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陋室铭教案详案(大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3 21:43:09 页码:13
陋室铭教案详案(大全12篇)
2023-09-23 21:43:09    小编:BW笔侠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陋室铭教案详案篇一

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

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熟读成颂。

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课时

同学们,在上课以前,我想先请大家做一 道选择题。一间王公大厦,装饰华美,金碧辉煌,你想要得到它,必须说很多违背良心的话,做许多丧尽天良的事;有一间斗室,非常简陋,但是有青山绿水,知音相伴,你想得到它,它就在你身边。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什么?(学生答选后者)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和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选择一样。相信你会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

一、 以多种方式熟读课文。

1、 齐读(.课件2)

2、 听录音范读

3、 引导断句(.课件3)

4、 请同学读

5、 再齐读

6、 跟读录音

二、 解决生字词,疏通大意。(.课件)

三、作者简介,欣赏他的作品。(“陋室”的名字是谁取的?他是何许人也?).课件

四、文体简介(.课件)

五、问题探究:

1、粗课文生,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 “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主旨)(.课件11)

3、 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4、 作者是一开篇就写自己“德馨”的吗?他是怎样引出“德馨”的呢?

明确:前两句以山水引出陋室,从而写到“惟吾德馨”。

5、前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对偶、类比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简介类比与兴的有关知识。(.课件12)

6、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课件13

“苔痕”两句 ——清幽宁静,不染浮华。 环境之雅

到这里来的人多不多?(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鸿儒)

写鸿儒是为了说明什么?

“谈笑”两句 —— 交往高雅脱俗 交往之雅

朋友来了做些什么?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可以调素琴……劳形”四句——生活情趣高雅 情趣之雅

托物言志:借助某事某物,阐发道理 、抒发感情的一种.写作手法。

7、 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

8、 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9、 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的抱负)

10、 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画蛇添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小 结

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陋室铭》,谁能告诉我什么叫做“托物言志”。

以图片引导回忆旧课。(板书)

全文结局“何陋之有?”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

“孔子云:何陋之有?(.课件15)”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课件)

为你的家取个好听的名字。

陋室铭教案详案篇二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背诵全文

2、学习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3、感受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掌握文言实词,翻译背诵全文

感受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1、你心中理想的居所是怎样的?

2、刘禹锡被贬谪时,受到排挤欺压,居住于一间陋室,他的心态可能是怎样的呢?

1、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2、圈划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落实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陋室“陋”还是”不陋”?评判的依据是什么?

物质——陋

精神——不陋

作者的态度——不陋

作者评价的依据——主人品格的高下

2、朗读课文,作者是分几个层次表现陋室因为主人品格而不陋的?

为课文划分层次

1、作者是怎样开篇的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是为了说山道水吗?

重点在于“仙”“龙”

(2)“仙”“龙”有暗指什么?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理?

暗指作者自己,对自己品德高于庸俗常人的自信

精神志向不因为现实而受局限

(3)用怎样的情绪朗读这一句?

(4)通过类比引入主题

2、作者是怎样承接主题展开表现的。

环境幽雅:

(1)展开想象,说说这是怎样的环境?

(2)“上”“入”两字是什么用法,这样用给人怎样的感受?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可能暗示什么?

交往风雅:

(1)“鸿儒”指什么?“白丁”指什么?

(2)“谈笑有鸿儒”与“苔痕上阶绿”是否矛盾?

(3)想象作者写这两句话的时候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情趣高雅:

(1)什么叫“素琴”?什么叫“金经”?

(2)“素琴”“金经”意在说明什么?

(3)“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否矛盾?

(4)“无案牍之劳形”表现作者追求怎样的生活状态?

3、作者宕开一笔的突转效果

(2)写诸葛亮、扬雄的两句话删去对作者的思想的表达有没有影响?

(1)引用孔子的话的作用仅仅是再次强调陋室不陋吗?

(2)“孔子云”只是一个巧合吗?

