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大班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优秀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8 18:53:10 页码:13
2023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大班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优秀16篇)
2023-10-28 18:53:10    小编:紫薇儿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大班篇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3.体会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出示古诗。

2.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家住在华山以东的地方,所以诗中称之为山东。并不是指今天的山东省。这一点请大家注意。写这首诗的时候,王维只有十七岁,当时他一个人离开家乡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

01.、学生读题,思考问题,然后指明回答问题。

02、教师指导:

九月九日指的就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忆:思念,想念。

山东:华山以东,指诗人的家乡。

兄弟:哥哥和弟弟,在诗中指家乡的亲人。

03、那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回答问题。

04、教师强调: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独自一人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恰逢重阳节,诗人无比思念家乡的亲人,就写下了这首诗。

2、请大家自读这首诗,注意诗中的生字,在查字表中找到生字的读音,并写到课文里来。

3、教师出示生字卡,指导学生认读生字。

4、教师范读古诗,学生齐读古诗。

1、齐读诗的第一行。

01.解释词语:

独: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故乡以外的地方。在诗中指的就是长安。

为异客:做他乡的客人。

02、思考这一行诗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03、教师指导: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齐读诗的第二行。

01、解释词语意思:

每:每逢。

每逢:每次遇到。

佳节:

节日。诗中指重阳节。

倍:加倍,更加。

思:思念,想念。

亲:家乡的亲人。

02、思考这一行诗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03、教师指导:

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的思念家乡的亲人。

04、诗人为什么每逢遇到节日就加倍的思念亲人?请用诗中的一句诗来回答。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05、教师小结诗的前两行:

06、齐读诗的前两行。

3、齐读诗的第三、四行。

01、解释词语;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登高:登上高处。古时候有一种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

遍插:都插上了。

茱萸:一种有香味的草。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大家在头上插上茱萸,登上高处,据说可以避邪,肖灾。

02、诗中说遍插茱萸少一人,请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个人呢?并指名回答。

03、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词语的解释,想想这两行诗的意思。同坐间讨论。

04、指名回答。

05、教师指导:

我在遥远的地方猜想,家里的亲人们一定都头插茱萸登上了高处,可是单单少了我一个人。

06、教师小结诗的后两行:

07、齐读诗的后两行。

4、教师总结全诗意思:

这首诗可以分两层意思来理解,诗的前两行写诗人身在外地,每逢遇到节日就更加思念亲人。诗的后两行写诗人在遥远的外地想像家乡的亲人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5、齐读全诗。

7、教师小结: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1.男生齐读古诗。

2.女生齐读古诗。

3.全班齐读古诗。

4.思考问题

01.说说这首诗中的哪两行最能表达是人的思念之情?

02.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同学们听。

5.背诵这首诗。指名背诵。

6、学生自读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大班篇二

1. 学会本课3个生字。

2. 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 体会作者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感情,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师:一则故事、音乐磁带、搜集重阳节的常识、教学挂图或课件。

学生:搜集思念亲人的古诗。

1~2课时。

一、介绍诗人,揭示课文题目

1. 我们以前学过王维的古诗吗?谁会背?(《鸟鸣涧》《画》《相思》)

2. 王维简介:唐代著名诗人,少年聪慧,9岁时就以文才出名。他多才多艺,不仅能做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齐名。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他17岁时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 揭题、质疑、解题。

二、学生自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诗歌。要求读通句子。

3.点名读,让其他学生注意聆听,看朗读者是否达到了以上要求。

4.借助注释、插图,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初步感知诗的大意。

三、交流感悟,体会意境

1.全班齐读诗歌,然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2.全班交流。

(1)借助注释,合作学习,弄清诗句字面意思。学生对哪句有所得就说哪句,顺序不限;教师还要重视多方互动与交流的作用,激励学生融入自己的阅读感受,综合理解古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异客”,陌生的客人。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外地孤独一人,人生地疏、举目无亲,倍感孤寂。

每逢佳节倍思亲:“逢”,遇到;“倍”,更加;“佳节”,美好的节日,本诗指重阳节。这句话的意思是,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遥”,远;“兄弟”,哥哥和弟弟;“登高”,民间风俗,重阳登高。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遍”,全都;“茱萸”,一种含有浓香的植物,古人重阳登高插茱萸,据说可以防灾。这句话的意思是,兄弟们头上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只缺少我一个人。

(2)质疑,交流。疑问主要由学生提出,答案则由交流得出结论。点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弄懂了些什么。(浓浓的思乡之情,有趣的民间风俗,对比的写作手法,简练的语言风格等)

(3)有感情地朗读。

先让学生自己悟读,再点名读并评议,接着集体读,最后男、女生比赛读。

(4)背诵诗歌。

自己试背,同桌互背,集体背诵。

四、拓展延伸,迁移练笔

2.学生练笔,展示交流。(把优秀作品张贴在黑板上)

3.背诵诗歌,深化感情。

五、拓展思路

1.除了本诗外,你还搜集到了哪些思念亲人的诗?(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交流搜集到的诗歌,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更深地理解古诗)

2.课后练习。

(1)把自己搜集的古诗背熟。

(2)自主把自己搜集到的任意一首古诗改写成记叙文。

(3)办一期思乡、思亲为主题的古诗手抄报。(小组合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大班篇三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深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美,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大致理解诗文含义,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学习方法。教学方法与手段

小组合作,以读为主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课解题,扣诗眼“忆”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先请大家读读诗的题目。

师:读了题目后,你知道了什么?

介绍重阳节 插茱萸、饮菊花酒、登高望远的习俗。

师:说得多好哪!那你们是在什么时候才会想、才会思念你的亲人?

师:对!思念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哪!大家能不能把这种“思念”的感觉读出来?

二、初读古诗,读正确,读通顺,感受掌握古诗节奏。

(一)、出示诗,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这首诗,注意把生字读准确,语句读通顺。(二)、强调生字读音,正音生字。

理解“茱萸”等生僻词

(三)、指名读古诗。评议,听了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什么?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能将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是一个进步,离学懂课文更近了。下面请大家默读这首诗,结合书中的注解,利用手里的字典,可以和同桌讨论,试着理解诗句的含义,实在不懂的,可以到讲台这里请求帮助。

四、品读诗文,感悟思念之情。

紧扣诗中关键词语,点拨指导,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一)“异乡异客”

背景介绍:作者王维十五岁便离开了自己的故乡永济,远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二)“独”

(三)“倍思亲”

想着和兄弟手足情深;想着享受父母的慈爱关怀,想着和伙伴嬉戏玩耍——

角色扮演,利用对话具体化情景,一情景一诵读,体会感情。

转眼离家已两年有余,彻骨的孤独让思念越发深刻,也让诗人写下了这样一个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那个字最能打动你?从“倍”字你能读懂什么?“每逢佳节”单指重阳节吗?

