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呼兰河传读后感(通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07 14:48:52 页码:10
2023年呼兰河传读后感(通用12篇)
2023-10-07 14:48:52    小编:温柔雨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一

时间一去,就在也不复返了,直到人们长大了,年老了,才回想起童年的时光,回忆起童年的趣事。《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或许也觉得童年时光宝贵,于是写了这本关于作者童年的散文《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主要讲了作者童年和祖父在后院里玩耍的情景和跟家人逛庙会,看团圆媳妇等温暖人心的事情。

但令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作者像发现“宝藏”似的发现又小又黑的储存室的时候,瞧见了没有见过或是更好玩的东西,铜环、木刀、竹尺、观音粉。过了一段时间,作者萧红得到了一个小锯,她用它毁坏东西,椅子上锯一锯,炕沿上锯一锯,后来她把自己心爱的木刀也锯坏了。作者时时刻刻都把小锯带在身边,连吃饭的时候,也要用小锯锯馒头。

从这以后,祖父祖母常常说作者萧红,但她不听他们的话,仍然是该拿就拿,让祖母回忆起了很多往事。

童年,本该是快乐的,可是有些人总是悲观的心态去面对童年,面对生活,总是说自己“苦啊,真苦啊!一点儿自由都没有。”之类的话,这样怎能不苦呢?你能像人家萧红一样,把自己童年欢乐时光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下来吗?你能让别人知道你的童年心情悲伤或愉快吗?如果你不能,那么你没有资格喊苦!

我的外婆是一个很好的“隔代诉苦”的例子。有一天晚上,我们一家正在吃晚饭,趁爸妈没注意,外婆又开始跟我诉苦了。谁知道她一说话,爸妈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她的身上。“柳亦馨啊,我跟你说,你看我们那个时候多苦啊!我在家里是最大的一个,太婆去山上砍柴、采茶叶,我一个人在家里带七八个小孩,太婆回来看我没照顾好他们,就打我嘞……”外婆后面说的话,我一句都没听进去,只是在刚才那会儿,外婆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着我的鼻了尖儿,脸上露出带孩子的自豪和被打的悲伤神情。“你那什么时代现在什么时代了呀,真是的。”一旁的妈妈又出来帮我抱怨着,“不对不对,人的童年总有乐趣的嘛,你看人家萧红写了整整一本童年趣事呢!带孩子也得到了带孩子的方法和乐趣,挨打也受到了教训,所以童年不仅有乐趣,而且还有意义。”我一锤定音般的定下了结论,使爸妈都无话可说。

童年虽然过得很快,但是童年的趣事和深刻的道理总能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上。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二

前几天我有幸读了“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的巅峰之作《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自传性小说。萧红以他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城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为世界文苑开出一朵美而不艳的奇葩。著名作家茅盾先生曾这样评价过《呼兰河传》:“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的‘不像’之外,还有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的生活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在作者烂漫的笔调下刻画出一个寂寞的世界。书中的故事里充满了那时候人们迷信的影子,什么海龙王啊,叫魂啊,说来说去还不是为了个大泥坑。那里的人是萧红那个年代最平凡的一种人,自力更生却摆脱不了小市民的身份,往往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人们的生活除了迷信还是迷信,如给人看病时请跳大神,嫁女儿时需得先看了生日,若是生日不好但家财万贯的男孩是可以嫁得的。还有些扎彩铺是为死人而准备的。人死了,灵魂就要到地狱里去。地狱里边怕是没有房子住,没有衣服穿,没有马骑,于是,活着的人就要为他做这么一套,用火烧了,据说是到阴间就样样都有了。怪不得成里穷人都说“活着还没有死了好”之类的话。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呼兰河封建思想的受害者成为全中国的写照。

自从读过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了:人最关键的是要继续生存下去,另外,还要有一种自由,就像故事的主人公一样,快乐的生活,每天天亮就起床,天黑就睡觉,就像小猴在森林里玩耍,就像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这是什么?是自由,其实,也是一种享受。同时,我也悟出了许多道理,例如:不能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的做事;做事要有一定的规则和计划;自由,是一个人的最大的需求和需要。从小,父母就应放任我们,不要做什么事都要经过家长的同意才肯做。

爱读书,既可以哺育你的灵魂,增长你的智识,开阔你的视野,还可以增强、提升你的写作能力。你所喜爱的一本书就像一个朋友,一位老师、一个温暖的家庭。

我们以一种宽广的胸怀召唤一份真情,一份温暖。让震撼心灵的华彩美文,滋养我们的精神、生命于灵魂。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三

