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统计说课稿人教版(精选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06 10:13:35 页码:11
统计说课稿人教版(精选9篇)
2023-10-06 10:13:35    小编:文轩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统计说课稿人教版篇一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4-95页,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学生是第一次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从表面上看这部分知识虽然简单,但一年级的学生能在统计的过程中,不重复、不遗漏是统计中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让学生对收集的结果进行整理,表面上是在整理几种图形,实质上是在整理几组数据,这一概念的转变对学生来的说会感到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身边具体事例、直观教学使学生理解统计的意义,帮助学生建立统计的初步概念。学好这部分内容,更为学生以后续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打下扎实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收集及整理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有趣、音乐(小列兵)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统计活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主动探求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但学生对它的认识却各不相同。要让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并得以发展,就必须引领他们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本课设计理念,力求体现学习是“做”的过程、“经验”的过程,凸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特点。教法上体现“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在合作交流中学”的思想;学法上突出“自主学习,实践感知”。本课学习活动,从学生的感性出发,通过“乐”中学,“动”中思,“比”中悟,体验统计的产生、发展过程,初步理解统计的含义。教师创设了“统计参加鼓号队人数、统计获奖情况、统计早餐”三个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的学习环境,使教法与学法和谐地统一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这个教育目标上。

(一)音乐引入—————设置疑问、体验统计的产生

教育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根据这一点我借用歌曲(小列兵)引入本节课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展开教学,再让学生回归生活说一说对乐器的认识选择那一种自己鼓掌喜欢的乐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体现“新课标”的学科整合。引用“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喜欢那一种乐器的人最多”启发学生体验统计的产生必要性。

(二)新知探究—————动手操作、引发争论、初步掌握统计的意义

小学生在理解数学概念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要经过一个积累、沉淀和深化的过程。教材的重点,往往就是学生认识上的转折。就本节课而言,初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于是,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开展有梯度的三层探究活动。

第一层:收集数据:制作小组统计图。

1、小组合作:(让学生根据自己意愿在小组内贴上自己喜欢的乐器)合作要求:

(1)每人只能选择一种乐器。

(2)贴好的小组请各组小朋友数-数各在多少个?

小组统计表

小号

长笛

小鼓

口琴

小提琴

2、汇报统计结果。引导学生完整的描述。(如;我们组有10个人,参加指挥捧的有2人,参加小号的有1人,参加大鼓的有2人,参加镲有4人,参加小鼓的有1人)这样一方面是有意识培养学生完整的表述能力,另一方面也能确保统计的准确性。

第二层:整理数据:制作全班统计图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

小号

长笛

长笛

口琴

小提琴

2、认识统计表全班互相交流数一数统计图中每种乐器各有多少的过程中寻找一种记录的方法引出“统计表”。、并请学生上台板演完成统计表让他们介绍数数方法集体纠正,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肯定并及时表扬。

名称

小号

长笛

长笛

口琴

小提琴

数量

第三层:根据数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渗透品行教育。

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提出简单数学问题?如:生1:xx最多,xx最少。生2:xx比xx多xx个生3:xx比xx少xx个。并让学生互动解答根据计算结果的揭示板书课题“统计最多的乐器”通过你想对我们的辅导员说些什么,渗透尊敬师长的品行教育。

三个层次的教学,使学生对统计意识理解经历一个逐步丰富的认知过程,“万丈高楼平地起”有了以上一步一步的铺垫,学生对统计的理解将更深刻,更透彻,学生能将数学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对统计的应用将更得心应手。

活动1:欣赏比赛实录完成统计表

通过播放cd我校鼓号队市区特等奖比赛实录,出示图表数一数近几年的获奖情况请学生完成统计表(学生上台扳演,集体订正)。这个教学活动不但学生能学以致用,还有意识让学了解我校鼓号队的发展历程及取了得的辉煌的成绩,发散思维让学看统计表情况说一句话。这一环节主要激发学生拿省级,国家级的长远目标,从而渗透爱国、爱校、学家的思想教育。

