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小说教学设计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优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06 13:18:07 页码:14
2023年小说教学设计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优质8篇)
2023-10-06 13:18:07    小编:笔舞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说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百合花》的故事情节,分析其人物形象,认识其艺术特点。

2、理解茅盾对《百合花》的评论观点。

3、学习鉴赏小说的一般方法,选取一个角度赏析作品,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教学重点:了解小说;把握评论的基本观点。教学难点: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百合花》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聆听完散文家娓娓谈散文,正陶醉于《白鹭》那精巧的诗篇之中。白鹭那“雪白的蓑毛,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那悠然站在小树绝顶的形象,那优美的低飞,宛如在我们面前。正在此时,我们耳边又传来了小说家朗朗谈小说的声音。这是文学泰斗茅盾的声音。现在让我们跟随他步入《百合花》的文学殿堂,共同欣赏《百合花》那传神的细节描写吧。

二、课前热身:

要求:正确读出下列词语,并注音:

宽恕()点缀()害臊()撂()木讷()憨()厚 挪()步 讪()笑 尴尬()掂()量 鹿砦()颤()动 虔()诚 忸怩()跌宕()执拗()

四、学法指导: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阅读小说,与阅读一般的记叙文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2、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

3、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二)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熟悉情节可采用朗读、编写提纲、复述内容等方式;分析情节,要与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起来,因为小说的任何一个情节都是为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中心思想)服务的。分析时既要掌握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又不能对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平均用力,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

(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分析环境描写,不应当孤立地进行,而应当与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当然,有时为了弄清小说的写作特点,也可以单独抽出环境描写来分析,但那要在分析了思想内容以后再进行。以上各点,并不是在阅读每篇小说时都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各篇小说的特点和读者自己的具体情况(如阅读目的、时间、水平等),可以有所侧重。

五、自主阅读:

要求:自主阅读小说《百合花》,结合小说阅读方法,探究以下几个问题(即自学提纲),并做好圈点批注:

1、阅读小说《百合花》,了解故事情节,并能用语言进行概括。

2、结合有关描写,分别谈谈你对小通讯员、新媳妇等人物形象的认识。

3、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说说,你认为这篇小说最成功的地方在哪儿?

4、作者以“百合花”为题,有哪些好处?

六、小组交流:

要求:就每个问题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一致的认识,有问题可以在班里集体交流。

第二课时:《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

一、阅读茅盾的这篇评论。

二、小组合作交流对以上问题的理解.明确:

1〉第一段(1):作者认为《百合花》在同题材作品中风格独特。

第二段(2—5)写小说中展开故事情节与塑造人物形象结合得很好,及用前后呼应的手法布置作品细节的好处。

第三段(6)给予《百合花》以高度的评价。

2〉这篇小说风格上清新俊逸;故事简单、情节精致;善用细节描写,不仅生动地描写了人物的风貌,描写了人物的精神世界,也形成前后呼应,使“通篇一气贯穿,首尾灵活”。

三、对比阅读;

1、将你读《百合花》的感受与茅盾的文章进行比较,看看有哪些相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并找一找原因,以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

2、通过本文,你学到了哪些分析、鉴赏小说的方法?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总结:

1、分析小说,要紧扣小说的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如茅盾先生紧紧抓住小说评论的两个核心内容——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同时又突出小说最成功的特点——细节描写展开评论。

2、有新颖独到的观点。评论是议论文的一种,议论文都必须有明确的观点;好的评论都应该有独到的见解。

3、要有有力的分析论证。可以运用列举事例的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见解,并运用小说创作的一些基本原理适当进行理论分析。

四、活学活用:

从初中阶段所学小说中任选一篇,自选角度,写一篇小评论。要求: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观点要明确。

五、教后反思:

附:板书: 护送 纯朴、腼腆、热爱生活

(一)小通讯员 舍身忘我、关心别人 百合花 借被

新媳妇 善良纯朴、热爱解放军 献被

(二)抓住小说要素

鉴赏小说 有新颖独到的观点 有有力的分析论证 练习题:

(一)正确读出下列词语,并注音:

宽恕()点缀()害臊()撂()木讷()憨()厚 挪()步 讪()笑 尴尬()掂()量 鹿砦()颤()动 虔()诚 忸怩()跌宕()执拗()

(二)从初中阶段所学小说中任选一篇,自选角度,写一篇小评论。要求: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观点要明确。

小说教学设计篇二

夏维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选修侧重关注作为整体的中长篇以及短篇小说。限于教材内容篇幅,本教材大部分为中国小说的片段或者其中的经典篇幅。因此,《中国小说欣赏》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快感”,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主性,达成所谓“有创意的阅读”。文章不一定要篇篇讲,但需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性指导,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同时能运用一定的方法,对小说人物、环境、情节、主题进行分析探讨。

二、目标及其解析

1、学会在阅读中思考问题

2、学会运用小说阅读技巧分析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是在阅读过程中泛读情节,对人物性格、命运、行为、思想、情感的成因,反映出的问题缺乏敏锐感知及其分析,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以往缺乏对长篇小说整体的把握及分析,解决的方法是先以一部大家熟悉的长篇小说作为示范样本,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激发学生兴趣,在教授方法的同时,以小组为单位,以分析性文章为蓝本,共同模仿最终达到学习目标。

四、教学条件支持

ppt、视频、示例分析《西游记》

五、教学过程

问题

1、什么是小说欣赏?

