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初二物理教案人教版(大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09 08:06:05 页码:13
初二物理教案人教版(大全13篇)
2023-10-09 08:06:05    小编:HT书生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初二物理教案人教版篇一

1、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知道凸透镜能成放大的像;

2、通过观察和初步实验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知道透镜焦点和焦距;

3、会利用平行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1、让学生以丰富、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带着问题,体验科学

2、经历用多种方法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过程,并尝试对各种方法的优劣做初步评价

1、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2、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逐步提高物理学习的兴趣

重点: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难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学法指导:通过观察和实验,总结归纳规律。

预习导学: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做”,通过“解决问题”,通过“交流与合作”,感知有关方法,构建关于透镜的科学内容。在问题给出时注重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导入:同学们知道,用放大镜可以把小字放大我们会看得更清楚;旅游时有看到美好的风景我们会用照相机拍摄下来;眼睛近视的同学配一副眼镜就又可以看清楚东西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让我们共同来揭开上述现象中的秘密,引出课题,阅读教材并完成以下题目:

预习习题:

1透镜是利用光的_________规律制成的。透镜有两类:一类是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如镜片;另一类是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如镜片。

2、光心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处,通过光心和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

3、凸透镜对光有作用,凹透镜对光有作用。

4、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将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称为凸透镜的,到光心的`距离叫做,一个透镜有两个。

初二物理教案人教版篇二

1、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知道凸透镜能成放大的像;

2、通过观察和初步实验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知道透镜焦点和焦距;

3、会利用平行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1、让学生以丰富、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带着问题,体验科学

2、经历用多种方法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过程,并尝试对各种方法的优劣做初步评价

1、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2、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逐步提高物理学习的兴趣

重点: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难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学法指导:通过观察和实验,总结归纳规律。

预习导学: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做”,通过“解决问题”,通过“交流与合作”,感知有关方法,构建关于透镜的科学内容。在问题给出时注重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导入:同学们知道,用放大镜可以把小字放大我们会看得更清楚;旅游时有看到美好的风景我们会用照相机拍摄下来;眼睛近视的同学配一副眼镜就又可以看清楚东西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让我们共同来揭开上述现象中的秘密,引出课题,阅读教材并完成以下题目:

预习习题:

1透镜是利用光的_________规律制成的。透镜有两类:一类是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如镜片;另一类是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如镜片。

2、光心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处,通过光心和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

3、凸透镜对光有作用,凹透镜对光有作用。

4、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将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称为凸透镜的,到光心的距离叫做,一个透镜有两个。

初二物理教案人教版篇三

1、声现象复习

第一课时

一、复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什么是声源;

2、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

3、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二、知识回顾

1、要使一张纸发出声音,我的做法是、要使钢笔帽发出声音,我的做法是、等。

2、通过实验探究可知:声音是由于物体

3、做一做:你能通过哪些小实验来证明声音能在空气、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空气能传播声音例子:;固体传播声音例子:液体能传播声音例子:;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吗?答:。

4、水振动能产生水波,向四周传播。同样,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以

5、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是/秒(m/s)。

6、举例说明声波具有能量:如、。这种能量叫做

三、例题分析

例1、我们怎么做才能让音叉发出声音?

敲打音叉时使音叉发生了什么变化?

用怎样的方法才能看到音叉发生了振动?

你们有办法让音叉的声音马上停止吗?

分析:

例2、如图,把振动的音叉移近一个用细绳吊着的很轻的塑料球,音叉并没

有碰到球,球发生了运动,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音叉的_____通过_

___传给。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可以听到由音叉发出来的声音。当把

音叉放在真空的瓶子中,音叉仍然振动,但音叉所发出的声音却听不到了,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分析:

例3、甲同学在一根很长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水管,乙同学在另一端听到三下敲击声,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传播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从传播来的,第三次听到的声音是从传播来的。

分析:

例4、把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玻璃瓶里,用抽气泵把瓶里面的空气逐渐抽空。

1.在抽空过程中,你听到的声音将,最后。

2.当瓶内空气抽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就听不到手机的声音了,但这时我们仍能看到手机中显示接听的信号,这说明了。

3.声音需要两个条件:振动和传播物质。这个实验是把哪个条件去掉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巩固练习

1、你知道下列各种声音分别是由什么振动发出的吗?将答案填在横线上.

