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龙应台目送读后感 龙应台的目送读后感(汇总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5 02:05:06 页码:7
最新龙应台目送读后感 龙应台的目送读后感(汇总8篇)
2023-12-05 02:05:06    小编:BW笔侠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篇一

曾经细细品味过龙应台的《目送》,书的扉页是印有一句话的白纸,写着: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书的腰封上摘录了一段文字:“我慢慢地、慢慢地的了解到,所谓父母一场,只不过……。”如今重新阅读,逐渐体会到作者把那些和父母、儿子相处的画面交错出现,描绘着时间的前行,感受到一脉相承的感动和谈谈的忧伤,让人觉得每一个家庭的喜怒哀乐,不过是无限循环。

我们曾经也是天真无邪,在父母的亲情呵护下长大,无忧无虑,总喜欢依偎着他们,享受手牵手的幸福,但不知何时,不再去拉父母的手,甚至经常的陪伴都变成了奢侈品,总是认为絮絮叨叨、不厌其烦,随着时间的流逝,年幼的晚辈变成“大人”,而我们的父母,却退化成了孩子。

当自己成为一名母亲后,慢慢地体会到了父母的不易,看着他们逐渐老去的背影,苍白的头发,心里有一丝酸楚,深深地触动着我的每一根神经。我看到的是曾经的“他们”,我也在沿着他们的老路而前行。在那段青涩的少年岁月,我的父母也只能看着我的背影,让我独自走下去,他们心里明白: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可我知道,他们眼中的担忧、眼中的不舍……。我的孩子也成为了一名初中生,我很怀念他童年时期对我的依赖,亲密无间,像个“跟屁虫”一样形影不离,现在,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不再对我撒娇,不再像小学阶段一样什么都听取我的意见,距离感油然而生,让我有些许的失落感,但我知道,他已经长大,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将会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去面对各种问题,这是每一个人必经的过程。作为母亲,我陪同他一起成长,同时也要学会放手,以身作则,让孩子学会感恩,学会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人到中年,会面临种种尴尬,有时苍白无比。近两年,因家中老人生病,辗转于医院之中,看到太多的生老病死,越发觉得生命的可贵,健康的重要性,一代又一代,新陈代谢,老人渐如婴儿,但却得不到婴儿般的照顾。“不必追”就是不能追,我想告诉孩子这一切的感受,却不知他能理解多少,所以,用行动告诉他,亲人需要我们的陪伴,不要让自己留下遗憾,时间会让我们懂得一切,珍惜相互的关爱,从点滴做起,从理解做起。

公众号:重庆珊瑚中学初级15班。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篇二

无意间在室友的桌上看到这一本书,首先吸引我的就是这本书的名字——“目送”,那一刹那让我联想到朱自清的《背影》,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涌上心头,带着一种好奇心,我开始翻阅起这本书来。老实说,平时看书时,我很难有耐心读完一本书,但很奇怪,我竟如饥似渴、如痴如醉般地看完了这本《目送》。

遇见一本好书是一种幸运和缘分。我很庆幸我看了这本书,因为它让我有了更深的感悟。

《目送》是作家龙应台的作品,深邃,忧伤,美丽。书中,龙应台写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写对父母的怜惜,写兄弟情,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写自己的失败和脆弱,失落,以及一个人的走路、赏树、拍照、生活等。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满满的亲情,到青春后期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从陪着年迈母亲如带着女儿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龙应台都写在了里面。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看到这段话,我的心颤动了一下,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的不舍得、不放心,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想起,刚上大学的时候,每次放假回家都很激动,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总感觉每个回家的假期都过得飞快,快临近开学,背起书包,拖着行李箱离家那一刻或是父母送我到火车站那一刻,总是很不舍很难过,父母目送着我,心里满满的牵挂,回头看看他们,他们依然站在那里望着我,我回头了,我害怕爸妈看到我眼睛里打转的泪水,这样会更不舍。总觉得很奇怪,自己已经是大人了,但每每离别就感觉自己还是小孩一样,舍不得离开父母的怀抱。有父母家人的留恋、牵挂、等待,心里总是很温暖。

