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我们仨读书心得及感悟(汇总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07 22:04:11 页码:13
2023年我们仨读书心得及感悟(汇总12篇)
2023-10-07 22:04:11    小编:雨中梧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感悟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心得感悟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感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们仨读书心得及感悟篇一

读书是人类获取知识、培养思考能力和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我们可以增加见识,开拓思维,提升语文能力,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读书也有助于培养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思考能力,提高我们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进而促进我们的个人发展和成长。

第二段:读书的乐趣和享受

读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手段,也是一种享受和乐趣。当我们沉浸在故事情节中,与角色共情,我们便能够感受到文字和故事的魅力。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如小说、散文、诗歌等,都能够带给我们不同的阅读体验。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想象自己置身于书中的世界,享受别人故事的同时,也能够找到与自己经历相关的共鸣。这种阅读的愉悦感和满足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第三段:读书带来的智慧和启发

通过阅读,我们不仅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够得到智慧和启发。书籍中的思想和观点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我们可以通过吸收书籍中的观点和经验,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边界,提升我们的人生智慧。正因为读书给予我们深思熟虑的机会,我们才能够走出舒适区,迎接新的挑战,并在以后的人生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第四段:读书的影响和启迪

好的书籍会对我们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启发。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从书中的主人公身上学习各种品德和价值观。书中的角色会在我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让我们对人性、伦理和道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我们也能够从书籍中学习到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些影响和启发将伴随我们一生,并对我们的人生选择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第五段:读书的实践和回馈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提升,也是为了更好地回馈社会。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培养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问题,并通过行动来改变社会。无论是通过写作、演讲还是其他方式,我们都能够将自己的理解和智慧传递给他人,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在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读书的力量和价值,同时也使读书的过程更具有意义。

总结:读书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能够满足我们的求知欲望,还能够带给我们乐趣、智慧和积极的社会影响。通过持续地阅读,我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拓宽自己的视野,不断成长进步。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倡导读书的文化,让读书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们仨读书心得及感悟篇二

“没遇到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见你,结婚这事我没想过和别人。”这是钱锺书曾写给杨绛先生的一段很美的文字。他们的爱情十分令人羡慕,而最令我感动的还是先生回忆她们一家三口在一起的日子,那本《我们仨》。

先生以梦境的方式絮絮叨叨给我讲述那些一件件小事,也许很是平常,但这就是生活。

我们俩老了:先生和锺书都老了,而先生做了个找不到丈夫的梦,我看到这时略感心酸,但看到锺书不为梦中的自己辩护,只安慰先生说那是老人常做的梦,我又觉得先生十分幸福。

我们仨走散了:先生回忆了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那段日子,在媛媛和丈夫相继离世后,家就变成了“客栈”。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这是一次在船上,骨瘦如柴的锺书问她是否还做梦时,先生的感触。我觉的先生以一种平淡、朴实的笔调把感情慢慢融入其中,让人读起来十分感动,也许是这才是伉俪情深的爱情。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先生全面地回忆了一家三口与世无争的日常,从夫妻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有了女儿,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钟书相继逝世。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这是先生在痛失至亲后难受且迷茫的状态,透过纸张,我能深深感受到先生那种低落的情绪我,以及那种锥心的疼痛。

文章读起来笑中有泪,温馨却又略感些许沉重,也许,这才是先生的心,或许可能是一片空白,仅存的,是对我们仨的思念,最深的思念。

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于是,他们仨从此团聚,不再死别,亦无生离。

我们仨读书心得及感悟篇三

作为一本纪实文学作品,杨毅所著的《我们回家》给予了我许多启示与感悟。这本书以真实的经历和流畅的笔触描绘了老一辈农民工的艰辛与坚韧,让我深入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状况,也让我反思了自己对于家乡和家的意义。在阅读过程中,我有了许多新的思考与理解,这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第一段:勤劳与付出的力量

