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乡村医生主要事迹网 乡村医生主要事迹(实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8 22:11:01 页码:8
乡村医生主要事迹网 乡村医生主要事迹(实用10篇)
2023-09-28 22:11:01    小编:LZ文人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乡村医生主要事迹网篇一

骆礼育,男,汉族,52岁,中专文化,中共党员,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安场镇前进村人,1986年,在前进公社承担儿童计划免疫工作,身为前进公社一名有责任担当的赤脚医生,当时农村条件非常艰苦,通往安场镇没有任何公路,仅有一条崎岖的山路,来回路程20多公里,骆礼育每年都要到安场镇五次转运冷链,一路上风雨兼程、冰霜路滑,在蜿蜒泥泞的山间小道艰难前进。为了儿童预防接种、为孕妇做产前检查、为开展产后访视、为村民宣传健康教育知识,骆礼育无论春夏秋冬、白天黑夜,常常一个人背着药箱走家串户,守护着这一片农民的健康。

2003年,由于“非典”的盛行,大量外出打工人员返乡,当时对返乡人员管理非常严格,每天要给返乡的人员测量体温,同时加大宣传力度。由于村里没有电脑,骆礼育自行出钱到来回20多公里外的安场镇打印宣传资料,一个人背回卫生室,召集村民开展卫生健康宣传工作。

2004年,骆礼育担任前进村卫生室负责人,在思想上始终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工作上认真执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由于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真心真情服务,深得群众好评,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

2010年,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在安场镇试点,骆礼育为积极响应医改政策,率先开展整合工作,开展合作医疗门诊报销,让村民在卫生室门诊看病就现场报销药费。

2011年,正值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开展,骆礼育带领村医生队伍,走乡串户,为辖区2000余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完成儿童免疫400余人次,圆满完成了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妇幼儿童体检、健康宣传教育等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2013年,我们国家发生了一次禽流感,加大预防力度是当时的中心工作。由于前进村地广人稀,山路崎岖,骆礼育每天翻山越岭,到每家每户开展鸡禽消毒工作,还要给各家各户的鸡禽打预防针,由于大部分农户的鸡禽是散养,每次抓鸡都非常费力费时和消耗体能,骆礼育每天晚上都身披鸡毛衣回家,赶紧给自己消毒。

前进村是安场镇的深度贫困村,全村总户数1044户,4621人,2016年来,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工作是前进村的中心目标,而医疗健康扶贫是精准扶贫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笔,为了给村民医疗健康扶贫签约服务、随访体检、慢性病管理,开展首诊血压、血糖筛查,实现早发现、早治疗。骆礼育带领医疗健康扶贫工作团队,不论烈日炎炎、刮风下雨、大雪纷飞。一年四季在前进村226户贫困户、102户低保户以及所有孕产妇、儿童、65岁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开展医疗健康扶贫工作,平均每天要走10多公里路程。

骆礼育在工作岗位上日诊临床夜读书,刻苦学习,勤奋钻研,积极参加安场镇卫生院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培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专业上精益求精,真心真情服务,良好的医德医风,过硬的医疗技术,解群众疾苦,保百姓安康。

作为基层卫生工作人员,响应国家的方针政策,努力钻研业务技术,热情为人民服务,不计个人得失,高尚的情操、救死扶伤,解除患者的痛苦,体现一位基层医生的人生价值,骆礼育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了33年,他将继续学习进取,守护一方人民群众的健康,谱写着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生命价值的乐章。

乡村医生主要事迹网篇二

张豫昌,男,58岁,现任地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部门诊副主任医师。自参加工作以来,张豫昌时刻把“医者仁心”落实到实际行动上,热心为各族群众服务,深受各族群众好评。

为全面推进妇幼保健工作的快速发展,他积极响应院领导的号召,以做好妇幼保健工作为己任,充分发挥自身儿童保健专业技术骨干的作用,敢说敢做,勇于开拓创新,全面投身于儿童保健各项工作中,使全地区儿童保健工作每年都有新起色。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各族群众,他深知只会说少数民族日常用语是不够的,更应该熟练掌握相关专业术语,为此他开始向维吾尔族同事学习,走到哪里就学到哪里,一次问过忘了就再问,直到将要掌握的专业术语全部记住为止。经过长期努力自学,他已能熟练运用维吾尔语与少数民族群众在妇幼保健专业知识方面进行交流和沟通,顺利通过了语言关。作为一名妇幼保健业务骨干,他经常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指导工作,不论去到哪里,他都毫不保留地把自己所会的知识技能传给那里的同志,为他们提供业务方面的帮助和支持,深受基层同志们的欢迎和尊重。

