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教学论课程的心得体会 教学课程心得体会(汇总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30 17:07:03 页码:14
2023年教学论课程的心得体会 教学课程心得体会(汇总9篇)
2023-10-30 17:07:03    小编:影墨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教学论课程的心得体会篇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教育已经成为了我们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教学课程的质量,则影响着我们教育的成果。在教学活动中,我也有了一些心得体会,结合教学课程的一些具体要素,下面我将叙述我的感想与经验。

第一段:课程目标的制定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制定好课程目标。教材和内容确实是重要的基础,但是没有具体的目标,就如同行路没有目的。制定目标需要考虑的因素有课程定位、学生学习特点及能力、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等等,而且目标必须要达到可量化的标准。如此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科学地完成学业,还可以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的趋势和方向。

第二段:课程设计的实际操作

其次,课程设计的实际操作也是重要的一环。建议教师在制定课程内容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处理,以达到针对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课程内容也应该有所不同。既考虑知识量的逐渐增加,也要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调整课程难度和深度。

第三段: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教学中,合适的教学方法也非常关键。不同的教学方式具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知识内容分为几个部分,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教师讲授、案例演示、讨论等方法。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制定满足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案。

第四段:课堂互动的重要性

课堂互动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会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这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加强互动的环节,例如讨论、测验、实验等方式,建立一个相互支持和合作的学习环境。

第五段:反思和调整

最后,为了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和调整。教师应该注意及时总结,并根据教学效果调整课程设计。通过不断自我反思和调整,我们不仅可以纠正教学中的缺陷,也可以不断提高个人教学水平。

总结:本文的五个部分分别从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方式、课堂互动和反思调整五个方面展开,指出了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要素对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任何一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对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在设计好课程目标的同时,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和实施教学任务,注意引导学生互动和积极探究和反思。

教学论课程的心得体会篇二

烘焙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艺术,在这个过程中,面粉、酵母、糖和水等简单的原材料通过一系列的步骤和变化,蜕变成美味的面包、蛋糕和饼干。作为一位爱好者,我有幸参加了一门烘焙课程,学习到了许多烘焙的技巧和知识。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课程教学烘焙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课程的启发

这门烘焙课程给了我很多启发,使我对烘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课堂上,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面粉,如全麦面粉、低筋面粉和高筋面粉等,并解释了它们的特点和用途。我以前只知道面粉是制作面食的主要原料,但从未想过面粉的种类对于面包的质地和口感造成的影响如此重要。此外,老师还向我们展示了如何正确测量和混合材料,这对烘焙食谱的成功至关重要。

第三段:实践的重要性

课程要求我们在课后进行实践,并将自己制作的烘焙产品带到下一堂课上进行分享和讨论。这个环节让我深刻体会到实践的重要性。在实践中,我遇到了很多挑战和困难。有时候面团发酵时间不够,导致面包松散;有时候火候掌握不准确,蛋糕烤焦了。然而,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经验,我逐渐掌握了正确的烘焙技巧。同时,互相交流和讨论也帮助我扩展了对烘焙的理解和视野。

第四段:感受与提升

通过这门烘焙课程,我不仅学到了烘焙的技巧和知识,还收获了许多其他方面的感受。首先,我对耐心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烘焙需要耐心和细心,每一个步骤都不能急躁。其次,我对美学有了更多的关注。在课程中,老师不仅注重烘焙的口味,还注重烘焙产品的外观和装饰。这让我意识到烘焙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不仅需要口味的完美,还需要美观的外表。最后,我对团队合作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课程中,我们需要分组进行烘焙实践,通过互相协作和沟通,才能最终完成一个完美的烘焙作品。

第五段:结语

通过这门烘焙课程,我不仅学习到了烘焙的技巧和知识,还体会到了耐心、美学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烘焙不仅仅是制作食物,更是一门让人们感受快乐和满足的艺术。我希望将来能继续学习和研究烘焙,不断提升自己的烘焙技巧,为自己和家人带来更多美味的享受。

教学论课程的心得体会篇三

养牛教学课程是农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和掌握牛的饲养管理知识和技巧,提高养牛技术水平。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我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收获颇丰,感悟良多。

第二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节课程安排了多门讲座,从牛的生理特点、饲养环境和牧草种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为我们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同时,课程安排了实践操作环节,亲身参与了牛舍清洁、饲料配制、常见疾病预防与治疗等实际操作,使我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操作,我对养牛过程中的细节、注意事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形成了完整的知识结构。

