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家考三题散文(精选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5 04:44:52 页码:14
最新家考三题散文(精选7篇)
2023-09-15 04:44:52    小编:飞雪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家考三题散文篇一

     散文,是至情至真的一种文学,直言我志,直抒我情。所以,当我们阅读一篇散文作品的时候,首先入心的不是像小说里所展现的纷纭复杂的人生画面、跌宕起伏的情节安排,而是一颗至诚至挚、至纯至真的心灵在瞬间开启时溅起的感情浪花,让人或欣喜或潸然,或感动或义愤,在情感的洗礼中得到思想与智慧的启迪。散文教学,就应根据散文的这一特点,情动辞发,情满课堂。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亲情依依”中的一篇纯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
这样一篇浓情厚感,溢满深爱的散文,教学中当然宜以情感为丝线,贯穿起课堂的情感磁场,让学生从中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和怀念。
以本人执教的《月光启蒙》教学实录相关片断为例,来谈一谈散文教学中如何根据散文特点来进行情感的渗透。

一、开篇咏读,定调一种情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月光启蒙》,读课题。
(一学生读课题)
师:月光启蒙,月光柔柔的,月光淡淡的。再读一读。
(学生再读课题,声音轻柔)
师:这里有三行词组,都是文中的,能读好吗?
出示词组:
柔和的月色 如水的月色 最美的时辰 美妙的夏夜
动听的歌谣 风趣的童谣 浓郁的诗情 芳香的音韵
混沌的童心 想象的翅膀 文学的宝库 诗歌的王国
(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行)
师:读得真有韵味。发现没有,这一行词组都是写什么的?
生:都是描写月夜景色的。
(指名读第二行)
师:这一行词组都跟谁有关呢?
生:都与母亲有关,那是母亲对我的启蒙。
(指名读第三行)
师:这一行词组又都是写了什么呢?
生:作者孙友田的成长过程。
师:是啊。月光、母亲,伴随着我的成长。连起来读好这些词组。
(生有滋有味地齐读词组)
有人说,开讲是教师送给学生的第一束鲜花,更有“善于始者,成功已半”的说法。动情入境的开始,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尤其是教学抒情性浓郁的散文佳作,起始营造了良好的与文本相统一的课堂氛围,定好了调,锚准了位,就为后面学生深潜文本寻美访胜,体验意蕴奠定了情感的基础。此处以三行词组来引入教学,不仅是定下了深情怀念的情感基调,更是定下了内容之调。而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就能迸发出打动人心的情感,文章如此,教学也如此。

二、形散神聚,贯穿一种情

师:这三行词组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作者孙友田笔下那个美妙的夏夜。在作者的记忆中——(出示文中句子齐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童年的夏夜“美妙”在哪里?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在让你感到美妙的地方,划上欢快的波浪线,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自学体会)
(学生交流,教师适当指点)
生:“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这里写出了月夜景色的美妙和母亲形象的美妙。
生:这里还写出了母子情深的美妙。
生:“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这里写出了母亲嗓音的美妙。
生:“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这里也是写出了母亲形象的美妙。
生:玉石雕像是美丽的、圣洁的。在作者眼里,母亲的美丽圣洁不仅仅是她的外表,更是她所唱的美妙的歌谣、讲的美妙的故事吸引了作者,使她浑身散发出迷人的光华。
师:是的,这里也间接写出了民间文学的美妙。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不散,这使得散文教学的内容也很驳杂,这就要求在教学时抓住一条线索,统一在这“神”之下,脉络清晰,使教学做到“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引领学生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文旨,从而集中地体会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上述教学就是抓住“美妙”这一线索,让学生反复体会月光的美妙,母亲的美妙、民间文学的美妙、母子情深的美妙等,一咏三唱地感受“童年的夏夜是美妙的”,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浓浓思情。

家考三题散文篇二

黄河很长,走了很久依旧没有停息。她也许疲惫过,在奔腾的路程中有过短暂的乃至长久的栖息,也有过安详的或者隐秘的岁月舒缓和停留。

她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的峡谷中启程,背负一个民族的使命,一路豪情地奔赴千万里而势不可挡,开始检阅华夏大地开天辟地以来的漫长兴衰。当她渐渐进入黄土高原的沟壑之后,脾气有些急躁了,时而咆哮如雷,时而悄无声息,时而飞越红尘万丈,时而穿越浩瀚时空......她像一个流动的指南针,在华夏版图上万古不息地指引一个文明发展的方向。