(1)人说话、唱歌声;

(2)吉他发出优美的音乐声;

(3)雷声;

能在______中传播。

_______传播最慢。新课标第一网

4、吹笛子发声的主要物体是()

a、笛子本身(竹管)振动发声b、笛子中空部分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c、演员的嘴唇振动发出的声音d、握笛子的手指的振动。

5、在敲响大古钟时,有的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是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6、表明固体能够传声的现象是()

a.敲击音叉听到的声音b.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耳朵贴在铁轨上听到火车车轮撞击铁轨的声音d.水中的鱼听到脚步声逃走

7、下列实验与实例中,不能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是()

a.用电话拨打放在真空罩内的手机,手机显示信号,却听不到声音

b.人们先看到闪电,隔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远处的雷声

c.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球,敲鼓时看到泡沫球不停地跳动

d.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用无线电话交谈

8、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d.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9、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声源向四处传播的b、物体振动也不一定能发出声音

c、声音借助物质以波动形式传播d、用录音机放音乐磁带是磁带振动产生声音

这一现象,你可以提出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初二物理教案人教版篇四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照相机的构造,知道它的成像原理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分析怎样矫正近视眼与远视眼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主题活动,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有将科学规律、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1. 重点:眼睛成像原理和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2. 难点:眼睛的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探究性学习(以启发式为主,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知识)

度数不同的近视眼、远视眼镜(可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凹透镜代替);蜡烛;光具座;凸透镜;火柴(四人/组)

(一) 引入:

同学们都有一双眼睛,你们能否想象出,人是如何通过眼睛去观察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很多同学都喜欢照相,那么照相机(出示)是怎样给你留下成长的足迹、精彩的瞬间的呢?为了解决你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和研究与照相机、眼睛、眼镜相关的知识。

三、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板书)

(二) 展开:

1、实物投影书本照相机,请同学回答出物体可通过镜头(凸透镜)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学生)根据这回忆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且根据同学日常经验得出照相规律:物远,像则近,像越小;物近,像则远,像越大。(板书)

2、我们一起来观察我们眼睛的结构,来解决眼睛为什么能看见物体这个问题。

投影片显示眼睛结构图,并结合生物挂图眼睛成像原理图,与同学们一起探讨、分析,再与照相机比较,最后得出眼球的成像原理:晶状体、角膜等组织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它会聚成像在视网膜上(相当于智能的光屏),再通过视觉神经把信息传到大脑,从而产生视觉。(放映物理教学参考资料光盘中眼睛成像动画)

阅读:电影与视觉暂留(课后请同学做一做)

3、活动1:在黑板上出示视力表,请一位视力好的同学分别站在第一排、第三排、最后一排都能看清同一个e字。

(学生看书:)眼睛的调节(课本p.100)

(学生讨论:)是晶状体在改变形状和焦距。(老师用气球模拟)

(老师:)很好,其实眼睛在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晶状体在睫状体的作用下,改变厚薄,从而改变了眼睛晶状体的焦距(即调焦)。请大家用桌面上的几个凸透镜和带来的水透镜(盛有水的透明塑料袋),实际感受一下晶状体的厚薄与焦距关系,以及如何调焦。

(学生活动:)讨论出凸透镜厚焦距短,凸透镜薄焦距长

(师:)远眺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较薄,焦距较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近观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较厚,焦距较短,近处物体射来的光又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近处的物体。( 动画模拟眼睛在看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都成清晰的像。)

4、学生活动2:请班里所有视力不好的同学分两次看视力表中较小的e字(一次摘掉眼镜,一次戴上眼镜)谈谈有什么感觉(生:一次模糊,一次清晰)

(师:)那么常见的视力缺陷有近视(中学生)和远视(老年人),是怎样形成的呢?(生讨论出:)主要是由于晶状体的调节功能不好引起的。

(师:)很好,我们是怎样去矫正的呢?这个问题我请你们结合书本自学并实验,大家先个人自学两分钟,然后用度数不同的眼镜(应作好标记,并告诉学生度数越大焦距越短,光线折射时偏折越多,度数不同的眼镜也可以用光具座上的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凹透镜代替。)小组按照实验活动 4.4视力的矫正 边实验边讨论。

活动3(分组):学生先独立自学,后小组实验、讨论、填表;教师巡堂指导。)

清晰像与透镜的距离(cm)

相差(cm)

结论

(作用)