妇幼保健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各族妇女儿童。不论做什么工作,他都能够做到一丝不苟,认真仔细,以科学和严谨的态度做好每一件事。在一次为民族幼儿园开展儿童体检工作时,有一个测量器具没有校正,导致儿童体格测量时出现误差,他发现后坚决要求将此计量器具校正好后重新测量,当时就有人说“那么认真干什么?不就是那么一点点误差吗?”,但他斩钉截铁地说:“这不是一点点误差的问题,是关系到为儿童服务的问题,我们做保健服务就是要认真仔细,不能因为我们的小的失误,给孩子家长造成误导。”在他的坚持下,对这个幼儿园的孩子从新进行了体格测量。

张豫昌不仅工作上积极努力,在生活中他也是处处以民族团结为重。每每单位上的民族同事工作和家庭有什么困难,也都愿意找他述说,以求得他的帮助。不管是单位还是社会上,他都能够热情主动地帮助别人。有一次,他看到一名少数民族患者家长因带的钱不够而不能取药,他二话没说就帮助患儿家长垫付了药费。事后有人问“你认识他吗?你不怕他不给你还吗?”他笑着回答“不认识呀,但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孩子因没钱而病情加重吧,只要孩子能好就行了,钱还不还不重要。”

身为一名老党员,张豫昌他带头认真履行妇幼保健院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配合完成上级委任的各项任务,科室工作忙,他就主动提出放弃自己的调休,带病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他这种奉献精神在全院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多年来,张豫昌从身边小事做起,不计个人名利,坚持为各民族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不计较个人得失,切实为各民族群众办实事,一心一意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默默奉献,先后多年考核被评为优秀;多次获得单位“优秀共产党”称号、“先进工作者”荣誉;获得地区“优秀共产党”称号;并被授予阿克苏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古人云:“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在张豫昌36年的从医生涯中,他正是秉承着这样的理念,在医生这个岗位上踏实认真地奋斗了36年,始终以病人为中心,从不曾有半点私心,用他自己的话说:“医生一旦少了一点无私,那么病人就多了一份危险。”

乡村医生主要事迹网篇三

春天的山路上

布满芳香

清新的空气

陶醉了归途的你

你从山路那边走来

洁白的衣服

恬谧的慈祥

银亮的药箱

鲜红的十字

犹如游历凡尘的天使

百鸟为你欢呼

鲜花为你绽放

欢迎凯旋的勇士

又一次战胜了病魔

你就是最美

每天的忙碌

过度的劳累

白了双鬓

辛酸谁人懂?

你也很无奈

父母苍老

你会心疼

因为缺少照顾

子女叛逆

你会难过

因为疏于管教

爱人误解

你会沉默

因为没能陪伴

病人疾痛

你会心焦

因为知识有限

挑灯夜读

是为了充实

集中精神

是为了迎战

虽然很苦

但也无怨

你就是最美

你不富有

甚至有点贫穷

你不高大

甚至有点瘦弱

你不光鲜

甚至有点卑微

但你却用羸弱的`身躯

守护着一方平安

你就是最美

后记:有感于中央电视台的寻找最美乡村医生!说实话,乡村医生,的确很苦。生活没有保障,都是靠自己的勤劳。有些富裕的地方乡村医生还可以奔小康,有些贫穷的地方,收费不高,病源不多,乡村医生几乎只够温饱。但又不敢轻易的改行,一个原因是因为习惯了诊病不知道该干什么了,另一种原因是在心里已经把守护村民的健康当成了自己的责任!一年365天,除了十天的业务培训每天都必须待岗,就是自己生病了也必须坚持。有时候半夜急诊,就是再留恋被窝的温暖都必须起来,因为还有人等着救命!乡村医生医疗事故不会有保障,每天都必须战战兢兢,就怕没能瞧出危重病人出事故。但就是这么一群默默奉献的人却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有点悲哀!

