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精选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08 17:04:06 页码:14
最新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精选11篇)
2023-10-08 17:04:06    小编:薇儿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篇一

道德经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它包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和哲学思想。在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有幸参加了一门有关道德经的课程,并从中受益匪浅。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道德经课上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修身篇

道德经强调悟道修身,追求内在的道德修养。我在这门课上学到了许多关于修身的方法和原则。我明白了人应该追求天道,顺应宇宙的规律,并始终保持谦逊和诚实。通过修身,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并且对他人和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如何对他人产生影响,而并非只是关注个人利益。修身使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并且帮助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三段:治国篇

道德经关注治国理政,讨论了一个良好的政治体制应该如何运作。这一部分的学习使我明白了诚信、公正和廉洁在政治中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公民,我应该积极参与到社会政治事务中,并且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我应该坚守正义,反对腐败和不公平的现象。我意识到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而每个人都有责任为此做出贡献。

第四段:平衡篇

道德经强调平衡,提倡人们追求身心的平衡。这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中追求的目标。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忙碌和功利所驱使,很容易陷入焦虑和失衡的状态。道德经教导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并追求身心的平衡。通过修炼自己的身心,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压力,并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我开始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并且积极寻求心灵的满足。

第五段:人际关系篇

道德经提倡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课程中我们学到了许多关于如何与他人相处的方法。我认识到尊重他人、爱护他人并与他人和睦相处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强调。我在与同学和老师的互动中学到了很多,不仅从他们身上学到了知识,也学到了如何与不同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这在我未来的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结尾:总结

通过参加这门道德经课,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悟道修身、治国理政、追求平衡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这门课程不仅给我提供了道德修养的指导,也让我思考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追求。我将继续在实践中运用道德经的教诲,使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不断进步,并且希望能够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篇二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说起我国著名文化经典《道德经》里的句子,相信不少人都耳熟能详,但你可知道这些句子背后的含义?由中共开封市委党校讲师苑志钢带来的题为“《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专题文化讲座在开封市图书馆举办,为市民诠释了如何解读《道德经》,并与在场的市民朋友进行了交流。

“很多人认为《道德经》代表着一种消极的思想,其实这是因为他们对《道德经》缺乏了解。”讲座刚刚开始,苑老师就指出大众对《道德经》的误解。在他看来,作为反映老子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道德经不仅不消极,其中的很多观点对后世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由此可见,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从小了说,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具有指导意义;从大了说,对自然、对社会、对国家的整体建设,具有非常久远的指导性。现在全球环境灾难的普遍,就是人们不注重自然规律的发展,人为地破坏环境所造成的。

苑老师还讲到,人生是由阴阳组成的,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注重“阳”,即总是选好的、大的,喜欢荣誉,讨厌耻辱等,这是人的本性。而从道家的理论来讲,我们要注重“阴”,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我们应全面、健康、运动地看待事物。这也是道对我们人生的启发。我们一生都在矛盾中度过,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有无、得失、强弱、荣辱……我们经常都太过重视我们所谓的“好”的一方面,而忽略了“无”、“无用”的东西,其实,虽然是“无”,但是其大有用处。就像常被认为无用的人体部分阑尾、智齿、毛发竖立肌、尾骨等一样,既然其存在,就有存在的理由,这就是道之所在。

接着,苑老师又从道家理论出发,讲了人生中“苟得”与“应得”的联系与区别,启示我们对财富不要苟得,应得的部分不用刻意不惜一切地去追求,付出太多,肉体上会招来疼痛,得到太多,生活中会招来嫉恨。因此应像《道德经》第44章讲的那样,“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次主题讲座,虽然只持续了一个半小时,但带给现场读者的感悟却很深远。品读道德经典,学习人生智慧,通过苑老师的讲解,读者们得以进一步了解得失、强弱、有无、进退之道,有利于领悟人生处事之道。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篇三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写的一部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作。这本经书精妙的思想和语言,极具启发性和深刻性,它对于启示我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问题,领悟生命的真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认真阅读这本书时,不仅加深了我对人生的人生的认识,也激励我在生活中多做善事,这篇文章就是我通过这本书体会与思考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不强求

