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四川导游词必背(汇总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11 12:43:05 页码:13
2023年四川导游词必背(汇总8篇)
2023-10-11 12:43:05    小编:QJ墨客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四川导游词必背篇一

非常欢迎各位(女士、先生、领导、同学......)参观张大千纪念馆!

前院

张大千先生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敬仰的艺术大师。为了纪念张大千,他的故乡内江专门修建了这座纪念馆。

内江市张大千纪念馆位于内江市东兴区东桐路圆顶山,东临古刹西林寺及西林开发区;西与10余所高、中等学校相邻;南俯沱江,北为浅丘田园风光。地貌为一狭长小山丘陵。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75米,占地面积20973平方米,是台北张大千纪念馆的10倍,也是迄今为止全国19家近当代书画名家纪念馆中占地面积的馆。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群建筑是张大千纪念馆的一期工程,也叫主体工程或"大风堂"工程,它是根据张大千的故居特点和川南民居建筑风格建设而成。看上去亲切自然,乡土气息浓厚,给人一种古朴典雅、气势恢宏的感觉,是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园林建筑。

现已开放的纪念馆第一期工程(主体工程),占地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包括三个陈列展览厅,一个接待室,一个展销厅及行政业务用房等。之外,尚建有一座长36米高2米的镌刻有大千先生及胞兄张善子先生书画作品的艺术墙,一个360平方米的荷花池,一个约800平方米的芭蕉园和"大风堂味苑"餐厅。

一般说来,为名人塑像往往选择大理石、铜、汉白玉等材料,而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座张大千雕像却是青石制成。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张大千一生特别重亲情、乡情、友情。他晚年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行遍欧西南北美,看山须看故山青"。为此,纪念馆就特别选择了具有乡土气息的、地道的内*石作为雕像材料。不少大千先生亲朋好友、门人看了这充满乡情、栩栩如生的石雕像后勾起许多回忆和思念,以至于驻足留恋,不忍离去。

在前院的南侧,各位所看到的是"大千艺术墙"。原本这里是准备修围墙的,但纪念馆的管理者们却独具匠心把它修成了艺术墙。在全长36米的艺术墙上,我们看到了用空花窗间隔的21面大理石碑,碑上镌刻的是张大千和其胞兄张善子的作品,可以说,大千艺术墙是融安全性、艺术性、观赏性等为一体的一座展台。

为大千纪念馆题词题名的名流不少,如启功先生、刘海粟先生、胡绳先生、谢稚柳先生等等。这是张学良将军为本馆题写的馆名。当然也是张学良将军在大陆极有限的墨宝之一。

棠棣联辉厅

(展厅外)张大千在他的故居曾撰书对联一福"细注虫鱼笺尔雅,广收草木续离骚"。这体现了张大千的一个重要艺术思想。作家李准十分敬仰大千先生,故而重新将这幅对联"拜书"于此。此外,启功先生对张大千也十分推崇,亲自撰书一"山川自逊神工笔,魂梦长悬故宅心。"

(展厅内)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1899年生于四川内江,自幼随母习画,后得兄姊教诲。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苦学力行,精进不懈。二十年代,因临摹石涛作品而声名大震,被艺苑誉为"百涛专家"。30年代,被徐悲鸿推崇为中国画坛"五百年来第一人"。敦煌行之后有"南张北溥"(溥心禽)之说。 50年代世界艺坛又有"东张西毕"(毕加索)之赞,1958年被国际艺术学会公推为"当代世界第一大画家"。其实,他一生不仅创作了数以万计的包括山水、人物、走兽、花卉等题材的中国画,而且还是书法家、金石家、收藏鉴赏家、诗人、摄影家,可谓全才通才,多方面发挥着他的才能,为弘扬并传播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做出了卓越贡献。

张大千胞兄张善子一生饲虎,画虎,以虎寄信,以画言志。他精山水、走兽。抗日战争中,他与张大千共同举办义卖画展并变卖家产赈济灾民,继而远渡欧美举办《张善子、张大千兄弟画展》等,进行抗日宣传和募捐,并将所得10余万美元全数寄回祖国。1940年归国后仅十余天,由于劳累和疾病,长辞人世。

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家乡的土地养育了一代艺术大师。大千故里内江市位于川中腹地,素以商贸兴旺、交通发达、文化昌盛著称。这座山环水绕的城市又誉为甜城、书画之乡。据史载,内江在古代"人文荟萃、多产英才"如"孔子之师"苌弘,文章天下第一"的范崇凯,数学家秦九韶,"理学鼻祖"高道陈抟等。近现代,她又养育了喻培伦、公孙长子、范长江、陈毅等杰出人物,也哺育了张大千、张善子这样的文化名人。这是大千故居的照片,这是他父亲张怀忠、母亲曾友贞、二哥张善子、三哥张丽诚、四哥张文修等。张大千排行"老八"。

大千先生21岁自日本学习染织技术归国后,正式拜师学艺,先后拜曾熙、李瑞清为师学书法,并以书法通画法,从石涛起步,旁及八大、石溪、渐江、老莲、唐寅诸家;上追隋、唐、宋、元各代,从中长薰三沐,探求古代名家书画艺术真谛。他遵循石"搜尽奇峰打草稿"的主张,从祖国名山大川中吸取养料;他居青城,攀峨嵋,三上黄山,游履西康,泛舟长江,从生活中采集创作素材。长期的艺术实践使他认识到"形成于未画之先","神留于既画之后""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要善学善变"。同时大千先生还注意从戏剧、摄影、园林等姊妹艺术中吸取营养。

四十年代初,张大千为了进一步"师古",赴敦煌临摹壁画长达三年之久,直接吸取了我国古代绘画鼎盛时期的成果,导致他画风巨变。同时,关于敦煌,张大千又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一是为敦煌石窟编号。他是第一位为敦煌编号的中国人。二是宣传敦煌。张大千在兰州、重庆、成都等地举"临摹敦煌壁画展",使国人提前了几十年了解了我们民族的艺术瑰宝,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同时,展览的举办也影响了不少人的一生,如原敦煌艺术研究院院长段文杰先生即是在重庆参观了"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之后,前往敦煌并立志献身敦煌。三是保护敦煌。由于张大千对敦煌研究深透,因而他认识到政府必须赶紧成立专门机构对敦煌进行保护,在他的积极倡导下,于1943年成立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使得这一民族的艺术宝藏开始得到政府的重视和保护。

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为吸取西方艺术之长,大千先生于1949年离国,开始萍踪海外的艺术生涯。他先后暂居香港、阿根廷,置宅巴西(八德园),购屋美国(怀毕庵),1978年定居我国台湾省台北外双溪(摩耶精舍)。50至60年代,是他痛苦探索,奋力挣脱世俗羁绊的时期,然而其艺术成就、名声却达到鼎盛,从"师古。到"师自然",最后闯进了"以心为师"的自由王国,独立于世界现代艺术之林。他独创的大泼墨、大泼彩和墨彩合泼法,画面瑰丽幻化,构图气势雄浑,作品更加博大精深,使中国画技艺技法跃上了一个划时代的新台阶,为中国绘画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四川导游词必背篇二

各位女士、先生,您们好!欢迎大家游览蜀南竹海。

相信各位在这广阔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绿色海洋里,一定会被她那幽深、清丽、秀雅的大自然之美所吸引,留下难忘的深刻印象。

现在,我们就乘车启程,请允许我先介绍一下蜀南竹海的简况。

蜀南竹海位于xx市管辖的长宁、江安两县相连的连天山余脉,距xx市区60公里,是一个以竹景为主要特色,兼有文物古迹的风景名胜区。

景区面积120平方公里,竹林密布,碧浪接天,1986年列为四川省重点风景名胜区,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1年又被国家旅游局评选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

近10年来,蜀南竹海的开发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海内外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已经成为国家和省上重点推出的旅游线路之一,并列为四川省4个优先开发的旅游景区之一。

蜀南竹海又名万岭箐。

万岭形容山乡之广阔,箐就是巨大的竹林。

相传北宋大诗人黄庭坚被贬官到戎州(今宜宾)时,来此寻幽访古,面对翠秀无边的竹海,连声赞叹:"壮哉,竹波万里,峨眉姊妹耳!"乡人敬酒请题辞,黄推开酒碗说:"秀色使吾醉矣",就用竹扫帚作笔在百壁上大书"万岭箐"三个巨字。

而今字迹虽已风化,万岭箐之名却洞用至今。

竹海怎样形成呢?说法很多,有说太古时候女娲炼五色百补天,将剩下的红石堆放于此,成了万山红岭。

后来,仙女瑶箐因犯天条被玉帝贬下凡间,来到这里,见一片赤土实在可惜,就营造了万顷竹海。

又一种传说是:诸葛亮南征班师回朝经过这里,当时万山裸露,赤日流火,山道生烟,熔了蜀军的马蹄,20万战马倒毙,战士们狼狈退走,弃于山壑的马鞭意长成了成片竹林。

如今,竹海内溪河中很多马蹄形的水幽,就因河沟正是当年的石路,是马走过留下的痕迹。

这些传说,不过是人们臆造的神话,反映了人们对竹海美得神奇超凡的一种赞誉。

其实,竹海的来历,应该是由于这里的地理位置和土壤气候条件太好。

大家知道吗?这里虽然山峦起伏,海拔只有400—1180米,全年平均气温摄氏15.5度,无霜期345天,常年降雨量有1250毫米,空气湿度常正85%左右,肥沃的土壤,暖湿的气候,十分适合竹的生长。