最近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我感慨万千。

她用轻盈的笔调写下了令她难忘的童年,呈现给我们一番灰色的生活画面,一个黑暗的封建社会。

婆家害死的,倒不如说是被封建社会的黑暗制度害死的。我不知道那时在呼兰河,在旧中国偌大的土地上,有多少像团圆媳妇一样受到迫害的人。但在那个年代里,她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的,是上辈子造的孽,是别人无法挽救的。

拉磨邻居“冯歪嘴子”的命运,却与团圆媳妇形成鲜明的对比。冯歪嘴子成家后过着幸福的生活,但这却遭到邻居的冷嘲热讽。然而好景不长,冯歪嘴子媳妇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死了。于是,冯歪嘴子眼里常含着泪,但当他看到大儿子已经会拉驴饮水,小儿子能拍手笑了,他就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他在各种压力下顽强拼搏着,挣扎着,为了自己,更是为了自己的儿子。

我,品味着生活中的点滴变化;祖父,早已知晓却沉默着;其他人,在讥讽并麻木地生活着,这就是呼兰河人。

书中七章的内容看似之间没有关联,其实都在诉说着萧红无忧的童年和一个灰色却生动的呼兰河。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四

《呼兰河传》是一本记载了很多事情的小说,但其中最让我感慨的"盛举"却是从团圆媳妇的悲剧命运中引申出来的跳大神。

跳大神虽然在当地被誉为"盛举",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认为跳大神是一种迷信,是一种禁锢了人类的思想的迷信。

越跳,就会让人越分不清什么才是真正有用的、有好处的。人们往往被这种迷信蒙蔽了双眼,生病时,宁肯去请毫无用处的大神,也仍不去相信那些真正对我们有好处的"药"。

跳大神是封建社会一种极端愚昧的活动,从小团圆媳妇的死来看,之所以会有跳大神,就是出于些许人们的不信任现实,因为人们不信任现实,才会让这种愚昧渗透每个人的灵魂。

跳大神是一种骗取钱财的作为,但当时的人们根本没有能力去看透他的本质,他们都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当时,连萧红这样有思想的人都忍不住回去瞻仰一次跳大神,那,其他人对跳大神的狂热程度我们就可想而知。

当时的人们,将跳大神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活动,有时跳大神,就是为了让别人说三道四,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家里热闹起来,这种孤陋的思想道是很配得上跳大神这项愚昧的活动。

当地跳大神跳多了,妇女们看到服装也都想起了大神的服装,男人们谈天说地也都想起了跳大神中的念念有词,可以这么说,跳大神已经完完全全封闭了当时呼兰河城里的人们的思想,让他们不愿意接受新东西。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认为也存在着"跳大神",我们时常会对周边的现实和自身的状况产生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所以,那种潜伏在我们心里的某种物质,在这时,便打起了鼓,这种鼓,会让我们急躁、退却,甚至自暴自弃,会让我们在怀疑的心态作祟下,分不清好与坏,这就是我们内心存在着的"大神"。

当我们不愿意接受新东西或听取别人的意见时,那我们内心的"大神"肯定又是在封闭我们的思想。"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接受新东西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相当于是丰富了自己的见闻,增加了自己的知识。

总而言之,跳大神是一切愚昧的代名词,是悲剧的起点,通常也会是悲剧的终点。

呼兰河,一个跳出来的小城,而众多的悲剧,也都是因为愚昧而产生的"跳出来的悲剧。"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五

在上个星期我的老师给我发了一本好书,名字叫:《呼兰河传》,对我感触很深。

《呼兰河传》这一本书的作者是萧红,是一位女作者家。这本书所讲的是女作者家萧红在她的家乡呼兰河所写的一本小说。把她在呼兰河中所发生的的点点滴滴记下来,有一些事情写的是她和外祖父在小时候一起游玩的事情。开头写了他在生活上的一些酸甜苦辣和他悲伤的心境。中间写了萧红在呼兰河和家人一起生活,和她和外祖父在后花园一起游玩的的事情,让我十分感兴趣。

景都描写得非常好,把每一个活动的情景都描写的十分优美和清楚。萧红的童年有的快乐、有的悲伤,真是五颜六色,可是她写的呼兰河传中的有些事情和描写是我们看不懂的,写的十分深奥。

