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反思网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汇总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5 14:14:48 页码:10
2023年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反思网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汇总9篇)
2023-09-15 14:14:48    小编:文轩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反思网篇一

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1.除了学识渊博外,创造性的思维还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段中的两个事例,并指出它们是为了论证文中的哪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是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试举一事例加以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认为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主要依据是什么?你认为还有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2.设问。在内容上提出了所要论述的问题,在结构上承上启下。

3.(1)约翰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

(2)罗兰发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戏机。论证了“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句话。

4.例如: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便想到苹果为什么向下落,是不是有什么力吸引它,于是他反复实验推敲,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5.作者认为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此外,我认为还应该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和想象等。(意对即可)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反思网篇二

(1)认真阅读课文,领会写作意图。

(2)理解并掌握本文中丰富的词语。

(3)列举真实的、有代表性的事例,来做论据证明观点的这一议中常用的举例论证的方法。

教学建议

关于本文的开头

可从三个方面去考虑:从生活中的现象谈开去;为后面“放矢”和“树的”;与《谈骨气》开头的开门见山作比较。

关于本文的论证方法

(1)例证法: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2)引证法:第6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

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

要点:提醒学生注意两个段落和一道习题:第7自然段和第14自然段(末段);习题二。

关于文章的结构

应注意下面的两点:

第一,第5自然段和第10自然段在文中的过渡作用。

第二,末教学设计示例

(1)列举真实的、有代表性的事例进行举例论证的方法。

(2)理解作者对的观点及其理论基础。

(1)导入  新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一般的规律,人们大都局限于这一观念。今天我们要的文章的作者却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其所谓就是我们所要学的文章的标题(板书课文题目),那么,作者是怎样论证他的观点,讲得有没有道理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2)阅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学生先在课上各自诵读全文,同时标记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义,认真阅读书中注释并使用工具书。老师检查自读情况。

(3)研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观点的论述,分析概括文章层次。

让若干个学生依次诵读全文,同时复习生疏的字音和词义;然后让学生先在组内表达各自的理解情况,再统一意见,回答问题;最后经过老师指导和修正后,投影显示:

第一部分:举例论证(第1—3段)

第二部分:论证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及其所引发的创造力(第4—8段)

第三部分:论证怎样拥有创造力,提出论点(第9—13段)

(4)归纳小结,明确要点。

作者是怎样论证他的观点的,讲得有没有道理?(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尽情发挥;老师自然恰当地引导并归纳。)

(5)作业 

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请你予以解答,并且找出自己亲身经历、所见所闻中的事例,把它写出来。

段在全文中的总结作用。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反思网篇三

我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将人类的经验一代一代传下去,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所以从教学的基本价值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地发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常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认识,张扬了新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成为创造性人才的可行之路。启发学生认识到这种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的重要作用,让他们体会到创造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让每一个学生认识到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创造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这对于对孩子的未来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指语文的形式,人文性则是指语文的内容。要把语文当作语文来教。不能脱离人文性仅强调工具性,也不能只强调人文性,而忽视工具性。所以在培养创新意识的同时,也要让学生紧扣课文,沿着作者的思路深入体会内容,并能在了解内容的同时进行更深一步的感悟。

英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课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未知世界充满求知欲,所以只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学习,就可以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一篇议论文,过去我在引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论述的问题,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理清结构,然后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揣摩论证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结果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兴趣全无。而现在以学生感兴趣的毛毛虫的故事引入课题,让他们感受创造的重要意义;接着由他们列举发明家的故事,激发他们对创造的渴望;然后抓住他们渴望了解议论文这种文体的欲望,引入对议论文的概念以及常用的论证方法的学习;并且通过活动强化学生的探究欲望,刺激他们的表现欲;最后,用充满激情的结语唤起他们的民族责任感,激励他们有意识地将自己与国家社会联系起来,自觉地走向创造之路。可见,只要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就可以在学生积极思维和情绪高涨中,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有这样一段话,深刻地诠释了现代教育理念的学生观:“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

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

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

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

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

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逐渐形成独立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教学中,我和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相互交流,真正感受到了在自主空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从学生积极探究的实践中,我也感受到了他们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的愉快,也感受到了作为引导者的自豪和快乐。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反思网篇四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节选)

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制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不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实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1.选文论证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2.为了证明这个中心内容,作者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证的方法,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须的要素呢?

4.文中加黑的词“素材”是什么意思?

5.文中第二段“由此”的“此”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1.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2.举例。 约翰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罗兰通过看电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游戏机。

3.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4.这里是从广泛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的。

5.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反思网篇五

1、了解看问题因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

2、了解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方法:引一个具体实例,并作简要分析后引出。

1、能感受本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

2、能感受文章运用摆事实论证的方法及其好处。

懂得确立创造性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努力成为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一课时

录音机

在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和写作特色,最后进行总结归纳。

一、课前准备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汲取:吸取。

推敲: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地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做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隐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后入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2、阅读全文,思考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中的问题。

二、导入

前两年高考作文题,就是以本文的开头的图形为题,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出示四种图形。听课文朗读。

三、分析课文

1、提问:不看课文,请回答“从下列四种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来”,并说明理由。

讨论并归纳:

(l)答a。因为a是唯一没有角的图形。

(2)答b。因为b是唯一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3)答c。因为非对称性图形只有c一个。

(4)答d。

因为d是唯一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

结论:这些答案都是正确的。

2、提问:这个问题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了很多人都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

3、提问: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讨论并归纳: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4、提问: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呢?

讨论并归纳: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5、提问:本文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列举了哪两个事例?试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一两个事例。

讨论并归纳:

(1)约翰·古登贝尔克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2)罗兰·布歇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补充事例(略)

6、提问:创造的灵感是怎样产生的?