本文虽然短小,但结构层次鲜明,体现了中国写文章强调“起承转合”的特点。

用清晰的思路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追求高尚人格的精神。

这是一篇韵文,要反复朗读,感受体会音韵之美

朗读指导:找出对偶句,中国人喜爱的对称美

句式整散结合,和谐灵动

圈划押韵的字词,感受音韵美

情趣高雅、自得其乐的语调

陋室铭教案详案篇三

1、知识: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感情: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目标1

一、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自由发言)唐朝的刘禹锡他和部分同学一 样喜欢简陋的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板书:《陋室铭》刘禹锡)

二、简介作者、解题(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1、陋室:简陋的居室,是刘禹锡的室名。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用韵。(介绍表现文体的字:表、说、记、序。/押韵--刨根问底:立即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韵脚和所押之韵。)

3、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颇得白居易推崇。

三、初读课文,熟悉课文

1、学生自由读(要求大声朗读,注意停顿,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注意句读)。

3、范读(听课文录音)。

4、齐读。

四、二读课文,疏通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参照注释,读懂课文。(遇到疑难,同桌讨论)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鸿、白丁、馨等)

3、指名翻译。

五、三读课文,理解课文

齐读课文,出示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从文中找出体现“陋”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极为简陋。

2、文末提出“何陋之有”,你认为作者这样说对吗?理由?

讨论并归纳:人品高尚(斯是陋室,唯吴德馨)

景色宜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幽雅、恬静)

来人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活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作者写陋室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讨论并归纳: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愿追逐名利,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强调本文写法:托物言志)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

六、课外拓展

1、看材料,思考问题。

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可以睡觉,打呼噜。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思考:(1)材料是针对学生中的哪些现象而言的?

(2)那么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

七、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1、称颂:人品高尚。

2、批评:逃避世俗,缺少为国为名的奉献精神。

八、小结:

学习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

九、布置作业

陋室铭教案详案篇四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课,《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在和州做官期间住的简易房子,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抱负和情趣,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现实的讽刺。文章表现了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值得现代人学习效仿。

a、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文体。

2、欣赏图片,进行诵读训练。

3、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掌握文言实词。

4、研讨探究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b、过程与方法:诵读、启发引导点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诵读教学,熟读成诵。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托物言志的写法的领会,从文章中获得的人生感悟。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思想意识波动很大,需要教师做出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刘禹锡的《陋室铭》这篇文章,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文章。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教育和引导学生要保持高尚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和点拨下,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设计问题,学生充分讨论、探究,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和谐快乐的情境中获得新知和情感体验。

7.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和文体

1、欣赏图片,营造氛围

2、背景导入,营造气氛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已经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你们知道吗?其实这篇名文是被“气”出来的。

作者因参加当时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做了一名小官。按照规定,他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觉得他是被贬下来的,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一副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又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以,刘禹锡仍然不计较,触景生情,又在门上贴了一副对联:“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他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了他一间只能够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刘禹锡觉得知县实在欺人太甚,就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刘禹锡的《陋室铭》(出示教学目标并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和文体“铭”

先由学生交流各自准备的有关刘禹锡的资料,然后教师做适当补充。(多媒体出示、请学生朗读)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人。21岁中进士,授官监察御史。他热心支持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官多次。他的散文清新活泼,富有韵味,著有《刘梦得文集》。这篇文章是他被贬官和州时所作。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了一种文体。一般要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屋子。“陋室铭”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居室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活动2【讲授】二、进行诵读训练

1、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朗读(学生听清字音和停顿)

2、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教师:认真倾听,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3、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4、学生自由背诵课文(大约4分钟)

活动3【讲授】三、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掌握文言实词,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点拨,掌握重点实词含义

斯:(这)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鸿儒:(博学的人。鸿,大。)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2、学生圈点试着译文

3、小组互动译文,疑难问题全班讨论

4、整体感知,畅谈感受

活动4【活动】四、合作探究,研读揣摩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用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读完后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概括全文主旨的是哪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