活动2:统计最喜欢的早餐

通过出示学生熟悉早餐图片(面条、面包、鸡蛋、牛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统计最喜欢的早餐、完成统计表,再让小组汇报统计情况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解答。老师通过多媒体现场制作全班的统计图,再一次掀起学习的热潮,根据统计结果教育孩子平时注意饮食均蘅,使教学活动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舞台。这一环节让学生再一次经历收集———整理数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全过程。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始终贯穿于参加鼓号队为主线遵循学生获得和应用认知的规律,让学生在自已的具体活动中主动参与学习,经历一个“收集-整理-描述-概括-运用-提高”的认知过程。教师立足发展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在探索活动中,使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澄清的体验过程,享受学习的乐趣与成就,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

最后,为较好的突出本课的重难点,设计本课板书如下:

统计最喜欢的乐器

名称

小号

长笛

长笛

口琴

小提琴

数量

指挥棒最多大鼓最少。

指挥棒比大鼓多多少个?

21—9=12(个)

统计说课稿人教版篇二

各位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分类统计》,它是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将分类统计安排在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的知识体系中,总体目标是: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本节课教学教材94页的例题,完成第95页“想想做做”第1、2题。例题呈现了学生感兴趣的动物运动会的场景图,场景图蕴含了可以分类统计的诸多信息。图中的动物有狗、兔、猴三种,这些动物参加的比赛项目有长跑和跳高。教材呈现了两张统计表,一张是按运动项目统计的,另一张是按动物种类统计的,让学生自己从图中收集信息,分类整理后填写在统计表里。学生经历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后,教材又让学生自己比较两次统计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体会是按不同标准将动物进行分类的,感受按不同标准分类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分析从每个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既学会简单分析数据的方法,又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感受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知识与技能方面:1、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2、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

过程与方法方面:1、在具体统计的过程中,体会按不同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的必要性,学会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统计的方法。 2、在交流讨论中,自主发现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和计算结果的一致性。

情感与态度方面: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激发求知欲,形成合作探究意识,体会合作的快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统计活动过程,体验不同分类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是: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并整理数据。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注重通过多种情景让学生经历操作、实践、感知的过程,选择了“谈话法、观察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学法可归纳为: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2、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根据教学进程的不断进行,我准备教学,黑板上事先画好两张空白的统计表并遮住,用于奖励学生的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智慧树手势卡片若干张贴在一块可移动的大黑板上,大黑板的另一面画上三棵大树的简笔画,学生6人一组。

为了能很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分别是: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合作探究,经历统计过程;3、拓展应用,在活动中加深体验;4、课堂总结,在生活中用数学。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教学环节以及我的设计意图。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前我先跟小朋友们一起表演唱少儿电视节目《智慧树》的主题歌:我发现了。师生一起来唱一唱,演一演,并告诉他们:今天举手回答问题的小朋友有机会获得一张智慧树手势卡片,每人最多只领一次。设计意图是:根据一年级小朋友爱玩好动的特点,利用学生喜欢的少儿电视节目,调动学生的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也为下面学习统计埋下伏笔。

接着由“激烈紧张的2008北京奥运会刚刚结束,小动物们兴奋起来了,他们也在进行动物运动会呢!瞧,它们的比赛真热闹啊!”再通过提问:“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引入到主题图的学习。在学生说出图上的信息时,按学生提到的先后顺序贴出跳高、长跑、狗、兔、猴等的词卡,然后揭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进行“统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上课伊始,从北京奥运会引入,多媒体播放动物举行运动会的场景,立刻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为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统计埋下了伏笔。

第二个环节:合作探究,经历统计过程。

这一环节先让学生小组合作,把信息分类、整理和统计,完成书上的统计表。在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老师在黑板上移动词卡、填写数据完成统计表。用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探究的内容,充分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使学生亲历了统计表的形成过程,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统计的认识。

接着组织学生比较两张统计表的相同与不同,并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比较,让学生交流两次统计活动的体会,丰富了认识,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同一件事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进一步发展了数学思考能力。

