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摘抄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优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3 03:06:10 页码:13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摘抄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优质18篇)
2023-10-23 03:06:10    小编:FS文字使者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摘抄篇一

从《左传》到《后汉书》,从李斯到张溥,文中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和主要面貌。题目中的“观止”也看出了作者的用心。

韩愈的《原道》中说“《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可见古人所谓正心和诚意,都是为了要有所作为。现在那些修心养性的人,却想抛开天下国家,灭绝天性,做儿子的不把他的父亲当做父亲,做臣子的不把他的君上当做君上,做百姓的不做他们该做的事。”

韩愈看待事物,对这个世界有着自己的批判角度和价值观,他是一个很爱国,很有抱负的人。他对仁义、礼仪和伦理是很尊重的,他推崇《诗经》、《尚书》、《易经》和《春秋》。他认为只有用这些来教育自己和别人才是合适的。转身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很多人的内心都已将这些抛诸脑后了,忘记我们的本性。他们对道德、对伦理的认识,只是放在心里,而并没有将它作为我们做人做事的准则。我们对自己的祖国热爱,也表现在了这些忧国忧民的人身上。自古总是有很多的文人,为国家的设计建言献策。作为我们现在社会的人,也不能忘记这些被载入史册的故事、人物和道理。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分工有所不同,不可能让每个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都能被重用,可是这不能成为你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的理由。哪怕你只是空气中微不足道的一粒尘埃,你也应该发挥好自己的作用。

再看韩愈的《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一句定义了老师的作用,那就是教会孩子做人,传授知识,解答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在成为老师的过程中,我们要一直不断的学习。老师不一定什么知识都拥有,他也需要向有才能的人学习。这个有才能的人,他的身份、地位和年龄是不确定的,只要这个人掌握了你不知道的知识就可以你的老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在生活中,最怕听见别人说,你是老师都不知道。凭什么做老师的就应该什么都知道呢?作为小学老师,我们只是在小学语文教学和教育学生的领域有自己的知识和特长,并不是百科全书。师者,要知道活到老,学到老。

《古文观止读后笔记800字》全文完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摘抄篇二

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流传至今的文诗词不计其数。但现代人的快节奏,让很多人喜欢上了鸡汤文、快餐文,或者偶尔背背古诗词,对古朴悠远的散文等则敬而远之了。我也属于此列。书架上买的《史记》、《资治通鉴》等基本还是原包装。大抵看书也跟吃肉一样,需要一个过程,直接上大块头的,会让人有逆反心理,所以选择了《古文观止》看看。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于康熙年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鲁迅先生评价此书时认为它和《昭明文选》一样,“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都一样的不可轻视”。题名“观止”是指该书所选的都是名篇佳作,是人们所能读到的尽善尽美的至文了。我购买的是中华书局的上下两册版本,里面加有作者的评述和近代的白话文翻译,如果要学习古文,那这本作为入门书还是相当推荐。

书里收录了东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书12卷,以收散文为主,兼取骈文。每一本文集,收录的篇幅中肯定夹杂了作者的想法,因此也不能说里面篇篇俱是最佳,比如李觏的《袁州州学记》等,而且也不可能一网扫尽全部佳文,但总体来说,入选篇文基本上网罗了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按照时间排序,入选最多的为周、汉和唐宋时期的文章,魏晋和南北朝甚少,元代一篇也没。《左传》、《战国策》、《史记》及唐宋八大家等是入选最多的`。

因为都是选文,加之古文年代越久远越晦涩,考虑从易到难会更简单点,我选择了从近代的先看。三月开始看,断断续续的到4月才全部看完。字里行间,能品味古人的高风亮节,忠、信、仁、义、孝一脉相承。看到屈原、贾谊空怀万字平戎策,却怀才不遇郁郁而死,不禁俯首而叹;翻到诸葛孔明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出师未捷身先死,李陵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寡不敌众被俘,苟活于戎狄之间,让人长叹不已;王羲之于兰亭茂林修竹间,集众贤流觞曲水,五柳先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常欣然忘食,艳羡之意油然而生;一介书生王勃,在滕王阁上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文通武达的范仲淹,登上岳阳楼,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令人心旷神怡之;自然也少不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六一居士,也有泛舟赤壁赏“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的东坡居士,师徒俩宠辱不惊令人钦佩。

看完本书,没有了看原文初始时的晦涩艰难,其实文言文也没有那么繁琐,关键还是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从书中,多学学古人之长处,想想现在生活条件之美好,不断修文、修德、修身养性,努力为国、为家、为民服务。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摘抄篇三

