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古诗的读后感(优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5 23:01:09 页码:13
古诗的读后感(优质8篇)
2023-09-25 23:01:09    小编:文轩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古诗的读后感篇一

今天的春节期间,央视的一档节目火遍了大江南北,这档节目就是“中国诗词大会”,一时间神州大地似乎都被诗意所沁透,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是啊,诗意原本就写在中国人的基因中,一切的风花雪月都能够唤醒我们血脉中千年积淀的离骚。而学者于丹在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中,将这种藏在华夏民族身上深深的诗情叫做“蛰伏着的诗意”。

借着“春城无处不飞花”的丝丝暖风,随着“随风潜入夜”的滴滴雨声,我打开了这本于丹著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作者于丹以她的人生感悟和角度,将她认为最美的古诗词按照原诗内容分成了八个部分,每一部分冠以四字题目来对这些古诗词进行分类。“春风飞扬”到“秋思浩荡”、“明月千古”到“斜阳晚钟”、“田园林泉”到“登临况味”、“剑啸长虹”到“诗酒流连”,从四季到日月,从田园到山林,从豪放到婉约,作者以自己的诗意在书卷中刀刻出了所谓的“诗者,天地之心”。

不论你是初学者才刚刚开始窥探诗词海洋的浩瀚,还是学有所成的诗词达人已经满腹经纶,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都能让你在不同的切入点感受到那些中国文化历史中的佼佼者们所有的悲天悯人的意识、对大自然无限的深情和他们看待人生的艺术眼光,从而唤醒我们心中的诗意。

作者在旁征博引的基础上更用她优美精炼的语言,串联起了那一首首诗词,将它们近距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更贴近了现代社会的理解,就作者说在这个不用仗剑的时代里,倘若剑气不泯,也许会化成风骨,流露在一个人的眉宇之间,昂扬、潇洒。而当激情被唤起,当我们的心意不吐不快时,便是诗意的苏醒。

“年华有限,但诗意无穷。在有限生命中,享受天地之间回荡着的这些诗意,那么我们也就成全了自己最美的人生。”

古诗的读后感篇二

你知道吗?我最喜欢古诗《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古诗叙述了母亲为即将出门远游的儿子缝制衣服的事,歌颂了伟大的母爱。

这首诗让我想起了我的妈妈,我的妈妈对我也是倾注了不少的爱;刮风了,妈妈会为我加一件外衣;看见床上有蚊子,妈妈会为我打蚊子;看见我晚上睡觉踢被子,妈妈会为我盖好被子;我生病了,妈妈会尽心尽力地照顾我;我去上学,妈妈总会叮嘱我一声:“过马路小心点……”她就像蜡烛,燃烧自己,为我照亮前方;她就像太阳,散发光芒,赐予我温暖。

花草感谢雨水,是因为雨水让花草生长;鸟儿感谢天空,是因为天空让鸟儿飞翔;我感谢您——妈妈,是因为您让我在关爱呵护中茁壮成长。

妈妈的恩情啊,比天高,比海深。我要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您。

古诗的读后感篇三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来自龙城天水的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指天水,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单指李广一人,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

古诗的读后感篇四

母亲,一个多伟大而温馨的名字啊!

天下的母亲是一样伟大。《游子吟》虽然是一首短短的诗文,但是它所体现的是母亲对儿子的深切关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恩德的报答。母亲在孩子心中是最慈善、是美的。我想到了自己的行为。和母亲顶嘴是我最大的坏毛病,我很后悔。每当我想到这些,想到母亲那无微不至的关怀,我总是无地自容。

通过解读了《游子吟》,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母爱的伟大。理解母亲,尊重母亲,孝敬母亲,应该从我做起,这就是我从《游子吟》中得到的启示。

古诗的读后感篇五

自从我校开展经典诵读以来,我读了很多古诗文,如《石灰吟》、《山行》等,而我最喜欢《游子吟》。我被这首诗深深地感动了。

这首诗讲的是:慈祥的母亲在昏暗的灯光下用针线吃力地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补衣服,母亲担心儿子在外耽搁久了,衣服容易破,所以母亲把针脚缝得非常紧密。作者发出了感叹:谁说小草的心能报答得了春天的温暖呢?(也就是 :谁说儿女的心能报答得了母亲对子女的养育恩情呢?)

每当我读完这首诗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我的妈妈。她每天天没亮就去上班,晚上回家,还要做家务,辅导我学习,非常辛苦。她为了我愿意付出一切。

记得有一天放学的时候,天下起了大雨,我望着窗外心想:妈妈平时都比较忙,肯定不会来接我,正在我想着怎么回家的时候,一个熟悉的面孔出现在我的眼前——是妈妈来接我了,路上,妈妈只顾给撑伞,自己被淋湿了。后来感冒了。每次想到这些,我就想对妈妈说:

妈妈,虽然我现在还不能挣钱养活您,但我会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您,将来我要尽最大的努力照顾、报答您。

古诗的读后感篇六

古诗,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诗歌形式,作者们用押韵的字或词表达当时的心情,从而抒发自己的感情。