轮转那一年,国庆放假回家待了几天,感觉有被奶奶捧在手心一样的疼爱,年迈听力变差的她听着我大声讲着我在外面的工作和日常生活。

走的那一天,奶奶坐在路边石凳上,我提着东西说了声,“奶奶,我走了,记得吃药。”奶奶应了声,有点哽咽,我只敢转身看了一眼,就走了。谁知道,那竟是我看到奶奶的最后一眼,那也是奶奶最后一次目送我的背影,而我再也没有机会去看奶奶苍老慈祥的背影。其实,想念奶奶好久了……无论是爸妈还是奶奶,尽管是背对着离开,但我总是能感受到背后目送我的那双双热切的眼神。

我总说自己已经长大,可仔细想想,没有给爸妈做太多,我是否真的感受到他们期待的眼神,我有凝视过我们的亲人离开的背影?这些,都需要我去反思,不要让我们的家人也因我伤心和失望,不要让那满腔的祝福变成没有回应的失落,不要让亲人的目光从期盼变成伤感……。

现在的我,可能还不能完全体会龙应台“目送”中饱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会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间我一定也会经历,只是我希望我以后,自己也能有龙应台那颗感动的心,感恩的笔。

“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触碰;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这些句子忧伤带着优美,我喜欢读书的时候把他们摘抄下来,之后,回来翻翻,又可以细细地品味一番。

时间消失的如此之快,我们的父母终究会挂上一个共同的名字—老人。时光荏苒,过不了几年,他们的头发会发白,牙会掉,脸上会呈现皱纹,趁着父母还在陪伴我们,好好爱他们,好好回报他们,好好珍惜他们,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离我们远去后,不要那时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爱,好好回报,好好珍惜。

世上最美好的事莫过于:我长大,您未老;我有力回报,您仍然健康。愿我们每个人都不会遗失这样的美好!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篇三

继《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又创作了这本《目送》,之前也有品读过龙应台的文字,她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又仿佛像妈妈的手,轻轻的抚摸着你的脸。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他讲的是龙应台目送她的孩子——华安小学到大学,然后作者的父亲住院还有火葬。“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段让人心酸和感动的文字说了:年幼的孩子长大到成人,让她牵挂、让她失落、让她懂得怎么放手。和她父亲的去世,在火葬场最后一次目送她父亲的时候,也就是说她和他今生缘分也就终止了。

读《目送》懂得了对于生命,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读《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且行且珍惜!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篇四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龙应台目送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龙应台的《目送》是本生死笔记,它深邃,忧伤而美丽,在她的文章中我读懂了什么叫孝敬。

爱父母,孝敬他们,就是爱30年后的自己;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就是爱五十年后的自己。孝在心中,心存敬意。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篇五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人生总是在不断的相遇,又离别,就像是一辆不断前行的列车,每到一站,有人上车,就会有人下车。小时候的玩伴,上学时的同学,工作时的同事,现在的战友,成家后的爱人和孩子,还有一直为我们付出的父母。每个人,都不能陪我们完整地走完一生。我们或许不能控制生离死别,但我们可以在有限的时光里,多一些陪伴,少一些后悔。

我们记忆中的父母总是无所不能,可是当我们忙完一年回到家,却突然发现,母亲的头发白了,眼睛也花了,父亲的臂膀不再宽广了,后背也开始佝偻了,他们已经没有力气把你像小时候一样抱起来了,你开始嫌弃他们啰嗦,思想跟不上潮流,和你没有共同话题,他们在你的面前甚至变得拘谨,像个犯了错的小孩子,他们也不是你认为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了,他们,老了。

