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化学教学设计案例(通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7 10:37:03 页码:9
化学教学设计案例(通用15篇)
2023-09-27 10:37:03    小编:碧墨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进行简单的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解题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关化学化学反应计算的练习,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形成解题能力,并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中,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工农业生产及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二、教学分析:

重点: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格式

难点: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以及相关计算

2、学情分析:本课题的学习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书写方程式,尤其是中等偏差学生由于方程式没有掌握好,没有将化学方程式配平,把几个分子相对分子质量之和计算错误,还有的数学功底较差,结果出错。

三、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氢气是未来汽车的理想燃料,氢气可以通过水分解得到。已知1kg氢气能供一辆功率为50kw的汽车大约跑100km.。观看课本136页图,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听讲、看图、思考。

(引发问题)请同学们相互交流各自的想法,然后进行归纳。小组间猜想、讨论、交流。(1)要想知道18kg水可供汽车跑多远,就必须知道18kg水分解能产生多少氢气。(2)想知道18kg水分解产生多少氢气,就需要知道参加反应的水的质量与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3)要想知道参加反应的水的质量与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就需要知道水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知识回顾)请写出水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并说出化学方程式的涵义。思考:水分子和氢分子的质量比为多少?为什么?让学生写出该化学方程式后回答其含义。水分子和氢分子的质量比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引导探究)在水分解的反应体系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存在怎样的关系?你可得出什么结论?让学生讨论并尝试计算后交流:用不同的水分子数目代入计算。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出,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间的质量比恒等于9:1:8。

(师生交流)从以上的分析可看出,在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与什么有关?然后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并总结归纳。让学生交流(1)这种质量关系与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有关;(2)与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有关;(3)与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密不可分。

(设计方案)我们已知道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那么你能否根据这个质量关系计算一下:18kg水分解能产生多少氢气?学生讨论、交流计算方案,并利用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计算。

(展示评价)展示学生有代表性的解答方案,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总结解题步骤和解答过程中易出现差错的地方。让学生交流解题方案,总结解题步骤。并按步骤进行解题。然后同学之间讨论、交流,相互补充,得出答案。

(回顾与反思)通过以上的探索,请你将化学反应中有关计算的解题思路和一般步骤总结出来。通过学生交流,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然后学生练习课本138页的习题,巩固所学新知识。

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二

“氧化还原反应”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内容,是高中化学课程中重要的核心概念,是学生认识物质性质、实现物质转化的理论基础,对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电化学等知识具有指导作用。本部分内容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属于主题2: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这一部分,内容要求“认识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的价态,可通过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认识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知道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从教材安排来看,这部分内容安排在“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及“离子反应”之后,元素化合物内容之前,这既能发展夯实之前对物质及反应的微观认识,从不同角度建构出新的化学学习思维,又能帮助学生从元素化合价的角度预测物质性质,完善新课标中提出的价类(物质类别-化合价)二维分析思路,为后续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建立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常见元素化合价、常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等基础知识。而本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的学习让学生明确分类思想在化学物质及反应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初步形成分类观;而第二节“离子反应”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认识反应,初步形成了微粒观;并且宏微结合的思想使学生逐渐意识到,认识物质及反应的维度越丰富,越能接近其本质。而本节内容则将突破学生在初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建立一个新的维度,即从化合价(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反应,在概念建构的过程中继续深化学生的变化观,同时为后续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分析学生的障碍点:

1.认识停留在物质层面:仅能从初中物质得氧失氧角度认识反应,难以深入到化合价或电子转移的微观角度揭示氧还反应的本质。

2.认识停留在孤立层面:难以理解氧还反应中所蕴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思想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3.认识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将所建立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模型顺利应用于预测物质性质或解决物质转化等实际问题。

因此需要以学生已有知识及经验为基础,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核心概念,构建从化合价认识物质性质的维度,发挥核心概念对元素化合物学习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三、教学目标

1.从宏观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以日常生活中氧化还原反应实例引入,通过对反应进行分类引发认知冲突,从宏观物质切入,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

2.从微观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模型。借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达氧还反应中电子得失、电子对偏移的微观过程。会用“双线桥”“单线桥”分析电子转移过程,完成对氧还反应认识的进阶。

3.通过具体实例,明确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基本概念。能列举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所蕴含的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并认识其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4.能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点

1.准确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学会从宏观角度(元素化合价升降)对氧还反应进行辨识,能从微观角度(电子转移)理解氧还反应本质。