然后提出“这时,大会的裁判员小熊,厨师小猪来了,它们是为运动员服务的。你能根据他们的工作向他们推荐一张最合适的统计表吗?并说明理由。小组讨论,交流。”这一设计,重在让学生体会到学了数学知识要会用,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渗透统计的实用性。

第三个环节:拓展应用,在活动中加深体验。

这一环节由“经过紧张激烈的比赛,有些小动物得奖了。奖品是漂亮的杯子。”引出课本“想想做做”的第1题。提问:仔细看这些杯子,可以怎样分类统计?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完成两张统计表,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完成统计表,并比较两次统计的结果。

接着以“不仅为小动物们准备了漂亮的奖品,还为他们准备了精美的奖牌呢!”引出课本“想想做做”第2题的学习。这一题让学生尝试把不完整的统计表补充完整后再统计,引导学生做事要有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统计的素材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统计自己熟悉的且感兴趣的奖品、奖牌、等物,由易到难,这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统计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活动中去,进一步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再由“小动物们的奖品发完了,让我们来看看小朋友们的奖品。请有智慧树手势卡片的小朋友挥挥手。要是老师想知道有多少小朋友拥有卡片,该怎么统计呢?”引出,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分类统计的方法,引导得出可按性别和卡片的颜色等分类标准进行统计,接着师生一起收集、统计出数据,并在上完成统计表。这一设计,从学生的身边出发,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活动中,巩固所学的统计知识,进一步体会到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多样化,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用途,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在收集按卡片颜色分类数据时,让持有同一种颜色卡片的学生把卡片贴在大黑板同一棵树上,在贴的过程中带领学生收集数据并完成统计表。三棵树上分别贴上不同颜色的卡片,贴完后便形成了少儿节目《智慧树》的节目标志。这一设计体现了数学学科的美,让学生感觉到数学课也可以这么生动有趣,原来数学是那么亲切,总是陪伴在自己身边,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热爱数学。

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在生活中用数学

这一环节在进行课堂总结后让学生课后找一找感兴趣的话题和好朋友或者家长一起进行统计,提醒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带着数学的眼光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养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的习惯。

统计说课稿人教版篇三

本节课是二年级下册统计教学的第一课时,在这节课的教学,陈老师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统计一年级、二年级的体重,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整节课,陈老师语言和蔼可亲,有亲和力,非常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低年级的统计教学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复习导入:虽然学生在一年级时初步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两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但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大部分学生已经记忆模糊了,复习导入做的不够,为后面的探究新知留下了隐患。

2、数据记录:在探究过程中,每个学生轮流起来报自己在一年级时的体重,其他学生记录,其实二年级的学生统计能力还达不到如此熟练,这就造成了数据记录混乱,一年级时的体重就没记清楚,二年级时的体重记录的就更混乱,后面的复式统计表就没法完成。老师对学生能力估计失误,是造成本节课不够成功的关键。时间拖沓,后面的练习根本没有时间完成。

我认为可以这样改进,学生说体重时,老师要求放慢速度,老师和学生一起做记录,这样就不会造成数据统计两遍,还不准确的局面。

3、统计表:陈老师在统计表的表头问题处理上做的特别好,能够让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探知,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理解的透彻。

4、板书:整节课,黑板上除了板书课题外,没有任何板书。 每一节课,黑板上都应该呈现出这一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即使在课件中已经出示过了也不能代替板书。

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让我们一起认真学习,认真研究,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

统计说课稿人教版篇四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九单元以亲近大海为主题的关于“统计”的知识。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我们的鞋码”为主题学会了用“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数据。通过学习学生已经经历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感受到了统计的意义,形成了简单的统计意识。能够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有了这两部分知识做基础,我们二年级上册的教材设计了以“亲近大海”为主题,学习有关分类统计的知识,它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

