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地理论文题目 地理教育论文(实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3 04:22:09 页码:7
2023年地理论文题目 地理教育论文(实用13篇)
2023-09-23 04:22:09    小编:字海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地理论文题目篇一

当今社会,随着我国的社会市场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蒸蒸日上。根据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对部分初中的地理教学情况的调查显示,目前初中地理教学实效不如人意。随着新课改的要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插入德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德育,就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把一些思想道德素质知识传递给学生。

【关键词】

德育;初中地理教学;实践分析

初中阶段是学生品德形成和三观树立的关键时期,但是大部分教师都比较注重才智的培养,却忽视了品德的教育。所以我们除了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传递,还应该进行思想道德的培养。本文就从以下几方面探讨浅谈初中地理老师应该如何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一、做好言传身教,从生活中小事做起

韩愈《师说》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句话用现代文来理解就是“教师,是指能够为学生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并能解答疑难困惑的人”。而这句话将“传道”放在了第一位,可见“传道”是为师者的首要目标。古语还有云“为业师易,为人师难”,也能看出对为师者而言,“立德树人”也是最难以实现的一个目标。教师作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做好德育知识的传达首先自己就应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做起。这就需要我们的初中地理老师能够端正工作态度,保持工作热情,用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学生,从而能够潜移默化地来影响学生,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显而易见的是,这样持续下去,学生不仅能够在我们的初中地理教师的帮助之下学到丰富的地理知识,还能够拥有美好的人格,这其实是学生人生中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挖掘地理教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初中地理教材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两部分,主要认识不同国家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初中地理教材具备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特点,也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所以我们初中地理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真正掌握教材内容,从而寻找其中暗含的德育知识,在进行地理教学的时候就很自然地去传递其中的德育知识。例如,鲁教版六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部分,知识难度比较大,但是这是学生认识地理的第一步,在学会认识地球仪、学会地球如何运动、学会如何看地图辨方向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知道人类探索地球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要学会面对困难要坚持的心理品质;知道世界有多大有多美,要树立努力学习走出去看世界的远大理想;知道小组合作讨论后能破解难点,要形成团结同学友爱互助的美好品德。再如,六年级下册是世界地理,学习世界主要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学习《印度》《中东》《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党的领导才有了我们幸福安定的生活。通过学习《日本》《欧洲西部》《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养成学生尊重科学的态度,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世界。最重要的是地理教材还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我们地球的现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我们地球和大自然已经不能被瞎折腾了,很多非可再生资源被浪费掉就不会出现了,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必须要行动起来,从而来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思想道德素质。

三、创新地理教学模式,完成德育的渗透教学

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教学21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但是自然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破坏,土壤、水、空气污染等问题突出,从而导致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随着人类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观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尊重敬畏自然的重要性。我们在进行地理教学时,也应该做到把初中地理的理论知识与地理区域的实际相结合。例如,在讲到《水资源》一节时,涉及到水污染及其治理的问题,学生身边就会有很多的案例。我们周村当地最典型的就是“孝妇河湿地公园”建设和“文昌湖旅游度假区”水库治理。教师通过治理前后图片、视频对比观察变化,有条件的学校甚至会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勘察。通过搜集材料、现场观察和合作探究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有意识的去爱护自己身边的自然环境,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懂得用法制观念保护身边的环境,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真正做到把德育渗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去。这样做的目的是在提高学生的初中地理成绩之外,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

2.运用比较法来进行教学初中的地理教材涉及到不同的区域和国家,在这不同区域和国家之间或者相同的区域的不同地区之间地理特征既有其共通之处,又有很大不同。所以在通过比较地理知识的同时,挖掘其中蕴含的德育知识,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例如,我国和印度相比而言,两国的相同点则是都是人口大国。但是印度可以用来耕地的.土地的面积比我国多出很多,粮食种植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都比我国优越。但是印度的粮食总产量不到我们国家的粮食总产量的二分之一。197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比印度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但是现在已经被我国赶超。我们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我国的进步,让学生的爱国之心更加炽热,为祖国感到骄傲自豪。

3.开展初中地理课外活动,保障德育进行渗透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们教师还可以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通过实地了解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在实践中进行德育渗透。如我们学生经常参加到当地回族社区慰问老人的活动,通过向爷爷奶奶们了解回族风俗习惯,我们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学会尊重各民族习惯,树立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的意识。这些是在学校内课堂教学学习理论知识是领略不到的。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比较有趣的地理实践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加,如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旅行,平时利用周末就近去周村古商城、蒲松龄故居、范公祠等景区进行人文地理考查,假期可去周边的齐山、鲁山等景区进行自然地理考查。并将所见所闻用视频、图片或ppt等形式记录下来,形成用地理科学的眼光看世界的心理品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的社会市场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新课标提出初中地理教学必须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导相应的地理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环境保护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所以我们的教师应该做好带头作用,从生活中小事做起;挖掘地理教材,寻找其中暗含的德育知识;创新地理教学模式,完成德育的渗透教学。

地理论文题目篇二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第1章绪论

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拉采尔:(1844-1904)德国地理学家,他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一方面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道路线。另一方面,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引入者。

6.赫特纳:(1859-1941)德国地理学家,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7.施吕特尔:(1872-19520德国地理学家,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

8.白兰士:(1845-1918)法国地理学家,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认为除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9.麦金德:(1861-1947)英国地理学家,他把地理学说成是探索人及其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提出了“大陆腹地说”。麦金德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10.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生态化和应用化趋向。

(4)学科的交叉性。

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1.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基础。具有历史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特征。

