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陈情表原文及翻译 读陈情表的心得体会(实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30 15:08:14 页码:9
最新陈情表原文及翻译 读陈情表的心得体会(实用20篇)
2023-10-30 15:08:14    小编:念青松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陈情表原文及翻译篇一

第一段:引言(100字)

《陈情表》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现代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本文将通过对《陈情表》的深入阅读和思考,分享我在阅读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作为一份疏通君臣沟通的奏疏,陈抟的《陈情表》不仅让我见识到了忠诚、坚持信仰的力量,同时也启示了我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应对困境和挑战。

第二段:认识《陈情表》(200字)

《陈情表》是南朝梁朝官员陈抟写给梁武帝的一封状书。陈抟在此书中以动情的笔调,揭示了自己的忠诚和决心。通过读《陈情表》,我能够感受到陈抟内心的坚定,以及他不屈不挠的信念。陈抟通过表达自己的忠诚和坚持,不仅展现了一个忠臣的形象,也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关切和对君主的忠诚。这种将对民族、对国家的热爱融入每个人的信念中的情感,令人深思。

第三段:感受《陈情表》(300字)

在我阅读《陈情表》时,我被陈抟深深打动。他在信中自述自己被李密构陷的经过,展现了他的冤屈和忠诚。陈抟凭借真切的言辞和激烈的抱负,不仅告诉读者他的真实处境,也向人们传达了自己坚守信念的决定。他勇敢地与权贵进行抗争,决心为民请命,哪怕自己面临杀身之祸。这种忠诚和信念的力量令我深受触动,让我明白在现实生活中坚守自己的信仰是多么重要。

第四段:借鉴于《陈情表》(300字)

《陈情表》不仅带给我们对历史的回忆,更启示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如何应对困境和挑战。陈抟不畏权贵,毫不怯弱地为民请命,他的榜样充分体现了忠诚和担当的精神。我们可以从中借鉴,不畏艰难困苦,用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行动去追求公正与正义。另外,《陈情表》中也传达了传统的忠诚观念,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思考。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在工作和家庭中,我们应该怀抱对他人的诚意和关怀,用行动去体现我们的忠诚和责任。

第五段:我的收获(200字)

通过阅读《陈情表》,我从中深深感受到了陈抟那种为民请命的勇气和忠诚的力量。作为一个普通人,我见识了一个忠臣的形象,也更加明白了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和热爱是多么珍贵。同时,我也明白了在现实生活中要敢于表达自己,坚持自己的信念是多么重要。与此同时,我也受到启示,在自己的工作中,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都应该保持忠诚和责任心。通过阅读《陈情表》,我受益匪浅,我深深地感谢这封信信载者陈抟,他的坚韧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面对困境和挑战。

总结(100字)

读《陈情表》让我深受感动,陈抟的忠诚和决心令人钦佩。通过阅读这封信,不仅回顾了历史,同时也提醒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坚守信仰并为之勇敢奋斗。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从中汲取了很多启示和鼓舞,我将努力践行陈抟的精神,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忠诚、有担当的人。

陈情表原文及翻译篇二

雪地陈情是指在极寒的雪地中,表达对爱情的追求和期待。在这寒冷的季节里,人们携带满载真情的玫瑰花,在雪地中划上一串串爱情宣言,表达内心深处对爱的渴望和呼唤。而在这次的雪地陈情中,我不仅感受到了浪漫的氛围,更从中领悟到了一些深刻的心得体会。

首先,雪地陈情让我体会到了爱情的坚持和勇敢。在雪地中表达爱情,需要一定的勇气和坚持。寒冷的天气,湿滑的地面,都会加大行动的难度。但是,我们并没有因为这些困难而放弃,反而更加努力地迈出脚步,将自己的爱情诉求表达出来。这让我明白,真正的爱情需要我们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其次,雪地陈情让我明白了爱情的温暖和感动。尽管天寒地冻,但当我们在雪地中行走,看到一串串红玫瑰和爱情宣言时,内心充满了暖意。每一个雪地陈情者都是真心诚意的,他们付出了时间、金钱和努力,只为表达自己对爱情的热爱和执着。这种温暖和感动不仅仅是在雪地中,更是在内心深处。爱情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温暖人的心灵,让人感受到真挚的情感。

再次,雪地陈情让我认识到了爱情的宽容和包容。在雪地中,人们表达的不仅仅是对自己的爱情,还有对他人的祝福和宽容。无论是对异性朋友,还是对朋友之间的关系,人们都将自己的心愿和祝福写在雪地上,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和祝福。这让我深刻认识到,爱情不仅仅是独占和拥有,更是宽容和包容。爱情需要我们能够理解和接纳他人的差异,尊重他人的选择和决定。

最后,雪地陈情让我明白了爱情的力量和意义。无论是在雪地中的陈情行动,还是在雪地中的爱情宣言,都是对爱情的一种致敬,也是对爱情的一种呼唤。爱情是人生中一种美好的情感和经历,它能够给予我们力量和勇气,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乐观。爱情使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激情。

总之,雪地陈情给了我很多珍贵的心得体会。通过参与雪地陈情,我体会到了爱情的坚持与勇敢、温暖与感动、宽容与包容以及力量与意义。这次的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明白了爱情的重要性,也让我愿意付出更多努力去追求和守护真挚的爱情。希望通过雪地陈情的形式,我们都能够找到真爱,共同享受爱情带来的美好和幸福。

陈情表原文及翻译篇三

1、管他诽我谤我,问心无愧而已。

2、凭什么你的知遇之恩要别人来付出代价。

3、你说过的,将来我做家主你就做我的下属,一辈子扶持我,永远不会背叛云梦江氏。就像你爹跟我爹那样。你说姑苏有双壁,我们云梦就有双杰。

4、负霜华,行世路,一同星尘,除魔奸邪。

5、忘机身为蓝氏后人,义不容辞,一定完成前辈遗愿,找回阴铁,永镇寒潭洞。

6、魏前辈,虽然很多事,我都记不清了,但我确定,我曾经姓温。

7、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8、你要记着别人的好,不要去记你对别人的好。人心里不要装那么多东西,这样才会快活自在。

9、姑苏一杯倒,夷陵见狗怂。

10、修习邪道终归会付出代价,古往今来无一例外,此道损身,更损心性。

11、我魏无羡要杀谁,谁能阻拦,谁又敢阻拦?

