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呼兰河传读后感网 呼兰河传读后感(大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07 14:46:06 页码:13
2023年呼兰河传读后感网 呼兰河传读后感(大全10篇)
2023-10-07 14:46:06    小编:碧墨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网篇一

在哈尔滨上了四年大学,我对萧红的印象,就与对索菲亚教堂、松花江等等的印象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一个地标,一个符号,一个哈尔滨附属的标签而已。

正如在家门口的景点,游客对其兴趣要比本地人大许多;对萧红此人及其著作,我曾经也提不起什么兴致来,仿佛了解她的名字、她出生的地点,就知道了她的全部一样。

直到我开始了关于她的学习;尽管她在教材里,只占了不到2页的篇幅。现代文学史有个特点:榜上有名的男作家比女作家多太多——当然,不只是文学史,全部的历史也均如此,history即hitory——于是对着寥寥几位女性作家,我便很愿意去了解她们更多一点。

至少,我读的时候,经常觉到难以呼吸。在她的字里行间,寻找一些我熟悉的事物,是阅读过程中的一个乐趣。绝大部分都是非常陌生的情景。放河灯、跳大神、野台子戏这些带有一些迷信色彩的风俗是早就绝迹了的。然而描写对话时所捎带的一点点口音,“你多暂来的?(你什么时候来的)”,譬如这种,便会让我感受到只有“自己人”才懂得的亲切。那天边傍晚诸多色彩与变幻的火烧云,那高远澄澈的蓝天之下,“低垂到帽檐的云朵”,若不是从小在这边长大,大概是无法领会,这令人目眩神迷的、可以使幼小心灵铭记一生的,自然的美丽。

然而正是这种熟悉感,使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我脚下的这片土地,在遥远的过去,在封建宗法制度与扭曲的伦理道德的控制下,人们是如何既善良又残忍暴虐,既淳朴又斤斤计较,既热情又冷眼旁观。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萧红关于小团圆媳妇的那些记忆——租住在“我”家小偏房的,是老胡一家老少三代人。他家二孙子订亲订了个“小团圆媳妇”,即童养媳。接她过门的那天,邻里都跑过去看。“我”见到的是个“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脸“黑忽忽的,笑呵呵的”;“怪好的”,十二岁的小姑娘。

住在院子里的人,大体是对她没什么不满的。然而不挑出点不是来彰显自己的真知灼见,或许这热闹就白看了。于是便纷纷计较着她“太大方了”,“不知道羞”,“团圆媳妇也不像个团圆媳妇了”。

于是,她婆婆决定,“给她一个下马威”。从此,“我”总是可以听见,从她家传来的那小媳妇被打的哭叫声。越打越厉害,不分昼夜。半夜、清早,每天每天,一直哭叫到冬天。

哭声停下了,可是跳大神那敲锣打鼓,唱念俱全,又时时地响起来了。原来,是那家团圆媳妇终于病了。那时候是没有就医这个概念的。人的生老病死皆是“大神”掌控,病了,越病越厉害,便是大神要带她走了。

热情的邻居们大概是都有看病的本领,纷纷出主意:偏方、邪令、画花脸、烧纸人做替身……林林总总异想天开。之前那些,被婆婆吊在房梁上用皮带抽、拿烙铁烙脚心等等美其名曰“教规矩”的毒打与折磨算是停下来了,而被冠上“治病”名义地折腾,又日复一日地开始了。有一日,不知是哪位“大神”指点老胡家,用大缸当众给小团圆媳妇洗澡来治病。于是她婆婆请几个人,不顾她的挣扎,在院子里撕掉她衣服,抬进大缸,抬进预备好的滚烫的热水中去。

她逃命的挣扎被当作是疯魔了。人们把热水从她头上浇下去,旁观的人兴奋地恨不得自己是那拿着水瓢的人,狠狠地浇几次下去。小媳妇晕过去了。晕过去便抬出来,此时大家都心痛、心疼这可怜的小媳妇。然而一旦她醒转过来,人们又丝毫不顾她的挣扎,又把她抬进缸里,按头、浇水。来来回回烫晕了三次。因为“大神”说,必定要浇足3次水才行的。