我非常爱看这本书,十分好看,写出了和我们非比寻常的一个童年。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六

第一次读萧红的作品,感觉很不错,像在读鲁迅先生的小说《药》的感觉,主旨都是批判旧社会民众的愚昧与迷信,揭露当时社会吃人的丑态。但是萧红的文字比鲁迅的要更细腻些,通过散文和小说结合的手法娓娓道来。

《呼兰河传》写的主要是作者对故乡呼兰童年的回忆,萧红以一个小女孩的口吻和视角描写了呼兰河的风物人情,在这片土地上有着她一生全部的快乐回忆。不得不佩服作者在20多年后写这本书的时候,对小女孩的心理特点和语言特点拿捏的相当到位,一个无忧无虑,容易满足,童言无忌的小女孩形象跃然纸上。

萧红有一个非常宠爱自己的祖父,前半部分主要写自己和祖父在一起的美好回忆,在后园里种小白菜,锄地,追蜻蜓、蚂蚱,浇菜,摘花……。不管自己怎么调皮怎么闹,或用小锯子锯坏家具;或将储物间的东西拿出来乱丢,玩坏了;或捅坏祖母的窗户纸;祖父都是笑呵呵的,说各种有趣的话逗自己,两个人像一对顽童似得笑做一团。后来祖父给自己烤掉水井淹死的小猪和鸭子吃,每次都吃的特别开心,以致经常去看水井里有没有淹死鸭子,甚至赶鸭子去掉井里,把一个一个顽皮可爱的小女孩形象写活了。长大点后,每天起床和祖父念诗,刚开始不太懂,每次都大声的念,念完后哈哈大笑。念熟练了,祖父就给自己解释诗的含义,发现黄鹂是两只鸟,而不是一直以为的“黄梨”,黄梨多好吃,鸟又不能吃,所以不再喜欢“两只黄鹂鸣翠柳了”。看到这里以后都不好意思自称吃货了,因为在萧红小朋友面前难以望其项背。

文中写了很多的住在呼兰河的人物,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一个个独特有平凡的人物,再现了呼兰河的小民生活。独子淹死后疯了的王寡妇;被婆家折磨致死的胡家小团圆媳妇;平静而自信不在意旁人眼光的过着自己生活的冯歪嘴子;东北阿q似的有二伯;爱看热闹的老厨子以及各种看热闹不嫌事大迷信冷漠的吃瓜群众。呼兰河的人们过着琐碎平凡的生活,对生活抱着听天由命的态度,对生命的冷漠难以置信,别人的苦难和死亡对于他们来说只是茶前饭后八卦的材料罢了。正是这种对现实世界的的无知与无奈,反而对鬼神的世界产生的强大的精神依附,促使他们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对来世憧憬。因此呼兰河几乎有着全套的封建迷信系统,如:扎彩铺、老爷庙、娘娘庙,还有龙王庙、祖师庙、城隍庙,相应的产生了众多的迷信文化: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抽帖方士,娘娘庙大会……。也正是这一文化载体孕育了一支庞大的冷漠八卦的吃瓜群众。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呼兰河这个小世界里芸芸众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这一根深蒂固的文化地层。看客都将一个正常活泼开朗的小团圆媳妇看成异类,说他有病,并出各种像吃带毛公鸡,吃黄连炖瘟猪肉,方士抽帖等馊主意。而作者以一个小孩的视角看待这一切扭曲的事件,只有自己说小团圆媳妇没有病,她好好的,看见自己,她也还偷着笑,并和团圆媳妇一起玩玻璃球和碗碟,她说这碗碟很好看,她拿在眼睛前照一照,她说这玻璃球也很好玩,她用手指甲弹着。这不仅和后面小团圆媳妇被强行洗了三次“热水澡”活活烫死的悲惨结局形成了强烈的冲突,而且揭露了看客们麻木不仁,愚昧无知的现实,就像《皇帝的新衣》中讲实话的小男孩,以一种超然的姿态道破看客的悲哀。萧红希望可以通过文章唤醒国民麻木的灵魂,因为启发民智,拯救病态的灵魂是反封建的一条有效途径,才能真正改变作者多次提到的“我家是荒凉的”。