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形式。它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对人物的关系、命运、性格、行为、思想、情感进行铺展。

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的刻画,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的具体描写,是小说的三个要素。

欣赏小说,可以相应地分为三个方面,即欣赏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体味其思想内容、生活情趣和艺术特色。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欣赏的媒介,又是欣赏的对象。

问题

2、小说欣赏包含哪些方面? 1.欣赏人物形象(1)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小说的环境描写,通常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气氛、人物关系,人情风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概而言之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举例:《英雄》无名由最初的个人武力英雄转变为为民为天下的大义英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教头人物形象的塑造转变)

自然环境对人物的命运有时也有影响,但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往往主要是社会环境。(举例:《倚天屠龙记》张无忌的思想性格特点)

分析环境时应该注意:

社会环境往往有复合的因素,有几个因素就应分析出几个因素。

分析社会环境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会历史内涵。

注意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不断提高认识能力与分析能力。

(2)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

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神雕侠侣》杨过的性格变化)

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根据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必须注意: 全面、恰当、实事求是。

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

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2.欣赏小说的语言

欣赏小说语言,我们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细细咀嚼品味,进入美感享受。

细心玩味,发现其不易察觉的妙处。联系语境,想像情景,欣赏语言之美。领悟小说的言外之意,欣赏其含蓄之美。初步感知作家的语言风格。

教师示例:

《西游记问题研究分析》(1)《西游记》讲的是什么故事

(2)唐僧为什么要取经

(3)唐太宗地府还魂

(4)真经究竟有什么作用

(5)取经难,传经更难

(6)观音菩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7)皇帝是最佳的传经人选(8)唐僧的父母亲

(9)《西游记》中最大的秘密

(10)殷小姐绣球招亲

(11)唐僧的亲爹究竟是谁

(12)江流僧复仇报本

(13)观音菩萨的黑帐

(14)观音选定取经人始末

(15)佛道相争

(16)大闹天宫的受益者是谁

(17)官封弼马温

(18)孙悟空究竟有多大本事

(19)大闹天宫的背后

(20)猪八戒戏嫦娥的真相

(21)猪八戒是怎样调戏嫦娥的(22)取经队伍究竟有多少人

(23)如来佛送给观音的3个金qq(24)唐僧究竟有没有凡心

(25)《四圣试禅心》的真相

(26)唐僧为什么要赶走孙悟空

(27)唐僧肉是一种稀有资源

(28)神仙的等级是怎样定位的(29)神仙的修炼历程

(30)太上老君vs观音菩萨

(31)红孩儿

(32)取经不是作戏

(33)西游记中最牛的神仙

(34)五庄观的秘密

(35)长生不老之吃人秘方

(36)西游记中最厉害的法宝

(37)敲诈如来佛的人

(38)西游记中最奇特的妖怪

(39)真假美猴王之谜

(40)孙悟空是怎样成佛的(41)冒充如来佛的人

(42)看看老子是哪个

(43)孙悟空的师父究竟是谁

(44)如来与菩提

(45)佛法无边

(46)西游记中的国王

(47)西游记中最逍遥自在的妖怪

(48)是谁迫害的牛魔王

(49)铁扇公主的身世之谜

(50)土地公公也疯狂

(51)牛魔王是怎样屈服的(52)五百年前闹天宫的究竟是谁

(53)西游记中的恐怖基地

(54)孙悟空vs狮子精

(55)妖祖

(56)吃唐僧肉的正确方法

(57)孙悟空看管蟠桃园真相揭秘

(58)金蝉子转世之秘

(59)大鹏vs如来

(60)唐僧在女儿国结婚了

(61)唐僧有没有桃花运

(62)沙僧为何不卖力

(63)卷帘大将

(64)唐僧究竟信不信佛

(65)唐僧取的是什么经

(66)猪八戒为何老是要散伙

(67)取经为何遭勒索

(68)猪八戒究竟有多大功劳

(69)都是取经的受益者

(70)西游记的主旨是什么

(71)《西游记》之成功法则

《西游记》一书我例举了71个问题,我们可以挑选几个进行分析来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其他问题可以交给学生研究,从而以点带面达到欣赏的目的。

例如问题1:《西游记》到底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分析:《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表面上看讲的是唐僧取经,师徒四人不畏艰险战胜困难,终成正果。但细看此书,里面有违逻辑,前后矛盾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根本无法用常理解释,比如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怎么就斗不过妖怪?妖怪捉了唐僧怎么就不吃?唐僧为什么要取经?取经有什么作用?等等。于是,民间就有这样一句俗语:“看了西游记,说话象放屁。”

可是,作者吴承恩老先生会有那么弱智吗?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

可见,《西游记》中有违逻辑的地方一定是吴老先生刻意留下的“玄机”。

那么,《西游记》究竟讲的是什么故事呢?

是在传“道”?或是在宏“佛”?我们从《西游记》中看不到道家的清净无为,同样,也看不到佛家的善恶相报。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有斗法,反抗,奋力,挣扎,充满了向目标前进的张力。

因此,我们可以十分肯定的说,《西游记》既没有宣传道家,也没有宏扬佛法。而讲的是“造化怎样弄人”的故事。

六、课后作业

自主阅读《西游记》,从中找出一个问题点进行探讨分析,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论据充分,观点客观公正有说服力。

小说教学设计篇三

微型小说两篇教学设计 广州市白云中学 谭形形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的主旨,注意小说中对比手发的运用。

2、了解微型小说的基本特点

3、体会《差别》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意义。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出话题

二、基本解读: 复述情节,把握内容

阿诺德和布鲁诺同样受雇于一家店铺,拿同样的薪水,阿诺“青云直上”,而布鲁诺则“原地踏步”,布鲁诺不满老板的不公平待遇,跑到老板那里发牢骚,老板听后让两人分头去了解集市情况。结果是布鲁诺跑了三次得到的信息,阿诺德一次就得到了,还带来了许多有利的相关信息。

三、问题探究:

1.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两人的差别是什么。

二者的差别不是外貌,也不是勤劳程度,而是思维态度、方式和观察能力。最主要的差别是思维态度和方式。两个人都很勤快,但是仅仅做到“勤”还是不够的,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态度和方式不同。