没有走完九十九道弯的路途中,她来到乾坤湾后着实有些疲惫,绕着太极图放慢行程的步伐,走在一个个绕来绕去且绕不出天象的规则之中,在这个巨大的弯道渐渐留了下来。

那一夜,她屏住气息,铺展河面,犹如处子安然而来。她似乎费尽了力气,焕发出母性的坚韧和宽容,将一身疲惫轻轻地抖落在乾坤湾,然后轻轻地倒下做一个梦,梦亿万年朔风呼啸的尘沙飞扬,梦天象隐藏的不破玄机。她又像一名从战场上下来的将军,渐入谷底卸下盔甲,找一块黄河石落座,展开思绪思考着一场又一场战争的光荣与胜败,回味一路走过的风风雨雨。

那个八卦图早在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用尽意念打通天地呼应的亿万年后一直等候着黄河的到来,这幅由天地做成的八卦图是一张充满智慧的床,专门留给黄河在这里栖息。

知道你有千万里的路程要赶赴,知道你的留下不是永远的。因此,有匈奴国单于赫连勃勃在此率数十万精兵强将争雄天下,叱咤风云方显英雄本色的豪情驰骋;有千年古窑的脉脉留守,保存你亘久不变的巨浪飞腾,抵达一个不朽的图腾;也有会峰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悠悠悲歌,至今摆着一个不破之阵为你守候一片安宁。有那些“悲歌易水无豪侠,买骨金台有钝驽。”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气概为你的留下演绎唯美而悲壮的英雄赞歌。

你出发了,带走了身体的汹涌澎湃,把灵魂留下。即使你一日万里地奔腾,你的.灵魂从未脱离过你前行的脚步。乾坤湾留着你的灵魂,你的灵魂聚天地日月精华,酝酿巨大能量,无论你的方向伸向何方,都有源源不断的力量绵绵不尽地输入你一往无前的激情澎湃中。

尽管你挟持着高原黄色的土粒冲出峡谷弯道,可是你留下的那掬安详与博大从来不曾远离。你带走了黄土亿万年斑驳的伤痛,带走了高原血红的晚霞和每一场皑皑白雪,你却没有带走这九十九道弯里暗藏天机的秘密,以及青山麓北侧峭壁上神秘的“摩崖天书”。

风雨不能侵蚀的文字长期保持着最初的神秘和深奥,无须有人读懂,这是黄河写给老家的书信,写给巴颜喀拉山脉的平安信。报一路平安,走了千万年千万里来到乾坤湾。

这里不是你离开家门的出发地,却是你路途中万分疲惫而栖息落梦的天地造化。黄河文明的脚步也就从你梦幻般的奔腾中迈出巨大脚步,行走在华夏大地。

无须挽留,你已经留下。

流年守候你寂寞的最后月亮,那一夜,你在高原的月光中渐渐醒来,你走上河岸要去看看,看看那些披着银辉的村庄和农具,以及搁置在窑洞里的小木船。你想乘着月色乘坐小木船游览高原至高无上的风景,你想在这个短暂的夜晚漫长一次心灵的放牧,你想啊,在这风声走过的荒凉和苍茫中痛痛快快地吼一曲祖先留下的信天游。可是夜色朦胧中的你啊,再一次聆听到铁马萧萧的塞外箫声,你又一次聆听到了来自青藏高原格桑花绽放的虔诚之声。

你是黄河,你是天上来的黄色之水,你带着神的旨意来到黄土高原的群山之中,来到乾坤湾的八卦图中,你却疲倦了,疲倦的一次偶尔醒来,都无法领略高原这一年又一年深红色的秋光。

你是黄河啊,既然选择了留下,你就不会在最后的月光中获取一星光泽。你上岸了,你原本就是要将神一样的月光留给黄河岸边的村庄,以及那支小木船。因为你有神的旨意,哪怕亿万年的寂寞在乾坤湾蛇曲的蜿蜒中,你都是雄性的黄河,走来了、走出去,你从来面不改色,保持黄河的肤色,宣泄着雄性的豪放和奔腾。

留住你灵魂的流浪,是想留下你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和聚集了天地日月的万古精华。自然留下了,你就在乾坤湾继续你漫漫的灵魂栖息,因为你的黄色之水从未停息过一泻千里的万古奔腾。