3.文章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学生自读课文后思考,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研讨。然后全班交流,学生相互补充,最后统一答案要点: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扣题。“德馨”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深刻含义是:由于人品的高尚,为陋室增光添彩。

2.周围景色:“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居室环境清幽宁静。

交往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

生活内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出陋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3.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说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不但说明了“陋室”不“陋”,而且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喻,达到了不陋的境界,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活动5【活动】五、走进古人,升华思想

1.请同学们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学生思考讨论,自主表达,教师做适当点拨。)

歌颂:如有人生目标和理想,人品高尚,情趣高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批评:消极避世,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少了无私奉献精神……

活动6【练习】六、巩固练习,强化记忆

1、文中揭示主题的语句是:,。

2、描写陋室环境之雅的语句是:,。

3、写出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活动7【活动】七、课文小结欣赏乐曲

同学们,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共同欣赏了刘禹锡的美文《陋室铭》,我们领略到他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你们也能有古人高雅的生活情趣和高尚的人格。

活动8【作业】八、布置作业

1.熟读并且背诵全文。

2.请同学们为你的家取个名字,学习刘禹锡,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吧。

《铭》

活动9【作业】九、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仙————名

水————龙————灵

陋室————德馨————不陋

自然环境往来客人主人情趣

(幽美)(高雅)(优雅)

陋室铭教案详案篇五

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并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与评价。

1、  了解与认识作者情操

2、  文言词语的积累

3、  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铭体文特色

一、导入  

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与教室或自己的书房、卧室日日相处,它们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说起。

二、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

三、生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与自己的前后桌同学讨论。

四、几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进而了解文章内容,同时辅之以朗读、诵读。

1、      在读完以后,你对全文的印象如何?学生在这里可能有三种答案:陋、不陋、陋而不陋。如果答“陋”则以下设计2、3暂时不讲,如答“不陋”与“陋而不陋”可顺次展开。

2、      为什么(陋而)不陋?这里哪两个字是最为关键的?

3、      作者的德馨体现在何处?

这里顺便交代,刘禹锡曾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人交好,并有大量诗文传世,如我们非常熟悉的逢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      由此可见,室主人的志趣如何?

5、      作者为何又写了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作用何在?

6、      由此可见,室主人是什么样的人?

7、      由此可见,文章最后一句是不是“添足”?

五、品评、讨论文章写作目的。

1、  介绍写作背景:刘禹锡在和县的经历。

2、  回忆刘禹锡的其他诗文,并回忆、品评其中思想 。

3、  读文中用典,了解典故意义。

4、  小结。

六、再次诵读全文,赏析写作特点,结合注释一中对铭的介绍,师生共同讨论文中押韵、对偶、比兴等方法。

2、  我们在电视中常看到则广告:“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礼不在多,贴心才行;中脉蜂灵,正在流行。”请品析此广告,并仿写一则。

陋      友      交往不俗         不陋

趣      情趣高雅

陋室铭教案详案篇六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它是清朝康熙年间编纂的供学塾使用的文章读本。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观止”表明作者的.态度是:古文的精品都已选入了,你已经欣赏到最好的的了,不用再看其他的了。当然这有些夸张,这本书选了从先秦到明末的222篇古代散文作品,其中有一篇仅仅81个字的短文就占有古代散文的一席之地,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种思考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展示课题、作者)

1、 指名学生回答“铭”的特点。师补充:铭,就是记载,在器物上刻字,有勉励或警戒的意思,表示永记不忘。

2、 师: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生回答:写写他的陋室

师:陋室有何可写之处呢?我们来读课文。

1、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后齐读。(师提示:注意挺胸抬头,声音洪亮,精神饱满。)

2、 师:读得整齐,也很流畅。你们自己觉得读得怎么样?

