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居民调研报告 居民消防意识调研报告(优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31 09:51:25 页码:10
最新居民调研报告 居民消防意识调研报告(优质11篇)
2023-10-31 09:51:25    小编:飞雪

在现在社会,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报告的范文模板,希望能够帮到你哟!

居民调研报告篇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整体防范火灾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尤其是我县“12·15”火灾之后,在全县广泛开展了以防范火灾事故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生产系列系列宣传活动和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活动,群众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有所提升,消防设施配备普遍加强,城市防范火灾的基础条件不断改善,然而,由于老城区人口密集、老建筑防火等级较低、消防通道狭窄等原因,其消防安全隐患却难以有效消除,防火环节较为薄弱。为了解我县老城区消防安全状况,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近日,县政协联合县公安局消防大队对我县老城区的消防安全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老城区消防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筑结构复杂,火灾荷载大且蔓延快

老城区房屋因建设年代久,多为砖木结构的单层或两层建筑,结构复杂且耐火等级低,为三、四级耐火建筑。房屋紧密相连,防火间距严重不足。由于住户多是低收入家庭,他们为了充分利用房子,多采用木板分隔,搭建小阁楼、小房间,内部结构十分复杂,有些地方还有一些家庭小作坊、废品收购站,储存有大量可燃物,部分建筑新建、改建、扩建及装修装饰工程,还存在着未经公安消防机构审核、验收合格擅自施工,投入使用情况。一旦发生火灾,极易引起“火烧连营”,且人员疏散十分困难,还易造成人员群死群伤。

(二)消防通道不畅、设施缺乏、水源不足

一些居民住宅少则也有几十年或百年之久,街道少而狭,巷道更小,更有违章占用消防通道等,失火时阻碍了消防车的通行。一些城中新建小区为加强管理,在主要人口处设置了铁栅栏、隔离墩,使消防车道被阻,造成老城区在发生火灾时,使消防车很难临近火点施救,从而贻误灭火时机,使小火发展成大火。随着人口的增长,有的民宅就地翻建,横向扩展,有的甚至视国有土地为已有,擅自搭棚、建房、消防栓等被圈占、砸坏、挪作他用。此外,由于老城区形成时间较早,当时大多没有与之配套的市政消防栓。一般乡(镇、街道),包括县城老区的供水主管道普遍存在口径较细、管壁老化等问题,而且随着人口增加、用水增多,水压也逐渐降低。尤其在用水高峰期间,更不能满足消防用水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老区内的河沟水塘等天然水源不少被填埋,“河变路”、“坑变宅”现象较为普遍。因此,一旦遇到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会因缺少消防水源而造成重大损失。

(三)居民安全意识淡薄,电气火灾多发

从老城区居住人员结构情况来看,主要有三种人,一种人是老人,这是占老城区居住人员成份最多的人,他们往往是旧民宅的主人,恋旧情节让他们舍不得离开这些住了几十年的房子,这些人群无人照料,自己行动不便子女不在身边,容易造成火灾,致使人员伤亡。二是相对较贫困的人家,他们往往无能力购置新居,只好“委屈”住在这里。三是外来人口租赁住房,这些外来人口又以家庭方式为主,一家一户的往往好几口。因此老城区住户特别是以上三种人,物质条件不是十分富裕,消防安全意识淡薄,防火安全不够重视,缺乏安全用火用电常识,处置突发事故的应变能力较差。部分乡(镇、街道)工作人员和社区民警消防专业业务知识不熟悉,检查发现火灾隐患认识不够,处置扑救初期火灾的能力有待增强。而且,老城区电气线路年久老化、乱接乱拉现象、用铜丝代替保险丝,受潮严重,而且又无力检修、更换,特别是在当今家用电器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用电负荷超载,造成电气火灾多发。

二、清除老城区火灾隐患的主要措施

(一)相关单位整体联动,加强老城区改造

老城区改造是推进城市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并完善由政府挂帅、各职能部门广泛参与的消防安全网络,并且做到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及时掌握情况,及时处置包括火灾在内的各种突发事件。公安消防作为监督管理的主抓部门,要加强与规划、住建部门的协同配合,优化消防安全布局,规划、建设好消防车道;乡(镇、街道)下设村(居)委会要成立消防安全巡查组,进行日夜不间断巡查,定期挨家挨户对居民家用电器、用火用气设备进行防火检查,制止车辆停放占用消防通道和损坏消防设施的行为;社区民警要经常督促居民委员会、物业管理单位履行消防职责,组织开展经常性防火检查,消除火灾隐患,切实做到一旦发生火灾事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现场、控制局面,把损失降到最低。