讨论并归纳: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而形成的。

7、提问:“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8、提问: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9、提问:按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给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

提出问题。(1~2段)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

分析问题。(3~12段)

第一层(3段):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层(4~5段):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第三层(6~8段):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例说明。

第四层(9~12段):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解决问题。(13段)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

10、提问:本文用什么顺序论证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的?

讨论并归纳: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进行论证的。

四、小结

本文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论证了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反思网篇六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了解作者观点,学会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

2、理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3、学会举例的论证方法,能运用到其他问题的思考论辩中。

二、过程与方法:

1、肯定学生不同答案,教学中鼓励成绩差的学生回答问题。

2、培养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索的精神。

3、利用游戏、收集小故事等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引导学生如何及时处理文中传递出的现有信息。

重点难点

重点:1、找到本文论述的主要问题及学习文中论证方法。

2、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上课之前,老师想来做个测试:请问2+1=?3+4=?

那在你们的答案中,谁的最正确?不错,谁的答案都是正确的,因为都很合理!看来,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我们认识一个事物,或解决一个问题,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答案,因而事物的正确的答案往往不止一个。(板书课题)

正如苏轼的诗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通过学习,来检测一下,你到底有多少创新能力,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学习课文

1、检查字词、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和含义

2、了解文体

通过预习,你知道本文属于哪一种文体?(学生回答)是的,属于议论文。

3、屏显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快速跳读课文。

1)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为什么?

2) “寻求第二种答案”的途径?

3) 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4) 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你有这方面的经验吗?

5) 找出课文中的举例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6) 人人都有创造力吗?

4、探讨解决问题梳理文章的论证过程。板演

论证中心: 怎样成为一个有创新能力的人

(二)活用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人人都有创造力   (道理论证)

(三)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条件

6、通过大家的讲解,发现大家学习本文后的收获实在不小,好,再给大家推荐两则小故事。

(1)上帝为人间制造了一个怪结,被称为“高尔丁”死结,并许有承诺:谁能解开奇异的“高尔丁”死结,谁就将成为亚洲王。所有试图解开这个怪结的人都失败了,最后轮到亚历山大,他说:“我要创建我自己的解法规则。”他                     ,(想一想他会怎么做?)于是他就成了亚洲王。

三、学以致用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请就“1+1=?”这一运算题展开联想,写一段400字左右的感想。

2.假如你只能再活一年,你将怎样对待生活?文体不限,500字左右。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进化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达的动力,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我们只有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才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而这个重任就落在我们肩头,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培养更多的创新精神,争做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吧。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反思网篇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活思维,激发想像力,崇尚科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个事物,角度不同,答案无穷。美国实业家罗迦.费.恩格由四个几何图形引发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请大家阅读,看看能否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二、具体实施

1.分组自学

要求:

a.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的观点和支撑观点的依据,归纳一下,派代表写在黑板上。

b.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

2.辨析什么是论点、论据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a.明确论点的定义――写出本文的论点

b二明确论据的定义――归纳本文的论据

c.将有关系的论点和论据用线连接起来

3.创造性地设计图表展示作者的思维顺序,文章的结构脉络。

4.动笔练习

a.请把“创造力不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作为一个观点,再举例证明这个观点。(如太空笔的事例等)

b.评议,重点在于事例是否支撑观点,事例与观点之间的衔接是否自然。

三、探讨延伸

1.讨论学生发现的问题。(机智应变)

2.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放赤壁风光画面――请同学说说感受――同一个“赤壁”,为什么苏轼就高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杜牧却低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由此联系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开去。

四、小结

五、网络论坛(课后)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已成为我们的思维定势,学过本文后,联系你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它的理解。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反思网篇八

(1)认真阅读课文,领会写作意图。

(2)理解并掌握本文中丰富的词语。

(3)学习列举真实的、有代表性的事例,来做论据证明观点的这一议中常用的举例论证的方法。

建议

关于本文的开头

可从三个方面去考虑:从生活中的现象谈开去;为后面“放矢”和“树的”;与《谈骨气》开头的开门见山作比较。

关于本文的论证方法

(1)例证法: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2)引证法:第6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

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

要点:提醒学生注意两个段落和一道习题:第7自然段和第14自然段(末段);习题二。

关于文章的结构

应注意下面的两点:

第一,第5自然段和第10自然段在文中的过渡作用。

第二,末段在全文中的总结作用。

第 1 2 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反思网篇九

1、知识目标: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活思维,激发想像力,崇尚科学。

一、导入新课

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个事物,角度不同,答案无穷。美国实业家罗迦、费、恩格由四个几何图形引发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请大家阅读,看看能否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二、具体实施

1、分组自学

要求:

a、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的观点和支撑观点的依据,归纳一下,派代表写在黑板上。

b、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

2、辨析什么是论点、论据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a、明确论点的定义——写出本文的论点

b二 明确论据的定义——归纳本文的论据

c、将有关系的论点和论据用线连接起来

3、创造性地设计图表展示作者的思维顺序,文章的结构脉络。

4、动笔练习

a、请把"创造力不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作为一个观点,再举例证明这个观点。(如太空笔的事例等)

b、评议,重点在于事例是否支撑观点,事例与观点之间的衔接是否自然。

三、探讨延伸

1、讨论学生发现的问题。(机智应变)

2、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放赤壁风光画面——请同学说说感受——同一个"赤壁",为什么苏轼就高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杜牧却低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由此联系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开去。

四、小结

五、网络论坛(课后)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已成为我们的思维定势,学过本文后,联系你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它的理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