家考三题散文篇三

我说的是我们村的这棵苦楝树。听老一辈的人说,清水河两岸,原来有一排百年老苦楝树。早年大旱,地里的水田干裂成一块一块的,到处都是螺丝、泥鳅的尸体,清水河也断流了,人畜饮水得上山去挑。其他的苦楝树一天天地枝枯叶败,唯独这一棵,树干的颜色日渐深了,树梢的一圈叶子却始终绿着。最后,只有这一棵苦楝树活下来了,孤零零地站在清水河的石桥边。人们就叫它孤独树。

我在村子里的时候,孤独树三个大人才可合抱,枝繁叶茂,一根枝桠斜斜地伸出来,在河面上投下巨大的阴影。孤独树下的这一片浓荫,真是我们的乐园啊:炎热的夏天,我们将裤衩堆在树根下,爬上枝桠,一个个朝河里扑通扑通地往下跳。河边的芦苇、菖蒲上停了无数只各种颜色的蜻蜓,水花四溅,蜻蜓们惊得四处飞散,在我们头上盘旋。有时候胳膊被牛苍蝇叮了一口,钻心的痛,扯几片树叶子,搓碎了,将树汁涂在被叮的地方,立马一片清凉。

村子里的劳力上山砍柴,下山的时候习惯在孤独树下歇脚。骄阳似火,树下却很荫凉,在石桥下面舀一茶缸水,咕咚咕咚灌下去,抹抹嘴,忍不住感叹一声:真凉爽啊!

一个雷雨交加的冬夜,大雨滂沱,炸雷一个接一个地在头顶上响,响得骇人,窗户、大门都在轻轻地颤动。随着最响的那一声雷,清水河的石桥边传来一声沉闷的爆裂声。有经验的大人们说,像是孤独树着雷了。第二天一早,我们去石桥边看热闹。孤独树果然是着雷了。树根焦成炭一样的颜色,从树根往上两米高的地方,裂了一个大豁口,露出里面淡黄色的树身,根部形成了一个可藏一个小孩子的树洞。

人们说:孤独树,怕是活不长了。

第二年春天,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孤独树仍然返青了。先从枝桠上淡黄色的树芽开始,一路绿下来,五月按期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人们说:这是一棵神树。于是,求财的、求子的、求好姻缘的,纷至沓来,在树洞里烧香,在树根前磕头、许愿。那些烧过香磕过头的人们又说,孤独树灵验的很,求什么得什么。四处十乡的还愿的人们将一条条红绸带系在树枝上,时间长了,孤独树的树枝上系满了红绸带。一阵风来,红绸带就飘拂起来,孤独树似乎也要飞起来了。

孤独树变成了一棵神树。没有人去捋它的叶子,摘它淡紫色的花,就连它秋天结出来的核桃大小的果子,也是熟透了掉到地上,才有人捡起来,当宝贝似的留着。上山砍柴的、过桥下地里干农活的,依然习惯在孤独树下面歇脚,他们可再不敢靠在树干上再把脚架在树根上,像以前那么恣意了。虽然大人们再三打招呼不要招惹神树,我们小孩子可不管这些事,依然在炎热的夏天,爬上枝桠,一个个扑通扑通往河里跳。身上被牛苍蝇叮了,依旧扯一把树叶、挤出树汁,涂在被叮的地方。

孤独树不再孤独了。即使没有人的时候,那些红绸带也在呼啦啦地唱歌。该是叫习惯了,改不了口,人们还是叫它孤独树。很多年过去了,“三通”之后,贫穷的村子渐渐富了起来,家家都盖起了小洋楼。外出打工的人们将孤独树的故事带到城市,临近城市的人们驱车几十公里,只为看一眼孤独树或者在孤独树上系一根红绸带。走的时候,再买走一堆当地土特产。于是,树上的红绸带更多了,互相缠绕在一起,像绷带一样缠满了枝桠。

很快村干部发现了商机,仿照城里的做法,将孤独树四周围上木栅栏,派专人看守在那里,卖专门制作的红绸带。除了本镇本村的人,要想在孤独树上系红绸带,就必须花钱买。外地人抗议了,说你这是借树敛财呢!看树的人就理直气壮地说:你进庙烧香还要买门票、买高香呢!想想也是,再说跑这么远也不在乎那几块钱,于是那绣着“招财进宝”、“四季平安”、“福寿双至”字样的一条条红绸带又缠了上去。看上去,孤独树简直不堪重负了。

