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端午粽教学反思成功和不足 端午粽教学反思(汇总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10 02:15:10 页码:9
最新端午粽教学反思成功和不足 端午粽教学反思(汇总11篇)
2023-10-10 02:15:10    小编:曼珠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端午粽教学反思成功和不足篇一

《端午粽》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文中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累这样的词,同时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时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上课伊始课件播放“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习俗活动”的情境导入,再走入情境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初读后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词,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再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用“加一加、作比较、扩词,分析字形结构、想象”等方法,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豆”字,有学生说“豆”的想象记忆法:“中间的口就是豆子,上面一横是盖子,下面点撇是火苗,一横是灶台,就是锅里在在煮豆子。”多好的方法呀!

接着采用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教学反思《端午粽》的教学反思》。以小组为单位读生词,读对一个本小组得一颗星,得星最多的小组获胜,每人可在班级考核表中加个星,还可指名学生读生词,读正确了就当小老师领读,然后把生字送回文中指名比赛读文。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以读促学的手段去理解课文内容。我先配乐范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分组逐段朗读、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形式,读通后再来品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做到真正以读促学,以读促教。

针对二、三、四自然段我提出以下问题:

1.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2.继续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呢?再比较句子,体会好处。

(1)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2)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3.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4.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根据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总之,今天上得较顺手,《端午粽》这篇课文因为是表达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活动,所以上课伊始,我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让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同时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提高了阅读的能力。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一年级端午粽教学反思]

端午粽教学反思成功和不足篇二

《端午节的由来》主要讲了屈原的感人故事。他爱国、有才干,并且深受百姓的爱戴,可是楚王却听信了其他人的谗言,把屈原流放到了很远的地方去,不再重用他。后来楚国被秦国占领,他感到报国无门,在万分悲愤之下,抱着石头投汨罗江自尽了。当人们听到这个消息,都涌到江边去呼唤、打捞,向江里投食物,倒雄黄酒,希望屈原的尸体不被鱼虾所伤害。后来,有人梦到屈原容颜消瘦,就想了一个办法,把食物用箬叶包起来,缠上红丝线投入江中。从此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为了纪念屈原,都会向江中投粽子。

我在讲这一课时,采用了三勤四环节教学法,把两课时的教学内容压缩成了一课时,所以教学本课时时间显得有点紧张,做后还拖了点堂。激发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是我准备不足所致,以后我会多加注意。

端午粽教学反思成功和不足篇三

本课语言形象生动,其中有许多值得学生积累的词语,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和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文章用词也很丰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这些鲜活的词语,为文章增添了光彩,使表达有了韵味。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课文对端午粽的描述更为形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归类、理解和运用,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组长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汇报时不够自信等,这些问题我都会在后期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改进措施:

1.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作为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

2.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粽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端午粽教学反思成功和不足篇四

设计意图:

《指南》中强调:“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了”。在端午节来临之际,我们引领幼儿走进社区,通过调查、访谈,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并与家长协调,鼓励幼儿参与端午节活动,如:插艾草、编蛋兜、涂雄黄、包粽子,带幼儿去观看龙舟赛等,丰富有关端午节的经验。鼓励幼儿以绘画语言表现家乡人们过端午节的情景,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同时也帮助幼儿加深对家乡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萌发其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目标:

1.能清楚地说出家乡端午节的习俗,并绘画记录端午节中快乐的画面。

2.能画出家乡端午节中的主要情景,合理布局。

3.能大胆运用色彩表现快乐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活动重点、难点:能画出家乡端午节中的主要情景,布局合理。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家长带领幼儿参与端午节活动,并拍照留念。

2.物质准备:幼儿参与端午节活动的图片;纸、水彩笔、油画棒;布置端午节主题画展板。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回忆家乡过端午节的情景,讨论绘画内容和方法。

1.展示幼儿过节的照片,引发幼儿回忆端午节中趣事。

2.出示端午节的一些物品,鼓励幼儿上台,体验插艾草、涂雄黄、斗蛋、赛龙舟等情景。

3.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自由讲述过端午节的情景。

4.出示节日环境照片,引导幼儿观察节日美丽的颜色。

引导语:你在照片中看到什么?它们用了哪些色彩来表现?为什么要用这些颜色来表现?