从阿诺德和布鲁诺两人待遇的不同引出故事,叙述了两人在市场调查中,捕捉、汇 总信息的能力、办事效率的高低方面的差别,高度赞扬了阿诺德有责任心、办事周密,有超前意识。

在这充满竞争的社会,被动者终将会被淘汰,只有主动向上的人,才能不断地进步和发展。4.小说是通过什么手法来揭示这一主题的? 用对比叙述的方法来揭示深刻的道理。

四、表达交流:

参考: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也相应的提高,所以只被动地完成别人布置的任务(或作业)是不够的,只有主动动脑筋,想问题,把问题追寻到底,并学会举一反三,才会进步。我们现在都在一起读书,但未来的命运也会有所不同,这也取决于你怎么想和怎么做。如果你现在学习上主动,多动脑筋想问题,那么你的成绩就会提高;如果你将来在工作上主动,多动脑筋把工作做得最好,那么你就会有出色,否则则相反。

五、微型小说的特点总结与归纳 短小精悍,意蕴深远 截取片断,以小见大

布局谋篇,独具匠心 人物速写,传神写照

六、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的特点 留白手法——

小说最后并没有直诉读者两人的差别是什么,而是用老板的一句问话结束,给读者留下了自己去想像和体会的空间。

七、片断练习:

(一)书法家

书法比赛会上,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的提起笔,歪着头问。“写什么都行。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好字吧。” “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____________。” 人群里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有人大声嚷道:“请再写几个!”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写了吧——能写好的就数这两个字„„

(二)在柏林

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奋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小姐,”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车厢里一片静,静得可怕。

提示:本篇小说揭示了法西斯的罪恶,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后备役老兵”虽不是主要人物,但却借他的口道出这个沉重的主题,可以说老兵的话正是文章中的点睛之笔,主旨所在。

参考答案: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

八、课后作业 微型小说完篇训练

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各色的人,纷繁的事,洋溢的情„„请加以观察、思考和提炼,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行立意,写一篇微型小说。字数不限。

小说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阅读小说《百合花》,能简述故事的情节,理解小说“军民鱼水情”的主题。2.阅读茅盾的《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掌握作者的评论观点。

1.理解茅盾对《百合花》的评论观点,理解“这篇作品说明,表现上述那样庄严的主题,除了常见的慷慨激昂的笔调,还可以有其他的风格”。

第一课时

一、导入小说的阅读指导

小说阅读法特指根据小说的体裁特点提出的一种阅读方法。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

阅读小说要抓住这三个要素来分析:第一,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从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等的描写,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第二,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掌握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全面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第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

二、学习小说《百合花》

1.整体感知,掌握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主题。(1)概述故事情节。(2)本文的主题。

小说通过护送、借被、救护和献被等情节的描写,塑造了通讯员、新媳妇两个人物形象,讴歌了为了崇高的信念可以献出一切的人,赞美了严酷环境下年轻战士的革命精神和军民鱼水情。

2.细读课文,理解本文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1)小通讯员的形象。

首先,人物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越来越鲜明。开始,从“我”去前沿包扎所引出通讯员,当初,“我”对通讯员并没什么好感,甚至因通讯员一下“把我撂下几丈远”而对他“生起气来”,进而,对通讯员“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感到好奇,并且对他“发生了兴趣”;当我与通讯员通过艰难而有趣的对话后,便对他“越加亲热起来”;当通讯员和“我 ”一起把被子借来之后,“我”已“从心底上爱上这位傻呼呼的小同乡”;战斗打响,不断有伤员被送到包扎所的时候,“我”挂念着通讯员的安危,待通讯员身负重伤被送到包扎所时,“我强忍着泪水”,“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随着这些情节的步步发展,“我”的思想感情也在发生着变化,通讯员的性格也在不断得到展示,从他总和“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看出他细心关怀同志;从他的腼腆羞涩,看出他的朴实、纯洁;从他借被子而又想送回去的举动,看出他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从他掩护群众和伤员,看出他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正像茅盾评这篇小说时谈到的,这篇小说“人物的形象是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清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

(2)新媳妇的形象。

另一个人物是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敬献出来。小说主要写了她在两件事情上态度的前后变化。

第一件事:对那作为新娘子唯一嫁妆的新被子,开头出于舍不得而不愿借给伤员盖,后来却主动用它来给烈士收殓遗体。

第二件事:在包扎所护理伤员时,开始又羞又怕,放不开手,后来却庄严、虔诚地给重伤员解衣拭身子。通讯员牺牲后,她以极为深切的哀悼之情,流着泪为他缝补肩上的破洞,并把自己的新被子铺在棺材里。

3.探究文章是如何使用细节描写的。

(1)小说中有哪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不但深刻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而且对于表现主题也非常重要。例如:小说结尾对那条百合花被子的描写,它不仅起了刻画人物的作用,说明新媳妇对解放军的真挚情感,而且巧妙地点了小说的主题:我们的战士是高尚的,他得到人民的热爱是当之无愧的。战士的高尚情操,人民对战士的赤诚感情,犹如百合花那样纯洁、美好,又如通讯员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这一细节,不仅直接表现通讯员的天真质朴和即将参加战斗的乐观情绪,而且说明他对大自然、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

三、课后思考

找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以及前后呼应之处,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课后思考反馈

作为一篇成功的短篇小说,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情节安排的精巧合理,对人物的塑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伏笔的运用使得故事情节前后呼应扣合,尤其是细节的前后照应,使得情节严丝合缝。如借被子这一情节,可以说是支撑了整篇小说的情节发展,再如小通讯员衣服肩上撒开的—个口子,反复多次出现,使情节丰富而又严密。同时整篇小说的情节紧凑而又张弛有致,一环紧扣一环。最为成功的是,人物性格在这样的情节中得以充分表现。