再加上历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培植和粗心呵护,才造就和保留下今天这浩淼万顷的竹的海洋。

所以应当说蜀南竹海既是大自然的赐予,也是竹乡人民世代劳动的成果。

一句话:竹海是天人结合的产物。

竹海风光,四季不同,晴晦各异。

春天,新笋齐发,花开鸟鸣,处处生机一片;盛夏,新竹添翠,林风送爽,满目清凉世界;金秋,修篁如黛,红叶逞娇;隆冬,峰峦铺银,翡翠披纱。

晴天,万顷竹浪筛金溢彩,令人心神如醉;雾中,竹海笼烟,景物迷离,如人梦幻仙境。

总之,无论何时,只要您展开想象的翅膀,你就会在这景象万千的竹海中领略到无穷的妙趣。

现在,我们从宜宾驱车过金沙江大桥,出陈塘关,经xx县城,就到了清澈的清江。

秀丽的清江为竹海的外围景区,象一条玉带,连系着长宁、江安、兴文、xx县的一座座城镇山村。

清澈的江水,夹岸的竹林,富绕的田野,点缀些村舍人家,你们如果乘船或竹排而下,真的会有"人在画中游"的感受。

现在我们已到达蜀南竹海的西大门,大门外石刻的"竹海"两个大字是张爱萍将军的手笔。

西大门是一座用楠竹建造的碑坊,巧妙的设计,突显出这里是竹的'天下。

过牌坊行一公里,豁然开朗,小桥到了。

小桥是长宁万岭镇政府和竹海管理的所在地,也是蜀南竹海西景区的食宿娱乐和购物中心。

镇上有中西结合、古典幽雅的二星级酒店、竹海宾馆,现代建筑的蜀南宾馆,以及小巧、别致的农家小楼。

请随我进入景区!博物馆墨溪河忘忧谷

从小桥河上行,过了龙潭,一条用整石铺成的石板桥,桥长5米,宽1米,石板厚0.75米。

这么沉重的大石板如何运来了可见竹乡人民对力学早有研究,此桥原是两块大石板,现已断了一块在沟里。

传说是清军被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领军击败,追逃至此,想断桥阻挡追兵,石板太厚打不断,就用桐油硫磺来烧,右边一块石板刚炸裂,太平军已经追来,清军望风而逃,石达开的队伍扑灭火焰,救下半边石桥,又用小条石补好断桥,竹农感激,称它为翼王桥。

翼王桥旁,是1986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的"长宁竹海博物馆",以陈列展出竹类资源、竹文化发展,以及竹类工艺品为主,现已征集实物资料800多件,内容丰富,很长见识,请大家进去参观(博物馆有专门解说)。

过桥左走,一条溪流黝黑如墨,就是墨溪河。

传说这溪水泛黑的原因,是当年黄庭坚题罢"万岭箐"三字大笔一甩,落入溪中,染黑了一溪山水,染黑两岸兰花,连溪中的动物也染黑了。

其实,捧起溪水,清亮透明,那来黑色?原来是因为溪流的百河床长满深绿的青苔,在两岸竹林密拥、天光暗淡的相映下,造成这眼前奇景。

溪上几座竹桥、石板桥朴素无华,把墨溪装点得更幽深了。

上一里处是九叠泉,每叠一米左右,从山顶叠泻而下,半掩于竹林中,很有韵味,由于水小岩高,撒落成一片烟雨,笼罩在山壁之上,又因壁石像一个龙头,人们称这一景叫"烟雨龙宫"。

峭壁右边有一山洞叫"猴子洞",原来水帘挂在洞口,也算一景,曾有诗人咏它"洞门开凿自何年?深谷高陵江变迁。唯有水帘流不去,至今常挂翠岩边。"可惜而今也?"常挂"了。

在墨溪大门右侧有竹海索道,全长2700余米,乘索道缆车而上,可达竹海中心景区的观海楼、翡翠长廊等景点。

从索道上看竹海,眼界更宽,景观更壮,另有一番情趣。

过翼王桥向右,穿慈竹林,走绵竹溪,前面竹大林密,光线隐暗,林风拂来,凉意浸人,溪中乱石杂陈,有的长满青苔,有的披着汀兰,有的却长出小树,偶尔会看见在溪面上跳跃的水鸟,使人顿生远离红尘的宁静感觉,这就是忘忧谷。

说起忘忧谷,还有一段美的故事呢?相传当年竹海外面居住着曾姓和杜姓的大家族,两家因山林地界之争而世代为仇。

后来曾家有一子叫曾男,而杜家有一女小名杜鹃。

曾男自幼聪明能千,杜鹃心灵手巧,他俩深深爱恋着世代相仇的对方,这就遭到双方家族的反对,软禁严守,棍棒相逼,但二人矢志不移,毫不屈服。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支白额猛虎咆哮着冲进曾家大院,吓退家丁,抓破牢门,驮起曾男越墙而去。

也在同一夜晚,杜家也发现软禁在秀楼上的杜鹃突然失踪。

据说是两人的苦恋,感动了瑶箐仙子,派使者把他们接到竹海里来了。

多年以后,人们发现这条谷中长出一种高大伟岸的常青大树,与之相依的是一种开着一簇簇粉红花的清艳娇柔的灌木,人们都说那就是他二人的化身。

于是就叫大树为桢楠,称这种花树为杜鹃。

这谷中还常有翠色鸟儿唱着歌儿赞美这一对永世相伴的情侣,仔细听来仿佛是叫"忘忧忘忧,有情人终成眷属"。

按这个故事的说法,这忘忧谷的得名原来是鸟儿叫出来的。

天生桥是忘忧谷的主要景点,它是水力的杰作,溪水从巨石中猛挤出来,飞冲直下,冲出一个天然拱洞,正像一座小桥。

请看桥旁这个高4米,宽5米,长6米的巨石,刀斩斧劈般切开一道约60公分宽的石缝,周身挂满藤萝,却从石缝中冲出一排玉柱似的楠竹,好象是竹子凿开石崖,刺向天空,故名"石破天惊"。

啊,是什么雷声贯耳!请抬头看,原来此地三面高峰耸峙,迎面一条高大瀑布从云雾中坠落,就地溅起一片蒙蒙水雾,直奔谷口而去。

瀑布里那个凹进的岩腔被水帘掩荫,显得有些神秘,人?"飞帘琼宫"。

观云亭翡翠长廊观海楼

沿小桥公路上行三公里,观云亭高耸于山丘之上。

这里原名轿子石,传说清同治元年,翼王石达开在山下的官兴大败清兵,清兵主将唐友耕重伤无法骑马,坐轿到此,听说追兵来了,吓得丢下轿子跑了。

路中的大石就是当年的轿子。

观云亭临岩而立,远山隐隐,凉风习习,山下块块梯田,秋后像重重排列的明镜,入夏似层层叠放的绿毯,一派恬静的山乡秀色。

若遇阴天,又是另一番景象,但见满壑云雾滚滚,远山近景变得若有若无,自身也似乎化于云雾之中了。

从观云亭前行,地势逐渐平缓,竹林更显得苍郁和幽深,这里两旁绿竹齐向路中拥来,遮天蔽日,人们穿行于林中红砂路上,就象走进碧红相间的玉石隧道一般,但觉林风阵阵,竹涛萧萧,身心一片清凉,此处就是著名的翡翠长廊了。

今天正好天晴,请看这一道道的阳光,透过枝间叶缝,筛下点点金色光斑,这时的长廊色泽多而明快,简直变成了一条美丽的画廊了,大家慢步走着,一定会对"心旷神怡"四个字有更深的体会。

出长廊到了观海楼。

此楼本为林业部门撩望林区火警之用,游人也可上去登高望远,体会一下碧波万顷的竹海气势。

仙寓洞天宝寨

穿过长廊,走出林带,眼前天光大现,原来已面临绝壁。

我们站在"普渡众生"的观音神像前,脚下是万丈深谷,奇险惊心!身旁有飞瀑从山崖直落谷底,这就是十三叠泉。

深谷那面的一片山岩叫挂榜岩,传说是仙寓洞成仙的邵道人招收道徒时,将录取名单题在石壁上,因此得召。

大家从台阶下来,沿石道穿过水帘就到仙寓洞了。

这股水帘高约5米,宽约3米,不同季节水势有所变化,因为在阳光照射下常显出几种色彩,被称为"紫云佛光"。

石壁上那一条20公分宽的链条图案,天然造就,色泽斑驳,人们说它是仙女留在这里的一条项链。

仙寓洞实际并不算洞,而是一条长约500米的半边山洞,背靠绝壁,前临深谷,我们四川叫做"洼岩腔"。

这里从前飞阁流丹,香火兴旺。

洞中分为卧佛殿、大佛殿、二佛殿、玉皇殿、天公地母殿、灵官殿,还有明朝王德年间重修殿堂的碑文。

现在殿阁都己不在,只残留下几壁明代的摩崖造像,也不同程度的风化了。

请看这一壁灵官造像,高1米左右,脚踏风火轮,手举打神鞭,瞪圆双目,张开大口,威风凛凛,刻工粗犷有力。

还有一块完好的明刻九龙碑,在高50公分,宽30公分的石块上刻出九条石龙,昂首翘尾,活灵活现。

石洞顶板上题刻文字很多,可惜苏东坡所题已不存在。

记得他题的是一付对联:"天际出悬岩,石窍玲珑,问混浊何年凿破;云中寻古洞,篆烟缥缈,看神仙海外飞来。

"请各位品味一下,苏老先生见境生情的这一问一看,不正好给仙寓洞增添了深长的妙趣吗!

