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一节公开课日记(大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5 04:38:09 页码:10
2023年一节公开课日记(大全12篇)
2023-10-25 04:38:09    小编:ZS文王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一节公开课日记篇一

今天我们全班开开心心的坐车,一路唱着笑着去南宁三中体育馆,上了一节特别有趣的数学公开课。

一进门就看到会场人山人海。都是广西各地的老师。前台评委介绍完我们之后,一位年轻的男老师开始给我们上课。

这个数学课四年级的内容是关于四边形的平行度和垂直度。我想,我们才上初三。你能理解吗?心里打了个大大的问号。我看到老师先玩游戏给我们猜数字。老师拿出其中一个数字。我们来猜猜是什么数字。我们班同学争相回答,有的猜四边形,有的猜不规则图形。只见老师慈祥的笑了笑,轻轻的把它拉成了梯形。然后老师问梯形有什么。我们班举手的国王谭兴汉马上举手先答:梯形只有一条对边平行,另一边垂直,会相交。老师频频点头,笑着让大家给他掌声鼓励。只听到一阵热烈的掌声,震耳欲聋。老师又换了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让我们考虑一下。两个数字能合二为一吗?有多少拼写?我灵机一动,这太简单了!于是他立刻举起了小手。老师让我在讲台上拼出来,我拼了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得意地等着老师夸我。老师问,你想到其他数字了吗?我惊呆了。我只是想了个举手的办法,没想到这会儿。我用手挠了挠头,轻轻摇了摇头。老师笑着鼓励我,“太好了,下去再想想。”同学们也先举手回答。接着,又给陆拼写了一个特殊的图形,像平行四边形或者长方形。谭兴汉也拼了个大三角。老师表扬我们很棒,能想出这么多数字。这时候全班同学都很感兴趣,大家都跟着老师的指导,总结,很快就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时间过得真快。一堂生动而特殊的数学课感觉像是以铃铃的钟声结束的。我真的希望将来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收获知识的公开课。

一节公开课日记篇二

“叮铃铃……”随着一声清脆悦耳的上课铃声响起,面带微笑的郭老师迈着轻快的步伐走上讲台。一节难忘的公开课就这样在录播室里拉开了序幕。

这节课上,郭老师和我们一起展开热烈的读书交流会。我们交流的课外读本《呼兰河传》是萧红一部自传式长篇小说。曾被茅盾先生评价为:“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首凄婉的歌谣。”

郭老师先通过视频,将我们的兴致调动起来,接着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带领着我们走进呼兰河城。去看,去想,去悟。用心感受书中的一位位人物和一件件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的故事,像磁铁般把我们的心深深吸引住了。同学们坐姿端正,两眼放光,生怕漏掉每一个精彩的关注点。

开始分组学习了,大家四人围成一组,热烈讨论着书中的人物。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沸腾起来,像炸开了锅似的。我们小组讨论的人物形象是小团圆媳妇。她是一个可怜无辜的孩子,十二岁便被卖身当童养媳,她无能为力反抗粗暴的虐待,最后因为人们的冷漠、愚昧和封建迷信给害死了。看到小团圆媳妇悲惨的身世,我的心里很痛楚,一下被揪紧了。眼眶不觉湿润,悲愤的泪水就要滑落下来。

到了发言时间,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踊跃举手,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我也积极关注并思考着老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在大家的畅所欲言中,我收获了很多以前没有认真发掘的细节。我仿佛身临其境,又回到了萧红笔下的那个年代,那个灰暗色调的呼兰河城。

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声响起,而我依然沉浸在这一节难忘的公开课里。

一节公开课日记篇三

“你知道怎样做出美味的蛋糕吗?”“我知道啊!第一步……”从二(3)班教室传来两个女孩的对话声。你想知道我们在干什么吗?原来,是我们二(3)班正在上公开课呢!只见陈果、林思妤在讲台旁表演着,她们讲得绘声绘色的,可好了!陈果接着说:“那我就尝尝你做的秘方吧!”顿时,大家乐翻了!“秘方”怎么尝啊!这时候,姚老师在旁边补充说:“我们不吃秘方,应该说,那我尝尝用秘方做出来的蛋糕吧!”