《我们回家》让我看到了老一辈农民工的艰辛和坚韧。书中描述了他们从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离家到大城市打工,为生活奔波劳累的情景。他们靠着一份份辛勤劳作赚取微薄的工资,日夜操劳。尽管他们常常受到歧视与压榨,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的态度,勇敢地面对困境。这种坚韧和执著的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明白了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第二段:温情家乡的牵挂

通过《我们回家》这本书,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农民工们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家人的牵挂。书中描绘了他们长时间不见父母、妻子和孩子,但每当他们回家的那一刻,所有的辛劳和困苦都烟消云散。回到家中,他们继续劳作,努力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给家人。这种无私的奉献和对家庭的珍爱,让我对家的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三段: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我们回家》唤起了我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在这本书中,农民工们不仅为自己的家庭付出,也是城市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他们静默无闻地为社会做出贡献,却常常被忽视和歧视。这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很多老百姓,他们默默耕耘、默默付出,却鲜有关注和认同。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只有我们共同关心和帮助那些辛勤劳作的人,社会才能更加公平和和谐。

第四段:对家乡的思考与回归

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思考起我的家乡和对家的认识。过去,我常常对家乡的一草一木视而不见,对父母的关心和付出感到理所当然。但是,在读过《我们回家》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家庭之间的关系。我明白了家乡是我成长的地方,家人是我最重要的财富。我不应该只是享受他们的关心和付出,而应该主动关心他们,更加关注家乡的变化,并为家乡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五段:成长与责任的重要性

《我们回家》给了我关于成长和责任的启示。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农民工们的艰辛生活,同时也看到了他们为了家庭和社会不懈努力的精神。这让我明白了作为一个年轻人,不应该抱怨现实的不公和困苦,而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为家庭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应该勇敢面对挑战,接受自己的责任,为了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通过读书心得体会《我们回家》,我不仅对老一辈农民工的艰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家庭和社会的关系有了更多的思考。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努力奋斗的意义,以及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更加珍惜家人和家乡,努力成长并履行自己的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

我们仨读书心得及感悟篇四

虽然其中只是记载了作者记忆中家人的琐碎点滴,但是细细读来,仍是能收获不少道理和感动。

有人说,大智慧者必大愚笨,这似乎也符合持“上帝是公平的”观点的人们的认知。《我们仨》中以平铺直叙的方式记述了钱钟书、杨绛、钱圆(钱健汝)一家三口长达六十年的家庭生活、工作。从那些简单的词句中,可以看到钱老先生和钱圆身上都有很多不同于他们做工作时的干练、精细的踏实和笨拙。尤其是钱老先生,在有些日常的生活方面都近乎于痴了。我想就是因为这股痴劲,才使他在做学问上有诸多建树。客这种痴,有时候却与生活格格不入,但因为有了家人的包容和体谅,也使得这痴愈发可爱的让人不忍生气,只剩怜惜。

在那些艰难的岁月中他们所共同经历的苦难和挫折在书中也有所提及,虽然作者没有很详细的描写进干校、下乡的情形,但可以从只言片语中感觉出运动给他们带去的伤害。但是他们一家三口藉由爱相互扶持着蹒跚前行,以读书为精神食粮,以爱为生命支柱,终究是走过了充满会乱无奈的雾区,挺出了吃人不吐骨头的沼泽,迎来了幸福美满的新生活。文中作者对于丈夫和女儿的记述,对他们深深的爱溢于言表,让人感动,让人感到温暖。

芸芸众生中,每一个为人父母者,每一个为人子女者,都在平凡的忙碌中孕育着不平凡,都在看似冷漠的人情世故中追寻着温暖的亲情、友情、爱情。

总之,我想我相信,爱在人们心中,forever!