2、好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千多年来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

a、每当国庆佳节,还在他乡的莘莘学子,会用诗句对家人说:——

b、中秋来临,异地求职谋生的人们,会对着明月诉说:——

c、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会面向祖国的方向,深情地说:

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王维用诗这一最美的语言,让生活在一千二百年后的我们,同他一起感怀,一起忧伤,也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四)、体会想象情景。

2、而如今,这一切都只能出现在回忆之中,重阳是别人的,团聚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那支茱萸,又在哪里呢?读这后两句。

板书设计:

独异客 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大班篇四

学习目标:

1、  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体验王维思亲,思乡之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亲,思乡之情。

一、情境导入

秋天到了,气温也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你能感受到什么?

是呀,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能明显感受到秋的凉意,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一年四季的温度各不相同。其实,在我们的古诗世界里,也有他的温度,有的古诗,让人读起来像是感觉到春天般温暖,有的古诗让人阅读后像是身处秋夜,让人感觉凉丝丝的。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去感受古诗的温度。

揭题: 9、古诗两首  (大屏幕:夜书所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在我们书香校园古诗文朗诵的活动里,我们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已经相当熟悉了,可是,藏在这首古诗里的温度,我们却未必都已感受,就让我们先走进诗人王维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内心的冷与暖吧!(大屏幕揭题)

二、解题

1、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

2、在重阳节这天,他在想念谁?板书:忆山东兄弟  (华山:陕西省华阴市境内,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东面的蒲州。)

(注:这一环节着重引导学生利用古诗下方的注释帮助阅读理解)

三、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a、王维的这首古诗是在离开家乡两年后重阳节的有感而发。

(大屏幕:十五岁时,他就独自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

c、读相应的诗句,体会诗句温度。大屏幕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你认为这句诗的温度是怎样的?生回答后马上让他读。

引导体会两个“异”

异乡是什么意思?它相对应的词语是什么?异客是什么意思?

大屏幕提示:他想,在家乡,当他(         )时,他的亲人会(              )。

俗话说: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日难。他不禁感叹————引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2、研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大屏幕: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一大早,长安城的大街上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你觉得这句话的温度是怎样的?哪些词语能体现出来?引导讨论:

a、你有没有全家上下一起出游的经历呢?这种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b、可是这样的情形,这样的心情当时诗人王维拥有吗?

c、当时的场面越热闹,他的心里就越羡慕,想想自己孤身一人过重阳节,他的心里就更凄凉,从而更思念自己的亲人。

d、迁移想象说话:端午节的时候……

中秋节的时候……

四、放手让学生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谈话,想象王维思亲。

2、朗读,感受王维思亲。

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他不禁写道——(课件出示,学生齐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引读:重阳节这天,王维独自在异乡,他猜想他的兄弟一定在干什么?请学生读。

引读:从前兄弟欢聚,如今唯独少了谁?请学生读。

引读:王维不能与兄弟团圆,他的心情是怎样的?请学生读

五、诵读诗歌,情感升华

诗人王维漂泊他乡,两年没见到亲人的面,没听到亲人的声音。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他只能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化作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让我们也做一回大诗人王维,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

多么动情啊,这就是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孩子们,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学生配乐齐背古诗。)

六、会写字的学习

诗句填空,特别提醒“异、佳、插”的写法。异的上半部分是封口的;佳的右边是两个土;插的右边先写好千,在写剩下部分。

七、布置课外作业

同学们,今天,我们静静地走进了诗人叶绍翁的心灵深处,深深地体会到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其实,还有一个诗人的思乡之情更能让我们动容,因为他是我们龙泉的大诗人叶绍翁。明天的语文课,我们将要感受《夜书所见》中的冷与暖,所以老师先布置一个任务给你们。

1、傍晚放学,到华楼街去了解我们龙泉古代十大名人,了解叶绍翁。

2、周末到芳野曾家大屋参观,二楼有叶绍翁的生平介绍。

3、有感情地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给家人听听。

4、收集有关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歌。

教后反思:

课上完了,应该很轻松,但是事实并没有如此。课后仔细思量,发现如梗在喉的原来是自己引导学生对诗句的诵读上。自认课前预设的引读比较巧妙,可是学生朗读出来的效果却不太尽如人意。回过头想想,自己是被为了整个课堂环节圆满完成的想法所左右了,所以在有位学生一字一顿的读诗时;在个别学生没把握诗歌情感基调时,少了一份耐心做具体的引导,错过了引导的好时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大班篇五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3.体会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古诗。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出示古诗。

2.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家住在华山以东的地方,所以诗中称之为山东。并不是指今天的山东省。这一点请大家注意。写这首诗的时候,王维只有十七岁,当时他一个人离开家乡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

二、解题:

01.、学生读题,思考问题,然后指明回答问题。

02、教师指导:

九月九日指的就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忆:思念,想念。

山东:华山以东,指诗人的家乡。

兄弟:哥哥和弟弟,在诗中指家乡的亲人。

03、那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回答问题。

04、教师强调: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独自一人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恰逢重阳节,诗人无比思念家乡的亲人,就写下了这首诗。

2、请大家自读这首诗,注意诗中的生字,在查字表中找到生字的读音,并写到课文里来。

3、教师出示生字卡,指导学生认读生字。

4、教师范读古诗,学生齐读古诗。

三、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

1、齐读诗的第一行。

01.解释词语:

独: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故乡以外的地方。在诗中指的就是长安。

为异客:做他乡的客人。

02、思考这一行诗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03、教师指导: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齐读诗的第二行。

01、解释词语意思:

每:每逢。

每逢:每次遇到。

佳节:

节日。诗中指重阳节。

倍:加倍,更加。

思:思念,想念。

亲:家乡的亲人。

02、思考这一行诗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03、教师指导:

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的思念家乡的亲人。

04、诗人为什么每逢遇到节日就加倍的思念亲人?请用诗中的一句诗来回答。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05、教师小结诗的前两行:

06、齐读诗的前两行。

3、齐读诗的第三、四行。

01、解释词语;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登高:登上高处。古时候有一种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

遍插:都插上了。

茱萸:一种有香味的草。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大家在头上插上茱萸,登上高处,据说可以避邪,肖灾。

02、诗中说遍插茱萸少一人,请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个人呢?并指名回答。

03、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词语的解释,想想这两行诗的意思。同坐间讨论。

04、指名回答。

05、教师指导:

我在遥远的地方猜想,家里的亲人们一定都头插茱萸登上了高处,可是单单少了我一个人。

06、教师小结诗的后两行:

07、齐读诗的后两行。

4、教师总结全诗意思:

这首诗可以分两层意思来理解,诗的前两行写诗人身在外地,每逢遇到节日就更加思念亲人。诗的后两行写诗人在遥远的外地想像家乡的亲人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5、齐读全诗。

7、教师小结: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朗读、背诵古诗,加强理解。

1.男生齐读古诗。

2.女生齐读古诗。

3.全班齐读古诗。

4.思考问题

01.说说这首诗中的哪两行最能表达是人的思念之情?