二佛殿前悬岩上那道飞瀑直泻的水幽里,卷卧着一条石牛,此景叫"天河饮牛"。

相传有年大早,织女怕老牛渴死,要拉他上天,老牛坚持要协助竹仙播完竹后才与竹仙一齐回到天上。

眼见此地无水解渴,老牛就要渴死,织女又再犯天条,用织梭凿破了天河,放下一股清泉来救老牛,而此时老牛已因又累又渴死去化成了一条百牛。

其实这是竹棍术,大旱不断,清冽可口,有健胃肠助消化的功能,是理想的减肥健体的山泉水。

仙寓洞地处万岭箐的最高峰下,风光相当美丽。

晴天,百里山河尽收眼底,使人心胸舒展;雨日则雾缠嶂岫,四周一片溟蒙,恍如飘涉于云天之上。

前人有一首诗说:"仙寓之上高插天,上有石洞悬其巅,一径盘空绝人迹,只许猿鹤时翩跹。

"现在路道修得好了,我们会觉得这诗说得夸张了一点。

但是,茫茫竹海中这一处高山景观,确也为竹海添色不少,既到竹海,这里是不可不游的。

往前我们到天宝寨,据说天宝寨是邵道人修仙的地方。

请看寨口这根有10多米的石柱,顶上一方石头形如伞盖,危而不坠,这就叫"黄伞百"。

民间传说,寨前本无此百。

邵道人在寨中修炼成仙飞到丰都,恰好遇见竹海人陈员济的阴魂,邵道人可怜他被官家苛税逼死,又认为他升仙后第一个遇见的乡里算是有缘,就说:"你死得太冤,我赠你20年的阳寿,你快快回去。

"当时大雨如注,邵借给一把雨伞,陈回到竹海果然活了过来,把伞送还到寨边放下,这把伞就变成了这座石崖。

天宝寨全长1500米左右,高约20米,宽处约10米,大部分是半边山洞,部分是人工凿成的山洞,洞上绝壁凌空,洞下削壁千纫,陡不可攀,为古代"蛮军"屯兵的山寨,沿山壁小路曲折前行,内有13道独具匠心的坚固的百寨门,门墙上有箭眼,即使被敌人打进洞来也能门门设防,步步退守,的确十分险要。

1997年,在洞中雕凿了《三十六计》,精选人们熟悉的战例,以浅浮雕刻成巨幅画图,大家可进去参观。

七彩飞瀑青龙湖夕佳山民居

从天宝寨再东去约3公里,就到了xx县的万里镇。

这里是蜀南竹海东景区的旅游接待中心,镇上有竹海山庄等宾馆。

走出万里镇,沿公路几百米,就到了"七彩飞瀑"景点。

上游水流到此已经无路可走,只好跳下高岩,形成了三叠而下的瀑布,高达200公尺,气势非凡,声震数里。

如是阴雨天,满谷被雾气笼罩,时浓时淡,瀑布也随着时隐时现,犹如云中白龙,又是一番情趣。

请大家注意看,所谓七彩飞瀑是指三叠瀑布的中叠,高约50米,宽度4-5米,因位置高低适当,又在竹山边沿,对面空旷,日照强烈时水面折射出瑰丽夺目的七彩颜色,而且能随日照上下浮动,有时彩虹般的色彩也延展到下叠瀑布上段和落瀑坠地激起的水幛上,洁白的水流摇动着斑斓多姿的彩光,这种活动的景色真要胜过挂在天上的彩虹呢!

从飞瀑往东沿公路前行1.5公里,就见到右边一个不小的出间平湖。

它原名万里龙潭,顾名思义,它算是万里乡水最深的地方了。

因为水质清澈,湖身蜿蜒,头大尾小,现在叫做青龙湖。

湖面约有2平方公里,从岸边看去,四周翠竹拥抱,岸上绿草如茵,湖中倒影如画,水天一色,真使人清心爽目。

如在晴天的早上和黄昏时分,阳光从东边或西边射向湖面,那满湖的粼粼金波,映衬着湖边略显朦胧的竹丛和湖中两座若沉若浮的碧玉般小岛,更令人感受到大自然无穷的魅力。

湖中备有游船和竹排,乘坐游湖,别有情趣。

各位如有兴致,不妨一试。

请大家上车,我们到离这里20公里的"夕佳山民居"游览。

夕佳山民居是一座古老而美丽的清代庄园。

始建于明朝末年,清顺治年间进行扩建,民国十九年又新辟一小花园——怡园,形成现在占地1万多平方米,有房屋108间的大型园林建筑。

庄园在四周一片郁郁葱葱的桢楠树林簇拥下,由两个对称的"四合院"组成,客厅、堂屋、花厅、绣楼分布其间,错落有致。

建筑群中的石台阶、栏杆、柱石上的龙凤花草浮雕,刀法精湛,镂刻细腻,图案精彩,形态自然,而且保存完好。

整个庄园展示出清代的民间建筑技艺水平,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幽雅别致的怡园是近代建筑,有四季常青之树,八节不谢之花,曲径萦回,阴影浮动,堪称佳境。

屋后的桢楠树林有60多亩。

每年春季,数千只白鹭来此栖息,很为庄园生色。

1988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xx县夕佳山民俗博物馆",以庄园为馆址,以利于庄园建筑的保护和用其展出川南地区民俗文物资料,介绍四川民间社会风俗文化生活。

1996年,夕佳山民居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博物馆藏有文物1千多件,分别以《耕织劳作》、《食俗服饰》、《祭礼信件》、《婚俗》、《葬俗》、《民间工艺》、《民间舞蹈》、《戏剧》等专题展出,欢迎大家参观。

说着说着就到达夕佳山民居点了,让我们一齐下车观赏。

庄园有专门的解说人员为大家介绍。

各位朋友,今天的游程到此告一段落了。

蜀南竹海景点众多,有的正在规划开发之中,有的是因为时间关系不能都去游览。

我想:留下一点悬念未尝不是好事,也许因此会吸引大家再来竹海作客,谢谢大家同我的美好合作!

四川导游词必背篇三

亲爱的朋友们:

你们好!

现在我带领大家来游览剑门蜀道上的一处奇特景观——窦圊山。展现在我们面前拔地而起的山峰就是蜀中奇山窦圊山。窦圊山以险、奇名闻天下。其实窦圊山并不高,海拔高度仅1140米,由于它地处龙门山脉及四川盆地的结合部,从成都平原往北行,经过德阳、绵阳的浅丘、低山地带,就进入了四川省第二大平原江彰平原(俗称中坝),窦圊山在江彰平原的边缘腾空而起,直耸云宵,山虽不高,却有险峻、奇特之胜。窦圊山为典型的砾岩丹霞地貌,山峰岩体裸露,在阳光照射下,更是丹赤如霞,三峰矗立,似一道画屏。少年时代的李白在游览窦圊山时写下了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的绝句,可以说是一语道出了窦圊山的神韵。

窦圊山有五绝:李白的诗,于佑任题字,宋代飞天藏,铁索飞渡,高山滑翔。圊山五绝使窦圊山显示了对游客强大的吸引力,在登山的过程中,我们将一一领略到。

朋友们,前面就是通往山顶的步行石梯——通天道。通天道长513米,806级石梯,垂直高差63米,俊俏满洒,直指云端。抬眼望去,两巨石矗立如门,那就是天门。在天门之上窦圊山峰相对而立,更是天上蓬莱仙境了。在天音亭小事休憩,可闻天籁之音。走过单檐歇山式的天音亭,来到位于山腰的前寨门。寨门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是江油乡绅欧某为躲避清军和李永和、蓝朝鼎义军之间的战争而建。整个寨门由条百砌成,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气势雄壮。现存寨门高2。45米,宽2米,门额横书福地仙关,两边对联日:地籍云岩成保障,天生石壁隔烽烟。

穿过寨门,沿着蜿蜒曲折的九倒拐条百小路漫步而上,在路右边的绝壁上刻有云岩剖石四个遒劲古朴的大字,因此处常年云雾缭绕,故称云岩;剖石是清代窦圊山云岩寺第四代主持的法名,因开山修路,建庙有功,其徒孙为纪念他曾塑法像于此。现存云岩二字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陕西人段莹书写?剖石二字是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赵晋书写。转身向山下望去,涪江浩浩荡荡,穿于葱绿的原野之间,田野平畴,风光如画,顿感心旷神怡。