散文和小说结合的“萧红体”感觉很特别,潇洒自如,不刻意追求情节的起伏,读起来如多彩的小城风土画,又像一首凄婉的歌谣。萧红是很有才情的一个女子,内心丰富而细腻,在这部绝笔之作里,萧红用饱含深情的笔墨表达对故乡的眷恋,正因为深爱这土地才想去正在的改变它。结合萧红的一生,在呼兰的日子应该是她最幸福的时光,有一个宠爱她的祖父,满满的回忆,但又像张爱玲一样的悲情,婚姻没有一段是正常的,31岁就病逝了。看到萧红临终写下的“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这最后无声怒吼,在那样的年代,那有什么“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家长制的和男尊女卑的冷酷,婚姻的背叛和战争的铁蹄给她的心灵带来巨大创伤,在书中看到历经人生不幸的萧红对爱和温暖的渴望。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七

有人称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也有人用“一代文学洛神的心灵之歌,一幅生与死、欢乐与悲哀的风俗画卷”来形容它。在这个暑假,带着对于作家萧红的一种神秘感,带着对于《呼兰河传》的一种新鲜感,我翻开了《呼兰河传》。

它是一部“回忆式”的长篇散文、小说,它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没有华丽优美的辞藻,它的语言平实自然、淳朴朴实;它没有描绘一个纸醉迷金的大城市,它所描绘的只是繁荣、独具风土气息的小镇----呼兰河。那里的人们热情友善但是却因为旧社会风俗的缘故也十分的愚昧无知、愚蠢迷信。它真实的人物情感总是能够带动我的感情随其亦忧亦喜、亦苦亦悲。

当时,它的作者---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因战争一个人身在沦陷的香港,且因疾病而备受煎熬,心中苦闷而寂寞。这种心情,通过文字渗透进了我们心中。所以它的情感就像一盘颜料,什么赤橙黄绿青蓝紫全都混在一起,令人琢磨不透,可细想却又别有一番韵味!文中、作者萧红以童年在小镇呼兰河的生活为原型用通俗易懂、简洁的语言淋漓尽致的刻画了祖父、祖母、二伯、王大姐、冯歪嘴子、小团圆媳妇等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善良的呼兰河人身上所表现的国民的麻木、愚昧、残忍的恶劣本性的批判。

全篇共分为七章,分别描写了僻远热闹小镇的 “大泥坑”,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的民俗民风,与祖父的快乐生活,荒凉的家和园子,胡家小团圆媳妇的悲惨之死,我性格古怪的光棍二伯,邻居“磨官冯歪嘴子”的苦难生活等故事。这些故事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是记叙但没有主轴,虽各自独立但又是俨然一整体。

那是一个偏远又热闹的小镇,在城市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在那里四季都有发生危险的可能,有人提出拆墙,有人提出种树,但始终没有人提出将泥坑填平。这不正是封建社会人们愚昧无知的真实写照么?在所有的章节中,《小团圆媳妇之死》这个章节带给了我最为刻骨的凄凉与悲痛。她只有十二岁,本应享受童年天真快乐的生活,但却因为家境贫寒被迫卖给了粉坊旁赶大车的老胡家做童养媳。因为她“坐的笔直”“走的风快”“不怕羞”“不规范”“太大方了”因此总是被胡家人无端的痛打,还被迫夜夜在西南角跳大神。而左邻右舍不但无人阻拦,反倒十分支持胡家的恶劣行为,后来胡家人越打越凶,时间也越打越长。大神差不多跳了一个冬天,就把那小灵花跳出“毛病”来了。小灵花的婆婆急于为她“治病”听信了各种各样的偏方、怪招,其中最奇怪的莫过于用大缸“洗澡”。可这“澡”竟是用滚烫的开水来洗,而围观群众却总是乐呵呵的。三次开水澡无情的夺去了小灵花的生命,但却没有人认为这样愚蠢的行为是错误的。麻木、残忍、无知的呼兰河人啊!是你们的愚昧温情脉脉的扼杀了一条鲜活的生命,你们才是杀死小灵花的元凶。这是多么的可悲可叹啊!