02.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同学们听。

5.背诵这首诗。指名背诵。

6、学生自读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诵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或课件)、录音磁带。

教材简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17岁时写的。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节这天思念家乡的兄弟。

全诗抓住重阳节登高这一习俗,抒发了思念亲人的感情,发自肺腑,情真意切,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特别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常常被人们引用,以表达思亲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生字,了解诗意,背诵古诗。

建议本课用1课时完成。

*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这里指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异客”,指陌生的客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孤独一人在外地。

* “每逢佳节倍思亲。”“逢”,遇到;“倍”,加倍、更加;“佳节”,美好的节日,这里指重阳节。这句诗的意思是: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遥”,远;“兄弟”,哥哥弟弟,诗中指在家乡的哥哥弟弟;“登高”,民间风俗,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外出登高。这句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 “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重阳登高,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防灾避疫;“遍”,全都。这句的意思是:兄弟们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 古诗教学以学生诵读为主。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多读。

可以参考以下节奏朗读: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课后第1、2题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

* 课后第3题:要弄清字、词的意思,再正确选择。

* 课后的选做题教师应先了解学过的有关诗句,以作提示。

教学设计参考

一、揭示课题

1.谈话: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歌。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解题。

二、学生自读诗歌,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诗句通顺连贯。

2.检查学生自读诗歌情况。

3.学生借助注释、插图,了解诗的大意。

三、自读自悟,体会意境

1.再读诗歌,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2.全班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你读过哪些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歌?(如:李白的《静夜思》)

(杨蔚、李金瑶)

参考资料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著名诗人。少年聪慧,9岁时就以文才出名。他多才多艺,不仅能做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他的诗,题材、风格多样化,特别是田园山水诗,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朝诗人王维在重阳节因思念家乡亲人而作。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此句也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思维活跃,想法新颖,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勇于否定,加上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针对学生情况,我追求了这三个字:“新、活、放。”

【教学设计】

一初读,二浅思,三深悟,四背诵,五表演。

【课堂实录采撷】

一、在解题中不经意地出现的小高潮

生:(齐答)记得!学生齐背《望庐山瀑布》和《山行》。

(开课前复习旧知识,既可以温故,集中学生注意力,又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壮大气势,烘托一个热闹的气氛。)

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老师赞美的语气回顾已学古诗,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到了古诗的美,也自然地进入了新诗的学习、品味中。

师:(简介诗人王维)请同学们齐读题目。(生读题目)

师:看到这个题目,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吗?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登高,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

生:我不明白茱萸是什么意思?

师:有谁知道,谁能帮助他?请高高地举起你的手。

生:我是从书上的注释里面知道的,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据说可以辟邪、消灾。

师:很好,你读书的时候很仔细,大家都要向他学习。课题中还有不能理解的地方吗?请继续!

(孩子们长在城市里,都没有见过茱萸,虽然书本上也解释得很清楚,但如果能亲眼看一看这种植物,就可以使得抽象模糊的东西变得直观清晰。所以,应该在学生介绍茱萸这种植物的同时,老师即可出示有茱萸的'画面。)

生:山东,就是今天的山东省,说明作者的家乡在那里。

生:不,你的说法是错误的。山东是指华山以东,今山西一带,因此王维的家乡应该是在山西。

师:对,这里的山是指华山。那么兄弟你们是怎样理解的呢?

生:兄弟就是弟弟的意思。

生:不对,应该是哥哥和弟弟的意思。

生:老师,我明白了,兄弟除了指他的哥哥、弟弟,还包括他家乡所有的亲人。

生:老师,我补充,兄弟还可以包括他在家乡的朋友。

师:这样理解就更加全面了,有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兄弟这个词的意思?

生:“兄弟”指作者的亲人和朋友。

生:老师,我发现还有一个字被我们漏掉了,就是“忆”字。

生:我知道“忆”就是回忆的意思。

师:没错,但谁能把这个“忆”字的意思说得更贴切一些呢?

生:我觉得“忆”字在这里解释为“思念、想念”更好,因为从“忆山东兄弟”可以看出作者是身在他乡,重阳节到了,他不能和家乡的亲人朋友在一起登高,畅饮菊花酒。而往年他在家的时候,却可以和亲人们一起欢度重阳节,所以回想起以前那些美好的日子,此时的他是多么想念家乡的亲朋好友啊!(热烈的掌声)

(仅仅是解释诗的题目,孩子就能通过一个“忆”字领悟出整首诗的深刻意义,确实是我没有想到的。孩子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快速地捕捉出诗的内涵,其一在于之前逐词逐词理解的铺垫做得很好。其二在于一个“忆”字用得好,用得妙,用得神。重阳节时忆亲人,不就已经明明白白地诉了读者,此时的作者正是背井离乡,孤单寂寥,落寞惆怅,正是在这样举目无亲的时候,才会更加真切地思念家乡亲朋。因为有了解题时的深切领悟,所以进入古诗学习环节时,不管是小组讨论,还是课堂汇报,学生能把握住重点,水到渠成,异常轻松地学习。)

二、在表演中捕捉学生灵魂,强化训练目标

众生:(笑)好啊,好啊,我可以!

师:你的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这就是想象,大胆的想象,这不正是“超级变变变”吗?(齐笑,掌声)

注:“超级变变变”是日本的一个娱乐节目,该节目要求参赛者发挥出大胆的想象,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道具表演出生活中的事物或者现象。该节目不仅在日本创下了很高的收视纪录,在全球发行也取得了不斐的成绩,我班就有很多这个节目的超级fans。老师急中生智,用上这个孩子喜欢的节目的名字,在无意当中为这个环节激了趣,造了势,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下面是两个学生的表演:

生1(扮演王维);生2(扮演姑姑)

生1:喂,您好,请问是姑姑吗?我是您的侄子王维。

生2:喂,你好,我是姑姑,你是王维啊!你现在在哪里呀?

(在口语交际中随时注意使用礼貌用语,表示对别人的尊重,这样的训练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

生2:大家都很好,刚才在赏月的时候,我们人人可都记挂着你呢!

生1:姑姑,中秋佳节,正是人月两团圆的时候,你们吃着香香的月饼,可千万别忘记了我,一定要记得给我留一份啊,我已经好久没能吃到家里的月饼了。

生2:好的,一定不会少了你的那一份。你什么时候能回家来看一看啊?

