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目送读后感(精选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6 03:51:15 页码:9
最新目送读后感(精选8篇)
2023-09-26 03:51:15    小编:XY字客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目送读后感篇一

到的窘境。

我可以不怕死,也可以说不怕老,但我怕老了会麻烦别人,会因为不能自理生活而让别人受累《。我不想要那样的生命质量,但是也要承认,有些时候,不由自己作主。

。而当她们长大,情感上虽然不变,但是会有不耐烦,有她们自己的想法,也会象大人一样教育我:姑妈,你这样是不对的——我得承认,我伤过心。

看着书里的描写,触动我自己的心怀。而且我也知道,不只是我自己。

所以书里的“爱生”,于我心有戚戚焉,也许我也可以成立一个这样的组织,互助互扶,有尊严地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以自己想要的方式。

目送读后感篇二

龙先生的描述好似近日黄昏,也好似昙花一现,温暖,美丽,却也包裹了一层淡淡的忧伤,有许多感同却不身受的文字,也让二十多岁的我融入不了这个氛围,我缺少的仍是经历,却不是爱。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像风中的转蓬一样,各自滚向渺茫。大抵是我也尝了些悲欢离合的滋味,很多描述的场景竟也能历历在目,主角是我自己。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我高中舍友曾经问过我:“度过人生十八年,你最害怕见到什么场景?”

“鬼啊,梦里见到鬼”我不假思索的回了她,还扮了个鬼脸。

“你呢?”我接着问她。

“回家,不,不是回家,是离家,离家时我爸妈目送我离开,一路望着我直到我看不见他们,我害怕,甚至不敢看他们,可是忍不住回头,一回头眼泪就唰的一下涌出来,无法控制”当时宿舍的空气都安静了,因为那个中秋节,宿舍只有我俩,我们都想家了。

重温了一遍朱自清的《背影》,眼泪郁结于心,大概都长大了吧,学着珍藏这种温馨的泪水。无论是龙应台,还是朱自清,他们文人大家也都是这样做的。

是在高二吧,寒假特别的短,开学在即还特别的冷,整个牧场已经白雪覆盖。我想着请假吧,估计也就一两天路上的雪就能化的差不多,到时候就能开那辆农用车送我上公路坐班车,可妈妈一个劲的念叨请假耽误课程,叫爸爸骑摩托送我,爸爸没做声,点了点头。第二天依旧冷,我和爸爸各自披了件羊皮大衣上路了,爸爸坐的直直的,肩膀子也阔开,我怕他脖子灌进冷风把我的围脖给他围上了,爸爸呛着风大声喊着我“你自己围好,我不冷,围脖给你,你就躲在我后面,不要探出脑袋”我抱紧了爸爸,就这样走了将近一个小时。

到公路边停了车以后,爸爸抱着我躲在被风处,爸爸睫毛上落着厚厚的霜,整个帽子延边都是厚厚的霜,是军用的那种帽子,眼角有冰碴子,估计是风吹的眼泪已经飞出去了,只剩下点水珠结冰了。

班车来了,我把围脖递给他就赶紧上车了,回过头来,爸爸已经缩写脖子开始发动摩托车了,我才发现爸爸的大黑靴已经全白了,可是他还得走一个小时。

我回想起曾经家里还没有农用车的时候,父亲不一直都是这样接送我们的吗?为什么我直到高二心才开始疼。

《目送》七十三篇,读毕回味无穷。

对于目送离别,我想着还是陪伴最好吧。

目送读后感篇三

一片混沌之中,结束了最后一篇散文《魂归》,我也魂归了,复苏了意识,擦了擦朦胧的眼睛,站起来平复一下饱和的情绪,像吃了一份心灵大餐,抚着肚子,酣畅淋漓。

四面显得格外的静,我想每天的凌晨一点半应该都是这样的吧,呼噜与梦话齐飞,皎月与台灯一色,情景交融,跟《目送》中的插图一样,每一幅都无比切合文章又别出韵味。

儿子的成长、离开,父亲、母亲的苍老逝去,兄弟的携手共行,朋友的牵挂,失落、无助等等,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再平常不过的事,像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空灵、沉寂,从笔尖慢慢流出,真实的让你除了共鸣还是共鸣。至于战争和贫困篇章的加入,则进一步增添了几丝寒意,世界有时候就是这样的残酷,直接面对生命的死角反而更加充实我们的视野和人生。