“道德经”中的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夫怀大道之人,不求成事,亦无所不成。”要做到不强求,不拘泥于事物的表面,而去追求它的本质,了解它的规律。我们要明白,所有的努力都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强求,结果反而会事倍功半。我们需要保持心态上的平静,逐渐地把事物想得更深更透彻,让自己心中有清明,然后再去行动。

第三段:随遇而安

“道德经”中的第六十四章“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故立于道,斯须成矣。”证明了“以德报怨”的理念。我们不该苦于一些不必要的恩怨,因为这些恩怨最终会变成对自己不利的因素。当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在沉寂中思考问题,平静应对,这样才能保持心态的平和。我们需要随遇而安,守住自己的言行,不受外界冲击,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四段:虚心谦和

“道德经”中的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谔谔,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告诫我们要做到虚心谦和。因为一个人如果不谦虚,就难以欣赏别人的优点,无法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谦虚待人,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不断完善自我。只有当我们心态平和,才能更好地去面对世界。

第五段:人性本善

“道德经”中的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事实上,“道德经”告诉我们:人性本善。而人善于“无为而治”,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烦琐数学问题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虚心耐心是简单方法的重要特质。当我们让自己平静下来并融入放松状态时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更好方式.

结论:

《道德经》作为古代哲学家老子的思想遗产,不仅精妙而深刻,同时也启示着我们人生的真谛。我们需要融入放松的状态,以更加平和和自然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问题。人生苦短,我们要积极面对生活,把握生命之美,多做善事,用自己的力量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篇四

“道可道,非常道……”一阵阵读书声回荡在校园里。自从学校开展“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读书活动以来,校园里每天都飘荡着整齐而有节奏的读书声。

当老师第一次捧着《道德经》,告诉我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我就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地学习它。

可是当老师第一次用清脆的声音带领我们读《道德经》时,我感觉到枯燥无味,一点儿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来。虽然如此,我还是不忘每天读一读,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它。于是每天清晨,伴着鸟儿的歌声,迎着初升的朝阳,我坐在阳台上,一边享受着清鲜的空气,一边开始了晨读。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读《道德经》后,我渐渐发现,原来做事马虎的我竟安静耐心地思考问题了,原来作业中潦草的字迹变得端正了许多。从诵读经典书籍中,也让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更应该有勇气战胜自己。

《道德经》让我受益匪浅。“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3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篇五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开启了人类自古以来几千年探索自然规律的序幕。辩证地看待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指导我们的生活大有裨益。

老子以其博大精深的真知灼见,向世人阐释了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进行科学管理,如何修身养性,如何求知,如何治国等等。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遵循道路(也就是事物的规律),不要有太多的欲望。“过去是最好的。”在古代,按照法律办事的人,“天清地好”,上帝对法律的尊重可以是明确的,地球对法律的尊重可以是和平的,上帝对法律的尊重可以带来和平,河流对法律的尊重可以充满水,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如果尊重法律就可以是无穷无尽的,侯军国王如果尊重法律就可以得到世界。“是它造成的”。“天空晴朗,会裂开;如果土地上没有和平,人们就会害怕;神没有灵,要惧怕安息;山谷不盈利就会枯竭;万物不能生,必灭;王厚不正直,会害怕的。”意思是,天不晴,可能崩裂,地不太平,可能崩塌,神仙不显灵,可能消失,河流无水干涸,万物不能生长,可能灭亡。追求太多,欲望太多,就会厌倦生活;如果你很安静,什么都不做,你会很满足,很快乐,否则你会带来灾难。