我们仨读书心得及感悟篇五

读书是精神上的粮食,书是一缕温暖的阳光,温暖我们的心灵;人的一生不可以缺少书,只有博览群书的人,才能博学多识。这将会使我们一生受益!我们一起来写写关于读书的心得吧。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我们仨我们俩老了读书心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这个学期·伊始,我读了一本书——《我们仨》。这本书是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在丈夫、女儿相继离世,在“我们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时,写下的生活回忆录。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没有着太多笔墨,寥寥两页,拉开了那“长达万里的梦”的序幕。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如梦似幻,我只觉朦胧,没怎么看懂。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就是着墨的地方了,这一部分主要写杨绛老人对于“我们仨”生活点点滴滴的回忆。

然而,令我最有感触的还是封底杨绛老人的题字:“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这是一句多么平实的话语,然而我却从中读到了老人空留自己一人的心酸与刻骨铭心的思念。如今社会,而许多老人很久才能见到儿女一次。老人思念,而儿女们却浑然不觉。科技如此发达,家人之间当然也减少了相见的机会,人与人的内心之间之间仿佛隔了一层厚厚的屏障。这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中那份平淡却又深刻的情感,是现代人无法体会的吧……试问,在这个交通十分方便的时代,多远的距离都不成问题。但是在身体靠近的同时,我们的心灵也同样靠近了吗?我认为没有!我们的心中,怕是已没有这本书中杨绛老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了吧!

我喜欢这本书,不仅是因为它的情节,更是因为其中包含的厚重的爱!

古往今来,离愁也好,欢聚也罢。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合上书,摩挲着它略带粗糙的纸质,心中的思绪涌上,看着杨绛与爱女,丈夫的生离死别,不禁想起我们初三毕业时那六月的阳光。或许我们经历的别离的程度不一样,但当我们回想起以前与别离之人的往事,大抵就在一句: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我们仨》是杨绛记述他们一家三口的往事。杨绛女士在写这本书时已经是九十多岁的高龄。在写这本书时,我想她既是愉快,又是感伤。就像我们现在翻开在书桌上占一席之位的同学录,看着同学以往的笔迹,看着哪张照片将你带入回忆的漩涡,既甜又苦。

在书中杨绛主要记述的是一些生活琐事,其实与我们也没有特别大的,在性质上的差别。杨绛会收拾钱锺书的残局,抱阿瑗去婆家做媳妇,为钱锺书烧红烧肉,做出血牛肉给阿瑗吃。在当时这些只不过是再寻常不过的小事罢了,但在阿瑗和锺书的相继离开后,这一切都变得奢侈。不,确切地说,是再也不可能了。就像我们从前,和同桌争论着题目的对错,即使上一秒面红耳赤,下一秒脸上便是晴空万里。可现在,我们也没有那个机会了,我们只有回忆,回忆着回忆,笑着笑着,哭了。

我们总希望我们当下的某个时间会是永恒的,可什么都不是永恒的,就像没有海枯石烂的爱情,没有永不凋谢的鲜花,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时间如同白驹过隙,时光荏苒。我们眼前的时光都是可贵的,无论是与谁度过,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年华。

我们所以为的永恒,会是后人的历史。

《我们仨》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学之家的生活,更让我们明白,何人都畏惧别离,伟人也好,平民也罢。我们在此感受,大抵也只能将我们以后会怀念的现在的寻常日子,在以后怀念。

是因为自己老了吧,总觉得自己和家人分散了,这是一个万里长梦……

这本书很好,很深,必须要仔细研读才行。

这本书举例了我们仨在一起的时光,有喜有悲,但大多都是欢喜更多,女儿成了大学教授,笑谈父女相,俩夫妻互相理发等等。但也就是这样,作者才会更加害怕分离。

作者担忧自己与家人失散,害怕再也见不到他们的面,这虽然只是一场梦,但更能体现出作者自己已经老了,作者与丈夫都已经老了。

文中多处用到环境描写,主要背景十分阴暗,而这时年迈的自己突然与自己唯一的亲人失散了,再使作者进入这样阴森的环境,便会无比恐惧,无比害怕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中,虽然文章很短,但起到了序的作用,在文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做的梦和钟书的解释更让我害怕。

这使我想到了我的奶奶,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每天晚上半夜总会惊醒几次,有机会总会和我们在一起,可是因为工作,爸爸妈妈一直都不在家,奶奶也就一直跟我在一起,其实我也都知道。