设计意图:(提供端午节的物品:艾草,雄黄,黄鸡蛋等,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充分调动各感官参与,更直观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为下面绘画活动做好铺垫。)

三、端午印象画。

1.展示赛龙舟、包粽子、斗蛋等图片以及幼儿过节前景照片,加深幼儿对端午节习俗的印象。

2.引导语:小朋友,刚才我们一起回忆了家乡过端午的一些情景,原来我们家乡过端午节有这么多有趣活动,有包粽子、赛龙舟、插艾草、斗蛋等等,那小朋友想不想用画画的方式来表现家乡的人们过端午节的情景呢?那好,小朋友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进行绘画。”

3.教师简单示范讲解赛龙舟,粽子,彩蛋的画法,强调画面布局和颜色搭配。

4.交代要求,幼儿按意愿选择绘画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1)要求合理安排画面,能明显地画出赛龙舟,斗蛋等端午节场景。

(2)能大胆运用色彩表现快乐端午节气氛。

设计意图:(鼓励幼儿按意愿画画,满足了他们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

四、展示幼儿作品,引导幼儿欣赏与评价作品。

提问:你画了什么?运用了什么颜色和画面布局来表达端午节的快乐气氛?

五、布置“快乐端午主题画展”,引导幼儿自由参观交流。

活动反思:

农村的幼儿与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相比较,知识面等方面都比较贫乏。出于对这一方面的思考,在我执教《快乐端午节》这一活动之前,先对幼儿对端午节习俗的认识做了简单的谈话调查,结果发现孩子们对这个节日一无所知。因此,在活动前,带领幼儿走进社区,了解过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并鼓励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有关端午节的物品,简单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学习包粽子,编鸡蛋网袋,并拍照留念。值得表扬的是,本班家长非常的配合,收集了很多端午节的物品,拍了大量的照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做了铺垫。

活动开始,先以谈话形式,结合图片,端午节物品实物,孩子们的照片,与幼儿一起回顾家乡人们过端午节的情景,为下面的绘画活动做好铺垫。在端午印象画环节中,孩子们的绘画兴趣很高,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绘画水平选择绘画内容,在赛龙舟区,由于大部分幼儿对于“赛龙舟”这个活动并未亲眼所见,所以,我先让孩子说说自己从其它地方了解到的“赛龙舟”,通过提供赛龙舟图片供幼儿观察,最后经过教师的简单示范,大部分幼儿能画出赛龙舟活动的动态特征和比赛时的激烈场景,不足之处在于,个别幼儿用色不够大胆,画面看起来不够鲜艳。粽子区的孩子们特别可爱,会给粽子加上可爱的眼睛、嘴巴,很形象。不足之处在于,大部分幼儿没有涂上底色,画面显得较为单一。画蛋区的孩子,绘画内容比较丰富,有在鸡蛋上作画的,有画彩蛋的,有画斗蛋情景的,都能大胆作画,专注力和兴趣点非常高。最后的展示环节,孩子们都非常开心,纷纷对自己的作品和同伴的作品进行对比,发出“好漂亮”的赞美声。

艺术教肓是实施美肓的主要途径,绘画作为艺术表现的重要形式,在幼儿园深受幼儿喜爱。幼儿借助绘画舒展内心的喜好和兴趣,表达着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受。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其作用应该主要体现在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激发其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因此,在本次活动中,立足家乡传统节日文化―“端午节”,鼓励幼儿大胆用绘画形式,表现家乡人们过端午节的情景,提升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端午节美术教学设计及反思]

端午粽教学反思成功和不足篇五

《端午日》这节课是由实习老师上的。在上课前看了看实习老师的教案,发现她的教案缺乏板块性,而且问题比较琐碎,帮助她重新确定了教学板块后,整个教学设计基本上达到了常规水准,但是在问题设计方面我并没有发现过于明显的亮点,只是可以保证实习老师能够在课堂上完成这些教学任务。