转过云岩剖石,便来到了胜迹重辉景区。景区内有百味皇林、回仙亭、白云松风亭等自然和人文景观。百味皇林共有223尊帝王塑像,从秦始皇到清朝末代皇帝,是精美的民间雕塑艺术品。信步廊中,数千年的历史风云扑面而来。为纪念卖圊山的开山鼻祖窦真人,特建回仙亭,让游客缅怀古人。置身于深山幽林之中,你的身心就回到了自然。为感受这松林的涛声、大山的灵气,请上前面的白云松风亭,听阵阵的迎客松涛声。走过皇帝林,就来到了浪桥,过浪桥是件惊险刺激的事儿,但你只要坚信桥是坚固的,就可信步而过。站在桥上,下面是绿地毯般的灌木丛,四周是松林和白云,让你感到你置身于绿色的海洋之中,眼晴都清亮起来了。

经鳞池夜月景区,便来到了云岩寺山门前。在山门前有一白皮松风亭,白皮松(或称白松)也称得上圊山一绝,主要生长在山腰百缝间,无土、无水、无肥,自然造化,花纹美丽,可供建筑、文具、家具、医药之用,是名贵的观赏树,历经500多年仍然生气勃勃,龙钟挺拔,可称圊山活化石。

镇山铁桅,位于云岩寺山门前,云岩寺主持瑞生于清乾隆十一年(1756年)建立,左右各一根,高11米,生铁铸造,中空,直径29厘米,俨然玉柱可擎天,在桅杆高8米处各有一无底铁斗,呈方形,左斗铸国泰民安,右铸风调雨顺。

飞仙亭。位于云岩寺前东侧悬崖上,方丈木禅为纪念窦子明在此修炼飞升成仙而创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现亭为1985年重建。窦子明系唐代彰明县(现江袖市)主簿,传说他弃官隐居于此,日日炼丹,后羽化成仙,飞升而去。李白也曾十分仰慕窦子明的行迹,曾写诗赞美说愿随子明去,炼火烧金丹。窦圊山的得名也与窦子明有关。

云岩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背靠圊山三峰,座北朝南位于山脊之上,临崖负山,极有气势。云岩寺古号云岩观,位于窦圊山中部,背依三座顶峰,面对江油古城,东傍悬崖绝壁,西临群峰密林,视野开阔,气势宏伟。它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的毁葺交替,佛道相争,其建筑基本上是佛教禅宗的庙宇布局,但是佛道二教又在文化与建筑上融为一体,东为禅院,西为道观,此种格局在四川省内并不多见。主要建筑均沿中轴线作纵深布置,自外而内,依次为山门、文武殿、护法殿、大雄殿、宸经楼及东西配殿、客厅、禅堂等,形成了殿宇重叠、院落互变、高低错落、主次分明的风格。由宸经楼附近侧门处,经南岳殿上峰顶,有东岳殿、窦真殿、鲁班殿等建筑共同组成蔚为大观的云岩寺古建筑群。象云岩寺这样建于山脊上,又是中轴线对称布局的 古寺建筑群,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云岩寺山门面宽三间呈八字型,为歇山式假重檐结构,前柱础刻石狮,木柱上有雕花雀替,撑弓、落罩,上雕花纹和人像,屋脊翼角造型别致,琉璃瓦屋面,显得富丽堂皇。当心简装林门为通道,左右次间原塑有白马两匹,有马排子别各,门上施爪柱,悬立匾,著名书法家于佑任手迹云岩寺金光闪闪,天下无双景,人间第一峰起着画龙点晴的作用。

文武殿,为云岩寺第二重建筑,因原塑有关羽和文昌而得名。殿宇坐北朝南,单檐歇山顶建筑,保留了清代建筑风格。左右各重建亭式钟楼、鼓楼,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四方共立八柱,有座栏,楼内各置铁钟、皮鼓。

护法殿,又名天王殿,因内塑四大天王而得名。殿正面为雕花六合门,上刻道教八仙人物图案,雕花格纹、球纹等。殿两边为百砖墙,殿内地面铺方砖,上为木质顶棚、装木板,板上原作壁画,乃明代遗物。殿中供奉弥勒佛,两旁塑四大天王。

大雄殿,是云岩寺的主体。殿前有百条梯步,百梯中为百质浮雕盘龙王道。西侧修记事碑亭。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气势雄伟。前廊柱上设装饰斗拱,安龙象云雀赞。殿正面装六合门,上雕龙纹。殿中设神龛,上坐佛祖释迦牟尼,侧侍阿兰、迪叶,两旁塑十八罗汉。

飞天藏,位于大雄殿前西侧,殿分二间,上下两层檐下施玉作斗拱,上檐下有清光绪年匾一道,上书万善俱成四字,下檐有匾一道,上书飞天藏。飞天藏在飞天藏殿内,是窦圊山精华所在。飞天藏,又名星辰车,是根据宋代李明仲《营造法式》的小木作转轮经藏而建造的。建造格式为:中立大圆柱,柱下端固定于地坑中名寿山佛海的藏针上,上端包在梁架之中,圆柱上架木枋,构成八棱八方四层的巨型木塔。藏身高10。3米,直径7。2米,可由人推运转。飞天藏除按一般转轮经藏的形制造设外,上部还有精美的天宫楼阁。下檐平座处斗拱密促,结构繁复,制作异常精巧;其叶板上的木雕花卉,上下檐及八面板壁上木雕人像,风格细腻,恬垫朴实,极富内心表现,甚为生动。阑额、镂空牙帐、付阶檐柱上的沥粉,典雅富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是我国唯一现存的宋代道教木制转轮经藏。传说推动星辰车,可祛病强身,延年益寿。

在大雄殿的东西两侧有东禅堂、甫岳殿等,其后有三清殿、玉皇殿等道观建筑。

从云岩寺的宸经楼左侧出门,途经李白读书台、通幽、别有天,我们可以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到达东岳峰顶,一路上大家可以看到丹霞地貌的真实面目。

好不容易上了东岳峰顶,大家看到的是东岳殿,站在超然亭中,极目远眺,江彰平原温柔地躺在众山之中,静如处子。清江、盘江如练,农舍点缀在葱绿的原野中;江彰平原扼守四川北大门,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是我国北方中原与西南巴蜀地区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聚散中心之一。富饶的土地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与文化哺育了许多驰名世界的历史文人、高士:如唐代大诗人李白;文学家、科学家杨大惠;马克思列宁主义运动先驱王佑木;一代高僧海灯法师等。同时也是我国道教名著封神演义创作的发祥地,留下了大量引人入胜的神话传说。

在窦圊山北峰顶端的鲁班殿,是建修窦圊山寺庙的工匠为纪念鲁班、求其保佑所建。殿内供奉鲁班泥塑像,系清代雕塑,旧时工匠们每年都上山聚会纪念鲁班。

在窦圊山西峰的殿是窦真殿,传说为纪念开发窦圊山有功的窦真人而建,又传说是为祈祷能免除小孩子痘疹的窦真娘娘而建。内供奉赛真人、窦真娘娘及其长子三人塑像。檐角挂铁铃,内有铁质悬鱼,山风吹来叮当作响,如闻仙乐。

铁索桥,是连接东、西、北峰的唯一通道,历经260少多年雨淋雾罩,仍然不蚀不锈。离地50多米,是窦圊山一大奇观。最早为竹绳桥,唐代起,换为铁索桥,生铁铸造,桥体就是上下两根铁链,相距1米,上根较细,盈手可握;下根粗扁,呈鞋底状,供脚踏。解放前寺院有专人负责在左右摇晃的铁索上代香客到对面殿中进香。现在有经过训练的表演者在铁索上做倒挂金钩、韦陀献杵等惊险动作,令游客闭目吸气,不忍卒睹,真是幻将铁索加飞桥,世路尘氛到此消。堪称华夏一绝。

过白鹤亭和栖鹤亭,是一条清幽的林间小道,大家可以多呼吸点难得的自然空气,马上就可以看到清秀的窦圊山驼峰叠翠了。

看到了驼峰叠翠,就来到我们游览的最后一站,也是圊山一绝的团山滑翔。滑翔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是一项简单易学、惊险刺激,融健身娱乐于一体的体育项目,窦圊山独特的地理位置,有着滑翔运动特殊需要的气流和气候,是全国最佳滑翔运动场地之一,每年均有全国各地的爱好者来这里实现自己的梦想。窦圊山滑翔俱乐部成功举办过全国滑翔比赛,有全国一流的教练和设备,如果大家有兴趣,以后可以到这里来学习,领略云在脚下走,风从身边过的奇特经历。

从索道来到山前的停车场,我们的旅程就结束了,其实窦圊山还有很多的地方值得观看,坐索道上山也不致劳累。欢迎大家再来窦圊山做客,祝大家旅途愉快!