在学生自学和实验差不多的时候,请学生交流反馈一下活动后的结果,及时讲解并给与提出问题的机会。再用多媒体动画播放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形成及其矫正,统一学生的认识: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它的作用是将光发散,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后移,从而将清晰的像落在视网膜上;远视眼镜是凸透镜,它的作用是将光会聚,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前移,从而将清晰的像落在视网膜上。(板书)

(生:)不同,镜片度数越大,两次成清晰像时光屏移过的距离越大,说明光线折射时偏折越多,也说明晶状体自身的调节功能越差,视力越差。

(师:)非常好,我再简单介绍眼镜的度数计算方法 ( 度数=100/f )f是焦距,单位用米(m)。请同学算一算200度的眼镜的焦距:f=?(生齐答:0.5m)

(师:)这节课我们结合实验,研究了眼睛和眼镜的问题,大家学得很投入。我出几个思考题检查一下大家,大家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其他同学交流讨论。

5活动4:教师出示课堂思考题;学生思考、小组交流讨论。(附后)

6、师生一起作课堂小结

7、学生活动5:放眼保健操乐曲,请同学边做操边回顾和思考本节知识。

8、课后作业:

1、 做书上的视觉暂留小制作:笼中鸟,比比谁做得好。

2、 谁不希望自己拥有一双明澈的眼睛?爱护眼睛,远离近视,是我们健康用眼

3、 保护学生的视力,有些地方要求学生用的书籍、资料、练习本不再用白色纸张

而是用特定的淡黄色纸张,请你谈谈你的感觉,并在课后查阅有关资料,弄清其中的道理。

4、 人类有许多东西是仿照动植物的一些特性而制造出来的(即仿生学)。就是利用

眼睛的调焦特性,人们制造出调焦照相机和摄像机,请你查阅有关资料谈谈它们的优点。

附课堂练习:

(1)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当人观察物体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 )

a、正立、缩小的虚像 b 、正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缩小的虚像 d、 倒立缩小的实像

(3)f = 1m的近视眼镜,它的度数是多少?

初二物理教案人教版篇五

物理力学注重从微观到宏观。以往的技术科学和绝大多数的基础科学,都是或从宏观到宏观,或从宏观到微观,或从微观到微观,而物理力学则建立在近代物理和近代化学成就之上,运用这些成就,建立起物质宏观性质的微观理论,这也是物理力学建立的主导思想和根本目的。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能确定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举例说明.

3.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力的概念非常抽象,用力的作用效果去理解力的概念,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应用力学知识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为了使学生更具体地认识力,课本中接着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用生动具体的事例和插图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通过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力是一种什么作用.

本节内容是力学知识的入门基础课,学生对力的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力的作用效果的掌握对学生后续课程的理解吸收有重要作用.

有关“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建议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材是通过学生熟悉的弹簧、锯条受力形变等事例来讲述的,学生接受起来并不困难,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可向学生展示各种有关“力的作用效果”的视频及动画,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得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结论.

有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学建议

可以向学生提问:人在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启发学生举出一些实例.再从回答中筛选出表现力的推、拉、提作用的典型例子,写到黑板上.比如:人推车、人拉锯、人提水桶等.

然后对例子进行分析:人推车时,人施力,车受力;人拉锯时,人施力,锯受力;人提水桶时,人施力,水桶受力.其中,推、拉、提是力的作用.从而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样使学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逐步理解什么是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最后明确指出:一个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

有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教学建议

教学中应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反映,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力的相互作用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施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受力)物体.

以上内容应通过实验、事例加以说明.

例一:让学生用力拍桌子,问学生:手有什么感觉?(感到痛)为什么手会感到痛?让学生思考.

分析:手拍桌子时,手对桌子施力,同时手也受到桌子的反作用力.

例二:让一个学生穿上旱冰鞋用力推墙.问其他学生:为什么这位同学自己会向后退?

分析:人推墙时,人对墙施力,同时人也受到墙的反作用力.

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1)人推车,人是否也受到车的推力?

(2)人拉锯时,锯是否也拉人?

(3)拖拉机拉犁时,拖拉机是否也受到犁的拉力?

(4)划船时,用浆向后划水,船就向前进,这是为什么?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

可用本节课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文字叙述引入力的概念.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引入新课.

也可使用情景教学的方式,请一位同学把一个大铁块拿到讲台桌上.

学生前来拿起铁块.

教师可提问:有什么感觉?

总结学生的回答:因为东西很沉,拿起它用了很大的力.