(2)通过细节描写等多种方法,使人物塑造得十分丰满。如小通讯员的崇高品质和美好心灵,便是通过和女同志一起走路,不远不近拉开几丈远的距离,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着几根树枝和一枝菊花做装饰点缀,见女同志坐在身边如同身边埋下了定时炸弹,没有说话就脸涨得像个关公,摸出两个馒头放在路边给我,为了救担架队员自己扑上手榴弹等一连串的细节加以表现的。新媳妇质朴纯洁的形象也是在“庄严而虔诚地”给通讯员拭身子,在通讯员牺牲之后“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劈手夺过被子”,把它放进通讯员的棺材等细节逐渐丰满起来。除了细节的描写,小说还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方法刻画人物。

二、在了解了小说《百合花》的基础上,阅读茅盾的《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本文通过对《百合花》的深入细致分析,提出了“通过故事发展的细节描写获得人物的印象”,以及细节描写需“自然和巧妙”的观点,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1.茅盾的这篇评论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评论这篇小说的? 第1段先概括情节,然后概括作品“清新、俊逸”的风格。第2段明确评论的重点:怎样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第3段说明作品通过发展的细节,描写人物的精神风貌和精神世界。第4段说明作品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第5段说明作品通过细节描写使情节一气贯通。第6段概括写阅读作品的感受,并概括作品的特点。2.默读全文,理清层次结构。全文分三大段:

第1段(1):作者认为《百合花》在同题材作品中风格独特。

第2段(2—5):写小说中展开故事情节与塑造人物形象结合得很好,及用前后呼应的手法布置作品细节的好处。

第3段(6):给予《百合花》以高度的评价。

3.指导学生以列表方式展示文章的结构,明确文章严谨的布局。可以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演示。

4.文章对小说《百合花》的主要评论观点是什么?

方法指导: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并且要注意,作者的观点不仅仅只有一处,要注意全面性。(寻找关键语句)

明确:作者的两个观点,分别在文中的两个地方,找到相关语句后要进行概括。(1)作者把这两者(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结合得很好,而且尽量让读者通过故事发展的细节描写获得人物的印象;这些细节描写,„„不但描出了人物的风貌,也描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2)作者善于用前后呼应的手法布置作品的细节描写,其效果是通篇一气贯串,首尾灵活。

5.难点讨论。怎样理解“这篇作品说明,表现上述那样庄严的主题,除了常见的慷慨激昂的笔调,还可以有其他的风格”。

这句话看起来有点偏离对《百合花》的评论,其实却紧扣评论的对象,是为自己提出对《百合花》的独到见解而服务的。“那样”是指上文所说的“反映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慷慨激昂的笔调”是指当时惟一得到承认的笔调,“其他的风格”是指《百合花》这样的“清新、俊逸”的风格。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作者这样从大处落笔,正是为文章观点的树立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使得下文的分析说明变得顺理成章。

三、课后思考

1.作者介绍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毕业,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曾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1920年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参与中共筹建。1920年开始文学活动,曾与郑振铎、叶圣陶等人一起组织文学研究会。主编《小说月报》,对我国新文化运动产生深远影响。倡导现实主义,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对我国新文学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27年发表第一部中篇小说《幻灭》,它与相继问世的《动摇》(1928)、《追求》(1928)合为总名《蚀》的三部曲,引起强烈的反响。中篇小说《虹》发表于1930年,1933年的长篇小说《子夜》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茅盾曾三次居住虹口,山阴路132弄6号为茅盾在虹口的第三寓所。1946年5月自渝来沪住此。为《文汇报》、《大公报》等撰稿,发表由259人签名的《上海文化界反内战斗争自由宣言》、《郭沫若、茅盾等为李闻血案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书》、《我们大声疾呼美军应赶快退出中国!》、《我们要求政府切实保障言论自由》等多种宣言。参加纪念鲁迅逝世10周年活动,12月应邀访苏,次年4月回国。1947年11月14日,党中央为保护他的安全,派叶以群护送他去香港。1948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筹备第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文联主席、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建国后出任第一任文化部长,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和第四、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茹志鹃,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当代著名女作家。1925年9月生于上海。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1960年起从事专业文学创作,是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1977年当选上海七届人民代表。现为《上海文学》编委。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她的许多作品如《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如愿》、《阿舒》、《三走严庄》等都受到过茅盾、冰心、魏金枝、侯金镜等老一辈作家的好评,一些作品被译成日、法、俄、英、越等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她的主要作品集有:《百合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静静的产院》(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高高的白杨树》(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剪辑错了的故事》(《人民文学》1979年2月)等等。

2.《百合花》中对比构建的诗意(郑晨寅)

茅盾用古人评诗常用的“清新、俊逸”二词来评价《百合花》的风格,并说它“富于抒情诗的风味”可谓一语中的,而对比手法在小说诗意建构中的重要作用更是不可忽视。

第一处是通讯员出场时他的枪筒里插着几根树枝作伪装,在他离开“我”时,枪筒里又插上了一枝野菊花。枪是战争工具,战争中谁也无心赏花,在能射出杀人子弹的枪筒里插着象征自然与和平的树枝与菊花,这本身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是一个战地寓言,让我们在无言中感受战争与和平的剧烈冲突。

第二处对比是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与医生、“我”的态度之不同。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后,默默起身说:“不用打针了。”他是从职业技术的角度来做出这一决定的;对于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我”劝道:“不用缝了。”这是从理智出发而言;而新媳妇却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此时,她一定想起了通讯员借被子时的腼腆与局促,临走时的狼狈模样宛在眼前,舍身救人的英勇无畏宛在眼前„„也许她又什么也没想,只是这样一针一线地缝着,只求内心一片安宁。这是情感与理智的鲜明对比,是情感对死亡的战胜。