几年前,我们村所在的省份要通高铁了。县里面跑了好多趟省城,确定我们村作为县里面唯一的一个高铁站台,只等批文下来就可以开工建设。消息很快传开了,村里人都很兴奋。建高铁站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占用农田有专项补贴,去京城、省城打工的人再不用倒多少趟车、辗转几日才能到家了,留在村里的,卖卖矿泉水饮料土特产也能增加家庭收入。

山脊线?陪在一旁的村干部半天没回过神来。等县长回去了,他们托人问了县长身边的秘书,才知道,村北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天边勾勒出的波浪一样的线条就是“山脊线”,到了孤独树这儿,猝然断了一截,破坏了“最美站台”项目的整体美观。

村里人自然是不情愿砍树的,但是与高铁站台比起来,孤独树又不算什么了。至于它的神异,有句老话不是说,信则有,不信则无么?砍树也比以前简单了,镇里的工程队用卡车运来电锯,五分钟时间,孤独树就齐根锯掉了。南方的一家园艺公司高价买走了树根,做成精美的根雕摆在园艺馆。

我离开村子有些年了。砍树的事情还是听发小阿来说的,他用微信给我传了一张图片,那上面只有一个巨大的树坑,像刚刚拔过牙的口腔。现在,我在中国北方城市里的一个寒冷的冬夜,点了一支烟,朝手机屏喷出一口烟雾,权当对孤独树的怀念与祭奠。

要说,园子也并不孤独。金黄色尾巴的公鸡总是将头一点一点,走起来有点模特步似地装腔作势,以表现它的领袖地位。一旦发现蜈蚣、蚱蜢之类的小虫子,它就大惊小怪地咯咯叫起来,粗大的爪子泡得尘土飞扬。一群母鸡得到号令似的,瞬间从四周聚拢到一起,争抢那只可怜的蜈蚣或者蚱蜢。偶尔有另一只公鸡闯进园子,挑战金黄色尾巴公鸡的生存底线,园子就成了一座斗鸡场。斗败的那只公鸡落荒而逃,而赢了的那只踱来踱去,俨然这片领地的君王。

还有那些会飞、会叫的虫子。蓝色的蜻蜓、绿色的蜻蜓、紫色的蜻蜓……..我也不明白园子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五颜六色的蜻蜓。大多数时候,蜻蜓是高高飞在天上的(以我的视角!)。只有在阴雨天的前夕,蜻蜓们就像集结在一起的轰炸机群一样,嗡嗡着俯冲而过。没有轰炸目标,又使它们显得有些仓皇。只有在夏天的午后或者傍晚,蜻蜓才是轻盈的。那时,一只或蓝色或绿色或紫色的蜻蜓停在一片树叶上,格外显得楚楚可怜!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有捉蜻蜓的机会:在蜻蜓身后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拇指和食指拈住蜻蜓的尾巴。不过蜻蜓会迅疾地回过身来咬手指,手一松,蜻蜓便箭一样地飞了。

有些虫子,是从早叫到晚的,不过我一次也没逮到过它们。那种声音,很飘忽,明明知道就在近处的树丛或者草丛里,但如果到了跟前,鸣声仿佛自己会走路似的,又去了另外一处树丛或者草丛。有些虫子,是在傍晚叫的,比如纺织娘。纺织娘的叫声高亢、清越,如训练有素的女高音。不过我从来没有见过它的尊容:它发声的所在,是那棵高大的法国梧桐树树梢。还有些虫子,是天黑下来才叫的,比如蟋蟀。逮蟋蟀容易点,有时用一只手电筒、一根蟋蟀草,我能将墙缝里的蟋蟀引到瓶子里来。然后,一个夏天,我的床前就摆满了装蟋蟀的坛坛罐罐。夜里,蟋蟀一声声地在月光里鸣叫。到了秋天,蟋蟀在黄泥里打个洞,一声不吭了。