李斯:“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谏逐客书》

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

诸葛亮:“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前出师表》

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摘抄篇四

说《古文观止》是一本好书,是因为它经过了数百年的`历史的检验。《古文观止》编纂于康熙年间,至今数百年,文人墨客都以此书为圭臬,学习做人做事,学习文章写作,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我读此书有三点好处:首先是了解历史,特别是《国语》、《左传》、《史记》等篇目中的文章,是春秋战国、汉唐到元、明、清历史的很好记录。第二是学习了对时、对事、对人的看法、做法,受益匪浅。宗臣的致刘一丈书使我知道了人要乐于安命,不作非份之求。君子要有自身的人格,因时而动,顺应潮流。第三是如何写作文章,特别是宋以后的文章,更多地偏向于记事、记景,借以抒发情怀。是中国几千年的巅峰之作,宜再细加揣摩,必大有收获。

将它放到床头,时常读之。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摘抄篇五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具生命力的一部分,它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的立世之本。品读国学经典,能提升我们的境界,安抚我们的心灵,帮助我们塑造良好的品格,使我们获得无限的智慧。今年寒假我与孩子一起走进经典,享受着经典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

《古文观止》是最流行、最通俗、最广为人知、最有影响的古文选本,由周文、周秦文、汉文、六朝文、唐文、宋文、明文七部分组成,所有文章语言精炼、短小精悍、都是传世佳作。读来脍炙人口、朗朗上口,篇篇说理明事、警示后人,值得我们闲暇诵读,在美文中感悟人生,在美文中启迪智慧,从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古文观止》中有很多的爱国名言,读来催人奋进。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寥寥数语,光华夺目,掷地有声。这是怎样的的胸怀与气势,是值得我们传诵万世的精神财富。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思想认为忠孝是大德,是立家立国的根本。其他各种道德观念,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都是围绕“忠孝”这一主题提出来的。《古文观止》中写孝道的文章很多。汉朝旧臣李密,因为要照顾卧病在床的祖母,不愿到朝廷为官,向当时的晋武帝写下了有名的《陈情表》。他从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围绕与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想要尽孝的心意陈述不能应诏的苦衷。“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保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婆孙两人,相依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为由,拒绝应诏。”文章叙述委婉,情真意切,今日读来仍然感受颇多。虽父母在,不远行在交通、信息快速发展的今日已渐行渐远,但常回家看看仍然是长辈的期望,尤其是在实现自我价值与孝亲敬老发生矛盾时,当代人又该如何取舍呢?文章给出了启示。

《古文观止》写景寄情的文章也很多,表达了作者面对成功与失败,超然出尘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态度。北宋的苏轼才华横溢,可却仕途坎坷,老年离妻别子,孤身被贬往黄州,在潦倒不堪之时,仍月夜泛舟于赤壁之上,写下了名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明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也!”在人生最悲凉孤寂的时候,苏轼寄情于山水,在微波粼粼的月色下体验人生,置身大自然,旷达而洒脱。在物欲横流、精神荒芜的当下,走进祖国壮丽的河山,在山水间养神怡情、陶冶情操,也不失为安守精神家园、提升思想境界的途径。

在与孩子一起读书的过程中,我明白诵读国学的方法其实很简单,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意是说,读书的时候,遇到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读熟了也就明白了。当然,国学经典的内涵十分深奥,不同的阶段去读可能会获得不同的收获。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可以先通过注释和译文粗知大意,再背诵下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会慢慢消化、逐步理解,使其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著名学者教育家陶继新老师说:“经典文化如果内化到我们个体的心理,外化出来的就是一道绚丽的风景。因为经典文化可以改变我们的话语方式、思维方式,甚至言行举止,以至于心灵状态。”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小读经典,接受经典的'教育熏陶,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让我们走进国学,诵读国学,慢慢成长为堂堂正正、言行如一、自觉自律自信的人。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摘抄篇六

看到《锵锵三人行》周轶君推荐了《古文观止》,拿出的是一本和老爸十几年前第一次出国探亲带给我的一模一样的版本。有几年它一直是我睡前的案头读物,周轶君说得一点都不错,人在他乡,这本书也曾是我维系对故园思念的纽带之一。可自从家里添置了tablet和ipad,睡前的必修课便渐渐改成了上网,今时今日忽然惊觉这本书已被我冷落多年了。赶紧把它从书架上翻出来,书和周轶君那本一样泛着淡淡的黄,积了薄薄的灰,上面勾勾划划highlight出来的都是那些曾经让我如痴如醉的篇章。

所有文章里,王勃的《腾王阁序》是我的最爱。我不是个追逐华丽骈文的人,可这篇文章承载了我童年上学路上的记忆。小学四年级,我被老爸托关系转到了一个据说更好的.学校,每天得坐公共汽车上学。那时上海的公交车可真挤呀,每天xx路起点站都是人山人海,小胳膊小腿儿基本挤不上,大哭。还好那时背书包轧公交上学的小朋友不多加上几场即兴表演,我很快被几个有心的司机叔叔阿姨记住了,有时候他们会好心地把我从司机侧门拽上车。后来老爸也觉得长此以往不是办法,于是决定有空送我上学。我们家就在单位大院里,这个决定导致他得专门骑车送,单程得快一个小时吧。也就从那时起,他开始边骑车边教我背《腾王阁序》。那时不知道这是篇文章,就是觉得这首诗好长呀,怎么总也背不完?就这样有一搭没一搭断断续续一直到四年级结束,我终于马马虎虎地记住了全篇。意思还理解得囫囵吞枣,老爸并没有好好解释,可能觉得没必要和一个小学生聊什么“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吧。现在想想,觉得老爸一边教,一边也应该蛮孤独的。