(二)加大车道水源建设,优化消防安全布局

首先,在加强政府统一领导的基础上,公安消防部门作为监督管理主抓部门,要加强与规划、住建部门的协同配合,优化消防安全布局,规划、建设好消防车道;在道路狭窄街道,严禁任何车辆乱停乱放,保证消防车道畅通。全面彻底清理老城区内的违章违法建筑,必须下决心彻底整治,妥善安置,异地拆迁,同时要拆除危险建筑和陈旧的建筑。其次,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建议政府拿出专项资金,尽快对居住人口密集的道路进行消火栓建设,切实解决水源不足的问题;对于老城区,往往无法一下子完全改造,但是可以加强其他消防设施的建设,譬如加建一些消防水池来确保消防水源的稳定,对于棚户区即将拆迁的区域,应指导居民配备扑救初期火灾的水源,如配备一些大的水桶,在火灾发生时,能起到应急作用。

(三)降低人口密度,减轻住房负荷

老城区旧居民的消防安全工作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迫在眉睫的问题,如何降低人口密度,减轻住房负荷,建议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制定计划,实施逐步搬迁,一时难以搬迁的,在完善各项消防安全措施的基础上,由片区民警与居民签订消防安全责任状、明确相应责任。二是疏散人口,改善居住环境。由县政府协调规划、住建等部门,通过优化老城区用地布局,减少居住、办公用地,增加绿化、商业服务设施以及道路广场用地。降低人口密度不仅能减轻住房压力,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有效缓解老城区环境承载能力,更避免了群死群伤火灾的发生。

(四)强化宣传教育,增强消防意识,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将消防安全工作纳入各乡(镇、街道)日常宣传工作中,通过各种方式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增强居民消防安全意识,提高辖区发现整改火灾隐患和应对火灾的综合能力;住建、房管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深入老城区、民宅掌握消防安全状况,对消防问题严重的房屋及时进行维修;对没有经过审批临时搭建的房屋,影响消防通道和疏散的,城管部门要坚决予以拆除;供电部门要定期组织人员对电路负荷、居民用电情况进行安全检查,及时督促更换使用时间长、老化严重、未穿管保护的线路,以前不规范要求的逐步加以整改;派出所要将居民防火工作纳入派出所目标管理中,确保一名所领导具体负责,并落实警区民警的责任。

老城区人口密集,老旧建筑多,是一个城市消防安全工作滞后的地域,一旦发生火灾容易形成火烧连营的局面,将严重威胁到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因而充分认清老城区消防安全工作任务重,矛盾多,难度大和涉及面广的严峻形势,加大力度、下大决心加快老城区火灾隐患的整改工作;在日常管理中各部门要齐抓共管,建立健全消防组织责任制度、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特别是对老城区的用火、用电、用燃气要落实强制性措施,全面提高老城区的火灾防控能力,共筑老城区的平安和谐。

居民调研报告篇二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就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拆迁工作展开了了热烈的讨论,并结合工作实际,对过去的拆迁工作进行了认真回顾,对今后的拆迁工作如何实施进行了初步思考。现简要汇报如下:

(一)城市房屋拆迁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事关社会稳定及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按照市委、市政府“拉伸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形象,彰显特色”的建设思路,城市建设得到快速发展,近5年来,共实施拆迁项目60多个,拆除房屋面积75万平方米,大多城建工程都离不开拆迁工作。

一是城市房屋拆迁是城市建设的先导性工作。城市房屋拆迁是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先导性工作,无论是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政府实事和民生工程建设,只有顺利实施拆迁工作,才能有效保障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如七闸桥、龙川二桥、北区道路框架的建设都是从拆迁开始的。

二是城市房屋拆迁是改善居住环境的实事工程。为了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功能,改善居住环境,就必须实施城市拆迁改造。近几年我市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建设,生态广场和各种小公共绿地的建设,老城区的改造和环境的整治,无一工程项目不与城市拆迁有关。