12、人生在世,寻得志同道合、势均力敌、心心相惜的知己不易。

13、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

14、我有悔。不夜天,没有和你站在一起。

15、魏婴,停下。

16、喝他喝过的酒,受他受过的伤。

17、谁能永远是小孩子呀。

18、我想带一人回云深不知处,带回去,藏起来。

19、你天生就是一张笑脸,一副笑相,无论什么难过都不会放在心上。

20、此一去,便是真正的离经叛道,不容回头。

21、我喜欢你,我爱你,我心悦你,你怎么样我都可以。

22、蓝湛,敬你,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23、温宁是一把刀,一把让他们害怕的刀,但也是他们作为攻击你借口的刀,我们去了,就没有这把刀了,他们也就没有借口了。

24、问灵十三载,等一不归人!

25、我被叔父罚了面壁思过,他不允许我下山,不允许我再见你。

26、蓝曦臣,我这一生,杀父杀兄杀妻杀子杀师杀友,什么坏事没做过!可我独独没有想过要害你。

27、为遇一人而入红尘,人去我亦去,此身不留尘。

28、阿羡是我弟弟,旁人辱他于我而言,不是小事。

29、酒很香,很醇,也很辣。大概能明白那个人为什么会喜欢。喝他喝过的酒,受他受过的伤。

30、蓝湛,你说眼下这些人,又孰正孰邪,又孰黑孰白。

31、君子,正衣冠。

32、锁灵囊,锁灵囊,我需要一只锁灵囊。

33、兄长,我想带一人回云深不知处,带回去,藏起来。

34、我的确没娘养,但。……我远比你们要强得多。

35、我想带一人回云深不知处,带回去藏起来。

36、谁知道骗你的你都信了,不骗你的你反而不信了呢。

37、你不是说你能控制得住吗?你不是说没问题的吗?

38、我不认识什么绵绵,我不喜欢什么绵绵。

39、我以为我们性格南辕北辙,我以为我们不是同道中人。

40、魏无羡,照顾好阿姐。保重!

41、我命由我,不问吉凶。我心我主,我自有数。

42、魏婴,回来吧。

43、一句再会,愿我们还能有再相会的一天。

44、管他熙熙攘攘的阳关道,我偏要一条独木桥走到。

45、是非在几,毁于由人,得失不论。

46、问灵十三载,等你不归人。

47、他们姑苏双壁算什么,咱们云梦有双杰。

48、魏婴,你为何改修他途。

49、魏婴,让我帮你。

50、酒很香,很醇,也很辣,大概能明白那个人为什么会喜欢。喝他喝过的酒,受他受过的伤。

51、说到底我心性如何旁人怎么会知道,又关旁人什么事。

52、这一辈子,有两句肉麻的话是非说不可的。“谢谢你”和“对不起”。

53、我和他聊了很久,他一直说你的事,以前是说魏公子的'事,反正从来没有说过我的。

54、背信弃义者,姑苏蓝氏不留。

55、肥不肥,给你给你都给你!

56、有没有人能给我一条好走的阳关道?一条就算不用修诡道术法、不用阴虎符,也可以保护好自己想要保护好的人的路。

57、以前那是小孩,谁能一辈子是小孩啊。

58、我的确是没娘养,但是,我也不会因为这样就比任何人差,反之,我要让他们都睁大眼睛看清楚了,我比他们任何人都要强很多。

59、我骗你的你都信,怎么我不骗你的,你反而不信了呢。

60、生前哪管身后事?浪得几日是几日!

61、你要记着别人对你的好,不要去记你对别人的好。人心里不要装那么多东西,这样才会快活自在。

62、你要没那个意思,就不要随便去撩拨别人。

63、陵幔飘曳衬残雪,老酒新亭故人迎。

64、孰黑孰白,孰正孰邪?

65、霜华敛去君珍重,在于明月送清风。

66、既然这是你的决定,那么我支持你。

67、我想带一人回云深不知处。带回去,藏起来。

68、魏婴,吹笛。

69、阿羡,你、我、阿澄,我们三个,我们三个要一直在一起,永远不分开。

70、一条独木桥走到黑的感觉,确实不差。

71、他是真真实实的人,他是见不得光的鬼,他们之间,仿佛永远都隔着这样一道生死鸿沟。

72、你说,你曾经当我是毕生知己。

73、你也知道,她会一辈子记得你,你若是没有那个意思,就不该去招惹人家。

74、非也,我早知道他是魏婴。

75、你刚才怎么跑的那么快,师姐都来不及再看一看你,再和你说一句话。

76、忘羡一曲,曲终人不散。

77、我与宋兄轻血缘传承,重志同道合。

78、阿羡,你最爱的莲藕排骨汤。

79、我有悔,不夜天没能和你站在一起!

80、忘羡一曲远,曲终人不散!

81、魏婴,你当真非修诡道术法不可吗?

82、你要想好,此一去便是真正的离经叛道,不容回头。

83、抹额乃重要之物,非父母妻儿岂能触碰。

陈情表原文及翻译篇四

陈情令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一部华语古装玄幻剧,改编自魏晋风靡一时的网络小说《魔道祖师》。当这部剧播出后,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观众。我也是陈情令的忠实粉丝,通过观看这部剧,我感受到了很多东方文化的魅力,也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陈情令在叙事方面给了我深刻的感触。整个剧情通过时空交错的方式进行展现,既有过去的回忆,也有现实的发展。这种叙事手法不仅增加了剧情的悬念和吸引力,更使得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角色之间的情感和人物之间的关系。通过大量的闪回和反转,故事步步深入,逐渐揭露出隐藏在背后的真相。这样的叙事方式让我在观看的过程中既有满足感,又增加了一种探险的快感。

其次,我也对陈情令的角色塑造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无论是主角魏无羡还是配角蓝湛,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故事。魏无羡从一个被误解的叛逆少年逐渐成长为能够担负起重责大任的豪杰,这个过程中充满了痛苦和挣扎,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而蓝湛则是一个为家族荣誉不惜牺牲自己的人,他忠诚、正直、坚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使得剧情更为立体和有趣,也让观众更容易与角色产生共鸣。

此外,陈情令的音乐也为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剧中的配乐和主题曲都非常精彩,既能够凸显剧情的紧张感和动感,又能够传递角色的内心情感。无论是舞曲还是悲曲,都能够在关键时刻提升观众的情绪和体验。尤其是主题曲《无羁》,以其深情的演唱和悲壮的旋律,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每当这首歌响起,就仿佛能够将我带入剧中的世界,感受到那份激情和痛苦。

最后,陈情令所传递的东方文化也让我受益匪浅。剧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元素,如道家哲学、中式剑道等。特别是陈情令中对友情、家族责任和道义的追求和表达,让人感受到东方文化独特的魅力。观看这部剧后,我也更加重视了友情的珍贵,以及对家人和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这些东方文化所展现的价值观和思考方式,给了我对生活和人生更加深刻的思考。

总之,陈情令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剧集,更是一次东方文化的体验和探索。通过观看这部剧,我不仅获得了欢乐和激动,也有了更多对东方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我相信,这部剧将会继续在观众中掀起一股“陈情令热潮”,让更多人感受到东方文化的魅力和思想的力量。