等我上高中了,自己随手翻翻《腾王阁序》,才发现原来我背得滚瓜烂熟的第一段其实不过是个引子,后面越背越跌跌撞撞的才真正是气象万千的所在。等出了国,捧着老爸送来的《古文观止》重温这篇《腾王阁序》,忽然意识到这篇文章中描写的好多意象其实正是我每次外出旅行所孜孜追寻的。“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长天一色”、“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这些佳句总会在我觉得早已被遗忘的时候,忽然就在某个旅途的瞬间跃入脑中,连我自己都会小吃一惊:“怎么回事,多少年了,我居然还记得这一句?”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摘抄篇七

作为人类精神和灵魂的结晶,书籍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歌德曾说:“读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点也不假,《古文观止》就是这样本好书。

《古文观止》这本书是由清初山阴人吴楚材和吴调侯俩叔侄编著的。所选之文上起先秦,下至明末,大体反映了先秦到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我读这本书就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巍峨的殿堂,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灼见真知,叫人读就难舍难分,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其中最让我身受感触的'还属韩愈所著的《师说》文。感觉字字入理,句句动情。

《师说》中的段话这样写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大意是说古代求学的人定都有自己的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真理、讲习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呢?有了疑难而不向老师学习、请教,那些疑难就始终无法解决了……最后说到真理和知识所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读完这段文字,我立刻联想到了自己的平时的学习。我以前偶尔会有些问题不太懂,而又不敢去问老师或不好意思向同学请教,怕老师会说我上课没认真听讲而责备我;怕同学们因为我成绩好竟然有不明白的问题而取笑我。现在,我终于明白该怎么做了。以后我有不明白的地方定要去请教别人,正如文中所说“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我们向别人请教,并没有什么可以感到羞耻的地方。

读完《古文观止》这本书,确实令人受益匪浅啊!希望同学们都去读读这部国学经典名著。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摘抄篇八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具生命力的一部分,它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的立世之本。品读国学经典,能提升我们的境界,安抚我们的心灵,帮助我们塑造良好的品格,使我们获得无限的智慧。今年寒假我与孩子一起走进经典,享受着经典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

《古文观止》是最流行、最通俗、最广为人知、最有影响的古文选本,由周文、周秦文、汉文、六朝文、唐文、宋文、明文七部分组成,所有文章语言精炼、短小精悍、都是传世佳作。读来脍炙人口、朗朗上口,篇篇说理明事、警示后人,值得我们闲暇诵读,在美文中感悟人生,在美文中启迪智慧,从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古文观止》中有很多的爱国名言,读来催人奋进。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寥寥数语,光华夺目,掷地有声。这是怎样的的胸怀与气势,是值得我们传诵万世的精神财富。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思想认为忠孝是大德,是立家立国的根本。其他各种道德观念,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都是围绕“忠孝”这一主题提出来的。《古文观止》中写孝道的文章很多。汉朝旧臣李密,因为要照顾卧病在床的祖母,不愿到朝廷为官,向当时的晋武帝写下了有名的《陈情表》。他从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围绕与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想要尽孝的心意陈述不能应诏的苦衷。“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保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婆孙两人,相依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为由,拒绝应诏。”文章叙述委婉,情真意切,今日读来仍然感受颇多。虽父母在,不远行在交通、信息快速发展的今日已渐行渐远,但常回家看看仍然是长辈的期望,尤其是在实现自我价值与孝亲敬老发生矛盾时,当代人又该如何取舍呢?文章给出了启示。

《古文观止》写景寄情的文章也很多,表达了作者面对成功与失败,超然出尘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态度。北宋的苏轼才华横溢,可却仕途坎坷,老年离妻别子,孤身被贬往黄州,在潦倒不堪之时,仍月夜泛舟于赤壁之上,写下了名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明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也!”在人生最悲凉孤寂的时候,苏轼寄情于山水,在微波粼粼的月色下体验人生,置身大自然,旷达而洒脱。在物欲横流、精神荒芜的当下,走进祖国壮丽的河山,在山水间养神怡情、陶冶情操,也不失为安守精神家园、提升思想境界的途径。

在与孩子一起读书的过程中,我明白诵读国学的方法其实很简单,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意是说,读书的时候,遇到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读熟了也就明白了。当然,国学经典的内涵十分深奥,不同的阶段去读可能会获得不同的收获。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可以先通过注释和译文粗知大意,再背诵下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会慢慢消化、逐步理解,使其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著名学者教育家陶继新老师说:“经典文化如果内化到我们个体的心理,外化出来的就是一道绚丽的风景。因为经典文化可以改变我们的话语方式、思维方式,甚至言行举止,以至于心灵状态。”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小读经典,接受经典的教育熏陶,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让我们走进国学,诵读国学,慢慢成长为堂堂正正、言行如一、自觉自律自信的人。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摘抄篇九