老子的《道德经》提出了他的辩证哲学的治国安民思想。《道德经》前半部分主要讨论治国方略,后半部分主要讨论如何治国。

第一段“道可说,不可恒,名可名,不可恒。”意思是道作为世界的本源,可以用语言来描述,但不是永恒的。"可以命名一个名称,而不是一个常量名称."它是一个可以被调用的名字,而不是一个常量名。“未知,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也就是说,天地刚呈现的时候没有名字,万物逐渐出现的时候都有自己的名字(但不是永恒的)。“所以,总是没有看到它的美好的欲望,往往有看到它的尴尬的欲望。”意思是我们常常在没有欲望的时候去探索它的奥秘,有时候去探索它的倪端。"这两个名字相同,但名称不同."也就是说,存在和不存在都来自道,但名称不同。“同一句话说的神秘”,也可以说是深奥微妙,难以把握。“神秘而神秘,所有美好事物的大门。”意思是说这种神秘的方式就是一切的秘密方式。

老子在开篇就用具体抽象的“道”介绍了“常无欲见其美,常无欲见其悲”,即他写道,要知其玄妙,最好做到“无欲”。这和他“清廉无为”的想法是一样的。“无欲”是贯穿《道德经》的主旨。

老子认为人性本善,本纯。人类的各种丑恶行为,应该是不合理、不完善的社会制度导致的扭曲人性的变态现象。所以老子坚持存真离伪,保存人性的善与美,顺应自然之道,抛弃一切引起人贪欲的东西。他的政治思想在今天似乎很难理解。他理想社会里的人都很发达,头脑简单,没有物质享受的奢侈欲望,也不会被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化或知识所困扰。他是一个历史循环者。在他眼里,让人们在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人类简单纯真的精神生活,比物质文明发达但充满危机、斗争、谋杀、阴谋的社会制度更符合人性。

他强调“无为”就是顺应自然,其治理社会的有效性显然比用法律、法规、制度、道德、知识来约束人的社会行为要合理有力得多。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基本含义。老子的这一社会理想与其“道”论密切相关。

这种政策的好处,从而达到了“不言之教”的教化作用。

治国如此,那么治人又该如何呢?要以善,以柔,以刚。

老子《道德经》中所陈的治国与治人思想,其意义之深远,至今仍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现今社会,生活、工作的脚步很快,压力又大,人们的脾气也随着变得焦躁与不安。如果能做到善、柔,必定可以平心静气。心静自然凉,生活、工作的情绪就会舒畅起来,效率也会大大提高。不仅如此,善与柔还可以帮助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变得融洽,心情也会阳光不少。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篇六

第一段:引言(字数:200)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自问世以来,不仅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哲学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道德经》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瑰宝,其核心思想为“道”,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理解和思考。在我的读书生涯中,多次阅读《道德经》,也有了一些心得体会,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二段: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字数:200)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道和德。其中,“道”是指天地万物的真实、自然、潜在和永恒的本质,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人们要顺应的最大原则;“德”则是合乎道的原则和信仰,也是人们的责任和义务。通过贯彻“道”和“德”,人可以达到与天地相通,与自己相合,与他人相亲的境界,这也是《道德经》主张的最高理想。

第三段:《道德经》的应用(字数:300)

《道德经》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也是一部实践指南。《道德经》中的思想在社会、文化、教育、政治和商业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社会领域,通过贯彻“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准则,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在教育领域,通过倡导中庸之道,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格;在商业领域,通过倡导“聚而财者天下之咸”的商业理念,引导企业家们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责任和对员工的关怀。

第四段:我的学习体会(字数:300)

在我自己的人生实践中,我也深刻领悟到《道德经》的核心思想的真正意义。在追求自我的同时,我始终要遵循道德的准则和信仰,如尊重自然、关心他人、勇于承担责任等。同时,我也发现,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并不在于成功和功名,而是在于追求道的过程中,享受心灵上的宁静和安详。我相信,在贯彻“道”和“德”的道路上,我可以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和成功的归宿。

第五段:结语(字数:200)

总之,通过对《道德经》的多次阅读和体会,我深刻领悟到了道德经中的思想精髓和实践意义,也在自己的人生实践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命归宿。我相信,《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对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篇七

《道德经》亦称《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它由《道经》和《德经》两部分的论述组成,聊聊数千言,涵盖了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