陈情表原文及翻译篇五

人们常说“忠则《出师》,孝则《陈情》”。被誉为千古美文的《陈情表》,是李密因祖母年老多病,须由自己侍奉,暂不能应征做官,而向晋武帝陈述衷情的表。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欲先尽孝而后尽忠是这篇表的主旨。作者处处围绕这个主旨摆事实,诉真情,论道理,将事、情、理巧妙穿插,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一、叙“辞不就职”的种种事由

1、 家庭的不幸

开篇“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字,极其概括地定出了作者年少时的不幸。接着细致地描绘了“险衅”、“闵凶”的具体内容。其不幸表现有三:

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不幸之一。

b、“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不幸之二。

c、“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不幸之三。

这诸多的不幸,让人深切地感受到“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2、祖母的病情

李密在文中反复强调祖母的病:第一段的“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的“刘病日笃”,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真是“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这样反复强调中,让我们感觉到李密的孝情是特定情境下的非同一般的孝情了。

3、朝廷之优礼

先写州郡两次推荐:“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因“辞不赴命”接着又是“诏书特下,拜臣郎中”,不久又“除臣洗马”,后两次官职的任命,是由皇帝、朝廷直接下达,而且都是委以重任。

上述种种事由,都是李密抒写“不能废远”的拳拳私情的前提。

二、抒“不能废远”的拳拳私情

叙事之余,李密借用巧妙的抒情方式,将内心种种复杂的情感层层展开,其拳拳私情抒写得淋漓尽致。

1、因“沐浴清化”而对朝廷深深的感恩之情

文中不乏对武帝对朝廷的颂词,对自己深受其恩的最大感激。叙述朝廷的优礼之后,李密写到“非臣陨首所能上报”,极为诚恳、委婉、谦恭地表达了内心无比感恩戴德的情怀;文末“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保证,更诚挚地表达了作者对晋武帝生死相报的无限忠诚和万分感激之情。

2、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

作者先写从朝廷到州郡,到县的各级统治机构,接连着“责臣”、“催臣”、“临门”、“急于星火”,这些短句,非常精练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无可阻遏的催命图,面对这样一幅催命图,作者陷入了两难处境:“欲奉命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徇私情,则告诉不许。”因而“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这个结论含蓄精警,既有对武帝的忠敬之心,又有对祖母的孝顺之情,更写出了封建知识分子忠孝不能两全的窘境,将内心的忧惧写得入情入理。

3、因“刘病日笃”而割舍不下的尽孝之情

文章开篇就叙述了李密年少时的不幸遭遇,并不是用自己的不幸来赚取一把同情的泪,而是让读者体会到:一个失怙失恃又无叔伯兄长并且体弱多病的孩子,他的成长,饱蘸了祖母多少关顾之爱,倾注了祖母多少矜悯之情,耗费了祖母多少操劳之力。这也是李密日后虔诚尽孝的情感基础。如今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褥”,作为祖母唯一的依靠,在祖母其病日笃,“朝不虑夕”的时候,又怎能不尽孝道,弃祖母于不顾呢?所以“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可见李密对祖母感情的深切、侍奉的殷勤。李密将自己对祖母的这份孝情大肆渲染,造成一种感人至深的情境,让人深深感受到“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这种种情感,尽孝之情才是中心。忧惧之情和感恩之情,从正反两面突出了李密对祖母孝情的深厚,都是对李密深挚孝情的铺垫。

三、阐“愿乞终养”的条条理由

李密在叙之以事,动之以情之后,进一步晓之以理。委婉地提出了“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的理由:

1、圣朝以孝治天下,成全李密是以孝治天下的一个范例。

3、尽节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臣密今年四十又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由此得出结论“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这一结论清楚地陈述了“报国恩”与“循私情”只是为时极短的矛盾,稍稍从长远着眼就根本不是矛盾了。也就合情合理、水到渠成地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的要求。

整篇文章,李密于事于情于理都写得娓娓动人,最突出的是李密所陈之情,发自内心,出自肺腑,动人心魄,催人泪下,让晋武帝叹为观止,霁怒为怜,予以怀柔,终于恩准了李密的请求,并“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陈情表原文及翻译篇六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李密的.《陈情表》。

宋代学者说:“读诸葛亮《出师表》不堕泪者,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堕泪者,必不孝。”

《古文观止》也评价,这篇文章吐露的是“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篇流传千古的至孝美文。

二、 读课文

文言文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朗读这篇文章。诵读

时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你领悟到感情。(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前教师先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读后要稍加点拨)

三、 分析文章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陈情表”,“表”这种文体,我们在初中就接触过,学习过《出师表》,表:古代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为劝谏、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

1 ) 本文既然课题为《陈情表》,是谁陈情?

明确: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 )向谁陈情?

明确: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 )陈什么情?

明确: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那围绕着三个人物的关系,李密都陈述了哪些方面的情呢?

明确:文中李密陈述的自己对祖母的孝情,对晋武帝的忠情,还有自己内心当中因身世凄苦,因不能做到忠孝两全而产生的苦情、为难之情。

研读课文的第一段。

5 )看看李密是如何来陈述这些“情”打动晋武帝的。

开头两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因为命运不好,从很早的时候就遭遇了不幸的事情。)

这句话在这一段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总摄、统领的作用,统领全段)

为什么说是统领全段呢?李密都遭受了那些不幸?

明确:四层不幸

一层:父死母嫁。

二层:从小就体弱多病,祖母照顾。

三层:家中人丁衰微。

四层:祖母长年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

明确:让晋武帝了解自己的苦处,并以此表现祖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情深似海,希望借此能够打动晋武帝,博得他的同情,使其能设身处地为自己想想,不再征召自己出仕。 作用:辅垫。

7)在感情基调方面这一段又有什么作用?

明确:奠定了文章悲凉的感情基调,让晋武帝一开始便落入了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所以应该读出(沉重、凄苦),读第一段。

研读课文第二段。

8 )李密本不能出仕,但朝廷却又对他步步紧逼,朝廷逼迫的句子是哪些?