生1:姑姑,窗外是万家灯火闪烁,窗内是家家户户共享天伦,而我就只能一个人孤单的在这里,我真的是很想念你们!虽然我不能和你们在一起,但是我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我现在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等我做完了手头上的事,我一定尽快和家人团圆!姑姑,祝大家中秋节愉快!再见!

生2:别难过,我们会想着你。保重身体,早点回来,再见!

(这段学生的表演不可否认是经过了老师的加工,但学生能基本上扣住本诗的主题来进行即兴的表演,优点是应该值得鼓励的。但我也不得不看到其中的不足:学生的语言功底太过浅薄,语言随意且不够严密。诚然在表演的时候可以生活一些,但任何说出来的话都应该紧扣住整首诗的基调和感情,而学生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还有就是学生的台风太过拘谨,紧张,学生不是完全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来进行拓展想象表演的。学生所表现出的不足与老师平时是否严格训练大有相关。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使人的精神松弛,心境坦然,能提高生命的张力,倡导人性的释放,因此要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做到童言无忌、童真无损、童趣无限、童心无畏、童爱无拘将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重大的责任!)

【自我思索】

听听学生在汇报时的精彩发言,品品学生在朗诵时的入情陶醉,读读学生在黑板上所写的板书:“思念亲人”,“想念朋友”,“孤单寂寞”,看看学生精彩的即兴想象表演,不仅听课的家长为之动容,为之喝彩,就连我自己的心里也在激越着,澎湃着。一位家长在参加完开放日的活动之后,激动地在“学生成长记录手册”上写道:“听了两节课,感受非常深,我深深地体会到,现在的孩子是多么幸福啊!这是一个尊重的课堂,这是一个开放的课堂,这是一个生命的课堂!老师不仅注重了对知识的传授,还注重了对孩子品格的教育,引导……”另一位家长听完课以后,就急忙拉着我的手,激动地说:“老师啊,我从来没有上过这样的课,真的。以前都是由我们的老师讲授,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现在的孩子们脑海里可充满了无数的小问题,做老师没有两把刷子可真是不好做啊!”家长的赞誉固然可喜,但无形中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一种责任!

古代诗歌言简意丰,意境深远,耐人寻味,是不朽的文化财富。教科书中节选的诗歌,以及老师的排疑解难,悉心诱导都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教学古诗的最终目的,是要激发孩子对古诗的兴趣,要孩子做到发自内心喜欢它,爱上它,不舍它。不用太多的表白,只是那寥寥几字,就足以令人振奋、伤怀,这正是古代诗歌的魅力所在。学习诗歌也好,散文也好,让学生在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鼓励,相互竞争,相互帮助中思维得到启迪,精神得到唤醒,潜能得到显发,心灵得到震撼,情感得到共鸣,身心得到愉悦正是新课标中要求的人文精神的教育,生命发展的教育,而这,正是需要我们老师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真心,饱含对孩子的真诚,倾尽我们的真爱去努力实践,热忱奉献!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大班篇六

1.欣赏并理解古诗,能初步发现古诗的语言结构特点。

2.理解古诗中“异乡”、“异客、“忆”、“遍插”、“遥知”、“茱萸”、等字词的意思,初步掌握古诗的.完整诗意。

3.感受古诗中诗人表达的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4.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让幼儿熟读、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让幼儿预先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了解一些节日民俗。

2.相关诗句字卡

3.自制课件

一、听老师故事、引出古诗,帮助幼儿初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内容。

提问:九月九日这一天,诗人在干什么呢?他想到了些什么?

二、完整欣赏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初步发现古诗的语言结构特点,理解古诗诗意。

1.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出示相应的文字卡片。

提问:古诗里说了些什么?

2.古诗和刚才的故事讲的是同样的事,你觉得它们有什么不同?

三、欣赏古诗,理解故事中的字、词及古诗所表达的含义。

提问:

1.在这首古诗里你有哪些地方还不明白?

2.这首古诗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3.师生完整欣赏并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四、迁移情感,体验诗人的思乡之情。

2.引导幼儿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喜爱之情。

在活动中,我用讲故事的形式间接地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我知道图片是最为直接能吸引幼儿的视线的,故事也是幼儿最为喜欢、最容易理解的,把两者有机结合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学得特别的快,可以有效的帮助孩子理解古诗的内容,更加的直观形象。孩子对于重阳节都十分的陌生,虽然能够出示茱萸、重阳糕等相关图片,但是这两种物品对于幼儿来说是很少见到的,教师只是一笔带过,老师应该适时的加以引导或者通过知识经验准备来引导幼儿认识。

小百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大班篇七

郧县谭山金燕

一、教学目标

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机

(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交流。(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2、谁会背王维的诗。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天我们再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四)、再读悟情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2、配乐朗读。

(五)、想象训练口语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学生说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老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口语训练,产生情感共鸣)

附: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少一人

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大班篇八

1 学会本课3个生字。

2 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 体会作者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感情,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一则故事、音乐磁带、搜集重阳节的常识、教学挂图或课件。

学生:搜集思念亲人的古诗。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揭示课文题目

1 我们以前学过王维的古诗吗?谁会背?(《鸟鸣涧》《画》《相思》)

2 王维简介:唐代著名诗人,少年聪慧,9岁时就以文才出名。他多才多艺,不仅能做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齐名。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他17岁时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 揭题、质疑、解题。

二、学生自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诗歌。要求读通句子。

3点名读,让其他学生注意聆听,看朗读者是否达到了以上要求。

4借助注释、插图,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初步感知诗的大意。

三、交流感悟,体会意境

1全班齐读诗歌,然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2全班交流。

(1)借助注释,合作学习,弄清诗句字面意思。学生对哪句有所得就说哪句,顺序不限;教师还要重视多方互动与交流的作用,激励学生融入自己的阅读感受,综合理解古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异客”,陌生的客人。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外地孤独一人,人生地疏、举目无亲,倍感孤寂。

每逢佳节倍思亲:“逢”,遇到;“倍”,更加;“佳节”,美好的节日,本诗指重阳节。这句话的意思是,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遥”,远;“兄弟”,哥哥和弟弟;“登高”,民间风俗,重阳登高。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遍”,全都;“茱萸”,一种含有浓香的植物,古人重阳登高插茱萸,据说可以防灾。这句话的意思是,兄弟们头上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只缺少我一个人。

(2)质疑,交流。疑问主要由学生提出,答案则由交流得出结论。点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弄懂了些什么。(浓浓的思乡之情,有趣的民间风俗,对比的写作手法,简练的语言风格等)

(3)有感情地朗读。

先让学生自己悟读,再点名读并评议,接着集体读,最后男、女生比赛读。

(4)背诵诗歌。

自己试背,同桌互背,集体背诵。

四、拓展延伸,迁移练笔

2学生练笔,展示交流。(把优秀作品张贴在黑板上)