第三段:培养动手能力

养牛教学课程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提倡亲自动手操作,逐步提高我们的操作技巧。在实践操作中,我不仅学会了正确的饲料配制方法,还学会了如何准确测量和衡量饲料的份量,这对于提高牛的饲养效果至关重要。通过动手实践,我不仅加深了对养牛知识的理解,还提高了动手操作的熟练度。

第四段: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

养牛教学课程重视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在实践操作中,我和同学们分组合作完成各项任务,互相配合,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团队协作意识。在解决实践操作中的问题时,我们不仅要学会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更要学会倾听,共同制定解决方案。团队合作不仅培养了我的协作能力,更提高了我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段:养牛教学课程的价值与意义

通过养牛教学课程的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养牛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更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养牛教学课程的学习不仅为我以后从事农业生产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持,也锻炼了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养牛教学课程还增强了我对农业行业的兴趣和热爱,让我坚定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决心。

总结:

通过养牛教学课程的学习,我深刻理解到养牛技术的重要性,为今后从事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也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养牛技术,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积极贡献。我相信,通过不断努力学习和实践,我一定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养牛技术专家,为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论课程的心得体会篇四

近年来,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课程也逐渐兴起。作为老年课程的教师,我有幸参与了这项工作,并积累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老年课程的教学需要尊重老年学员的特点。老年人普遍视阅读为最主要的课程形式,他们对文字的理解能力更强,适合通过阅读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发挥老人们的阅读优势,选取合适的文本进行课堂讲解和讨论。同时,老年人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更愿意通过分享和讨论的方式来学习。因此,我经常安排学员们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互动的方式来加深他们对课程的理解和记忆。

其次,老年课程的教学也需要关注老年学员的身体特点。老年人的体力逐渐减弱,很多人行动不便,需要倚赖辅助工具,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参与度。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减少学员们的活动,给他们足够的休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同时,我还会根据学员们的特点和需求,提供更为贴近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例如简单的健身操和实用的健康养生知识,帮助他们提高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再次,老年课程的教学还需要针对老年学员的心理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普遍面临身份转变、角色调整和生活意义的思考等心理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关注老年学员的内心世界,尽量营造积极、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他们感受到老年课程的乐趣和意义。同时,我会安排一些情感交流的环节,让他们倾诉自己的内心情感,缓解压力,共同解决心理问题。我还会通过讲授一些安抚情绪、增进学员精神健康的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老年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最后,老年课程的教学还需要关注家庭和社区的支持。老年人普遍依赖家庭和社区的支持,才能融入老年课程的学习和活动中。因此,我积极与学员的家人和社区建立联系,邀请他们参与老年课程的教学和活动,增强老年学员的学习动力和信心。同时,我还会借助社区资源,为老年学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服务,例如组织考察学习活动、开展志愿者服务等,让老年学员更有归属感和参与感。

总之,老年课程的教学需要综合考虑老年学员的特点、身体、心理和社会需求。通过尊重老年学员、关注他们的身体、心理和社会支持,我们可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老年课程的教学将会越来越好,为老年人的幸福生活贡献更多力量。

教学论课程的心得体会篇五

传统教师角色存在的倾向性是:强调给予别人,忽视教师的个人生命价值与需要;强调教师的权威,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强调教师的学科素养与教学技能,忽视了教师促进学生成长的专业意识;强调教师劳动的传递性,忽视了教与学的创造性。所以,以下几个方面对传统的教师角色行为提出了改进: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控制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作为知识的仲裁者;教师的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师从成人的角度实施教学。

教师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要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要在一个新旧课程及教师教学行为的过渡、渐进与交替中完成。

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受教师关注不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评定等都由教师决定和负责,学生的任务和责任就是应试考试和接受评定。

传统知识传授者角色,表现在教育观念、教学制度、工作方式、办学条件等很多方面。如:教师是唯一的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应试教育,这种方式提高考试成绩快,能完成教学任务;习惯传承,过去教我的人都这样,大家都这样;简化的工作方式,省时省力,见效快;教学条件、班额、教具及设备等的限制。

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也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我们知道,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可学习掌握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

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每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要求——这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是要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显而易见,一刀切的统一规格教育既不符合学生实际,又有害于人才的培养。目前我们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以及教学质量低下,就与一刀切、统一要求有关。有人说“龙生九种”,“人各相异”,我们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是需要我们来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

一堂课究竟应该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和身心发展。如在常见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甚至把解题的过程写出来。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做不出来,于是就包办代替。新课程提倡,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评价标准也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正如叶圣陶先生说,“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发展了能力。重视过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知识,又增才干。

