谨慎的,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更为谨慎的损失确认方法,即预期损失。预期损失模型同时对会计确认方法和时点问题提出了新的课题,可能影响其他类型的资产在减值准备上实行更为严格和谨慎的计提标准。

(三)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1.对银行运营的支持系统提出更高要求。国际会计准则的修订主要围绕金融机构的业务展开,与商业银行密切相关,如对金融资产的重新分类,以及预期损失模型等,需要对会计科目设置体系和核算规则做出重大调整,并最终影响商业银行财务状况的呈报,因此,需要对原有核算系统进行升级和转换;并且,公允价值计量的扩大,需要估值的准确性以及大量数据支持,要求商业银行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核算基础更为全面和及时;对预期损失模型中“可收回账”和“呆账”的判断,要求全面和长期的预测数据,对核算系统的数据集成、传导和供给路径提出更为精确的要求。因此,国际会计准则的修订对商业银行的运营系统提出更为苛刻的要求,不仅仅涉及会计核算系统,还涉及估值、风险管理等子系统,有助于商业银行建立全面协调的支持系统。

2.融资渠道受到挤压,商业银行的融资工具创新需求强烈。新监管标准中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率指标在期限结构上对债券类和同业拆借类融资有严格限制,外部融资尤其是股权融资成为一劳永逸的融资模式,2011年以来,上市银行掀起了新一轮的融资热潮,预计今年银行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将达到4000至5000亿元。如此大规模的再融资,使资本市场承受了巨大压力,银行股价再融资后出现了大幅下跌,加之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资本市场市值大幅缩水,商业银行股价长期被低估的可能性增加,为商业银行通过资本市场继续融资埋下了隐患。并且,增资扩股对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每股净资产等财务指标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对融资工具的创新需求异常强烈。目前,一级资本中,除核心资本外,补充其他一级资本的融资工具存在空白,监管政策有可能放松对可转债等融资工具的管制,允许商业银行在资本补充上进行金融创新。

3.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巴塞尔协议iii的四大监管工具中,资本充足率限制了资本损耗,杠杆率限制了资产规模,拨备率计提压低了盈利能力,流动性指标保护了资产安全,但很可能牺牲错配收益,因此,指标之间相互牵制,迫使商业银行不得不考虑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相互平衡。传统以消耗资本、扩大信贷规模为主的盈利模式不适于商业银行持续发展,并且在外部融资成本升高、融资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对内源性融资的依存程度增加。内部融资需要提高经营绩效,减少资本损耗,而中间业务成为满足这一需求的有效途径,还可以带动负债类业务发展,增加单位客户的综合收益,因此拓展中间业务成为商业银行实现战略转型的必要环节。

4.促使商业银行进行高盈利性金融产品创新。新监管规定进一步确立了资本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强化了商业银行“资本为王”的理念,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持续收紧,使商业银行的内外部融资成本增加,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和单位资本的盈利能力成为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创新金融产品成为有效途径。目前,各家银行都加大了产品创新力度,品种层出不穷,但是某些商业银行强势推出的金融产品,其收益情况并不乐观,打击了投资者的积极性,这严重损害了资本的持续盈利能力。在物价水平持续走高,实际收益率下降的情况下,如何开发出高盈利性金融产品是摆在商业银行面前的重要课题。

浅析我国基础美术教育的现状篇六

国际贸易融资是银行创造利润的主要业务品种之一,但是风险和利润并存的,当前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中所面临的风险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文章以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防范作为研究对象,在深刻的剖析国际贸易融资风险产业原因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以期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有所帮助。

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意识薄弱是导致国际贸易融资产生风险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业务发展的粗放增长、银行内控制度失效、银行组织结构不合理等方面。其中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粗放增长指的就是在实践中银行开展业务时更多的是关注国际结算量和贸易融资的业务量,导致了部分银行为了完成指标不顾风险,业务量不断增长,但风险也在不断扩大;银行内控制度的失效使得银行国际贸易融资活动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再加上部分业务员为了完成考核指标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开展业务活动,更是增加了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银行国际贸易业务组织结构设置不够合理主要指的是当前部分商业银行仍旧处于审贷不分离的状态,由国际业务部单个部门来承担信贷风险控制和业务拓展等责任,没有将国际贸易融资纳入全行统一信贷管理中,对客户没有实施科学的风险评估、无定期的信贷资金跟踪管理和风险分析。

(二)国际贸易融资活动风险日趋严重

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产生风险一方面是银行自身的相关建设不够完善,另一方也是国际贸易融资行业风险日趋严重造成的,如企业的信用意识较差、经营管理水平较低、诈骗活动猖獗等都变相的加大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在实践中,有些融资企业并没有制定还款规划,对融资款项长期占用,有的企业认为商业银行和企业同属国家所有,不存在还款问题,逾期贸易融资居高不下等;也有部分国际贸易融资企业对于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驾驭能力较差,企业一直处于亏损或者微利润边缘,导致企业还款能力不足;再加上国内外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我国进出口企业扩大对外贸易额的热情和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指标上的压力来骗取银行贸易融资例如国外客户采用假信用证、假单据欺骗银行来获取贸易融资款项等。

(三)国家对国际贸易融资的法律保护不健全

当前我国法律虽然对国际贸易融资有所规定,如《票据法》中对于国际贸易融资金融票据做出了相关规定等,但是仔细分析当前我国的法律条文我们不难发现关于国际贸易融资的法律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是散落在相关的法律文件中。此外,即使部分法律条文和细则涉及到了票据、货物货权质押、保证担保等问题,但是并没有做出具体的法律界定如押汇业务中押汇行对单据和货物的权利如何、进口业务中信托收据的有效性等,都找不到相应的法律解释,由此可见相关法律制度的确实也是导致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加大的一个主要因素。