也许,也就是这种恐惧分散,害怕离别的心吧。

不愿分散,不愿离开。

现在的我们还多陪陪老人们吧,别让他们为了自己,操碎了心。

我们仨读书心得及感悟篇六

第一段:导语

读书是一种寻找智慧、拓展视野的活动,也是一种心灵的洗礼。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启发思考,提升自己的修养。读书给我们带来许多心得体会,让我们逐渐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第二段:开阔视野

读书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里面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人文、科学等知识。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了解各个领域的前沿进展,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可以透过书中的文字和作者的眼睛,看到一个广阔而多彩的世界,拓宽了我们的认知范围。

第三段:增进人文素养

读书培养了我们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指对于人类社会文化的欣赏、理解和尊重。通过阅读文学、哲学等作品,我们可以领略到人类的智慧和情感。文学作品中的优美语言、深刻思考可以提高我们的言辞和思维的能力,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沟通。同时,通过阅读,我们也能更加了解人类的情感和内心,培养共情能力,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关系。

第四段:启迪思考

读书可以启迪我们的思考。好书是一座智慧的宝库,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智者的心血结晶。通过阅读优秀的作品,我们可以接触到作者的思维方式和见解,从而启发我们的思考。在面对问题和困惑时,我们可以通过书中的观点和思路来解决,提升我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读书不仅帮助我们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能力。

第五段:提升自我修养

读书是提升个人修养的一种方式。通过阅读,我们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优秀的作品可以启发我们对人生的思考,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美、什么是善、什么是真。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深层次的人生哲理,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同时,通过阅读人物形象的刻画,我们也可以从书中的人物中不断学习并塑造自己的价值观和品质。

结尾段:

总之,读书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心得体会。通过读书,我们开阔了视野,增进了人文素养,启迪了思考,提升了自我修养。读书让我们进步,让我们成为一个更有思想、更有见识、更有修养的人。让我们每天都从书中获取智慧的滋养,让读书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仨读书心得及感悟篇七

早见识过时间的飞逝,但读了《我们仨》之后,更加强烈地意识到了时光流逝的速度,于是便开始愈来愈珍惜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

在我看来,爱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强大的,这种情感,可以感化他人,改变他人,改变自己。本文总是提到钱锺书帮助杨绛,和她一起写文章、做饭、读书,正是因为心中有爱,所以杨绛才能在钱锺书的不断鼓励和关爱下不断获得动力,有继续前进的希望,相信在杨绛获得中国文学史上的进步时,有她自己的努力,更少不了钱锺书先生对她的鼓励和帮助,和她的女儿、家人们对她的支持和认可。

人的一生真的很短暂,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我们是否有好好地关心、关爱身边的人呢?我们是否有好好珍惜有他们陪伴的日子呢?请多一份爱,少一点冷漠,在他们在的时候,好好地爱他们。

我们仨读书心得及感悟篇八

“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这个梦里有香甜的回忆,有忍受屈辱的日子,有病老时的挂念伤痛,也有离别时的难守与心痛。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单纯的温馨学者家庭的故事,也是一家三口人一辈子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没经历过那个年代,所以不能感受那个年代的不自由与压抑。特殊的年代给那一代人带来了特殊的经历,尽管这段经历谁都不愿意再走一遍。所幸的是,这一家子还算比较幸运,在暴风雨中,互相扶持,渐渐走到岁月的尽头。如果说“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是回国前的写照,“坐看顶端风起云涌”则是回国后的宠辱不惊,一代大师巨匠自有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场。在这本书里读到的就是这些了不起的中国学者的精神与意志,生活与现实。和我们普通人一样,经历着生老病死、幸福与恐惧,平淡与无奈。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当看到末尾这句话,才觉得心里是那么的难受。

说客栈有点凄凉,其实就是我们所谓的家。家是宁静的港湾,是旅途累了的歇脚点,不是?家是亲人亲密关系的维系所在,家是我们奋斗的起点和终点。终其一生,我们都活在家的关系里,一旦关系断裂,家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真的变成了一个生命旅途的客栈。

有的时候,我们从这个客栈搬到那个客栈,可是只要有亲密的关系在,哪个客栈都可以看做真正意义上的家。爱我们的家人,珍惜眼前人,让我们的家在人生旅途上存在的时间更长久一些吧!