第三处对比发生在小说结尾。在把通讯员的尸体放进棺材前,卫生员要揭掉他身上的被子,新媳妇却“劈手夺过被子”,将这条洒满“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在通讯员身上,似乎在她眼里,通讯员只是睡着了。在这样的对比中,通讯员、新媳妇的形象更臻完美,文章也画上了诗意的句号。

这三处对比,有如火与冰、生与死的对视,有如现实与理想的遥望,有力地增强了文章的诗意。

3.《百合花》作品鉴赏

短篇小说《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之作。作家写这篇小说时,正值反右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她的亲人也未能幸免于此。面对冷酷的现实,她不由怀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于是,这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百合花”便在作家“匝匝忧虑”、“不无悲凉的思念”之中灿然开放,给当时文坛带来一股沁人的清香。茅盾评价这篇小说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百合花》的成功主要在于作家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现出清新俊逸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首先,作者选择的人物都是普通平凡的战士和老百姓,她们有血有肉、个性鲜明,与通常那种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小说中的小通讯员年仅19岁,参军才一年。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又对生活充满情趣,枪筒里常用树枝和野花来点缀;他憨厚腼腆,与女同志一接触便浑身不自在,但在危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另一个人物是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敬献出来。作者写出这样一个鲜亮的形象是想以“一个正处在爱情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来“反衬这个年轻、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从而谱写出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同时,小说的表现手法也有许多独到之处。从选材上讲,作者将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推为背景,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情景通过民工的叙述从侧面表现出来,就连小通讯员第一次向新媳妇借被碰壁的冲突也是做暗场处理,不做正面描写。作品仅仅截取几个极为普通的生活横断面,从几件平凡的小事中深入开掘,展开对军民关系饶有诗意的描写。作者的构思巧妙,“她以那条枣红底上洒满百合花的假洋缎被面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纯洁的百合花象征人物的美好心灵,使小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力量源泉,以小见大,意味深长”。作者还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例如作品中的“我”在刚刚接触小通讯员时,因赶路不及而“生起气来”,然后又对他奇怪的保持距离的做法而“发生兴趣”,以后是对小同乡“越加亲热”,接下去是“从心底上爱上这位傻呼呼的小同乡”,最后,“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就这样,小说通过“我”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由远而近、由表及里、由淡而浓地刻画和凸现了小通讯员动人的形象。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也是这篇小说的特点。如小战士枪筒中插的树枝和野花,他衣肩上的破洞,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以及那条百合花被等细节都在作品中重复出现,前呼后应,这些描写不仅渲染烘托出情境气氛,而且极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神态和心理,使作品极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总之,这篇小说以朴素、自然、清新的笔调抒写和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创造出一种优美圣洁的意境,读后令人久久难忘。

小说教学设计篇五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及极度痛苦的内心世界。

2、揣摩文章的表达方式,了解插叙的运用,体会对比、反衬的作用。

1、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通过凡卡的神态、动作、联想,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

2、体会结尾中“梦”的含义。

1、作者的相关资料。

2、课前学生预习课文及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一课时。

1、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凡卡》的作者是世界文学天才------契诃夫,(指名读、正音)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2、自由读介绍。

师:利用工具书、借助注释读准字音和理解词义是很好的预习习惯。

师: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谁能用简短的词语来概括?

生:写信。

师:除了写信,还有其他内容吗?

生:回忆。

师:在叙述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插入另一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的叙述方式,叫插叙。在这一课里,在写信的过程中插入对往事的回忆,回忆这一部分的描写就是插叙。哪几个自然段是回忆内容,快速用用三角符号标出来。(4、5、6、13、14)

师:还写了什么?

生:写信前的准备和写完信的寄信。(师相机板书:准备写信---写信----回忆----寄信)

师:这篇文章虽然很长,但我们用简短的语言就理清了文章内容,这就是概括。

师:凡卡之所以给爷爷写信,是因为什么呢?

生:因为老板、老板娘经常打他,对他很凶狠。

生:因为他在城里过不下去了。

生:因为他在城里的生活没有了指望。

师: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出来他在城里生活不下去?快速浏览,找一找。

生找,标画语句。

出示句子:

“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我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条了!”

“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师:给指望换个词。

生:希望。

生:期盼。

生:渴望。

生:第八自然段。

师:细读第八自然段,勾划相关语句,写下你的理解、体会。

生默读,批注。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毒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

生:我从毒打一词,知道这不是一般的打,是凶狠、无情的打。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

生:我从揪、拖、揍,看到了老板根本不把凡卡当人看,凡卡该多疼啊!

生:我从一点儿面包,又一点儿面包,知道凡卡吃的也很差,吃不饱。

生:饭卡也没有睡觉的时间,根本睡不好觉。

师:这是一个9岁孩子在倾诉自己的苦难,请用低诉的语调来读。

生:齐读。

生:我感觉应该是“揪”、“揍”、“戳”。

师:这三个关键字可同时概括为一字,哪个?

生:打。

生:我觉得还有一个字:“饿”。因为他早饭只有一点面包。午饭只有稀粥,晚饭也只有一点面包。

生:我觉得还有一个字是“睡”。

师:是的,课文正是从“打”、“吃”、“睡”三个方面来表现凡卡的生活,从这三个词我们体会到凡卡没有指望的生活,从老板的动作我们看到了他们的无情和凶狠,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这就是文章的细节描写,(板书)于细微处见精神,一字一词都传递着文字背后的深意。

师:凡卡的生活像一首凄婉的诗在触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小诗。

在鞋匠的家里,

他忍受着_________;

他忍受着_________;

他忍受着_________。

但他仅仅只有九岁!

热闹的莫斯科,有那么多人,但凡卡_____;

繁华的莫斯科,有那么多东西,但凡卡_______;

......

在这冰冷的圣诞前夜,

我听见,他_____地叹了口气,

我知道,他想_______!