2.能掌握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会用电子转移方法分析具体氧化还原反应的微观本质。

3.形成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模型,会用其解决简单问题。

五、教学难点

1.从微观角度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2.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

1.温故知新,引入氧化还原反应概念

教师引导:【任务1】 依据物质分类标准,将氧化铁,氧化铜分类;并依据物质转化规律,将其转化为金属单质,并写出反应方程式;依据基本反应类型,将反应进行分类。

学生活动:

(1)将氧化铁、氧化铜分类。

(2)写出氧化铁、氧化铜转化成金属单质的反应方程式。

(3)将反应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从物质分类及转化这一任务入手,不仅可以诊断评价学生对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的掌握程度,同时可引入新的问题:当现有的标准无法准确将反应进行分类时,将会出现新的维度,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2.观察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学生活动:

(1)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上述两个氧化还原反应。

(2)从元素化合价角度观察两个反应的特征。

(3)在教师引导下,初步建立氧化还原反应概念。

设计意图:从初中得氧失氧角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进阶到从化合价角度认识反应,建立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引入另一维度将反应进行分类,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表面特征。

(二)环节二

1.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教师引导:【任务2】基于原子结构,以氯化钠与氯化氢的生成为例,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学生活动:

(1)分别画出钠原子、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依据“八隅体理论”,讨论得出氯化钠的生成过程中需要电子得失。

(2)分别画出氢原子、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得出氯化氢的生成过程中需要有共用电子对的偏移。

(3)在教师引导下,总结氧化还原本质为电子转移,包括电子得失和共用电子对偏移。

设计意图:完成由物质到元素再到微观电子转移的探究过程,由宏观至微观,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究的核心素养。利用原子结构的简单模型,让学生寻找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证据,并推理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2.利用“单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教师引导:举例介绍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降与得失电子等基本概念,示例分别用“双线桥”“单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引导学生理解氧还反应中对立统一思想。

学生活动:

(1)理解氧化剂、还原剂等氧还反应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及其中的联系。

(2)模仿示例,学会使用“单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3)观察理解氧还反应中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并感受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设计意图:明确氧还反应的基本概念,体会氧还反应所体现的对立统一的思想,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3.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教师引导:结合具体实例,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学生活动:思考,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强弱律、价态律、优先律、转化律、守恒律。

设计意图: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理解更有利于判断及应用氧化还原反应。

(三)环节三

1.列举总结氧化剂、还原剂。

教师引导:举例给出具体生产生活中所涉及的氧化还原反应,判断氧化剂、还原剂。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完成给定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设计意图:诊断评价学生对上一环节内容的掌握情况,熟悉生产生活中氧化还原反应,感受氧还反应的价值。

2.将氧化剂、还原剂分类整合,形成有序思维。

教师引导:【任务3】结合已有知识,列举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并将其进行归纳总结,为后续问题解决提供依据。

学生活动:

(1)列举常见氧化剂、还原剂。

(2)将氧化剂、还原剂进行分类归纳,如:氧化剂包含非金属单质及含较高价态元素的化合物;还原剂包含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含较低价态元素的化合物。

(3)从所归纳出的物质中挑选合适的氧化剂、还原剂进行反应,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设计意图:有意培养学生归纳、分类等思想,并让学生感受这样的思想方法的实际用处,其次建立反向思维,学生不仅可以从反应分析物质的性质,也可以从物质出发,依据反应原理,对反应进行预设,更进一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

(四)环节四

1.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引导:【任务4】基于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实验,从海带灰中提取碘单质。

学生活动:

(1)设计实验,确定海带灰中碘元素的存在形式。

(2)设计合理分离步骤,将海带灰中的碘离子转移到溶液体系。

(3)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寻找合适的氧化剂,将碘离子转化为碘单质,并完成实验过程。

(4)选择合适试剂,检验碘单质是否被成功提取。

设计意图:诊断评价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模型的理解,体会氧化还原反应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2.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探究物质性质。

教师引导:【拓展作业】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探究过氧化氢的性质。

学生活动:基于元素化合价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探究过氧化氢的性质。

设计意图:强化化合价这一维度在物质性质分析中的重要应用,呼应本课一开始物质分类在物质性质分析中的应用,建立物质类别-化合价二维分析方法,为后续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提供指导。