3背诵诗歌,深化感情。

五、拓展思路

1除了本诗外,你还搜集到了哪些思念亲人的诗?(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交流搜集到的诗歌,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更深地理解古诗)

2课后练习。

(1)把自己搜集的古诗背熟。

(2)自主把自己搜集到的任意一首古诗改写成记叙文。

(3)办一期思乡、思亲为主题的古诗手抄报。(小组合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大班篇九

1、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指导描红“佳”、“倍”。

3、能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大意。

4、了解文包诗的题材特点,以及大致阅读方法。

使学生正确区分多音字,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大意。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时间已经进入12月了,我们很快就要迎接好几个节日的到来,圣诞节、元旦还有春节。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节日如此美好,难怪被人们称为“佳节”呢。(板书:佳节),指导书写“佳”。 不过,唐朝有位诗人在节日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谁来读一读?指导正音。

2、这句话出自——(出示诗)指导朗读

3、你能读懂这句话吗?(“倍”是什么意思?“逢”是什么意思?)指导感情朗读。

二、了解文包诗,通过读文,理解诗句意思

1、你是怎么知道的?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1)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重阳节是一个美好的节日的?(指名读)

(3)“兴高采烈”能换个词吗?(兴致勃勃欣喜若狂欢天喜地喜笑颜开)

(4)是呀,这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指名读,齐读。

(1)指名读句,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你从哪里知道的?

2)前两句都能从文章中找到意思,后两句,能不能找到呢?课文哪里说了他们的意思?

3)发现有没有课文和诗句的关系啊?简单介绍文包诗以及阅读方法

3、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2)异乡指的是——?(板书:异)

(师作简介,将诗题中的“山东”与现在的山东省加以区分,王维的家乡在蒲州,在华山以东,所以诗题称“忆山东兄弟”。)

(3)体会:“独”。(板书:独)独仅仅是指独自一人吗?

你考试得了100分,最想告诉谁?受了委屈呢?作为孩子,我们的喜怒哀乐最想的就是和爸爸妈妈分享,王维离开家时,也才15岁,还是个孩子呢,小小年纪,独自一人在异地求学,两年没有见到亲人了,他是多么的——孤独啊!谁再来读一读诗句,想象自己就是王维,孤孤单单一个人,在异乡做客。(指导读)

(再出示第二段)体会:”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的“又”。 别人欢欢喜喜,而此时的王维独自一人身在他乡,他当然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板书:倍)

4、他会想些什么呢?王维主要思念了哪些亲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自由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同桌交流交流。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1)指名读句谈体会

(2)同学们,让我们也来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远眺,感受王维和兄弟登高的喜悦吧。齐读。

(3)他“思亲”思的仅仅是兄弟吗?也许,他还会思念——

他思念的其实是他所有的亲人,和他的家乡啊!

快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然而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那么遥远的。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指导书写“独”、“忆”。

2、学生描红。

板书: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佳节 倍 思亲

异 独

本课是一篇“文包诗”,而且是学生初次接触到“文包诗”这种体裁的课文,课文中生字比较简单,学生也已经有了预习的习惯。所以我在本课设计时,尝试使用随文识字的方法,生字教学以检查为主,留出时间让学生通过老师帮一帮、扶一扶,明白“文包诗”的体裁特点,以及阅读方法,这样以后遇到“文包诗”体裁文章时,学生就掌握来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愿望是美好的,不过由于推翻了已经定稿的教案,时间紧迫下,新的教案思考并不完善,在实施时,出现了一些问题。

1、随文识字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有些段落的生字忘记了强调。

2、作为了解“文包诗”体裁特点的一种手段,对诗句的理解应该点到为止,我挖掘过深,一方面失去了本意,二来也使得耗时过长,使得后面的写字任务没有了时间完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大班篇十

1 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 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 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1、学生交流。(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2、谁会背王维的诗。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天我们再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通过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1 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2、配乐朗读。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学生说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老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口语训练,产生情感共鸣)

附: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独 兄弟

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大班篇十一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3.体会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古诗。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出示古诗。

2.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家住在华山以东的地方,所以诗中称之为山东。并不是指今天的山东省。这一点请大家注意。写这首诗的时候,王维只有十七岁,当时他一个人离开家乡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

二、解题:

01.、学生读题,思考问题,然后指明回答问题。

02、教师指导:

九月九日指的就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忆:思念,想念。

山东:华山以东,指诗人的家乡。

兄弟:哥哥和弟弟,在诗中指家乡的亲人。

03、那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回答问题。

04、教师强调: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独自一人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恰逢重阳节,诗人无比思念家乡的亲人,就写下了这首诗。

2、请大家自读这首诗,注意诗中的生字,在查字表中找到生字的读音,并写到课文里来。

3、教师出示生字卡,指导学生认读生字。

4、教师范读古诗,学生齐读古诗。

三、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

1、齐读诗的第一行。

01.解释词语:

独: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故乡以外的地方。在诗中指的就是长安。

为异客:做他乡的客人。

02、思考这一行诗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03、教师指导: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齐读诗的第二行。

01、解释词语意思:

每:每逢。

每逢:每次遇到。

佳节:

节日。诗中指重阳节。

倍:加倍,更加。

思:思念,想念。

亲:家乡的亲人。

02、思考这一行诗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03、教师指导:

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的思念家乡的亲人。

04、诗人为什么每逢遇到节日就加倍的思念亲人?请用诗中的一句诗来回答。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05、教师小结诗的前两行:

06、齐读诗的前两行。

3、齐读诗的第三、四行。

01、解释词语;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登高:登上高处。古时候有一种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

遍插:都插上了。

茱萸:一种有香味的草。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大家在头上插上茱萸,登上高处,据说可以避邪,肖灾。

02、诗中说遍插茱萸少一人,请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个人呢?并指名回答。

03、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词语的解释,想想这两行诗的意思。同坐间讨论。

04、指名回答。

05、教师指导:

我在遥远的地方猜想,家里的亲人们一定都头插茱萸登上了高处,可是单单少了我一个人。

06、教师小结诗的后两行:

07、齐读诗的后两行。

4、教师总结全诗意思:

这首诗可以分两层意思来理解,诗的前两行写诗人身在外地,每逢遇到节日就更加思念亲人。诗的后两行写诗人在遥远的外地想像家乡的亲人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5、齐读全诗。

7、教师小结: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朗读、背诵古诗,加强理解。

1.男生齐读古诗。

2.女生齐读古诗。

3.全班齐读古诗。

4.思考问题

01.说说这首诗中的哪两行最能表达是人的思念之情?