(一)优化制度建设,提高银行风险管理能力

银行属于制度化单位,所有工作流程、环节和手续都有着严格的规则制度约束,因此优化制度建设可以从根本上提高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能力。对此一方面银行要根据企业的风险水平选择性实施交易风险管理制度。即对每一笔贸易融资款项的支出、资金回笼、货物赊销流转等进行全程监督,通过对借款人上下游企业的管理将融资款项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运行,以此保证商品变现后能及时偿还贸易融资;另一方面也要贯彻落实流程管控。例如通过岗位制衡制度来落实各个岗位在融资用途、信贷管理、资金流转等方面的监管职责,实现信息共享和相互制约。此外,商业银行还可以采取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分散策略即以融资方式的多样化来降低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抑制策略即在授信客户风险已经产生的情况下提前采取措施抑制风险的恶化;国际贸易融资风险转嫁策略即对可能产生的风险通过担保和其它金融交易的方式转移给第三者等手段来提高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

(二)加强对融资企业和产品的风险分析

加强对融资企业和产品的风险分析可以从源头上提高国际贸易风险防范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严格的审查进出口双方贸易的真实性。当前国际市场上诈骗活动的日趋猖獗是导致贸易融资风险加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此在进行贸易融资时银行需要严格的审查进出口双方贸易的真实性,例如审查商品合同编号和签订日期、运输方式、起运港和到货港、近期内的进出口量等;其次是做好客户的资信审核工作。一方面对于信用较好的老客户银行应当建立起相应的客户信用档案,以确定其信用水准,另一方面对于银行首次接触的客户应当严格审查该客户在其它银行的业务状况记录,防止客户套取融资;最后是认真分析进出口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一般来说,进出口企业普遍具有融资大、应收账款大、存货大、费用大、汇率影响大、自身资产小、偿债能力小等特点,使得进出口企业还款能力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在进行贸易融资之前需要对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负债情况等进行仔细的分析,在确定企业无财务风险或者财务风险较小的情况下进行贸易融资。

(三)完善对国际贸易融资的法律保护

对此一方面积极呼吁并争取立法部门尽早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对于我国当前关于国际贸易融资的法律条文散落各个相关法律中的现状要促使相关人员尽早对其进行整合,以此来保证国际贸易融资有法可依。此外,也要明确现行法律中对金融票据、保证担保等权利义务的规定;另一方面鉴于国内法律和国际法律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银行也要深入的分析研究国际惯例和国内法律之间的异同,避免因法律冲突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总而言之,全球贸易融资市场是一个巨大且在不断成长的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这种情况下进出口企业愈发关注商业银行能否提供更加便利的贸易融资服务,这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笔者相信随着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意识的加强,相信未来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将成为商业银行的核心利润点。

浅析我国基础美术教育的现状篇七

模具是国家工业生产的基础工艺装备,涉及化工、冶金、机械、汽车、轻工、电器、仪表等各个行业,应用范围相当广泛。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在当今制造业迅猛发展的前提下,中国已经成为模具生产制造大国,国内模具行业得到快速发展,模具生产的工艺水平及科技含量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据不完全统计,60%―85%的零部件都依靠模具成形,由于用模具生产制品,材料利用率高,节能降耗效果十分显著,同时具有高效率、高质量、高精度等优点,模具已经成为当代工业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工艺发展方向。

近十年来,我国模具工业的发展速度很快,一直以每年15%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模具生产企业(厂、点)约3万个,从业人员近100万人。“十五”期间,中国模具行业发展成绩斐然,模具制造业得到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达20%。在中国模具制造业飞速发展、国际模具巨头的热捧下,2017年第十届“中国国际模具技术和设备展览会”的规模相当惊人,已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2017年中国模具行业模具销售总额为610亿元,同比增长25%,排在世界第三位,加上20多亿美元的进口份额,中国模具市场容量已达800亿元人民币左右。

但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17年下半年我国经济一度跌入低谷,模具工业发展增速也明显放慢,直到2017年下半年,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全球经济回暖的影响下,情况开始有了明显的好转,我国模具行业在后危机时期获得了较好的恢复性增长,增长幅度又迈上了2位数。2017年我国模具总销售额约为1120亿元左右,进出口总额达38亿美元,其中进口19.6亿美元,出口18.4亿美元,出口模具约占模具总销售额的12.8%。2017年前3个季度,根据海关统计,模具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17.22%,并实现了顺差,全年达到18%左右。2017年全球经济进一步复苏,世界制造业生产基地正在加速向中国转移,中国制造业快速升级,模具工业将处于稳定发展之中,优质精密模具的需求将不断上升,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国模具产值可能突破2500亿。

“十一五”以来,我国模具结构调整取得较好的成效,模具市场进一步开拓发展,模具产业不仅规模庞大,而且档次也越来越丰富,行业总体水平提高较快,已有50多个模具生产集聚区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规模,新的增长点已倍受瞩目,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虽然中国模具工业在过去十多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行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仅次于日本和美国,但是在模具制造加工精度、模具使用寿命及模具生产工艺等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为了进一步的缩小差距,我国模具企业必须注重模具的研究开发及人才建设,提高模具制造业的技术水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