生:思考、填写。

学生展示。

(一)续写:请你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项完成。

1、凡卡的信终于寄走了,同时寄走了他满心的希望,按照凡卡的想法,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呢?(写一篇短文)2、凡卡的梦会变成现实吗?凡卡醒了………(写一个片段)3、凡卡梦碎,现实依旧,请你写几句话赠给小凡卡。(写几句话)

(二)推荐阅读:

契诃夫的其他作品

高尔基的《在人间》

小说教学设计篇六

沈阳市的第四十七中学

八年级语文组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一)回到原文分小组活动,每小组以本单元的一篇课文为例 1 分别概括“三要素,情节结构,主题”; 2 复述每篇课文; 肯定学生复述的基础上,提出缩写的主要原则及方法(教材148页写作训练)

(二)分项练习

学生通过一节课的训练,谈谈自己的体会或收获。五 作业:

连段成篇 学生动笔进行小说缩写

;十二岁的叙利奥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与在铁路工作的父亲和几个弟妹一起过着清苦的生活。

;;;父亲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每天晚上都抄写签条,知道深夜才睡。叙利奥知道后瞒着父亲在夜间悄悄抄写签条。;;;;由于他常睡不好,所以睡眠不足,精神不振,导致成绩下降。父亲看见这种情形,责骂叙利奥,还对他越来越冷淡。叙利奥很伤心,多次决定终止这项工作但就是忍不住。;;;;一天晚上,父亲发现了真相,胸中冲满懊悔与慈爱。

《我发现了„„》教学设计

一、布置观察,积累素材 学完《童年的发现》后,给学生较充裕的时间,用心去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看看自己有什么新的发现;用心去回忆自己脑海中积累的材料,想想自己曾有过什么样的发现。

二、激发兴趣,拓展思路

1、谈话导入,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如,可以这样说:著名的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牛顿因为发现苹果落地的秘密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因为发现了壶盖跳动的原因而发明了蒸汽机„„有多少发现,就给人带来多少惊喜。可见,发现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本领,谁掌握了这个本领,谁就有可能成为有本事的人!正值童年的你们,一定也有自己独特的、有趣的发现,想把你的发现告诉我们吗? 2、让学生自由说一说都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说到日常生活中的发现。如,发现妈妈爱美了,爸爸勤快了;发现马路边的路灯按时亮起来,公园里的动物多起来了;发现种子怎样发芽,向日葵如何转动了;发现电视里的环保广告多了,发现人们都在学英语了;发现战争太可怕了,美国太霸道了。还可能说到学习生活中的发现。如,发现语文书变了,课文比以前有趣了;发现老师讲课方式变了,学校活动多了;发现应用题有五种解法,记生字也有窍门;发现新老师像朋友一样,同桌也不讨厌了。教师根据学生说的,适当总结评价:你们几位说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发现,你说的是学习中的发现,真是有心人!通过这样来肯定学生的发现,开启学生的思路。

3、引导学生读习作提示,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自己的发现清楚地告诉别人。要求把发现了什么以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题目可以用“我发现„„”,也可以自拟。

三、自主习作,因材施教

学生构思后自主习作时,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指导。对全班的习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选择典型的习作(如,过程写不清楚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的),相机评价,具体指导。

四、朗读习作,评议修改

选典型习作三至五篇,读一个评一个,师生共同评议。从是否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了、语言是否流畅、用词是否准确等方面进行评议。结合评议,引导学生对所评习作口头修改或补充。然后,各自修改习作,进行誊抄。修改时先自己修改,再请小伙伴帮助修改。

五、佳作欣赏,激励评价

此环节安排在批阅习作之后。首先,选出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各具特色的习作,请小作者读给大家欣赏,师生简要地进行品析;然后请这次习作有较大进步的学生读他们的作品,教师点评鼓励。最后,教师总结,不仅表扬学生作文的成绩,更要表扬学生的发现和创造。

作文:《小抄写员》缩写教学设计

习作内容

读了《 小抄写员》你一定很感动,要是你想把这个故事简单地介绍给别人,可以缩写。缩写的要求主要有两条:第一内容要完整,重点要突出。重要的内容可以多说几句,次要的内容要一笔带过。第二语言要简练。这次缩写不要超过三百字。

设计理念

本设计抓住“ 感动”,让学生融情读文,抓住重点缩写,进行对文本的概括训练,既巩固运用文本的语言,又不囿于文本语言,超越文本语言,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简练性及概括通顺连贯的能力,让学生明白能重点突出、语言简练地写清一件事,也是小学生很重要的一项语言能力。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明确内容

1、教师谈话引入:进入21世纪后,人的信息接受量大大增加,时间节奏加快,能重点突出、语言简练地向别人介绍情况,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2、明确写作内容:缩写《小抄写员》,要求内容完整,重点突出,语言简练。字数不超过三百字。

二、复习课文,确定重点

1、复习课文:让学生说一说课文的梗概。回忆文中故事起因、经过、结果。

2、确定重点:让学生说一说《小抄写员》的重点部分,并回忆重点部分的内容及父子俩的表现。

三、明确要求,教给方法

1、提出缩写要求:a、要忠于原文,内容完整。即缩写不能改变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不能改变原文的主要内容,不能改变原文的体裁和结构。b、要重点突出,语言简练。重要的内容可多写几句,次要的内容一笔带过。c、要前后连贯,语言通顺。缩写后的文章,句与句之间要注意连贯通顺。