今天,我们穿着整整齐齐的校服,戴上鲜艳的红领巾,坐得端端正正的,明亮的大眼睛全都齐刷刷地盯着姚老师,听姚老师给我们讲绘本故事《布雷格的龙卷风》。这本绘本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团结力量大。

教室后面坐满了老师,我们班自己的椅子都用光了,还要去隔壁教室里搬椅子呢!我的心“扑扑”直跳,因为马维的妈妈就坐在我的旁边呢。

姚老师看我们今天上课都非常认真,表扬了我们一句“今天小朋友们上课都很认真。”教室里静悄悄的,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就在这时候,只听见一阵清脆的手机铃声“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从教室后方响起,教室里的小朋友笑得嘴巴都快裂开了。姚老师说:“看来这位老师的手机听课听得也很兴奋,都唱起《小苹果》了。”这节课真是笑声不断呀!

在既严肃又欢快的气氛中,我们结束了这堂公开课。

一节公开课日记篇四

今天,上了一节公开课,老师上来就问我们喜欢什么课,我们争先恐后地举手,这个说美术课,那个说体育课。

老师抱歉地说:“因为快期末考试了,所以美术课和体育课就要停了。”听了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把大家镇住了。王宽唯张了张嘴,“啊”的叫了一声,很多人也是忿忿不平的样子。

我其实一半伤心一半不伤心,伤心的是美术课要停了,那可是我最喜欢的科目啊。不伤心的是体育课不上了,我平时最头疼上体育课了。

老师问我们同不同意她的观点,有人同意,并叫了出来,我没吱声,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老师让我们把想法写下来,我想了一段时间,觉得老师采取的这种方法不合理,我要用自己的笔来说服老师改变她的决定。

我认为学习不光非要这些时间,美术课体育虽然不考试,可它和语文、数学一样,都有自己的特点,美术能修身养性,提高审美,体育能强身健体,有益健康。不能因为期末了,就停掉它们啊!

老师,我说的对吗?

一节公开课日记篇五

星期三上午第三节课,是章校长给我们上的数学公开课,听老师说有几百个老师来听课,所以要到电子报告厅里去上。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和大家一起去了五楼的电子报告厅。到了里面,一看后面坐着那么多听课的老师,虽然已经有思想准备,可心里头还是十分的紧张。

我机械地坐在座位上后,就开始上课了。章老师一开始提了一个问题:从图片上看,是姚明胖还是成龙胖。我看看图片,图上的姚明瘦瘦的,而成龙则显得比姚明胖了。我便想举手回答,可还是有点犹豫不决。就在我犹豫的一刹那,这次回答的机会就被别人抢走了。后来,老师又让我们下去问听课老师的身高和体重,然后算出听课老师们的体重指数。我万分紧张,匆匆忙忙地问了一位老师后,赶紧回到座位开始计算。可越算越不对,原来,我在匆忙中只问了那位听课老师的身高,忘记问体重了。老师问我们的时候我只好随便编了个55,说那位听课老师的体重指标是“正常”的。在这以后,又有好几个回答问题的机会,我都没勇气站起来回答,因为我怕我自己又会答错。好几个问题我都算好了,可我就是没有举手回答。

在这次公开课上,我没把握住锻炼自己的机会,现在想一想,当时的紧张真是多余的。以后我一定好好把握住这样的机会。

一节公开课日记篇六

6月8日上午,宋志梅老师执教给我们上了一节名师示范课。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我校优秀美术教师的教学风采以及美术教学的课堂实效性。