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一点也不假。是日闲暇无比,翻旧书暂遣心情。眼里正好看到一本《古文观止》,《古文观止》就是这样一本好书。这本书能发出耀眼的智慧之光,使追求永恒的道路上能够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古文观止》是迄今为止对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写作名篇较精的一本古文书。里面200多篇短小精悍、琅琅上口的小短文从多个角度展现出中华古老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中华古代人民非凡的智慧。《古文观止》篇篇焕发奇光异彩,闪耀灼见真知,包含着大量的立身做人的人生哲理。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它体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一种深厚感情,与为国奉献、对国家尽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古文观止》中有大量的爱国名言,读来催人奋进。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寥寥数语,光华夺目,掷地有声。当然,古人的爱国往往与忠君结合在一起,但又都从忠君出发,体现出恤民的精神。如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写下至理名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提醒人君注重人事,与民休息。

得民心者的天下,民贵君轻,这些思想和理念在《古文观止》中比比皆是,也是古代志士仁人的人生理想。《左转季梁谏追楚师》中写道:“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这是在神权盛行时代可贵的民本思想。《古文观止》的文章,大都为文人墨客所撰。他们有的是幕僚,有的是官员,还有的是“自由作家”。幕僚们“以文载道”,表达自己的爱民思想,并进而进谏君主为政得民最为普遍。著名的如唐朝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提醒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杜牧的《阿房宫赋》,借阿房宫之兴衰这一历史题材,极写秦始皇不惜民力的穷奢极欲,点名国家灭亡在于君主的失道病民,劝诫后人引以为戒。“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致万世而为君”。欧阳修身为滁州刺史,与宾客畅饮山水之间,一醉方休,其乐无穷,从侧面反映了他治滁期间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面貌。他写的《醉翁亭记》详述之。对封建社会的黑暗,士大夫们也予以鞭挞。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赋税的苛毒,表达了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民众的深切同情。“熟知赋税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起伏跌宕。作为最美散文,《古文观止》写景寄情的文章很多,表达了作者们面对成功与失败,超然出尘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态度。北宋的苏轼,才华横溢,可却仕途坎坷,在老年的时候,离妻别子,孤身被贬往黄州,在潦倒不堪之时,月夜泛舟于赤壁之上,写下了名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明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也”!在人生最悲凉孤寂的时候,苏轼寄情于山水,在微波粼粼的月色体验人生,观照自然,旷达而洒脱。在物欲横流、精神荒芜的境况下,走向大自然,在山水间养神怡情、陶冶情操,也不失为安守精神家园、提升思想境界的方法。

好的作品正如《古文观止》,是经得起历史考验,能不断给人启发和智慧。拜读《古文观止》,研习传统文化,是为增加精神财富之源泉。《古文观止》在它问世后的300多年里,成为最流行、最通俗、最广为人知、最有影响的古文选本,值得诸君放在案头,闲暇诵读,在美文中感悟人生,在美文中寻得智慧,从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摘抄篇十

近一段时间读了读古文观止,忽然间有一种道德败坏的感觉,看着我们的老祖宗们那一段段的慷慨激昂的文字之间,恍惚的窥探出丝丝的历史的足迹与尘埃。不知是社会进步了,还是这个社会已经跌落一个不可挽回的深渊了。为什么现在的人都已经的变的如此张狂和不在乎所谓的什么脸面了。

是我们的老祖宗们太过落伍,还是我们现在的人都已经彻彻底底的忘却了,那千年以前的老人们在那歇斯底里的.呐喊中高举的伦理与道德了!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现在总是在提倡我们的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啊,这就是所谓的发展啊!发展的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是那国人了。是美国,是韩国,还是意大利?我这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小孩不禁的想问问,为什么现在的都在哈韩哈日哈美,为什么现在的人为了钱可以变的湮灭了人性,可以伤天害理的干出那一出出所谓的进步。

我真的不明白是我们丧心病狂了,还是老祖宗的话都已经过时的老掉牙了,已经不足已叫人学习和推崇了。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摘抄篇十一

《古文观止》是本好书,是中华文明智慧的集现。我喜欢读,它在我心中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辉。自我读起此书时,背过的古文不过就寥寥数文。实在是好文众多,只得走马观花般学习皮毛,而在观止的选传中,犹独钟情于《战国策》李斯的谏逐客书与三国的诸葛亮的`出师表。李斯敢写谏章批判秦王的做法是不对的,表现其的勇敢与智慧,文章结构紧凑,举例充分,论理十足,可谓是绝。诸葛孔明写《出师表》,表现他正直,为理想奋斗的精神品格。下面我就选谏逐客书二段来品析。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2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於秦,可宝者多;士不产於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李斯写谏逐客书时,正为秦王因韩国实施「疲秦计画」,而大怒。下令逐客。李斯也在范围之内,于是李斯将谏章呈给秦王,秦王看之,欣然撤销逐客令。试问;如果谏章不能打动秦王,那么秦王会不会以叛党的名义杀了他。答案是肯定的。从中也可看出李斯的胆量,从容,淡定,真学才识。从文中看,亦如此。第一段以“臣闻……”作为起始,一连串的因果实例摆出,环环相扣,层次明了,接着说明为何不赞成,否定秦王的决议。第二段“夫物。”,我犹以为重要,一针见血。突出中心。