我们仨读书心得及感悟篇九

古往今来,离愁也好,欢聚也罢。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合上书,摩挲着它略带粗糙的纸质,心中的思绪涌上,看着杨绛与爱女,丈夫的生离死别,不禁想起我们初三毕业时那六月的阳光。或许我们经历的别离的程度不一样,但当我们回想起以前与别离之人的往事,大抵就在一句: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我们仨》是杨绛记述他们一家三口的往事。杨绛女士在写这本书时已经是九十多岁的高龄。在写这本书时,我想她既是愉快,又是感伤。就像我们现在翻开在书桌上占一席之位的同学录,看着同学以往的笔迹,看着哪张照片将你带入回忆的漩涡,既甜又苦。

在书中杨绛主要记述的是一些生活琐事,其实与我们也没有特别大的,在性质上的差别。杨绛会收拾钱锺书的残局,抱阿瑗去婆家做媳妇,为钱锺书烧红烧肉,做出血牛肉给阿瑗吃。在当时这些只不过是再寻常不过的小事罢了,但在阿瑗和锺书的相继离开后,这一切都变得奢侈。不,确切地说,是再也不可能了。就像我们从前,和同桌争论着题目的对错,即使上一秒面红耳赤,下一秒脸上便是晴空万里。可现在,我们也没有那个机会了,我们只有回忆,回忆着回忆,笑着笑着,哭了。

我们总希望我们当下的某个时间会是永恒的,可什么都不是永恒的,就像没有海枯石烂的爱情,没有永不凋谢的鲜花,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时间如同白驹过隙,时光荏苒。我们眼前的时光都是可贵的,无论是与谁度过,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年华。

我们所以为的永恒,会是后人的历史。

《我们仨》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学之家的生活,更让我们明白,何人都畏惧别离,伟人也好,平民也罢。我们在此感受,大抵也只能将我们以后会怀念的现在的寻常日子,在以后怀念。

我们仨我们俩老了读书心得篇2

我们仨读书心得及感悟篇十

书中没有让人悲痛欲绝的词句,没有让人撕心裂肺的呼喊,然而处处洋溢着思念,对丈夫、对女儿的思念。如今,我们仨只剩下杨绛女士形影孤零,阴阳相隔,但是活在回忆中,也是如此地甜美。那种经过岁月沧桑的洗礼,一种大爱无言,荣辱不惊的情怀也许是支撑着杨绛先生的精神力量吧。

对于《我们仨》,有一点我感觉不太好,就是有时感觉杨绛先生总是以参透了生活的禅意,站在超凡脱俗的角度,总是以冷眼旁观的眼光看待芸芸众生,凡人凡事,总是和生活保持一点距离,沉溺在他们仨的世界中。不知是不是他们已达到了对生、老、病、死的透彻超然境界。七情六欲构成生活的多姿多彩,也许对我等凡人来说是不能达到的境界。

书中最后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路在何方,家在何处?愿杨绛先生在这寻寻觅觅中永远怀着我们仨这份曾经的幸福。

我们仨读书心得及感悟篇十一

这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他们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题记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仨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现在,就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我们仨》,2003年由杨绛女士于九十二岁高龄时所作,是以纪念其先生钱钟书和爱女钱媛的散文般的传记图书。这本书纪录了这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学者家庭长达近一个世纪的成长跋涉。

杨绛先生的叙述,含蓄、节制、内敛、细腻,却有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读下来会觉得心里有股暖暖的涓流在徐缓间流动,烘得全身都有说不出的共鸣感觉。平和自然的风格,行云流水般的语句,一位失去老伴和女儿的老妇,在经历了“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之后,将这淡淡的悲哀和怀念娓娓道来。平淡、平静、平和的文字,却如此深刻地震撼着我的心,让我的心思跟随杨先生的回忆一起走过了这个家庭已经经历过的那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聚散离合。