在上课的过程中,亮点出现了。当老师抛出一个情境设计:让学生担任现场解说员,根据文中对赛龙舟场景的描写,组织一段解说词。

如果今天是我在上课的话,我可能不会让学生完成这个学习任务,因为去年我上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使用了这一设计,但是学生在解说的时候变现并不是很突出,语言词汇比较贫乏,而且学生过于依赖书本,并没有大胆想象,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但是今天,我却在学生完成这一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发现,平时我所教的这些学生在解说的时候表现非常突出,而且其中有几位学生表现异常抢眼,完全打破了他们在我脑中的常规印象。这个时候我非常庆幸当初我在看到这个环节的时候并没有向实习老师提供我以前的惨痛经验,现在才能感受到学生们潜在的魅力。

同时也让我认识到有时候并不是我的设计存在本质上缺点,而是没有在正确的环境中使用,这也让我清晰地了解到“因材施教”的深沉性。

端午粽教学反思成功和不足篇六

《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

课文调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之一。上课伊始,课件出示端午节的活动场景,出示各种粽子图片,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

通过看图“品尝”端午粽,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初步的认知。然后直接学习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弄清本段有几句话,每句话主要写了粽子的哪一方面的,结合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粽子的颜色、味道等特点。

“品”粽从“读”粽开始,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增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并提高了阅读的能力。本课的朗读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读好带“的”的短语,另一个是学习读好长句子。

教学时,采用了“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了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再运用各种方式练度、巩固。此外,生字的教学也和读结合起来,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端午粽教学反思成功和不足篇七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主要功能是为刚踏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打开一个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第三单元向学生展示的是祖国各地的“民俗风情”画。在继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后,紧接着就是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节选《端午日》。《新课标》中有关课程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以,《端午日》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组织学生找关键句、解读关键词语,使学生能说出湘西端午节各习俗的特征以及过节时人们的心愿。

2.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真切体会到过端午节的快乐,并产生热爱祖国精神文化遗产的感情。

文章篇幅不长,才700多字。全文从叙事详略的角度来看,文章第一节的“赛龙舟”是详写,第二节的“捉鸭子”是略写。所以,第一节是教学的重点。

七年级的学生品读文学作品还处在起步阶段,所以,培养学生领会作品内涵、用恰当的语言说出自己的体验以及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等这些能力既是教学活动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重点难点的主要活动策略有:模拟旅游,欣赏录像,口头小作文训练等。

教学环节

一、导入

【教学情境设计】:

老师把学习《端午日》比拟成带学生出去旅游。

【设计理由】:

七年级学生活泼纯真,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兴趣。《端午日》的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遥远。所以,采用模拟旅游的新形式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镜头回放】:

师: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去旅游。(话还没有说完,学生就纷纷“竖”起了耳朵。)

生:(纷纷好奇地)真的?到哪里去旅游?

师:(微笑)到湖南那神秘的湘西去旅游,咱们还要在那里过节呢!

生:(又好奇地)过什么节?

师:端午节。(板书课题)

生:(恍然大悟)噢!(兴趣开始增浓,有部分同学已经在悄悄地翻动语文书。)

师:我们的导游是著名的乡土作家沈从文先生(板书作者)。各位游客,让我们翻开语文书,湘西一日游启程啦!(师生翻开书本,进入状态。)

【实践思絮】:

这一“小招”还真管用,短小精悍、生动趣味的导入很快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活动或实践。这些接近生活真实的任务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所以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源头活水啊。

二、重点板块一――“走进湘西人家”

【教学情境设计】:

老师组织学生阅读第一节前8行,用“走进湘西人家,我看见,我猜想。”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收获。

【设计理由】:

这里一改寻常的“整体感知”阅读法,改成“移步换景”阅读法,阅读量小,只有8行文字,老师的教学要求指向明确,“走进湘西人家”这个短语明确引导学生在相关的范围内阅读和感悟。学生容易把握。