引入新课:可以说“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但是在物理学中到底什么是“力”呢?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初二物理教案人教版篇六

1.会使用表、刻度尺测量平均速度.

2.正确观察和测量平均速度.

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养成认真细致的行为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2.通过实验养成和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设计实验来巩固平均速度的知识,练习用钟表测时间,用刻度尺测长度,选用的器材简单,木块、斜面和小车,在斜面的中间放上铁片,用来划分两段路程,在小车或小球撞击到铁片上时能记录时间,两段时间之和就是小车在斜面上的总路程所通过的时间.

教材要求学生计算前半程、后半程、总程的平均速度,应当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在计算中复习物理计算的步骤.

教法建议

用实验法教学,观察实验仪器,看各部分的在实验中的作用,并分析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和如何测量该物理量,实验表格中的数据对应着哪步的测量结果.

要分小组做实验,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小组可以有发令成员,负责使小组各位准备完善后统一进行实验.有手持小车准备实验的成员,当听到发令后进行实验,有记录成员,当小车到达铁片时,听到撞击声就记录钟表所用的时间,并记录在表格中,三个成员共同完成本实验.

还可以在条件较好的学校、学生中使用其他的方法,例如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过程,只要能完成测量平均速度的目的就可以采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初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教学单元分析】

实验要求学生会用钟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同时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对于实验器材可以自行选择.

将数据填入表格中,计算三个阶段的平均速度,如果用停表计时,可以用教材中的表格,如果用钟表计时,应当将运动时间改为三个栏目“计时开始、计时结束、运动时间”,再分别计算出运动时间.

对于时间的测量,应当进行适当的练习,经过几次实验,时间就会测得准确些.

初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教学过程分析】

一.实验指导

小车的坡度要很小,小车在斜面的运动时间就会较长,测量时间增长,最后结果的误差就会减小.金属片放在斜面的中间,测量出斜面的总长,则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距离都可以得到.

二.表格设计

提供一个表格供参考

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

计时开始计时结束运动时间

s1=t11=t12=t13=v1=

s2=t21=t22=t23=v2=

s=t=v=

三.实验过程辅导

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实验器材可以让学生说明,指出长度、时间的测量可以用测量工具直接测量,而速度测量需要测量长度和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计算,所以实验原理是速度的公式,由公式也可以看出实验器材是钟表和刻度尺.

平均速度测量,实验难点是计时结束以听到撞击声为准,即听到声音的同时记录结束时刻,注意学生区分时刻和时间的概念,时刻是结束或开始时刻在时间轴上的位置,而运动时间是这两个时刻之间的在时间轴上的长度,所以表格中的t13=t12-t11,t23=t22-t21.

平均速度的计算,注意物理量的对应,.而决定不能认为,可以让学生分析两个问题以加深理解:

1.某运动过程中,行驶的路程前半程的速度是10m/s,后半程是20m/s,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

2.某运动过程中,前半段时间行驶的速度是10m/s,后半段时间行驶的速度20m/s,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

对于问题1,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对于问题2: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初二物理教案人教版篇七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液体内部和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2.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探究,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并积极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关注周围现象的意识以及密切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液体内部有压强以及液体压强的特点,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猜想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及实验。

【】装满水的薄塑料袋,液体压强的演示装置、水槽、u形管压强计、水等。

一、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潜水艇,提出问题:

问题:“的里雅斯特”号深潜器在探测马里亚纳海沟后出现了什么情况?(整个外壳直径缩小了)

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液体的压强

二、新课教学

(一)引入探究课题

1.出示一个装满水的薄塑料袋。(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

2.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桶内。(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

3.将蒙有橡皮膜的容器浸入水中。(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并且向各方向都有压强。

提问:同学已经知道了液体内部存在着压强,那么液体的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二)猜想:

学生思考:液体的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并根据实验现象提出

初二物理教案人教版篇八

八年级物理功教案:

第四章第一节

教材分析

的概念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其概念及应用贯穿于全章。通过本节学习,应使学生初步建立的概念,并学会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为本章以后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本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从的角度来分析力学现象。通过实验和实例的分析,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学习方法的训练。

一、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的概念,理解做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初步理解的计算公式,的单位,初步学会用的计算

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直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的概念和做的两个必要因素,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的概念。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

1.由学生动手做简易实验,通过学生对现学的感知,引导学生分析而引人的概念。

2.通过简易实验的分析得到的大小的计算公式,同时在逐步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得出公式的过程中,逐步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教学准备