明确:“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9 )李密陷入了怎样的处境当中?课文是怎么说的?(“臣欲奉诏奔驰……实为狼狈”)

进退两难的窘迫境地。“进”难在哪?“退”又难在哪?(进则无以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退则不能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

10)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明确: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读第二段)

研读课文第三段。

明确:提出一个终养祖母的“理论依据”,晓之以理,使之合情合理有合法。

明确:“臣少仕伪朝,历职朗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中心意思就是想说:自己现在不出仕做官,绝不是要保守什么名节,唯一的原因就是祖母年纪大了,已经气息奄奄,朝不虑夕了。况且我对新朝给我的恩遇,充满了感激,我一个亡国贱俘,怎么敢有什么非分之想呢。

这一部分主要是“晓之以理”了,于情于理,我李密对祖母都应是“区区不能废远”,让人无法拒绝这合情合理的请求。

(读第三段)

研读课文第四段。

明确:先尽孝,后尽忠。文中: “臣密今的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及文章最后李密再表忠心:“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暗示自己一定会在尽孝后再尽忠,彻底打消皇帝疑虑,进而达到了陈情的目的。

四、结束语:《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微薄但却真实的回报。

五、作业:

陈情表原文及翻译篇七

本文只是就晋武帝征召他出来做官一事,陈说他不能立即应诏赴职的原因。但在陈述时,却委婉尽情,感人至深,是一篇有浓厚感情色彩的抒情名作。全文可分三段。

第一段:从篇首至“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叙述自身遭遇的不幸和祖母疾病在身的困境。“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已属孤苦可悲;“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更是令人辛酸!由于自幼就失去了双亲的抚爱,又无远亲近友相助,只有祖母“悯臣孤弱”,全靠祖母“躬亲抚养”,从“臣多疾病,九岁不行”,直到长大成人。而祖母又是“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带着病身把自己抚养成人,就更为不易。穷困孤苦,触景伤怀。祖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恩深似海;自己对祖母的感情也特别深厚,“臣侍汤药,未曾废离”。作者在此陈述自己的不幸遭遇,以及与祖母的深厚感情和亲密关系,旨在以此作为请求暂缓赴任的理由,以期得到晋武帝的同情和谅解。

第二段:从“逮奉圣朝,沭浴清化”至“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叙写欲奉诏就职,而祖母病情日笃,实为进退两难。这段则就自己身受“圣朝”的清明教化和皇上对自己的器重,来剖白自己终身难报的心迹,以表明自己并非无奉诏就职之心,只是因为“刘病日笃”,才把自己弄得进退两难。这又把他那种既要向皇上尽忠,又要向祖母尽孝的矛盾心情和不得已的苦衷,委婉尽情地写了出来。所以,如果说在第一段里侧重于表达母孙之情,那么在第二段里则在母孙之情的基础上推进到君臣之情,从而引出既要尽忠,又要尽孝,一时难于解决的矛盾。然而在第一二两段里,又集中一个“孝”字进行叙说。“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是从“孝”字立论的;“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也是从“孝”字立论的。事亲孝,不仅为当时社会舆论所称誉,而且也为当时统治阶级所提倡,“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就说明了这一点。这就为第三段进而写“圣朝以孝治天下”打下了基础。

第三段: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至篇末。叙写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关系,说明并非自命清高,表白日后效忠之心。本段开头论说“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就为他尽孝祖母找到了依据,同时也为他不能立即奉诏赴职作了言之有理的开脱。进而又从几层意思加以阐发。就“圣朝”的恩德来说,“凡在故老,犹蒙矜育”,都能受到照顾,“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就更不在话下了。这既是对晋武帝的歌颂,也是以此为口实,使晋武帝不至于强行自己赴职。再就自己的处世态度来说,在蜀汉供职的时候,就是想做官显达的,从来不想去做一个自命清高的人。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亡国之臣,而又特别受到皇上的提拔和优厚待遇,就更不敢迟疑不决,产生别的想望了。这番话,既是实事求是,又符合情理,足以解除晋武帝对自己可能产生的误解。接着,就祖母的近况及其尽孝一端加以叙说。“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又是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这使晋武帝不得不作考虑。再就时间的长短来说,“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九十有六”,是臣尽忠于皇上之日方长,而尽孝于祖母之日尤短。乌鸦反哺,尚有私情,又何况为人呢?所以“愿乞终养”,以报祖母之恩,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这又把效忠皇上和报养祖母二者作了对比,既要并行不悖,又有先后缓急,说得真挚恳切,情深意长。进而又述说自己之所以不能立即奉诏就职,实有辛酸苦楚。这辛酸苦楚,“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就是“皇天后土”也“实所共鉴”。最后以请求的口吻,希望皇上怜悯自己的愚拙之诚,应允自己奉侍祖母享尽天年之愿,并表日后将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以报皇上的心迹。

从上述段落分析里不难看出,全文自始至终围绕一个“孝”字大作文章,但又不离一个“忠”字。对孝与忠的陈述,又是层层深入的。陈述尽孝,先是说“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只是道出他奉养祖母的行动和感情;继而说“刘病日笃”,使自己遂有“苟顺私情”,不忍离去之心;最后则说祖母危在旦夕,更使自己“不能废远”,直至表白“愿乞终养”。随着祖母病情的日益加重,使自己不忍离开和不能离开之情越来越深。陈述尽忠,也是一样。先是写“逮奉圣朝,沐浴清化”,称颂时代的清明,且有“奉诏奔驰”之念;继而则表露感恩戴德,生死以报之心。感情同样是越来越深的。这种逐步加深地抒情表意的方法,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既表达了他与祖母相依为命,不能分离的情怀,也表达了对晋武帝的一片忠贞;既达到了为祖母送终尽孝暂缓赴职的目的,也博得了晋武帝的同情和谅解。本文之所以富有感染力,除了逐步深入地委婉陈辞而外,还在于作者在陈述中抒发了浓郁深厚的感情。

在本文里的作者,是一个忠孝双全、两尽其美的形象。他的作为,是按照儒家的所谓“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伦理道德行事的,所以它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后来晋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并在生活上给予优厚照顾,正说明了这一点。

文笔简洁流畅,语言生动形象,也是本文的最大特色。诸如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形容孤苦无依,用“星火”形容形势急迫,用“奔驰”形容迫不及待,用“狼狈”形容进退两难,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形容垂危之状,都异常生动形象。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恰切地表达了思想感情,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这些富有生命力的语言,至今还被人们所引用,可见影响之深远。

陈情表原文及翻译篇八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臣李密言: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子小的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无*,一直到成家立业。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而刘氏很早就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些时候太守逵,推举臣下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秀才。臣下因为没有人照顾我祖母,就都推辞掉了,没有遵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地位卑下的人,能够去服待太子,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怠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十万火急,刻不容缓。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又不见准许。我是进退维谷,处境十分尴尬。

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还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而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本来图的就是仕途通达,无意以名誉节操来炫耀。现在我是一个低*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但是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样子,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相濡以沫,正是因为这些我的内心实在是不忍离开祖母而远行。臣下我今年四十四岁了,祖母今年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企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

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至诚的心,满足臣下我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闻达。