生回答:跟唱歌一样,摇头晃脑等

师:古人读书师很有韵味的,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说语气都比较舒缓,老师试着读一下。(师配乐读)

师:我们要读出韵味来,还是要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下面我们结合注释,同桌或前后桌讨论解决。(展示词语、句子的意思,学生有疑问自己上来查。)

师: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再读就要带感情读,谁来读?

指名学生读,互相点评。

师: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咱们读了文章,能不能说说你的收获。学生边说边讨论。

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 文章的主旨,表明作者的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饿节操。

2、 结合句子赏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说说环境是怎样的幽雅,那青苔是怎样应了作者的心意,慢慢地爬上那班驳的台阶?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他们聚集在一起,绕过窗帘飘入室内?环境幽雅、恬静-------陋室不陋。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抚琴调弦,展卷读经,怡然自得,安贫乐道-----陋室不 陋。

3、类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

3、 托物言志:“托何物”“言何志”(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这种写法的理解)

师:以前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生:《荔枝蜜》、《白杨礼赞》,并背诵其中作者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师:积累的古诗词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生:于谦的《石灰吟》、郑板桥的《竹石》,一块背诵。

4、 引发学生思考:外界环境不重要,重要的是超越自我。

1、 骈句:句式整齐,节奏分明,读来朗朗上口,充满了音乐美。(学生找出文中的骈句,边读边体会)

2、 散句:最后一句,体会文章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要读出抑扬顿挫。

3、 押韵,找出韵脚,要读出延长音。

4、 修辞,比兴等手法,很有艺术感染力。(依据学生上课的情况,灵活处理)

5、 学生可以自己提出觉得写得好的句子,师生一块品味。

6、 读:男女分读骈句的上句和下句,散句一块读。(配乐朗读)

7、 背:

师: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都喜欢上了这篇文章,也感受到了它的 语言魅力,能被选入《古文观止》确实是文有所值。咱应该把它积累下来。 指名学生背。(在指导背诵上有些困惑,没想到好的方法。)

师:很多好的句子咱可以制成卡片积累下来。

师: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座右铭,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陋室铭教案详案篇七

班级:初二(3)

1.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3.联系现实对《学生铭》谈看法并仿写教学重点、

1.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一.直接导入新课简介刘禹锡、陋室铭的来历和“铭”这种文体。(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疏通句意

1.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2.根据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理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可以给课文内容配上怎样的画面。

3.提供一些画面让学生们匹配相应的课文语句

三.精读细品,把握主旨先小组合作解决两个问题,

1.你知道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全班交流提问: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情趣,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的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学生发表见解并评价四.联系现实,发表见解出示仿写篇《学生铭》,提要求有学生学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后仿写了一篇《学生铭》,你觉得它反映的是何种学习态度?你对这样的学生是如何看待的?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学生交流谈看法。

1、为自己要仿写的内容选定标题,如“电脑铭”,“考试铭”,“旅游铭”等等;

2、仿写练笔的句式要基本相同,最好能大致押韵;

3、主题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陋室铭教案详案篇八

1、理解课文,熟读成诵。

2、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感受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

(课前视频欣赏:古琴曲《陋室铭》)

刚才大家欣赏的是古琴曲《陋室铭》。伴随着这悠扬的旋律,让我们步入时光隧道,跟随唐朝诗人、文学家刘禹锡的脚步,踏上拜访陋室的旅程,共同感受经典作品的永恒魅力。(板书题目、作者)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们学习古文应该反复朗读,以至成诵。古人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反复诵读来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文章的意蕴。

(1)、听读:首先请大家听现代朗诵名家张家生的课文朗诵。请同学们听准字音、节奏停顿、注意语调,并在书上作好标记。(播放视频)

(屏显:听读课文的要求)1、听准字音2、把握节奏3、注意语调、语速

(2)检查听读效果:明确字音 出示朗读节奏

(3)、自由读:听完了示范朗诵,请大家自由地放声朗诵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大家在读之前,请注意老师给大家的朗读提示。(课件展示朗读提示)

(指名读字音后,自由放声读后,自我展示)

(4)配乐个别读:哪个同学愿意起来朗读一下课文?