这是一篇不错的议论文,也让我对作者感到敬佩,也让我对自己感到愧疚。想想自己在生活学习中无法自立,也没有像作者那样有主见,遇事懦弱胆小。不能沉着应对,面对一些物质的事物,也不能够地面对。所以我立志学习作者的这种精神品格。而我也很庆幸读了这本让我很惬意,很享受,很有启发的书。

没错,就是它—《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摘抄篇十二

我有过两套《古文观止》,《古文观止》读书笔记800字。一套是高中时在学校门口地摊上买的盗版的,一套是这版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的竖排书。

那个时候正在农村上高中,穷,不仅穷钱,更穷书。我记得一个寒风凛冽的深秋下午我花了8块钱买了一本盗版的《古文观止》,如获至宝。接下来的半年里,我拿着一本王力编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一字一句地读那本盗版质量很差的《观止》。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就是一句话,怎么也读不通,查查字典才发现原来印错了一个字。我非常喜欢王力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的例文证字所出自引文大多在《观止》里。所以,我一边读书,一边作注,一边“校改”这本错讹颇多的《观止》。

等读到《送李愿归盘谷序(韩愈)》时候,我就上高三了。那种不管上什么课我都不听,只顾看我自己闲书的生活实在是不能再继续了。于是就把她放下,想着等上了大学再完成剩下的半本吧。后来大学学的是英语专业,虽然把后面的文章都读了,但是高中的那种一字一句、每个字都查查它的释义、用典、出处的研读是再没有了。这一放就是10年,我终究也没有完成当年的“遗愿”,研读完剩余的《观止》。

后来的一版《古文观止》,是我从我的姑姑家里“巧取豪夺”来的。我跟我爸爸说,要高考了,我很喜欢读古文,姑姑家里有一套《古文观止》,你去帮我借过来看看吧(多么苍白的借口)。借来之后我就没打算再还,这么一套竖排古朴经典的书,谁都会“心生不良意”的。

我心里悄悄地有这样一个标准:如果拿起《古文观止》,随便抽出一篇,你都能从头讲到尾,讲它的构思,讲它的文义,讲它的用典,讲它的历史背景,讲得滔滔不绝行云流水……达到这种程度说明你的古文功底,至少是古典散文的功底算是扎实了,可以得80分了。

我心里悄悄地有这样一个秘密:这么多年来,我作文布局谋篇、构思立意的能力完全归功于那一百多篇古文。她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滋养,你不自觉地就会被她哺育。做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时候,我觉得,一大篇几万字的论文,其结构和构思与几十字的论证仍是大同小异。

如果你想涉猎一下古文,体会古典语文的魅力,《古文观止》绝对是不二选择。如果你是字斟句酌研究古文,吃的就是这碗饭,那么读精读透《古文观止》是个门槛,跨过去才能登堂入室吧。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摘抄篇十三

朋友小牛发来一片古文观止观后感,没时间细看,保存先,惊为天人。

文章千古事,《古文观止》不过200余篇,但却洋洋洒洒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读书读人,要读经天纬地大文章,也要读气壮山河真丈夫。我钟爱这些流芳百世的名篇,但更痴想和这些伟丈夫走得近些更近些,想从中探知为什么在往事逾千年的今天每当我们读起这些篇章的.时候心弦总是跟着大家的拨瑟而抖动。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摘抄篇十四

细细地品味了《古文观止》里的几篇喜爱的散文,我才真正地感到了散文的精妙,而书的两位编者的点评,也特别独到,恰如其分。尤其是作法的评析,特别精细,怪不得我国古代书塾常把此书作为启蒙的必读经典书。我在不少作家的自传里看到这种现象,每当提到小学时自己最喜欢的书,他们都提到了《古文观止》,这难道是巧合吗?从另个角度看,经典的散文在引导作家创作、形成语感方面,作用是相当大的。古人有这种说法:半,秀才烂。《古文观止》的确是本不可多得的散文精选集,其中编选的有历史散文,抒情小品,篇篇都堪称典范之作。

从入选散文的年代来看,每个朝代都有几篇作品入选,甚至有的朝代入选十几篇。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古代散文的繁荣景象。我国现当代不少散文名家深受古典散文的影响,我最敬佩的散文家朱自清就是其中位。朱自清的散文深得明代散文名家归有光的精髓。在叙事散文方面,归有光最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表现人间人伦真情,唤起无数读者对往事的美好的回忆,特别是《项脊轩志》中回忆祖母几句关爱孙儿的'话,读来催人泪下。许多貌似琐碎的小事,经作者深情的回忆,经作者艺术之笔的提炼,特别动人。我认为,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中父亲不厌其烦的照顾,苦口婆心的叮嘱,过铁道买橘子的笨拙,无不受到归有光笔法影响。朱自清洗尽了铅华,切归于朴素、自然,让人读来,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有种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的感觉。