从“统计”这两个字眼上我们不难发现,它是让我们带领学生去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前两册统计的学习是这样的,那么本节教材的学习更是这样。这正是课程标准中提出并倡导的“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我想本节课在如何引领学生去经历学习的过程,去品尝学习的乐趣,去享受成功的喜悦上显得更为重要。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

知识目标是:结合现实情境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完成相应的统计表,感受分类统计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一致性,。

能力目标是:结合实例,培养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发展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索按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不同的分类标准。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下面的教法和学法: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创设生活情境。学生通过夏天海滨浴场上呈现出丰富的数学信息,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对分类统计的学习。

2、引导学生在主动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为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的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与同伴一起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

3、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学习习惯和情感态度。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作了以下准备:课件、学生2份题签等。

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体验分类统计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一致性。与一年级统计内容相比,最大的区别是让学生学会按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并加以统计。本节课的统计过程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那么如何来突破重点和难点呢?我们的教材是呈现了一幅夏日海滨浴场这一学生特别喜爱的场所,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有用的信息,组织学生提出“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两个重点问题。根据第一个问题,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标准来分类统计的方法。第二个问题重点就是组织学生巩固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统计的方法。面对教材的这种情况,我有两点自己不同的处理方法:

首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教材中游泳的人数减少了几个,呈现出了一幅比较清晰的画面。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不让学生受到人多的干扰,为顺利学习分类统计做好基础。这也正是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作为实验教师可以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的说法。

其次在解决“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这一问题中,我们书上直接给出了两种分类统计的标准:一种是按男女分,一种是按是不是戴游泳帽分。我在设计时感觉根据知识和经验,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探究出分类统计的方法,就把对这个问题的解决,设计为小组合作探究来学习,而不是直接给出按标准。我认为这样做即使学生探究不出分类的统计方法,在这个探索活动中学生也将得到其他方面的锻炼。而且,只有在他们探究的过程中参与交流,老师才能了解学生的原始思维状态,把握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自主的建构知识。

有了我对教材的认识和我备课的这些想法,以及确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三、拓展应用,巩固深化。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

首先通过谈话的形式导入,再播放一段美丽的海边录相,引出书上的主题图,再重点提出“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2个问题?在本环节我注意了3点:第一点让学生猜一猜录像中跑向大海的小朋友去干什么?引起学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第二点在学生充分识图后,我注重了从下到上,有顺序的进行了一个小总结。这样做的目的是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教育。第三点在学生提完问题后我注重了一个全面性的总结。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通过一幅图提出的问题是多样的,今天就重点来解决2个。

《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要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以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教学中,通过老师引导学生探索按不同分类标准统计“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达到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在这个环节中,我分了三个小环节完成:

第一个小环节:讨论解决“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首先让学生思考: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汇报交流启发他们说出不同的分类统计方法,如:可以按性别分类统计,可以按是否戴游泳帽分类统计,可以按是否戴游泳圈分类统计。在交流汇报这个环节中,不怕花大量时间,努力营造一种民主、愉快的氛围,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方法,让学生既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又要学会倾听同学的观点,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成为一种需要。在完成统计表时,让同位合作选择一种或两种分类方法完成统计表,初步掌握分类统计的方法。

我认为在探索活动中,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必不可少。独立思考能很好的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精神,但是他们因为受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的局限性,有的思考结果可能是不完全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交流能让他们对自己的思维结果积极的进行反思,逐渐走向合理。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交流的一是和能力,但是在倾听他人的观点并对其合理性的进行判断的意识相对薄弱,大多数学生局限在表述而非沟通的意识里。交流没有积极的反思与回顾,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努力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采用3人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第二个环节:组织学生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多样性。让学生观察3个统计表,通过提出并解决“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分类统计时,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一致性。初步感知分类统计的意义。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中在组织学生展示时把评价的大全交给了学生,如:你认为这种方法怎样?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可以吗?等等培养学生有意识的思考每一个观点,每一个意见和建议。在思维的碰撞中完善自己的认识,获得思维的发展和广泛的活动经验。

第三个环节学生独立解决“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采取的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掌握分类统计的方法。