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三

钠是碱金属中的典型代表,是学生在高中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把它编排在高一教材中第三章讨论,是因为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中已经介绍了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等钠的化合物的知识,为高中钠元素的系统学习奠定了基础,可以使学生感觉相对更简单,有利于减轻学生在高中学习初期的不适应感;还有利于复习巩固第一章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知识,通过对钠元素的学习,总结出学习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和模式,这将有利于今后其它金属元素的学习。

刚进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金属元素(如铁),同时还学习过钠的某些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的一些知识,他们也有进一步探究更多金属元素的求知欲和兴趣,这使得他们对于钠的学习将更轻松;另外,在初中他们已看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做过一些简单的学生实验,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这些都会成为本节课教学的有利支撑点。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金属钠的主要物理及化学性质;

2、了解金属钠的保存方法及用途;

3、掌握钠的氧化物的重要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同学们体会怎样运用观察法进行实验探究;

2、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及过氧化钠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重点】

1、金属钠和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2、金属钠的氧化以及与水反应的原理。

【难点】

2、钠在空气中加热的实验现象的解释

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

多媒体设备

1、钠的物理性质:颜色_________,熔点________(高、低),密度________(大、小),硬度________(大、小)。

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篇四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知道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1.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教学课件。

实验用品:事先用酚酞溶液写好“化学”字样并晾干的滤纸,事先用酚酞溶液画好“小笑脸”并晾干的滤纸,稀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浓氨水。

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五

化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本课题是学生学习化学的起始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化学有着一定的影响和激励作用。本课题不同于以往教材中的绪言课,属于非知识性教学,其编写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生活走向化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为教师创设了较大的教学空间和教学自由度。

学生刚接触化学,充满了好奇,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设置问题情境,带领学生走进化学殿堂,去探索化学世界的奥秘。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神奇魅力,产生持续地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课题主要想解决的问题就是带领学生简单认识化学,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奇妙,并且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兴趣,使他们自主的参与进来。所以在准备本节课前我在学生中做了一个调查。

1.你对化学这门新学科有哪些了解?

2.你最希望在这门学科中了解哪些问题?

针对问卷调查的反馈和我的理解,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热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体会化学是有用的、有趣的,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本课题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使学生体验化学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难点是正确理解化学的定义。

本课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问题,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同时也感受到许多美好的愿望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而是要靠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劳动逐步实现的,由此产生了希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我抓住这种情感,逐渐导出问题,并以丰富多彩的图片和语言,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和化学实验,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观察、实验、思考、交流、质疑、总结。

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篇六

这是本章的第2课题,在学习完课题1后学生对燃烧所需的条件有了大致上的了解,本节则重点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规、新型能源以及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本节的内容比较浅但知识面广,以介绍一些常识性知识为主,学生在学习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之后对上个课题中的燃烧将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对能源及相关产品和利用的介绍则为学习下一个课题《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做好了准备,因此本节在第七单元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1、针对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 实际情况,进行了信息资源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讨论法、实验法、探讨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 交互过程中去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2、学生由老师上课前布置的一系列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课前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这节课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很容易从身边的常识出发溶入情境当中学习,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找出与知识目标相对应的内容,从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探索者。

3、本节对天然气组成成分的探究是学生 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

知识目标:

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2.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查找归类资料。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珍惜资源,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与探究的方式,通过自己思考、阅读和讨论来学习煤和石油的知识,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七

新授课

2课时

1、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2、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4、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

5、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3、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在我们正式学习化学课前,请同学们谈谈你在生活中所感知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和经验。

交流生活中对化学的感知。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

设想来到与世隔绝的荒岛,没有了化学制品,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二、观察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定义。

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引导观察现象,认识仪器,准确地记录并记忆实验现象。部分环节由学生参与完成,活跃课堂气氛。

总结以下几点:

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3、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

4、认识化学的两面性,了解绿色化学观。

三、化学变化的奥秘

阅读想象水的构成,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明确以下几点:

1、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

2、每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3、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化学变化的本质就是生成了与原来物质组成或结构不同的新物质。

5、通过原子种类、元素种类、物质种类的数量比较,体验物质构成的丰富多彩。

本节重点是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1、记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

2、完成p6交流共享。

3、记忆有关实验现象。

学生兴趣很高,课堂活跃,教学效果好。

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篇八

使学生理解化学键、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通过对化学键、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通过对共价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活动】

一、引入新课

上章我们认识了周期表,表中包含了目前所发现的所有元素,而这仅有的一百多种元素是如何构成世界万物的呢?通过本节课的探讨我们将解开这个谜。

二、化学键的探讨

1.课件展示: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

2.设问:水发生分解为什么要通电呢?