三是城市房屋拆迁搞得好坏是事关社会稳定的大事。城市拆迁对一个地区形象的提升、经济发展要素的集聚、城市功能的增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拆迁工作是符合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回顾近几年的实践,在各个项目拆迁实施过程中,有相当部分拆迁户能够理解拆迁政策,关心拆迁工作。但由于拆迁户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家庭收入高低不一,在拆迁签协过程中就表现不同的思想反映和言论行为。有的认为房屋拆迁是个框,什么问题都能往里装,家人有下岗的要求安排工作,家庭收入不高的要求低保,住房面积小的要求超面积安置。不管是否与拆迁相关联的问题都统统提出,问题得不到解决,拆迁协议就不签。更有少数拆迁户强横野蛮、语言粗鲁、漫天要价、难以沟通,使拆迁工作难以推进,xx年在长江国际花园突击拆迁整治工作展开前,推进的难度是无法想象的,该区域老百姓无理取闹,用粪浇、用棍棒追打工作人员,三个月时间60名工作人员未能进入拆迁户家中,给拆迁工作造成非常被动的局面。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拆迁必须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放在首位,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实施“平安拆迁”、“和谐拆迁”,让遵章守纪的拆迁户不吃亏,让违规违纪的“钉子户”无便宜可得。

应该讲,在近几年的拆迁实施过程中,积极开展“平安拆迁”活动,始终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做到以人为本,和谐拆迁,在坚持政策的前提下帮助群众解决拆迁过程中实际困难,化解各种矛盾,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温暧,拆迁实施部门连续三年被省建设厅表彰为“平安拆迁”先进单位。拆迁工作人员用辛勤的汗水为**的社会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在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严格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照、检查、分析城市房屋拆迁工作,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拆迁政策不配套。xx年11月1日,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开始实施,《评估指导性意见》要求“被拆迁房屋的区位、用途、建筑面积等因素,以房地产市场评估价格确定”,但我市目前仍是按区位加重置价计算补偿价格,在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的情况下,以区位加重置价格进行的货币补偿和以产权调换选择安置房的市场价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价差,实际上剥夺了被拆迁人选择货币补偿的权利,增加了安置房的建设压力,加大了安置矛盾。

二是拆迁项目缺乏计划性。拆迁项目是跟着建设项目走的,城市的建设项目应当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既要适度超前,又不能“子吃卯粮”,无论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房地产开发,都要有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千万不能有随意性。否则,在建设资金的投入和安置方面就会出现不协调的方面,倒头来,只能造成政府财政巨额浪费,亏对于纳税人和子孙后代。

三是安置房建设滞后。从xx年实施的拆迁项目开始至今,我市仍有1300户左右的被拆迁群众腾仓在外,无法得到安置,其中福利院周边项目、五星级酒店综合开发项目、建盈国际城项目的拆迁安置房尚未建设。由于安置房迟迟不能到位,超期过渡腾仓费用累计达1600万元,每月支付150万元,群众最长的在外腾租房达四年之久,有的拆迁户孩子大了要结婚没有房,甚至有的个别老人连去世前都未进得了家。造成了被拆迁群众极大的不满,每个月都有被拆迁户因得不到安置而上访,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些问题不要说放在一般的老百姓身上,就是放在领导干部的身上,可能也会有很大的想法。安置房的问题连年提连年得不到根本解决,没有做到以人为本,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是建设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保证拆迁资金的落实是推进拆迁工作的基本要求,由于拆迁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导致张纲一号地块、利民北路上市地块、福利院周边,五星级酒店等项目的拆迁无法进行,取得土地的开发商无法开发,影响了政府招商引资的形象。国务院《条例》、省建设厅多次发文,要求在发放拆迁许可证前必须保证足额资金到位,严禁拖欠拆迁资金。而我市由于资金不及时到位造成拖欠拆迁资金4600多万元。在资金的管理上也存在着问题,一是《关于加强政府投融资执行能力建设的意见》先公示后审核的内容,违背《条例》精神难以操作,与被拆迁人签订的协议是一种民事行为,一但签订就生效,审核根本没有意义;二是每份拆迁协议由融资办先审核实际上根本行不通,这些从制度上又制约了拆迁工作的开展。