归有光在散文创作中的用词也十分讲究,特别爱用叠词叠字,声情并茂,这可能是受古典诗词影响。而这点在朱自清的写景散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绿》《春》《荷塘月色》等名篇中,朱自清大量运用叠词叠字,音节和谐优美,大量运用西式洋的描写短句,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让人感到用白话也能写出优美精妙的散文。

归有光的山水游记也有自己的特色,起承转合的笔法娴熟之至,亦精炼,亦畅达。朴素之语中见喜爱之情、愉悦之感。我看朱自清的《欧游杂记》也颇受影响。而朱自清在句式安排上又进行了新的探索,把死气沉沉的“有”字句,“是”字句化为简洁明快的短句,活灵活现,生机勃勃,为后来的散文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朱自清不愧为代散文大家。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摘抄篇十五

三年来,余每日晨读,阅毕古文观止,虽非正业,却是入职学校以来最大收获,颇为感慨,请略陈陋见。

就文集布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来源以左传最多,个人以韩愈最多,似取《左传》传义的宗旨与韩愈“辟道攘佛”的功绩;这与清代学者抱残守缺、空空如也的卫道宗旨也比较相符。苏东坡虽曾称誉韩愈文章“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但这本是后人敬畏先贤的溢美之词,单就文采论,韩氏文章近乎味同嚼蜡。

愚以为,天下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题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气呵成,余音不绝,令吾辈后学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文集所选文章,以单篇论,太史公的《报任少卿书》独步翰林,堪称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气贯长虹,笔尖所及,沁人心扉。至于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则难分伯仲,全凭诸君喜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各有所取,无有高下。非谓“天下忧乐”就高人一等,人生际遇不一样,不必苛求。

文集优点许多,待诸君细品,其不足反倒不太容易觉察,且鄙人以为,多为编者有意为之,读者需多加留意。编者吴氏叔侄似以“正统”士人自居,重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以立德为先,因而对赋一类追求辞藻华丽,言不及义的文章不取;对崇尚清谈之风的魏晋名士似有异议,故对魏晋一代的文章几乎不取;编者是清代学者,似受彼时狭隘的汉宋门户观影响,故宋代理学一脉文章全不取,是大缺憾;另外,清代为外族入主,对这些以士自居的学者是一件不能说的事情,所以元、清两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初三杰的文章都不在其列;“观止”未免黯然失色。

纵观历朝历代,以明代文章最差,宋濂文章多媚骨,阳明心学多偏锋,皆不足法,其原因仍不得正解。个人以为,或许中华礼貌历经5000余年,至此已垂垂老矣,国运不济,国势保守,文风英气不足,老态有余,全无汉唐气象。从学术的角度看,中国礼貌自“经重于史”的时代起,即自南宋起,礼貌的自我革新、自我反思的本事就日渐衰退。从武术的角度讲,有宋一代,重文轻武,血性渐失,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自宋始,直至近代不能复兴。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摘抄篇十六

《古文观止》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有着极高的造诣。那么,读完此书,读者们会做些什么笔记呢?一起来看看。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古文观止读书笔记,希望你喜欢。

〔战国〕庄周

【作者小传】庄子名周(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说他做过漆园吏,曾拒绝楚威王的宰相之聘,游学于齐、魏诸国,终生不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强调无为,一切任其自然,鼓吹复古,回到愚昧无知的与禽兽共处的原始时代,因此不免陷入不可知论,思想则悲观厌世。但他对客观世界矛盾变化的认识,含有某些辩证法的因素;对当时统治阶级和社会黑暗的揭露,对礼法名教的毁弃,都说明他的思想和理论也有其积极的一面。

在先秦诸子的散文中,庄子的作品想象奇伟,言辞瑰奇,设喻贴切,句式灵活,析理鞭辟入里,独具一格。所以,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给予很高的评价,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

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二篇,分《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著,其余的出自门人之手。

【题解】《逍遥游》为《庄子》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旨在说明:世上万物纷纭,虽有“小大之辩”,但“犹有所待者”,都要依赖客观条件。鹏是大鸟,只有凭借九万里风才能起飞;蜩与鴬鸟是小虫小鸟,故能在蓬蒿间自由飞翔。真正的逍遥者,追求的是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绝对自由,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应当达到无已、无功、无名的境地。这正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体现。

本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以神话传说熔铸成篇,构思宏伟,气势磅礴,笔墨恣肆,洋洋洒洒,“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刘熙载《艺概》),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比喻的运用,繁复灵活,令人应接不暇,回味无穷。