最后,小团圆媳妇还是死了。“人生何似,为什么这么悲凉。”萧红并未对这些记忆中的人和事做出太多直白的评价。她用她童年的眼光去观察,于是叙述的口吻中少有悲伤,是一种近乎残忍的天真稚气。然而,我能够看到字里行间有个压抑着的灵魂,在清冷地望着这一切。

这种控诉,没有饱含热情的大声疾呼,没有第三人称上帝视角的批判,只有冷清清地描绘,淡漠地讽刺,却自有一种触及人心的力量。然而,最令人痛心的,不是小媳妇的死,不是这些在近百年前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已经发生过的迫害。而是,在现在,在我写下这行字时,世界上仍有一些阴暗的角落,发生着这种同样残忍,甚至更甚于此的事情。而我们这些旁观者、除了说出自己的反对、指责之外,无可奈何。

而对于另一些人,不叫好,就已经是他们最大的善良了。

听课的时候,有个老师说,阅读悲剧的人是很勇敢的人。现实或者已经很让人不满,而悲剧会揭示更多、更深层,而或许还未涉及到到我们生活的世界黑暗面出来,而直面这些是需要勇气的。这大概也是傻白甜文学影视永远不会缺乏市场的原因吧——人们总是需要一些虚假的安慰。我也不例外。

此前我并没有这种勇气。应该是要感谢这两个月的文学史学习。

呼兰河传读后感网篇二

有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人说书是人类的.精神粮食,有人说书是通往成功的一座桥……总而言之,书是我们每个人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即使三天不吃饭,也不能三天不读书。

我认为的好书是能够让人们懂得道理的,是能让人们学到知识的,是一看就能让人沉迷的。如:《骑鹅旅行记》、《狼王梦》、《草房子》、《呼兰河传》……而最让我动心的就是这本《呼兰河传》了。

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作者张乃莹(萧红)在呼兰河城的童年往事、与邻居的趣事等等。

作者用朴素的笔调,真实而动人的向我们讲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的社会生活。并且向我们揭示了传统意识对人们的束搏和危害,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的同情。

这本书共七大章,前四章写出了呼兰河城的风景和风俗,后三章描写了三个人物,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冯歪嘴子这个人物。他的生活环境十分贫苦,即使他遭受着人们的唾弃和讽刺,他的生活态度也并没有任何改变,他和他的儿子一起努力活着。

他让我知道一个道理,不要在意别人的目光,无论别人怎么骂你、说你都不要去理会,和往常一样生活,才能坚强的活着。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还使我迷恋,如果你们想看一看作者的家乡的风景和习俗,就去买来读一读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网篇三

《呼兰河传》中,作者萧红细腻地描述了旧时代的呼兰河。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是著名大作家高尔基所说的,他深刻地指出读书对人们的重要性和多读书的好处。在昨天,我读完了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所创作的《呼兰河传》。

这本书创作于1942年,萧红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它在艺术形式上是比较独特的:它虽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但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

矛盾曾经这样评价:“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合上《呼兰河传》,我在想,现在我们的童年是快乐的,但萧红的童年是灰暗、不快乐的,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美好童年。

逛书店,在书架推荐的书目中,看见了一本我熟悉的书,那是萧红的《呼兰河传》,书的封面是绿的,加了很多精美的画片。而我家中藏有的这本书的封面是白色的,只有一张作者的小照,忧郁的眼神看着前方。

初次看这本书的时候,对于书中表达的深层次的悲哀无所体会,只觉得作者描绘的童年生涯是格外的生动有趣。萧红现代着名女作家于1920xx年6月2日出生1942年1月22日逝世,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呼兰河传里最有趣的还属第三章,作者说她家有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都是金粉。

后来,她说她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摘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多么有趣啊!