【课堂镜头回放】:

师:大家阅读文章的前三行,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你的阅读成果:“走进湘西人家,我看见,我猜想那是因为。”前一条横线上摘录课文中有关语句,后一条横线表达你大胆而合理的猜想。

生:(阅读片刻后,纷纷举手)

生1:走进湘西人家,我看见妇女、孩子都穿着新衣,我猜想他们因为过端午节,所以心情很愉悦。

师:(喜悦地)你善于观察思考,回答正确。

生2:走进湘西人家,我看见妇女、孩子的额头上都画着“王”字,我猜想湘西人渴望避邪、过平安幸福的生活。

师:(赏识地)你是个善于旅游者的人,你的猜想表达出了湘西人的心声。

生3:我看见他们吃午饭特别早,11点就吃饭了,我猜想那是因为他们急着要去看赛龙舟。

师:好眼力!

生3:(期待了好久才获得发言机会,很高兴地)老师,我看见他们莫不锁门全家出城,各个码头都是人,我还看见城中的军官都到税关前来看热闹了,我猜想那龙舟赛一定非常吸引人。

生:(大声地异口同声地)都发现了!

生:(大声、激动地)好!

【实践思絮】:

在这个教学板块里,学生的学习兴趣步步提高。老师亲切地称呼学生为“小游客”,把阅读文本的活动生动地比作“走进湘西人家”,而且还给了学生一个思维的平台。这样的阅读分析,化难为易;老师的一句句赞美温暖着学生的心灵,激励着学生主动地去发现,一个个号召,使学生的若干分队会师于龙舟赛的盛会上。这一切都体现了老师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学”。老师的教学语言色彩丰富,且主要是“暖色调”。常州市岳亚军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岳亚军老师有这样的见解:一个只会冒烟而不会燃烧的教师难以成为真正的优秀教师,要让优秀成为教育者的习惯。有的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只做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这只能算是“冒烟”行为;这里老师提的每一个问题,说的每一句话,无不在激励、启发学生,老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行为使学生的智慧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势。这样的教学行为就是会“燃烧”的行为。所以,要抓课堂的高效教学,教师首先要做一个有感染力的会燃烧的教师。

三、重点板块二――“来到湘西河街”

【教学情境设计】:

情境1:老师组织学生阅读第一节余下来的文字,用“来到湘西河街,我看到(听到、了解到),那情景真是。”的句式来表达自己在龙舟赛场面中的所见所闻。

情境2:在分析赛龙舟时龙舟的模样、桨手的动作、观众的呐喊时,播放录像《龙舟竞渡》,并组织学生朗读。

【设计理由】:

龙舟竞赛是全文的高潮,作者主要从视觉、听觉来写场面的热闹。所以,老师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要抓住这两方面的精彩镜头来感受。情境1的设计平台与第一板块有相同之处,但又有变化,这个平台起到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的作用。

这一部分,文本语言非常生动,特别是龙舟赛时的动作以及作者丰富的联想,录像《龙舟竞渡》能给学生视听方面带来全方位的真实体验,鲜明、生动的形象可以使学生形成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课堂镜头回放】:

师: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节余下来的文字,然后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你在龙舟赛上的所见所闻所感:我看到(听到、了解到)了,那情景真是!前一条横线上摘录课文中有关语句,后一条横线上用形容词或修饰性短语来表达你的感受。(学生饶有兴趣阅读了起来,几分钟后,教室里举起了数只手。)

生1:我看到了那龙舟形体狭长两头高翘,船身画着朱红色长线,那情景真是乡土风味浓厚!

师:感谢你让大家见识了龙舟的特点。

生2:我看到了龙舟上的人分工不同,有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还有12到18个桨手,那情景真是阵容不凡!

师:“阵容不凡”概括得妙!

生3:我看到了缠裹着红布包头的手拿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敲锣的很单纯的敲打,桨手手持短桨应着锣声节拍用力划船,那情景真是场面恢宏、令人振奋!