五是相关部门对拆迁工作没有真正的理解,增大了拆迁工作人员的压力,产生了消极情绪。做好房屋拆迁工作,核心是妥善处理拆迁安置补偿,保障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实际工作中尽管我们始终把维护被拆迁群众的合法利益放在工作的首位,通过调查、评估、核实,依据相关政策,经市相关职能部门研究制定各区域拆迁的补偿实施意见,最终由市领导批准实施。然而有些人认为,我市的拆迁补偿标准不一,补偿标准过高,把拆迁补偿标准比作一张桌子,老百姓的破桌子通过拆迁补偿了红木桌子,还另加贷币,还有人甚至认为目前的城市建设债务是由于拆迁造成的。这些言论都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与事实严重不符,这些言论误导了领导的决策,挫伤了拆迁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最终必将影响工作进度、造成社会的不能和谐稳定。

扪心自问,老百姓配合我们拆迁工作,举家搬迁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一件大事,它牵动着这个家庭的各种切身利益,牵动着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牵动着他们的思想情绪,他们为**的城市建设已做出了很大的牺牲。更何况我们对被拆迁人各项补偿是根据相关政策、条例制定的,是合情合理、有理有据的,在货币补偿上只有低于市场价,没有准确反映市场价值。

文档为doc格式

居民调研报告篇三

提要:本文通过对全县九年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和能力现状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意在了解全县九年级学生消防意识、消防知识及能力的现状,及时发现学生存在消防意识淡薄、消防知识缺乏、受到的消防安全教育不成系统、参与消防的热情得不到正确引导等问题,我们认真反思,旨在探索提高学生消防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改变目前现状之路。

关键词:学生消防 现状调查 反思对策

一、调查概况

调查缘由: 20xx年3月,我县化学中心教研组课题组申报了一个市级课题《在初中生中开展以消防安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为了使课题研究更有针对性并扎实有序进行下去,课题组对全县九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20xx年9月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在全县六所学校九年级抽取500名学生展开问卷调查。为了更客观真实的了解学生对消防安全的认识和参与意识的现状,对被调查学校学生随机取样,进行调查。总共发放500份,回收484份有效问卷,占总数的96.8%。

调查目的:了解目前全县初中学生消防知识的掌握和参与消防的积极性的一般情况,分析形成消防知识欠缺、意识的淡漠的症结所在,着手在初中生中开展以消防安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从而为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化学、用化学”的认识和能力提供依据。

二、调查结果

(一)消防在我身边

调查问题

选项

占调查人数%

1你遇到过火灾吗?

a 亲身经历过8.7%

b 听说过59.3%

c 没有32.0%

2你的家人或者朋友有没有受过火灾伤害的人?

a 有且很严重4.8%

b 有但不严重8.9%

c 没有86.3%

3你的家中备有的灭火器材是?

a 灭火器8.3%

b 水缸装满水34.3%

c 没有57.4%

4你会使用灭火器吗?

a 会34.6%

b 看到说明应该会53.7%

c 不会也不敢使用11.7%

5临睡前或外出时,你和家人是否有检查关闭煤气、电器开关的习惯

a 经常31.6%

b 偶尔36.2%

c 从不32.2%

(二)消防知识伴我成长

调查问题

选项

占调查人数%

6你知道我国火灾报警电话号码是什么?

a 1103.1%

b 11995.9%

c 1201.0%

7检查燃气用具是否漏气时,通常采用______来寻找漏气点。

a 划火柴14.0%

b 肥皂水20.9%

c 闻气味65.1%

8当家里发生煤气泄漏时,应

a 电话报警5.9%

b 迅速关闭阀门,打开门窗90.5%

c 点火查看3.7%

9火灾初起,应如何应对

a 快速逃出89.5%

b 抢救财物为主8.1%

c 等待救援2.4%

10用灭火器灭火时,灭火的喷射口应对准火焰的

a 根部69.1%

b 中部5.0%

c 上部25.9%

11如何穿过浓烟逃生

a 快速奔跑,远离火场11.6%

b 站在高处,等待救援5.6%

c 尽量使身体贴近地面,并用湿巾捂住口鼻83.8%

(三)消防安全我行动

调查问题

选项

占调查人数%

12你参加过消防安全知识学习吗?