《呼兰河传》这本书真的非常好看也非常有趣,我推荐大家去看《呼兰河传》

放假写完作业后,随手翻开一本书,书名叫《呼兰河传》,我突然想起我们语文书上的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中的那个萧红,不就是着本书的作者吗?于是,我便认真地读这本书。

文章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没多久她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 。在那个年代里,她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的,是自作自受的,是没有人可以挽救的。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在知识中变得更加的睿智,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

用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动地就是后院的那个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作者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那充满温馨的一段时光。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在童年里,我们可以自由地玩耍,没有烦恼,没有纷争。春天,我们可以在三月春风的吹拂下去放风筝;夏天,我们可以在游泳池里去享受水的清凉;秋天,丰收的季节来到了,我们可以品尝美味的水果;冬天,我们可以和雪人去亲近,享受那晶莹的世界。相比较,我们的童年更是幸福的,我们更是幸运的。这更让我感受到了萧红在离开家乡来到香港后,她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用自己那轻盈的文笔写下了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处处是故事。

呼兰河留给萧红的,正是萧红想要告诉我们的吧,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永远不要重蹈覆辙。

作者萧红细腻地描述了旧时代的呼兰河。在她的描述下,我渐渐地走进了旧时代的呼兰河。这个小城并不繁华,不像现在的城市。但那儿的人却很善良,可是他们有封建时代的无知于迷信。灰色的社会,灰色的思想,一切都是灰色。

第一个故事反映了呼兰河的人们的无知在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这个泥坑有五六尺深,不下雨就像粥一样,下了雨就变成了河了。人们和家畜无论在晴天还是雨天,难免会有些灾难。这泥坑里边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小狗、小猫,鸡和鸭也经常死在里边。我想大家一定会想到填平泥坑,我想错了,大家的想法五花八门,有种树的,有拆墙的......

第二个故事反映了人们的迷信。东二道街上有几家扎彩铺,这是为死人而预备的。人死了,魂灵就要到地狱里边去,地狱里边怕是他没有房子住,没有衣裳穿,没有马骑。活着的人就为他做了这么一套,用火烧了,据说是到了阴间就样样都有了。穷人们看了这个竟觉得活着还没有死了好。

迷信还是迷信,说什么跳了大神,给人看病。嫁人还得看生日,如果生日不好,只能嫁给钱财万贯的男人。萧红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是想告诉我们,让我们了解历史,了解过去,永远不要重蹈覆辙。

呼兰河传读后感网篇四

呼兰河是北方的一座小城。当它被严寒笼罩时,出行的人们就会窘态百出。卖豆腐的人一不小心,盛豆腐的方木盘就被冻在地上了。卖馒头的老头儿走在街上,时不时就会摔一跤。馒头就从推车上滚了下来,旁边的人就趁机拿走了几个。

小城十字街聚集了呼兰河的精华,虽不繁华却称得上热闹。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

在东二道街上,有一个五六尺深的大泥坑,时不时就要闷死动物。无论谁从这里过,难免要费一些周折。在城里,经常会听到类似“那泥坑又闷死狗了。”之类的话。

虽然那个大泥坑经常给呼兰河的人们制造麻烦,但人们宁愿与它斗智斗勇,也不愿把它填平。人一旦习惯于一种无所谓好坏的状态,就很有可能陷入麻木的泥潭。有时候,我们只有敢于跳出惯有的思维,才会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和意义。

在呼兰河,豆腐是一种特别可口的食物。人们都很欢迎卖豆腐的,小孩子也想开个豆腐坊,因为那样就能自由自在地吃豆腐了。

豆腐不但是人人都想吃的东西,更是呼兰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人们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会有一些意料外的坎坷或磨难,只要我们乐观面对,总能看到生活的希望。呼兰河的人们就是在这样看似平凡又充满趣味的生活中,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