师:(高兴地表扬)你的回答形象地让同学们看到了划龙舟的情景,大家都有点跃跃欲试了!

生4:(早就举手了,终于得到发言机会,激动地)我说的也是这里,那情景真是团结协作!

师:(用力点头肯定)观察细致,感受真切!

生5:我听到了鼓声如雷,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那情景真是扣人心弦!(又有几位学生也谈了对这部分的认识,如那情景真是“热闹非凡”、“非常精彩”、“激动人心”等等。)

师:现在,我分明感觉到大家内心的激动与喜悦了。大家想不想看看赛龙舟的录像?

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高呼)想!

师:好,我希望大家一边看录像,一边想想文中的哪些语言可以用来描绘录像画面。(播放剪辑的录像,学生看得津津乐道。然后老师让学生用曲线画出文中的相关语句。)

师:下面我再播放录像,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刚才画下来的句子。(赛龙舟的录像又开始播放,这时候,教室里的朗读声也随着龙舟赛的逐渐激烈而愈加响亮、有力。)

生1:(“嗖”的举起了好多手)我看到胜利的人去领奖,奖品有红布、小银牌,不是重奖,但大家都觉得很光荣。

生2:我听到鞭炮声四起,那是军人们为胜利者进行庆祝,那情景真让人高兴和光荣。

生3:我看到胜利者有限的奖品被大家分享着,这情景真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师:(激动的声音高了起来)你看问题真深刻!你的理解揭示了湘西民风的纯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实践思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在本板块学习中,简单的句式催开了学生思维之花,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他们想表达、乐意表达甚至善于表达,直至把课文解读得丰富而深刻。生动的录像成为学生理解文本最形象的手段,他们敢于朗读、甚至忘情地朗读,直至读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所以,高效的课堂其标志不是老师讲了多少精彩的问题,而是学生发现和解决了多少精彩的问题。

三、重点板块三――“跳入湘西小河”

【教学情境设计】:

文章的第二节不过100多字,只是简单地提了一下“军民捉鸭子”的风俗。可是爱与动物嬉戏的学生却对简单的文字充满渴望。所以老师先让学生朗读一遍后,就组织学生身临其境地想像:“兵士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放入河中,水面上各处是鸭子,此时此刻,作为游客的我也情不自禁地跳入湘西小河……”要求学生现场来一段口头表达。

【设计理由】:

新课程的理念是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范例,教师是用教材来指导学生学习,教学的长远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该板块基于“旅游”这个大载体,创新地让学生修改大作家的文章,这就是“用教材”的教学行为。这样的学习活动,既满足了学生顽皮可爱的心理,又让学生尝到了创造文艺作品的快乐,尤其让学生再一次地体会到了湘西端午节特殊的民俗风情之美。

【课堂镜头回放】:

师:精彩的龙舟赛结束了,但我们的旅游活动还没有结束,下面还有让我们这些游客有奖参与的活动呢。请大家朗读一下第二节。

生:(集体朗读)

师:各位游客,现在水面上各处是鸭子,此时此刻,作为游客的你也情不自禁地跳入湘西小河,请你想像随后的情形。要求口头作答。(片刻之后,顽皮的男生争先恐后地举手了。)

生1:我衣服都没脱,情不自禁地跳入河中,向一只鸭子扑上去。那大鸭子吓得“嘎嘎”直叫。我再一扑,就抓住了。哈哈,我成了鸭子的主人!(全班大笑。)

师:恭喜你!

生2:我先潜水,靠近一只鸭子了,我猛地冒出水面抓住鸭子。鸭子张开翅膀扑打着水面挣扎,水花溅得我眼睛都睁不开。可是到手的鸭子哪能让它飞了呢?我一手死死地抓住它的脚,另一只手按住它的翅膀,它终于成了我俘虏了。(全班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有很多学生举着手,向老师喊“老师,我!”“老师,我!”,老师又让几个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想像。)

【实践思絮】:

全国特级教师于漪在《谈谈课堂设计》中说:教师要给学生留余地,尤其要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捉鸭子”这一部分,文章进行了略写,老师让学生来详写,给了学生创造的机会。所以教室的学习氛围才会浓厚到一个高点。学生的创造力也令当时在场的听课老师惊讶了,他们感慨地说:真是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啊。

四、课堂尾声

【教学情境设计】:

老师组织学生品味端午节成为韩国文化遗产的遗憾,从而来启发学生要热爱祖国的精神文化遗产。

【设计理由】:

本单元的文章都是民俗风情类的,单元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热爱祖国各地的民俗风情。文以载道,课当然也应载道。所以课堂结尾来一点“道”的点化很有必要。

【课堂镜头回放】:

生:(大声地)没有!

师:(故意不接话题)端午节这个风俗起源于哪个个国家?

生:(响亮地)中国!因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的屈原!

师:说得对。20xx年,韩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端午节为他们的文化遗产,结果一举获得成功。从这一年起,世界上的人们知道,端午节是韩国的文化遗产。

生:(教室里异常平静,一会儿议论多起来,激动、愤愤不平的感情充满了课堂。)凭什么我们就不能继承?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遗产!

师:你们的想法我能理解。季羡林先生曾经说,正是因为有了沈从文这样的乡土作家,湘西那一片有点儿神秘的土地,其独特的民俗风情,才大白于天下。端午节的事情已经成事实了,我们确实很遗憾。不过遗憾也给我们带来了教训:伟大的乡土作家实在太少了,我们应当好好地过节。所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需要同学们的努力。未来的一天,在中国的文化史册上或许会增添一部作品――《江苏常州金坛尧塘的花木节》,这作者或许是你,或许是他,或许是今天在座的每一位!

【实践思絮】:

这两年,关注和研究课堂结尾的专家越来越多。从小处着眼,良好的课堂结尾能激发学生学习下一堂课的兴趣;从学生终身发展来看,良好的课堂结尾会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播下一颗希望的种子。这一堂课的结尾,在学生的脑海里牢牢地播下了两颗宝贵的种子。

端午粽教学反思成功和不足篇八

八年级语文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本着这一原则,我在设计《端午的鸭蛋》这课时,也是以此为出发点的。这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而《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文章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

准确理解和领会教材是合理的教学设计的前提。所以在备课时,我从这一单元的主题以及课文特点入手,制定了如下几个目标:

1、了解各地端午风俗,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午风俗,体会作者的情感。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散文闲适自由的创作风格。

3、揣摩语言,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传神的写法。

我用了两个课时完成了《端午的鸭蛋》的教学,通过教学,完成了预期的目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基本线索,结构,同时,也让学生理解了作者通过写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和端午的鸭蛋,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在进行语言的特点分析时,由于按照教学设计不能达成教学目标,课堂上临时进行了改变,让同学们自己去感受语言的特点,同学们能从中感受语言的通俗美,语言的幽默感!

通过教学实践,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在课堂环境设置中,在教学中,有许多规则是不能违背的,一旦违背,所造成的影响之大,不能估量。

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也表现出许多让我感觉特别的地方,由于对同学们作了具体的要求,所提出的问题较为具体,大家在思考问题时,还算灵活,回答也还如意,往往能让我感觉高兴。如在思考通过作者写的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时,大家的回答非常准确,使我感觉特受用。这并不是因为大家回答正确的缘故,而是大家能回答问题了,敢于回答问题了,影响同学们学习的因素很多,主要还是因为同学在知识积累较少,学会去识记的地方不多的缘故罢。当我们思考文章的前后与标题的关系时,大家对于散文的特点忘记得一干二净,居然在回答问题时,一点也不知道,这让我又感觉到吃惊,因为这一知识点我在之前才讲过没有几天。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要注意引导同学们注意知识与技能的积累,活学活用知识与技能,二要让同学注意到,在学习某种文学体裁时,分析与理解与体裁是密不可分的,不能将文章分析与文章体裁分开,虽然教科书要求淡化文体知识,然分析文章与体裁的关系却不能分开;三要让同学注意到分析文章必须与社会背景相联系。

端午粽教学反思成功和不足篇九

《端午粽》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文中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累这样的词,同时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时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上课伊始课件播放“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习俗活动”的情境导入,再走入情境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初读后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词,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再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用“加一加、作比较、扩词,分析字形结构、想象”等方法,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豆”字,有学生说“豆”的想象记忆法:“中间的口就是豆子,上面一横是盖子,下面点撇是火苗,一横是灶台,就是锅里在在煮豆子。”多好的方法呀!