一般说来,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知识传递动态过程。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而存在以下四种主要交流方式:

(1)以讲授法为主的单向交流方式,教师施,学生受。 (2)以谈话法为主的双向交流方式,教师问,学生答。 (3)以讨论法为主的三项交流方式,师生之间互相问答。 (4)以探究——研究为主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

显而易见,后两种教学方法所形成的交流方式最好,尤其是第四种多向交流方式为最佳。这种方法把学生个体的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交流,与师生间的反馈、交流普遍地联系起来,形成了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交流网络。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通过合作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这种方式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并把两者有机地贯穿起来,组成网络,使交流呈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这是一种最优化的信息传送方式,它确保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完全由教师摆布,受教师灌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现代教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存在两个心理过程。一个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的过程:另一个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成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然而传统的教学理论只看重认知过程,却忽略了情感过程,丢弃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这也是造成当前学生厌学和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学过程最活跃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的、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学生又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上了几千节课,教了几十年书,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问自己的教学方式是什么?教学特点有哪些?实在说不清。这就是我们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经历。而现代教学却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教学方法大忌是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那么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呢?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而要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不明确这个问题,就不能准确地分析和判断今天教师的课是否有个性风格,是否符合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否有助于培养有智慧、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

1.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的基本角色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变。教师的角色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为主,其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做促进者,他的角色行为表现是: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教师要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们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教师和学生一道;教师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教师作为促进者的角色行为有几个明显的特点: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给学生以心理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使课堂更加生机盎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当教师以一个促进者的角色出现时,也注重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教会学生自律并不会妨碍他们创造性的发挥,而只会促进他们的学习。教师作为促进者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2.教师是自己教学行为的研究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再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与外来研究者相比,教师处在一个极其有利的研究位置上,有最佳的研究机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有着自己的经验化的处理方式。这个过程是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分析与研究的过程。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尤为重要。教师的研究,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研究方式。首先,找出一个起点为开端,这个起点是教师个人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也是教师个人希望投入精力去追求和加以解决的问题。如:一个兴趣,尝试一种新的想法,开发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一种困难,要改善一个困境,解决一个问题,或弥补一个缺失;一种“不明”的情况,课堂上的意外与无法解释的体验,这些意外与体验可以看做是进行研究、发展教学策略的一个起点。之后,通过观察、访谈及其他收集资料的方法,找到相关资料,然后通过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以达到对情境的深入透视和理解。在情境得到认识与理清之后,教师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行动策略。最后,将行动策略应用于教学实践,并对其效果加以检验。如果行动策略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那么这一轮行动研究就宣告结束,接着再进行新一轮的研究过程;如果行动策略被证明无效或者需要完善,就需要对情境进行更进一步的审视,并发展出新的行动策略应用于实践,直到问题得到最终的解决。

3.适应教师角色发展的新趋势新课程,昭示了教师角色发展的一般趋势: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履行多样化的职能,更多地承担组织教学的责任;从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转向着重组织学生的学习,并最大限度地开发社区内部的新知识资源:注重学习的个性化,改进师生关系;实现教师之间更为广泛的合作,改进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更广泛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更密切与家长和其他社区成员合作,更经常地参与社区生活;更广泛地参加校内服务与课外活动。基于此,教师要重新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将自己的职业发展看做是一个终身的、整体的、全面、个别而持续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牵涉到个人的、组织的、外在环境等错综复杂的因素。教师角色的功能与它所存在的教育环境有关,原有教师角色的存在有其课程原因,而新课程为教师的角色生长提供了促进条件。教师认识与分析这些条件,有助于自己与传统的角色分离,建立新的角色。各种影响因素如果能够有效地加以综合,教师职业发展的道路将会更为顺畅,成功的机会也会更大。教师制定发展规划应注意的问题有:准确地认识自我;能结合具体时间与空间环境评价自己;不断分析相关资料,审视发展机会;确立可行的发展目标与行动策略;按目标逐步执行;适时评价发展计划。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

教学论课程的心得体会篇六

从xxxx年9月迎来新课程,到现在已有三年多的时间了。这两个多月的时间让我有这样一种体会:新课程确实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给课程带来了新的生机,给师生带来了新的体验。