七十三篇散文,款款两三百页,平和的语句,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总是在不经意间道出人生的真谛,如晴空霹雳,划破的不止长空,还有人的思想。文字魅力而忧伤,仿佛外界已与你无关,你只需要跟着文字的步履走,一字一句一篇,一字一句一篇,不需要意识,不用考虑时间!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想没有几个人不会为这样赤裸裸滚烫的文字颤动。人性最现实的一面,她选择平白直述,也许唯有这样的干脆利落才会让人明白些许,被秒杀过后才会觉悟和痛快!有人把《目送》和《背影》这一相似的场景比较,各成体系的文学之美,一比较就是亵渎,用自己的经历去体会这些再平凡不过的事,用心感受这样的别离,才能明白,才能大悟。

我们家有三个孩子,我是最后一个被那两个淳朴的农民送进大学的,听爸妈聊天说,送大姐上大学回来时,大姐在校门口哭了,而二姐是嘻嘻哈哈的把爸送出学校,最后到我,我不知道该使劲的笑一笑还是动情的哭一哭,平静的送他出了学校,上车的时候递了两块零钱给他,皱着眉头伴上一句:路上小心!皱着眉头回了一句:注意身体,回去吧!像极了两个肝胆相照够哥们、讲义气的兄弟。然后600逐渐消失在视线中,他的背影在600里面,连目送的机会也没有。那时的我应该和他送我的情景一样,知道人已经走远了,可还驻留在路边眺望,也不知道自己在等待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该思考点什么,像是为了维护一个画面,定格一个场景。

这样的场景在爸目送奶奶的时候显得更加的悲凉。奶奶都走了一年多了,爸又一次在坟前伤感的跪下,磕头,点燃几大页的信纸,眼泪成了这个时候最好的伴奏,无声的悼念,无声的追忆中,奶奶会感受到的,我不知道信里面写的什么,也不曾试问,但我知道,那应该是爱,不带一点技巧的赤子之爱。

一次又一次的面对这样的场景,我没有有笑,亦没有哭,久了会皱起眉头劝爸,走了,走了。眼泪流不出来往往会更来得痛苦和伤心。有无数次的,我想像着对爸说:别那么伤心,你欠奶奶的就算我头上吧,反正早晚我会欠你很多的,像今天的你一样!但我不能说,也不敢说。生命就是场轮回,只是自己的角色在不断变化罢了,平淡、从容、镇静地观察着感受着周围的人和事以及人和事的变迁更替,我想龙应台多多少少也是这样想的,就差说出来罢了。

有一种爱,一句话,一个微笑或许就可以感知,有一种爱,散落得漫无边际,人只能默默地让自己确信它的存在,无从说起,却无处不在,也许这就是爱,比张杰唱得实在。有一种隐忍是蕴藏着一种力量的,有一种静寂是惊天的告白,其实,全是爱。

目送读后感篇四

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抚平心中的焦躁,细读龙应台的《目送》。等一朵花开的时间,悟一场人生的别离。

目送,就是用目光送别离去的人。龙应台的书里,写了许多种目送。她目送着父亲一步步走向了死亡。目送着母亲一天天老去,直到连自己的亲生女儿都不再记得。目送着儿子长大,看他从离不开母亲成长嫌弃母亲是个孩子。目送着朋友,目送着世间万物的离开……字里行间满满的忧伤、寂寞与不舍。

或许人们提到《目送》,想起的总是那句“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可是通读全文,我最喜欢的却是那句“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可是我们总有一天会目送着父母、朋友、亲人离去,若他们都离开了,孤身一人的我们是否会张皇失措?是否会悲痛万分?生活总是会教会我们要珍惜当下,却从没告诉我们该如何面对失去。或许面对着失去我们也只能是在心底宽慰自己、告诉自己总有一些路,要勇敢独自闯吧。

书中的作者也曾独行走过一条条或繁华或萧条的道路,这种感受或许就是“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们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龙应台的文字,时而如刀光剑影,时而却温柔婉转。她的散文,细腻而深沉,或许反复品读才可体会出其中蕴含的深意。