3.提示:请同学们阅读教材32页第一自然段。

4.板书:化学键:相邻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6.讨论:水分子间的作用与氢氧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谁强?

7.提示:请同学们阅读教材32页,交流研讨。

8.展示教具:用水分子模型突出“相邻原子”含义;展示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的过程中化学键的变化情况。

9.讨论:你对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10.提示:试从化学键变化角度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

11.板书:化学反应的实质: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三、共价键的探讨

3.知识支持:给出学生氯原子的电子式,并引导学生画出氯分子的电子式。

4.动画演示:氯气分子形成的过程。

5.板书: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形成的化学键。

6.设问:氯气分子中的共用电子是如何将两氯原子结合在一起构成分子的?

8.设问:请同学们思考两个氢原子之间是如何形成化学键的?

9.启发: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从原子结构上分析,氢原子最外层有几个电子?最外层是哪一层?达到稳定结构时应满足几电子?如何能达到稳定结构?试画出氢分子的电子式。

10.设问:请同学们继续思考氢原子与氯原子之间是如何形成化学键的?

11.提示:按上述程序进行思考,最后画出氯化氢分子的电子式。

12.动画演示:氯化氢分子的形成过程。

13.设问:什么原子间易形成共价键?

14.提示:请阅读教材33页中部。

15.板书: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易形成共价键。

四、离子键的探讨

1.播放录像: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

2.设问:在这个反应中钠元素与氯元素又是以怎样的成键方式构成氯化钠的呢?

3.启发:分析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的结构特点、化学变化中原子核外电子的变化情况。

5.动画演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6.板书:离子键: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

7.设问:什么元素的原子之间易形成离子键?

8.提示:请阅读教材35页中部回答。

9.板书:活泼金属元素原子与活泼非金属元素原子间易形成离子键。

五、拓展深化

2.提示:有兴趣的同学如果想进一步了解有关离子键和共价键的知识,课下可以阅读教材35页的资料在线,或者上网搜索相关的资料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六、本节整合

2.提示:本节课我们只探讨了化学键中的两种类型,化学键不仅仅只有离子键和共价键两种,其他种类的化学键你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讨。

3.完成下列表格:比较共价键和离子键的成键原因、成键微粒、成键方式、成键元素。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就是在教师所提出问题的引导下,积极地进行思考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得出相关的结论,并回答问题。

【教后反思】

本课时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整体感觉流畅自然,能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思维趋势,充分利用并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一个向导的作用:不时地提出问题,并在必要时加以启发和点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讨论并得出相关的结论。本节课的教学,低起点,小台阶,使用直观教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用生动的动画,展示了共价键的形成过程中共用电子的作用,以及离子键中阴、阳离子间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九

【知识目标】

1、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2、知道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具有的能量之间的关系。

3、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熟知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核心素养】

1、宏观辨识: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取决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2、微观探析:从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上认识化学能量与化学变化的本质。

重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

难点:化学键断裂和形成简单计算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多媒体、镁条、盐酸、八水合氢氧化钡、氯化铵等

【引入】我们都知道水是用来灭火的,但是今天老师准却准备用水来取火,请观看魔术——滴水点灯。

【提问】1、水为什么可以点燃酒精灯?

燃烧的条件有哪些?

需要达到着火点,说明了往酒精灯上滴水的这过程中产生了什么?

在你熟悉的物质中那些可以与水反应且释放热量?

【总结】老师提前在酒精灯上放置了一小块金属钠,这个就是本次滴水点灯实验成功的奥秘之处。

【过渡】从前我们学习一个化学反应只关注生成了什么,从今天开始我们还要关注能量的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当中能量变化可以体现为什么形式?(光能,热能)主要体现的形式为热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化学反应与热能》这一节课。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实验来体会化学反应当中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任务一:现象感知

【学生小组实验】

实验一:镁片与盐酸实验二:ba(oh)2 8h2o与nh4cl反应

【教师讲解实验注意事项】

湿棉花要先穿过牙签盒上端的小孔,然后再滴加2~3滴的酚酞。

观察实验是否产生了气泡?体会温度的变化?棉花颜色?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实验一:镁片表面产生了大量气泡,触摸试管管壁稍许发热

结论:镁与盐酸反应放出热量,使环境温度升高,反应放热。

实验二:少许刺激性气味气体逸出,滴有酚酞的湿棉花变红,杯壁冰凉。

结论:有氨气生成,反应吸热。

【思考】湿棉花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处理尾气。防止空气污染。

任务二:归纳常见的吸热和放热反应

【过渡】请根据实验现象与生活经验,判断并归纳以下哪些是放热反应?哪些是吸热反应?