3、借助刚才统计的感性材料,比较新旧统计知识的不同,来帮助学生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和方法,在整个环节中都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时间和展示的空间,激发学生探究合作的兴趣,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是活动的主体。

我这样分3个层次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层层递进。

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是这样的:先由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汇报交流,并说出统计的方法,再有其他人评价补充。这样处理目的是兼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也体现了“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理念。

《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生数学的重要性。为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在学生探索分类统计的方法以后,我告诉学生分类统计能让我们对统计对象了解的更清楚,生活中有许多事物都要用到分类统计,说一说你想统计什么?准备怎样统计?为学生提供应用和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寻找数学问题,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情感和态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附:板书设计

统 计

1、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

2、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

统计说课稿人教版篇五

今天听了吴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折线统计图》,本课是在学习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来学习折线统计图的优点、特点和制作方法。整节课看下来,觉得吴老师的教学设计过程明确,教态从容不迫,很亲切自然,让孩子能够很顺利的融入到良好的课堂的学习气氛之中。在引入阶段时引用了学生熟悉的条形统计图,接着通过手的比划再引出本课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过渡的很自然,有层次。有几点值的我学习:

1、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现在我们的数学已经越来越接近我们的日常生活,本节课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李老师把生活中的数学有效地引入教学设计中。在课上列举的数张折线统计图都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这些生活中的学习素材是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也是对他们的生活有意思的。所以学习起来很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与热情,这就是一直在提倡的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是在数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

2、注重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课程标准》中要求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吴老师在学生解读完温度变化的统计图后,请学生预测20时的气温并让学生阐明预测的理由。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迁移和对比。

知识的迁移也叫学习的迁移,心理学上把已获得得知识、情感和态度对后续学习活动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本节课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把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异同?使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学会读折线统计图,明确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把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在观察、比较中,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增减变化地情况,培养了学生地统计意识。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学生“悟”的太少,自主性体现不足。本节课教师引导的多,不敢放手。统计图的优点应是学生在读图、比较中感悟到的,而不是老师硬生生强加给的。在学生细读第一幅折线统计图时老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对折线统计图能直观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这一特点体会不够。

2、读图时缺少整体性的指导。在练习中老师只注重于问题的解决而忽略了统计的意义,在学生完成问题后应从统计图的整体来感知事件的变化,体现出统计给我们带来的作用。

3、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问题的要求在本节课的过程中似乎体现的不够明确,大多还是学生根据统计图说出结论,并没有提出什么问题。

统计说课稿人教版篇六

【导语】本站的会员“jiackjiang”为你整理了“《统计》说课稿”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教材简析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内容。教材首先出现实际场景——生日聚会,引导学生学习分类整理,初步学习统计,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材还安排了“想想做做”,内容是整理小组里小朋友最喜欢吃的几种水果的人数。目的是让学生相互协同、合作学习,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进一步体会统计的过程及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

教学难点是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统计》这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手实践,经历和体会整理简单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数据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感受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4.学会有序观察、有条理地思考。

5.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教学流程

一、提供质疑的时机,唤起“主角”意识。

生: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客人送给大象哪些花呢……

二、提供探索的机会,激活“主角”意识。

1.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1)分类理一理。

师:这些问题都提得很好,那么谁又能解决这些问题呢?你能一眼看出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只吗?怎么办?(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后说说。)

生:只要把小狗放在一起,小猴放在一起,小猪放在一起。(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操作,把小动物分类理一理,在实际场景图上找到一个动物,就在下面摆一个动物。)

指名学生到黑板前分类整理,有的学生将小动物分类后摆成一堆一堆的,有的学生将小动物分类后一个对一个排成一排一排的,有的学生是从下往上排的,有的学生是从上往下排的。

哪种摆法比较好?通过比较,学生知道摆成一堆一堆的不能很快看出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只。而将小动物分类后一个对一个地排好,就能比较容易地看出每种小动物有多少只。