宋志梅老师的这堂《我们来做虫》授课对象为二年级。

教学中老师的教学语言始终亲切可人,无论是在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还是在游戏中,都以优美动听的语言调动整堂课的气氛。

她的教学准备很充分,一个个有趣的小游戏,精美的图片和范例,使同学们的认知非常感官化。

整堂课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从游戏的步步导入到新知的逐渐渗透,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

通过这节示范课的展示,我们获益匪浅,相信在今后教研活动的开展中,我校的课堂教学,将会有更多精彩的篇章呈现。

一节公开课日记篇七

上午,李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公开课,许多老师来听课,把原本不大的教室,挤得满满的。

上课铃响了,我们开始上课。

李老师先让我们翻开笔记本,听记句子:“别看它小,不起眼,它可是我的好朋友。”听写完,我们对照屏幕上的答案进行了订正。

老师问我们从听记的句子中,发现哪两个重点词。同学们回答“好朋友”与“小”。

“你知道这句话是什么句吗?一般放在文中的什么地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吗”

“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大家说。

李老师提议和我们玩游戏——猜猜它是什么动物。只见她轻点鼠标,屏幕上出现一段文字:“长长的耳朵,红宝石的眼睛……”

“兔子,是兔子!”同学们异口同声。

李老师让我们接连猜了几种动物,并让我们说出猜的理由。原来抓住动物的外形特点来写,就可用文字为动物画像。

接下来是练写一种熟悉动物的外形特点。我马上动笔,写起我最喜爱的小白兔。写完后,李老师让我把自己写的片段念一遍,让同学们猜是什么动物。

“一双红宝石一样的眼睛……”我一读完,同学忙说:“是兔子!”我回答:“恭喜你们答对啦!”。

大家写完动物的外形特点,李老师又给我们看一位小作者与白鸽玩耍时的片段。作者写的是一只白鸽在天空中飞翔,飞倦了,就落在阳台上休息。写出了白鸽的静态和动态。全班也学着范文写了起来。

大约过了十分钟,大家差不多写完了。老师请了几位同学上讲台展示自己的习作,还让我们为展示的同学提建议。他们都写得都不错,几个同学也给出了同学提建议。他们都写得都不错,几个同学也给出了很好的意见。同学们写完习作,纷纷拿给听课的老师改分,我居然得了93分,真开心!

一节课不知不觉过去了,这节课我的收获不少呢!

一节公开课日记篇八

颇为得意的课前准备,明确而清晰的教学思路,成了我为《爬山虎》精心砌成的颇为美丽的墙,从而忽略了爬山虎这种绿色植物,只要气候、地理环境适宜,它都可以自己垂直地往上攀登!

学生,不也是这样吗?

市教育局举办实践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展示研讨活动,我将上一堂公开课,教学内容是小学语文第七册中叶圣陶先生的那篇《爬山虎的脚》。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

先给这次公开教学定下一个指导思想:教是为了不教。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在此思想指导下,我给这堂课定了一个课题:学习的迁移运用例说《爬山虎的脚》第一部分,让学生举一反三。围绕这一课题,我精心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例学爬山虎的叶,让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自学,找出重点词句后讨论辨析,交流汇报;我还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哪一句、哪些字词都考虑全面,尽量不空漏多余,不旁逸斜出,并穿插了一些图片、录像;接着总结阅读短文的方法,让学生欣赏《爬山虎的脚》的录像;最后让学生仿照课文,写另一种植物。

有教师认为我讲的太琐碎,不能反映新课程理念,于是我又做了修改,尽量让学生多思、多讲。

经过如此准备之后,我信心十足地走进了课堂,但课后的感觉除了顺利二字以外,心中总有一份说不出的忐忑不安,经过几位导师的讲评,我的这份感觉变得清晰起来。

教研室主任:这堂课在教师冷冰冰的逻辑性很强的解读之下,学生生硬照办,仿佛死水一潭,忽视了课文最不该忽视的内容对科学的追求的主题,显得理多情少,重视了科学性,忽视了人文性。