大家评价一下xx的朗读:读的好不好?好在哪?

(字音正确、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停顿准确自然,重音把握准确、语速把握好——对,文言文的诵读,语速要慢,才能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语调呢?最后一句话是一个反问句,反问句要表达一种更肯定的语气,是不是这点处理得不太好啊。那应该怎样读?再试读一遍?嗯,这样就好了。咱同学自己试着用这种语气来读读。再齐读一下!)

(5)生点评后男、女生合作读读、生齐读。

师点评:大家不仅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而且读得还蛮有韵味。

2、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过渡:刚才我们介绍过铭文是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那么这篇铭文是称述功德、还是警戒自己的呢?接下来我们通过疏通文意来看一看。

(2)这里,老师要提醒大家关于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屏显:关于文言文翻译(一))

方法: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原则: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屏显:关于文言文翻译(二))

请看大屏幕上的要求,准备时间3分钟。

屏显: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文意,圈划出重点和疑难字、词、句。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四人一小组共同交流探讨,解决疑难。

(3)好,时间到。老师检查一下你们自主学习的效果。(屏显:考一考)

1、你会解释红色词语吗?

有仙则名

惟吾德馨

无案牍之劳形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你会翻译下列句子吗?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何陋之有?

(4)点生回答

(5)质疑:在自学的过程中,还有没有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

(6)、点一生试译课文

过渡语: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用心研读重点,细细品味陋室吧!

读懂文意

潜心默读课文,找出文章主旨句。

“陋”字藏在文中的哪些语句中?主人是不是也认为陋室很简陋?

“馨”体现在哪些语句中?

(屏显:故事链接)

刘禹锡因参加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官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通判。

和州县令见刘禹锡是被贬下来的官员,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怨言,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把刘禹锡从城南门迁到城北门,房屋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刘禹锡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再次把他调到县城中的一间斗室中。面对这位势利的县令,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

1、读懂作者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刘禹锡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屏显:背景链接)

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宦官专权,皇帝受制。牛李党争,妒贤害能。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深感忧虑,却又无力回天,便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潜心于文学创作。

生回答,师总结: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明了写法

过渡:作者的这种节操和情趣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表现陋室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的写法叫托物言志)

(1)、作者写陋室为什么先写山水?

(2)、结尾为什么又写到了“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学生自由畅谈)教师寄语: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富裕的时代,但却是物欲横流的时代,所以同样生活在一个遗忘幸福、内心缺乏信仰的时代。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受到的安定、幸福则来自于自己内心的信仰。真正的强大是内心的强大。在国外评价一个人是否幸福是用“有趣”来界定的。“有趣”的含义,即“趣味”、“情趣”、“兴趣”。刘禹锡因为有属于他自己的“素琴”、“金经”,有属于他的“鸿儒”,有属于他“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情趣,所以他是幸福的。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修身养性、笑对人生,做像刘禹锡那样才华横溢、志向高远的才子佳人!

1、过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许多收获。现在,就请你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吧!

2、生自由谈

3、过渡:老师收获着同学们的收获;你们有收获,就是老师最大的收获和幸福。

陋室不陋,精神永远年轻!陋室不陋,经典永远不朽!让我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吧!

4、齐背《陋室铭》。

陋室铭教案详案篇九

1、能准确识记重点文言实词,翻译课文;

2、把握文章结构,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3、能明确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发表自己的感悟,确立自己的人生志趣追求。

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位、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打造美读、美教的课堂模式。

1、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判官,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读韵文最好从朗读入手。视频范读全文。请大家在难读难写的字标注一下,注意听准字音。

陋室铭教案详案篇十

教师姓名:miao 

屏幕显示:《考试铭》内容 

师:我请一位同学能否用滑稽的语调把这首《考试铭》读一遍,谁愿意? 

生:读(带有方言的语言;其他同学笑) 

师:读的很幽默,但是大家知不知道它其实是根据一篇文章仿写的呢? 