回顾这三年的工作,

体验最深的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要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要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建立一个接纳性、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这些都是要求教师们要有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和高素质组织能力,以及课堂中从容不迫、挥洒自如的应变能力。新课程还赋予了德育工作的新内涵,突出了人际交往、师生间、生生间合作意识的增强、竞争意识的增强,变过去教师硬性渗透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觉接受。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和新的课程任务,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多姿多彩的教学方法背后是以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为基础的?摒弃了注入式教学法之后,教师能否跳出眼花缭乱的程式化教学方法?……一系列的问题都对新世纪的老师提出了挑战,给出了难题。因此,教师知识与观念的更新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对教师理念误区的破除已是箭在弦上。所以作为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有一桶水,更是要时刻保持充足的“源头活水”。

回顾这三年的工作, 思考最多的是: “集体备课,分工钻研”的方法。

回顾这三年的工作,遗憾最多的是:

课程内容安排的灵活性与传统课时固定性的矛盾,已开始困扰教师的具体实践。有时课上到最兴奋的时候,师生互动热烈,学生生动活泼,情绪高涨,下课铃却响了,课无法结束,又不得不结束,很“痛苦”。而有的课,不到30分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或许,教师还要进一步加强课前的反思,课堂上还需培养对教学的控制。

教学论课程的心得体会篇七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重视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为了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许多社区和学校开设了各种各样的老年课程。作为一名老年课程的教师,我有幸参与了这个充满活力的教学事业。在教学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心得体会。

首先,在老年课程教学中,我发现老年人对学习的热情和渴望非常高涨。他们往往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对课程内容和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使得我在教学中感受到了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通过培养老年人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动力,我发现他们的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其次,在老年课程教学中,我注重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每个老年人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因此我选择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安排。我尽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讲课、讨论、实践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堂上,我也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困难,及时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和支持。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我发现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此外,在老年课程教学中,我强调实践和体验的重要性。老年人往往更喜欢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我注重将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体验活动。例如,在教授养生保健课程时,我会组织学生一同参观医院、健身房等场所,让他们亲身感受养生知识的实际运用和效果。通过实践和体验,老年人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还能够增强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另外,我还注意培养老年人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老年人的学习能力可能相对弱一些,因此我会在教学中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我会引导他们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自主思考和独立学习来解决问题。在课堂上,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动力,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和思考。通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老年人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老年课程教学是一项令人充满成就感的工作。从中我总结出几点关键心得体会:首先,老年人对学习的热情和渴望非常高涨,教师应成为他们的引导者和激励者。其次,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果。此外,强调实践和体验的重要性能够让老年人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最后,培养老年人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提高他们适应学习环境和提升学习效果。我相信在不断的实践中,我们将会收获更多的教学心得和体会,为老年人的学习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学论课程的心得体会篇八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这样可以帮助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以下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新课程教学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享受审美乐趣。在阅读中,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同时,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何避免教师的讲解成为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真正做到对学生的见解进行评价和引导,恰如其分地进行精讲提升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课题研究的实验阶段,我认真学习了新课标内容,参阅名师教案,与其他教师互相交流,深入体会精讲提升对课堂效率提高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深入文本,抓住学生的课堂生成进行及时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更深刻的体会。结合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反思,我不停地进行思考,在面对课堂生成的时候,怎样能有效地将精讲提升切入。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进行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的教学展示,现以课堂教学为例来说明我对我的课题研究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聚焦文本,吃透课文

文本是我们课堂的依托和媒介,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和感悟来达到语文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只有教师吃透文本,掌握课文的精华,才能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授课,学生们才会产生多样的课堂生成,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抓住关键点来进行重点点拨,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校的。在《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中,我通过多次阅读思考,结合网络搜集资料和教师用书,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抓住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两句感叹句,让学生根据文本质疑,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在感情诵读、角色体验、情境想象、联系生活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德国风情,体会异国文化,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二、方式多样,调动思维

在新课程引导下,我们越来越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并且这样的教学方式相较于单一的教学方式确实更吸引学生的眼光,更能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学有所得,这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方向。精讲提升主要集中在老师的“精讲”,目的是带着学生深入分析理解课文,答疑解惑,那么如何把精讲完美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达成我们的教学目标,或者说,如何让学生听我们讲,我觉得这也是作为我的课题研究需要关注的一点。只有把学生的目光和兴趣抓住,学生才能把自己的思考和老师的重点点拨结合,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中进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在《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的讲授中, 我灵活采用“欣赏画面入境,品读想象中生情,深读积累中拓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各种方式读课文,做到读中有体验,读中有所悟,使学生在课堂上大有收获。在具体操作中,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想象时,注意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摸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紧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这两个词,引导学生想象,在此基础上出示画面,让学生在欣赏画面的同时入情入境。在品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更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品读,在品读中悟情。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用心触摸,透过文字背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以及之后的角色体验,深入读书,都在尽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场面情境。此时,学生看到的就不仅仅是文字,更是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画面、情境了。