我们慢慢长大,他们在却已变老,“父母在,人生尚有来路,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有时间,多陪陪他们吧,哪怕一个电话,一封短信,陪伴他们的时间只会越来越少,不要真的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才去后悔。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篇六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龙应台在她的一部有关【人生大问】的著作,一部影响了三代人的著作——《目送》中的一段。

在第一代序中,由一个红色盒子,从而引发了一段往事回忆。旧时,母亲无私的爱,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爱美的母亲,愿将一身华丽卸下,留给女儿。这之间透露着点点滴滴母爱与亲情。女儿深爱着母亲,拒绝了母亲的好意,在这平凡的场景,平凡的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真实、触动人心。也无时不让读者对人生进行着深刻的认识,发出疑问,发出感叹。

《目送》是关于光阴的故事,关于亲情的故事,关于作者自己,关于我们每个人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岣嵝,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的故事。当我们再不能为过往的遗憾一一买单的时候,彼时的目送也就成了眼下的凄凉。

《目送》看得人心酸,几度欲落泪又不能。这并不只是书中的描写,而是书使人想到了未来,想到了自己的人生。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能够自己掌控,方是有尊严有幸福,否则,即使是老来有靠,有龙应台这样的孩子照拂,也还是不够的,无知无识地度过岁月,岁月其实没有意义。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篇七

下班路上,忽来大雨,匆忙赶路之际,手机声响,原来是父亲来电,“你带了伞了吗?要不要给你送一把过来?”寻常的问题,却轻轻易易地击中内心的一隅。

初为人母,相比小女儿时更能体会家庭、父母、孩子、朋友之于人生的意义,愈加变得害怕“断、舍、离”,拜读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竟生出强烈的代入感,一路跟着游走在女儿和母亲双重角色间,经历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一次又一次目送的“背影”直戳内心的痛点,读罢全书最后《魂归》一文时泪已满了面。

待目送,还是在彼此拥有的当下做该做、能做、想做的事,已近花甲之年的龙应台为我们上了一堂“最基本、最重大的课”。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篇八

喜欢《目送》是因为曾经看到这样一段话:“慢慢的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段话让我感触颇深,也让我想更加深入的阅读这本书。

全书七十三章节,文笔描述很细腻。序中便描述了父亲的病、母亲的老,母亲将自己珍藏的首饰拿出交给女儿,女儿推脱不要,母亲:“女儿,与其到时候不知道东西会流落到哪里,不如现在清清醒醒的交给你吧。”因为父亲生病住院,母亲渐渐变老,怕自己不记得事情,像在交代后事一般把东西交到自己女儿手中。此序与第一章第二节“雨儿”相呼应,此节主要描述母亲已经糊涂不记事,不记得女儿,只记得雨儿。就像现在常说的人老了就回归孩子的心性,像老顽童。女儿像带孩子一样照顾她,带她出去坐公车、搭捷运(母亲生平第一次搭捷运),带她欣赏外面的风景。好像在珍惜这仅有的时光一般。读这两节有种淡淡的忧伤、淡淡的心酸和害怕,因为自己的父母也在一天天的变老,甚至是害怕他们变老,害怕失去最爱我的人。

其中感悟最深的还是目送这一节,既写了孩子的长大,又回忆了父亲。华安上小学第一天,龙应台手牵手把儿子送入学校,“华安背着书包往前走,但他不断的回头”他不断的回头搜寻母亲的身影。十六岁,华安到美国做交换生,告别时照例拥抱,但是已经明显感觉到孩子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入关后“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二十一岁,即便同路也不愿搭母亲的车,即便同车也是华安带上耳机,听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后半节写到父亲用廉价的小货车送作者到大学任教,车子没有开到校门口,而是停在巷子“女儿,爸爸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车子驶出巷子口转弯看不见了,作者还站在那里。到十几年后医院里,父亲坐轮椅的背影消失在医院玻璃门前。读这一节的感受是落寞,是孩子的成长和父亲的老、病,而且他们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