读目送,悟出人生之珍惜当下,悟出失去时勇敢面对,悟出独行之寂寞忧伤。

弹指一挥间,你竟已遥远,青丝蘸白雪,来路生云烟。

目送读后感篇五

《目送》是一本美丽,忧伤,深邃的书,里面收录了七十三篇散文,写了日常生活中的平淡之事、常人之情。儿子的离、母亲的老、父亲的逝、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脆弱、失落,犹豫和放手,坚强和通达……这些在龙应台的笔下都用最朴素的方式绽放出了最动人的诗意。也像作者所言“整本书,也就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书中一共写了六次“目送”,每次“目送”都是一次意味深长的离别。龙应台把这场离别安放在儿子背着书包远去的背影里,安放在母亲失忆后把“女儿”叫作“雨儿”的声音里,安放在父亲安眠的那个雨天中响起的楚歌里……而这些片段正是我们每个人情感共鸣的基石。那牵念的目光,连接着生命的起点和终点。生命在这一程又一程的目送里,成长、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由此产生的阵痛也让我们和作者的心灵相近相通,因为这温馨的日常、感伤的离别和悲切的失去是龙应台的人生,同样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龙应台最终将对子女和父母的全部感情都凝结在“不必追”三个字上,这是最真实的无奈,也是最超然的领悟。

在《寂寞》一文中,龙应台说当她一个人寂坐时,常想到晚明张岱写的《湖心亭看雪》,“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于是,龙应台感悟到“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我想也许正是这种一个人的寂寞,使她开始了人生终极的思考,“面死而思”让她对生命的寂寞和短暂抱有一种“向死而生”的积极。

《山路》里有这样一句话,“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在我看来,这就是她给我们上的一次“人生大课”。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人在天地之间终究是无所凭依的孤独。你真能面对生老病死,就真的明白,在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附着依托。”于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孤独面对,素颜修行”,要懂得珍惜当下,尊重生命。

除了关注“人”的生命,龙应台的目光也关照到了那被变成测雷器的小草“阿拉伯芥”;她宽容地让浣熊一家在她的厨房里嬉戏;她为“狼来了”拍手称快……因为悲悯,她的文字中也就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书中也收录了她捕捉的各种风景和日常,这些照片不得不说也是她对人生的一种驻足凝视和对生命的关照尊重。

我为龙应台朴实细腻的文字而沉醉,我为龙应台“素养修行”的领悟而感慨,我为龙应台普世的人文关怀而感动。她的诗意的生命情怀,是广博的,也是丰厚的。

当我们逐渐长大,离开父母去求学去工作的时候,我们当然能深刻地体会“不必追”的坚决和苦涩;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父母不再有力气为我们遮风挡雨,最终要去应对困难的只能是自己。因为我们终究是在过自己的人生,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去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去闯。我们能做的只有珍惜当下,尊重生命,像史铁生一样“好好活”,像海伦·凯勒一样勇敢坚强,像朱自清笔下的“春”一样明媚灿烂。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爱自己身边的花鸟鱼虫,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爱生命中的每一天。

目送读后感篇六

《目送》是龙应台整篇《目送》的开序篇,淡淡的文字蕴含了浓浓的父女情、母子情,几许慨叹,几番唏嘘,尽在其中了。掩卷沉思,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女儿,自己的父亲。

当女儿带着青春期的咆哮以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向我涌来,我明显地感到自己的力不从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独生子女的标签是他们特殊的符号,在前无版本可借鉴后无来者可重复的今天,厚厚的教育读本都是纸上谈兵。青春期与更年期的碰撞,现实与理想的的错位,困扰着我这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母亲。

我清晰地记着女儿在我面前倾诉她的第一次被欺骗后的痛哭流涕,我用尽可能平静的语气对女儿说:“只有经历一些,才能明辨是非,只有经历许多,才能返璞归真。”当女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我是否已开启了目送女儿的程序?在生命的长河里,我目送着女儿从一开始的彷徨迷离到后来的坚定从容,从一开始的跌跌撞撞,到后来的渐行渐远……在时间与等待中,我静等花开。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我的父亲,一个给我生命,带我成长的男人。不知从何时起,父亲迷上了种菜,而且一发不可收拾。每次他把菜往家里一放,就立刻启程回家,从不做过多的停留,跟他说了很多回,叫他多休息下,吃个便饭再走,但他依然我行我素,像头犟驴。只是,我心里知道,他怕惊扰我们太多,怕给我们添太多麻烦。而且我更知道,他所做的一切,只是缘于我所说的一句话“现在的蔬菜太不安全了”。言者无意,听者有心,他把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所以,种菜成为他最大的事情,所以,他种的菜吃在嘴里是安全的,含在心里是幸福的。每当看到静放在家里的蔬菜,想起他一个人踯躅回家的背影,就有一种想流泪的冲动。