陈情表原文及翻译篇九

1、“表”是一种文体,了解这种文体的特征。

2、古人以“忠孝”为先,却又往往忠孝不能两全,注意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3、文章写作的对象是皇帝,所以既要说得天衣无缝又要极尽委婉。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衰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的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选》卷三十七题作《陈情事表》。

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篇《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

李密所陈之情,无非是孝养祖母,这属于封建道德范畴。我们推举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在此,而是从批判继承的意义看,觉得这篇文章尚有可取之处,堪称西晋散文的名篇。

第一,表现真实的感情。

《古文观止》选这篇文章评说:“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李密从小失去父母,是祖母刘氏一人抚养成人的,这种孝亲的关系自然不可分离。所以作者首先从这里写起。他先写自己,从小孤弱,亏了刘氏的抚养。而且“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这里见出刘氏的辛苦。再写刘氏,“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时候只有密来服侍照应。刘与李密这不可分割的关系说到了,这还不够,作者还补充特殊的具体情况,这就是他家“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处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环境里,祖母的依傍关系是分离不得的。最后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刘氏晚年垂危的景况,现太应上文,归结到这自然而然的情势:“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情感是真实的,而且深切的。所以古人评说:“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父凿痕。”(《冷斋夜话》引李格非语)更有评说:“此段写尽慈孝,使人读之欲涕。”(《古文观止》批注)

第二,说出有力的道理。

事情一开始,就在李密面前出了一个难题。我们知道,李密原是蜀国的郎官,蜀亡于职,会不会使晋“疑其以名节自矜”?再者,在此陈表之前,已经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所以李密写这篇陈情表,就非得动脑筋把道理陈述清楚不可,把真实情况摆开不可。他在陈述暂不能出仕的理由时,先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入手,而后折入本意:“况臣孤苦,特为尤其!”也就更有力量。这篇文章的一怪意思。接着又说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耳,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然后文章又一转折,空出主意:“但以刘伯日薄西山,卸息奄奄,人命危少,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年余,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样就使道理更周全,表达了自己矛盾的心情;既消除了对方的怀疑,也使自己的意思因得到衬托而更鲜明。

1、逻辑严密

作者李密,因父早亡,母改嫁,自己归祖母刘氏抚养。曾拜蜀的重臣谯周为老师,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为郎。晋泰始初,始被征召为太子洗马,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后刘氏死,方入京任太子洗马,出为温县令,官至汉中太守。

严密的逻辑,真实的理由在曲折推进中得到清楚的表现,而陈述又是那样委婉,衷曲又是那样令人同情,文章章法又显得摇曳多姿。《丽泽文说》曾指出:“文章贵曲折斡旋。”

2、章法多变

说理之文有直有曲。思路豁达,曲令释精微,辨析透彻,都得根据说的对象和文章所在表达的内容的需要而定。一篇文章讲究顿挫、跌宕、抑扬、迂回等等。就不单是形式上一种技巧,或只是章法的变化了,它有更恰当、更委婉的说理作用。

完成一课三练。

教学任务:补充文化常识;讲解练习。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讥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文档为doc格式

陈情表原文及翻译篇十

独立研读文本《陈情表》。依据导学案要求,做好标记和勾画。

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体会李密祖孙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美德;

2、理清课文思路,学习本文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

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

2、学习本文高超的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景导学

“忠则出师,孝则陈情”,我们今天来感受一下李密的拳拳赤子孝心。

一、作者及相关知识

1、“表”:这种文体,我们在初中就接触过,学习过《出师表》,表:古代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为劝谏、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

2、作者: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二、朗读疏通课文,归纳知识点

1、第1段

2、第2段

3、第3段

4、第4段

三、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文章脉络。

探究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章的艺术手法。

2、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重点难点

1、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注意以传记的方式说理、用类比说理、用鲜明对比说理的特点。

2、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意义。

情景导学

结合现实,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以小组为单位,大家交流探讨。

学习活动

一、深入学习理解《陈情表》

1,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陈情?

2,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所陈何情?想达到什么目的?

3、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4、题目中的“情”字有几层含义?

5、讨论: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陈情表原文及翻译篇十一

1、“表”是一种文体,了解这种文体的特征。

2、古人以“忠孝”为先,却又往往忠孝不能两全,注意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3、文章写作的对象是皇帝,所以既要说得天衣无缝又要极尽委婉。

文章的逻辑严密和章法多变的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一、题解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衰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的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选》卷三十七题作《陈情事表》。

二、课文分析

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篇《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

李密所陈之情,无非是孝养祖母,这属于封建道德范畴。我们推举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在此,而是从批判继承的意义看,觉得这篇文章尚有可取之处,堪称西晋散文的名篇。

第一, 表现真实的感情。

《古文观止》选这篇文章评说:“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李密从小失去父母,是祖母刘氏一人抚养成人的,这种孝亲的关系自然不可分离。所以作者首先从这里写起。他先写自己,从小孤弱,亏了刘氏的抚养。而且“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这里见出刘氏的辛苦。再写刘氏,“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时候只有密来服侍照应。刘与李密这不可分割的关系说到了,这还不够,作者还补充特殊的具体情况,这就是他家“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处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环境里,祖母的依傍关系是分离不得的。最后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刘氏晚年垂危的景况,现太应上文,归结到这自然而然的情势:“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情感是真实的,而且深切的。所以古人评说:“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父凿痕。”(《冷斋夜话》引李格非语)更有评说:“此段写尽慈孝,使人读之欲涕。”(《古文观止》批注)

第二, 说出有力的道理。

事情一开始,就在李密面前出了一个难题。我们知道,李密原是蜀国的郎官,蜀亡于职,会不会使晋“疑其以名节自矜”?再者,在此陈表之前,已经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所以李密写这篇陈情表,就非得动脑筋把道理陈述清楚不可,把真实情况摆开不可。他在陈述暂不能出仕的理由时,先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入手,而后折入本意:“况臣孤苦,特为尤其!”也就更有力量。这篇文章的一怪意思。接着又说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耳,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然后文章又一转折,空出主意:“但以刘伯日薄西山,卸息奄奄,人命危少,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年余,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样就使道理更周全,表达了自己矛盾的心情;既消除了对方的怀疑,也使自己的意思因得到衬托而更鲜明。

三、鉴赏要点

1、 逻辑严密

作者李密,因父早亡,母改嫁,自己归祖母刘氏抚养。曾拜蜀的重臣谯周为老师,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为郎。晋泰始初,始被征召为太子洗马,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后刘氏死,方入京任太子洗马,出为温县令,官至汉中太守。

严密的逻辑,真实的理由在曲折推进中得到清楚的表现,而陈述又是那样委婉,衷曲又是那样令人同情,文章章法又显得摇曳多姿。《丽泽文说》曾指出:“文章贵曲折斡旋。”