接着采用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教学反思《端午粽》的教学反思》。以小组为单位读生词,读对一个本小组得一颗星,得星最多的小组获胜,每人可在班级考核表中加个星,还可指名学生读生词,读正确了就当小老师领读,然后把生字送回文中指名比赛读文。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以读促学的手段去理解课文内容。我先配乐范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分组逐段朗读、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形式,读通后再来品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做到真正以读促学,以读促教。

针对二、三、四自然段我提出以下问题:

1.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2.继续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呢?再比较句子,体会好处。

(1)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2)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3.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4.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根据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总之,今天上得较顺手,《端午粽》这篇课文因为是表达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活动,所以上课伊始,我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让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同时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提高了阅读的能力。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一年级端午粽教学反思]

《端午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端午粽教学反思成功和不足篇十

6月12日下午第2节课之后,纠结了十多天的公开课终于尘埃落定。紧张的心情终于可以舒缓片刻,但随即又得为自己今天的表现自我反省。

走上讲台快两年了,然而面对公开课,仍会紧张;面对听课的老师们,还是不能把他们当成“冬瓜”“南瓜”。因此,慢慢去克服公开课的紧张情绪是首要任务。

之前一直被提醒这次是高效课堂比赛,不能拖堂,于是害怕自己的内容太多而拖堂。从开始上课起,就不停地在赶,自我感觉不够从容。这也导致了最后尴尬的两分钟的煎熬。检讨:时间没有把握好。

接下来,谈谈我这堂课的过程及反思。

导入部分提了三个问题:1、我脖子上挂的是什么?2、同学们对于端午印象最深刻的物件是什么?接着赠送手工品——鸭蛋袋子给同学们,迅速调动了大家对于端午节的兴趣。3、通过预习,咱们知道汪曾祺先生对端午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以此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汪曾祺先生的这篇文章《端午的鸭蛋》。在这一部分中,我自以为导入还算有亮点,但是如果我准备的鸭蛋袋子够多就好了,因为有的同学没拿到,觉得很遗憾。

课堂主体部分:(一)分析家乡鸭蛋的特点,(二)分析家乡端午的风俗有哪些,(三)分析家乡端午的鸭蛋带给一个孩子怎样的乐趣。

(一)在分析家乡鸭蛋的特点时,学生发挥得不错。但是没有完全找出家乡鸭蛋的特点:历史悠久。作者引用袁子才的腌蛋一条,可见高邮鸭蛋有名已有至少两百年的历史。另外也可以看出作者确实很喜爱自己家乡的咸鸭蛋,因为他本身是个美食家,不仅懂得吃,还会做,所以他很不屑于袁子才不会做菜,道听途说而写成的《食单》。但是即便他不喜欢袁子才,看到袁子才夸赞高邮鸭蛋,他“不计前嫌”,反而引用袁子才的原文。

陶鑫同学分析”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句时,虽然我配以了诱人的咸鸭蛋的图片,可是却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先想象这幅画面来感受着这鸭蛋的油多的特点。

付泽川同学朗读: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后,我应该再请一位同学尝试,而不应该由我直接点出要强调那些字眼。

对于这部分的`表现得作者的情感,学生到位得太快,加之我又下意识地赶时间,所以没能让大家根据具体的语句来揣摩作者的情感。

这部分的一个亮点环节:为高邮腌蛋创作一句广告词。“鸭蛋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高邮鸭蛋一年卖出7亿个,蛋壳围起来可以绕地球2圈”“以后吃方便面再也不用油料包了,高邮鸭蛋,真的有油哦”……学生妙用连珠,而我只会连声叫好,而忽略了点评。惭愧!