生(齐):《陋室铭》 

生(齐):简陋的房子。 

师:很好,那么谁来告诉我什么是“铭”呢? 

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师:看来这位同学注意到书上的注释了,请同学们在书上做好记号。 

(学生们在书上做记号) 

师:现在我来范读课文,请同学们在文章上标注生字字音以及句子的停顿。 

(学生们边认真听边做记号) 

谁愿意试一试? 

生:读(读完后,学生鼓掌) 

师:这位同学读的字音都很准,但是停顿的位置有一处出错,同学们听出来了吗? 

生:“斯是/陋室”读成了“斯/是/陋室” 

师:对,就是这个地方。我们再来请一位同学读,好吗? 

生:读(读完后,学生鼓掌) 

师:请同学们借助书下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下来,准备提问。 

生:既然这篇文章是写陋室,为什么在结尾要说“何陋之有”呢?不是自相矛盾吗? 

师:好,这个问题有没有同学可以帮他解答? 

师:好,那我们一起看看屏幕,注意这些词的用法。(屏幕显示) 

展示: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           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 

无案犊之劳形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宾语前置 

师:现在我们全班再来齐读一遍,在齐读之前,同学们想象一下古人是怎样读书的? 

生:摇头晃脑的,声音拖的很长。 

生:齐读。 

上有什么规律吗? 

生:有些字很押韵。 

师:能具体找出是哪些字吗? 

生: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师:稍微细心一点的学生应该还注意到,这些字都在第几句的后面? 

生:二、四、六句等 

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师:能不看书上的注解,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师:这八个字当中哪两个字最关键? 

生:德馨。 

师:那么文中是如何围绕“德馨”来写?(屏幕显示题目) 

师:综合大家的意见,我们来一起看看屏幕! 

屏幕显示: 

山、水---陋室 

点明题旨                           陋室不陋 

仙、龙---德馨 

陋                 清幽的环境 

铭                 高雅的生活 

诸葛庐            何 

总结全文              陋室--- 陋   自比言志 

子云亭            之 

有 

师:学到这里,哪位同学可以根据屏幕的内容背诵《陋室铭》? 

生:背(完后学生鼓掌) 

师:很不错。不过记住在背的过程当中也要注意到句子的停顿。 

师:很好,这位同学将自己的见解与时代背景结合的很好,其他同学还有看法吗? 

(全班鼓掌) 

生:“物”指的是“陋室”,“志”指的是“德馨”。 

生:齐背。

陋室铭教案详案篇十一

知识目标:理解“陋室”的“陋”和“不陋”,进而掌握文章的主旨“惟吾德馨”。

能力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理解“铭”这种文体,可以赏析并仿写对偶句乃至铭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本研读及课外知识延伸,理解作者刘禹锡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并进而理解中国古今名士的闲雅情趣和精神追求!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交流探讨,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铭文的写作手法,尤其是比兴和类比的手法!

3、反复吟诵乃至当堂理解背诵。教学难点:通过有效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感悟中国古今名士的闲雅情趣和精神追求,能够静听贤明之心!

《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刘禹锡受人挤兑而住的简陋房屋,但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操。真可谓用“陋室不陋”“惟吾德馨”的博大胸襟和高尚情操激励了太多的中国文人,所以在纯粹“赏析”的教学设计上,教会学生理解作者及所有和作者有一样精神追求的雅士的情怀,是上课的重难点。至于铭文的写作手法,如“比兴、对偶和类比”学生很容易掌握,会仿写即可!