师:分类后一个对一个地排好,我们就说是“分类理一理”。

(2)语言描述。

看了这张图你能告诉大象什么呢?请你和同桌说一说,同桌在说的时候,你要仔细听,听听他说的是否和你说的一样。(学生互相说。)

刚才同学们交流得很认真,现在谁能站起来响亮地说给大家听。

像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2.独立操作、体会过程。

师:红花、黄花、绿花、紫花各有多少朵呢?请你从附页中把它们剪下来,分颜色理一理。

学生汇报分类整理的结果。教师在四种颜色的花下板书花的朵数,再画上线,并让学生说说从表中知道了什么?先同桌说,再指名说。

师:……我们把小动物分类理一理,把花分颜色理一理,这就是统计。(揭示课题:统计)

三、创设选择的空间,积淀“主角”意识。

给学生提供一些贴近生活的统计表,如“听课老师年龄统计表”、“小组男女生人数统计表”、“本节课教具、学具统计表”等,让学生进行调查、整理。学生可以独立做,也可以合作做,然后把自己最为满意的一张表介绍给大家。

四、赋予总结评价权利,丰富“主角”意识。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是怎么学到的?

数学统计说课稿

一年级数学《统计》说课稿

小学数学二年级说课稿上学期《统计》

统计口号

统计自查报告

统计说课稿人教版篇七

1、使学生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渗透统计方法。

2、通过统计学生的生长发育情况,使学生理解统计的意义,感受统计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3、通过对统计图、统计表的分析,使学生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理解统计意义,培养统计意识。

统计图、统计表、统计画册、多媒体电脑。

春节联欢晚会中人们高兴的唱啊、跳啊,但是都不能足以说明北京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用数据才更具有说服力。如:北京市人民存款是20年前的169倍、88年的鸡蛋产量是590万吨,到xxxx年时是2337万吨……你知道这些数据是怎么来的吗?是专业人员经过统计得到的,你知道什么是统计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统计的初步知识。

第一层:提出问题。

看到这些动物你最想知道什么?

第二层:解决问题。

请你观察都有哪些动物?你准备先数谁?怎么数?数完之后怎么办?

第三层:概括方法。

统计表和动态画面各有什么优点?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得到这个统计表的?

第一层:激发想象。

2、利用手中的材料,把你认为最好的方法画下来。

第二层:比较择优。

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点评:在比较中选出最佳的方法。

第三层:深入理解。

确定一个小格代表几。

第一层:分析统计图、表。

2、看着统计表,你看出什么了?,你觉得咱们班身高发育情况怎么样?

第二层:深化意义。

我们发现了我们同学在身高、体重发育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有是从哪看出来的?是从统计图、表中看出来的,这就叫对统计图、表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统计说课稿人教版篇八

课程标准强调《统计》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低年级要求: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来体 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整个过程,从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知识和方 法。教材选取的例题给我们 很好地提供了一个如何去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的 信息。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不会太 困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画统计图,能利用统计图表中 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到统计活动的必要性。培养 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2、在情景中初步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经历统计的过程。

3、初步感知简单条形统计图及统计表,能将统计结果填入表内,会在格子纸上 画简单的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4、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观察交流等方式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培养学 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加深对数学的喜爱之情。 四、教学重点: 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正确填写统计图表。

引导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能看懂图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 行简单分析,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所以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 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将整堂课的设计分成“创设情景------收集、整理资料 ------操作实践------拓展深化”四个层次,我以教材为基础,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 这一事实,力求从实际出发,增加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使学生乐学、激发学生学习 的主动性。 围绕教学目标,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时,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1、在生活中学数学 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的要求。 所以“统计”这节课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 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从学生喜欢看动画片引入,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探 究欲望。其次结合本校“播种习惯责任树,人人为树添果实”的活动,让学生在熟悉 亲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学习,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 处处有数学。