老子在第一章,就阐述了全书的总纲。“道”是老子哲学中一个核心的概念,基本上有三种含义:一种是作为宇宙本原的“道”,一种是作为自然之规律的“道”,还有一种就是作为人事之法则的“道”。这三种含义既有区分,又紧密联系,作为宇宙之本原的无形的“道”,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后,就体现为自然规律之“道”,而自然规律之“道”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就表现为人事法则之“道”。反之,人事法则之“道”又体现着自然规律之“道”,而自然规律之“道”又反映着作为宇宙本原的“道”。“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的东西,它是无形无状,是“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一个终极的、宇宙唯一的存在。同时,“道”又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永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过程,故“道”可以用语言来表达,但那是一时之“道”,非永恒的、无限的、终极之“道”。任何用语言表达的事物,相较于宇宙的演变,都只是“昙花一现”,也就是说事物本身不是永恒的存在,其价值亦非永恒,“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故“名,可名,非常名”。

《德经》开篇讲:“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此句为下部《德经》的总纲,主要讲的是人德。所谓德,即是人对于天道的顺应,对于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顺应。老子将“德”分为“上德”、“下德”。“上德”顺应“道”,如同大道不可道一样,上德同样不可言说,是自然而然的。具有上德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具有德的,所以他才具有了真正的德。具有“下德”的人总以为自己没有失去德,是有德的,那么这种能被人感觉到的德其实已经不是浑然天成、暗合天道的“上德”了,而是次一级的德了。这就好比是一个小孩子的纯真无邪之美与一个看上去贤惠温柔而内心知道如何约束自己的淑女之美一样。因此,“上德”乃是一种自然而然、具有者浑然不觉的德,而下德则是一种能够画出具体标准,然后按照标准去执行的德。上德即是道家所说之德,而下德则是孔子所提出的儒家之德。庄子便曾说过“圣人生,大盗起”,这里的圣人,指的就是具备了“下德”的人,而真正具有“上德”的人反倒不具有圣人的名声。老子认为失“道”之后,才会有“德”,失“德”之后,才会有“仁”,失“仁”以后,才会有“义”,失“义”以后,才会有“礼”。而“礼”的出现,正是因为人们天性的忠信不足,是祸乱的开始。老子虽然不以为然,但也并非对儒家的“下德”一味排斥,只是对其进行了优劣排序。最后,老子又进一步指出,一个人应该尽量“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上德”和“下德”之辩也显示了道家和儒家思想的不同之处,并成了后世历代中国人伦理生命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另外,在《道德经》中,老子还提出了许多二元对立命题,并对其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如强与弱、得与失、巧于拙、进与退、争与不争、有为与无为,等等。这些辩证观点启蒙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与现代人的感受不谋而合,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对后世产生广泛的深刻的影响。

《道德经》这本神奇宝典不仅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同时对全球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篇八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哲学著作,它始终被视为中国道家思想的代表作。从传世的版本来看,这本书共有六十四篇,每篇的篇幅都很短,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哲学智慧。近期,我花了一段时间研读这部经典,深受其影响。在研读的过程中,我领悟到了一些关于人生、道德和处世哲学方面的心得体会,下面我将以五段式的连贯结构为大家详细阐述我的心得。

第一段: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

道德经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无为而治”。这种思想主张的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要过分干预和操控事物和他人,而是应该敬畏自然,顺应事物的本然发展规律。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我们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与现代社会追逐权力和主动控制的思维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劳心劳力,挣扎于各种困难和焦虑之中,而忽略了让自然事物按照本身的规律发展的可能。只有放下控制的欲望,融入自然的大环境,我们才能发现更广阔的可能和更轻松的相处方式。

第二段:道德经中的“返璞归真”

道德经中还有一种思想是“返璞归真”,指的是回归到人类最本真的状态,遵循内在的直觉和智慧去行动。这种思想告诉我们,当我们迷失在物质的繁杂和纷扰之中时,应该放下外在的追求,听从内心的声音。在现代社会,我们被各种外界的声音和价值观左右,往往迷失了自我,忽略了内在的需要和声音。通过返璞归真,我们能够找回自我,发现自己内在真实的欲望和激情,并以此为指引去生活。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人生更加丰富有趣,并拥有更真实的幸福感。