四川导游词必背篇四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欢迎各位到乐山大佛景区来观光旅游。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举世闻名的千年古佛,乐山大佛。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石刻弥勒佛,通高71米,肩膀的宽度是24米,头的直径是10米,耳朵有7米长,嘴巴和眼睛的长度是3.3米,眉毛和鼻子的长度是5.6米,颈高3米,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的宽度是8.5米,头上的发髻有l021个。乐山大佛雄伟壮观,人们形容它:“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乐山大佛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初年(也就是公元713年),竣工于唐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大家可以计算一下,乐山大佛矗立于此已经1200年了。

现在请大家看一看大佛两侧的岩石。这种岩石叫红砂岩,是一种质地疏松,容易风化的岩石,乐山大佛就是在这种岩石上雕刻而成的。那么大佛为什么能历经1200年“风雨不动安如山呢”?首先我们看一下大佛所处的位置。大佛位于凌云山西面的阴坡上,加之佛体周围林木稠密,地质结构稳定,佛身处于江弯地段,隐藏于山体之中,减少了风雨侵蚀和水流冲刷,因此岩石风化较缓慢。不仅如此,乐山大佛还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在大佛身后,有左右相通的排水洞穴,可以避免山泉对佛像的浸蚀;大佛头上发髻的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排水道与佛体衣服折皱连成排水渠道网,也避免了雨水对佛体的浸蚀。可见,乐山大佛的设计是非常科学的。除此之外,大佛在竣工之后,还曾经修造了一个高13层的楼阁复盖,可惜毁于明末的战乱。

虽然乐山大佛有着十分完善的保护系统,然而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它仍免不了遭到各种各样的破坏,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因此,各个朝代都对它进行过维修。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曾对乐山大佛进行过多次维修,其中工程较大的是1963年的维修。1982年,乐山大佛经国务院公布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峨眉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乐山大佛的保护已经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乐山大佛己成了全世界人民的一笔宝贵遗产。

四川导游词必背篇五

峨眉山概况: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距今约两千万年前地壳演变史上的喜马拉雅运动,造就了地球上最年轻的喜马拉雅山,同时也造就了雄伟的峨眉山。峨眉山核心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其地质地貌独特,生物土壤气候垂直带明显,形成繁多的动植物种类和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加之人文历史悠久,宗教文化浓厚,内涵丰富,构成了峨眉山“雄、秀、神、奇、幽”的特色,素有“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地质博物馆”、“仙山佛国”之称,并有“峨眉天下秀”之赞誉,难怪明代诗人周洪谟在诗中赞叹:三峨秀色甲天下,何须涉海寻蓬莱。”

峨眉山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开始闻名于世,被称为“蒙山之首”。汉晋辞赋中开始出现峨眉之名,我国地理学奠基人之一北魏的郦道元在其著名的《水经注》中云:去成都千里,然秋日清澄,望两山相峙如蛾眉焉。”《犍为郡志》描绘得更加绘声绘色:“此山云鬟凝翠,鬓黛遥妆,真如螓首如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因用于山名,故后世谐音为“山”字旁的“峨眉”,峨眉山的名称大概就由此而来。县以山为名,隋开皇十三年(也就是公元593年)置县时,称峨眉山所在地为峨眉县;1989年,峨眉县撤县建市。

峨眉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以供奉普贤菩萨著称。目前,全山有僧尼约300人,大小寺庙近30座,著名的有报国寺、伏虎寺、万年寺、清音阁、华藏寺等,寺中常年香火不断,香客不绝。秀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遗存、神秘的佛门文化。

[峨眉山博物馆]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名山综合性博物馆,今年申报“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经过为期三天的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和激烈的角逐,峨眉山博物馆在60家参评单位中脱颖而出,荣登榜首。博物馆占地2万平方米,投资2千万元,2月进入装修布展阶段,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它是峨眉山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缩影。

[圣积晚钟](峨眉十景之一,也是唯一的一处人文景观)“圣积晚钟”可以用“堡上一亭,亭下一钟”来概括。小山是凤凰堡,它遥对凤凰坪,左挽来凤亭,右倚凤凰湖,隐蔽在苍楠、翠柏、香樟、古榕丛中,与周围景色和谐地融为一体。铜钟最先是悬挂在峨眉县城南的圣积寺内,后移于此,“巴蜀钟王”重达12.5吨,通高2.6米,腹径2.2米,唇厚10厘米,唇似荷叶形,有十二瓣,向外微张,每瓣上分别刻有十二地支,故此钟又称“莲花钟”或“八卦钟”。钟体内外密密麻麻刻的是自公元281年到1555年前1270多年间,曾经支持佛教发展的帝王、文武官员和资助铸钟的高僧名讳及善男信女的名字,以及《阿含经》文和钟铭佛偈共约六万余字,是研究中国佛教史的可贵物证。

[报国寺]围绕的寺庙便是被冯玉祥将军称为“名山起点”。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它的历史并不长,仅仅只有近4,创建时不叫“报国寺”,报国寺旁有两棵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是峨眉山最古老的蕨类植物,距今约亿八千多年前中生代侏罗纪留存下来唯一幸存的木本蕨类,是与恐龙同时代的植物,被人们称之为“活化石”。

[珍稀动植物]峨眉山终年常绿,从山麓到山顶可分为亚热带、温带及亚寒带气候,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山顶与山脚的平均温差为摄氏14度,加之低云、多雾、雨量充沛,它既是琼花瑶草的王国,又是珍禽异兽的乐园,景区植被覆盖率近达90%。全山有5000多种植物,高等植物就有3200多种,相当于欧洲植物种类的总和,占中国植物物种总数的1/10,占四川省植物物种的1/3,其中以“峨眉”为词头的物种多达100余种,是名符其实的“植物王国”。特别种属有距今1亿多年到7千万年的孑遗植物,有著名的杪椤,大家都知道是与恐龙同时代的植物;珙桐,又名鸽子树,每年四月花开的季节,远望如群鸽栖树,非常漂亮。据说,美国白宫外的珙桐树便是从峨眉山移栽的,所以它又是和平的使者。另外还有洪椿、银杏、连香树等珍稀树种,大家可以在这园中找到它们的身影。这众多的植物不仅给峨眉山染上了秀色,而且还给各类野生动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乐园,全山共有2300多种动物,其中珍稀特产物种和以峨眉山为模式产地的有157种,目前属首批国家级保护的有29种,占全国保护动物总数的12.08%,真是当之无愧的“动物乐园”。

[万年寺]藏在的石梯尽头,石梯108级,所谓108种烦恼,登上去我们便将种种烦恼通通踩在脚下、抛于脑后。万年寺来历非凡,1600多年的历史,前后经历了五次更名,每一次更名都与一些历史名人息息相关,第一次是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由慧持大师开建,因当时供普贤所以叫普光寺,此寺的建造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从此山中佛寺的兴建应运而起,原有的道观也逐步离道信佛,改观为寺;第二次是唐玄宗时期,因敕建成都大慈寺的推进,普光寺得以复兴,由于设置神坛塑建普贤之象,寺名得以改为“普贤寺”;第三者次是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慧通禅师来峨眉山,他观天象,查地经,见峨眉山形像“火”,山中寺庙常毁于火,于是将“普贤寺”改为“白水寺”,即“三云二水抑压火星”之说中的一水;第四次是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宋太宗赵光义听说峨眉山白水寺僧人茂真和尚是位高僧,便诏他入京,在景德寺中讲经。太宗见他涵养深厚,知识渊博,十分欣赏,赐诗赞誉。一天,舒王元珍把太宗夜晚做的梦托茂真说解,茂真说:“当有储嗣”。太宗已有几位公主,总是盼不到儿子,在茂真预言不久,当时已身怀六甲的皇后果然生了一个儿子,即后来的宋真宗赵恒。

太宗大为高兴,立即赐黄金三千两,派遣内侍张仁赞携金入蜀,于成都铸造普贤铜像,运至万年寺,又为普贤铜像建造雄伟的木阁大殿存放。至此,万年寺由“白水寺”改为“白水普贤寺”。后经通天和尚多年的努力,使万年殿宇增为13重,常住僧人数百,在明代时成为山中最大的丛林。第五次,到了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一场大火使存放普贤铜像的木阁大殿烧毁。当时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对峨眉山白水普贤寺特别垂青,第二年,便赐重金,福登和尚奉旨重修成今天最具特色的无梁砖殿,御题“圣寿万年寺”,至此,“白水普贤寺”改为“圣寿万年寺”,简称“万年寺”,一直沿用至今。万年寺总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总建设面积约1万平方米,寺庙布局三点一线,错落有致。由山门、弥勒殿、毗卢殿、砖殿、巍峨殿和大雄殿组成,而且里面藏有许多宝物。

[华藏寺]全称为永明华藏寺,从开建至今进行过三次更名,同时殿顶也经过几更换。华藏寺开建于公元1世纪,当时称普光殿,唐宋之际更名为光相寺,是木板屋。明洪武初(约为公元1377年),国师宝昙奉来山,换为铁瓦,所以又俗称铁瓦殿。1433年,山西五台山妙峰禅师携朱元璋第二十一子朱模3000两赐金来蜀,于寺后高处铸造大峨山铜殿。铜殿于1483年造好。

用了上百万斤铜板、铜条、铜枋、铜皮焊接起来,殿顶渗以真金,太阳照耀之下,金光闪闪,极为壮观,故俗称金顶。1后,即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明神宗朱翊钧在敕建万年寺无梁砖殿的同时,为金顶举行了隆重的剪彩仪式,并亲题寺名,金顶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可惜,在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毁于火灾,两年后,月照和尚重建改为砖木结构,大殿的脊梁上置以渗金金顶,仍不失金顶的称善。1972年4月8日的一场大火,华藏寺被烧成一片灰烬,幸存的只有一块“铜殿铜壁”和一块铜碑。

“铜殿铜壁”上刻小佛88尊,经文数百字,现存放于卧云庵。铜碑现存于华藏寺的弥勒殿。现在的华藏寺是四川省人民政府拨款重建的,于1990年9月11日,举行了盛大的落成开光典礼。现在的建筑布局、风格与原来的华藏寺基本吻和,建筑面积1695平方米,较前扩大,有殿宇三重,分别为弥勒殿、大雄殿、普贤殿(金顶)。