约码1盒,幻灯片。

教案实例

一、学习目标

1.从实验和实例中,能概括出做的两个必要因素,明确的大小是由这两个因素的大小所决定的。

2.写出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

3.能在具体事例中指出是什么力做,谁对谁做。

4.初步学会用公式w二尼及变形式计算。

二、教学过程

(一)引人新课

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

(学生实验*用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提到桌面上。

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较大的拉力。

[附板书门移动相同的距离,需要的力越大越“累”学生实验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

(附板书2)用同样的力移动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越“累”。

[学生实验3j用手将书包提5厘米左右和将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

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机械(简称)。

板书:一、

(二)讲授新课

设问: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看图。(用幻灯片打出课本70页图4-2人推小车,图4-3起重机吊重物。)

问:这两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

答:都有力,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

问: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

答:是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答:起重机的拉力(或起重机)对重物做。

问:由此物理学中必须满足什么条件才算对物体做?

答:物体必须受到力,而且还要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板书2〕l.做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演示1]手提着钩码在空中静止不动,问拉力是否对钧码做?为什么?

答:没有,因为虽有拉力,但没有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演示2]手提着钩码匀速水平移动一段距离,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为什么?

答:没做,因为拉力在竖直方向,钩码的移动是水平方向的,不是在拉力方向上移动的,所以拉力没做。

〔演示3}手提着钧码匀速上升,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为什么?

答:拉力做了,因为满足做的两个必要条件。

问:请同学们举几个生活中做和没做的实例。并分析。

答:。

问:在上课起始的三个实验中,拉力对物体是否都做了?哪种情况下做多?如何进行比较?我们已经知道做需具备两个必要因素,那么的大小和这两个因素有何关系呢?先想一想,请同学们说看法。(鼓励学生讨论猜测,发表不同意见)。

问:到底的大小与力和距离有何关系?让我们一起用实验验证。

演示:人匀速提钩码,把提起一个钩码的力作为1份力,0.5米的高度作为1份距离,那么匀速提起一个钩码上升1米高度所做的就为2份。

问:分析表格数据,谁能总结出的大小与力的大小和距离一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答: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边一,或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讲述:力学中规定。

(板书3)等于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的公式:=力x距离

w=f·

讲述:知道了的计算公式,我们可以用它来计算的大小,要计算的大小,要先确定的单位,的单位是由力的单位和距离的单位决定的。力的单位是牛,距离的单位是米,那么的单位就是牛·米。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对物理学做的杰出贡献,把的单位牛顿·米就称为焦耳,简称焦。

〔板书4)的单位:焦耳(焦)l焦耳二l牛顿·米

答:拖拉机的牵引力做了2.85x107焦的。

分析:因为马在水平路面上前进,竖直方向上没有通过的距离,所以车受的重力不做。求马的水平拉力,可从已知拉力做和车前进的距离,由w=f·s公式求得。

答:车受的重力没有做,马的水平拉力是750牛。

学生阅读课本月页最后一段至72页本节结束,老师简单小结。

(三)巩固检测:打幻灯片。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请同学说结果。

小结:的大小是由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大小共同决定的,作用力大的做的不一定多,距离长的过程做的也不一定多。解题时要注意单位统一。

打幻灯片:

(例题4)小刚把重为1000牛的箱子沿着水平地板推动1米,小刚对箱产做的

a.1000焦b.l焦c.0焦d.无法确定

引导学生分析物体受到几个力,画出力的示意图。

(四)小结:幻灯打出学习目标,结合板书小结,并强调做的两个必要因素是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的缺一不可的条件,的计算公式w=f·s及单位1焦耳一l牛·米,在应用中注意各量的对应关系及单位的统一。

(五)布置作业:课本72页练习l、2、3。

习题解析

1.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一是________的力;一是物体________通过的距离。

参考答案:作用在物体上,在力的方向上。

2.某人用50牛力把重20牛物体竖直向上移动了2米,该人做()

a.40焦b.60焦c.100焦d.140焦

参考答案:c

简要分析:本题目问的是人做多少,而人对物体的作用力是so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是2米,所以做w=f·s=50牛x2米=l00焦,强调各量的对应关系。

参考答案:解:w=f·s=28500牛x3600米=l.026x108焦

初二物理教案人教版篇九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电压的作用,知道电压的单位及其换算。了解一些常见电压及我国家庭电路电压。