第三段:道德经中的“谦逊与柔和”

在道德经中,还有关于谦逊与柔和的思想。这些思想告诉我们要尊重其他人的权利和存在,不要傲慢和自以为是。通过谦逊与柔和,我们能够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增进与他人的和谐。在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人们往往为争夺资源,追求个人利益而互相压制。这样的行为造成了很多矛盾和冲突。如果我们能以谦逊和柔和的态度来对待他人,多一些理解和包容,那么我们将创造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第四段:道德经中的“无知篇”

道德经中的无知篇告诉我们要放下自我,不要过于追求名利和权力,应该保持谦逊和冷静的态度去探索世界和宇宙的奥秘。这种无知并不是指无知无识,而是指无束缚于已有知识的思维方式。通过无知的思维方式,我们能够保持好奇心,不断学习和进步。在现代社会,知识爆炸性增长,人们往往只追求表面的信息和知识,缺乏思考和掌握本质的能力。只有保持一种谦逊的心态,不妄自菲薄,我们才能真正成为智慧的人。

第五段:道德经的现实意义

道德经中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道德经都能带给我们启示和指引。无论是在组织团队中,还是在个人与他人相处中,道德经中的思想都可以使我们更加明智地去决策和行动。同时,这些思想也能让我们更好地面对现实中的负面情绪和困境,提升我们的人生质量和幸福感。

总之,道德经这部古代经典著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研读和理解,我领悟到了一些有关人生、道德和处世哲学方面的重要思想。通过无为而治、返璞归真、谦逊与柔和以及无知的特点,我们可以在现代社会中获得更多的智慧和幸福感。这些思想不仅有着理论上的价值,更有着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研读和理解道德经,从中汲取智慧,引导着我们的思考和行为。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篇九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我,以至于身败名裂,不能保全。所以,怎样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时候保全自我,是自我的心智足够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经》就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

大明江山,之后几乎也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了。所以,我们要懂得物极必反,适可而止的道理。要真正做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耻”,大智若愚,韬光养晦,明哲保身。

有得就有失,这是世间的不二法则。那么应对失意,应对挫折,道家告诉我们应当怎样做呢?“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老子告诉我们,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所以,失意只是暂时的,事物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境遇会有好变坏或有坏变好,所以失意之后就会通达。“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江河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所以,人要善于居下位,居于弱势,这样人们就容易把你忽略,不会排挤你,嫉妒你,此时你就有足够的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发挥自我的才能,准备有一天一鸣惊人,以天下之至弱驰骋天下之至坚。

最终,用庄子的《齐物论》中国的一段话概括就是:“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所谓悬解也。”人们仅有安时处顺,不管得意与示意都能处之泰然,这样才能超越人世间的倒悬之苦。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篇十

第一段:引言(200字)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文化瑰宝。读完《道德经》,我深感其内涵博大精深,对人生、人际关系、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指导作用。在此我要分享我对《道德经》章节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理解道可道非常道(200字)

《道德经》第一章开篇便道出了“道”的本质,指出“道”是一种超越言语、极度难以表达的存在。这让我明白,我们常常陷入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而忽略了简单纯粹的本质。道不可言传,只能通过心灵感悟和领悟。只有在深入自我反思和内省的过程中,我们才能逐渐理解“道可道非常道”的真正含义,领悟到它对我们人生的指导作用。

第三段:无为而无不为(200字)

《道德经》倡导“无为而无不为”,强调不在于“做”而在于“不做”。这似乎有些矛盾,然而反思之后,我明白它传递的是一种心态和态度。无为并不意味着不作为,而是要我们摆脱功利的束缚,做到内外一致,放下功利心、虚荣心、攀比心,与自然和谐相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无为中发现实现最大价值的可能。

第四段:水善利万物而不争(200字)

《道德经》中有一章以水为比喻,让我领悟到“柔弱胜刚强”的道理。水具备弱势和柔软,却能利万物而不争。这让我明白了,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不需要强求、争斗,而是应该学会适应变化、包容他人的不同意见和观点,以柔克刚,以和为贵。这样才能达到相互融合、合作共赢的目标。