还有,本来的设计是:在总结完这部分内容和情感后,全班齐读第2、3段。但是怕时间不够,竟然不敢读了。策略失误!

(二)在分析家乡端午的风俗有哪些时,胡翔宇同学一步到位,准确找出了高邮端午的七种风俗,我抓住“吃十二红”提了几个问题后,就又下意识地赶时间,完全不记得自己课前设计的环节:给时间让大家谈谈自己家乡的端午与高邮的端午有哪些不同的风俗,我都准备了赛龙舟的图片也没有机会展示出来。遗憾!

(三)在分析家乡端午的鸭蛋带给一个孩子怎样的乐趣时,陶冶文同学也一步到位,完整地找出了四种乐趣。仍然觉得自己太赶,本来想在这里指出:用鸭蛋壳装萤火虫应是晚上的乐趣,可见一枚端午的鸭蛋能给孩子带来一天的快乐。孩子是天真的,最简单的事物就能获得最真心的快乐。另外课前设计的环节:让同学们谈谈自己在端午节,一枚鸭蛋还能带来别的什么乐趣吗?如果学生没有的话,我就回忆自己小时候会跟小伙伴“碰蛋”。以自己的经历,唤起同学们去寻找端午的快乐。遗憾!

三个部分分析完,之后,让学生看着ppt上展示的文章脉络,在归纳文章的结构特点;让学生回想刚刚大家对作者语言的分析和点评,归纳出文章的语言特点。陶鑫同学和胡翔宇同学分别一步到位,这与他们平时爱思考有关。我想与我们平时在课堂上的训练也有些关系吧,是以我心里小小地得意了一下!

最后归纳文章主旨,全班同学绝大部分都能到位,最后在黄馨怡同学与李泽浩同学的合作下,将文章的内容和主旨都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了。于是在此基础上,我点出作者的家乡高邮的鸭蛋多双黄,作者的这篇文章主旨也是个双黄蛋,全班同学很快反应到是:故乡情+童年趣。欣慰!我立即在黑板上画了抽象画——双黄,并板书。

时间还有10分钟不到的样子,时间大概是够的吧,我心想。于是我开始了本课的拓展部分,将话题自然转入到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的事件,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看法。我只请了罗家俊、余竞涛、谢雨虬三位同学回答,他们回答得都很好!但是,这个环节,我应该给同学们多一些的讨论时间,多请几位同学发言。这个环节本该是这堂课的一大亮点的,而我自己却迫不及待熄灭了它。自责!

接着同学们齐读ppt上展示的“一切物质资源都会因枯竭而消失于无形,惟有文化能生生不息,传承千古……”之后,我呼吁大家“用实际行动保护我们的民俗,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端午粽教学反思成功和不足篇十一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属于概率知识范畴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本册教材第105页例1、例2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这些现象。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我设计了用学生感兴趣的摸球、放球、猜球一系列游戏活动及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一定”、“不可能”、“可能”的现象。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数学概念

我在教学中重组教材,从大家感兴趣的“猜球”游戏入手,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一定”、“可能”和“不可能”等数学概念。一下子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致。使“可能性”等抽象的数学概念易于被学生接受。

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在这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形式,让学生明白了“可能性”的几种情况以及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事实。通过合作与交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三、课堂气氛和谐,学生心情愉快。

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游戏中自主合作学习,教师既是学生的指导者又是他们的合作者,学生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心情愉快,愿学、乐学,尝到成功的快乐,建立了自信心。

四、组织调控不到位

初次体验“猜球”和再次体验 “摸球”这两环节因为小组合作和师生互动,学生热情高涨导致活动时间过长,从而使整节课在时间的把握上有点头重脚轻,第一个环节小组合作意义不大可以和第二环节合并改为师生互动,作为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几种情况,不是教学重难点,时间安排上还可以紧凑些、如果能把更多时间放在了解生活中的“可能性”和探究“可能性”大小这两个环节将会更为科学合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