2、知道电压表的用途、符号,会正确将电压表接入电路中,并能正确选择量程和读数。

二、重难点:

本节教材主要学习了电压的初步概念、电压的符号、单位名称及换算关系、几个常见的电压值、电压表的构造、电压表的使用方法、用电压表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压的关系。

三、自学内容与指导:

(一)、电压

1、电荷在电路中定向移动时,形成,此时电路两端必须有。

所以电压的作用是:使电路中形成()的原因

2、电压是加在导体两端的,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就是提供电压。

3、电压的字母符号、单位名称、单位符号、

4、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1kv=v1v=mv

5、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为,一节蓄电池的电压为,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为,安全电压为。

(二)、怎样使用电压表

1、记住电压表的电路符号:

2、说出电压表的构造:标有、、的三个接线柱。

3、电压表的两个量程:0~3v量程中一大格为v,一小格为v,0~15v量程中一大格为v,一小格为v。

4、请画出电压表的表头,练习读数训练。

5、对照电流表的使用说出电压表的使用有哪些异同?

相同点:不同点:

四、自学检测:

1、用学校实验室常用的`电压表测量1.5~2.0v的电压时,选用其中量程,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些,要用它测量三个蓄电池串联成的电源电压,应选用量程。

2、使用电压表时,必须把电压表联在待测电路两端,并且使电流从接线柱流入电压表,从接线柱流出电压表;和电流表一样,使用时要注意选择。

3、两盏相同的电灯,每盏电灯在2.5v电压下才能正常发光,把它们串联起来,接在2.5v的电源上,两灯的发光情况将,这是因为。

4、家庭照明电路的用电器都要联,因为各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都是v。

五、训练提升: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对人体的安全电压是36v

b、无论在任何情况下,蓄电池的电压每个都是2v

c、电压只能使自由电子发生定向移动

d、电压是使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

2、用电压表测得l2两端的电压,如图1所示的电路中,连接正确的是()

3、如图2所示,电源电压是由两节干电池组成,当

开关闭合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l1灯不亮,v示数为零

b、l1l2两灯都不亮,v示数为3v

c、l1不亮l2亮,v示数为3v

d、l1亮l2不亮,v示数为3v

4、如图3所示的电路中,当开关s断开时,下列

说法中正确的是()

a、开关两端的电压为零b、电灯两端的电压为零

c、电源两端的电压为零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5、关于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测量电压时,电压表必须与被测电路串联

b、测量电流时,电流表必须与被测电路串联

c、不管是电流表还是电压表,连接时电流必须从正接线柱流入

d、电压表的量程改变后,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仍保持不变

6、某同学用电压表测一节干电池的电压,它测出的值为10v,原因是,正确电压值为v。

7、如图4所示,电源电压为3v,闭合开关后,l1l2都不亮,

电压表的示数为3v,则电路中出现的故障是。

七、学生反思:反思本节的收获和不足

八、作业内容:资源与评价对应的习题

初二物理教案人教版篇十

在前面已经学了电功和电功率的知识,对于本节课学生已经不会感觉到陌生。在教学中要充分的强调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点,让学生明白功的两个因素是力和距离发,教材上也用了很多的例子,大量的图片事例来说明这一点。可以作一下教材上的实验,使学生对影响功的两个因素有充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解释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能背诵功的概念,阐明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情感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功的计算

影响功的两个因素通过实验来得出,设计表格得出公式w=fs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电脑,投影机

五、课时建议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功通过上面的例子向学生提问它们的共性。

总结结论: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动能和势能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work)学生回答问题,通过课本上刹车的例子,体会生命的可贵。

影响功的两个因素观看马拉车,举杠杆,人提水桶不做功的动画。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做了功,有的没有做功。得出一个设想。

做实验验证自己的设想,学生分组做课本上动滑轮的实验,在设计一个定滑轮的实验。

总结学生的结论总结规律:

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用公式表示就是w=fs;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讲解焦耳的生平和对科学的贡献学生观看并思考。做分组实验。

得出结论,总结共性,在实验中得到乐趣,体会经过验证得出的结论才是正确的结论。

通过焦耳的例子体会科学探索的过程的科学家的贡献。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

想想议议结合人提水桶不做功的动画来想想为什么要强调“在力的方向上”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初二物理教案人教版篇十一