我校校长:在教师严格的组织安排下,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真正体现,显得讲多学少,好像教师设计了许多圈套,让学生一个个往里钻,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了抑制,学生的学习也没有落到实处。

我的指导老师:这堂课没有很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教师该讲的地方没有讲到位,没有给学生创设自由开放的学习空间,没有创导自主、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放不开手脚,时时被教师的教案、教师的严密组织牵绊着,教学效果显然不会有效。

三位导师的点评,使我一下豁然开朗:课文中最重要的东西,我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剥夺了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自责。经过对新课程的深入解读,与其他老师的多次研讨,我终于走进100多人听课的课堂。这次我没有向学生例说《爬山虎的脚》的第一部分,也没有使用那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只是摘取其中生动形象、辅助教学强的录像片段,我想尝试一种新的开放、自主教学,彻底去掉公开教学中那种别扭做法。在这堂公开课上,我体会到了崭新的令我激动的气息:

当学生学完《爬山虎的脚》,惊诧爬山虎的脚具有那么神奇的力量时,我又抛砖引玉,介绍了《丝瓜的脚》、《葡萄的茎》、《九死还魂草》、《会发光的树》等小资料,学生兴致大增,有的讲课外书上看到的《子弹树》;有的说网上下载的《吃人草》,有的带来黄瓜藤,介绍它的脚大自然真奇妙,学生怎不爱好?我又适时点拨:你想揭开大自然中这些植物的奥秘吗?那就下课后去看书、上网、问别人学生那一双双充满期盼的眼睛,让我深深地读懂了:这就是对知识的强烈追求!

最后,我给学生留下了作业:以植物的小秘密为题写一篇短文,时间为一个月,要求突出自己的发现。一个月之后,学生的习作又一次震撼了我:他们细致观察、翻阅资料、上网查询、不耻下问每篇文章都是那么妙趣横生!这种教学效果也许是课堂上无法立竿见影的,但课后的效果深深证明了这堂课的魅力!

强而勿抑,开而勿达,异而勿牵。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这个重要的过程属于学生,也属于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主体的地位,但这个主体地位不是教师给的,而是教师应该尊重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但这个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围绕着学生这个主体得到发展这个中心。国家新课程标准强调三个课程目标层次: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只要是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需要的,就应该是我们教学需要努力的。只有把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中,这才是我们教学所要追求的。才能守住教学永远不应该改变的东西:把学生放在心中,让学生在教与学中得到充分主动发展。

一节公开课日记篇九

香港与大陆同属于中国,但是由于制度及历史背景的不同,教育形式存在着很大差异。有机会倾听了来自香港的年轻教师的一节语文课,受益匪浅。

我们不说在教学内容上的差异,单说说她在课堂气氛的营造上给我的启迪。

1.从她的服装上看。她,一件普通的白衬衫,黑色的西裤,虽然简单但不失庄重,给人一种亲和力,让人觉得很随意。从我们的一些教师为了讲研究课,特意购买正装,给人一种威严感,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十分庄重的氛围,紧张自不必说。

2.从她的教态来看。这节课始终保持着一种朋友般的态度。微笑,鼓掌,体态语言,眼神上的交流与沟通不断的出现在课堂上。“对不起”、“欢迎”、“鼓励鼓励”、“邀请”……这种具有亲和力的语言不绝于耳,而且是那么自然,没有丝毫的做作。我想我们的课堂上欠缺的不就是这种语言吗?这种拉近教师和学生距离的语言。

3.从教学方法上看。这位教师的教法很灵活。有独立的学习,有小组的合作,有单独的交流,有集体的汇报,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整个课堂呈现出一种和谐的氛围,营造出了一种求知的环境。在这样一种气氛中学生不得不参与学习,不用去考虑他们会不会做与课堂无关的事。尤其是教学开始前的游戏,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小组合作的能力,又使学生的心情得以放松,还体现了教师迷人的个人魅力,把学生深深的吸引到教师身旁。