2.文化区: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1)形式文化区: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2)功能文化区: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3)乡土文化区: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3.文化的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

(1)扩展扩散: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特点是空间上的相对联系性。

a、接触扩散: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b、等级扩散: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c、刺激扩散: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2)迁移扩散: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往往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特点是文化上保持原汁原味,速度快,空间上不连续。

4.文化生态学:主要研究地域文化系统的组成、功能、结构、空间特征和时间动态,系统要素之间与系统内部发生的各种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

5.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

6.文化景观:亦称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7.环境决定论:原称地理环境决定论,简称决定论,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代表人物:拉采尔、森普尔和亨丁顿。

8.可能论:也称或然论,它不是强调环境与人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与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代表人物: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和白吕纳。

9.适应论:是英国地理学家p.m.罗克斯比提出的。他认为,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

10.生态论:是美国地理学家h.h.巴罗斯提出的。他在1927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称,地理学为“人类生态学的科学”,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11.环境感知:是文化地理学借心理学新的研究成果来分析人地关系的。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客观规律可寻的。它是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

12.文化决定论:在人地关系中出现一种人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观点。因为在这种人地关系中,人是通过文化在起作用,故称之为文化决定论。

13.和谐论: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世界各国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农业发展也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虽然在各国的重视下,一定范围内的问题得到解决,单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还是有所加重。为此,一些地理学家提出人地关系应当和谐的思想。这种思想即为人地关系中的和谐论。

14.汤恩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

(1)挑战与应战:环境向人类挑战,人类起而应战,经过长期艰苦的劳动,创造人类文明。

(2)逆境美德:文明的起源并不是由于生活环境条件特别好,而是相反。五类逆境:困难地方的刺激、新地方的刺激、打击的刺激、压力的刺激和遭遇不幸的刺激。

(3)中庸之道:逆境与挑战的对应关系是有限度的,超过其限度,其结果反而走向相反。

第3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经验主义方法论:其基础是归纳法。有以下两个特点:一,观察是重点,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断定,得出结论。二,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

2.实证主义方法论:它和逻辑实证主义有很大的联系,而且它的引入有了很多的变化:一、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二、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彩了演绎逻辑。三、加强发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但是又有着很深的不足:(1)经济决定论的.趋向。(2)实证主义模型含有强烈的普遍性原理。(3)地理系统是开放我多变量系统,难以模拟实验。

3.人本主义方法论:其以人为主体,重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而且弥补了实证主义研究的不足,但最大的弱点则在于它的唯心主义趋向,把客观存在看作为人的心理构造,构成人的感应行为的基础是客观环境世界。

4.结构主义方法论:其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有两点:(1)从结构的整体性去认识事物。(2)试图超越地理因素寻求深层结构解释人文现象。但是它还不完善,不系统,影响力小。

5.遥感技术:是指使用各种传感器,从不同高度的平台上收集、记录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再经加工处理获得地物的图像和数据信息,从而揭示地物特征的一种综合性技术。

6.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从而建立起来的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第4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1.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2.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3.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

4.人口分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

5.人口迁移: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6.种族:即人种,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7.地理人种:把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称为地理人种。

8.种族主义:是指一种以种族差异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反科学理论。种族歧视是指压迫种族的统治阶级敌视、迫害和不平等地对待种族的行为。种族压迫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其他种族实行掠夺和奴役的行为。

9.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个历史范畴。

10.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第5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1.传统农业: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以自给自足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

2.敞田制:是指庄园内的农户在各耕作区获得耕种的长条份地,在作物收获以后,各农户均将自己耕作地段的篱栅或沟渠废除,敞开供庄园内农户共同放牧牲畜。

3.现代农业:又称商品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

(3)使用机械、化肥、高产种子,单位面积产量高;(4)农场规模大;(5)与其他农业企业形成联合体。

5.现代农业类型:(1)种植园:靠大量劳力,实行集约式生产,专门生产某一种经济作物。如加勒比海诸岛、美国东南部、南美东北部、中美、非洲和亚洲的一些沿海地区。(2)谷物农业:生产小麦、玉米、水稻,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和欧洲等。皮包农场(农场主只需带个提包就可以进行其经营活动)、农业企业(大型的、高度机械化的商业农场);(3)牲畜育肥农业:种植业与饲养业相结合的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五大湖以南、地中海沿岸、大西洋、波罗的海沿岸、巴西东南部;(4)乳品业:适应城市居民对乳制品的需求,专门生产流质牛奶及一些乳加工制品的农业。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地区、瑞士、法国等地大城市郊区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5)市场园艺业:为市场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的农业。(6)大牧场:规模大、雇用牧工、产品投向市场。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干旱地区。

6.农业景观:是人作用于自然的综合表现和积累。既包括农田景观、农村聚落形式和建筑形式,还包括土地利用形式等。

7.观光农业:(或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农业形式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

第6章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

1.产业结构:主要是指各类产业及其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与相互联系。

2.第三产业: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全球保险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等。

3.第四产业:即以计算机和通讯设备行业为主体的信息产业。

5.第五产业:即以精神文化生产方式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产业。

6.文化产业: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7.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环境中一切对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有用的物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地理论文题目篇三

地图是地理信息浓缩、直观的表现形式,读图是地理学习一项基本、重要的能力。读图能力的培养,对地理学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考试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发挥持久的作用。本文尝试从地图的特征、高中生读图能力现状分析、读图基本能力的训练、良好读图习惯的培养、考试中的读图技巧等多方面阐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学生;读图能力;培养