乡村医生主要事迹网篇四

作为呼吸科的一名普通医生,刘承珍在工作中坚持用医者的仁爱之心坚守着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行医准则,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自从事呼吸内科工作以来,她努力学习相关专业知识,阅读呼吸专业的专著及书籍,掌握呼吸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珍惜每次外出培训、听课、进修学习的机会,不断为自己充电。

“视、触、叩、听”是刘承珍长期坚持的诊疗习惯,她每天耐心倾听病人所诉,并在小笔记本上记下,充分应用诊断病情的“武器”——小电筒、棉签、听诊器、压舌板、表以及双手为病人做检查,这就是她每天平凡工作的开始。在每天的工作中,她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坚持给病人一个亲切的笑脸、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问候、一个拉扶的细心动作,每天查看患者痰液的颜色,这些每天都在做的行为,表现着她对这份工作的热爱。

刘承珍工作中总是替患者着想,从检查到治疗,充分与相关科室医生交流、讨论,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诊断,用最佳方案在最短时间内解除患者的病痛。尤其是面对危重、疑难复杂病例,她总是投入更大的精力,上班时详细观察,下班后潜心研究,翻书查资料,以至于晚上做梦都是在看病人。在紧张的医患关系面前,不抱怨,不责备,主动与家属交流、沟通,主动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牢记救死扶伤的职责,严格要求自己,不接受患者及家属的红包及吃请。对待患者不分贫富,不论社会地位高低,都做到认真检查,详细解释,因病施治,耐心倾听,细致解释,充分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情,充分与家属交流患者病情,从点滴上为患者着想,从而赢得病人的理解、支持与尊重,杜绝医疗纠纷的发生。

乡村医生主要事迹网篇五

从事临床心内科工作近6年,韦松思想上始终本着“患者无小事”的态度,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任劳任怨,秉持着“用心看好病”的目标去努力,为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神圣的医学事业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患者中树立了良好的“白衣天使”形象。

6年来,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病情就是命令,无论是临时手术,还是术中监护,韦松总是随叫随到。心内科急诊手术是经常的事,比如需紧急安置临时起博器,急诊冠脉造影,急诊pci术。去年,pci术就有500余例,在无硝烟的战场抢救一个又一个生命,冒着生命危险在充满x线辐射的导管室奋战着,无怨无悔。

为进一步提升知识和技能,韦松曾于2015年到上海胸科医院电生理中心进修心内电生理+射频消融术;于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再次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心内电生理+射频消融术”规范化介入培训,他十分珍惜这些难得的学习机会,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对心内电生理+射频消融术介入治疗技术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大量的实际操作,极大地提高了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治水平和抢救能力,完全掌握了介入治疗的术前准备,术中操作以及术后管理的全部工作程序。

以“救死扶伤”为己任,以“作风正派”为操守,视病人为亲人,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坦诚相见、真情沟通,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韦松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乡村医生主要事迹网篇六

“人就算活150岁,如果没为别人做点有益的事,那也是虚度了年华。”钟晶,一个80后独生女,一个坚守在大山深处的乡村医生。2008年,她为了与在乡镇工作的丈夫团聚,辞掉贵阳大医院的工作,来到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龙河村卫生室,做了一名乡村医生。不久,丈夫调入州府,她却仍然独自坚守。没有澡堂、时常停电、没有城市里五彩斑斓的时装和琳琅满目的零食,乡村的寂寞无边无际……但她一一承受,并用精湛的医术和贴心的服务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解除病痛。她的付出换回的,是乡村百姓无限的信任,以及来自网友的声声祝福,她是网民眼中“最美乡村女医生”。

劳动,是美丽的:贵州“最美乡村女医生”记事

她独自坚守在偏远大山中的村卫生室,用尽所学为当地老百姓解除病痛,把最美的青春留给了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网友称赞她为“最美乡村女医生”。

最近,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龙河村的乡村女医生、一个来自省城的“80后”钟晶成为网络红人。她的故事在网络多家论坛上流传。

五一节前,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来到大山深处的龙河村,走近这位甘于清贫寂寞、倾力治病救人的“最美丽”的劳动者。

记者到达时,临街的龙河村卫生室中,不少村民正在看病买药。一个温柔的声音不断叮嘱道:“老人家,这个药晚上睡觉时才吃。”“头痛粉吃多了不好,你要一盒我不能卖,但可以送一包给你吃。”

说话的就是钟晶。她出生于1982年,是个漂亮的贵阳姑娘,个子娇小,皮肤白皙,一双眼睛大而明亮。

2008年,她辞去贵阳长江医院的工作,跟随在乡镇工作的丈夫来到龙河村,为当地缺医少药的老百姓开起了村卫生室,这也是龙河村4000多名村民唯一能进行新农合报销的卫生室。

岂知两个月后,丈夫被调至黔西南州委工作。“走还是留?”她很纠结。她发现,由于贫穷闭塞,当地农村妇女大都缺乏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不少妇女患妇科病后,找不到女性妇科医生,一直拖到病情恶化。龙河村还是个风湿病高发村,老人几乎都患有风湿病,一些村民40来岁就骨骼变形、直不起腰。而村民最缺乏的就是能够对症下药的好医生。

留下来为当地百姓治病!