园子里花也很多。除了中间一棵桂花树,西边女贞树围成的篱笆边缘种着一族月季花。清晨盛开的月季花,每一朵都自带光泽,那也是朝阳的一部分。月季花的嫩苗将皮撕去,吃起来有一股清香。至于那些野花,那就数不清、也认不全了。蒲公英却是记得的,我们叫它婆婆丁。有时候上火了,母亲就会挖一棵婆婆丁熬汤,味道怪怪的,不好喝。它开的花什么样子我记不确切了,然而它结的果实—那些白色的小伞,被我一次次地吹向天空,飘忽而去。中秋时节的桂花开得灿烂之极,那细小的金色的桂花就如一枚枚金箔。一棵桂树,就让一座园子熠熠生辉。

小动物常常在夜里的园子出没。狐狸、黄鼠狼、刺猬,在月光下嗖的一声窜过去,划过一道弧线。若是没有月亮的黑夜,树丛中小动物的眼睛像两朵小小的火苗。火苗熄灭,那是小动物转身走了。萤火虫—现在的稀罕物件—它们飞过树丛,飞过屋檐,飞到我们目力不能及的地方。有时候它们掉到地上,仍是一闪一闪。我们抬脚踩住、再往后一拖,地上就是一道银色的弧线。萤火虫死得美丽而又残酷。

仍然是清晨的朝阳、自带光泽的月季、各种会飞会叫的虫子……每一个日子都在生动地重复着。只有在这一刻,我尝尽孤独:夕阳慢慢地沉入西天边,再有一会就要收敛它的光芒,到地球的另一面散发它的热量。水牛还在山坡上吃草,在园子里这个角度看去,夕阳和水牛合二为一,牛背上的半爿夕阳凸显出来,造成一种印象派画作的效果。水牛是静默的,只有在夕阳将坠未坠的一瞬,水牛将长长的弯角猛地向后一扬,夕阳碎了,浓稠的金色汁液就像波浪一样从山坡上倾泻过来。园子仿佛要升浮起来,脱离这浮世而去。

谁此刻孤独

就永远孤独!

稻草人的使命是护佑庄稼。不知道它有多少岁了,也许村子里有稻田的时候,稻草人就沉默地立在那里。那么,它比我们村有着一大把白胡子的张伯年纪还要大。它的头颅有时是一把扇子,有时是半瓣风干的葫芦,上面盖上一顶草帽。两根撑开的细竹竿用稻草或者碎花布绑了,下面只一根孤零零的长竹竿充当它的腿。

稻草人的样子寒碜、滑稽。然而一阵风来,稻草人的双臂舞动起来,样子就像个张牙舞爪的怪物。在麻雀的眼里,那大概和一只张开翅膀的鹰差不多。

稻子成熟的时候,稻穗沉重地垂下来,与黑色的粘土构成了一个美妙的弧度。锋利的镰刀像蛇一样游进稻田,游走走在田垄之间,稻杆刷刷地倒伏,大地敞开怀抱接纳了那美好的'弧度。刀锋之上是庄稼人俯下来的黑黝黝的脊背,汗珠子吧嗒吧嗒循着刀槽滴向大地。半天的功夫,所有的稻田只剩下白茬茬的稻桩,稻草人形单影只地立在那里。

然而,稻草人在收获的时候并不孤独。

稻子用板车拉到打谷场之后,田里还剩着一些掉落的稻粒。严格地说,这些稻粒还是属于生产队的。不过丰收的时候,小孩子拾稻穗是默许的了。手脚利落的孩子,大半天功夫能拾满一小篮子。一群胆大的麻雀飞落在田边地角,啄一下,抬头望望人。孩子们走近一点,麻雀轰的一声飞走了。

拾稻穗的小孩子在稻草人身边游戏、嬉闹,将它作为隐蔽物,摇晃它的胳膊、头颅、身体。还有些恶作剧的孩子,将绿蚂蚱塞进它的帽子里,或者将它胳膊上的稻草扯去,再在它身上撒泡尿,于是,它的样子更加寒碜、滑稽,不知道是一个什么样的怪物了。

稻草人身上的稻草、碎花布都被风吹掉了,那快散架的扇子做成的头颅勉强表示它还是一个稻草人。冬天的雨雪很快就来了,一阵急雨、一阵冰雹将大地砸得坑坑洼洼,随后雪花漫天飞舞,覆盖了田垄、石子路、屋子和村庄。稻草人的半截身子都埋在雪里,远远看去,倒像是一束遗忘在田里的稻穗。

调皮的松鼠窜上了它的头颅,有时候会将一颗松子遗落在他的肩上。麻雀认不出它就是那个威风凛凛的稻草人,却又飞来将松子啄了去。冬雪消融的时候,大地开始热闹起来了。燕子带来了南方湿润的气息,大人们要赶早翻耕土地、晒种、插秧。当种子撒入土地的时候,大人们也将稻草人浑身上下装扮一新。稻草人一改冬天的颓颜,又变得威风凛凛地立在那里。稻草人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就这样轮回着来到。

稻草人,什么时候开始孤独了呢?