呼兰河传读后感网篇五

《呼兰河传》创作于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以下由小编整理《呼兰河传》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读了萧红的《呼兰河转》感触颇深,她用小时候的视角,谱写了一方水土的风俗人情,一部凄婉的歌谣。文中几个章节中的几句话感觉很精彩,忍不住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一个扎彩铺,扎出的房子、厨子、骡子、大白马、车子活灵活现。大至喷钱兽、聚宝盆、大金山、大银山,小至花盆、茶壶、茶杯鸡鸭鹅犬样样不缺。看着穷人都觉得活着没有死了好。

看似一句淡话,细嚼起来,人世间的辛酸苦涩,浸在其中。又有不乏幽默。

还有,胡家的团圆媳妇婆婆,鸡鸭、猪、狗猫不舍得打,打猫怕把猫打跑了打狗怕把狗打跑了,打猪怕把猪掉了斤两,打鸡怕不鸡不下蛋。唯独打小团圆媳妇一点毛病没有,她又不会跑掉又不会丢了,又不会下蛋,又不是猪,掉了近两也不要紧又不上秤!

婆婆的算计和愚昧无知,封建世袭生活着的婆婆,打媳妇是想当然。就因为小团圆媳妇仅仅有十二岁,长得却像十四那么高。太大方了,不知道羞,吃饭吃三碗,要给小团圆媳妇一个下马威,不打规范不出一个好人来。小团圆媳妇还不如鸡狗猫,鸡狗猫是不可以打得。小团圆婆婆没有觉着打媳妇有什么不妥。打伤了,打病了,找来跳大神的跳跳大神,花五十吊钱给云游真人来医一医,破一破。这还舍得。自己手闹了事,三吊钱的红花都不舍得买。生活在她看来就该这样,没有什么不对。打伤了,医。医好了,再打。可怜小团圆媳妇直到被活活地折磨死!小团圆婆婆竟没有觉着有什么不妥,只是被云游真人吓一吓,怕了怕,想了想,还不想过早的下地狱……让人觉着又可怜又可气又可恨又可悲。

他们的父母生他们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就是希望他们吃饱穿暖,但他们吃不饱穿不暖,逆来了顺受了,顺来的事却一辈子都没有!

这样的话看似随口道来,却写出了穷人唏嘘世道不济,没有愤怒的控诉,字里行间却在鞭挞着当时社会,勾略出了穷人凄凉麻疲了的生活状态。

一个个凄婉故事,宛如一个大磨盘,将你的心,压着、碾着……

还有冯歪嘴那冰冷的小磨坊。冯歪嘴的女人一死,大家都觉着冯歪嘴算完了,扔下来两个孩子,一个四岁,一个刚生下来。可是冯歪嘴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里那样绝望。他看见两个孩子反而镇定下来。他觉着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

于是他照样活在这个世界上,照样负起那份责。冯歪嘴的小儿子,在别人眼里非死不可,这孩子却一直不死……他看着孩子一天长大,小的都会笑了。

这又是一个悲惨的家庭,好在冯歪嘴子看着别人怎样做,他也要怎样做。不管他自己有没有这样的能力,他要负起养活孩子的责任。这是书中最给力的一个人物,他孩子的活,是人生存的希望。不管怎样难熬,该怎样就怎样!

萧红奇思妙想好似神来之笔。

比如:这缸渣为什么不扔掉,大概是为了养潮虫的。有缸渣就有破坛子陪着,有砖头就有泥土陪着,有破槽子就有破梨子,他们好像都配了对,结了婚,而且都有了生命送到这世界上来,比方破坛子里的似鱼非鱼,大缸下面的潮虫,猪槽上的蘑菇。

写的都是最脏最不屑东西,作者却那么生动地赋予了每个物件于生命,感受到了作者的智慧和可爱的童真,让人忍俊不禁。

从古至今男权主义一刻也没有离开过社会。节妇坊是男人修的,他是主宰,他想怎样写就怎样写,他想让你怎样做就怎样做。女人从来就是附属和被歧视的。我通过萧红这段文字感受到了女人,是这么的可怜,男尊女卑世袭了几千年,我们依然无助的看着男人玩花样养小三,三妻四妾来证明自己的强大,女人只配独自流泪,暗自神伤。情感不可以出轨,身体更不可以出轨,不然就是不守妇道的坏女人。男女平等只是口号,是未来。