第五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00字)

《道德经》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种立身处世之道。作为个体而言,我们首先要修身,培养自己的道德素养和品德,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宁静。然后我们才能顾及家庭,了解家人的需求,维护家庭的和谐。进一步,我们也需要参与社会事务,尽自己的一份力,为社会和谐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通过实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可以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实现个人价值。

结尾(200字)

《道德经》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经典著作,读后让我受益匪浅。通过理解“道可道非常道”,领悟“无为而无不为”,感悟“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及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更加明白了自己应该如何立身处世。这些道理对我的人生、人际关系和社会参与都有着深远的指导作用。我希望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原则,成为一个道德修养高尚、充满智慧与和善的人。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篇十一

《道德经》主要是论述两个方面:一是世界本体--自然,即道与阴阳。道为世界之真,用阴阳成物。二是意识。意识为物的本性,以谦柔通于道。在这两个层面上,又构建了两重秩序:一是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这种秩序证明人要尊敬、理解、学习自然。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秩序。这种秩序就是爱。脱离了爱,这种秩序将不复存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源于道,道是世界的本体,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没胡道就没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述道之理,而道之理应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效法道应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为自我所用,从而造福人类,使人类社会"天长地久"。倘若我们不依道而行,抱着"人定胜天"的心态,斗天、斗地、斗自然,最终的苦果还是自食。

"天之道,不争而善,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天有其规律,不是人所能左右的,但我们能够利用其规律,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所要到达的目标或梦想,因为"天不负有心人"。可是,功成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身退。"树在招风",我们应顺应天意,适时而止,方能自保,安享天下太平,而免遭杀身之祸,这也涉及到后面所写的"知足"。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要想成为圣人实非易事,要想成为圣人,应当有一颗谦虚的心,不耻下问,努力地用知识与道德来充实自我。,同时,要忌空无实际的志向,应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结合自身实际,去实现贴合自我本事的梦想与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这些,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强健的体魄。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人不应有骄傲自大之心,完全忽视他人的存在,骄傲自大只会使自我迷失方向,跌入万丈深渊。"知彼知已,方能百战百胜。""人贵有自知之明。"以他人之长补自我之短,充分发挥自我的优势与潜力,一切的困难就不将是困难了,完美的明天将被自我开创。

"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有时也会决定整体。我们注重整体的同时,也不应忽视部分的作用。凡大事者,皆从小事做起。即使是社会主义的大厦,也是一块块砖建起来的。所以,我们在实现自我的梦想时,要从小事做起,从此刻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终成大事,实现梦想。

"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坚。""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行,莫能行。""天下非刚至强,柔变强。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等。以柔克刚,柔能胜刚,即使天下至柔之物,也能打败天下到坚之物,这是道之一。可是,天下人皆知其道,而能真正做到的却很少,甚至没有。人民在强权之下,也许是很柔弱的,但在暴政之下,人民看起来的柔弱,却能推翻暴政。如秦朝的来亡,便是一个例子。

"上善若水。"静能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人是一种高级动物,动物尚有冲动,更何况是人。那么,我们该如何抑制自我的冲动呢这就需要我们修心养性,以致使自我做到"清静"、"无为"。这样,我们即使应对世间的变幻莫测,乌云密布,也应处之泰然,冷静、沉着地应对,最终将云开见日。倘若自我先乱,即会做出冲动之事,其结果会更糟。

"夫唯不争,故无忧。""见素抱朴,少见寡欲,绝学无忧。""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此,能够长久。"人有一大缺点,那就是不知足。人要想改变这一大缺点,就是淡泊名利,少思寡欲,坚持一颗平常心,方能知足。知足者,少有烦恼。无烦恼者,常带有微笑,能开心、欢乐与幸福,这就能够使自我寿命延长,安度天年。

总的来说,《道德经》惜字如金,字字经典,使人在明白自然这理,依道而行。同时,让人明白世俗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以清静无为,使自身开心、欢乐与幸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