02.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同学们听。

5.背诵这首诗。指名背诵。

6、学生自读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诵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或课件)、录音磁带。

教材简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17岁时写的。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节这天思念家乡的兄弟。

全诗抓住重阳节登高这一习俗,抒发了思念亲人的感情,发自肺腑,情真意切,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特别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常常被人们引用,以表达思亲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生字,了解诗意,背诵古诗。

建议本课用1课时完成。

*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这里指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异客”,指陌生的客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孤独一人在外地。

* “每逢佳节倍思亲。”“逢”,遇到;“倍”,加倍、更加;“佳节”,美好的节日,这里指重阳节。这句诗的意思是: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遥”,远;“兄弟”,哥哥弟弟,诗中指在家乡的哥哥弟弟;“登高”,民间风俗,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外出登高。这句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 “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重阳登高,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防灾避疫;“遍”,全都。这句的意思是:兄弟们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 古诗教学以学生诵读为主。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多读。

可以参考以下节奏朗读: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课后第1、2题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

* 课后第3题:要弄清字、词的意思,再正确选择。

* 课后的选做题教师应先了解学过的有关诗句,以作提示。

教学设计参考

一、揭示课题

1.谈话: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歌。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解题。

二、学生自读诗歌,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诗句通顺连贯。

2.检查学生自读诗歌情况。

3.学生借助注释、插图,了解诗的大意。

三、自读自悟,体会意境

1.再读诗歌,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2.全班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你读过哪些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歌?(如:李白的《静夜思》)

(杨蔚、李金瑶)

参考资料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著名诗人。少年聪慧,9岁时就以文才出名。他多才多艺,不仅能做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他的诗,题材、风格多样化,特别是田园山水诗,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朝诗人王维在重阳节因思念家乡亲人而作。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此句也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思维活跃,想法新颖,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勇于否定,加上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针对学生情况,我追求了这三个字:“新、活、放。”

【教学设计】

一初读,二浅思,三深悟,四背诵,五表演。

【课堂实录采撷】

一、在解题中不经意地出现的小高潮

生:(齐答)记得!学生齐背《望庐山瀑布》和《山行》。

(开课前复习旧知识,既可以温故,集中学生注意力,又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壮大气势,烘托一个热闹的气氛。)

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老师赞美的语气回顾已学古诗,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到了古诗的美,也自然地进入了新诗的学习、品味中。

师:(简介诗人王维)请同学们齐读题目。(生读题目)

师:看到这个题目,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吗?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登高,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

生:我不明白茱萸是什么意思?

师:有谁知道,谁能帮助他?请高高地举起你的手。

生:我是从书上的注释里面知道的,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据说可以辟邪、消灾。

师:很好,你读书的时候很仔细,大家都要向他学习。课题中还有不能理解的地方吗?请继续!

(孩子们长在城市里,都没有见过茱萸,虽然书本上也解释得很清楚,但如果能亲眼看一看这种植物,就可以使得抽象模糊的东西变得直观清晰。所以,应该在学生介绍茱萸这种植物的同时,老师即可出示有茱萸的'画面。)

生:山东,就是今天的山东省,说明作者的家乡在那里。

生:不,你的说法是错误的。山东是指华山以东,今山西一带,因此王维的家乡应该是在山西。

师:对,这里的山是指华山。那么兄弟你们是怎样理解的呢?

生:兄弟就是弟弟的意思。

生:不对,应该是哥哥和弟弟的意思。

生:老师,我明白了,兄弟除了指他的哥哥、弟弟,还包括他家乡所有的亲人。

生:老师,我补充,兄弟还可以包括他在家乡的朋友。

师:这样理解就更加全面了,有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兄弟这个词的意思?

生:“兄弟”指作者的亲人和朋友。

生:老师,我发现还有一个字被我们漏掉了,就是“忆”字。

生:我知道“忆”就是回忆的意思。

师:没错,但谁能把这个“忆”字的意思说得更贴切一些呢?

生:我觉得“忆”字在这里解释为“思念、想念”更好,因为从“忆山东兄弟”可以看出作者是身在他乡,重阳节到了,他不能和家乡的亲人朋友在一起登高,畅饮菊花酒。而往年他在家的时候,却可以和亲人们一起欢度重阳节,所以回想起以前那些美好的日子,此时的他是多么想念家乡的亲朋好友啊!(热烈的掌声)

(仅仅是解释诗的题目,孩子就能通过一个“忆”字领悟出整首诗的深刻意义,确实是我没有想到的。孩子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快速地捕捉出诗的内涵,其一在于之前逐词逐词理解的铺垫做得很好。其二在于一个“忆”字用得好,用得妙,用得神。重阳节时忆亲人,不就已经明明白白地诉了读者,此时的作者正是背井离乡,孤单寂寥,落寞惆怅,正是在这样举目无亲的时候,才会更加真切地思念家乡亲朋。因为有了解题时的深切领悟,所以进入古诗学习环节时,不管是小组讨论,还是课堂汇报,学生能把握住重点,水到渠成,异常轻松地学习。)

二、在表演中捕捉学生灵魂,强化训练目标

众生:(笑)好啊,好啊,我可以!

师:你的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这就是想象,大胆的想象,这不正是“超级变变变”吗?(齐笑,掌声)

注:“超级变变变”是日本的一个娱乐节目,该节目要求参赛者发挥出大胆的想象,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道具表演出生活中的事物或者现象。该节目不仅在日本创下了很高的收视纪录,在全球发行也取得了不斐的成绩,我班就有很多这个节目的超级fans。老师急中生智,用上这个孩子喜欢的节目的名字,在无意当中为这个环节激了趣,造了势,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下面是两个学生的表演:

生1(扮演王维);生2(扮演姑姑)

生1:喂,您好,请问是姑姑吗?我是您的侄子王维。

生2:喂,你好,我是姑姑,你是王维啊!你现在在哪里呀?

(在口语交际中随时注意使用礼貌用语,表示对别人的尊重,这样的训练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

生2:大家都很好,刚才在赏月的时候,我们人人可都记挂着你呢!

生1:姑姑,中秋佳节,正是人月两团圆的时候,你们吃着香香的月饼,可千万别忘记了我,一定要记得给我留一份啊,我已经好久没能吃到家里的月饼了。

生2:好的,一定不会少了你的那一份。你什么时候能回家来看一看啊?

生1:姑姑,窗外是万家灯火闪烁,窗内是家家户户共享天伦,而我就只能一个人孤单的在这里,我真的是很想念你们!虽然我不能和你们在一起,但是我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我现在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等我做完了手头上的事,我一定尽快和家人团圆!姑姑,祝大家中秋节愉快!再见!

生2:别难过,我们会想着你。保重身体,早点回来,再见!