三、注意点拨,开启智慧

精讲提升的关键点在于“精”,抓住点引导学生去深入,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讲解,使理解更深化。在让学生谈了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的理解后,我说到:“你们精彩的发言让老师想到了一个词:舍得。有舍才有得,我们虽然舍弃了看自己的花,但走在路上的时候却看到了更多的花,而且当你从自己门前走过的时候,也看到了自己的花。”接着我又提问: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现象。孩子们畅所欲言,班级轮流值日、班级图书角,大家感触深刻,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了真实的感受。

有效的精讲提升,关键点在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语文素养,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优秀教师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我们只有将理论学习和实际的课堂经验结合起来不断努力,才能使精讲提升达到真正的效果,成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

一、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3个方面的整合,是新课程根据现代人的培养目标以及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各学科教学评价中必须首先予以关注的。知识与技能是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深厚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任何一门学科,其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与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同时,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智慧、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造就人格的主要方面,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以人为木,不仅强调学科的价值,更要强调学科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断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起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二、改变教师教学方式

新课程突出强调了“课程整合”、“合作教学”、“行动研究”等新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培养和增强新的课程意识,转变传统观念,从被动的课程解释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开发者,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与学生一起成为新课程的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新课程观念的指引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打破积习已久的教学习惯,冲破“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陈规,自主寻求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运用“讨论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各种教学方式,使教学形式由单一转变为多样,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由预设和封闭走向生成和开放,并促使学生由单向思维转化为多向发散性思维,实现对课程有意义、有价值的深度构建。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上,第一,要关注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是否尊重和信任学生,是否对学生表现出热情与宽容,是否保护和鼓励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是否创设了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都能大胆发言,提出问题,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观点。第二,要关注教师在课堂上的注意中心,能否从自己思想或教学预设转移到全班学生的思想或生成的目标上来。第三,关注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教学内容、适合教学对象的需要。在“讨论式”、“合作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中,设置的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和拓展性,使学生能够深入思考,通过“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焦点。在教学中,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其结果是,学生虽有很强的认知能力,却不能深刻领悟知识所蕴藏的生命意义和生活价值,更不能在真实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人生发展的整体关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推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学生的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不断得以培养。因此,课堂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改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影响学生个性成长的重要因素。当代课程论强调对学生应该是激励性评价、赏识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种评价一定是以对学生真诚的爱(特别是对暂时处于落后状态学生的爱)为基本出发点,以激励性的信息发布为基本表达方式,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为最终目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表现为一些鉴定性的语言式的评价,更多的应是教师的一种手势、一个眼神、一种默许、一种认可、一种赞同、一个微笑,等等,以此给学生以激励和赞许,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保持旺盛的学习精神,提高自我发展的信心。通过新评价方法的实施,重建课堂教学文化,使课堂教学从教师权威走向师生平等,从封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评价也是课程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搞好课堂教学评价,对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乃至课程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能引导教师更新观念,把新课程理念内化为课堂教学行为,使新课程的改革目标真正得以落实。

五、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3个方面的整合,是新课程根据现代人的培养目标以及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各学科教学评价中必须首先予以关注的。知识与技能是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深厚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任何一门学科,其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与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同时,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智慧、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造就人格的主要方面,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以人为木,不仅强调学科的价值,更要强调学科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断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起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六、改变教师教学方式