2、教给缩写方法:教师通过适当示范,让学生明白缩写中的并、删、改、换、留等方法。

四、运用方法,自主尝试

1、合作讨论,缩写事情起因。

a、出示1~4节内容,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运用哪种方法进行缩写,缩写结果怎样。

b、相互交流,教师提示:明确事物起因并不是重点,只要写明白即可,可采用合并每小节意思的方法来进行。

2、自主尝试,缩写事情经过。

a、对照上面表格,让学生自主尝试,动手缩写事情的经过。

b、相互交流补充,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提高。

重点解决:

a、从“ 叙利奥知道父亲的脾气”到“ 就这样做下去吧”,这是叙利奥第一次代写,没有被父亲觉察。父亲因签条抄得多,很高兴。叙利奥心里也很快活,决定继续做下去。(运用合并小节意思方法)

b、父亲四次责怪,叙利奥总是忍着的情形。要让学生写清父亲为什么责怪叙利奥,而叙利奥又是怎么做的。(一是运用改的方法把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缩成概括叙述式;二是运用删的方法把细节部分删去,如叙利奥的疲倦样子、父母的一些言行等;三是运用留的方法,留下一些描写的重点词句,像表格中一些词语。)

3、大胆放手,让学生缩写事情结果

五、学生习作

第二课时

一、对照缩写要求

1.缩写要忠实原文的基本情节和故事原貌。要做到“五不受”。一是原文的体裁不变。二是原文的中心思想,基本内容不变,三是原文的情节和主要人物不变。四是原文的层次结构不变,五是原文中有代表意义的话,描述主要人物言谈举止的话,概括主 要事件的话不变。

2.重点突出。对原文的重点部分多写一些,其他部分要略写,能合并的要合并。如叙利奥的心理活动要 适当详写。

3.缩写要严格按缩写文题的要求去做。字数限制在三百字以内。

缩写常用的方法有“删、留、缩、合、改”五种。

“删”:即删掉一些与中心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

“留”:即原文中的主要内容,重要情节或关键词句留下。

“缩”:指原文中不必要的修饰词,限制词删掉,把句子缩短。

“合”:即把原文中有关的语段进行合并。

“改”:把原文中不是重要内容的地方用概括的语言写出来。

二、反复修改

对照是否内容完整、是否重点突出、是否语言简练、是否前后连贯通顺等要求,进行以下三轮修改:

1、自主修改:认真对照原文,读一读自己缩写的文章,按习作内容要求修改。2、小组修改: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互相朗读文章,同学之间相互品一品、评一评,看看哪个地方是大家所欣赏的,哪个地方大家认为还要进一步修改。

3、集体修改:在小组互评的基础上,抽典型文章,进行集体修改点评。师生合作,提出修改意见,然后每位学生再进行修改。

三、范文赏析

缩写《小抄写员》 叙利奥是个读小学五年级的男孩子,他有一个温暖的家,一家人过着清苦的生活。

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父亲除了白天去工作外,每天晚上都不辞劳苦地给别人抄写文件,叙利奥想帮父亲写,可父亲丝毫不愿耽误他的学习时间。

于是,在每晚父亲入睡后,叙利奥都瞒着父亲,偷偷起床帮父亲抄写签条。天天如此,致使叙利奥白天学习时总想睡觉,不能用心,时间久了。父亲以为叙利奥不再认真学习了,渐渐开始责骂他,甚至不管他了。叙利奥非常难过,他经几次思想斗争后,他仍然决定干下去。

就这样干了四个月,直到一天夜里,叙利奥的所作所为最终被父亲发现了,父亲非常懊悔,对孩子的误解终于消除了。叙利奥睡了四个月以来的第一个好觉。评析:在缩写时,作者能忠于原文的体裁。按照原文记叙的顺序,保留主要内容,略去次要。把故事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叙述得十分明白。缩写后语句通顺,结构完整,段落衔接自然。

by:四-六语文资源 posted @2005-9-16 17:05:00 阅读次数(1411)评论(0)

小说教学设计篇七

华师一附中刘晓霞

高二上学期,我校的语文课选择了三本教材:一是必修四,二是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三是读本。其中内容多、形式新的选修教材成为本学期教学的难点。从内容上看,《外国小说欣赏》共八个单元,每个单元两篇课文、一篇理论介绍,而且大部分课文都是短篇,所以,老师可以从容地教,学生也可以细细地学。

如何让这一本选修教材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新学期开始之前,我在学生中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请十个学生谈谈在小说阅读中的方法、心得与困惑。得出的结论是:

1、学生有热情。相对于其他文体,学生更愿意读小说。

2、阅读无深度。一半以上的学生仅以猎奇或是读故事的心态来读小说,把情节一看,阅读就结束了,没有深入分析人物性格、作者技巧、思想内蕴。

3、知识不系统。对于小说阅读的方法,还停留于“情节、环境、人物”三个方面;对于中国小说的发展,只有断点式的印象;对外国小说的发展,一无所知。针对以上情况,我对选修之《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做出了这样的定位:

1、教材定位:不是必修教材小说单元的延伸,而是深化、更新和拓展。必修5册书,只有两个小说单元,其中的外国小说只有两篇:《老人与海》、《装在套子里的人》。前者重在欣赏人物形象,后者重在把握情节和主题。教师应通过本选修教材中的“情节”、“人物”、“主题”、“场景”单元的教学,深化、更新学生在必修中的相关知识;应通过“叙述”、“结构“、“情感”等单元拓展学生阅读外国小说的视野。

2、内容定位:在开课之初(也可以是整个选修模块上完以后),为学生适当勾勒外国小说史的大致轮廓。在进行单元教学时,以理论带欣赏,重点关注必修中没有提到的新概念,如“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人物与情节的淡化”、“主题的实现”等。

具体教学思路如下:

一、结合教材定位,勾勒文学史的大致轮廓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适当地勾勒外国小说史的大致轮廓”。所以,在开课之初,我用了一课时,为学生大致梳理了一下外国小说发展的流程,重点讲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品及创作主张,强调现代主义小说诸流派的创作主张——向内转、关注人的精神世界。