(这段学生的表演不可否认是经过了老师的加工,但学生能基本上扣住本诗的主题来进行即兴的表演,优点是应该值得鼓励的。但我也不得不看到其中的不足:学生的语言功底太过浅薄,语言随意且不够严密。诚然在表演的时候可以生活一些,但任何说出来的话都应该紧扣住整首诗的基调和感情,而学生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还有就是学生的台风太过拘谨,紧张,学生不是完全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来进行拓展想象表演的。学生所表现出的不足与老师平时是否严格训练大有相关。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使人的精神松弛,心境坦然,能提高生命的张力,倡导人性的释放,因此要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做到童言无忌、童真无损、童趣无限、童心无畏、童爱无拘将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重大的责任!)

【自我思索】

听听学生在汇报时的精彩发言,品品学生在朗诵时的入情陶醉,读读学生在黑板上所写的板书:“思念亲人”,“想念朋友”,“孤单寂寞”,看看学生精彩的即兴想象表演,不仅听课的家长为之动容,为之喝彩,就连我自己的心里也在激越着,澎湃着。一位家长在参加完开放日的活动之后,激动地在“学生成长记录手册”上写道:“听了两节课,感受非常深,我深深地体会到,现在的孩子是多么幸福啊!这是一个尊重的课堂,这是一个开放的课堂,这是一个生命的课堂!老师不仅注重了对知识的传授,还注重了对孩子品格的教育,引导……”另一位家长听完课以后,就急忙拉着我的手,激动地说:“老师啊,我从来没有上过这样的课,真的。以前都是由我们的老师讲授,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现在的孩子们脑海里可充满了无数的小问题,做老师没有两把刷子可真是不好做啊!”家长的赞誉固然可喜,但无形中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一种责任!

古代诗歌言简意丰,意境深远,耐人寻味,是不朽的文化财富。教科书中节选的诗歌,以及老师的排疑解难,悉心诱导都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教学古诗的最终目的,是要激发孩子对古诗的兴趣,要孩子做到发自内心喜欢它,爱上它,不舍它。不用太多的表白,只是那寥寥几字,就足以令人振奋、伤怀,这正是古代诗歌的魅力所在。学习诗歌也好,散文也好,让学生在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鼓励,相互竞争,相互帮助中思维得到启迪,精神得到唤醒,潜能得到显发,心灵得到震撼,情感得到共鸣,身心得到愉悦正是新课标中要求的人文精神的教育,生命发展的教育,而这,正是需要我们老师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真心,饱含对孩子的真诚,倾尽我们的真爱去努力实践,热忱奉献!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大班篇十二

古诗的学习,对于幼儿来说可能显得有点枯燥,但通过故事间接地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会让他们兴致盎然,并在积极地参与中,得到很多的收获。结合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到来,先让幼儿知道节日的意义以及这一天的所具有的一些传统活动,明白诗人要写古诗表达自己的心情。

1、欣赏并理解古诗,能初步发现古诗的语言结构特点。

2、理解古诗中“异乡”、“异客、“忆”、“遍插”、“遥知”、“茱萸”等字词的意思,初步掌握古诗的完整诗意。

3、感受古诗中诗人表达的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幼儿熟读、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让幼儿预先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了解一些节日民俗。

2、相关诗句字卡。

3、自制课件。

(一)听老师故事、引出古诗,帮助幼儿初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内容。

提问:九月九日这一天,诗人在干什么呢?他想到了些什么?

(二)完整欣赏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初步发现古诗的语言结构特点,理解古诗诗意。

1、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出示相应的文字卡片。提问:古诗里说了些什么?

2、小结:同样是讲一件事,刚才故事讲了好多,古诗只用了四句就讲完了。(明白古诗是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寓意的。)

3、欣赏古诗,理解故事中的字、词及古诗所表达的含义。

提问:

(1)在这首古诗里你有哪些地方还不明白?(引导幼儿结合对故事的记忆,来理解古诗的字、词,感受古诗整体的意境。)

(2)这首古诗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引导幼儿根据个人理解简单概括诗意。)

4、师生完整欣赏并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引导幼儿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喜爱之情。

在活动中,我用讲故事的形式间接地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我知道图片是最为直接能吸引幼儿的视线的,故事也是幼儿最为喜欢、最容易理解的,把两者有机结合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学得特别的快,可以有效的帮助孩子理解古诗的内容,更加的直观形象。孩子对于重阳节都十分的陌生,虽然能够出示茱萸、重阳糕等相关图片,但是这两种物品对于幼儿来说是很少见到的,教师只是一笔带过,老师应该适时的加以引导或者通过知识经验准备来引导幼儿认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大班篇十三

1.学会本课生字。

2.诵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或课件)、录音磁带。

教材简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17岁时写的。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节这天思念家乡的兄弟。

全诗抓住重阳节登高这一习俗,抒发了思念亲人的感情,发自肺腑,情真意切,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特别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常常被人们引用,以表达思亲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生字,了解诗意,背诵古诗。

建议本课用1课时完成。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这里指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异客”,指陌生的客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孤独一人在外地。

*“每逢佳节倍思亲。”“逢”,遇到;“倍”,加倍、更加;“佳节”,美好的节日,这里指重阳节。这句诗的意思是: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遥”,远;“兄弟”,哥哥弟弟,诗中指在家乡的哥哥弟弟;“登高”,民间风俗,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外出登高。这句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重阳登高,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防灾避疫;“遍”,全都。这句的意思是:兄弟们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古诗教学以学生诵读为主。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多读。

可以参考以下节奏朗读: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课后第1、2题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

*课后第3题:要弄清字、词的意思,再正确选择。

*课后的选做题教师应先了解学过的有关诗句,以作提示。

教学设计参考

一、揭示课题

1.谈话: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歌。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解题。

二、学生自读诗歌,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诗句通顺连贯。

2.检查学生自读诗歌情况。

3.学生借助注释、插图,了解诗的大意。

三、自读自悟,体会意境

1.再读诗歌,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2.全班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你读过哪些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歌?(如:李白的《静夜思》)

(杨蔚、李金瑶)

参考资料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著名诗人。少年聪慧,9岁时就以文才出名。他多才多艺,不仅能做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他的诗,题材、风格多样化,特别是田园山水诗,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大班篇十四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体会作者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感情,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师:一则故事、音乐磁带、搜集重阳节的常识、教学挂图或课件。

学生:搜集思念亲人的古诗。

1~2课时。

一、介绍诗人,揭示课文题目

1、我们以前学过王维的古诗吗?谁会背?(《鸟鸣涧》《画》《相思》)

2、王维简介:唐代著名诗人,少年聪慧,9岁时就以文才出名。他多才多艺,不仅能做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齐名。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他17岁时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揭题、质疑、解题。