新课程突出强调了“课程整合”、“合作教学”、“行动研究”等新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培养和增强新的课程意识,转变传统观念,从被动的课程解释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开发者,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与学生一起成为新课程的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新课程观念的指引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打破积习已久的教学习惯,冲破“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陈规,自主寻求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运用“讨论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各种教学方式,使教学形式由单一转变为多样,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由预设和封闭走向生成和开放,并促使学生由单向思维转化为多向发散性思维,实现对课程有意义、有价值的深度构建。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上,第一,要关注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是否尊重和信任学生,是否对学生表现出热情与宽容,是否保护和鼓励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是否创设了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都能大胆发言,提出问题,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观点。第二,要关注教师在课堂上的注意中心,能否从自己思想或教学预设转移到全班学生的思想或生成的目标上来。第三,关注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教学内容、适合教学对象的需要。在“讨论式”、“合作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中,设置的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和拓展性,使学生能够深入思考,通过“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焦点。在教学中,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其结果是,学生虽有很强的认知能力,却不能深刻领悟知识所蕴藏的生命意义和生活价值,更不能在真实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人生发展的整体关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推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学生的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不断得以培养。因此,课堂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八、改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影响学生个性成长的重要因素。当代课程论强调对学生应该是激励性评价、赏识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种评价一定是以对学生真诚的爱(特别是对暂时处于落后状态学生的爱)为基本出发点,以激励性的信息发布为基本表达方式,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为最终目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表现为一些鉴定性的语言式的评价,更多的应是教师的一种手势、一个眼神、一种默许、一种认可、一种赞同、一个微笑,等等,以此给学生以激励和赞许,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保持旺盛的学习精神,提高自我发展的信心。通过新评价方法的实施,重建课堂教学文化,使课堂教学从教师权威走向师生平等,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学科走向学生,从单一走向多元,从预设走向生成,最终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让生命涌动的课堂出现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教育思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智慧、教学风格的综合体现。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新的视角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以此建立新的评价观念和评价方法。

闭走向开放,从学科走向学生,从单一走向多元,从预设走向生成,最终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让生命涌动的课堂出现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教育思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智慧、教学风格的综合体现。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新的视角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以此建立新的评价观念和评价方法。

总之,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努力做到:把课标学习与《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体育》的理论结合起来;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去亲自体验作品,把理解运动的权利放心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与作品的对话中感受、品位和思索。

以前总爱听专家课,因为可以现学现用。照搬这位老师精巧的设计,模仿那位教师灵活的语言。甚至想方设法拷贝课件略加修改就用在自己的课堂上。实践之后却发现效果大打折扣,过后仍然做原来的我。

5月11日至12日,我又去兰州参加了甘肃省教科所、甘肃省继续教育协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新课堂教学观摩会。在火车上我就在思索,这次观摩,我该学习些什么?带着疑惑走进了会场。

这次观摩会主办方安排了江苏省吴江盛泽实验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上海市浦明师范附小特级教师戴建荣、兰州大学职工子弟学校副校长、80后特级教师张玉栋、以及兰州实验小学张艳平、赵莉等几位专家的优质课及讲座。

第一堂戴建荣老师课就让我有了深深的震撼。戴建荣老师为我们上了三年级的《揠苗助长》,然后做了《对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几点思考》。我是第一次见识戴建荣老师上课,戴老师的教学竟是如此精彩;使我震惊的是原来语文课也能上得这么美;磁性的声音,深沉的语调,巧妙的留白,深情的吟唱,令学生与听者都沉醉其中。这就是戴老师给我们展示的个人魅力,更是语文魅力的展现。

戴老师拥有如此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语言,能够在课堂上放开地展示自己,与学生交流,着实令我佩服!同时,戴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也令我赞叹不已、望尘莫及。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对语文老师来说都可以完成,但“吟”诗,决不是每个语文老师都能做到的,若非有着良好的文学素养和极强的语文功底,这真是想都不敢想的高度!还有“舞”诗,这更是一个极好的创意,他甚至想得到用手语来表达诗歌,让更多的人来感受祖国文化的魅力,令人赞叹!

随后在戴老师《古诗文教学——读之、歌之、吟之、舞之》的报告里,他提出古诗教学中“读之、歌之、吟之、舞之”这四步教学法。确实,古诗在戴老师的演绎之下,已成了一幅画、一支曲、一段舞,留在了每个人心中。在讲座中,带老师谈到了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其内容让我震耳发聩,其原因有二,一是我们现在课本中涉及到的古诗文远远无法达到《课程标准》要求,这必须要我们的教师加以补充,试问我们能补充够《课程标准》要求的有几人。其二,戴老师为我们展示了《浦师附小五年计划总纲》,这是他们学校学生阅读计划,细读其内容,我才知道我们的学生与发达地区的有多大的区别。为此,我将《浦师附小五年计划总纲》附后。

随后又听了张艳平老师的《第78期作文周报讲评》。这节课更让我意外。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都是以阅读教学为主的,而张老师认为写作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她打破了以往语文教学以阅读为主、以课本为主的模式,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作文教学。她每周将学生的习作编辑为作文周报,其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对所编辑的作文周报的讲评。在讲评中首先展示本期教学周报的前五名,然后让学生谈在这些文章中的收获、这些作文失败的地方,然后结合这些文章教会学生一种具体的写作方法,最后再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张艳平老师主张“读经典的书,写真情的文”,“每个孩子都是自由的作家——基于大量阅读的小学习作研究”,这些教学理论及方法,无疑为我们打开了语文教学新的思路。