【学生讨论归纳】

预测学生对hcl与nahco3反应为吸热反应,判断不准确

【过渡】hcl与nahco3反应到底是吸热还是放热的呢?实验找答案

【演示实验】请学生来演示hcl与nahco3反应

任务三:探究能量变化原因

宏观角度

【过渡】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能量的变化形式主要体现为热量的变化,那么在这个变化的过程当中,为什么会产生热量的变化呢?比如说放热反应中放出的热量是从哪来的?吸热反应吸收的热量又去哪了?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请回到我们今天的课题《化学反应与热能》,从实验,我们知道化学能与热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热能发生转换也就是有了能量的转化,能量在转换过程当中一定会遵循着一个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我们先从一个物理过程回顾一下能量守恒定律,比如说水从高处流向低处的过程当中,需要释放能量,也就是说水在高处时,它的重力势能比较高,水在低处时,重力势能比较低。再看一个过程,水从低处抽向高处时,需要吸收一定的能量,也就是说水在低处时重力势能比较低,高处时重力势能比较高,而这个能量是由电能转换过来的。

【学生回答】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放热

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吸热

【教师讲解并板书】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在这个变化过程当中,反应体系向环境释放能量,此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而吸热反应呢?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此时又将热能转换成了化学能给储存起来。

【提问】一个化学反应是放出能量还是吸收能量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学生回答】取决于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教师讲解并板书】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放热反应当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应该等于生成物总能量与向环境释放出的热量之和;对于吸热反应来说,反应物总能量与向环境当中吸收的热量之和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微观角度

【学生回答】旧键断裂,新键形成

【提问】这个反应的过程跟能量的变化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回答】旧键断裂——吸收能量

新键形成——释放能量

【教师讲解】我们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断键这个过程可以看成是:你和你的同桌本来在同一个班级里面学习,然而这个学期你们却在了不同的班级,这是学校的一个教学手段,需要提供了外部力量才能把你们两给分开。成键的过程可以看成是:到了新的班级,你有了新的同桌,因为不熟悉,大家都很兴奋,会互相介绍自己是以前是哪个班的,然后不断的释放自己的能量。等到熟悉以后才会稳定下来。所以旧键断裂——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释放能量。

接着从微观角度解释这一现象,这是一个氢气分子和氯气分子反应,生成两个氯化氢分子。反应前,氢气分子当中含有h—h共价键,氯气分子当中含cl—cl共价键,怎样才能将分子变成原子呢?需要断开h—h键,cl—cl键吸收能量。而形成h—cl键则需要放出能量。

【提问】该反应到底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请通过数据计算

【学生回答】

【提问】一个化学反应是否为放热还是吸热取决于什么呢?

【学生回答】取决于所有断键吸收的总能量与所有形成新键放出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提问】什么时候放热?什么时候吸热?

【学生回答】断键吸收的总能量形成新键放出的总能量放热

断键吸收的总能量形成新键放出的总能量吸热

图像解释

【过渡讲解】刚才我们已经从微观角度和宏观角度,来说明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区别,接下来我们接着将从图像介绍。用横坐标表示反应进程,纵坐标表示能量的高低,对放热反应来说,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哪个更高?所以在这个反应过程当中应该会(释放能量)。相反对于吸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哪个更高?所以反应过程当中将会(吸收能量)。

来看另一个断键吸收的能量和成键释放出热量哪个更高?

1、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后才能发生吗?

2、凡经加热而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3、放热反应一定不需要任何条件就能发生吗?

【学生回答】

任务四:实践应用

ppt展示暖宝宝。

【提问】撕开包装时就开始慢慢变热了,这是什么原理?

ppt展示自嗨锅。

【提问】加热剂是什么?

【提问】请大家阅读书本,第34页到第35页回答以下问题。

化石燃料的利用过程中面临什么问题?

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利用能源?