2、 章法多变

说理之文有直有曲。思路豁达,曲令释精微,辨析透彻,都得根据说的对象和文章所在表达的内容的需要而定。一篇文章讲究顿挫、跌宕、抑扬、迂回等等。就不单是形式上一种技巧,或只是章法的变化了,它有更恰当、更委婉的说理作用。

臣李密上奏道:我因为命运不好,早年遭到父丧,才生下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而逝世了。将近四岁的时候,舅舅改变母亲守节的志向,逼迫她改嫁。祖母刘氏可怜我孤苦幼弱,亲自抚育我。我小的时候多病,九岁还还会走路孤单困苦,直到成人,既没有叔伯,又没有兄弟。门户衰败,神分浅薄,晚年才有了子女。外没有远近的亲戚,内没有照应门户的僮仆。孤单一个,只有自身和影子互相慰问。而祖母又早年患了疾病,经常躺在床席上,我捧汤煎药,从来没有离开。

到了本朝,我承受了清朝的教化。起先太守逵,访察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荐我为秀才。我因无人侍奉祖母,辞谢不能从命。接着诏书又特地发焉,任命我为中官。不久又蒙受国恩,任命我为太子的属官。名胜我这样的微贱的人,顿时升为东官的侍讲,这是我割下头颅来也报答不了的。我写了章表呈报自己的情况,责备我回避任职,怠慢朝廷。郡县层层逼迫,催我上路赴任。州官到我家里,简直是十万火急。我本想接受皇帝的旨意马上去京,可是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严重;本想苟且顺从私情,向上官申诉却不被允许。我简直是进退维谷,实在狼狈。

我想圣朝是以孝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遗老,还蒙受着怜悯养育。何况我是这样孤苦,尤其厉害。而且我年轻时曾给前朝服务,在尚书官衙做过一些职务。本意是想在官场上得到发展,并不讲究什么声名气节。现在我是个亡国的俘虏,既微贱又鄙陋,过分地蒙受现在朝廷的破格提拔,得到很照顾,怎样犹疑不决,有什么非分的企图呢?但因祖母日落西山一般只剩下一丝气息,生命危险,朝不保夕。我没有祖母抚育,不会有今天;祖母没有争,不能终残年。我们祖孙二人,相互依靠着生存,所以我一刻也不能离开祖母而远行。臣子李密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已经九十六岁,所以我报效皇上的日子还长着呢,而报答祖母刘氏的时间很短了。尽乌鸦反哺这一点私情而已,希望能给我对祖母养老送终的机会。我的苦衰,不独蜀地人士和两州长官知道,就是天地也都看到的。希望皇上可怜我这愚诚之心,满足我这微小的志愿,或许能使祖母万幸,终于晚年得到保养。我活着就要为皇上拚死效力,死后也要结草报恩。我有说不尽象态犬马一们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奉上表章让皇帝得知。

陈情表原文及翻译篇十二

一、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指导学生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

三、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思考:为何“陈”?“陈”什么?

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

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5.小结: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一)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二)讨论: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忠”和“孝”或“义理”?

(三)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教案点评: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因此,本设计便从思考“情”之内涵出发,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案示例二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时数:3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委婉的方式。

陈情表原文及翻译篇十三

一、 导入 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指导学生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

三、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

一、齐读课文,思考:为何“陈”?“陈”什么?

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

二、 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

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5.小结: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一)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二)讨论: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忠”和“孝”或“义理”?

(三)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教案点评: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因此,本设计便从思考“情”之内涵出发,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案示例二

教学目标 :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时数: 3 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委婉的方式。

陈情表原文及翻译篇十四

1、“表”是一种文体,了解这种文体的特征。

2、古人以“忠孝”为先,却又往往忠孝不能两全,注意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3、文章写作的对象是皇帝,所以既要说得天衣无缝又要极尽委婉。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衰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的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选》卷三十七题作《陈情事表》。

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篇《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

李密所陈之情,无非是孝养祖母,这属于封建道德范畴。我们推举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在此,而是从批判继承的意义看,觉得这篇文章尚有可取之处,堪称西晋散文的名篇。

第一, 表现真实的感情。

《古文观止》选这篇文章评说:“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李密从小失去父母,是祖母刘氏一人抚养成人的,这种孝亲的关系自然不可分离。所以作者首先从这里写起。他先写自己,从小孤弱,亏了刘氏的抚养。而且“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这里见出刘氏的辛苦。再写刘氏,“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时候只有密来服侍照应。刘与李密这不可分割的关系说到了,这还不够,作者还补充特殊的具体情况,这就是他家“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处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环境里,祖母的依傍关系是分离不得的。最后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刘氏晚年垂危的景况,现太应上文,归结到这自然而然的情势:“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情感是真实的,而且深切的。所以古人评说:“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父凿痕。”(《冷斋夜话》引李格非语)更有评说:“此段写尽慈孝,使人读之欲涕。”(《古文观止》批注)

第二, 说出有力的道理。

事情一开始,就在李密面前出了一个难题。我们知道,李密原是蜀国的郎官,蜀亡于职,会不会使晋“疑其以名节自矜”?再者,在此陈表之前,已经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所以李密写这篇陈情表,就非得动脑筋把道理陈述清楚不可,把真实情况摆开不可。他在陈述暂不能出仕的理由时,先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入手,而后折入本意:“况臣孤苦,特为尤其!”也就更有力量。这篇文章的一怪意思。接着又说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耳,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然后文章又一转折,空出主意:“但以刘伯日薄西山,卸息奄奄,人命危少,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年余,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样就使道理更周全,表达了自己矛盾的心情;既消除了对方的怀疑,也使自己的意思因得到衬托而更鲜明。

1、 逻辑严密

作者李密,因父早亡,母改嫁,自己归祖母刘氏抚养。曾拜蜀的重臣谯周为老师,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为郎。晋泰始初,始被征召为太子洗马,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后刘氏死,方入京任太子洗马,出为温县令,官至汉中太守。

严密的逻辑,真实的理由在曲折推进中得到清楚的表现,而陈述又是那样委婉,衷曲又是那样令人同情,文章章法又显得摇曳多姿。《丽泽文说》曾指出:“文章贵曲折斡旋。”

2、 章法多变

说理之文有直有曲。思路豁达,曲令释精微,辨析透彻,都得根据说的对象和文章所在表达的内容的需要而定。一篇文章讲究顿挫、跌宕、抑扬、迂回等等。就不单是形式上一种技巧,或只是章法的变化了,它有更恰当、更委婉的说理作用。

完成一课三练。

教学任务:补充文化常识;讲解练习。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讥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 (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陈情表原文及翻译篇十五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把忠《出师表》当成了忠的标准,则把《陈情表》当成了孝的典范,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板书“忠孝”二字)

同时注意寻找古今异义词,等待汇报交流。并划出文意不明白处以提问。(10分钟)

学习活动:条理缜密的构思品读精粹的语言

1.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请作者究竟处在一种怎样的矛盾境地。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尽孝)?能否对这种尽孝的必要性作点解释。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尽忠)?能否对这种尽忠的必要性作点解释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可能司马氏王朝的猜疑,招来杀身之祸。李密是如何,变被动为主动的。提出“区区不能废远”的。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消除武地帝的猜疑。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对偶句式: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表意严密完整。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5.小结:

四字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成 语:丰富了中国的语言。

(一)通过一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引导:

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

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1背诵全文

2题目中的“情”字有几层含义?