《周礼·地官·土训》:“掌道地图,以诏地事。”地图,是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表图形在二维或者三维介质上的精练描绘,是地理信息浓缩而直观的表达形式。地图,可以将零散的地理信息系统、直观地归纳在一个整体之中,可以清晰地呈现出相关信息的规律性、联系性和总体特征,并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读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地理学习的成败。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读图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根据不同的分类,地图可以分为:世界地图、国家地图;自然区域图、经济区域图;平面地图、立体地图、数字地图等等。不论是怎样的地图,都有一定的数学法则,经过高度概括,利用一系列的符号系统表现大量的地理信息。因为地图的直观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如注意力和观察力;因为地图的概括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判断力、思考力、记忆力。在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形象思维培养与抽象思维培养相结合、图文相结合,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地理地图的制图过程,从而让学生对地图的学习从简单的识记,上升到领会、运用。

一是畏难心理严重。高中地理学习更加深入,涉及到的内容更加丰富,学生看到图例繁多、内容较陌生的地图,或者新图、变图时,感觉到需识记的概念、符号太多,就觉得太难,耐不住性子仔细观察、寻找规律、理清头绪,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二是个人性格的影响。男生一般比女生更容易找到信心,建立兴趣,爱好旅游、向往异域风情,日常生活中有过读图经验的学生更加容易对读图产生兴趣。

三是学习能力的影响。人的思维方式有区别,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长,观察力、思维能力的差别也直接对读图能力产生影响。有的学生能够迅速在复杂的地图中找到读图方法,有的则只能看懂老师教过的地图,稍加变化就无从下手了。

四是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每个地理老师都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人格魅力,在教学中对于相关知识的不同强调,对于地图的利用和对于学生读图能力的训练、习惯的培养,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读图能力。平时注重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的班级,学生会对读图产生更浓厚的兴趣,遇到较复杂的图表时,也表现出更强的自信心。

首先是掌握地图的基本特征,增进学生对地图的感性认识。地理书上的图像种类很多,主要有地理地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其中的地图不同于统一图、景观图等,要让学生理解它严格法则、高度概括、符号表现、承载信息的特征,从而建立起基本的地图概念,通过对不同形式、不同难易程度的地图的阅读,树立起感性认识,从而为基本读图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其次是加强基本名词、典型概念、符号系统的识记和理解。地理学习中有很多的基本名词和典型概念,虽然离现实生活很近,但是比较抽象,容易遗忘、混淆,需要学生对其进行加强识记和理解。比如气候和天气、高气压和低气压、地方时、北京时间、区时、时区、国际标准时间、震级和烈度等等名词,内陆气候、海洋气候、水系特征、水文特征等基本概念,是读图的基础,需要学生识记、领会。地图中的符号系统往往承载着地理信息,对于这些符号的掌握,是读图的基本要求。比如等高线图形、设色地形图中海拔高度、地形特征、植被分布、人口密度等表现方式。

再次是从易到难,从典型到变化,注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根据学习的规律,人对于知识、能力的掌握总是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读图能力的培养也不例外。先从简单、直观、典型、涵括内容较少的地图开始,让学生掌握后,再过渡到复杂、非典型、涵括内容较多的地图。老师教学的方法,也从详细讲解、具体指导渐渐过渡到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

最后是运用归纳,建立知识结构体系。从识记、领会到归纳,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在逐步提高。可以通过读新图、填图、画图的方式,进行读图能力的巩固;可以通过概念地图的学习、地理知识的总结,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将所有的地理信息囊括在结构体系里,并以此为索引,进行全面复习、加强。

总之,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地理教师,我们应充分掌握并了解学生的读图能力与水平,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为培养更多人才而不懈努力。

[1]杨春玲.浅谈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师),2010,(09).

[2]刘艳婷.地理教学中要重视读图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师),2010,(04).

地理论文题目篇四

摘要: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知识的迁移能力得到提高。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把常见现象、生活活动与基本知识、基本规律相融合,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对提升学生地理学科素养,培养学生学科能力,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产生积极作用。更多地理论文相关范文尽在top期刊论文网。

关键词:地理论文

一、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地理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响深远,可以说自然地理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作用,每一种日常生活又会受到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

衣着方面:在讲述到气候或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给学生提出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生活在南北方的人,为什么北方人的衣橱里的衣服反差更大?……为什么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而冬天则有更多的人穿深色衣服?”同学们讨论总结之后,学生则能举一反三地举出其他一些例子,如阿拉伯地区的居民服饰为什么以白色长袍为主,我国藏族牧民则穿一件胳膊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藏袍等等。

住房特征:北方的平顶屋、南方的尖顶房、陕北的窑洞、云南的吊脚竹楼,新疆的厚墙窄窗、东北的层层门窗,这些住房特征都深受气候的影响。

影响饮食:“南稻北麦”、“南米北面”。当然,还可以推而广之,讨论西方人和我国人民的饮食习惯的差异性及原因分析,让学生尝试触摸人的饮食习惯于气候之间的联系。

行的方面:适时让学生讨论交通规则中的“红灯停,绿灯行”,以及“为什么机动车的尾灯都是红色的?”,甚至与全球变暖与汽车数量的增长之间的联系等这些问题。

二、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学生学校生活的一些现象

教室一个学期变动几次的作息时间表,其实也是很好的教材,从变动的作息时间表来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内容。如当学校更换作息时间表的时候,我在课堂中问学生:“为什么要交换作息时间表?”身边的事物与书上的知识有意识地联结在一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而且无意中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自己家乡的自然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大体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地理环境。而中学生地理思维、地理意识、地理能力的培养无不是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自然地理环境的认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人地理能力、的高低。所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应用能力,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然地理学应用能力,当然,从分析自己家乡的自然地理环境入手,难度小,学生感兴趣。如学习地形知识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南溪区的地形特点是什么?推而广之,学习所有的自然地理知识时,让学生分析一下我区的特点,当学生获得了我区地形特征、气候特征,就能初步分析水文特征、土壤特征,并进一步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对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对来的影响。