我喜欢作者笔下的祖父。“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祖父对作者很好,每当有小猪小鸭掉井了,祖父会用泥包起来烧给她吃。“把小猪的皮一撕开,立刻冒了油。”再蘸点盐、放点韭菜花,仿佛透过书本就能闻到香味了!作者的祖父是个和蔼慈善的老人,他从来不会批评、训斥小孩子。作者小时候学种地,把好好的菜种踢飞了,犯了错,可祖父依旧是笑呵呵的。她吃熏小猪时,没有一点儿吃相,“满嘴油,随吃随在大襟上擦着”,祖父看了也并不生气。祖父有教养、有气度。“祖父教我的《千家诗》,并没有课本,全凭口头传诵。”从这点看来祖父是一个文学素养很高的人,所以我更加钦佩作者的祖父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八

旧时的人,都十分迷信,相信妖魔鬼神一类的东西。今天,我读了《呼兰河传》,更是感触颇深。

呼兰河是一个小城,里面有几条老街和几家小店铺,一切都很平常。直到有一天,小城里来了个“团圆媳妇”,人们都认为她被妖魔缠身,于是请人跳神,又被做一些驱鬼的法术。后来,竟活活地折磨死了这个所谓的“团圆媳妇”。

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片段:一些人就是利用这种迷信的想法,贩卖假药、假方子,这也是迷信呀!这种迷信的心理,也就是自欺欺人的把戏罢了!我们应该相信科学,不应该相信所谓的鬼神啊!

我从这本书中悟到了一个道理:应该相信科学,不要太迷信。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九

一天天的生活或许在在你看来是枯燥乏味的,一天天的生活就好像被上了发条一样,按着时间表中的任务完成每一天的生活。但是直到有一天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的时候我才发现其实平凡的生活中也有一抹别样的色彩。

翻开这本书,看着这近似于流水账的叙述,我便觉得有些乏味。但是慢慢读来,我却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在这些看似平凡的生活中,我看到了很多的不同。

这些事虽然在平常不过了,比如:在菜园里玩耍。一个在”我”看来饶有兴趣的有二伯。一个买切糕的大叔。但是从中我看到了作者的快乐。快乐似乎并不像我们所追寻的那样。其实快乐很简单。一句平凡的问候。看门大叔的一个笑脸。这些都是我们的快乐。这些简单的点滴虽是生活中的最平凡不过的事了。但是我们却似乎忘记了这些平凡的快乐,而失去追寻那些所谓的。遥不可及的快乐。

与其来说我更看重作者的这种心态。其实我们的快乐就暗含在这些小事之中。其实快乐一直伴随在我们的身边,它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十

之所以买这本书,完全是看了两部关于萧红的电影,一个是汤唯主演的《黄金时代》,一个是宋佳主演的《萧红》。因为是为了纪念萧红诞辰百年而拍摄,所以这两个影片时间很近。两部电影虽然很像,但是没什么可比性,对于个人而言总之都不错。讲的都是萧红同一时期的故事。所以我才对萧红产生了一点点的兴趣,百度了一下,便买了这本书。不是为了书而买,而是为了一个人,一个谈不上喜欢又有一点点好奇的一个人。

这本书分两个部分,前部分是《生死场》看得很仔细,里面有几处描写挺有趣,一会我会把原句写在下面。那个年代对我来说只能去想像了。主要讲了一些农村里的人民平庸的一些生活,一面受地主压迫,一面为了生存而奔波。没什么人生意义,但没有意义的人生正好是那个时候人们生活的真实体现。后来日本人来到了这片土地,便像恶魔一样破坏这片土地,破害这片土地上穷苦的人们。。。。。。

“菜田里一个小孩慢慢的踱走,在草帽的盖伏下,像是一棵大形菌类。”

“菜田的边道,小小的地盘,绣着野菜。”

还有胡风对《生死场》读后感里的一句:

“蚁子似地生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地死亡,用自己的血汗自己的生命肥沃了大地,种出粮食,养出畜类,勤勤劳劳的蠕动在自然的暴君和两只脚的暴君的威力下面。”

《生死场》读后有一种沉重感,不是因为那些人的痛苦而沉重,而是因为这些都是事实,是中国历史不可掩盖的一部分。

第二部分就是《呼兰河传》。很遗憾,我看得不够认真,一点也不夸张,我几乎是囫囵吞枣的把后半部分看完了。原因是我不喜欢!对不起,我不是不礼貌,就像菜品众口难调一样,小说也是这样。我没说它不好,只是我不喜欢,只是我想说真话。我想萧红写《呼兰河传》的时候心情也许不好,或者是那时她的身体就已经不好了。就像是一个老妇人在生病或老了的时候讲述一些过去的事情一样,有点繁琐,有点罗嗦。一章可以用一个段落就行了,可她却用了好几页纸面;一个段落用一句就可以代替了,可是她又前前后后用不同的字组成句子,来表达同一个意思。好像前三章都在讲的是一个事,哦不,前三章根本没有讲事,只是描写了小小的一个村子。后来就是讲述一个女孩的少年时代,很多人说这是萧红的自传,可是我无所谓了。最后我再说一下,我必须承认我就是目光短浅,读小说时只顾一时的痛快。我一点也不否认这是一本好书,只是不和我这个小斯的胃口而已。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十一