3.讨论: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陈情表原文及翻译篇十六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於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
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於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
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馀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原文及翻译篇十七

李密上《陈情表》后的经历及后人:

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臬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钱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

赐字宗石,少能属文,尝为玄鸟赋,词甚美。州辟别驾,举秀才,未行而终。兴字隽石,亦有文才,刺史罗尚辟别驾。尚为李雄所攻,使兴诣镇南将军刘弘求救,兴因愿留,为弘参军而不还。尚白弘,弘即夺其手版而遣之。兴之在弘府,弘立诸葛孔明、羊叔子碣,使兴俱为之文,甚有辞理。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中华书局出版)

感天动地赤子情

——《陈情表》分析

魏家俊

《陈情表》这篇文章一点都不讲究构思,作者把自己的困苦处境不厌其烦地从幼年的生活经历说起,而把要说的真正的意思,也就是“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这句请求的话,放到文章的最后,完全是平铺直叙。但是,这里却表现出作者写作时颇费思忖。他需要在这篇上奏给新王朝的皇帝的表文中,委婉地推辞皇帝的征聘,这就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忠和孝的关系;二是情和理的关系,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请求站得住脚。

首先看忠和孝的关系。中国有句古语,叫“忠孝不能两全”,对李密来说,这句话还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他要用对祖母的孝,来掩饰对已经被晋王朝灭亡了的蜀国的“忠”和不能去为这个被视为篡夺了正统王位的晋王朝尽“忠”,所以,作者就要把自己需要尽孝的理由说得非常充分,不能引起新王朝的皇帝的反感。因此,贯穿全文的就是一个理由:祖母年老多病,无人照料,自己尽孝就是无可置疑的了。这样,从第一段的“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到第二段里的“刘病日笃”,再到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和第四段的“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主线分明,一气贯穿,而且经过这样的反复强调,也让人觉得情真意切,容易赢得皇帝的同情。

其次,是情和理的关系。在这篇文章里,说理不是主要的内容,因为只有把感情表达得充分了,才能让皇帝由情的感动而产生对理的接受。而文章里要说的“理”,无非就是那句“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由于有了前面对祖母年老体弱的描述,使人已经对作者的困境有了充分的同情和理解,这里的“理”也就很自然地可以接受了。所以,我们可以说,这篇文章为以情说理、融理于情、情动理明的写作方法提供了十分成功的样本。

(选自《名作欣赏》xx.8)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待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如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幼而孤,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

(选自欧阳修《泷冈阡表》)

阅读提示:本文作者生动地写出了自己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依靠母亲辛勤抚育,以及父亲为官处世,正直忠厚、表里如一的态度,并真切地表达了作者为官做宰能坚持操守,不苟合于世,完全有赖于父亲的遗训和母亲的教诲。文章不事藻饰,感情真挚缠绵、催人泪下。

戏剧的阅读与鉴赏之九:话剧与戏曲

话剧在欧美各国统称为戏剧,传入我国后,为了同我国传统的表演艺术——戏曲进行区别,特称之为话剧,话剧是说话的艺术,以说话和动作为主要表演手段,和我国传统戏曲有异也有同。

首先,从它们的发展来看,两者既相似,又有着不同,西方戏剧的渊源可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伟大的希腊人民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戏剧艺术,并且产生了一大批著名的戏剧诗人和戏剧理论家,它同样也来源于民间,来源于劳动,和古老的宗教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虽然它的发端要比中国戏曲晚一些,但它的发展是极为迅速的,古希腊戏剧的形成和成熟却要比中国古老的戏曲早约16xx年。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样也是一步步在综合其他艺术的特点上逐步提高和完善的,它的成熟同样也离不开统治者的提倡、文学作家的参与、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但西方戏剧诞生的同时,也出现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这为它的繁荣和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结构上,西方戏剧和中国传统戏曲大同小异,西方戏剧一般分幕,幕中有场,中国戏曲则分为“折”和“出”。话剧有过场,戏曲有楔子,基本过程都是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组成,不过,西方戏剧较中国戏曲简洁明了,一般没有前面的敷演剧情,而是直接入戏。

话剧艺术的表演重在说话和动作,以写实为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布景的使用力求逼真,道具也必须是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生活,演员在表演时,特别注意讲究说话的艺术,无论是刻画人物,展示剧情,还是表达主题,都要靠剧中人说话来完成。所以,话剧的语言更接近于生活,而中国戏曲对于布景的设置则不作更具体的要求,常常是一桌一椅,至于各种效果的演示,则全靠演员的虚拟动作来进行。程砚秋先生曾在闷热的夏日演出《六月雪》,朔风起时,则全身颤抖,而脸上却不见一粒汗珠。至于人物性格的完成,主题的表达主要是通过唱词加动作,包括虚拟、夸张的脸谱、服装来体现。例如屋子的设置,话剧则要在舞台上用布景做成屋子的形状,摆上床、桌、椅等实景,而中国戏曲舞台上则空无一物,开门、关门、躺、卧、吃、睡等都是用虚拟动作来体现。但是,话剧传入中国后,和中国戏曲共同发展,自然也互相融合,互相促进,话剧也汲取了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些虚拟动作,来增强对人物的刻画,中国戏曲也吸收其布景的艺术,增强了直观性。话剧也引入了唱词,用歌唱的形式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关汉卿》中的“双飞蝶”。戏曲艺术也吸收其说话艺术,对道白进行了艺术加工,使其更接近于生活,尤其是现代戏,则不再使标志性的化妆和脸谱、固定的服装来夸张人物的性格,更进一步地贴近生活。

总之,随着中外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两者将会取长补短、互相吸收、加强融合,为戏剧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繁荣进行共同的努力。

陈情表原文及翻译篇十八

设计说明:

教学目标:

2、通过诵读,理解所陈之情,体会陈情的方式

3、品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蕴含的真挚感情

2、点拨法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领会文中蕴含的拳拳真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二、初读课文(学生读完后,教师做诵读指导,同时做正音指导、点拨句读)

教师范读第一段,指名学生朗读第二、三段,全班齐读第四段

(要求:诵读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三、再读课文、缓读领会:

(要求:缓慢诵读、圈点勾画参照课文注释还不能完全理解的字、词、句,师生共同解决)

四、三读课文、速读课文,思考:

(1)、李密为何陈情,陈情所遇到何种困难(要求:用原文语句作答)

陈情的缘由:愿乞终养(陈情是为了达到“奉养祖母,暂不出仕”的目的)

所遇到的困难: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进退两难)

(2)、把李密所陈之情用最精炼的词语概括出来

所陈之情:中国古代最传统的两种感情:忠情、孝情

五、四读课文

品读鉴赏文本,挖掘文本的内涵:(要求:小组合作、逐段探究)

提问:李密是如何陈情的?