2、在活动中学数学 让学生学习动态的数学是新课程的要求。 使学生形成统计观念, 最有效的方法是让 其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过程中,所以我设计运用投票表决的活动,来确定最喜欢看 的是哪部动画片,从中让学生初步体验统计的过程,也就是经历分一分、排一排、数 一数的过程,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生在经历“动态建构运动”之后,再让他们 独立观察教材提供的静止的画面上采集信息、分析、整理数据,进行填写统计表、绘 制统计图、说说统计作用。一方面巩固刚刚建构的统计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 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另一方面进行“间接思维” 训练,既锤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 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统计红、黄、蓝苹果个数的活动中,不仅让 学生学会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还让学生感悟到一个方格表示 2 人,那么 1 人可以用 半格来表示,为后续学习打下能力基础。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通过实践操作,体验到了 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认识了统计及其作用,获得了数学知识,发展了能力。

3、在问题中学数学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 作者。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讨感受到,要解决老师提的问题必须调查统计, 在调查统计后,学会思考,能根据数据回答和提出简单的问题,深化对统计意义的理 解,同时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人人都得到发展 学生通过教学活动,理解和体验了统计的过程,体会到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 用。同时结合“习惯责任树”,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通过动手操作, 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等方式, 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的学法。

学习方法分为以下三种:

1、自主学习法: 让学生去亲生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积极 组织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 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究, 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获得成功的体验, 是学生在 “参与中体验, 在体验中发展” 。

2、交流互补法: 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 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利用生生对话,互相启发,碰撞出只会的火花,以交流促发 展。

3、练习促进法: 通过有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开始提问: “同学们, 你们都喜欢小动物吗?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 这样的问题, 贴近学生的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说出自己 喜欢的小动物,用什么记录呢?用什么方式能让我们一眼看出喜欢那种小动物的人 最多,哪种最少呢?引出课题“统计”

(二)探究与体验 统计时,我们要记录数据,记录是,你准备用什么符号来记录?引导学生表达自 己喜欢的记录方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 把喜欢每种小动物的人数统计出来,加深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体现统计方 -2- 式的开放性。 通过展示统计表的填写过程,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从统计表中,提问 学生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通过观察统计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 当我们顺利清晰的将数据记录后, 如何使我们的数据一目了然呢?给学生们留下 讨论的空间与时间,然学生们讲述自己的方法。 最终教师引出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及应用。 但是, 在解决较大数据的时候, 格子不够用怎么办?继续讨论并要学生给出方法 及结论。 我们可以将一格表示多个数, 从而使我们的统计图在统计较大数据时, 依旧通用。 (三)自主学习,合作研讨 统计天气变化, 从解决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入手, 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 联系。并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及统计的作用。 再次大胆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统计任务,独立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再次 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感悟较简单的统计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 学生根据记录数据独立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并提出问题、 解决问 题,再一次体验了数据的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

(六)教师小结,激励评价 这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 哪位同学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你觉得最成功的 是什么? 本课设计让学生通过的学习,在内心感受到统计知识与生活的密不可分,通过 师生、生生的交流和交往,开展各种灵活多样的研究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 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统计说课稿人教版篇九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xx的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复式统计表。

今天我将一下从八个方面说起

“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大领域之一。课标中的相关陈述如下:

(1)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2)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

(3)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收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

(4)知道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数据信息。

(5)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教材选择了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调查学生入学时的体重和现在的体重,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在一个简单的复式统计表,从而认识复式统计表。但从本地学生情况实际出发,以及条件的限制,准备难度大,且学生兴趣度不高,所以我确定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将这块内容作为练习,把调查学生体重改为调查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符合现在小学生心理特征;既让学生在经历统计的过程中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按照教材的逻辑性将知识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中。

1、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在一年级、二年级的上期已学过统计的相关知识,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2、学生的心理特点: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可爱、争强好胜、极力爱表现自己、求知欲强。

鉴于以上三方面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通过学生参与游戏、合作交流、体验,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比较,能够记住并说出复式统计表的特点。

2、通过观察,交流,能够合理使用材料,正确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够根据复式统计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