四、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中。从根本说,学习地理是为了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与它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在地理教学时,教师应密切关注周围的生活现象,经济发展,并适时地引入课堂,探究其形成发展的地理原因。例如:在学习关于城市形成的知识时,我给出宜宾市的发展历史,让学生讨论:有什么社会经济因素?对于宜宾的学生来说,这个话题很有吸引力,学生各抒己见。

地理与生产的联系十分密切。农业在地区间、部门间虽然差别很大,但都离不开当地一定的地理环境,而农业类型的选择及农业发展方针与措施的制定,都可以说是对地理知识的运用,使学生体会地理对于生产建设的巨大作用,也是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具体体现。例如,在学完农业后,让学生学生根据宜宾的农业区位因素讨论宜宾的农业地域类型,讨论内容是自己地区的经济问题,学生兴趣浓厚。观点很多……。提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在他们了解当地农业发展政策时充分认识到生活离不开地理,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需要,消除学生对学习地理的畏难情绪。

五、运用地理知识,解读“新闻联播”

把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内容,有选择地纳入到地理教学中,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开发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有积极意义。因为“新闻联播”中的每件事都和一定的地理环境相联系,它贵在“新”,时效性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普遍关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时事的责任感。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神舟8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按预定地点安全着陆、超强台风“圣帕”来袭等等,使学生掌握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新的知识,诱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而且使学生养成自觉关心国家大事、世界热点的习惯。

应该说,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也是课改成功的关键。新教材的成功是因为它特别重视地理和生活的关系,让地理如识服务于生活。教师应从地理与生活盼关系入手,为地理课堂输入新鲜的生活内容,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

总之,地理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只有从生活中汲取养分,课改的路才能越走越宽“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给教学内容的分析组织以及教学设计提出了明确的指向性要求,必将对未来的基础地理教育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而且使地理成为一门对学生终身发展有利的学科。

地理论文题目篇五

平遥县第三中学校

灵活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对许多高中的文科学生来说,地理很难,甚至在有些老师当中也会形成这么一种共识——学好地理就等于学好了文科。地理之难,许多同学感叹于基础知识记住了,就是考试不会答题或是得不了高分。经过我个人的经验之谈,本人以为出现这种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一、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现。

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学不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

2么定出来的,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2.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又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许多学生就只能干瞪眼了。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3.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又比如在一幅经纬网的地图上,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使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地球自转方向和判断某地点准确的经纬度。

二、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特别对高中文科生而言,由于终将面临高考,而许多高考题目都是全新的,没有良好的地理思维有时候是很难正确解决这些题目。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加强诱导启发,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为什么比较平缓,就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已。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

3.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比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属于地理地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用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总之,地理学习的成败在于地理思维能力的养成的好坏。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学生原有的地理水平和生活实际,不仅可以有利于降低许多地理问题的难度,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而且还可以避免许多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误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同时,可以降低他们对地理恐惧的心理,增强学生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地理论文题目篇六

我们生命的摇篮是地球母亲。地球母亲的身上有高山、大海,有高原、平原。最可贵的是它有生命,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地球上,我们就是地球的主人。地球是所有生物共有的家园,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地球母亲可以供给我们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地球母亲用它甘美的乳汁哺育着它的儿女,我们在地球母亲温暖的怀抱里幸福地成长。我们为什么能幸福地生活在地球上呢?因为地球母亲可以供给我们充足的氧气,可以供给我们充足的`水分,充足的食品......她是一位关心儿女,爱护儿女的好母亲。

我们已经看到了严重的后果,我们能任其毁灭吗?不能!我们人类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为我们的地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现在我们已经开始保护我们的环境,爱护我们的地球了,比如,我们建起了水力、风力发电站,开始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森林,保护水源,节约用水,开始绿化、美化我们的地球了,这是可喜的,这样可以延长我们地球母亲的寿命,使她越来越年轻,身体越来越壮。在地球毁灭的前一夜,我们应该做什么呢?我们要来保护、爱护地球,要来绿化、美化地球,使我们的地球母亲永远年轻。

人类对环境的保护,归根结底是基于保护地球上日益枯竭的资源,保护我们生存发展的最起码条件。今天,提起环境保护,几乎没有什么人会公开反对,但是真正做到自觉长久地保护环境,保护资源,还有许多工作在等待着我们去做。我认为首要的就是要在全民族树立起环保意识,具体地说就是树立资源意识,生存意识。要让大家都认识到,保护环境与资源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不仅是关乎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而且已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今天生存!不能抱着环保多我一人少我一人差别不大的思想,也不能对保护环境有任何松懈和怕麻烦的思想。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固然负有重要的责任,而每一个单位,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人对此更是承担了更为直接、更为具体的责任。只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大家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就一定能为社会、也为自己留下一片碧水蓝天。

地理论文题目篇七

【论文关键词】:

人文地理学;自然;区域;趋势

【论文摘要】:

人文主义地理学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就是时欧美正涌动着人文主义思潮,它带动了对逻辑实证主义知识体系进行批判的一系列理论的出现,人文主义地理学就就是其一。文章主要探讨了人文地理学的含义与发展历程,并对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人文地理学的含义[1]

人文地理学就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发展的一门学科。人地关系就是该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它与自然地理学被并列为地理学的两大支柱。人文地理学包括的分支学科有经济、城市、人口、部落、旅游、社会、文化、政治、军事、民族、行为、感应地理学等等。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人文地理学发端于19世纪的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和拉采尔,当时称为人类地理学。由于他们过分强调“地对人的控制”,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环境决定论的泥坑。20世纪代,法国地理学家韦达白兰士及其学生白吕纳提出“人地相关论”称其学说为人文地理学。他们的观点成为人文地理中“或然论”的理论基础。本世纪20年代始,地理学注意的重点逐步转向社会科学,离开了单纯的地球科学,探讨地理学新起点的各种学说竞相争鸣。各种学说的共同点都与环境决定论相对立,都抛弃了以往那种“自然为因,人生为果”的命题,从人本主义出发,探讨人地关系。

3.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

3.1研究的主要内容[2]

人文现象的分布、扩散和变化虽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但就是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就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学可以说就是地理学中的一门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空间”和“地方”就是人文地理学的两个核心论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文地理学在理论、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涉及空间、全球化、城市化、人口、迁移、文化、景观、发展和地缘政治等,其内容主要包括:(1)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特征与地区差异之间的关系;(2)人类与其周围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不同空间尺度,包括世界、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政治、经济演化特征与趋势;(4)与民族、种族、性别、年龄、阶级等因素相连的社会特征及其对空间发展的影响。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尽管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趋明显,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可能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2研究的主要方法[3]

几个世纪以来,哲学家们已经提出了以下的研究方法:(1)意识形态观念学。寻求知识的社会或政治的支持理由或目的。(2)认识论。知识就是如何获得的?有关我们如何认识世界的假设(我们认识了些什么?我们就是如何认识的?)(3)本体论。支持理论或观念体系的一系列特定的假设(什么可以被认识)。(4)方法论。一套可以应用于进行调查研究某种现象的计划和程序。人文地理学就是研究社会、空间、地方和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方法论。

4.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4.1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表现为以人地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实现资源、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这克服了以往拼盘式或形式综合的缺点,体现了当今地理学走向统一的趋势。

4.2加强了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

加强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并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如商业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其中旅游地理学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迄今为止,已在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旅游客源市场与游客行为、游客空间结构、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地形象设计与营销、生态旅游与持续发展、旅游影响等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少数研究成果同国际水平相比已无明显差异,如旅游地综合个案研究、旅游资源分类和评价、旅游环境容量、国内旅游者行为规律、主题公园的研究等。

4.3密切关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4]

如对农村工业化的研究。中国乡镇企业高速增长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带动,就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独特现象。相关研究包括乡镇企业影响因素及环境,农村工业化差异,产业联系与农村工业发展,外向型农村工业的省际差异分析等。其它新兴领域还包括企业发展的地理学研究,农村乡、村级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城市感应空间的研究等。

4.4理论研究逐渐加强

中国地理学的理论建树不多,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相比,理论研究又较为薄弱。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判断、思想理念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具有滋生新理论的土壤,但我们的理论建设却滞后了,这与重实践轻理论的大气候有关,也与人文地理学一开始就表现出与国土规划相结合的特点有关。可喜的就是,相当一部分学者在地理学的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努力。

4.5服务于决策和管理的应用研究仍然就是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支柱

地理学中人文地理学属应用性较强的学科。80年代以前,人文地理学的决策支持系统在我国主要集中在农业发展、工业资源的开发、重大项目的选址等领域,随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思想的兴起,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与决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区域经济战略和区域政策,城市和农村发展等成为人文地理学应研究的热点。

4.6研究技术的多样化

地理学包括人文地理学都经历了从个别地理知识的记载到地理现象归纳解释,从定性文字描述到定量化地揭示地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过程,从最初的多元统计与线性规划的应用,到后来系统科学、灰色描述在人地相互关系,社会发展因子相关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到今天gis技术在城市规划、区域发展、资源开发方面的大量应用,人文地理学研究技术手段的丰富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认为当代人文地理学也正在从经验科学走向实验科学,从宏观进人微观。

5.结束语

中国现代的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论就是在战争后通过传教士、外国学者和归国留学生传入中国的。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受前苏联自然科学体系的影响,人文地理学逐渐被经济地理学取代,直到1979年才提出复兴中国人文地理学。中国就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空间最广阔的大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社会经济也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原有的社会制度、历史遗存文化、社会结构形态等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国家的发展。中国需要发展人文地理学,而且中国也具备了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肥沃土壤。

参考文献

[2]林珍铭.二十一世纪人文地理学的教学优化和创新[j].内江科技,,(8).

[4]赵建吉.试论人文地理学中的分析与综合[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8).