4.从培养学生的能力上看。在这节课中,有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有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有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而且最让我深思的就是,每一次小组合作的并不空洞,不是为合作而合作,而是切切实实的在锻炼学生的某种能力。

5.从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上。这位教师对学生在情感方面的教育可谓是随时随处。抓住契机就随时进行教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孩子回答:买彩票时,只差一个号就可以重大奖,急得直跺脚。教师在肯定句子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的思想进行了教育:不可能每个人都重大奖,而且不够年龄不能去购买彩票。这样的教育有理有据,又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像这样的例子在讲课时还有很多。

总之,香港本身就是一个中西文化交融的社会,所以它的教育也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汇。这节课让我感受到了中西教育上存在的异同。当然,我认为在教学内容上虽然不同,但是那种和谐的学习氛围,时时处处的能力培养,随时随处的思想教育,尤其值得我们学习。但也不能说我们的教学就一无是处,我们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感悟的能力,也是香港教育所不能比拟的。那么如何把他们的优点与我们的优势教学融合到一起呢?这将是我们探索的课题。

[1][2]

文档为doc格式

一节公开课日记篇十

下了数学课后,我们全班人都去了礼堂上所谓的公开课。要不是刘老师问,我还差点忘了:这是我们第一次到礼堂上公开课(是我们和刘老师)。

想不到,老师在上课前还出iq题,出了两题后,我大声喊道:“老师,出点推理谜题啦!”唉,我喊完,都已经上课了。令人期待的公开课开始了。

我刚开始的时候就打了一个哈欠。看到语文组的老师都陆陆续续地进来,现场的气氛就更紧张了。更令人想不到的 是:某位老师好像是不愿意多走几步路似 的,竟然坐在gby的旁边(也就是我旁边的旁边)。因为我不是坐在椅子上的,而是坐在比椅子更要舒服的海绵长椅上,不管是老师,还是坐在长椅上的同学,都 点昏昏入睡的感觉。

问好的时候,我的双眼像机器人一样扫描了一下:来听课的老师,绝大部分都是语文组的,除了一两个以外。似乎比以前的公开课要更多,更严肃。这时,我微微地听见有的老师在窃窃私语。不过我估计,应该是在赞我们班。

我们后排的人把书放在特制的“桌子”上,虽然不如“好运”的同学能在硬椅大桌上写字,但是我们觉得这样很爽,很舒服。

这节课过得很快,在记忆中,这节公开课是过得最快的。留下的记忆是最深刻的。

一节公开课日记篇十一

今天,杨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有趣的公开课。这节课,我们一共学了四首带有“月”字的古诗。

一进入教室,同学们的目光就被投影上的画面吸引住了:一轮弯弯的月亮高挂在深蓝的夜空中,一个人孤独地站在一条小船上凝望着明月,近处有水,远处有树。上课了,杨老师笑盈盈地说道:同学们,月亮以其清幽的月光和皎洁的月色赢了无数人的喜爱,有许多诗人在他们的诗作中提到了月亮。在你的古诗积累中,知道哪些带有月字的诗句吗?同学们一听,来劲了,有的同学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稻盘”,有的同学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还有的同学背“明月儿时有,把洒问青天”。接着老师宣布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会四首带有月字的古诗,又教给了我们学古诗的方法,然后发了一张导学题让我们自学。我有一道题不会做,但经过小组讨论后,我便轻松地做好了。

导学题做完了,老师让我们朗读这几首诗,开始同学们都不敢站起来读,怕读不好让人笑话,给班级丢脸。只听杨老师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谁有自信谁就站起来读,老师最欣赏有自信心的孩子。”我们一听,不再怕了,争先恐后地站了起来,到最后,竟然全班学生都站起来有感情地读了起来。我们的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了!