华藏寺还值得一提的是,寺庙是面向西藏而立。西藏僧众对峨眉山是最情有独钟的,每年都有很多藏传佛教徒来峨眉山朝拜。清康熙年间,西藏宗教领袖第六世仓央嘉措到峨眉山朝拜普贤(引自藏族学工作者尕藏加《峨眉山与藏传佛教》)。从此,每年都有藏传佛教徒来山朝拜普贤了。

峨眉山导游词范文精选

各位游客们,我们既将到达位于四川的峨嵋山。现在请先让我做一下自我介绍吧﹗我叫xxx,大家可以叫我x导。

我们现在位于四川的峨嵋山,我们上山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以防捽倒。还有,不要乱丢果皮,食品塑料袋等垃圾。我们现在到了峨嵋山的生态猴区。这些猴子虽然也爱吃蕉和桃子,但是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喜欢缩在角落吃,所以你是看不到它那吃东西的样子的。

峨嵋山脚下的中心有一个大大的金色们佛像的下面有几只动物,还有上百个动物雕像围成一个大圈,所有的动物雕像头都朝着佛像。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有一个怪物,它无恶不作,有一天那个怪物到峨眉山做恶,有一个神仙刚好路过,他跟那个怪物大战了三个回合,决定把那个怪物给封印了。然后,他叫上所有动物让大家齐心合力的把他封印。结果就把它封印在地底下。

四川导游词必背篇六

女士们、先生们,欢迎您们光临成都.

成都是四川省省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近几年,她又以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方面的成就,先后荣获联合国颁发的“人居奖”和“最佳范例奖”两项殊誉。

成都是一座融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特大城市。她是稀世珍宝大熊猫的故乡,也是天府之国的中心和“窗口”。她以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风光绚丽多姿和名胜古迹众多而闻名于世。“锦城”“蓉城”是成都的别名;芙蓉、银杏是成都的市花和市树。

成都市位于川西北高原山地和川中丘陵之间,西部地势较高,中部和东南部是广阔的成都平原,平均海拔500米左右。境内兼有山景、平原和丘陵之美,且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16℃上下,降水量约1000毫米,素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之誉,加以土地肥沃,水利先进,物产十分富饶,历来被称为“水旱从人,不知饥谨”的“天府明珠”。

成都市的全市总面积12.3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1000万人,辖区划为7区4市(县级市)、8县。即锦江区、青羊区、成华区、金牛区、武侯区、青白江区、龙泉驿区;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邛崃市;温江县、新都县、双流县、大邑县、新津县、郫县、金堂县、蒲江县。此外,还设有国家级四川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我们一般说的成都市区则指市中心部位的五个区,简称为“五城区”。其余的统称“市郊县”。

成都早在一万年前就已成为蜀族先民活动的中心和舞台。在市区和广汉三星堆的出土文物表明,至少在四千年以前,古蜀先民们就用自己辛勤劳动的双手,在这里创造了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古蜀文明。大约2520xx年前,古蜀国开明王朝把国都从樊乡(今彭州市、新都县交界处)迁到此处,取周太王迁歧“一年成邑,三年成都”这一典故,定名“成都”。这时的成都已经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城市。公元前320xx年,秦国把四川纳入版图,成都是蜀郡的首府。自此以后,成都一直是四川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代皆为郡、州、省一级行政区的治所和军事重镇。其间,成都曾前后有7个割据政权的都城设在此,它们是,西汉末年的公孙述“大成政权”,公元二世纪时“三国”的蜀汉王朝,三世纪的“成汉”政权,九世纪前后的“前蜀”和“后蜀”政权,北宋时期农民起义的“大蜀”政权和明末张献忠建立的“大西”政权。

成都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工商发展历史,特别是丝织业的发达,名冠中华,远销国外。西汉时期,成都因经济繁荣成为当时中国的“五都”之一,织锦业已成为汉朝的重要国库收入来源。成都是蜀锦织造中心,朝廷在此设置了“锦官城”,派有“锦官”进行管理。这也是成都又称为“锦城”,绕城而过的府南河又称为“锦江”的原因。蜀汉时期,诸葛亮在四川实行休养生息,扶持农商的经济政策,成都作为蜀汉首都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从晋代左思《蜀都赋》的叙述可见当时盛况。他说“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里,罗肆万千,堕贿山积,纤丽星繁……”好一幅百货云集、万头攒动的市场交易图!唐代,成都有“扬一益二”之誉,说她的繁华仅次于江南的扬州。到北宋时期,成都已成为仅次于汴京的大都会。这时的成都,由于在晚唐五代的纷争中处于相对安定的情况下,工农商业都有所发展,商市贸易突破了传统的坊市格局,发展了专门的交易市场,不仅有城内东南西北的综合市场,也有了专营产品的市场,如草市、糠市、盐市、骡马市等,闹市区还有了“夜市”。此后的成都历经元、明、清诸朝和民国时期,其间虽有多次的兴衰起落,但她作为四川省经济中心的地位并无变化。.

成都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工艺之乡。蜀绣、蜀锦名满天下,列入中华四大名绣、四大名锦之列;成都的漆器以制作精美、工艺独特,为历代传世名品,近代汉墓出土的文物中许多成都漆器可以作证;唐代成都出产的“雷琴”,载誉全国,被声乐界视同珍宝;成都的印刷业在宋代是全国三大印刷业基地之一,有“宋时蜀刻甲天下”的赞誉,伦敦博物馆所藏敦煌文书中有五代时期成都的木刻“历书”,为世界最早的木刻历书印本;成都的造纸业也很著名,唐代成都造的“益州麻纸”是官方规定的诏书、册令用纸;女诗人薛涛制作的“薛涛笺”被文人诗客视为上品。成都的金银丝制品、竹编、草编、也都有数百上千年的历史。

成都是灿烂的蜀汉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四川文化教育的中心城市,拥有辉煌的文明历史。早在公元前140多年,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兴学,开办了中国第一所正规的官办学堂、为四川的文化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汉赋四大家”,成都市有司马相如、扬雄两位,晋代史学家《华阳国志》作者常璩、唐代女诗人薛涛、音乐家段安节、五代词人欧阳炯、绘画大师黄筌、宋代学者《资治通鉴》副主编范祖禹、理学家魏了翁、医学家唐慎微、明代文学家杨长庵、清代著名的“儒将”岳钟祺,加上现代文学巨子巴金、艾芜、沙汀等人都是成都人士。当然,造就成都文明史的还有历史上众多的外来名臣、文士的巨大贡献,成都是历史上文化名流汇集之地。大诗人李白、杜甫、岑参、高适、韦庄、陆游、大文豪苏轼等人都曾寓居这里,为后人留下了大批的文化遗产,使成都的发达文化享誉国内外。

四川导游词必背篇七

我的解说完了,希望大家能到乐山大佛来玩,谢谢大家。

亲爱的游客们,你们好!我是你们的小导游——郑涵文。今天,我们游览的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石刻像,游客们,你们知道它是谁吗?对了,它就是四川的乐山大佛。走,随我去看看吧!

乐山大佛修凿在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汇合处的凌云山的临江山崖上,与乐山城隔水相望。

游客们,在我们身旁的就是形象生动、气魄宏伟的乐山大佛。瞧,佛像坐东面西,双眼似睁似闭。它高71米,仅头部就有10米宽,双肩的距离为24米,耳长6米,可藏进几个人。不可思议的是,一只脚背上竟可站100多人!游客们,还要一点你们可能不知道,佛像的头颈背后,筑有完善而巧妙的排水系统使佛像免受山洪冲蚀。所以它被誉为世界艺术珍品。

现在让我给大家讲讲乐山大佛的历史吧。它从唐代开始修凿,人们爬上高山峻岭,攀登悬崖峭壁,一锤一锤地凿,一刀一刀地刻,从公元720__年至公元820__年,整整化了90年的时间才凿刻完工。佛像经过了1000多年的风霜雨露,至今仍完好无损,安详端坐。

1956年,乐山大佛被四川省列为重点保护文物,而今,它已和我国其他28处景观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是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好了,介绍完了乐山大佛,就让我们一起登上凌云山峰,看看这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吧!请不要在佛像上刻字哦。

四川导游词必背篇八

四川有很多名胜古迹,比如都江堰、乐山大佛、峨眉山等等,那么如何写关于四川导游词呢?下面推荐介绍关于四川导游词精选范文,欢迎阅读!