地理论文题目篇八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从小便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读过的书有许多种类,有童话类、诗词类、笑话类、小说类……

“书中自有黄金屋”,我藏书有378本,有《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历史小说》、《神魔小说》、《武侠小说》、《斗破苍穹》、《大小姐驾到》、《绝色锋芒》、《笑猫日记》、《女流日记》、《穆斯林的葬礼》、《挪威的森林》、《基督山伯爵》、《教父》、《苏菲的世界》、《麦田里的守望者》、《白鹿原》、《破碎的四月》、《万历十五年》、《美的历程》、《围城》、《汤姆叔叔的小屋》、《尘埃落定》、《根》、《生命从明天开始》、《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牛虻》、《呼啸山庄》、《拿破仑全传》、《曹禺剧本选》、《雪豹也有后爸》、《狼王梦》、《夏洛的网》、《草房子》、《根鸟》、《小海蒂》、《小公主》、《秘密花园》、《绿山墙的安妮》、《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鲁宾逊漂流记》、《安妮日记》、《岳飞传》、《父与子》《小王子》、《青鸟》、《窗边的小豆豆》、《纳尼亚传奇》、《鲁滨逊漂流记》、《林海雪原》、《校园笑话》、《巧克力味的暑假》、《我的同桌是班长》、《做好学生有点累》、《单翼天使不孤单》、《青蛙王子副班长》、《永远的超级四班》、《我们班的狗仔队》、《老天会爱笨小孩》、《没有秘密长不大》、《生命流泪的样子》、《**班的追星族》、《青蛙军团爱地球》、《穿越天空的心灵》、《猪仔头温暖之旅》、《保姆狗的阴谋》、《塔顶上的猫》、《想变成人的猴子》、《能闻出孩子味儿的乌龟》、《幸福的鸭子》、《虎皮猫,你在哪里》、《蓝色的兔耳朵草》、《小猫出生在秘密山洞》和《樱桃沟的春天》、《那个黑色的下午》、《一头灵魂出窍的猪》、《球球老老鼠》、《绿狗山庄》、《小白的选择》、《孩子们的秘密乐园》、《永远的西瓜小丑》《寻找黑骑士》《快乐王子》、《一千零一夜》、《郑渊洁童话》、《一千零一夜》、《艾丽丝镜中奇遇记》、《艾丽丝漫游奇境记》、《宝葫芦的秘密》、《查理和巧克力工厂》、《长腿叔叔》、《吹牛大王历险记》、《大盗贼》、《大盗贼第二次出现》、《大林和小林》、《哈克贝里?芬历险记》、《讲不完的故事》、《金银岛》、《蓝色的海豚岛》、《绿野仙踪》、《毛毛》、《没有风的扇子》、《汤姆?索亚历险记》、《天鹅的喇叭》、《秃秃大王》、《夏洛的网》、《小布头奇遇记》、《小飞侠彼得?潘、小老鼠斯图亚特》、《小灵通漫游未来》《宝葫芦的秘密》、《金拇指》、《舒克贝塔和歌唱家》、《宝葫芦的秘密》、《故事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三字经》、《弟子规22》、《生活是一本书》、《光辉历程》、《情归故事》、《冲浪科学》、《走近毛泽东》、《亲情驿站》、《假如我是雪》、《秋天的童话》、《书山有路》、《爱的馈赠》、《一缕书香》、《奇趣的发现》、《爱的教育》、《长征故事》、《自然奥秘1000问》、《守卫精神家园》、《快乐成长108》2本、《童话大王》、《神话大王》、《成语故事》、《书山有路》、《五彩童年》和《一生永远珍藏》。

我爱读书,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很多,这就是阅读的力量。

地理论文题目篇九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学校纷纷顺应教育改革的趋势,掀起了一股改革潮流。地理教学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各学者的广泛关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传统地理教学过程中,课堂总是显得过于沉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不大,学习状态过于被动,导致地理教学效果不佳。为此,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可采用故事化的教学方法开展地理课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是素质教育改革提出的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情感态度的培养,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学习体验生活、认知生活和享受生活,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所学知识,保持一颗乐观而愉悦的心。素质教育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要求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采用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模式,可为学生寻找学习动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缓解学生学习中的消极情绪。通过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更好地进行有效学习。

地理论文题目篇十

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与技能。

首先,服饰材料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桑蚕生产适宜亚热带,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而太阳光照好的.新疆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人们喜爱的羊毛衫与皮衣,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与各种皮革。其次,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身着白色宽松的长袍。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国藏族牧民往往穿一个胳臂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第三,服饰变化与气候变化有关。在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都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对应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与女士的连衣裙,春秋季的休闲装与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与皮夹克等。相反,在“四季无寒暑,遇雨便成冬”的我国云南昆明一带,形成了“四季服装同穿戴”的独特景观。

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它的形成也与地理环境有关。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来讲,就与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有关。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荐。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

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例如北美因纽特人用冰块作外墙;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西南炎热的少数民族地区以竹楼为主。当今商品房的开发也要考虑很多地理因素,如居住的交通位置、周边配套设施的空间组合、周围环境质量综合状况、居住区内部环境设计以及房子的朝向、采光、通风、层高、间距等因素。

人们的出行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在高山峡谷中,人们利用峡谷之中的急流乘皮筏子漂流;在莽莽沙海里,骆驼成为“沙漠之舟”;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人们骑着骏马弛骋如飞;在江南水乡,人们利用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来。人们出行,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都要根据天气与环境情况,决定出发时间与选择交通方式。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而且对当今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也是十分有益的。

地理论文题目篇十一

素质教育是大概念,内涵深刻。课堂教学是小概念,意义单纯。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是知识的传授,也是情感的交流。而课堂艺术化教学却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在全国强化素质教育的今天,素质教育就像浩瀚的大海,课堂艺术化教学就是优美的浪花,艺术化的课堂会给学生学习带来无尽的乐趣。

初中地理,由于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加上应试教育的压力,这给我们地理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由于学生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学习提不起兴趣,同时,也限制一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以课堂艺术化教学,为学生最佳学习方法呢?本人总结有以下几点:提高自身教学素质;矫正学生学习观念;艺术化教学;情感教育。