下了决心的钟晶拿出2万元购买了理疗仪、治疗妇科等疾病的仪器,所有用具每周消毒一次,还按大医院要求设置了垃圾分类。龙场镇党委副书记孙志宏说,她的卫生室是镇里最正规的之一。

钟晶一家三代行医,她又托均为医生的外婆和母亲打听了一副治疗风湿的草药方。48岁的龙庆昌患风湿病14年,多次外出求医花费上万元。“最后找到钟医生,20元6包药就好多了,介绍的几个朋友用药后也都有好转。”龙庆昌说。

村里不少苗族群众不懂汉语,她就靠打手势,或请懂汉语的苗族学生帮忙翻译。2010年国庆节,钟晶还自掏腰包,请来贵阳的妇科专家为村民坐诊,她也趁机学习。“我为自己学有所用感到安心。”

早上7点20分钟晶就起床开门了,她在露天水管前洗漱完毕,不施粉黛就开始打扫卫生。不到20分钟,就有村民来输液。她来不及吃早餐,却关心病人是否饿肚子,并把豆浆分给病人喝。

“病人多时一天看上百人,一天只吃一顿饭,一直忙到晚上11点,有时脸也不洗,倒在床上一觉睡到天亮。”钟晶说。

但最初多数村民对这位年轻医生持怀疑态度,一天只有两三个病人。遇到不信任自己的病人,钟晶就先给他们配一天的药,仅两三元钱,告诉病人若有效再来。每个病人进门,她总是先端上一杯热水。

渐渐的,“钟医生医术高、态度好”的口碑越传越远,邻村的群众赶来找她看病,外地来的建筑工人也把这里当成了“固定”医疗点。

钟晶看病卖药十分便宜,有时几元药钱都免了,钱不够也可以赊账。村里一位78岁的空巢老人靠捡塑料瓶为生,全是一两毛的零钱,这样的病人,钟晶不仅不收钱,还常留他们吃饭。

时间一长,村民们把钟晶当成了朋友,没病时也来拉拉家常,赶集时常来歇歇脚。也常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快乐和温暖。卫生室里的燕子窝每年都有燕子返巢;村民们常送来自家地里的蔬菜,逢年过节大家又不约而同的送来糍粑、红米饭;乡亲们一起看露天电影有说有笑,感觉人与人很近;她记得每一个医治过的孩子的名字,孩子们也亲切的叫她“姨妈”“小嬢”。

一次,一个老大妈对她说:“你一个城里的女娃娃,丈夫也不在这边,跑到我们山沟里来又挣不了钱,何苦呢?”这样的关心让钟晶倍感温暖。在她看来,农村很能体现人生价值。在大城市,医生和病人多是纯粹的医患关系,但在农村,村民们却把医生当成了一家人。

但在龙河村卫生室,衣柜是装药的纸箱,只有单调的三四种蔬菜,买不到爱吃的巧克力和奶茶,更没有五彩斑斓的时装。电力不足时还常停电,晚上只能靠蜡烛或应急灯照明。丈夫刚调走时,她独自躺在卫生室里,听着山风呼啸,害怕得睡不着,只好爬起来靠在墙上坐到天明。

没有澡堂,只能用两个大桶提水到屋内,蹲在一个大盆里洗澡;农村简易厕所臭气冲天;夜深人静时,还能听见老鼠窸窸窣窣从床下爬过的声音。

最难以忍受的莫过于寂寞。刚来时,没有电视和网络,也没有朋友,病人又少,找不到人说话,“卫生室里静得很可怕,感觉外面的世界很遥远。”

但她娇小的身体里有一颗强大的心。邻居徐显佳说,有一次钟晶得了重感冒,只能自己往脚背上扎针输液。“有人来买药,她还一只脚跳到药柜边拿药。我怪她不找我们帮忙,她却说能坚持就不麻烦大家。”