全书一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只有短短五百多字,由杨先生先前所做的一个梦入手,引出了第二部分老伴与女儿住院治疗到弥留之际以及第三部分对mom、pop、圆o这一家人幸福生活的回忆。

第二部分,是全书的灵魂所在。以意识流的写法,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从锺书突然接到一道神秘的而不可违抗的命令离家前往某地开会,到一家人在古驿道相聚,再到阿园离家住院治疗,最后到阿圆去世,锺书去世,杨先生一人迷失在三里河的寓所,虽然内心痛楚只字未提,但那种痛楚却简直是倾泻纸面,源源不绝,读起来字字是血,声声是泪,令人荡气回肠,谁能不为之动容!这一部分以梦境的形式,避免直接面对失去两位至亲的苦痛,这样却带给我一种更加深沉、更加深刻的绵绵的伤悲。

阿圆住院期间,“很坚强,真坚强。只是她一直在惦着她的爹妈,说到妈妈就留眼泪。”于是杨先生感觉“自己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包含着热泪的眼睛。” 而阿园听从爸爸的吩咐,回“她自己的家去了”以后,杨先生“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我的心已结成一个疙疙瘩瘩的硬块,居然还能按规律匀匀的跳动,每跳一跳,就牵连着肚肠一起痛。”而这时的锺书,“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锺书眼里是灼热的痛和苦,我知道他心上也在流泪。我自以为已经结成硬块的心,又张开几只眼睛,潸潸流泪。”读到这里,我似乎感同身受,也泪如雨下。

锺书弥留之际,“还问我做梦不做。我只是明白了。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的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的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他对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绛,好好里。” 在古驿道上,他们三人往返奔波,格外的辛苦,格外的漫长。在这古往今来人人必经的人生的最后旅程中,他们三人相聚、相守、相失。

第三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他们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先生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mom拍着胸脯说:“没关系,我会修。”

pop自豪的说:“我会划火柴了!”

圆o说:“我和爸爸最哥们儿,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哥哥,只配做弟弟。”

pop说:“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

圆o对mom说:“妈妈,你不害怕么?”

圆o对pop说:“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

mom对pop说:“你太吃亏了,我的字能见人么?”

圆o对mom说:“爸爸,好好休息。”

圆o对pop说:“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

有人说:“你们一家呀,圆圆头最大、锺书最小。”

mom说:“阿圆虽然结了婚,在我看来,她总像煞是个没出嫁的女儿,老是和爷娘粘在一起。”

圆o对mom说:“妈妈,该撮煤了。煤球里的猫屎我都抠干净了。”

mom曾说:“钱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

pop和园o对mom说:“妈妈有点笨哦!”

pop说:“她爱教书,像爷爷,刚正,像外公。”

……

mom说:“自从生了阿圆,永远牵心挂肠肚,以后就不用牵挂了。”

pop说:“我知道她是不放心。她记挂着爸爸,放不下妈妈。”

圆o对mom说:“娘,你曾经有一个女儿,现在她要回去了。爸爸叫我回自己家去。”

pop对mom说:“绛,好好里。”

mom说:“现在,只剩了我一个人,怀念着我们仨。 ”

……

他们三人在“古驿道”上散失,又在《我们仨》中重新聚首。我在这里,想要安慰杨绛老先生的是,珍宝在哪里,心就在哪里,爱在心中,家便在心中。他们三人在这里诗意地居住,在这无边无垠、永恒长存的时空之中,生生世世不再分离。