终于读完了萧红的《呼兰河传》,这本不长的小说,我整整读了有半年的时间,不是不用功,作品所流露出的“孤寂与苦闷“情怀,让我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中。

《呼兰河传》的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边。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这是小说的第一章所呈现给读者的一个场景。呼兰县城我是去过的,今天的东二道街宽阔的马路和鳞次栉比的高楼已经找不回作者小说里的丁点影子,感叹时光与文明、进步同行的伟大。

在现代作家中,萧红不是一位大家,但却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其扛鼎之作《呼兰河传》集中体现了萧红对民族生存状态以及个体生命的思考,以及在精神上承继了五四时期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乡土叙事的启蒙主义,也最能体现出她小说创作的风格。

在萧红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幼年生活的舞台便是她家后院的那个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作者和祖父在大榆树下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百花和蝴蝶带给萧红童年生活的无限乐趣,这让人感受到了萧红在离开家乡来到香港后,她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萧红用自己轻盈的文笔写下了这部小说,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处处是故事。

这座大花园对于萧红的意义如同鲁迅对百草园的情感,是其文学创作的精神家园。作者贯穿小说的是“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小说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没多久她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让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为了她用了那么多的钱,使了那么大的劲,这是一个赔本的买卖。

一个团圆媳妇死去了,还有更多的像团圆媳妇这样的女人在受着迫害!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妇的死……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妇女们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的,是自作自受的,是没有人可以挽救的。每读到此,心中的伤痛油然而生,看着今天妇女们的工作、生活,她们虽有无比的烦恼,但却没有无比的痛苦。

一部小说带给人们的应是阅读的快感,愉悦是快感,震撼是快感,思索也是一种快感。《呼兰河传》就是这样一部小说,会带给读者触动和思考,不信,您读读看。

呼兰河传读后感网篇六

《呼兰河传》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自传。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来创作的这部小说。

这部小说主要描写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其中还塑造了四个经典人物,即慈爱的祖父、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古怪的有二伯和坚忍的'冯歪嘴子。

而这本书让我唯一感到温馨快乐的,就是萧红和她的祖父在一起的时候。她的祖父是一个慈祥、温和的老人,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她,所以,她一天到晚,门里门外,寸步不离祖父,她和祖父一起在后院里玩,一起念诗......她就像那院子里的倭瓜、黄瓜、玉米、蝴蝶......一样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其中最让我难过,也是最悲惨的就是小团圆媳妇了。她是一个童养媳,但却只有十二岁,成天乐呵呵的,可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她,左邻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为,都说应该打。胡家就越打越凶,时间也越打越长,小团圆媳妇被折磨的生了病。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话,决定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洗澡时,很多人来看热闹,之间她被滚烫的开水烫了三次,几天后终于被折磨死了。

看完这本书,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在想,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不一样的。让我们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将来等我们长大了,也来回味这份属于自己的美好童年。

呼兰河传读后感网篇七

在这个暑假,我阅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是萧红走到人生尽头时创作的长篇小说。

当时,萧红虽然还不到30岁,可是身体十分虚弱,战争的摧残和感情的冲击令她长期身心疲倦,患有多种疾病。

与此同时,她的文学水平、创作观念和技巧已经达到了顶峰。

全书共分为七个章节,里面的内容无关现在,也不关未来,只是萧红对自己童年时代的一个回忆。

她既没有美化它,也没有丑化它,而是以一个现代主义作家的态度描绘了一个长长的旧梦。

呼兰河小城里的人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丑恶的一面。

其中的民俗描写,使我领略到了呼兰河小城的风土人情。

当我读到小团圆媳妇不幸去世时,我的心和萧红一样愤愤不平。

她才只有12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龄,而她却早被卖给了老胡家做童养媳,没有妈妈疼,这已经够可怜了。

可她就算再拼命的干活,还是会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遭受到一个说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的“教诲。