钟晶也试着从贵阳请了3位医生来帮忙,长的呆了3个月,短的只呆了3天,都因无法忍受乡村的艰苦而离开了。

她坦言,自己也打过“退堂鼓”,朋友们都劝她离开,也有机会调到兴义市工作,和丈夫团聚。但乡亲们听说她可能离开时,纷纷跑来打听:“钟医生你要走了吗?”“我们舍不得你啊……”

“老百姓这样需要你,怎么忍心舍他们而去?”钟晶说。

她的故事在网上流传后,被感动的网民,称赞她是值得学习的“美丽天使”。钟晶听后笑着说:“和那些更偏远的乡村医生相比,我的条件已经很好了,起码油盐酱醋俱全。”

而在丈夫龙瑞见眼中,钟晶就像“矿泉水”一样简单纯净,“善良宽容,不计得失,凡事总往好的方面想。”

如今钟晶有四个家:贵阳市父母家、兴义市丈夫家、女儿所在的奶奶家,以及卫生室这个家。她对女儿和父母心怀愧疚,只能靠电话沟通,夫妻俩也很少在家里正正规规的吃顿饭。

但钟晶说自己并不后悔,她和丈夫都觉得,有时一个眼神、一句关怀都能感受到默契和幸福。“我会干下去,直到更优秀的医生来给乡亲们看病。”

乡村医生主要事迹网篇七

胡建国,男, 1950年出生,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外科学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湖南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心血管外科研究室主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胸心外科主任,中南六省胸心外科学会委员。

1973年毕业于湖南医学院,1974年分配到湖医附二院外科工作。1981年考入湖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班,师从著名心胸血管外科专家詹越教授和孙培吾教授,1984年获硕士学位。1986年在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进修一年,1997年赴美国杜克大学进修访问半年,专修心脏移植和新生儿心脏外科。1985年晋升为主治医师、讲师,1991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1995年破格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获博士生导师资格。从事心胸血管外科专业近四十年来,在先心病外科、瓣膜外科,大血管外科,冠心病外科,器官移植和胸部外科等方面有极高学术造诣,是目前国内心胸血管外科学术带头人之一。

从立志成为一名胸心外科医师开始,胡建国教授始终将患者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他有着崇高的敬业风尚和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对待每一位患者,他都像亲人般温暖,认真了解患者的病情,仔细检查,耐心解释,让每一位慕名而来的患者都能够得到满意的答复。对每一台手术,无论简单还是复杂,他都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为了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他经常吃住在科室里,有时几夜不能合眼,有时要一两周才能够回家一次。即使身为科主任与教授,在节假日依然坚持回病房查房,了解病人病情,风雨无阻。胡教授在胸心外科耕耘近四十年,诊治病人数以万计,妙手仁心,急病人所急,真正做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受到病人和同行一致的赞誉。

作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师,他深知光有良好的医德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为病人解决实际病痛。为此他长期工作在临床第一线,潜心学习专业知识,钻研手术技巧,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掌握了高超的手术技能,获得了“胡一刀”的美誉。同时他还积极将国外先进的心胸血管外科技术带入国内,有力地提升了我国和我省心胸血管外科水平。他率先在国内开展了bentall手术同期经主动脉瓣口进行二尖瓣置换,房腔交界成形术治疗布加氏综合征、左后外侧切口进行再次二尖瓣置换等。率先在省内开展新项目、新技术40余项,在省内首先开展冠脉搭桥术获成功,并使之成为常规手术;开展了急性主动脉夹层剥离升主动脉替换、全主动脉弓移植、肺动脉闭锁行心外导管手术、senning手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主动脉瓣环增宽成形主动脉瓣置换、保留全部瓣叶及腱索进行二尖瓣置换、自体心包三尖瓣再造成形治疗三尖瓣低位、预激综合症外科治疗、全隆突切除成形、食管异物致主动脉破裂大出血抢救成功。开展了非中断心肌供血进行心内直视手术,包括进行四联症根治、二尖瓣置换和全腔肺动脉连接等复杂手术。