可以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有哪些?

【学生回答】

【过渡】新能源的利用代表着多能源结构时期的到来。在这一时期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将成为新能源的主力军。

中国又是如何兑现绿色发展承诺的呢?请观看视频。

【结束语】绿色高效的化学能源,仍是21世纪的化学梦,要靠大同学来实现,未来美好的生活,要靠大家来创造。

板书设计

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篇十

一、教学准备阶段:

在走进化学实验室前,进行实验的目的性和重要性的教育,并提出化学实验的要求。例如:要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安全;课前要做好预习准备,明确实验要求;实验时要仔细观察,实事求是地做好纪录;认真分析现象并写好实验报告;实验后的废物要妥善处理,仪器要及时清洗,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本操作训练,以及观察能力的培养。

一课时,四十五分钟完成。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把学生按实验桌每5人分为一个实验小组,每组成员的合作任务主要是做实验时互相配合。按前后桌每四人分为一个讨论小组。

三、具体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实验室规则教育:

一、认识你的实验室;

二、切记实验室安全规则

(1)、请同学宣读自己拟定的实验室规则。

(2)、教师出示化学实验室规则。

第二板块:具体学习内容

1、药品的取用

(3)、一位同学现场演示“向试管中倾倒液体”、“向试管中滴加液体”,其它同学挑毛病,取得共识后分组进行这两个实验操作。重点放在从细口瓶向试管倾倒液体上,并由学生充分讨论后小结注意事项。

(4)、药品取用知识的小结。

2、物质的加热

(1)、观察酒精灯的构造,提问为什么有三个“绝对禁止”?

(2)、小结酒精灯的使用以及液体加热注意事项。

【说明:学生自己小结并互相补充,用口头方式比较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3、洗涤仪器

(1)、在家如何洗涤炊具?如何判断炊具已洗干净?

(2)、老师提出一种方案:拿两只试管(一只用过的,一只洁净的),讨论如何洗刷并从中选出最佳方案,进行操作。仔细观察洗刷后的试管,判断是否洗干净了。

(3)、小结:清洗仪器的方法以及仪器是否洁净的判断。

【说明:学生自己小结并互相补充,并且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

第三板块:布置作业。

小结今天所学知识,画成知识网络形式。

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篇十一

1.初步了解共价键的三个主要参数:键能、键长、键角;

2.初步了解化学键的极性与分子极性的关系;

3.初步了解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的概念。

共价键的三个主要参数;

[复习]

1.关于化学键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离子化合物可以含共价键

(b)共价化合物可能含离子键

(c)离子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

(d)共价化合物中不含离子键

2.下列哪一种元素的原子既能与其它元素的原子形成离子键或极性共价键,又能彼此

结合形成非极性共价键()

(a)na(b)ne(c)cl(d)o

3.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和结构式

[板书]1、表明共价键性质的参数

(1)键长:成键的两个原子或离子的核间距离。

[讲述]键长决定分子的稳定性,一般说来,键长越短,键越强,也越稳定。键长的大小与成键微粒的半径大小有关。如键和h—clh—i。

[板书](2)键能:拆开1l某键所需的能量叫键能。单位:/l。

[讲述]键能决定分子的稳定性,键能越大,键越牢,分子越稳定。

[板书](3)键角:分子中相邻的两个键之间的夹角。

[讲述]键角决定分子的空间构型,凡键角为180°的为直线型,如:;凡键角为

109°28′的为正四面体,如:。

[思考]共价键中有极性键和非金属键,由共价键形成的分子中是否也有极性呢?

[板]2、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

化学键的极性是原子在分子中的空间分布决定分子的极性。

[讲述](1)非极性分子:分子中电子云分布均匀,分子结构对称的分子属于非极性分子。只由非极性键结合成的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如:。由极性键结合成的分子,分子中正、负电荷的重心重叠,结构对称也属于非极性分子。如:

(2)极性分子:分子中由于电子云分布不均匀而呈极性的分子。由极性键结合形成的分子,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叠,产生正、负极,分子结构不对称,属于分子极性分子。如:hcl、。

(3)相似相溶原理: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量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量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

如:为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分子溶剂中。

[板书]3、分子间作用力?