(一)赏析第一段:

(在理解李密身世悲苦的基础上把握朗读时凄苦、悲凉的语速、语调)

1、本段中总括的句子: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对“险衅”“ 闵凶”如何展开的:(在文中找出原话并且对所陈之情加以概括)

身世凄苦:

人丁衰微:

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这段文字的内容,作者写得凄苦而悲凉,以致使晋武帝对他由恼怒化为同情怜悯)

(二)赏析第二段:

找出朝廷对李密征召的词语和李密对被征召的态度的语句,此段李密向晋武帝所陈之情

朝廷对李密征召的词语:察、举、拜、除

李密对被征召的态度的语句:辞不赴命,辞不就职

(三)赏析第三段:李密是怎样进一步说服晋武帝,以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的?

1、讨论本段第一句话的作用(伏惟圣朝以孝治天)

2、引导学生理解“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含义

(四)赏析第四段:

本段的层次如何划分

两个层次:第一层表明自己陈情的目的,第二层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忠心

1、本段开头指出“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的作用

2、本段中,作者直接表现陈情目的的语句

“愿乞终养”

2、理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一句的含义

七、板书设计:

陈 情 表

李 密

不幸遭遇,诉祖孙之情

进退狼狈,诉两难之情

孝治天下,找出理论依据

先尽孝后尽忠,解决办法

陈情表原文及翻译篇十九

教学目的:

1.通过对重点字词的探究,了解文中蕴含的情感,梳理文章的`脉络

2.通过配乐朗诵全文,感知本文陈情于事、悲恻动人的风格特点,体悟本文独特的魅力

3.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激发对古文的兴趣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多媒体辅助

一、导入课题,了解文体

以补充书下的注释,写作的时代背景导入

1.写作背景简介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

2.表

表是古代臣子陈述己见的奏章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是劝进、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在于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如诸葛亮的《出师表》补充:这类文章战国时称书,汉代分为四类:章、奏、表、议其中“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二、咬文嚼字,追根溯源

1.探究“臣、陛下、除”,了解典故“结草衔环”

总结:晋武帝有招揽之心,李密言有报恩之意

2.紧扣文本分析李密和祖母的境况重点探究“吊”“夙婴疾病”“圣”

总结:李密用“孝”来力辞不就

3.“孝”是优良传统,引《诗经》

三、诵读涵泳,体味真情

四、归纳重点,总结全课

总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陈情表原文及翻译篇二十

陈情表教案

语文组公维玮

一、课前预习指导

2、分组让学生查找关于李密的相关资料及有关后人对这篇文章的评价

2、根据对文章的理解,概括文中的感情。对祖母的孝情和对皇上的忠情。

二、课堂教学步骤

(一)明确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3、学习融情于事的特点

4、赏析语言

(二)导入

请学生介绍关于自己查找到的关于李密以及相关的评价。

学生a:李密(224~287),名虔,字令伯,晋初散文家。武阳(令四川彭山县)人。

学生b:后人评价这篇文章“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

教师补充:

1、李密生平: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氏改嫁,幼小的李密被祖母刘氏收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长于《春秋左氏传》。曾仕蜀汉侍郎。蜀之后,秦治三年(公元267年),晋武帝立太子,征李密为太子洗马。晋武帝曾几次征诏,均辞命不从。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2、背景:这篇散文选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原题为《陈情事表》。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李密是一个亡国贱俘,四次征诏,四次拒绝,这就很容易使武帝产生疑虑,以为李密是怀念旧朝、不满新朝,才会采取这样坚决的态度。在封建社会里,违抗君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更何况是一个“至微至陋”的蜀汉降臣。而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两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三)诵读课文,梳理全文

诵读课文,解决语言难点,读懂文意,结合课文语句,体会文章深沉的情感。

1、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解决字词,然后回答问题

教师:本段中,作者用在自己身上的形容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孤”字

教师: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孤”?

学生: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外无期功强劲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

学生试背比赛

2、学生朗读研习第二段,讨论以下问题

请同学们讨论把这一段分为三个层次

学生:第一层“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

第二层叙述州郡朝廷优礼的事实。

第三层明确提出奉诏奔驰和孝养祖母的矛盾,给下文留下悬念

教师:这一段写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而自己却由于祖母供养无主,不能奉诏的两难处境。

3、第三段。第三段的.感情不只一种,找出不同的感情,并简要分析。

学生: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孤弱之恩。

教师:正是这两种感恩之情,让作者陷入了前文所说的狼狈之境,两难之情。

教师:本段第一句话在全段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提出一个终养祖母的“理论依据”,使之既合情合理又合法。

教师:作者接着提起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是闲笔?结合《陈情表》一文第一读者的特殊身份,深入探讨。

学生:从历史背景上看,双方关系微妙。作者是前朝官员,陈情的对象是今朝的君主,为打消对方的疑虑,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人生目标就必须表明,此处一笔,不着痕迹,但却正是问题关键所在。

4、第四段,讨论以下问题

学生:“尽节”“报养”

(2)学生齐读、试背

5、总结讨论:结合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文中有哪些含义

学生:事实衷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

(四)研读全文

1、复习提问全文文言知识,进一步探究原文

2、教师设问,学生讨论作答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学生: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

(2)请大家把作者的矛盾境地读出来。(注:学生有难度)

分解问题什么地方写了“孝情”?什么地方写了“忠情”?

学生:“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3)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两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情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请同学们讨论李密是如何化解毛盾,便被动为主动的。

教师:孝情――身世孤苦悲凉――祖母情深似海――祖母病笃尽孝日短

忠心――沐清化蒙国恩――圣朝恩重如山――孝治天下尽忠日长

揭示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教师:晋武帝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学生: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教师:坐着一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进校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学生:尽忠日长,今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

5、思考: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学生:不好。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

(五)赏析语言

1、四字骈句,间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多母志”

2、对偶句

3、比喻贴切(形象生动感强浓烈富有感染力)

“刘日薄西山”

“乌鸟私情”

请学生总结本课成语

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结草衔环

(六)结束语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