欢迎各位来到都江堰市游览。

现在我们的车正经过宽敞平直的幸福大道转上玉垒山公路,去参观闻名中外的都江堰景区。

大家从成都来,都看到沿途纵横交错的河渠,奔涌着盈盈清水,流淌进远近碧绿的田畴,那就是都江古堰的灌渠。

两千多年以来,古堰把滔滔东泻的岷江水引到广袤的成都平原,造就出“天府之国”的富饶和美丽。

在此以前,由于成都平原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从高山连绵的松茂峡谷中汹涌而下的浩荡岷江,一到涨水季节,总是顺地势四下漫流,常常给平原生息的远古生灵带来可怕的洪涝灾难。

后来经过距今大约三千年前的鳖灵治水,才使这片土地初步得到平安。

鳖灵的巨大功绩,使蜀王杜宇把王位让给了他,成为开明王朝的第一位蜀王。

而真正把岷江引进平原,缔造了“益州天府”的大功臣,则是公元前三世纪的蜀郡太守李冰。

是他带领人民群众建造了举世无双的都江堰工程,非常科学地实现了导江、防洪、引流灌溉的一系列功效。

其后,由于都江堰水利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设置专门的官员管理,前后有不少为政高明的管理者,又在管理和维护中不断地将积累的经验变成规范性的典章制度,使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水利功能。

因此,说都江堰是孕育出四川天府的第一奇功,闪射出中华民族智慧之光的典范,是毫不夸张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都江堰可说是古堰逢春,灌溉面积已由建国时的200万亩扩展到1000多万亩。

都江堰能有此千古长效的伟大功能的奥秘所在。

我想这也是各位今天游览的目的吧!现在,我们走上了景区公路,沿途森林夹道,空气清新,使大家的旅游有了更好的心情。

我们从观景楼往下游览。

都江堰鸟瞰

站在楼台的敞廊上远看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可以看见岷江从山里滚滚而来,在拐弯处被一条像鱼头的长坝一分为二,堤坝这边的江水顺玉垒山脚流到一座孤立的山头前,堤坎矮下去了,而水流都靠着山这边走向远方,这就是都江堰的渠首工程。

长堤的头部叫鱼咀,堤尾矮下去那段叫飞沙堰,孤立的山头和玉垒山之间的水道叫宝瓶口。

鱼咀、飞沙堰、宝瓶口是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鱼咀用于分水,让灌溉的水进内江,多余的水走外江;飞沙堰用于溢洪排沙;宝瓶口用于引流入渠。

就是这三部份工程的巧妙配合,奠定了都江堰千古长存的“不坏金身”。

今天我们看起来,它们是那样的简单。

甚至觉得平凡。

其实正印证了—句“伟大出于平凡”的格言。

都江堰渠首工程蕴涵着极大的科学性,其设计和建造所体现的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水平之高,即使是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可以称之为最高水平的成就。

等一会我们到了现场再作详细介绍。

指物说理,可能比较容易说明白一些。

现在我们去看二王庙。

二王庙

二王庙座落于玉垒山麓,是纪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庙宇。

这座庙宇原是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时迁“望帝祠”于郫县后,为表达对李冰父子功德的崇敬之意,后来这里就被更名为“崇德庙”;宋朝,由于李冰父子相继被救封为王,便改崇德庙为“王庙”;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为“二王庙”。

二王庙的建筑有五大特点:一是占地少,仅10072平方米;二是建筑密度高,达到60%;三是不强调中轴对称,这与大多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点相悖;四是上下高差大,有63米;五是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令人赏心悦目,这五大建筑特点我们将边参观边体味。

我们从二王庙的后山往下走,经过存放商代古木和供奉元朝地方官吉当普的亭阁。

穿过有两株“仙人松”的庭院,就到达庙宇的文物陈列室。

在这里有我国两位著名画师的真迹镌刻在石碑上,他们的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要问是哪两位?其实不用我在这里多说,大家一看画就知道了,这仕女图是张大千先生画的,这奔马自是徐悲鸿的杰作。

大家再看左边的这个碑,谁能认出这是什么字? ——这本来也不是字,是用来降魔镇妖的道符,也难怪大家和我一样“一字不识”。

与陈列室平行是二王庙后殿,现在塑的是李冰夫妇的神像。

由于李冰父子的丰功伟绩,后人早已将他们神化了。

我们在二王庙中参观,自然知道二王是指李冰父子,但我们却见不到李冰儿子李二郎的塑像。

“二郎”是神话中与李冰关系最密切的一人。

这个角色的出现,把李冰神话的故事情节又推进一个新阶段。

但史书从未介绍过李冰儿子,所以李二郎只不过是个传说中的人物。

我们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有人崇拜毛泽东,有人崇拜拿破仑,有人则祟拜刘德华,当时的人却非常崇拜李冰。

偶像又都应该是完美的,李冰没有儿子,在封建时代有这么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李冰倍受蜀人尊敬和崇拜,自然人们都希望他有一个英雄的儿子,能替他传宗接代,李二郎这个人物也就由此而产生了。

李二郎这个人物的原型可能是跟随李冰一起治水的年青人。

李二郎代表的不是真有这个人,也不仅是治水的年青人。

而是代表了所有和李冰一起治水的堰工的形象。

大殿就是李冰殿。

大家知道,战国时期是一个产生杰出人物的时代。

比如墨家墨子,法家的韩非子,儒家的孟子等等。

李冰也是这个时代的杰出人物,诸子百家也应有水利家的一席之地。

李冰是一名政治家,更是一名杰出的水利科学家。

李冰是先秦时期的蜀郡守,相当于现在四川省省长的职位,但蜀郡当时所管辖的区域比现在的四川要小。

李冰一方面因为一心为民办实事,多才能干,治蜀有方,受到秦王的信任;另一方面,他信任群众,依靠群众,用比较现代的话来说,便是“走群众路线”,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只有处理好对上和对下的关系,他才能任职四十年,办了许多实事造福于民,所以承认李冰是一位伟大水利专家的同时,我们必须得承认,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在这尊塑像中,李冰儒雅仁厚、勤于政务的风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李冰殿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筑,殿的对面是戏楼。

戏楼顾名思义就是唱戏的地方,不过这戏不是唱给凡人看的,而是唱给已被供奉为川主神的李冰看的。

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是二王庙庙会,明清时代,每到这一天,这里都要唱戏,人们赶庙会敬神、祈福、看戏,甚为热闹。

1992年后,赶庙会的风俗又重新恢复。

这座塔是“字库”,烧纸钱的地方。

农历六月二十四庙会的这一天,这里总是热闹非凡,人们会把纸、钱一些歌颂或赞扬李冰的字、画从底层塞入燃烧,塔心中空,青烟直上,塔尖有两只蛤蟆,大家看清楚了没有?烟就从蛤蟆嘴中冲出,直上云霄,这样天上的李冰就可以知道人们对他的评价了。

从戏台下面走出大门,一条高陡的石阶梯,把庙宇显得巍峨耸高,返身上看,这隶书“二王庙”匾额,为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冯玉祥将军来都江堰时写的',在这里拍照较有纪念意义。

再往下走,林荫深深的阶梯旁,摩崖雕刻着历代积累的都江堰维修治理的经验总结,字句精炼,涵义准确,很有科学价值。

比如:这是岁修都江堰的“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

“低作堰”是说飞沙堰不能加高,这“深淘滩”的“滩”指的是凤栖窝(也就是飞沙堰对面淤起的浅滩)的一段河床,在每年枯水季年节岁修清淤时,要深淘。

深到什么程度呢?最早水下埋的是三个石人马,以前以涨水不过肩部,水枯时不低于人的足部为标准。

现今淘滩,以看到四根卧铁为标准,这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清和民国时期以及解放后的九十年代埋下的,只要看见四根卧铁就行了,淘得过深,宝瓶口进水量偏大,会造成涝灾;淘得过浅,水量不足,难以灌溉。

这边的“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称为八字格言,是治理岷江和解决灌区输水及疏通排洪河道的方法,也可以说是一切治理疏浚河道的通则。

“遇湾截角”指岁修时遇河流弯道,在凸岸截去锐角,减缓冲势,使其顺直一些,减轻主流对河岸的冲刷,“逢正抽心”就是遇到顺直的河段或河道叉沟很多时,应当把河床中间部位淘深一些,达到主流集中的目的,使江水“安流顺轨”,避免泛流毁岸、淹毁农田。

石刻的经验还有很多,有的我们在游览中再作解释。

前面这小楼叫“乐楼”,是清代典型的仿道教建筑,每逢清明节放水,要举行隆重的“放水典礼”,成都的大官员来时,这里就奏乐迎接。

乐楼的雕塑和装饰非常精美,通过谐音、会意或直书其字等方法,反映了道教中讲究清静无为的修炼和吉祥如意、健体长生,羽化登仙等题材。

色调上给人以亲切、明快、素雅、安祥之感。

乐楼左、右两边分别塑的是汉代的文翁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

他们都是发展和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臣。

文翁穿湔江以灌田,诸葛亮派马超率一千二百名士兵保护都江堰。

安澜桥

走出二王庙,看到的就是都江堰,也就是岷江的内江,架在江上的铁索桥,就是著名的安澜桥。

请大家随我过桥去鱼咀参观。

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320米。

最早称绳桥或竹藤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

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

清嘉庆八年(1803),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

它是沟通内、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

桥的原址本来在鱼嘴处,1974年因兴建外江水闸,经国务院批准,将索桥下移了—百多米,改用钢索建造。

索桥是我国古代人民为征服高山峡谷,急流险滩,利用本地竹木资源创建的悬空过渡桥梁形式之一,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范。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过这晃晃悠悠的桥,去体味如履簿冰的感觉吧,过索桥可是游都江堰最有乐趣的项目之一呵!