[设问]请大家思考一下,分子间作用力是不是一种化学键,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分子间作用力存在于:分子与分子之间

化学键存在于:分子内相邻的原子之间。

[阅读]科学视野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板书]氢键:

[讲述]与吸电子强的元素(f、o、n等)相结合的氢原子,由于键的极性太强,使共用电子极大地偏向于高电负性原子。而h原子几乎成了不带电子、半径极小的带正电的核,它会受到相邻分子中电负性强、半径较小的原子中孤对电子的强烈吸引,而在其间表现出较强的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就是氢键。

[讲述]氢键的形成对化合物的

物理和化学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解释]化合物的熔沸点,主要取决于分子间力,其中以色散力为主。以氧族元素为例,h2te、s2se、h2s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减小,色散力依次减弱,因而熔沸点依次降低。然而h2o由于分子间氢键的形成,分子间作用力骤然增强,从而改变了te—s氢化物熔沸点降低的趋势而猛然升高,卤族中的hf和氮族中的nh3也有类似情况。

[小结]略

1.表明共价键性质的参数

(1)键长:成键的两个原子或离子的核间距离。

(2)键能:拆开1l某键所需的能量叫键能。单位:/l。

(3)键角:分子中相邻的两个键之间的夹角。

2.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

化学键的极性是原子在分子中的空间分布决定分子的极性。

3.分子间作用力?氢键:

1.下列物质中,含有非极性键的离子化合物是()

a.na2o2b.na2oc.naohd.cacl2?

2.下列物质中,不含非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是()

a.cl2b.h2oc.n2d.ch4?

3.下列关于极性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不同种元素原子形成的共价键?

b.由同种元素的两个原子形成的共价键?

c.极性分子中必定含有极性键?

d.共用电子对必然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一方?

4.下列化学键一定属于非极性键的是()

a.共价化合物中的共价键b.离子化合物中的化学键?

c.非极性分子中的化学键d.非金属单质双原子分子中的化学键?

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篇十二

把强化“高考意识”融合在化学复习教学过程之中强化“高考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教师来说,有利于在复习教学中紧紧把握住学科复习的范围、深度和重难点,根据高考要求,按识记、理解、分析、应用和综合各个不同层次的知、能要求组织复习活动,提高备考的质量;对于学生来说,能增强迎考的紧迫感,激发备考的信心和斗志,根据高考的要求从知识、能力和熟悉高考题型题量、提高做题速度等方面,做好适应性的准备,[高中化学]把强化“高考意识”融合在化学复习教学过程。

那么,怎样强化“高考意识”、并使其贯穿于化学复习过程的始终呢?归纳起来,我们的做法是发挥了如下“五个作用”。

《考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强化“高考意识”理所当然地应当使“考纲”成为教师组织学生复习的主线。由于“考试说明”仅是很简要的目录式提纲,为使学生对高考要求的领会明确具体,我们在开始系统复习之前,就把“考试说明”各个项目化解、组编成六个专题,每个专题又划分成若干单元,形成了《中学化学复习知识体系表解》发给学生,化学论文《[高中化学]把强化“高考意识”融合在化学复习教学过程》。这份“表解”实际上成了教师进行复习教学的提纲;复习进行到哪里,学生就阅读到哪里,从中一目了然地明确哪些知识点是必考内容,哪些是考查重点,各考查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使学生在整个复习过程中,头脑里有“考纲”这根“弦”,发挥了它在高考复习中的主线作用。

高考题是高考要求的具体体现,它既反映了高考的范围、重点,又展示了题型、特点,成了复习教学的“无形指挥棒”。纵观近年来全国的化学高考题一直保持了相当强的连续性,所以,让学生以它们为范例,把握来年高考的尺度,这对于强化“高考意识”十分必要。如何发挥历届高考题的示范作用呢?我们从以下三方面布局:

首先,把近五年高考题收集起来,按中学化学知识的“六大块”--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又细分“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速度与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三部分)、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组编成八组“高考题专题汇编”,印制出来,复习进行到哪个专题就将与之相关的“高考题汇编”同步发给学生,进行配套训练。

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篇十三

学习任务分析即学习需要分析,这是教学设计模式中首先要进行的内容,它是指学习者目前的学习状态(教学问题的起始状态)水平与期望达到的学习状态(教学问题的终态)水平之间的差距分析。期望达到的学习状态主要是由教学大纲和学习内容所决定的。教师通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教学大纲进行分析,以明确某一知识点的学习任务,即学生学什么。

教材内容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教材内容的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就是要明确教师教什么、所教内容在整个化学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这部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在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所具有的功能和价值、知识教学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以及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如实验条件、课件、习题)等进行分析。