a 经常参加11.2%

b 很少参加71.5%

c 从不参加17.3%

13你愿意向你身边的人宣传消防安全知识吗?

a 愿意并经常34.3%

b 愿意但很少54.5%

c 没时间,不愿意11.2%

14你参加过火灾预警演练吗?

a 经常参加10.4%

b 很少参加60.7%

c 没有参加28.9%

15全国消防宣传日是( )。

a 1月19日28.1%

b 11月9日57.4%

c 9月11日14.5%

16您希望学校经常进行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吗?

a 希望69.0%

b 随便26.0%

c 没必要5.0%

三、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一)消防在我身边。六成同学家中没有配备消防器材,临睡前、外出时不能经常关闭煤气阀门和电源开关。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能自信的认为会使用灭火器。

原因:随着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学生亲身经历火灾和身边收到火灾伤害的人并不很多,加之部分社会人士对消防安全不重视,存在侥幸心理, 这些也都影响了学生,造成了学生消防意识的淡薄。

(二)消防伴我成长。八成同学不知用合适的方法检查煤气的漏气点,煤气泄漏时、火灾初起时仍有一成同学不能正确应对,有六分之一的同学不知道如何穿过浓烟逃生,有三分之一的同学灭火时不知灭火器喷射口应对准的火焰位置,这些往往会引发严重的后果。但一些基本的、学生经常接触的安全常识,如火警电话等掌握较好。

原因:由此可见,学生消防知识和能力的不足是因为他们受到的相关教育缺乏所致。我们发现,供学生学习的教材中涉及到的消防安全知识的很少,且教师也往往为应对考试而对消防安全知识的教育重视不够,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消防知识的培训和消防逃生演练很少且不到位。

(三)消防安全我行动。有九成同学很少或从没有参加过消防安全知识学习和火灾预警演练,他们愿意参加消防知识的宣传但经常向身边人宣传消防安全知识的只有三分之一,有七成的同学很希望学校进行消防安全知识的教育。

原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和宣传很少且流于形式,没有很好的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和学习宣传。

综上所述,针对学生消防意识淡薄、消防知识缺乏、受到的消防安全教育不成系统、参与消防的热情得不到正确引导等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对策思考。

四、对策思考

(一)立足校园,勤宣传,重实训

1、加大宣传,增强意识。

(1)学校设置一块固定消防警示教育标语:在学校醒目位置设置消防警示宣传标语。作用是时时提醒学生,让学生铭记在心,即看在眼里、记到心上。

(2)经常性进行消防常识宣传:充分利用班队会、晨会、放学集队、旗下讲话等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教育。让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能听到消防安全知识,不断强化,逐步形成一种潜意识。让消防安全在学生心里扎下根。

(3)建立消防安全学生qq群和家长飞信群。由教师或学生定期发布消防安全知识和一些相关活动信息,尤其在一些特殊的时间点,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节日,火灾易发多发之时,我们会通过飞信提醒学生和家长在过好节日的同时也要预防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2、课内、课外加强学习

(1)结合九年级化学课本进行《燃烧与灭火》的教学活动,教师精心组织《燃烧与灭火》这部分内容的课堂教学,挖掘教材中与消防安全相关的内容,强化消防安全教育,并用纸笔测试检测教学效果。

(2)定期上消防安全教育课:分班级进行,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相关课件,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消防知识教育。

(3)定期印发每生一张的致家长书:《消防知识一起学》。家长、孩子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你学我学,大家一起学。让消防安全知识深入每一家庭,让全社会的人都参与进来。

(4)定期出消防知识墙报:充分利用各班教室后的黑板和学校的宣传走廊出版消防知识墙报,深入普及学校消防安全知识。

(5)定期组织召开消防主题班会:召开消防主题班会,通过演讲、讨论、辩论等各种形式巩固学生消防安全知识。

3、重视实训,增强能力

(1)结合《燃烧与灭火》的教学内容,开设消防实践活动课。如“争做小小消防员”,在消防知识培训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模拟火灾的灭火演练,学习正确使用灭火器材。