结合学生的参与活动、合作交流,学生回答,学生倾听、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教师给同学或小组,及时发放不同类型的奖励小红花。如:合作小红花、发言小红花、倾听小红花。最后并引导学生自主统计个人和小组内得小红花的情况,进行优秀个人和优秀小组评选。这样自然而然地生成教学资源既是对所学的知识巩固和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所学内容的价值,又有力地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同时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到每个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制作出两个单式统计表、各种小红花、教学课件,采用谈话,启示法等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情趣,优化教学,提高效率,使学生为乐学、愿学。具体实施在教学历程设计中予以说明。

(一)课前准备

课前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序幕片段加歌曲。充分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有机地转化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后续课堂导入埋下伏笔。

(二)导入课题

我将采用如下谈话引入课题:

师:刚才我们看到了我们熟悉的动画片,你们能说出它的名字吗?

生:喜羊羊与灰太郎

师:真棒,下面,请你把老师提供的选票粘在黑板上你最喜欢的候选卡通人物区域上。咱们要比一比谁粘的最快,最棒!

学生粘贴完毕。

生:查一查。

师:怎么查,怎么用数学的方法来记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研究,学习的课题:统计,教师并板书课题。同时出示和明确课堂评价方法。

这样不仅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参与,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还让学生领会到学习统计的意义,来源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组织学习

1、体验统计过程,填写两张分别贴在黑板左右两侧的单式统计表

首先分组让学生对每个卡通人物得票进行统计,然后再相互核对、整理,评议,最后评议怎样统计快而准,示范将投票分类整理。

这样做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也注重了学生体验参与,在体验操作,对比中发现,解决问题,了解如何高效统计。

2、认识复式统计表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比较如何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成一个统计表,并且如何优化,体验,领悟复式统计表的制作和特点。

虽然现在不要求学生制作复式统计表,但是在教学中考虑到知识的传授不仅仅是给予,而应该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和发现,带领学生一起经历设计复式统计表的过程,应该会看复式统计表。所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要把两个表放在一起看时,我就把两张统计表上下放在一起,通过学生观察、评价,感知到有些地方是重复的,我就去掉。有些地方还需要改进一下,从而清楚表头的设计和表示的含义。上栏、中间栏和下栏各对应的内容,教会学生如何看复式统计表。从而将难点突破,不仅让学生复式统计表的制作,而且明白为什么这样制作,体验复式统计表的特点是什么。为学生后续学习扫清了障碍,奠定了基础。

3、应用实践

通过比一比两道典型习题的精讲精练,一方面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会如何阅读复式统计表,了解相应问题的解决,同时通过强化练习和交流,让学生找到有关复式统计表阅读应用中不同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延伸迁移。

(四)、当堂检测

首先让学生根据出示一年级、二年级的同学两个单式统计表数据。独立完成数学书107页的复式统计表和填空题。然后教师出示答案,分组批改并评议,并对出现的共性问题及时点拨,个性问题,分析互议,这样既是对教科书的.合理应用,也利于教学的合理反馈与梳理,使教学有机地过渡为一体。

(五)、延伸应用

通过学生进行现场统计得到小红花的数量。并填写教师事先备好的优秀个人,优秀小组评价记录复式统计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复式统计表的意义,对比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操练和练习;同时使学生看到自己在集体中发挥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集体荣誉意识和个人成就欲。

(六)、总结寄语:看到你们的收获我感到很开心,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知识可以用上复式统计表去统计,课后请结合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调查统计,如我班同学最喜欢吃什么饭,你们家每个人喜欢什么娱乐方式,共同喜欢看什么节目,咱们比比看,谁的作业统计表制作的最圆满,谁的作业最美观。通过这样的作业让学生体验生活即学习,学习可以更好地生活,并通过作业的完成,培养学生关注他人,踏实认真地习惯。

这样的板书设计清晰地突出本课的重难点,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熟悉和观看,同时利于学生模仿,利于学生看到统计表的演变和转换,突破本课的难点。体现教学和认知过程,一脉相传感受自然的美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