一课时

2、【多媒体展示】话说唐朝诗人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到和州做“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策某是个势利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安排刘禹锡住在偏远的县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还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房门,请大家读一读:“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于是又刘禹锡搬到城北门的,一间半小房子。因为新居处于德胜河边,环境也不错。刘禹锡也没有计较,依然安心住下,又写了一副对联,请大家读一读:“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见他仍是悠然自得,又把刘禹锡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简陋房间。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实在是欺人太甚了,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一篇《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于石头上,立在门前。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气出来的千古名篇《陋室铭》。

3、全班齐读《陋室铭》,请大家感悟一下刘禹锡要借文章表达自己的什么想法?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文章开头和结尾看似和陋室没有关系,它们有什么作用呢?明确:用名山名水来类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名庐名亭及名人名言来类比“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代入诸葛亮、扬雄、孔子的典故)联想一下,有没有其他类似的高洁人士,不注重居所但是精神生活很富足?引入“杜甫草堂”和“善洲草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惟吾德馨”的含义!

6、带着一种崇敬之心,再次朗读《陋室铭》,顺着思路当堂背诵。

7、了解“铭”这种文体古代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8、作业:仿照《陋室铭》,修改《教室铭》,让它成为励志、高雅的好韵文!

陋室铭教案详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翻译并背诵课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疏通文意以学生翻译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分解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多种形式的诵读及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高洁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体会本文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熟悉生字难词。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学点拨法。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这里有两种房子,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看屏幕,回答。

二、新授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陋室铭》及作者刘禹锡。

学生浏览,识记重点。

(一)、简介作家及作品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陋室铭》及刘禹锡。(多媒体显示课题、作者简介)

(二)、解题

文章题目为《陋室铭》,“陋室”从字面上比较好理解吧,即(简陋的房子)那么谁能告诉我什么是“铭”呢?补充一点,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多媒体显示“铭”文的特点)

划出“铭”的注释,回答。

(三)品读课文

1、初读课文,熟悉课文。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学会流畅的朗读,流畅的朗读是理解文意的基础。

(1)、学生自由读

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一遍,读时注意字音、停顿,读正确、流利。

自由读,注意字音、停顿。

(2)、听录音

请同学们认真听,对照录音,看你的字音,停顿是否正确。

学生认真听,揣摩体会字音、停顿。

(3)、抽生读

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读得顺畅,读出感情。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能给予正确评价,生评后,教师给予恰当评价,并适时点拨、指导。

认真听他人读,听后进行评价。

(4)齐读

大家齐读一遍课文,根据读的效果进行恰当的评价,过渡。

学生齐读,体会感受。

2、二读课文,疏通课文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自译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口头翻译全文。若有疑难处,同桌可讨论,仍不能解决,请做上符号等一会儿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老师巡视指导,解疑)

学生利用工具书,注释,口头翻译全文,若有疑难处,同桌可讨论,仍不能解决,请做上符号,等一会儿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2)、组织解疑,检查自学效果

引导解疑。(“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

学生质疑、解疑、译句。

(3)、巩固理解

(多媒体出示译文)请同学们对照译文,把你觉得不容易翻译的那几句再识记一下。

学生理解译文

(4)、解决重点字词

(多媒体出示重点字词)a、请学生在书上找出答案,书上没有的自己写在书下角并补上注释。

学生思考、回答、识记。

b、学生齐答,老师点拨、指导。

3、三读课文,赏析课文

(1)、感受音韵美

这是一篇铭文,铭文有押韵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我们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一遍,感受它的音韵美。

有感情地朗读。

(2)、分析课文

(多媒体出示问题)请同学们在前后桌展开讨论。

1、找出文章的主旨句。

3、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有何作用?

4、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学生讨论解决问题。

(3)、汇报结论

请同学们就刚才讨论的结果发言,如果后面同学与前面的同学结论一致,就不必重复了。(教师就学生发言进行适当的评价引导)

小组代表举手发言,小组内有不同意见的,可各抒己见。

(4)、小结

综合大家的意见,我们一起来看屏幕,(多媒体出示板书)小结:文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借陋室以言志,这里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生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拓展延伸

请你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学生思考后各抒己见。

三、背诵课文

让我们一起来看着板书背诵这篇课文,重新品味它的意境隽永与韵味深长吧!

齐背。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一题。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篇短文。

3、背诵课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