(2)定期举办疏散逃生演练。火灾是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不会逃生自救。因此,加强学生疏散逃生演练,学习逃生知识和技巧是必要的。对这项活动必须精心组织,演练前由老师集中讲解逃生知识和技巧,然后由学校联合当地专职消防队结合本校实际,制订出疏散逃生应急预案,演练后有总结评比。演练要定期并坚持直至纯熟,确保全体师生能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从容应对。

(二)联系社会,走出去、请进来

1、走出去。让学生走出去,激发学生参与消防知识的热情,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1)精心组织学生编排各种形式的有关消防知识、消防意识、消防技能的文艺节目,如:小品、相声、情景剧、歌曲、小游戏……在学校,街道,乡村进行演出,宣传消防安全。

(2)组织学生进行消防安全互查。检查了就要有结果,“谁是最好的”,要评比出消防安全先进班级及个人。人人参与,亲身体验,人人有责,从而增强学生责任心。让学生在参与检查的时学到消防知识,同时充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2、请进来。把专业人士请进来,让学生接受专业的消防知识培训和具体的操作演练,提升学生应对火灾的能力。

首先,通过火灾现场图片展览、消防安全报告等形式,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让学生了解火灾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应对火灾的能力。

其次,请消防队员到校给学生介绍消防器材及其使用方法,并模拟火灾场景进行实践演练。相信这会给参与的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切实提高学生应对火灾的能力。

居民调研报告篇四

最近网上一直在流传对80后评价,如今我把这篇调研也转载一下,希望80后的朋友们看看是不是果真如此...

近日,由搜狐新闻、中国最大的上班族网站忙否网与知名咨询公司大度咨询共同发布了《80后上班族生存状态调研报告》,在北京cbd地区通过走进公司访谈的方式进行了1对1调研,原始调研样本超过1000人,年龄限定在80-85年出生的用户,最后由大度咨询对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核整理、分析,最终生成调研报告。80后上班族如何看待70后58%的“80后”讨厌70后。

报告中指出:58%的受访者讨厌70后。其中,15%的受访者认为70后抠门,20%的受访者认为70后太死板老套,23%的受访者认为70后太假不敢讲真话。42%认为70后很强。

调研报告同时显示:也有42%的80后认为70后很强,而且比80后要强很多。80后与70后的巨大观念差距再次暴露无遗。

80后上班族工作状态:

报告指出,只有30%的受访者对自己的工资表示满意,40%的受访者表示工资太少,根本不够花销。而另外30%的受访者则认为自己本来就应该拿更多的薪水,满意度如此之低让人惊讶。

有47%的受访者准备跳槽,表示有好的.机会就会选择离开现在的公司。还有13%的受访者表示不需要想那么多,不开心立刻就走人。仅有14%的受访者认为现在不会主动考虑换工作。

这个数据提醒我们:

80后上班族对薪酬的满意度普遍很低,一方面反映出公司对80后上班族的薪酬安排可能有失均衡,另一方面更让我们看到80后上班族对薪酬的预期过高,这个数据值得企业管理者高度关注。

80后上班族对工作稳定性并不在意,企业管理者应该更多的关注留人策略,否则员工的流失势必造成企业人力资产的流失。

80后生人的性与情

68%认同网友初次见面就很亲近80%不拒绝婚前性行为

报告披露:68%的受访者接受第一次和网友见面就开始亲近,其中更有9%的受访者认为“第一次和网友见面就可以发生性关系。”有32%的受访者无法接受第一次网友见面就开始亲近。

都说80后是开放的一代,但68%的用户支持网友首次见面就很亲近还是让人很意外。

报告同时显示,80%的受访者不拒绝婚前有性生活,其中更有38%的受访者认为“发生性关系是谈恋爱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仅有9%的受访者表示坚决反对婚前性行为,而另外的11%受访者则表示不赞同婚前要发生性关系。都说80后是开放的一代,但80%的用户支持婚前性行为让人大跌眼镜。

居民调研报告篇五

20**年一季度,**市住房公积金运行开局良好,各项主要业务指标实现较快增长。归集额、个贷发放金额同比增长较快;提取额增长平稳;资金供给稳定增加,使用需求有所扩大,资金运用率回升。