一、提高自身教学素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要端正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第二是要不断完善自我知识结构,凡与地理教学有关的知识,就要收集、整理、学习、积累、总结,使自己在地理知识领域站在一个高度。第三,就是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怎样教也是一门艺术,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知识。

只有注重本身素质的提高,在教学中总结教学经验,让过去的教学由“一言堂”、“满堂灌”转变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满意。

二、矫正学生学习观念

现在,学生中普遍有一种观念,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对地理学科的不重视,在初中,已经让很多学生在知识方面出现了缺陷,她却不知在远古时代,人们却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作为当时学识渊博之人的代称。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的过程,从心里就没有在意,所以在上课时,不用心听讲,不做笔记,只认为这是一门背科,到了期末只要死记硬背就行,对知识的理性认识一点都没有,也限制了个人智力的发展。要使自己的知识、智力等方面得以全面发展,就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认识能力,它并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大脑对已有知识系统的加工、整理过程,即在整理、分析、综合、抽象、比较、概括。只有不断对地理知识的积累,学生学习才会产生兴趣,学生学知识才能学得更快、更深、更活。

三、艺术化教学

1.教师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

教师应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发展需要教育,教育的发展需要创新,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教师在教学上不断改变过去一些老的传统教学方法,并着力改变学生总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不板起面孔教学,多调节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幽默,可以活跃气氛,提高热情,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吸引注意力,把课间松散的情绪吸引到地理课堂上来。运用多媒体教学,动画教学等多种手段,让课堂充满艺术化。教师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2.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具有学习独立性,有较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课堂上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善于表现的学生有展示才华的舞台,对那些不善于表达的学生,老师应注重培养其信心和勇气。课堂上多说一些鼓励的话语,对回答问题主动和取得成绩的学生,应及时给予表扬。

3.让教室由“讲堂”转变到“学堂”。

艺术化教学就是教师要将学生领引到多彩的地理殿堂,感受地理知识的魅力。让学生感受课堂虽小,却能遨游世界,领略世界的大好河山,周游各国的`旅游景点。地理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图表和记忆材料特别多,除让学生自己绘图表以养成以图释文,以图释理的习惯外,教师的创造性简图炼表锤句示范非常关键。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产生联想,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对地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教师要把自主权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老师可以把一些知识进行整合,把一些知识编成一些顺口溜或编成三字经,地图是学习地理的灵魂,老师在板书上对地图要运用自如,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知识。

4.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学得了知识,就要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去,学以致用是一条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规则。教师应创设出适当的情境,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有条件的地方,还可让学生走出去,感受大自然,体验生活。

四、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联系师生的纽带,感情的力量也是强大,它有时会左右一个人的喜恶;情感它也是神奇的,有时会点燃一个颓废者心灵深处的希望;情感也是一座桥梁,它可以把教师和学生的心灵紧密的联系起来。如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这名学生在这门学科上就会有较大提高。如果这名学生不喜欢这位教师,也许这名学生在这一科上的成绩会一落千丈。只有学生在充满对教师的尊敬、信任、佩服、爱戴、课堂气氛和谐的情况下,学生才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老师在师生关系融洽的情况下,老师轻松教学,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现代教学突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教学从来就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学过程要开放和灵活。这样,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大大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学习状态、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和良好记忆,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通过以上的一些教学方法,我的地理课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在历次的教学评估中,我多次获同级第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地理论文题目篇十二

在分析传统地理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提出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的教学策略。我国传统地理课程教学只注重要求学生将课本上的文字知识背熟,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对地图的认识。如学生可能了解地球上的五大洲和四大洋有哪些,却不知道它们分别分布在地球上的哪个位置。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使学生无法对学习的知识灵活运用,更不用说要学生结合相关地图了解实际的地理环境。加强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我国高中地理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地理学科不够重视

地理学科虽然也参与高考,但它所占比分却远远及不上语、数、外等主要学科,在学生、家长甚至老师的认知中,地理课是一门副课,不够重要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学习或老师在教学时,都没有对地理课程产生重视心理。

(二)没有进行读图培养

高中通常都被认为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因此学生在学习或老师在教学时,都非常注重节省时间。读图能力在很多学生和老师看来,都是没有必要学习的,因为它无法给学生在考试中增加分数。就算有些老师教学生认识地图,但为了节省教学时间,也会让学生“背”地图,而不是“看”地图,导致学生虽然了解地图上有哪些东西,但却不知道怎么灵活运用。因此我国很多学生甚至成年人,拿到地图后都无法看懂或使用。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培养策略

(一)培养学生读图习惯

老师要想教好学生读图,必须先培养学生的读图习惯。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可以让学生可以学习和认识的地图。如电视上每天都会播放天气预报气象图,或者是出去游玩需要乘坐的地铁路线和公交路线,以及交通设施周边的景点图。将地理课程联系到现实生活中,能够很快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如老师在进行湖南省地理教学时,可以通过报天气预报的方式让学生对全省的概况和分布有一些了解。老师拿出一张山东省的地理气象云图,然后让学生使用进行天气播报,如鲁西南有大雨,学生要迅速找到地图中鲁西南的位置,并说出鲁西南的城市有哪些,地理环境如何,大雨是否会影响当地的地势等。此外,老师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搜索卫星云图,然后让学生辨别哪里是海洋,哪里是陆地等。