鱼咀

大家已经知道,鱼咀是都江堰工程的主体部分。

站在鱼咀的坝口,看岷江迎面而来,经鱼咀一隔分为两股,即外江和内江。

鱼咀就是分水堤的头,为什么要修在这里呢?起多大作用呢?这就要回到二王庙石崖上刻的“分四六、平潦旱”的两句话上了。

鱼咀主要起分水作用。

李冰修建鱼嘴,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韩家坝的稳固性和分水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加工而成,事半功倍,用形似鱼嘴的堤坝,把岷江水一分为二,分为内江和外江。

由于这段河道的河床外高内低,再加上正有一个弯道,所以鱼咀分水后在春耕季节江水流量较小时,主流就有约六成的水进入内江,首先保证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用水。

洪水季节,流量急增,水位大幅度提高,水势受河床弯道的制约明显减少,再由于外江一侧江面较宽,内江—侧江面较窄,内江的流量会自动低于外江,进水约四成,这样又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成都平原的防洪难题。

这种功用便是都江堰三字经中所说的“分四六、平潦旱”。

鱼嘴还具有一定的排沙排石功能;岷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之—,它发源于我省松潘县境内,全长760公里,源头至此约340公里,基本上算中上游,每年大量的沙石顺流而下,根据弯道环流原理,江水在弯道产生的漩流,会将下层的沙石卷到水流上层,大部分便自动被带入外江一边而不进内江。

鱼嘴正处于“正面取水”“侧面排沙”的理想位置。

80%的沙石从这里排走,大大减少了内江淤塞之害。

现在的鱼咀已是钢筋混凝土建筑,在从前它可是土石做基,用卵石竹笼护堤。

就是用川西盛产的竹子编成长长的竹笼横置坝边,里边塞满河边冲积的卵石,一笼接一笼,一层接一层,造成了坚固耐冲又不积水的堤坝。

就地取材,方法简易而效果极好。

紧接鱼咀的这道长堤叫金刚堤,每年内江淘河起来的泥沙就用来堆积加固堤坝,既保证内江护岸,又解决了泥沙的出路,这就是岁修“三字经”上说的“挖河沙,堆堤岸”。

飞沙堰

金刚堤尽头处成了一个斜坡,然后是一道矮坝,这就是飞沙堰了。

飞沙堰,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二个主体工程,这堰修在离堆之侧,是一道低坝,堰顶距河床仅2.15米。

它的主要功能是为内江泄洪排沙。

从鱼嘴分进的内江水,被离堆一顶,自然旋流起来,每当夏秋之季水流量大于宝瓶口的可流量时,宝瓶口不能通过的水,主要从飞沙堰泄出,而且旋流所泛起的泥沙也就从飞沙堰一齐流出去。

“飞沙”二字的意思就在于不仅溢洪还能排沙。

测量资料表明,内江流量越大,飞沙堰的泄洪能力越强。

特大洪水时,从鱼嘴分进内江总干渠的流量可达宝瓶口流量的四倍。

75%的内江水可从这里泄出。

当枯水季节,水位低于飞沙堰时,它便成了一道天然节制闸,自动失去了泄洪功能,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灌溉。

资料还表明,在飞沙堰第二次利用弯道流体力学原理,排走江水含沙量的约15%。

鱼嘴已排沙80%,流向成都平原的水流含沙量就只占5%左右了。

宝瓶口

宝瓶口是都江堰系统工程的关键环节。

宝瓶口是内江水进入成都平原的咽喉,犹如瓶口一样,严格控制着江水进人成都平原的流量,当宝瓶口的进水量饱和(约700立方米/秒)后,无论岷江发生多大的洪水,宝瓶口也拒之“口”外,概不容纳。

这种稳定的进水量,对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防洪、运输等都产生了特大效益。

宝瓶口旁的这小山叫离堆。

选择在宝瓶口位置开凿离堆是极其科学的。

它使内江水经过一段流程后水势便于控制,水质进一步澄清,然后被迎面独立的离堆顶托江水,创造了飞沙堰泄洪排沙的功能和宝瓶口的瓶颈效用。

保证了成都平原的防洪和灌溉。

所以说,在宝瓶口位置开凿离堆,决定了整个渠首工程的布局。

两千多年前的李冰能利用岷江和玉垒山的山形水势,设计出这样妙绝古今的水利枢纽工程,是何等的了不起!都江堰所展示的我国古代水利科学水平,难道不值得我们为之感到自豪,感到振奋吗!

离堆公园

从飞沙堰前行是离堆公园。

离堆公园是都江堰的市内入口,也是市区最美丽的园林,奇花异木、盆景艺术、丛林幽径、处处让人留连。

其中有两处我认为是必去之地,那就是伏龙观和新辟的文物陈列馆。

伏龙观就建在离堆上,因“二郎擒孽龙”的神话而得名。

伏龙观的前身名叫“范贤馆”,始建于公元4世纪,是纪念成汉时(公元302—347年)青城山天师道首领、天地太师西山侯——范长生而建。

因范长生被人称为“范贤”,这馆因之而命名为“范贤馆”,五代十国时,李冰先后受封为“大安王”和“应圣灵感王”,在此修李公祠。

又因宋代民间传说的二郎伏龙,最后定名“伏龙观”。

走上四十二级台阶后,便可见右方的一碑“离堆”。

抬头看右前方的山头,那便是玉垒山,李冰当时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时,首先开玉垒山,引水灌田,便使玉垒山的主峰和我们脚下的这块山丘分隔开了,形成了一个孤立的小山堆,这便是离堆的由来。

左侧并排立着11块石碑,依次为“神禹峋嵝碑”,“道都符碑”和“佛教梵文碑”,意在借助儒、释、道三教的神力以镇水,通称“镇水碑”。

也有说镇水碑不是镇水,而是镇压下面的孽龙的。

孽龙若没有上面碑的神力镇压,便又会兴风作浪。

伏龙观前殿,供奉的是李冰神像。

神像是东汉末年(168年)石刻像,像高2.9米,重4.5吨。

于1974年修建外江江闸才从河床中捞出来。

因石像卧在江中,胸前文字清晰可见。

中间有文:“故蜀郡李府君讳冰”,两袖有文:“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镇水万世焉”这段文字表明,此石刻像雕刻时间是东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闰三月二十五日,迄今已有1800多年了。

都水是东汉郡府管理水利的行政部门。

是郡太守府的椽史,他代表郡太守常住都水官府。

旁边这尊缺头人像大概就是当时的都水,由于岷江中上游沙石含量大,头给撞毁了。

他没有头,却依旧把当时的治水工具“锸”握得紧紧的,足以证明他治水的决心与信心。

在那时,官员们腰间的绶带分别代表他们官位的大小,他腰间绶带并不长,反映了他在当时的官位并不大。

据推测,他的官位相当于现在都江堰管理局局长。

前殿的另一侧,陈列着都江堰市出土的汉墓石刻,其中有石俑(有趣的是,他手中所持的工具也是“锸”)、石马(个头矮壮矫健的川马)以及石刻水塘。

眼前的石人石马是汉代仿李冰治水时留下的文物雕凿成的。

古书记载,造石俑放入内江江心,在淘滩的时候,以石人(马)为标准,低不过足踝,高不过肩,以保证岷江江水既造福于民、灌溉良田,又避免水量过大造成成都平原水灾。

当然,在后来以卧铁代替石人石马,石人石马便成古迹了。

石刻水塘展现了建都江堰后,农田自流灌溉的繁荣景象和庄园主的生活。

要请大家注意的是石刻水塘之间的凹槽,这些凹槽中间是一些闸,这些闸用于控制田间进水量,如实反映了都江堰的“自流灌溉”,是与水利相关的汉代石刻艺术瑰宝。

沿着天井的石阶进入中殿,原名铁佛殿,现为文物陈列室,展示有关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文物、文献和中外嘉宾在伏龙观的留影和题词。

后殿原名玉皇殿。

殿四周均有回廊,视野开阔,移步换景,山光水色令人陶醉。

左侧开阔处有一亭子,名“观澜亭”,在这里可见内外江奔腾呼啸,脚下的离堆此时更显出“中流砥柱”的气势。

离堆是当年李冰在此处开凿的一个引水口。

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国,还没有火药,而且铁器的使用也较落后,这玉垒山又属子母岩(砾岩沉积岩),结构十分坚固,要人工开凿缺口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但人们的智慧是无穷的。

于是想到了用“火攻”的方法,先用柴火焚烧岩石,使之炽热,然后浇水醋。

凿去一层,再烧一层,如此反复进行,终于在八年后,开了—个宽20m、高40m、长80m的缺口,这口子使玉垒山分出了离堆,也建成了宝瓶口。

据传,在开凿宝瓶口时,李冰不仅身先士卒,奋勇当先,同时李冰的女儿“冰儿”也为之英勇献身。

当宝瓶口还差最后一层岩墙就可打开时,每人都知道开这层岩墙的人便必死无疑。

“冰儿”却毅然要求去,宝瓶口凿开了,可“冰儿”却被滚滚的江流吞食了,人们说她死后羽化成仙,神灵便附在玉垒山上,从远处便可见“冰儿”安祥地仰卧在玉垒山,日日夜夜地守护着这千年古堰。

现在,我们原路走出伏龙观,去参观都江堰文物陈列馆,里面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大量史料,将加深你对古堰的认识。

陈列馆关于青城山等地的资料,会使你对都江堰市丰富的旅游资源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