那是所有的稻田都改种蚕豆、花生和烟叶的时候。那时候,我不记得自己离开一直惦记着的家乡多少年了—总有二十几年了吧?在细雨迷蒙的清明,我从祖厝坟山上下来,沿途再没有看见熟悉的嫩绿的早稻苗。张伯的一大把胡子更白了,佝偻的身子使他看起来像个孩子。他说:粮食卖不上价,一年下来抵化肥农药的钱都不够,不种粮了。张伯又说:不种粮,看以后吃什么!沿着狭窄的田埂,我看见蚕豆开的紫白相间的花也很漂亮,扁长的形似莴笋的烟叶却是我所陌生的……我又看见了稻草人,稻草人逼仄的样子,几乎可以用憔悴来形容了。

蚕豆地、烟叶地是不需要稻草人的。不被需要的时候,稻草人开始了孤独。

后来,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飞向更加精彩的都市天空。他们像候鸟一样,仅在春节飞回村庄。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留守的村庄很快就荒芜了,房前屋后的几块不规则的菜地,像是村庄的一道道创可贴。撂荒的土地不再需要稻草人,稻草人深深地品味着孤独。几年前,我们村又被划到临近的靠长江边的一座城市。很多靠近公路的农田被征收开辟开发区、工业园,大卡车装着设备轰隆隆地开进来了。一切似乎都是生机勃勃的样子。站在村口的苦楝树下,村子让我越来越陌生了。在杂草丛生的地里,稻草人孤零零的身影显得可怜而又荒诞。这一次,它像最后一棵成熟的稻子一样垂下了头,等待时光的收割。孤独,也许注定是稻草人的宿命。孤独至死。

家考三题散文篇四

一想三十年。万水千山走遍,却没有去探寻这少年时的念想。生命里的许多时刻,我总爱舍近求远。

那天,晴得很好,一线如翠,百里的青山尽在眼前。我从当年坐的地方出发,一路向北,去践行迟到的追寻。

也就四个小时,到达在我八里山的房子前能看到的最高的山上。顺坡下去,有村有树,也有人家。只是有屋无人,庭树寂寂。四顾无声,我心里有味难言。

拐过一个弯,忽闻鸡鸣。见几树槐花,在院墙角飞白撒雪。艳阳当头,门前沟底下的小麦正在扬花。麦田西头,是青青的菜园。花木扶疏中,有老翁老妪准备浇地。

我走过去,他们站起,亲人般问道:“回来了?”

地头有泉眼,用铁锨一挖,水便顺势流入田里。但老人太老,干着吃力。我接过工具,干了几下就找到了当年的感觉。

老人让我坐下,虽是初识,我们却很快说到了一块。前唐后汉,地北天南,他们老夫妻咧开没牙的嘴大笑着。

中午,老人家擀了面条,菠菜随着下锅。我吃了两大碗,喝了一碗面汤。

我要走,他们不舍。最后我们约定,以后我周周来,和他们说话,帮他们干活。老人说,整年见人太少,心可空。他们说山里的食物吃不完,让我把小麦、豆子、番茄、青菜带到山外,滋养我那没到过这山中的孩子们。

我的心,开始牵念这久想一遇的北山了。

家考三题散文篇五

来到这个世界,感知了这个偌大的空间,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与渺小,看到了生命匆匆的来去。