【原文】

北冥有鱼(1),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2),其翼若垂天之云(3)。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4),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5),志怪者也(6)。《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7),去以六月息者也(8)。”野马也(9),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0)。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11),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12),则芥为之舟(13);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14);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15),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鴬鸠笑之曰(16):“我决起而飞(17),槍榆枋(18),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19)?”适莽苍者(20),三飡而反(21),腹犹果然(22)。适百里者,宿舂粮(23);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24),小年不及大年(25)。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26),蟪蛄不知春秋(17),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28),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29),众之匹之(30),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31):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32)。穷发之北(33),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粃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34),绝云气(35),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36):‘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37),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38)。

故夫知效一官(39),行比一乡(40),德合一君(41),而征一国者(42),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43)。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44),定乎内外之分(45),辩乎荣辱之境(46),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47)。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48),泠然善也(49)。旬有五日而后返(50);彼于致福者(51),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52),而御六气之辩(53),以游无穷者(54),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尧让天下于许由(55),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56);其於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於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57),而我犹尸之(58),吾自视缺然(59),请致天下(60)。”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61);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62),不过一枝:偃鼠饮河(63),不过满腹。归休乎君(64),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65),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66)!”

肩吾问于连叔曰(67):“吾闻言于接舆(68):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69);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70),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71),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72),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73)。吾以是狂而不信也(74)。”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75),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76)。是其言也,犹时女也(77)。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78),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79)!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80),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粃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81),孰肯以物为事!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82),越人断发文身(83),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84)、汾水之陽(85),窅然丧其天下焉(86)。”

惠子谓庄子曰(87):“魏王贻我大瓠之种(88),我树之成而实五石(89)。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90)。非不呺然大也(91),吾为其无用而掊之(92)。”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93),世世以洴澼絖为事(94)。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95)。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96),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97),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98)!”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99);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100),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101)。立之涂(102),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103)?卑身而伏,以候敖者(104);东西跳梁(105),不辟高下(106),中于机辟(107),死于罔罟(108)。今夫?牛(109),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110),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111),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112),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选自王先谦《庄子集解》本

《战国策》

【题解】战国时期各国盛行养士之风,士成为社会上一种特殊势力。最著名的养士者如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以上号称战国四公子),秦国吕不韦等,都广招门客至数千人,极力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本篇所记,就是孟尝君礼待食客冯谖,冯谖知恩报答,为孟尝君出谋划策、奔走效劳,使孟尝君既获美名,又得实益的故事。其中矫命烧债券之举,虽然目的是为孟尝君收买民心,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关于这则故事,《战国策》和《史记》的记载颇有出入。

齐人有冯谖者(1),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2),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3)。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鱼客(4)。”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5)。”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6)?”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7),而性愚(8),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9),载券契而行(10),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11)?”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12),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廊,美人充下陈(13)。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14),因而贾利之(15)。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16),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17):“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18)。”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曰:“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19),谓梁王曰(20):“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21),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22),被于宗庙之祟(23),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24),冯谖之计也。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本《战国策·齐策四》

〔战国〕庄周

【题解】这个寓言故事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它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迎刃而解。

文章叙议相间,层次分明。写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超;成功后的志得意满等,绘声绘色,如闻如见,引人入胜。语言生动形象,“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成语,即出自本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1),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2),砉然响然(3),奏刀騞然(4),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5),乃中经首之会(6)。

文惠君曰:“譆(7),善哉!技盖至此乎(8)?”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9)。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10)。依乎天理(11),批大郤(12),道大窾(13),因其固然(14)。技经肯綮之未尝(15),而况大軱乎(16)!良庖岁更刀,割也(17);族庖月更刀(18),折也(19)。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0)。彼节者有间(21),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22),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23),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24),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25),如土委地(26)。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27)。”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28)。”

选自王先谦《庄子集解》本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摘抄篇十七

初读《古文观止》我被盗版的鱼鲁帝虎,搞得困惑不已。再加上今人阅读古文本身有些难度,我只走马观花浏览了一番,并无太深印象。后来在岳翁家藏书中见有一套正版,一时心血来潮,便腆颜求借,竟蒙老丈人慷慨相赠。窃喜之余也深为长者之殷殷而自身之噩噩而惭愧。

自此我常读《古文观止》。今天在这里我把读这本书的一些心得拿出来和大家分享。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或者是缘于浅学后生对于古人的过分膜拜心理读《古文观止》总能给我带来不一样的阅读感受。我以为唐宋文章宜在清晨诵读。煦日临窗清风徐来读骆宾王的激昂李太白的飘逸读韩退之的跌宕开阖王安石的深刻独到。大师们的杰作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读毕口舌生津唇齿留香。先秦文章宜在深夜默读。读郑伯的老到冯谖的远见读勾践的忍辱负重苏秦的巧舌如簧。常不觉夜已渐深万籁俱寂。此刻虽无“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诗意却也能思接千载神游八极飘然有超凡脱俗之感。文品即人品读文可知人“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千百年来人们对司马迁、司马相如的文采推崇备至对诸葛亮经天纬地的政治才能赞赏有加。读完《古文观止》让我对这些观点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千载而后的我辈读来司马长卿的《谏出猎疏》相比太史公的《孔子世家》、《管晏列传》到底多了御用文人哗众取宠的浮华少了据事实录、仗义执言的底气。而相比诸葛亮“功盖三分国”的政治成就更让我敬仰的是他在前后《出师表》中所体现出来的赤胆忠心。后人评论说读《出师表》而不流涕者其人必不忠也读《祭十二郎文》而不流涕者其人必不友也杜甫也有诗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我想杜老夫子亦是在拿诸葛亮忠君爱国的精神自勉吧。卧龙已矣但其《出师表》中所体现的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必将弦歌不断。在明文中有一篇文章《深虑论》作者方孝孺也是一位大忠诚。很多人知道方孝孺并不是因为他的文章而是因为被“诛十族”。