初中物理课要学习的全部内容是什么?初二物理课要学习初中物理课程中的哪些部分?物理课上老师会先讲些什么、后讲些什么?对新开的一门课程,同学们的脑海中会有一连串的问号,并且很想知道答案。这并不难,随着学习进程每个问题都会得到答案。关键是作为学生,是被动地等待答案,还是主动地探求去寻找答案,对!当然是做后者。

开学初,每位同学都会得到各学科的课本,初二的学生手中自然就会比初一时多出我们需要的《物理》课本。打开课本,同学们的某些浅显问题的答案就在眼前。物理课本是我们学习物理的依据,是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向导。同学们要学会通过课前看物理课本而了解上物理课时老师要讲的内容,知道上物理课时,针对所学环节听什么,使学习过程是有目的的行为。通过课中随着老师的引导看物理课本,达到认知知识、理解知识要点的目的。通过课后看物理课本,达到复习巩固知识,学会初步应用知识解答问题的目的。

物理课本中有大量的依据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推论物理结论的课文,同学们认真阅读后会发现,这些课文不仅能使你们浅显地认识物理知识,还会使你们很好地组织出解答物理问题的论述语言,这是解答物理简述题的语言之源。

在我们学习了一些可用数学表达式书写的物理规律之后,同学们会在物理课本中阅读到一些典型例题的解题分析、解题过程。这是解答物理计算题的范例,要很好地阅读、细心地反复阅读,这是分析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良好培养过程,这个过程,可以使同学们对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能力提高,书写格式掌握,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物理课本中有一些引导同学们思考的小标题和小实验的课题,在学习时间宽松时不妨读一读,它会使你们眼前一亮。同学们的物理思维会得到扩展,对知识的理解会深化。

2.明确学习目标,注重理解物理概念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预期目标和要达到的目的,否则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学习知识亦如此。青少年时期的初二学生有着广泛的好奇心,但好奇心再多、再强也无法取代学习目标。每位同学要很好地把握自己的好奇情感,使之转化为求知的欲望,然后理智地确定全学期的总体学习目标,针对物理课各章节的局部学习目标和平时各节课、各知识点的细节学习目标,使自己的学习过程是有序而行。

在物理课的学习过程中,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学习是重要的,也是困难的。因为每一个物理概念的建立,每一条物理规律的认知,都需要由知道上升为理解,才能达到应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解答问题的目的,这在学习过程中是非一日能完成的。同学们在学习每一个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时,要使自己由“机械记忆”转为“意义记忆”,最终上升为“逻辑记忆”。俗话说得好:概念通了,一通百通。就是说:知识的学习中,概念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因此,同学们在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各章节中物理概念的学习,要特别注重理解每一个物理概念,每一条物理规律。

初二物理教案人教版篇十二

知识链接:

〔帕斯卡是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1623年6月19日生于法国克莱蒙费朗,1662年8月19日逝世于巴黎,享年39岁。

帕斯卡16岁时就参加了巴黎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小组的学术活动。他在物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对流体力学、静力学和大气压强的研究。为了纪念帕斯卡,人们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压强的单位-----帕斯卡。

实际应用:比较坦克与图钉所产生的压强。

例题:一辆质量为50t的坦克,每条履带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是1.5m2;一颗图钉尖的面积是0.05mm2,手指对图钉帽的压力是20n。试比较坦克对地面的压强与图钉尖对墙的压强的大小。

已知:坦克的质量m=5.0×104kg,每条履带与地面接触面积s1=1.5m2,

图钉所受压力f2=20n,图钉的面积s2=0.05mm2。

求:坦克对地面的压强p1和图钉尖对墙面的压强p2,并比较其大小。

解:坦克对地面的压力:f1=g=mg=5.0×104kg×9.8n/kg=4.9×10n。

坦克两条履带与地面的接触的面积:s1´=2s1=2×1.5m2=3m2.

坦克对地面的压强:p1==

图钉尖对墙的压力:f2=f2=20n。

墙的受力面积:s2=0.05mm2=5×10m2。

图钉尖对墙面的压强:p2===4×10pa。

交流与讨论:

估算自己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行走时和站立时的压强一样吗?

如何估算每只脚的面积?

采用的方法:割补法测面积。

根据质量计算重力,得到人对地面的压力,代入公式p=进行计算。8-85´4.9105n=3m2≈1.63×105pa。

3.压强的增大与减小。

提出问题:怎样才能增大压强?怎样才能减小压强?