薛法根老师通过讲课给我展示了“关联视域中的小学语文组块教师实验”,又做了《好课是怎样炼成的》专题报告。薛老师的组块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组块教学把文本教学内容划分为一个一个板块,这样的教学模式能更好的体现文本的核心价值。一般每一课分为三四个板块,每一个板块就是一个文本的核心价值。听着薛老师针对那些课文所进行的独特的课堂设计,我忍不住“拍案叫绝”。如此鲜有的教学切入点,这般罕见的教学思考,这样独具匠心的设计,让人受益匪浅。

如果说薛老师讲的课让我们耳目一新,那么他的报告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薛老师在讲座中没有具体的讲解该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导入新课。因为这些东西,在武林高手眼中只是一些具体的招式,真正的高手是以修炼内功为主的,真正的高手是无招胜有招的。

修炼自己的涵养,让自己像个老师。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持一颗进取心、保持一颗善良心。

坚守教育信念。有信念的教育才有力量,有信念的教师才有智慧。真心实意的关爱学生。关注差生,因为所有的教育规律和教育秘密都集中在差生身上,教育好了差生,就掌握了教育的规律和教育的密码。提炼自己的教育主张,形成教学风格,我们身边不乏好老师,但是我们缺少名师,或许薛老师的讲座能让我们拉近与名师的距离吧。

大会的最后由兰大职工子弟学校副校长张玉栋做了《关于小学习作教学若干问题的梳理》的讲座。张老师初登讲坛,教师里一阵惊呼:“哇,专家也能这样年轻”,出生于1982年,兰大职工子弟学校副校长,小学特级教师,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一个个光环令人眩晕。实话说他的讲座内容我记住的并不多,我记住最多的却是他在讲坛上的风采:从容的举止、优雅的谈吐、丰富的文化底蕴,从他身上,我又想起了薛法根老师的话:“让自己像个老师”,张玉栋太像一个语文老师了。会后思索了良久,后来在张玉栋老师的一篇文章中找到了答案:《从读书开始,修炼》,他的内涵,他的魅力可能就是他看过的一本本书中的积淀吧。读书使我们更单纯更深刻,更丰富更完整,是我们成为一个懂得并且能够爱憎、希冀、呻吟、生活的人。是的,使我们成为这样一个人——这是一个好老师的真身。

这次学习,我仍然没有学会该如何上一节优质课,但这次的观摩让我多了一些思索。路漫漫其修远兮,相信仰望着这些大师的风采,我不会走的太累。

教师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自然,教师的工作也是异常辛苦的。但是,当我们走进课堂,面对着一双双对知识的渴求的目光时,我们就要做到心无杂念,将一切烦恼与忧愁抛却脑后,精神抖擞,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的课堂中去。教师在课堂上的“精、气、神”首先源于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只有对教育事业充满深厚的爱的教师,才会乐于献身教育事业,精心哺育一代新人。一个对所教学科充满爱的教师,就会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就会富有感情地去教授每一堂课,从而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更深刻地感受与理解教材。一个对学生充满爱的老师,才会对学生诲人不倦,润物无声,如甘霖洒向大地般让教育充满爱。同时,浑身洋溢着精、气、神的教师,会给人以精力充沛、心胸豁达、充满活力的感觉。在面对困难、挫折、失意时,教师应保持乐观开朗的态度,既可以激励自己,又可以给学生以榜样示范,以积极饱满的情绪去从事教育。教师的活泼开朗的性格,又会感染学生,通过无言之教受到潜移默化之效。教师的这种情感,是与其教育新一代的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豪感等联系在一起的。

联系我们教学实际,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增强教学“非言语表达艺术”的研究与实践使用。其一要发挥“笑”的积极效果。教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笑声的作用,善意的笑,是师生关系和谐的润滑剂;幽默的笑,是营造宽松氛围的催化剂;会心的笑,能取得微妙的褒贬效果。其二要恰当运用手势。教学中的手势按其构成方式和功能可分为:象征性手势、会意手势、指示手势、描述手势、评价性手势。其三要善于使用面部表情,做到自然、适度、温和。抛开教师的师道尊严,走进学生心灵,与学生交融、对话。

2、要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语言要简明、规范,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形象生动、富有幽默感。