“下面,各小组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或吟或画或演选择一首诗表现出来。杨老师亲切的话语又响起,我们马上凑在一起商量起来。我们蓝宝石小组选择的是画,以赵淼为组长的紫贝壳小组选择的是演。他们四个人把赵淼围住,一开始齐吟,吟到”白银盘里一青螺“时,其他人蹲了下来,只有赵淼一个人站着,老师问这表示什么,赵淼清脆地回答:“我是山,他们是洞庭湖,我高,他们低呀!”听了她的解释,我们不禁为她们新颖的创意鼓起掌来。

这节课真有趣,我们真喜欢上这样的'课呀!

一节公开课日记篇十二

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创造有利于数学思维的课堂气氛,学生的.情绪,心理,思维很大程度上受到课堂气氛的影响,在短短的一节课里如何“拨响思维的琴弦,激起思维的浪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质,课前的精心准备和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数学复习课(毕业班)的教学是很难把握的,在紧张的升学备考阶段,接受了这样的一节公开课,课前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

数学就是解决问题,而在这一阶段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就尤为重要,然而要想在四十五分钟内把初中数学的这些规律全部的加以总结和归纳是非常困难的,也是不现实的。为了让学生由于紧张的备考而绷紧的思维之弦得以放松缓解,我特意安排了一节学生能感到轻松而新鲜的内容,题目就定为“规律与问题”。

思维始于问题和惊异,从心理学观点来说,好奇是中学生的特点,如何设计问题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全在于教师的巧妙构思。

题目的新颖吸引了所有学生的好奇心,他拉渴望尽快的知道这节课的具体内容(从每一张由于复习备考而紧绷的脸上透出的一丝异样的喜悦可以看到他们此刻的放松的心情)。

下面便是这节公开课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的简记:

我们这节数学课也搞一个“命题作文”,我准备了以下“四个子命题”共同学们参考完成。

我随手在黑板上写出了这样一串数:916449362516941“哪位同学能在了短的时间内记信它并说出这串数的规律?”

问题的提出简练明了,记住,并总结规律紧凑,启人以思,导而引牵,调动了全体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起到了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作用。

“谁能说出下面一个无限小数的第200504位上的数学是几?”

我随手写出了这个无限小数:0.12345678910111213……

从每个学生迷茫的脸上我感到了这个问题的提出缺少了前奏,于是我就“数字与数”“位数与位置”加以引导。这时学生的思维有活跃了起来。

“请根据你总结出来的规律,解决下面问题”

填空:

(1)2、5、10、17、26、

(2)0、2、8、24、36、160、

以往的教学很少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没有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课堂气氛很沉闷,学生的思维呆滞,这节课通过妙思奇想,巧妙安排,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谁能完成以下的填空”

这时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了最活跃,最积极时期,每个学生的才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每一种运算都由运算符号构成,下面定义几种的运算:用“x、 、 ”构成

(1)若axb=(a+b)/ab求zx(-3)和1/3x(-5)的值

(2)7=0、 11=0、4=4、 12=5求3、98的值

(3)-1 3 5 3 求-2 3

3 1 -2- 2 -1 1

手指上的数学游戏

所谓教改,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要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成绩,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他们的思维,是教改探索者的一个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巧妙安排,设置成功情境是一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第四个子命题又一次锻炼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但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也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了进一步的成功。

课后反思

1、从教者和学生的表现来看,达到了缓解学生紧绷的思维之法的目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很大的提升(就这节课而言)

2、可以看到学生对数字的有关问题还是很感兴趣的,因此,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3、就作为一节公开课来说还有以下不足:

(1)内容显得单一,再加进与升学有关的几何性命题就更好了。

(2)课堂形式上,大胆地让学生参与进来,对每一个“子命题“让学生出题,再互答,这节课就更好了。

总之,作为一节初四复习阶段的公开课,思考的东西还很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