人生像飘渺的云朵,在彼岸花里流动,生命在开放的过程里,感知体会,就再也不能回到从前,回到过去,再也没有了从前的那个你。

让我轻轻的开启脑海的大门,我要柔情的倾诉,每天,当太阳从天边升起来的时候,让我看到了世界,那耀眼的光芒,无声的照遍了大地。

我轻声细语与美丽的山水镶嵌,醉倒了我的双眸,让我拥有了心灵的空间。清新自然。和美好相伴。

那朝露里,滴落的水滴是凝练后的甘甜,我用柔情的手臂去轻抚它的滑落,

我的柔情和生命有关,

我的倾诉是那山水的倒影,平静自然,平铺直叙,娓娓相谈。行一路风尘,行者无疆。幻化成那棵忘忧草,奔赴今生。

美丽的生命绽放着,为成长动容,为消逝而缅怀,为感怀而倾诉。把柔情

融进了每一天。

柔情的倾诉,怕惊动了那一轮皎洁的月亮,把思绪存储在星空的那颗月亮

之上,眨着眼,去看它闪的光,相伴在月亮旁。那是生命的璀璨,谁也剥夺不了的灿烂。

生命,将在枯萎里离去,我还要柔情的倾诉,那是我感怀的纪念,梦会

断今生,不去看那奈何桥的浅唱。

在心灵的花瓣雨里飘落,念起往昔,今昔,明往,芬芳的香气,沁人心脾,

那是心灵的花车,载我行舟,泛舟。

我要柔情的倾诉,大自然,我是你的过客,来过,我不会带走一片花草,只

是,我会带走我的心,远离。

家考三题散文篇六

出了奥森公园就是奥体公园,雪淅淅簌簌飘落下来,越来越急,雪花交织着,碰撞着,扑向大地,洒向人间。

离家还有两公里,我急行着,我因出行锻炼而没带具。雪急切地下着,整个奥体公园似乎只有我一个人,四周空荡荡的,除了树木和建筑,这时的世界好像只有我和雪花是有生命的。雪花也像追逐生命一样,萦绕着我飞舞。我被雪花包裹其中,红色的防寒服已被打湿,我不知所措,是喜是忧,无从知晓,我被动地独处雪中。

我抬头仰望,雪花扑天盖地,如絮如翼,把好大个奥体公园变成了浑沌世界:近处雪花飞舞,扬扬洒洒;远处一片朦胧,虚无飘渺,使天地成为梦幻世界。

环顾四周,问天问地:雪花雪花,来此人间何意?是给鸟巢铺上雪絮?是给水立方一抹神奇?是给国家会议中心增添新意?总之,你的到来,人们总是欢喜,充满期冀!不是吗?!善良的人们感到清新,感到润泽,感到新奇;善良的人们感到pm2.5的降低;善良的人们在枯燥的冬季嗅到来春的新绿!

我仰望天空,欣赏着雪花,任雪花拍打我的面颊,润润的、绵绵的、悄声无息,雪花你为啥不言语?是否送来天际的祝福?是否送来宇宙的爱意?还是本来就是天地一体?总之,雪花升华了我的情感,激起我心中的涟漪。我爱雪花,因雪花我已生醉意!

家考三题散文篇七

去年补的牙,前几日不经意间就掉了,顿时觉得嘴里的感觉的怪怪的。就又去找段大夫,五分钟就粘好了,才觉得舒服了一些。这牙怎么就会轻易掉呢,段大夫说这是幼年时吃糖太多留的根子。

夜里坐在灯下,扣心自问,这糖是什么时候多的,想着想着就害怕起来——那时候,考试成绩好一次,父亲就给一毛钱,“去买个糖吃!”;从学校帮邻居捎个信,人家也给个糖吃;不小心碎了一个碗,被母亲一顿训,心情沮丧两天,最后还是得到一颗糖的安慰;表哥表姐结婚,那攒下的糖要吃好多天。这糖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积累下来的啊。

我的孩子幼年时,也是喜食糖果,也总是提醒他,但好像没有一次是坚决的,他的口袋里就总有一两颗奶糖。给他的零花钱,好像都干了这个。慢慢地,他似乎不再喜食糖果了,一次偶然打开他的抽屉,全是奥利奥,——糖在以更加隐蔽的形式被他摄取了。

糖的甜味总能让人心情愉悦。然而,谁都知道糖吃多了,可能要掉牙,大人们总是乐意给,孩子们也总是乐意去接,在你情我愿中,掉牙就成了定局,只是谁也不会料到掉牙的时间在哪一刻。一件貌似令人喜悦的事情,就这样留下了隐患。

我窃以为,孩子做了错事,就应该让他品尝一下苦瓜的味道,这才是惩戒;孩子做了好事,买个小小物品奖励。再不能好事坏事都用糖作为终结;既教育不了孩子,还为补牙增加了可能。

我补了一次牙不重要,为父母补一次教育孩子的课,才重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