从何时起,我细数自己额角的皱纹,却骤然发现父亲头上日益增多的白发;在感叹岁月催人老,体力大不如以前时,却兀地发现父亲爬楼梯时的一步三歇。父亲——再不像以前的硬朗,他老了。

真的老了。

正如文中所说的那样:“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所以,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攥紧手中的幸福,珍惜每一个我爱的和爱我的人的渐行渐远的背影。

目送读后感篇七

《目送》里包罗万象,龙应台女士用她温婉细腻的笔触将每一篇文章刻画地十分完美。在人生的不同的阶段,我们总会有不同的感悟,会面临各种各样这样年龄段所要触碰的事情。 《目送》一共有七十三篇文章,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龙应台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是十分的细腻的。其中《目送》这篇文章带给我很深的触感。

《目送》讲述的是读后感目送儿子的背影渐渐远去,目送父亲的背影渐渐远去。当我们长大后,对子女的关切可能会胜于对父母的,而当子女长大后,他们也依然会对自己的子女的关切胜于父母。这种爱会一代一代的延续。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在不断的目送他人的背影,有时会体会到很多。

当我们的父母也渐渐变老的时候,变成一个双目浑浊,满头银丝,全身布满老人斑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像父母对待年幼的我们一样去细心照顾他们呢。

当我们无所事事,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那就去父母吧。因为孝顺父母永远不是坏事。

龙应台说父母的背影告诉我们不必追,但我认为应该拼命的追,用自己的爱使他们的心温暖,像小时候那样整天黏在他们身边也许就是每个作为父母最大的愿望。孝顺并不一定是让父母过上特别好的日子,而是多陪伴父母,多照顾父母,多与父母聊天。因为有你时候他们会觉得很开心。所以请不要说自己今生来不及孝顺父母,想孝顺父母什么时候都行。

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无法言喻那种情感。

目送读后感篇八

这是一本关于亲情的书——《目送》,它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只能一字一句地读下去,而且停不下来。它让人们在无形之间就被它纯纯的蚊子打动了。

这是一个关于时间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我们也成为那个望背影的人时,才会真切的体会到父母那份痛楚与沉默。小时候父母把我们当孩子,父母老了我们把他们当成孩子。我们会懊悔,懊悔曾经的无知,但时间不留给我们一点机会,我们想告诉自己的孩子这一切的感受,可被时间悄声无息地挡住了。时间让我们变了,让我们懂得了一切,也让我们失去了很多。

真的是这样,有些感受只能一个人体会,有些眼泪只能一个人掉,有些痛苦只能一个人承担,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个人走。明白了这些,才算是真真正正的成长了吧。

这是一次关于亲情的坦言。“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多么朴实的文字,却触动了我内心最脆弱的地方。

仔细想想,好像也真的是这样。年幼时的我们,总是走在最前面的那一个,向着朝阳迈去,而顺着我们的背影一直倒退回去就会发现,在那个最隐蔽的角落里,总有一个或两个人,他们的眼神,从我们出现在这世界上时,就从未离开过。他们或许期待,或许渴望我们的一回眸,一丝观注,但我们一直没给过。即便如此,每一次看他们的眼神时,那里总是带着说不清的深情与期盼。

这是一个人生命的历程。不管是时间也好,亲情、爱情、友情也好,该经历的会经历,该遗失的会遗失。生命是一条无法回转的轨道,我们必须按照这轨道上的路标走,经历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目送》这个光阴岁月的故事是属于别人的,但我们每个人都一样,在时光消逝中成长度过,我们的皮肤会由光滑到粗糙,我们的背影会由高大到佝偻,我们曾经拥有的也都会一一消失。这看起来是一场永恒的遗憾,但我们却能从这一次次的目送中提炼出最纯净的心灵,最温馨的回忆。

《目送》给我的感觉就是清新,淡淡的清新,但是又扣人心弦,让人无法忘怀。读完之后就是深深的感悟,深深的思考……我想这本书真的值得大家都去读一读,认真读一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