《呼兰河传》里既没有批判,也没有谴责,反而流露出一丝幽默和顽皮。

《呼兰河传》还是一部东北民间文化的说明书。

萧红为人们毫不知晓的故乡作传,为一群卑微的凡夫俗子作传,这体现了萧红独特的写作视角。

《呼兰河传》用孩童讲述的方式,看似松散跳跃,但并没有脱离整体的结构。

也正是因为借用了孩子的口吻,小说显得纯净朴素。

萧红用她动人的笔调,描述着她童年的趣事。

希望大家也去看一下吧!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一部自传式的长篇小说,描述她幼年记忆中故乡呼兰河城的风土人情和民间故事。

比如跳大神、常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第三、四章写作者小时候家里的后院景象以及与祖父的短暂生活;第五章一向到结尾分别写了老胡家的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几个人物的故事。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

开篇严冬笼罩下的北方自然景象,奠定了整本书的基调。

卖馒头的老头在冰雪天叫卖,不留意跌倒,馒头从箱子里滚了出来,有人趁此机会捡馒头离开,老头爬起来见馒头不对数,只是看着那人的背影哀叹:“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

人们总是埋怨天气,不埋怨人。

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每逢下雨就变得像炼胶的大锅,粘过苍蝇、蜻蜓、燕子,淹死过猪狗猫鸡,赶路的马也陷进去爬不起来,人们过路也得留意翼翼,还有小孩差点被淹死。

人们每隔一阵就要抬车抬马、救人救畜,却总是不厌其烦,而且没有任何人说要把泥坑用土填埋起来,更没有人这样做。

正因有了泥坑,大家有了热闹,还能够因此吃被淹死的便宜的猪肉,甚至有马陷进去被救起来后,人们也传言马死了,正因“若不样说,显得大泥坑太没有什么威严了。

  “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但是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地过着。

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地默默地办理……但这是大自然的威风,与小民们无关……呼兰河的人们就是这样,冬天来了就穿棉衣裳,夏天来了就穿单衣裳。

就好像太阳出来了就起来,太阳落了就睡觉似的。

由此能够看出呼兰河城人与自然的关联,以及对人生的.态度,对活着的态度。

在这样的前提下,在我看来,整个小说一向贯穿着一种“看的人生观持之以恒的名言呼兰河的民间风俗,比如七月十五鬼节,人们纷纷奔赴河边,看无数河灯漂流的繁华景象,“河灯从几里路长的上流,流了很久很久才流过来了。