1993年主持胸心外科工作以来,胡教授狠抓医疗质量和医疗新技术,每年获医院新技术成果一等奖,使体外循环手术由1992年的269台次/年升至20_年近2700台次/年,包括普胸手术达4000台次/年,死亡率由9.6%降至2.0%以下。作为科室的领头人,他心系科室,从科室排班到全科整体事务的安排,事必亲躬,为科室整体的发展付出了自己的心血。他善于发挥全科同事的工作积极性,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在人力有限和床位不足的条件下,一方面想方设法加快床位周转,另一方面积极和医院协调,扩大病房,补充人员,有效地解决了床位紧张,病人入院困难的问题,使科室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20_年他成功带领胸心外科于跻身于国家级重点学科之列,并在20_年顺利通过教育部重点学科评估验收,成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学科。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全科人员团结协作,在创造了骄人成绩的同时,也建设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多种技术相结合的人才队伍,为科室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博士生导师,胡教授非常注重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教会每一个学生如何做人、做事。他常教导学生们要具有开放的思维和探索精神,勇于突破。为此他总是尽可能地为学生们的成长创造一切有利条件,甘为绿叶,甘当人梯。对学生们的成功总是适时地予以肯定和鼓励,对其失败也给予充分的宽容并指出不足。虽然临床和科务工作繁忙,他仍然尽可能地抽时间在学业上给学生们以悉心指导,生活上问寒问暖。在他的辛勤培养下,目前已有17名博士,10名硕士学成毕业,许多已成为了单位骨干力量,他们正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祖国的医疗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作为一名心胸血管外科专家,胡教授深知科研工作是临床工作的前沿和推动力量。他主持完成省重点项目牛颈静脉基础与临床研究,完成原位心脏移植和心肺联合移植,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及深低温体外循环研究,并获国家和省部级成果奖多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他主持完成的湖南省首例心肺联合移植病人创造了我国乃至亚洲成活时间最长、生活质量最好的记录,现已成活5年余,并生存良好。

在近四十年的医疗生涯中,胡建国教授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这一宗旨,刻苦钻研、修身立德,不断向着医学科学的高峰迈进,以高尚的医德、高超的医疗技术为无数患者解除了病痛。他学识渊博、胸怀宽广,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医学人才。他爱岗敬业、勇于奉献,创造了一流的工作业绩,为我省乃至我国胸心血管外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乡村医生主要事迹网篇八

胡建国,男,1950年出生,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外科学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湖南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心血管外科研究室主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胸心外科主任,中南六省胸心外科学会委员。

1973年毕业于湖南医学院,1974年分配到湖医附二院外科工作。1981年考入湖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班,师从著名心胸血管外科专家詹越教授和孙培吾教授,1984年获硕士学位。1986年在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进修一年,1997年赴美国杜克大学进修访问半年,专修心脏移植和新生儿心脏外科。1985年晋升为主治医师、讲师,1991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1995年破格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获博士生导师资格。从事心胸血管外科专业近四十年来,在先心病外科、瓣膜外科,大血管外科,冠心病外科,器官移植和胸部外科等方面有极高学术造诣,是目前国内心胸血管外科学术带头人之一。

从立志成为一名胸心外科医师开始,胡建国教授始终将患者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他有着崇高的敬业风尚和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对待每一位患者,他都像亲人般温暖,认真了解患者的病情,仔细检查,耐心解释,让每一位慕名而来的患者都能够得到满意的答复。对每一台手术,无论简单还是复杂,他都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为了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他经常吃住在科室里,有时几夜不能合眼,有时要一两周才能够回家一次。即使身为科主任与教授,在节假日依然坚持回病房查房,了解病人病情,风雨无阻。胡教授在胸心外科耕耘近四十年,诊治病人数以万计,妙手仁心,急病人所急,真正做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受到病人和同行一致的赞誉。

作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师,他深知光有良好的医德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为病人解决实际病痛。为此他长期工作在临床第一线,潜心学习专业知识,钻研手术技巧,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掌握了高超的手术技能,获得了“胡一刀”的美誉。同时他还积极将国外先进的心胸血管外科技术带入国内,有力地提升了我国和我省心胸血管外科水平。他率先在国内开展了bentall手术同期经主动脉瓣口进行二尖瓣置换,房腔交界成形术治疗布加氏综合征、左后外侧切口进行再次二尖瓣置换等。率先在省内开展新项目、新技术40余项,在省内首先开展冠脉搭桥术获成功,并使之成为常规手术;开展了急性主动脉夹层剥离升主动脉替换、全主动脉弓移植、肺动脉闭锁行心外导管手术、senning手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主动脉瓣环增宽成形主动脉瓣置换、保留全部瓣叶及腱索进行二尖瓣置换、自体心包三尖瓣再造成形治疗三尖瓣低位、预激综合症外科治疗、全隆突切除成形、食管异物致主动脉破裂大出血抢救成功。开展了非中断心肌供血进行心内直视手术,包括进行四联症根治、二尖瓣置换和全腔肺动脉连接等复杂手术。