二、学生自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诗歌。要求读通句子。

3、点名读,让其他学生注意聆听,看朗读者是否达到了以上要求。

4、借助注释、插图,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初步感知诗的大意。

三、交流感悟,体会意境

1、全班齐读诗歌,然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2、全班交流。

(1)借助注释,合作学习,弄清诗句字面意思。学生对哪句有所得就说哪句,顺序不限;教师还要重视多方互动与交流的作用,激励学生融入自己的阅读感受,综合理解古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异客”,陌生的客人。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外地孤独一人,人生地疏、举目无亲,倍感孤寂。

每逢佳节倍思亲:“逢”,遇到;“倍”,更加;“佳节”,美好的节日,本诗指重阳节。这句话的意思是,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遥”,远;“兄弟”,哥哥和弟弟;“登高”,民间风俗,重阳登高。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遍”,全都;“茱萸”,一种含有浓香的植物,古人重阳登高插茱萸,据说可以防灾。这句话的意思是,兄弟们头上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只缺少我一个人。

(2)质疑,交流。疑问主要由学生提出,答案则由交流得出结论。点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弄懂了些什么。(浓浓的思乡之情,有趣的民间风俗,对比的写作手法,简练的语言风格等)

(3)有感情地朗读。

先让学生自己悟读,再点名读并评议,接着集体读,最后男、女生比赛读。

(4)背诵诗歌。

自己试背,同桌互背,集体背诵。

四、拓展延伸,迁移练笔

2、学生练笔,展示交流。(把优秀作品张贴在黑板上)

3、背诵诗歌,深化感情。

五、拓展思路

1、除了本诗外,你还搜集到了哪些思念亲人的诗?(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交流搜集到的诗歌,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更深地理解古诗)

2、课后练习。

(1)把自己搜集的古诗背熟。

(2)自主把自己搜集到的任意一首古诗改写成记叙文。

(3)办一期思乡、思亲为主题的古诗手抄报。(小组合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大班篇十五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这样可为后面要学的古诗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积极性。

2、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并介绍写作时的背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介绍背景时引出一个节日“重阳节”检查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并最后课件出示教师收集的资料。这样可培养学生自己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出示了资料后,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成功点,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给予以正确的答案。

第二步;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课件出示学习古诗的步骤:有节奏的读诗、理解字词意思、根据字词意思,理解全句全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继续有感情的读诗、背诵古诗。

让学生明确学习古诗的步骤,知道这堂课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怎样去学,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失、不要盲目去学习古诗,三年级学生毕竟接触古诗较少,根据上首诗已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步骤,形成的基础,让他们小组去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够独立学懂的知识。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第三步:划出节奏、诵读诗句

学生在自己已读基础上,听老师范读全诗,并检查标的停顿的地方是否划对。读后课件出示诗中停顿的地方。根据符号让学生再次尝试读诗并敢于与老师挑战,读的好与否。这样可培养学生的自我挑战,与别人挑战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自信。

第四步:学习诗句、体会感情

这首诗字词的意思并不难,学生学习的难度应该不大,估计在课下通过查找有关资料学会的人应该很多。

在学习古诗中,我采用的形式是“扶”、“放”、“半扶半放”式的学习。

“扶”学生学习题目的“山东”,因为这是古今义发生变化的词。

“放”学生解释“独”、“异乡”、“异客”、“倍”、“遥”因为这些词的解释基本上没有什么难点。

“放”学生根据字词的解释来串讲全诗的诗意

“半扶半放”教师质疑为何要登高、插茱萸,检查学生收集的资料,这样检查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提问题的能力,并且培养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本首诗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最后课件出示教师收集的资料,为了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以判断自己的对错。

“扶”师介绍今天的重阳节的习俗,又是老人节,从中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懂得尊老、爱老、助老。

课件出示诗中字词句的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出示字词句的意思,不是为了局限学生思考的空间,为了让学生心中有个准绳,并且为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做铺垫。

体会诗人的思想的感情,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亲人。

第五步:反复诵读、背诵诗歌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要使学生读好。

1、学生根据所划出的节奏,根据所体会的思想的感情,去尝试的朗读。

2、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带着含义去读、读出节奏感

3、反复诵读

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最后全班背诵。

第六步: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理解句子含义”两个训练点,并突出了按照学习古诗的步骤去学习,注重了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参与性。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大班篇十六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3.体会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出示古诗。

2.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家住在华山以东的地方,所以诗中称之为山东。并不是指今天的山东省。这一点请大家注意。写这首诗的时候,王维只有十七岁,当时他一个人离开家乡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

01、学生读题,思考问题,然后指明回答问题。

02、教师指导:

九月九日指的就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忆:思念,想念。

山东:华山以东,指诗人的家乡。

兄弟:哥哥和弟弟,在诗中指家乡的亲人。

03、那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回答问题。

04、教师强调: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独自一人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恰逢重阳节,诗人无比思念家乡的亲人,就写下了这首诗。

2、请大家自读这首诗,注意诗中的生字,在查字表中找到生字的读音,并写到课文里来。

3、教师出示生字卡,指导学生认读生字。

4、教师范读古诗,学生齐读古诗。

1、齐读诗的第一行。

01、解释词语:

独: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故乡以外的地方。在诗中指的就是长安。

为异客:做他乡的客人。

02、思考这一行诗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03、教师指导: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齐读诗的第二行。

01、解释词语意思:

每:每逢。

每逢:每次遇到。

佳节:

节日。诗中指重阳节。

倍:加倍,更加。

思:思念,想念。

亲:家乡的亲人。

02、思考这一行诗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03、教师指导:

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的思念家乡的亲人。

04、诗人为什么每逢遇到节日就加倍的思念亲人?请用诗中的一句诗来回答。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05、教师小结诗的前两行:

06、齐读诗的前两行。

3、齐读诗的第三、四行。

01、解释词语;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登高:登上高处。古时候有一种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

遍插:都插上了。

茱萸:一种有香味的草。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大家在头上插上茱萸,登上高处,据说可以避邪,肖灾。

02、诗中说遍插茱萸少一人,请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个人呢?并指名回答。

03、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词语的解释,想想这两行诗的意思。同坐间讨论。

04、指名回答。

05、教师指导:

我在遥远的地方猜想,家里的亲人们一定都头插茱萸登上了高处,可是单单少了我一个人。

06、教师小结诗的后两行:

07、齐读诗的后两行。

4、教师总结全诗意思:

这首诗可以分两层意思来理解,诗的前两行写诗人身在外地,每逢遇到节日就更加思念亲人。诗的后两行写诗人在遥远的外地想像家乡的亲人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5、齐读全诗。

7、教师小结: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1.男生齐读古诗。

2.女生齐读古诗。

3.全班齐读古诗。

4.思考问题

01.说说这首诗中的哪两行最能表达是人的思念之情?

02.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同学们听。

5.背诵这首诗。指名背诵。

6.学生自读古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