(二)培养学生用图习惯

要使学生在生活中使用地图,必须先培养学生认识地图。老师在进行地图教学时,要注意先培养学生认识地图的规律。如老师在教学自然带分布图时,要注重先教学生看自然带的分布范围,然后再教学生看各个国家自然带的分布情况,最终使学生形成对地图认识的完整体系。学生学会看图之后,还要注意用图。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许多需要用图的时候,如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去一个全新的景点等,都需要用到地图。此外,学生学习了地理文字知识后,可以通过地图使所学知识有具象的感知。如老师可以让学生用比例尺测量青岛市到济南市之间的距离。

(三)熟悉读图的相关程序

虽然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和常用的地图是交通图,学生在使用交通地图时比较熟练。然而除了交通地图外,还有地形图、气象图等其他类型的地图,而且地理课上的知识主对交通的描述较少,对其他方面的描述较多,因此老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察看全部类型的地图。老师在教学地图时,先要让学生了解地图的主要内容,如教学地形图,可以通过地形图的名称、颜色以及样式进行辨别。学生可以了解到地形图是对地物地貌的缩影。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相应的符号特征,找到地图上对应的湖泊、山脉等,随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比例尺和等高线对实际地形的距离、高度等进行判断。

(四)培养学生分析地图的能力

老师在教学学生分析地图时,要注重学生全面知识的'培养,禁止学生采用片面的知识分析地图。如亚洲和非洲的气候环境不一致,但学生却用亚洲的气候环境去分析非洲,则会造成很大的错误。老师在教学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多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比较特殊的地理现象,如濒临海洋的荒漠地区,沙漠带上的绿洲、赤道雪山等。学生通过分析这些问题,能够提高对地图的分析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

老师一般在教学地理课时,面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老师会通过在黑板上绘画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而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己绘画的形式,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学会绘制地图,能够增强学生的空间感,加强对地图的认识。老师在教学学生绘制地图时,要注重地图的特征,使学生尽快抓住学习重点。另外,动手绘画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今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较为普遍,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在电脑上绘画。

(六)培养学生的默图能力

如学生学习了山东省的地形图,并根据以上要求对相应的知识进行了解之后,可以结合所学的知识和实际情况对应地形图,察看地形图的完整性,并对缺乏的因素进行补充。学生还可以通过地形图梳理和默述课本上的知识,了解山东省地形地貌的分布情况和特征,从而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读图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传统教学对地理知识和读图能力的培养不够全面,地理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继续改进。为了使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应该加重关于地理、地图知识的培养。

地理论文题目篇十三

摘要:处在新的教学发展阶段,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应用是素质教育的要求。高中的地理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传递,还要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有效适应新的教学发展要求,本文主要就高中地理教学的问题和教学方法加以分析,然后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法进行探究,希望能通过此次理论研究,对高中地理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中地理创新实践问题

高中地理科目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对学生的全面素养培养比较有利,只有加强高中地理教学水平的提高,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良好发展。通过从理论上加强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就能促进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的提高。

一、高中地理教学的问题和教学方法分析

1.高中地理教学的问题分析。

从当前的地理教学现状来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的激发没有予以重视。这就对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很大的阻碍。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对学生的理论教学比较重视,没有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新课程教学标准没有符合。高中的地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条主义,这就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加强。老师过度地注重书本知识的教学,没有在地理知识上进行延伸,没有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实际问题,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就有着很大阻碍。另外,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老师机械性的教学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了很大的束缚力。一些老师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地理知识的教学比较机械化,学生在枯燥的课堂氛围下,在创新意识上也没有体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就无从提起。

2.高中地理教学的方法分析。

高中的地理教学过程要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效率。传统教学中没有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新的教学时期就要注重转变这一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加强,能够让学生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水平的提高。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法

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注重方法的科学应用。笔者结合实际对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方法进行了探究,这些方法的科学实施有助于学生全面能力的提高。

1.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注重教学设计的多样化。高中阶段的学习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很大作用,在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老师在课程的科学设计方面要能得到有效呈现。对地理课程的设计多样化的呈现,要能在课程的多样化上以及课程的个性化设计上达到既定目标。在课程的多元化设计方面,要能够设计地理专题让学生进行选择。如在必修2中的自然地理的内容讲述过程中,对自然灾害和人类的内容讲述中,就要结合我国的一些洪灾发展向学生讲解,从实际出发引发学生的共鸣。

2.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充分注重教学方式的及时转变。传统教学过程中,老师占据着主体地位,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这对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诸多不利。在新的教育环境下,老师要能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凸显,让学生在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上得以呈现。将机械式的教学方法向着拓展式的教学方式转变,通过地理知识的扩大化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

3.地理教学中,在教学方式上要能宽严结合。对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要严格化,让学生打好基本功。例如,在必修课程章节上,在洋流的知识以及宇宙的知识和大气的知识等,再到对资源的开发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些就要能注重对知识点的梳理,让学生明确知识点间的界限,让学生在基础知识上能熟练地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寓教于乐教学方法的应用,让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4.为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以提高,老师要注重对新教学技术的科学应用。将网络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加以呈现,让学生能够在动态化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这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水平的提高比较有利。还要充分注重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问题提问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对地理问题的答案进行查询,让学生在学习的方法上能科学全面地掌握。将学生的知识层面以及能力层面的自我反馈得以充分重视,方便老师在教学方案上的优化。教师还可通过户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都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总而言之,对高中地理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要从多方面进行充分重视。培养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熟练灵活地应用,只有在这些教学目标上得到了有效实现,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全面学习能力的加强。在新的教学发展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对教学改革要求的落实。从理论上加强研究,对解决实际问题比较有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