学生特征分析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化学新内容之前的生活经验和经历。这些经验和经历将影响学生的化学学习,甚至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学习迁移现象。学生特征分析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现有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在教学设计中要坚持以学生为学习的中心,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从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出发分析,不仅要了解学生具有哪些影响学生学习的一般因素,具有哪些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初始知识技能,而且还要分析学生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将会怎样地去认识新的知识和对新内容的情感态度,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哪些学生能适应,哪些学生不能适应,学生“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和“怎样做”等。

教学目标设计是要解决教什么(或学什么)、达到什么水平的问题,它是在学习任务分析、教材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基础上,分析教材内容中的学习结构与学生原有的学习结构之间的差距,提出教学过程中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它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了依据,也为教学的组织、教学的评价提供了依据。教学目标应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来制定,突出综合性。

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篇十四

1、针对本班的】具体情况,由于本班化学成绩不是很好,尤其是基础较差,学生反应慢,作业大部分相互抄袭。针对这种情况,本人采取了“低起点,低难度,注重基础”的教学方针,对学生的问题尽量作到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直到学生弄懂为止。

2、对学生的作业作到全批全改,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普遍问题集体评讲,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个别问题,单独找个别学生辅导,对学生中出现的不交作业现象和抄袭现象坚决制止,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屡教不改的给予适当的处罚。

3、课前反复研究教材,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对学生忽略的问题加以强调,对考纲中的重点考点反复讲解,反复练习,让学生对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熟练。

4、对学生复习中的重点、难点反复练习,特别是实验题,学生尤其头疼,对实验原理、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实验的误差等不清楚,更谈不上将实验原理进行转换,进行实验的设计。针对这些问题,除了仔细给学生讲解实验的原理等,还让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反复训练,反复体会,让学生逐步克服心理障碍,掌握实验题的基本解法。

5、针对当前高考的特点。在注重基础考查的同时,特别注重能力的考察。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特别注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繁重的作业中解脱出来。

1、坚持精心设计和上好每一节课,研究仔细分析高一新教材的特点,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加强学科内综合的意识。

2、认真分析学生学习状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用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3、授课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重视新知识的引入

(2)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树立化学课堂教学是化学活动教学的观念。

(3)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4)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重视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的意识和能力。

(5)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重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造精神。

4作业布置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适量性

(2)层次性

(3)针对性

(4)实践性

(5)探索性

(6)试卷化

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篇十五

价键的极性,能判断物质中具有的化学键类型,正确书写离子、原子、离子化合物、共价分子的电子式以及其形成过程。

微观粒子的想象能力,加深对物质结构的系统认识。通过分析、讨论深入理解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本质以及两者的关系,提高分析、演绎、归纳的能力。通过阅读信息和背景资料的方法,开阔视野,与所学内容结合起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化学结构理论能预测新物质来体验化学带来的惊奇和美妙。

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和成键规律,电子式表示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

本节课设计以问题情景发生和解决而产生首尾呼应为框架,以基础知识复习为

主线,导入信息促进知识和能力发展为特点,着力体现高三复习“退半步重基础,跨半步促提高”的复习策略。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教学过程]

投影:化学史上重大发现——c60彩图展示,(提出问题:你知道它具有什么化学键吗?)。(话题一转)鲜为人知的是,100多年来科学家对纯氮物种的研究和发现,第一次是1772年分离出n2,第二次是1890年合成了重氮离子,1999年是高能氮阳离子,甚至科学家预计能合成n8,你能预测该物质具有什么化学键吗?(停顿,大多数学生回答为非极性共价键)为了进一步了解其成键情况,我们一起来回顾关于化学键的知识。

用c60引发学生对过去知识的回忆,而n8看似一个延续,实则为学生创设一个新奇的问题情景,为学生通过复习提高最终尝试解决新问题制造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过渡]原子结构的知识告诉我们,绝大多数原子核外电子未达到饱和结构,这就决定了绝大多数的原子要以化学键的形式来成就自己的稳定结构,元素原子的多样性决定了化学键的多样性。

回忆化学键的定义: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并说出键的类型

离子键一、化学键的类型

这些不同的化学键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它们有哪些特点?[投影]按照以下线索,一起回忆、讨论并回答问题。

1、离子键与共价键的实质是什么?成键双方的微粒各是什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