再流了很久很久才流过去了,有的流到半路就灭了,或被岸边的野草挂住了,越往下流,河灯越孤寂越少了。

人们看着河灯飘远,心里从刚才的欢腾又变为无由来的空虚。

人们看河灯漂流,像看着自己的生命。

秋天搭台唱野台子戏时,人们更是从不一样地方赶来看戏,分散四处的姐妹、父子都能够借此机会会面。

台上演员唱念做打,台下百姓胡打瞎闹。

看戏过程中,台上台下甚至会突然间转换主角,台下的人们真吵起架动起手来,而台上的戏子却不为所动,依旧自我表演。

老胡家的团圆媳妇,也是在大家群众观看之下,被认为有鬼附身,以致于最后为了给她驱鬼而被捉弄死了。

最后一个人物冯歪嘴子,他也是透过磨房里的窗户观看外面的人与被窗外的人观看。

小说在写法上主要采取散文式的文字风格和抒情笔调,叙述灵活,生动搞笑,而且每个章节的资料相对独立,在叙事上不像故事型的小说前后联系那么紧密。

小说中仅有的几个人物的故事,也几乎相互独立,感觉像写完一个就过一个,读者也能够看完一个过一个。

好像始终有一种适宜的距离,而且总是那么认真,之因此感觉像写完一个过一个,那是正因萧红看完一个就记得一个。

萧红写出来的呼兰河城那几个人物,各自的命运都感觉像是被某种力量驱使着,发生在透明身上的事情仿佛瞎闹一般。

这些人物迂腐而纯真,无力但不脆弱,他们察觉不出生命应有的那种绝望,反而有着非凡的生命力。

就像孩子们逛庙会时会叫大人买的那些不倒翁,“十分灵活,按倒了就爬起来,而且是很快地爬起来。

无论他们身上的故事怎样滑稽怎样喧闹,但另一方面他们的生活终归是静的,始终安安静静地过着日子,“狗有狗窝,鸡有鸡架,鸟有鸟笼,一切各得其所。

萧红最爱祖父,她出生时,祖父已经六十多岁。

萧红从小喜爱跟着祖父念古诗,但那个时候她还读不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祖父详细解释了,她依旧不懂:“为什么小的时候离家?离家到哪里去?我也要离家的吗?等我胡子白了回来,爷爷你也不认识我了吗?祖父笑着回答:“等你老了还有爷爷吗?小说中间有一段写萧红与祖父的生活,充满童真童趣。

我最感动的,是萧红一个人在后院里玩耍的那段描述:“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

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是那么的自由。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谎花,就开一朵谎花,愿意结一根黄瓜,就结一根黄瓜。

若都不愿意,就是一根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

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这难以忘却的童年记忆,正是《呼兰河传》的创作缘由。

祖父过了八十岁就去世了,之后萧红离开呼兰河城开始逃荒。

呼兰河城,一个不繁华、不富裕的地方。

这里的人们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读着读着,总觉得十分安静,他们为了活着而活着,像木头人一样。

这本书似乎把我们带到了过去,那个灰色的世界。

人们的无知与愚昧,活生生地害死了一个12岁活泼可爱的女孩。

就因为太大方不符合这里的规矩,所以婆婆狠狠地打了小团圆媳妇,生病后婆婆又想了很多办法让小团圆媳妇好过来。

我都不知道这个婆婆到底是讨厌小团圆媳妇还是可怜小团圆媳妇了。

越往后读心情就越沉重,十分同情她的遭遇,为她愤愤不平。

为什么要打她?生病了为什么不去医院?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当时的迷信与待人的冷漠形成的。

他们的迷信害得小团圆媳妇生不如死,最后还是被烫死了。

作者写出了对当时社会上迷信做法的讽刺。

通过这些,也反映出了我们现在的幸福,好好地珍惜它们吧!这些来这不易。

再说说冯歪嘴子吧!他虽然是个普通的下等人,但生性乐观,他一生肯定都是快乐的。

他虽然受到别人的嘲笑,但并不把它放在心上,而且生活得更勇敢。

如果当时的人们都是这样,那再也不会有像小团圆媳妇那样的悲剧了。

当作者写到结尾时,读着读着总觉得很凄凉。

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些东西似乎已经不在了,似乎又在回忆她和祖父的快乐时光,似乎又在怀念在这儿的种种时光,这里的欢乐,这里的悲伤。

《呼兰河传》记载了萧红童年时的欢乐与悲伤,感触与同情。

呼兰河传读后感网篇八

寒假里,老师推荐我们读了一本萧红的名著——《呼兰河传》,这本书不厚,笔者用了这么点墨水,就把我领进了上个世纪20年代北方一座普通的小城呼兰河,那个既不富裕也不繁华的小地方。在这么一个普通的小城市里,样样俱全,布庄、药庄、茶庄,洋医生什么都有。这里的人忙这忙那,永远停不下来,他们对生活抱着麻木不仁、听天由命的态度,生老病死,一天天过着平凡的日子。

书中第五章,讲了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故事是关于老胡家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性格不好,一有不顺心的事情就想打人,她身边也没什么人好打,只能打一点毛病也没有的小团圆媳妇了。团圆媳妇刚到的时候,大家都很欢迎她。可是一有人打她了,大家又说她该打。婆婆是个心软的人的,不禁开始后悔为什么要打小团圆媳妇。后来小团圆媳妇病了,众人给小团圆媳妇出了很多愚昧的主意:跳大神、乱吃药、捂被子、洗烫水澡,小团圆媳妇没过多久就被折磨死了。