后记:早在1996年,钱钟书和女儿钱瑗先后生病住院期间,杨绛就起意撰写这部回忆录。这年年底,钱瑗病重,请求母亲由她来写《我们仨》。在护士的扶持下,钱瑗躺在病床上用颤抖的手开始一篇一篇地写。到1997年2月底,她已经写了5篇。杨绛看重病在身的女儿写得实在辛苦,劝她停一停。没想到5天之后,也就是1997年3月4日,钱瑗就去世了。杨绛接着忙着照顾钱先生。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去世后,她才开始动笔,完成了这部回忆录。

我们仨我们俩老了读书心得篇3

我们仨读书心得及感悟篇十二

从昨天开始,我断断续续把杨绛的《我们仨》看完了。

这本书文字很少,只是由二十来个短文和一些影印的手稿和往来书信组成的。若不是因为他们是名人,这样的日常文字也不可能编辑整理成书直至面市的。或许,这些佐料也可以称为名人的“八卦”。只是这本书的记述是很真诚的。平淡是真,我想即便他们只是很普通的家庭,这般的记述也是很有意义的。

标题很“伤痛”

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我们俩老了”;第二部分是“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分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还没开始看内文,光看到这三个小标题我就有点感伤。这三个小标题取得真好,把这本书要表达的感情传达得很透。及待我看完整本书,我仍然觉得那三个标题比文章还要好看。所以,还没开始看,我就被感动了。孤零零一个人思念着两个不可能再见,也不可能给予任何回应的深爱的亲人,那是怎样一番伤痛的情境啊!别人看你吃好、穿好、用好,怎么也无法理解你心中的那份伤痛吧!除了你自己。三个小标题透露的就是这份无法得到对等的回应的“伤痛”。

我们俩老了

“我们俩老了”讲的是杨绛的梦,梦里钱钟书丢下她一个人径自走了。杨绛很伤心,醒来跟钱钟书说起这个梦时也还是难过的。可见杨绛是很害怕与他分别的。钱钟书安慰她说他也会做这样的梦,“因为我们老了”。听了他的话,她也有些释然了。

我们仨失散了

“我们仨失散了”,原以为这里要讲杨绛夫妻俩在战乱中把钱瑗丢了,看了才知道是杨绛借由自己的梦来讲述她与爱女钱瑗和爱夫钱钟书的死别。刚开始我也以为杨绛真的在讲古驿道,在讲她的梦。看到最后才知道古驿道是她虚构的,好让生死别离看起来诗意些,不那么冰冷。而她的梦也全是真的,好让现实看起来不那么残酷。我想她是希望他们俩的先后离去都只是一个梦,而她希望梦可以快点醒来。人生如梦,大概就是如此吧!她不愿意去分清哪个是梦,哪个是现实。她说自从他们俩离去后,她觉得他们共同的家变成了客栈,而她也成了无家可归之人。读着,真让人心疼。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讲述的是他们仨共同生活的滴时光。六十载的光阴被她用寥寥十几篇小文就描写完了。大概她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吧。又或许她并不愿太用力地回忆。因为回忆越美好,现实越痛苦。这部分的文字略显枯燥,都是些生活琐事。但透过这些稀松平常的文字也大概了解了他们的生平,也知道了钱钟书是一个不爱社交,酷爱阅读的人。原来,他们大部分的生活是很艰苦的,钱钟书也曾有过长长的落魄期。难能可贵的是,不论生活多么坎坷,他们仨都能相依相偎,相爱相亲。正如他们所说的,再也没有什么比一家三口团聚更快乐的事了。团聚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

附录部分是钱瑗手写的《我们仨》,她只完成了前面几篇。另外还有他们仨之间的书信往来,有趣且充满爱。他们仨是亲人,是朋友,也是爱人。这一生,能彼此相遇是他们仨最大的福恩。

情意很暖

此外,还有一个感受是:书里关于钱家的部分记录得很少,在杨家倒有很多的快乐时光。可见,一个女人无论外嫁了多久,她最可亲近的家永远是自己童年的那个家,那里才有最纯真、最放松的快乐。

总之这是一本很平淡的书,用朴实的文字记述着一家三口一世的尘缘,笔尖饱含着作者浓浓的思念。它告诉我们:充满爱的遇见,要用心珍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