分析归纳: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可以增大压强。

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可以减小压强。

应用:(1)把两个核桃同时放在一只手上捏,由于两个核桃互相挤压,其接触面积非常小,产生的压强很大,很容易把核桃压开。

(2)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它的科学道理是什么?

答: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的应用:钉子、箭头、刺刀、长矛等。

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的应用:建筑物的地基、载重汽车的轮子比普通汽车的轮子多、学生的书包做成双肩背且背带做得比较宽。

【课堂小结】

一、基础知识:

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相互接触,并相互挤压的那部分面积叫受力面积。

3、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公式:p=,单位:pa。

二、研究方法:

通过猜想、分析、制定实验计划、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分析论证得出压强的规律。

【课堂反馈】

1、推土机对地面的压力也很大,为什么它可以在土路上工作而不陷入泥土中?

(答案: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

2、往地里打桩,为什么要把桩的下端削成尖形?

(答案: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3.书包的背带为什么要做得很宽?

(答案: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

【布置作业】

同学们下去把课本后面的五道题做好,交给学习委员,下午交给我。

初二物理教案人教版篇十三

一、教材分析:环节一,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环节一:学习状况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环节二、目标、重点、难点确定: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教材和大纲。

本节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理解,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确定本节教学目标、难点: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目标:1、知识目标。2、能力德育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在大量经验事实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概括,推理总结出的一条规律。

(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的方法。

牛顿第一定律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

3、情感目标:注意师生间沟通,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知识目标上针对本节特点对学生提出,了解、理解、知道三个层次,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脉络,把握重点部分。以往教学实践中证明,物理规律是物理基础知识部分比较难学的部分,学生往往只注意背定义、记公式、做习题而忽视了对物理概念及规律的理解,以至于丰富的物理含义被形形色色的数学符号所淹没。面对这一现象在这一节教学中突破重点上我主要采取了如下方法。

(1)首先在引题上创设情境,以毛主席诗词“坐地是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为开端,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复习运动现象,故而知新,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识结构中,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2)通过物理实验进行启发诱导/

a:做课本中小车演示实验,让学生对此实验进行认真、仔细观察以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

每次实验前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使学生找出实验中哪些条件不变,变化的是什么条件,不变:同一小车、同一斜面、让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上滑下,变化: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再针对实验结果,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渗透比较,分析综合等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引导起变化的原因,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动脑筋思考问题,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得越远”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

b:其次通过上面的演示实验,简单介绍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得出的结论。突出他的理想化实验和推理方法,理想化实验虽然不能实现,但都有可靠的事实基础,因而推理是合理的。c:在此基础指出牛顿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以事实为依据总结出一条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一条真理,牛顿第一定律。

一、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错误)

二、运动物体如果不受任何外力作用,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正确)

牛顿第一定律虽已建立,但学生对其建立过程仍比较生蔬,常不能予以接受因此造成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形成难点针对此现象采取了,实验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使直观实验与抽象受力分析相结合的起来,这样做到了使其难点先简后繁,先定性,后定量;先具体后抽象;先特殊后一般的解决方法,使其难点被逐步得以解决,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这样有利于培养其思维能力和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二程序安排

本节课在程序安排上针对学生特点主要采取了如下程安排:

1、引题,创新情境,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形成新旧知识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2、重视物理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猜想,推导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3、重视各种变成恰当的应用,对其定律中学生不易接受的地方和关键词语进行解释,使牛顿第一定律得以巩固,理解定义、特定的含义。

4、在此引导说明,对其进行加深,从而形成深刻印象,通过不同层次联系,加强基础与习题的配备,能够及时反馈学生认知情况,从而调整教学加经改进,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5、归纳总结。由学生回忆本节学到了什么为主线,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更加清晰,明确、系统,从知识结构上把握新内容,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经过这一回顾,让学生会用科学方法去研究问题,从而进一步发展了思维能力设计。

6、定量作用: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提高,学习困难的同学加深对本节特点及基础知识理解认识,为之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行如下设计。

(1)明确目标,激发动机(在复习运动和力基础上)

(2)新旧联系,指引注意。

(3)创设情境,提供感性材料(实物、小车实验)

(4)讨论分析形成结论。如果物体不受摩擦力作用,那么物体运动情况又会怎样呢?让学生思考,讲座得出结论,从而养成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

(5)反馈强化,通过对定律本身说明及习题配备,使定律得以巩固和深化。确定教学目标

导入课题

提供感性材料

分析推理

形成定律

反馈强化

巩固应用

小结综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