1993年主持胸心外科工作以来,胡教授狠抓医疗质量和医疗新技术,每年获医院新技术成果一等奖,使体外循环手术由1992年的269台次/年升至20_年近2700台次/年,包括普胸手术达4000台次/年,死亡率由9.6%降至2.0%以下。作为科室的领头人,他心系科室,从科室排班到全科整体事务的安排,事必亲躬,为科室整体的发展付出了自己的心血。他善于发挥全科同事的工作积极性,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在人力有限和床位不足的条件下,一方面想方设法加快床位周转,另一方面积极和医院协调,扩大病房,补充人员,有效地解决了床位紧张,病人入院困难的问题,使科室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20_年他成功带领胸心外科于跻身于国家级重点学科之列,并在20_年顺利通过教育部重点学科评估验收,成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学科。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全科人员团结协作,在创造了骄人成绩的同时,也建设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多种技术相结合的人才队伍,为科室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博士生导师,胡教授非常注重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教会每一个学生如何做人、做事。他常教导学生们要具有开放的思维和探索精神,勇于突破。为此他总是尽可能地为学生们的成长创造一切有利条件,甘为绿叶,甘当人梯。对学生们的成功总是适时地予以肯定和鼓励,对其失败也给予充分的宽容并指出不足。虽然临床和科务工作繁忙,他仍然尽可能地抽时间在学业上给学生们以悉心指导,生活上问寒问暖。在他的辛勤培养下,目前已有17名博士,10名硕士学成毕业,许多已成为了单位骨干力量,他们正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祖国的医疗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作为一名心胸血管外科专家,胡教授深知科研工作是临床工作的前沿和推动力量。他主持完成省重点项目牛颈静脉基础与临床研究,完成原位心脏移植和心肺联合移植,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及深低温体外循环研究,并获国家和省部级成果奖多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他主持完成的湖南省首例心肺联合移植病人创造了我国乃至亚洲成活时间最长、生活质量最好的记录,现已成活5年余,并生存良好。

在近四十年的医疗生涯中,胡建国教授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这一宗旨,刻苦钻研、修身立德,不断向着医学科学的高峰迈进,以高尚的医德、高超的医疗技术为无数患者解除了病痛。他学识渊博、胸怀宽广,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医学人才。他爱岗敬业、勇于奉献,创造了一流的工作业绩,为我省乃至我国胸心血管外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乡村医生主要事迹网篇九

后榆林乡村医生王海事迹介绍

王海,男,49岁,中专文化,山西省山阴县王老沟村人,在后榆林村担任乡村医生已8年。

一、弟承师志,服务乡邻

后榆林村在北部山区,四面环山,地广人稀,从1986年高中毕业后,发现大多数自然村交通极不便利,道路崎岖,广大人民群众就医就药极为不便,在村人为了就医买药就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看到这种情况,再加上我对医疗事业的特殊兴趣,我立志当一名医生,实现我的理想,为方便广大山区人民群众做奉献。

由于我对中医药事业的特殊兴趣,于1988年9月,我进入山西民进中医业余大学函授班学习三年,毕业后,又拜在山阴县民老中医师冯云名下做弟子,他传承了我好多中医药知识,学习了中医药技术。教会了我从医的医德医风。又通过了大同二卫校四年的学习,开始了我的乡村医生涯。刚开始,没有几个人愿意来找我看病,我并没有气馁,日诊临床夜读书,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在专业上力求精益求精,对一知半解的问题,经常到乡卫生院、县医院找老师虚心请教。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人们相信了我。那是在邻村行医时,家住大坪村的王占德,见他走路一趋一趔,我问大爷出啥问题了,他说腰扭伤了,我说试着给扎一下针吧,王大爷说针火不伤人,行。我选了命门、肾俞,委中等穴位,给予针灸拔罐,经过30分钟的治疗,疼痛减轻,行走自如,对我千恩万谢,直到今天,病人见到我还一直念叨:“王海有神针!”