读读《深虑论》能让你了解到这位读书人为国家长治久安而殚精竭虑的思考与探索以及文字背后的那份对国家社稷的热爱。这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位被时人谓之“天下读书人的种子”的人为什么能从容面对“诛十族”的暴行虽九死而不易其节。“毁家纾国难”封建士大夫几千年一脉相承的文化人格在方孝孺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后世以方孝孺为迂者真该好好读读《深虑论》。言而有文行之方远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氏檄》和王勃的《滕王阁序》是我最喜欢诵读的骈体文之一。骆文慷慨激昂气干云霄王文则行云流水水银泻地风格虽然迥异然皆文采斐然。其中的优美辞藻和韵律之美常常让我反复吟诵不忍释卷。“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作者敢为“万世开太平”勇气和舍我其谁的自信扑面而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子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那种虽身处逆境却始终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喷薄而出。只不过同为“初唐四杰”的骆王二人也同样命运多舛骆一生失意兵败被杀而王勃也因溺水受惊而亡。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滕王阁序》本为聚会上的应酬之作王勃临席赋文而倚马可待且千古流传真正是天纵其才但他二十几岁而历几沉几浮的人生经历和后来的英年早逝又让人陡生天妒英才之叹每次读两人文章感受他们无与伦比的才情之时也难免为他们的惨淡身世感慨系之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李陵的《报苏武书》有说系后人托名伪作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描绘让人几欲落泪不忍卒读。如《报任安书》中的写狱中的屈辱“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写受腐刑后的心灵创伤“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报苏武书》中写身处异域的悲凉“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起听之不觉泪下”写遭朝廷曲解的冤屈“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摘抄篇十八

区区五十里之安陵,与纵横万里之强秦相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己粉身碎骨,而对方毫发无伤。然自古欲成大事于当时、显美名于青史者,当其慨然受命之时,俱已绝亲族、忘生死。由唐雎不辱使命,可见天下之大事难事,非尽力而为即可;当置之于死地,方有重生之希望。然专诸之刺王僚,聂政之刺韩傀,要离之刺庆忌,虽为武士报答君王之知遇之恩,然于不自觉中为君王改朝换代清除异己、铺平道路;而唐雎之与嬴政一决生死,固然是完成安陵君之殷殷嘱托,亦是怜惜安陵国之黎民百姓。其高尚之行为,与前三者相对比,犹闪烁之星辉与皎洁之明月也。

望诸君乐毅诚为奇崛磊落之士,其非凡之处浓墨重彩且脉络清晰于《报燕王书》中。其一,身为魏国之使臣,察燕昭王有高世之心,且有拔擢之意,故毅然弃魏投燕,以报昭王知遇之恩。其二,昭王慧眼识英雄,乐毅倾情酬圣主,行成于赵楚魏三国,并亲率轻卒锐兵,下齐国七十余城,一雪燕王奇耻大辱。其三,当其论功行赏之际,因其战功显著,裂地封侯,欣欣然受命而不辞,略无忸怩矫饰之态,尽显潇洒之风范。其四,燕昭王死,新君即位,听信谗言,疏远贤臣。乐毅不屑做屈原之再三致志,决然离燕奔赵,为赵之望诸君,未蹈伍子胥之覆辙,可谓明智之士。重知遇之恩,雪君王之耻,享高官之位,远罹身之害,乐毅磊落纵横之气度,异于时,异于史,异于人。

李斯可比诸后世之曹操,二者均有智谋,有文才,有野心,有运气。然曹操身为丞相则成就三国鼎立之形势,博得后人代代景仰;李斯亦为丞相却最终被处以腰斩极刑,为天下人所嘲笑。方其位卑身轻,为秦客卿,极谏逐客,文采辉煌;而后辅佐嬴政,一统天下,制衡度量,威风赫赫;李斯之文才政绩,确非常人所及。然伴君如伴虎,高处不胜寒。囚韩非,妒贤忌能;立胡亥,贪图富贵。竟不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单纯老实之韩非,固非李斯之对手,于默无声息中,悄然毙命;而阴险狡诈之赵高,早已磨刀霍霍,只等时机一到,立马取而代之。叹惜李斯如凤姐: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