小团圆媳妇是一个多天真,多无辜的女孩啊,在作者的笔下,她就是一个弱者,没有人能够把她从无辜中救出。她那么可悲,但那些看热闹的人呢,看客们津津乐道地欣赏小城的各种风景。各种喜怒哀乐他们绕有兴致地看,他们有些人自己也经历过,但现在成为了看客,做到了麻木不仁,实际上,他们自己更可悲。这么多麻木不仁的人构成了那个旧社会的北方。

死去小团圆媳妇可悲,看热闹的人可悲,那个旧社会更可悲。作者通过小团圆媳妇的死对旧中国北方农村的封建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让我们感受到现在的社会比以前好得多了。当然,对身边的弱者,我们也应当有同情心,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呼兰河小城,我能读懂你,但不想遇见你。

呼兰河传读后感网篇九

《呼兰河传》是“回忆式”作品的巅峰之作,它讲述了萧红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她的童年是多姿多彩的,是自由自在的,还是有趣的。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对这本书有很高的评价:“《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凉的歌谣。”

萧红的童年是自由自在的。采一个倭瓜花心,捉一个绿豆青蚂蚱用线绑上,绑了一会,也许把蚂蚱腿绑掉,线头只栓了一只腿,而不见蚂蚱了。这让我体会到了萧红那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她用信任的眼光去看待。而现在的.我们,会常常因为学习放下了珍贵的童年。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有趣的。“我”给祖父的草帽插了一圈花,红通通的,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我读到这里时不禁笑出了声,体会到作者的调皮可爱。而现在我们的童年却是枯燥的,孩子们都沉浸在了电视和手机当中,不知不觉中就浪费了童年的美好时光,真可惜啊!

看完了《呼兰河传》,我感受到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有不同,但都充满了童真和快乐。

呼兰河传读后感网篇十

用了约两天的时间读完了萧红的名著《呼兰河传》。读完后的感觉和心情可以用两个字来表达—“沉重”。

好多书评及介绍该书时,大多都说这个书是作者描写的自己童年生活,其中有自然描写、风俗描写、社会描写,言语间充满了欢乐及寂寞。我读完的感觉跟这些不大相同。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我体会最为深刻的是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实。特别是将市井小民的极度自私、冷漠、幸灾乐祸的社会现象描写的淋漓尽致。好像国人自古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很少有出主意想办法而从自身做起把问题解决掉的,多是看热闹、爱议论的而已。

其中描写的普通家庭对孩子的不尊重印象尤为深刻。对待孩子的态度还不如对待小鸡,因为小鸡可以下蛋,因为蛋可以换豆腐。可能这些父母觉得孩子是不需要养就能长大的吧?那为什么还要特意折磨孩子呢?小团圆媳妇之死那一章节我都没敢细看,太恐怖了。萧红1911年出生,她的童年时代也就应该是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吧,那个时代在世界大环境里也应该是文明科学之风普遍兴起了,在中国还发生这样的事,可以想象当时中国民众思想的腐朽。同时代的西方作品里也有关于虐待孩子的描写,但多是让幼小的.孩子干家务、孩子不听动辄打骂或不让吃饱饿肚子,鲜有这样特意折磨孩子的,而且手段极其残忍。

现在距离萧红所描写的那个时代刚好过去了一百年。在这一百年的时间里中国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期间,老百姓的日子没有大事件那么惊天动地,生老病死、柴米油盐,每天过的都是“日子”。读着萧红这本书,书里书外相比较,联想现在的社会想象,感觉似曾相识。现在的国人似乎依旧麻木,遇到不应该的社会现象说的最多的就是“中国就这样”。隐忍再隐忍,宁可移民也不会思索一下“怎么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好像甘愿被“管”着,但似乎又有所不甘,心态一直这么拧巴着。再看看当今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大多数父母都是对待孩子很尊重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父母依旧对待孩子如小猫小狗。

我的心境也是拧巴的。面对自己庸庸碌碌的日子,我该何去何从呢?

我,也是“国人”的一份子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