正是靠着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知识、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热情和蔼的服务态度,再加上手脚勤快随叫随到,在附近的四邻八乡逐渐赢得了极好的口碑,周边村甚至外乡镇的病人都慕名而来。

二、风雨行医路,培育杏林花

辖区内后榆林村有三十六户常住人家,地处一座山坡之上,以前没有乡医,那些年老体弱或稍微病重的,就医用药十分为难,我去了以后,乡亲们十分高兴。住在一个名叫李喜的老大爷家中。常常与乡亲们谈心,为他们测血压,把脉,为他们提供日常生活的卫生常识和保健常识。2010年11月的一天下午,李大爷午休后因脑出血突然不省人事,通知李大爷的弟弟租车送到县医院诊治,半月后,回到了家,落了个下身瘫痪,睡倒在炕上。李大爷的弟弟寻了个服侍人照看,我便担当起李大爷的保健医生,月月为他推拿、按摩,有时还要给老大爷倒屎尿。2011年的新年后,我到县里开完会返回途中下起了大雪,同伴说这样的天气别回了,住店吧,我说村里有一个瘫痪的病人需要护理,于是骑车上路,近五十里的路,不知摔倒多少次,俩小时后跌回了后榆林村,继续为老大爷做护理。2011年的春季,在病倒后的第三个月,在我和服侍人的掺扶下,能下地行走,先是五步、十步,逐渐能走二十步、三十步,到院子里晒晒太阳。老大爷激动地说;’娃儿啊,现在像你这样好心的医生不多啊,尤其在咱们这偏僻的穷山村里更是难得。不然的话,我是无法重见天日。’李大爷的护理做了年半,最终还是离开了这个世间。当时心里有一种失落感。2010年李大爷患病期间,在村的常住人群中,发现了一例糖尿病人,名字叫康英,多食、多饮、多尿,乏力,在山阴县医院确诊为糖尿病。我一边护理李大爷,一边随访这个糖尿病人,为她做健康指导,经常测血糖,测血压。我还坚持两月组织一次群众健康教育活动,坚持每月的健康宣传;要对辖区内的居民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逐一校对和完善,对60岁以上的老人作重点健康体检,对孕产妇作定期随访,为高血压病人定期随访,对0-6岁儿童随访和管理,为35岁以上人群做测血压记录,还天天要为在村的病人上门诊病、检查,跑遍了村里的每一条山间小道,对每一户村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了如指掌: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小孩、谁有没有烟酒嗜好、谁有什么饮食习惯等等,在我心里一清二楚。

四、坚守阵地,无悔人生

在现今医患关系紧张的大环境下,太多的人不愿意赞美医生,更多的是口诛笔伐。但是,我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却一直没有这种感觉,感受着的都是病人的信任和依赖。因为我不会给人开大处方,能吃药的决不打针,能打针的决不输液,我总觉得如果单纯地去追求经济利益,我会良心上过不去,行医与我不仅是职业,还是一种救助与守护。

八年如一日我坚守在后榆林上这片热土,把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农村基层卫生事业,期间我经历了太多的变故,生老病死酸甜苦辣。同时也获得了众乡亲的呵护和肯定,更获得了卫生行政部门的奖励。也使我的生活更加充实,有一种幸福和成就感。无论未来的路多么艰辛和曲折,为了山区父老乡亲的卫生保健,我将会一如既往地坚持走下去。

2014..25

乡村医生主要事迹网篇十

xx,男,19xx年9月出生,xx村乡村医生。

自从立志投身乡村医生工作以来,他25年如一日,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坚决抵制假冒伪劣药品和执行基本药物制度,每年考核均为优秀,无医疗事故,无医疗纠纷,无处罚记录。

xx虽学历不高,喜欢思考,喜欢钻研,喜欢读书,习惯一边工作一边用心探索,所以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曾及时救助心律严重失常,心界明显扩大的患者;将摔倒撞破头的空巢老人及时送医等等。

他热爱本职工作,以诚信为本,患者至上为从业宗旨,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关注重点人群,帮扶弱势群体,只要村民有需求,不分严寒酷暑,或者深更半夜,都随叫随到,为每一位患者悉心诊治。对于重点人群和残疾人员家庭,挨家挨户宣讲健康知识,免费健康检查,帮忙大家了解自身健康状况,真正担负起为大家守护健康的职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