3、要注重课堂的生成,充分的预设才有精彩的生成,充分的专业积淀才能游刃自如、调控自如,才能与学生深层对话,才能传神、入神。

4、要对教材深入钻研,同一教案不同人上效果完全不同,还在于个人对教材钻研程度不同,导致操作中出现不痛的现象。课要传神,对教材的解读要到位。

教师的“精、气、神”还源于本身的不断修炼。做为教师,首要立意,也就是自己先要了解,作为教师,是被动地去教,将教师视为一种职业,还是一种主动的,自觉地将教育视为一种传承文明的高尚事业,自愿地将这种想法化作一种爱,去理解,去帮助,去教导,从而在平凡的岗位上,化腐朽为神奇,真正达致桃李满天下,芬芳满人间。

通过几个月的网络培训,我学习了《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创新教学设计》,使我受益匪浅,我觉得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内容的呈现可以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与解释———应用与拓展———回顾与反思”的方式,让学生在分析问题中获得数学概念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和科学态度,而不是直接呈现解决问题的算法与结果。例如,在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内容时,可以采用下面这样具有实际背景的例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获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模型。

二: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所学知识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以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三:对于教材中一些通过操作而获得新知的安排,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从而去获取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而不是去机械的记忆。

四、老师要做到课后及时反思,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对学生作业的批改,及时改进教学。

五、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教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己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是一个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作为新人的我,在以后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地酝酿、多思考、多学习,才能驾驭好教材,引导好学生。

教学论课程的心得体会篇九

舞蹈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舞蹈不仅是一种表达情感和展示美感的方式,更是一种全面的身体锻炼和灵魂抒发的方式。作为一名舞蹈爱好者,我在参加舞蹈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下面,我将分享我在舞蹈课程教学中所学到的心得体会。

首先,专业的舞蹈教师对于学习舞蹈来说至关重要。在舞蹈课程中,我们学习的不仅仅是舞蹈动作和技巧,还有舞蹈的表达形式和内在意义。专业的舞蹈教师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领悟舞蹈的内涵,并且通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指导,帮助我们提高舞蹈技巧。在我参加的舞蹈课堂中,教师以严谨的教学态度和耐心细致的讲解,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舞蹈动作的正确性和舞蹈的整体性,使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其次,舞蹈课程教学不仅关注技巧训练,还注重舞蹈的表达和创造。在舞蹈课程中,我们不仅学习舞蹈的基本功和技术动作,还通过编排舞蹈节目和创意舞蹈来培养我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通过模仿和学习他人的舞蹈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感受舞蹈的美妙和魅力;而通过自己编排和创作舞蹈,我们能够更好地将内心的情感和想法通过舞蹈表达出来。舞蹈课程教学不仅是技巧的学习,更是思维的训练和创造力的培养。

再次,舞蹈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舞蹈是一种集体艺术形式,需要多人协作完成舞蹈动作和编排节目。在舞蹈课程中,我们需要与舞蹈伙伴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和协作。通过集体练习和演出,我们不仅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更能培养集体意识和责任感。每个人都是团队的一份子,只有全力以赴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才能使整个团队达到最好的状态。

同时,舞蹈课程教学必须注重舞蹈爱好者的身体素质和健康。舞蹈动作需要灵活的身体和优秀的体能。在舞蹈课程教学中,我们经常进行舞蹈训练和体能训练。通过坚持锻炼和训练,我们逐渐提高了身体的灵活性和耐力。同时,教师也经常向我们强调保护身体,避免因为舞蹈训练导致的伤害。只有身心健康,我们才能更好地享受舞蹈带来的乐趣和美好。

最后,舞蹈课程教学应该注重学员的情感体验和身心健康的培养。舞蹈作为一种表达情感和抒发内心的方式,其意义绝不仅仅是技巧的学习。在舞蹈课程中,我们通过舞蹈动作和音乐的结合,能够体验到舞蹈带来的愉悦和快乐。在舞蹈的世界中,我们可以暂时抛开烦恼和压力,尽情投入舞蹈的节奏和美感中。舞蹈课程教学不仅是一种技术训练,更是一种情感体验和身心健康的培养。

综上所述,舞蹈课程教学不仅仅是舞蹈动作和技巧的学习,更是一种全面的身心灵发展。通过参加舞蹈课程教学,我们能够收获专业舞蹈教师的指导,提高舞蹈技巧;能够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培养集体协作精神;能够锻炼身体素质和保持身心健康;能够体验到舞蹈的美妙和愉悦。舞蹈课程教学让我们享受舞蹈带来的美好,也让我们在舞蹈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