暑假中,我读了《呼兰河传》,全篇介绍了女作家萧红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让我感受到了多彩的风土画,比如火烧云。

了解了萧红的背景后,我挺同情她的,她的家人都不疼爱她,她感受不到任何亲情。只有祖父疼爱着她,给予她关爱,就像萧红自己所说:"从祖父哪里,知道了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恶外,还有温暖和爱。"

我很喜欢萧红对小花园的描写以及和祖父生活场景的叙述。萧红以一个小孩子的视角去观察小花园,各种动物、各种植物,一切对她来说都是新奇的,都是十分有趣的事物。她在花园里的生活状态是多么自由,就像她所写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把谷穗当作狗尾草扔掉,祖父只是大笑,然后耐心地教她辨认谷穗。和祖父劳动时,她时而去追蜻蜓,时而去捉蚂蚱。这些生动的画面,都是因为有祖父的疼爱,所以一切是那么的美好。

这也让我想到了我的外婆,她也这样疼爱我。她十分喜欢织毛衣、做针线。从小到大,我的毛衣都是外婆给我织的。外婆还给我做布鞋,穿在脚上十分舒服,而且还透气。每次都会在鞋面上绣各种小花,有荷花、梅花、小雏菊……可漂亮了,无论谁看见了都要忍不住夸赞一番。

我觉得我比萧红幸运很多,我不仅有外婆疼爱,还有爸爸妈妈和哥哥,而她就只有祖父给予她温暖和爱。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关爱,需要快乐的童年,在爱的滋润下健康、幸福地成长。

呼兰河传读后感篇十二

早就知道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看过她的传记片。前几天与在济南上初三的外甥聊天,他说老师要求读萧红的《呼兰河传》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还要求写读后感与书评。

星期六和儿子到书店,一眼就瞥见了印刷精美的《呼兰河传》,毫不犹豫地抽出翻阅。第一章是东北小城呼兰河的概况,冷的出奇的冬天,卖豆腐的、卖馒头的、拉车的,还有各种小店,拔牙的、卖火烧的等等。作者仿佛站在空中向小城俯瞰,用冷静、超然的笔描绘出小城的四季轮回、生老病死,人物换了一茬儿又一茬儿,但小城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同是描绘城市风情,呼兰河不像《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的繁华,不似《城南旧事》中老北京的婉约,更比不上邓丽君《小城故事》中的多情,似乎冷飒飒的一股肃杀、一丝无情。

眨眼就翻了小半本,萧红用力透纸背的笔力让我了解了丰富的东北民俗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还有东二道街上泥泞不堪、无人管理、总是吞没牲畜的大泥坑,重要的悲剧人物小团圆媳妇还未出场,儿子便提议要走,我遏制住购书的欲望,把书轻轻地放回原处。

星期天依旧下雨,和儿子来到书店再次拿起《呼兰河传》,直接看《小团圆媳妇》、《有二伯》等章节。我吃惊了,为那个没有一点尊严、任人摆布的小童养媳,12岁的女孩子,在惜物如命的婆婆眼里,不如一只鸡、一条狗、一件家俱,婆婆认为只有这个媳妇是打不坏、骂不死的。健康活泼的小女孩不多久便病倒了。为了让她好病,各种土方、偏方、杂方,各路巫婆、神汉、道士纷纷出场,打着“治病”的旗号,花样百出的摧残这条生命,其实最有效的药是“爱”,但没人给她!最恐怖、最悲催的是那么大个儿的姑娘被剥光了衣服用开水“烫”澡!众目睽睽,指指点点,晕过去再泼醒,反反复复,满足了街坊邻居、方圆数里人们看热闹的好奇心,满足了愚昧人们无知无情的试验!当晚,她便如风卷落叶,了无痕迹的去了!

在有二伯身上,仿佛窥见了阿q的影子,也仿佛窥见了鲁迅先生冷竣的目光……揭示国民的劣根性,探究生命的意义,萧红用年仅31岁的生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书更了解了萧红、她的身世、她的传奇、她的悲苦的一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