首先让我们,来欣赏清代作家郑燮写的《竹石》,表达了诗人坚定顽强、不畏艰难、刚正不阿的精神品质,在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中充分的表明了作者顽强不屈的精神品质。

接着让我们,来阅读诗圣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诗人但是听到消息以后的欣喜和作者的爱国情怀,在诗句中:“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中充分的表达作者听说后的激动心情。

后来我们接着阅读了,清代作家龚自珍写的《己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表达了诗人希望社会变革,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在诗中:“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中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强烈愿望。

接着我们欣赏了,宋代诗人苏轼写的《浣溪沙》描述了清泉寺的环境,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词中的下阕可以看出作者老当益壮的精神面貌。

最后我们阅读了宋代诗人王观写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本诗表达了诗人对送别好友时的情感,从诗中:“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中充分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读古诗可以增加内涵,所已从现在开始我会了解更多古代诗人的情操,希望大家不要把古诗忘却。

古诗的读后感篇七

我读了《赤壁》这古诗很有感触,很是欣赏杜牧的才华,但同时我也很同情杜牧那生不逢时,空有一身的本领,却没被重用的悲惨遭遇。

前两句说的是诗人在外面捡到了一把已经生锈的折戟,洗干净以后发现这是前朝赤壁大战时期留下的古物,于是,诗人感慨万千。

后两句说赤壁之战中,周瑜借强劲的东风,火烧赤壁,战胜了曹操的百万大军,要是东风却助曹操一臂之力,那么,大乔和小乔便关进了铜雀台。诗人借助东风与战争的胜负,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伤和愁苦心情。

我觉得诗人那个时代太黑暗了,如果诗人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话,那肯定大有作为,会为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

从诗人想到自己。自己生在太平盛世,有这么好的条件,平等的竞争机会,可是我却不好读书,只知道玩乐,韩愈曾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说的就是我这类人吧。但杜牧不同,他满腹经纶却得不到重用,就好比一块上好的木料,没有好的木匠师傅来雕刻,那也只一块普通的木头。如果来雕刻的是一位很好的木匠师傅,那这一件雕刻品将会成为一件价值连城的上好艺术品,所以我为诗人的遭遇感到同情。

读了这一片课文以后,我觉得自己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而万分庆幸!如果我不努力读书,那真是浪费了身边巨大的资源,如果我们不好好珍惜短暂的青春,那将追悔莫及;如果不把自己变成一块好木料,那就对不住了辛勤付出的师傅们!

所以,我要好好读书,不能让自己留下任何的遗憾。

古诗的读后感篇八

【古诗】是古代汉族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3岁孩童也会朗朗诵读的古诗是距今1000多年的唐代诗人李绅所写。

每当我读着这首唐诗--《悯农》,我脑海就浮现出这样的一幕情景:农民们顶着火辣辣的太阳,辛勤地在田地里耕作,豆大的汗水一滴滴地落在庄稼地里……原来,我们吃下的每一颗米饭,都包含着农民的千辛万苦!

可是,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这些现象:在餐厅里,人们大鱼大肉,吃饱喝醉,拍拍屁股走后,桌上还剩余了一大堆的美食;饭堂的潲水桶里,人们每天往里面倒掉了大量的饭菜;生日聚会,人们拿着生日蛋糕打“游击战”……每当我看到这些现象,就会想起那些贫困的家庭,山区的小朋友,他们一双双渴望的眼睛,他们倦缩着身子挨冻、挨饿的样子。相比,我们的生活比较富裕,从小到大,爸爸妈妈给我们吃最香的,用最好的,从不知道饿的滋味。因而身边很多小朋友都普遍存在浪费粮食的坏习惯,我想,我们应该好好学习这首古诗的意义,学会珍惜粮食,珍惜资源!

只有学会珍惜,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这首古诗的含义。

又逢月圆,又是中秋。每每这时,我就不禁吟起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当时,王安石在当宰相后,决心改革,推行新法。却接连遭受到大地主,大官僚们的坚决反对与层层阻挠,没过几年就被罢官了。王安石在京城闭居无事,便想回家去看看自己的妻儿。

路上,船儿行驶了一半,便停在桥头不再行进了,王安石走出船仓,看那京口与瓜洲仅仅只有一江之隔,自己家乡钟山也只相隔几座山了!柔和的春风迎面吹来,那一轮明月何时才能照着我返回家乡呢!想到这儿,他便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想想远方的亲人,王安石的这种感受,我们不也经历着吗?中秋之夜,月圆人团圆。沿着回乡的路,踏着那久违的泥土的芬芳,伴着那浓浓的乡情,我们的心里不也是想着要快快赶回家,看望那久久不曾相见的爷爷、奶奶,陪陪那很久很久没有相聚的叔叔阿姨,和那些可爱的弟弟妹妹们一起在乡间小路上玩耍。那是多么美好啊!

《泊船瓜洲》这首诗给了我很大的感悟!不仅让我懂得了亲情的重要,也让我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王安石那个年代是封建主义统治者的天下,他要是能生活在我们现在这个年代,我想他一定能够很好的施展自己的才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