二、结合学生情况,确定内容上的先后顺序

《外国小说欣赏》一共有8个单元,以小说的基本元素而设定。这8个元素有的是学生很熟悉的,比如“情节”、“人物”、“主题”、“场景”、“情感”;有些是学生很陌生的,如“结构”、“叙述”、“虚构”。而教材的编者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开篇第一单元设置为“叙述”,难度太大,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脱节。所以,我没有严格按照课本上的单元顺序来讲,而是按照人物——情节——场景——情感——主题——结构——叙述——虚构这一顺序来安排教学,让学生能够顺利、流畅地把必修中习得的阅读方法迁移到选修教材中来。

在每一单元内部,教材安排了两篇赏析课文、一篇理论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课文赏析和理论指导的顺序。若是学生整体能力出众,教师可以采用归纳法,即先赏析课文,再进行理论总结;也可以采用演绎法,即先进行理论指导,让学生形成一个系统认识,再用具体的课文来验证这一认识。

三、结合理论指导,确立每单元的教学目标

以“人物”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的理论指导部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原则——贴着人物写,列举了两种方法——揣摩心理、描写言行,介绍了人物的两种类型——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所以,对于这一单元中我们可以抓住两点来引导学生阅读:

一、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二、作者塑造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在《娜塔莎》中,我们可以通过娜塔莎的一系列动作来体会这个姑娘的热情和活泼:她披着短外套,跑到索尼亚面前,看了她一下,然后又跑到母亲面前,刚刚吻到她,又跑到女仆面前。我们也可以通过娜塔莎的心理来体会这个小姑娘的单纯和对爱情的渴望:她几乎要哭了,因为跳第一圈华尔兹的不是她。而娜塔莎与索尼亚的争吵,又可以看出她的盲目、固执,这是人物性格中的负面因素,为人物命运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到这里,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是一个性格复杂、立体丰满的圆形人物。

四、运用各类活动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1、教师示范与学生主讲结合新课改要求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要求老师由课堂的主导者变为引导者、与学生平等的首席。新课改的理念如何落实?选修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一方试验田。

本选修教材中的阅读课文分精读和略读两部分。我们不妨在这两个部分上做文章:精读课文由老师来做示范分析,略读课文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完成。在学生探究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确定讲课的切入点和重点;和学生一起讨论难点,得出结论。最后,教师拿出课时和讲台,让学习小组把探究的结果展示出来。

2、分析与朗读、表演、视频相结合选修教材中的很多课文,有生动的人物对话,对精彩的故事情节,这都是教师可以利用的资源。例如在讲《娜塔莎》时,为了让学生通过语言、动作体会人物个性,我在第二小节的教学过程中安排了一个课本剧表演,在第三小节的教学中安排了一段分角色朗读。

3、课内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因为课内教学时间有限,有些研究课题可以交给学生,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来完成。学生常常觉得新课改背景下的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老师又觉得新课改后教学要求高教学内容多,如果把研究性学习与我们的选修课结合起来,就可以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

我在进行外国小说的教学时,有学生对现代派小说很感兴趣。我建议她邀请几位有相同志趣的同学,组成一个研究性课题小组。然后,我们坐在一起,试着找一个有效的研究课题。在讨论中,我发现几位同学都读过卡夫卡的作品,于是就引导学生把卡夫卡的作品作为研究的对象,题目定为“卡夫卡笔下的真实与虚构”。学生把研究提纲以开题报告的形式传给老师审批,老师附上指导意见后,学生开题、研究,最后以一篇论文作为本课题的结题报告。

五、结合必修教材,完成能力上的顺利迁移

也要注意一点,这一本选修教材和我们必修教材中的小说单元有很多相承相联的地方。教师如果能完成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之间的沟通、统一,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完圆形人物的时候,可以加以拓展:在我们曾经读过了小说中,有没有圆形人物?由此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我们在必修中学到的人物形象,如心狠手辣但又聪明伶俐的王熙凤(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曾经安分守己后来揭竿而起的林教头(必修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以上是我在《外国文学欣赏》一点粗浅的心得。对于新课改背景下的选修教材,一线老师们都觉得有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惶恐之感。若要让我们的选修教学成熟起来,让我们的语文课真正高效起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革命尚未成功,我们一起努力!

小说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的: 通过缩写小说训练,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2 把握“缩写”的方法,原则; 3 学会运用精练简洁的语言。教学重点: 通过缩写小说训练,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2 把握“缩写”的方法,原则。

教学难点: 把握“缩写”的方法,原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用简练的语言去概括原文的意思。记叙文,细致描写的部分可压缩成粗略的描写,详尽叙述的部分可压缩为概括叙述,详细的对话可以改为简略的对话等。说明文,可概括那些对特征、本质解释的文字。议论文,可将理论论据由具体引用压缩成概括引用,事实论据可由具体详细叙述变成概括略述,有的论据还可以一语带过。也可以把几段文字压缩成一段文字。还可以把段缩成句,长句缩成短句,以及把抒情性的句子缩成一般的陈述句。

以上三种方法可能结合使用,务必使缩写后的文章尽量保留原文精彩的句子或中心句,做到结构完整,中心明确,语言流畅,特别要使保留的部分和变更的部分衔接自然吻合。不能改变原文的体裁,打乱原文的顺序,另起炉灶,重新组织材料,更不能随意发挥,添枝加叶。

(二)分项练习

1人物:围绕人物让学生从原文中概括出相关的内容,例如人物特点,事件等; 情节发展:小组内分工,分别缩写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老师到小组内进行指导; 念学生的范文,互相交流。

四 谈体会

学生通过一节课的训练,谈谈自己的体会或收获。五 作业: 读了一篇好文章,你一定很受感动吧?要是你想把这个故事简单地介绍给别人,你可以用缩写的形式。缩写,就是把内容较多、篇幅较长的文章按一定的要求,在不改变基本内容、不改变中心、不改变体裁、不改变顺序的情况下写成较短的文章。从我们学过的文章中选择一篇进行缩写,篇幅不超过500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