一、一季度**住房公积金运行特点

1、由于缴存基数的增长和主要缴存人数基本稳定,一季度住房公积金归集额同比实现较快增长。

一季度,虽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住房公积金的归集额依然实现较快增长。一季度共归集78.06亿元,同比增长27.38%,增幅为近三年来的最高。一季度住房公积金归集额的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前年职工工资的较快增长和当季缴存人数的波动较小。

按照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的确定原则,今年上半年的缴存基数是按照20**年的平均工资来确定的。根据市统计局的数据,20**年本市职工平均工资增幅为17%,为近几年来的最高。由于住房公积金的缴存基数每年7月调整且按照上年度平均工资确定,所以工资收入对公积金缴存水平的影响有明显的滞后性。当期收入对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的影响较小,因此虽然目前由于经济增速放缓而导致部分职工工资减少,但住房公积金缴存水平并不会马上变化,会在第二年有所反映。

2、在公积金个贷政策效应和自住住房需求效应的叠加下,公积金个贷发放额增长迅速。

一季度个贷发放额达64.52亿元,同比增长42.08%,环比增长54.13%,一举转变了去年三、四季度贷款发放额同比环比均负增长的状况,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从一季度的月度个贷发放额走势看,呈逐月上升态势。1月由于“春节”因素,个贷发放金额最低,随后两月逐渐走高。3月个贷发放额较1月已翻了一番多,成为单月发放额历史排名的第三高。

二、关注在经济增长放缓阶段的公积金相关指标变化。

虽然一季度**市住房公积金各项主要业务指标表现良好,但在整个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住房公积金的发展恐怕难以独善其身,其运行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整体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一季度部分公积金指标的变化已经使这种影响初露端倪。

1、一季度新增缴存职工数下降,缴存职工数总数稳中略降;欠缴职工数有所增加。

由此可见,尽管本市住房公积金一季度各项主要业务指标都有良好的表现,但切不可忽视上述指标变化所发出的非稳定信号。住房公积金缴交数额变化的滞后性会不会随着经济触底回升而加以抵消,就业及缴存职工数又会如何演变,需要引起各有关方面的关注,并准备相应的对策。

2、一季度,公积金个贷发放规模增长迅猛,是阶段性的反弹还是持续性的'反转走高,还需观察。

一季度个贷发放额64.52亿元,同比增长42.08%;个贷发放户数2.31万户,增幅10.91%,户数增幅远低于发放额增幅。这说明目前公积金个贷发放额迅速增长的背后,关于个贷限额提高的政策效应推动力更大。但政策效应的强作用周期过后,即户均贷款额趋稳时,个贷发放额的增长将主要依靠个贷户数的增长。所以一季度个贷发放额的迅猛增长究竟是新一轮增长趋势的确立还是阶段性的反弹,需要进一步观察分析。个贷发放户数与房产市场的交易量密切相关,尤其是自住需求的住宅交易量。虽然自住住房需求具备较强的刚性,但宏观政策和经济的变化及房地产市场本身的周期性变化都会影响其释放的程度。

在宏观政策不利于房地产市场交易和经济增长突然变缓或下跌时,自住住房需求也会受到一定压制,刚性需求释放也会放缓。反之,则住房消费的信心会得到激发,交易数量会持续增长。至一季度末,房地产市场表现出逐步升温的态势,代表了自住住房需求的公积金贷款则增长迅猛,表达出被压抑的刚性需求开始释放,而且还将有一定的后续增长,但不能就此认为本市的房地产市场已进入持续性的反转走高阶段,因为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及更为有力的数据支持。

居民调研报告篇六

进入年以来,我区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市场繁荣物价稳定,农村居民家庭整体收入水平提升。前三季度,我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016元,同比增长9.7%;人均期内现金收入7955元,同比增长10.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002元,同比增长13.4%,呈现出全面快速增长态势。

一、农村居民人均期内现金收入快速增长

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区农村居民人均期内现金收入为7955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25元,增幅达到10.0%。从收入分类情况分析请看下表:

从上表内容看:工资性收入5648元,同比增长12.0%,原因为近年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已经成为农村居民家庭收入较快增长的第一要素,也是拉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主力;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为1382元,同比增长11.8%,与去年同期相比家庭经营收入的增幅下降了14个百分点,而工资性收入增加了6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在我区农村居民收入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财产性收入138元,同比下降52.6%;转移性收入为787元,同比增长19.2%,其中:占转移性收入一半左右的养老金及离退休金收入增长最为显著,同比增幅达到11.7%。

二、农村居民期内现金收入结构变化情况

1、收入结构小幅调整

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期内现金收入比重呈“三升一降”,变动幅度均小于3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比重71.0%,比去年同期增加1.2个百分点;家庭经营收入比重17.4%,增加0.3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比重1.7%,下降2.3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比重9.9%,增加0.8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仍为农村居民期内现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而转移性收入比重近两年来也在逐渐上升。

2、转移性收入中,离退休、养老金收入比重上升较快

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离退休、养老金收入为391元,占转移性收入的50.0%,因实施“镇保”和农村托底养老等政策,今年来,农村居民人均养老金收入比重快速上升。

三、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平稳增长,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今年前三季度,我区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5002元,同比增长13.4%。

8.杂项商品及服务2.43.2-0.8

从消费支出构成表中看:食品支出比重最高,占到生活消费支出的37%,比上年上升了0.3个百分点;其次为居住支出,占16.9%,比重上升了6.5个百分点;交通及通讯支出占12.5%,居第三位;文教娱乐及服务支出占12.0%,居第四位;医疗保健支出占7.8%,居第五位;衣着支出占6.0%,居第六位;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和其他商品及服务支出占5.4%和2.4%,分别居第七和第八位。

四、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体现四个特点:

1、农村居民食品更加注重营养。近年来,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粮油类消费趋缓,副食品消费上升,在食品消费中,人均粮油类支出同比增长3.6%,农村居民在食品支出中更加关注绿色食品,把握营养均衡成为消费趋势。今年前三季度,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干鲜瓜果类支出增长24.4%,人均糕点奶及奶制品支出增长36.5%,人均糖烟酒饮料类支出增长20.8%,肉禽蛋水产品及制品支出增长13.1%;蔬菜消费支出增长23.7%。生活节奏加快,快餐及方便食品受到青睐,饮食服务消费较快增长,农村居民在外餐饮支出成为热点,人均消费达到了254元,比上年增长12.9%。

2、消费观念更新,衣着支出快速增长。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农村居民消费观念也不断更新,一些手感好、面料新、个性化强的服装受到欢迎。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298元,比上年增长20.6%,其中人均购买各类服装支出195元,比上年增长47.7%;鞋类消费增长较快,人均支出64元,同比增长20.7%。

3、追求居住质量,居住支出大幅增长。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居民在居住方面的支出也随之不断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支出845元,比上年增长83.7%。农村居民在原有的住房条件上不断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其中住房装修支出增长超过一倍,住房装修支出的增长表明人们不断地追求居住质量,使自己住得更舒服,更遐意。

4、农村居民文教娱乐及服务支出下降。在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学杂费有所减免,我区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服务费支出447元,同比下降8.9%。其中:义务教育学杂费下降10.1%。今年前三季度我区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54元,比上年下降41.7%。其中;人均文化娱乐用品支出108元,下降44.9%;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46元,下降6.1%。

五、关于农村居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政府已制定出一系列的农村优惠政策,农民也因此得到实惠。但是,农民增收问题仍然是当前的一个难点问题。为了加快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我们建议:

1、发展农村经济,要有长远的发展战略眼光。从目前情况看,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其经济效益远高于第一产业。但农业也有其发展空间和不可替代的战略性地位。虽然,第一产业由于目前其产品价格偏低,显得效益不高,但是,当市场格局一但发生改变,第一产业的经济效益必将显现,耕地的价值必将提升,到那时,有限的农业用地将会变得宝贵。另外,从粮食生产安全的角度看,应确保粮食的产量,尽量不减少粮食的播种面积,提供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农村居民播种水稻。而从长远的发展战略考虑,保有足够的农业用地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和今后整体经济的长远发展显得十分必要。因此,地方政府在制定发展农村经济政策时,应当更加注重扶持农业生产,注重保护农业用地,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一方面,农村城镇化建设,必然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激活农村剩余劳动力市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村居民家庭的整体收入水平。因此,有条件的镇(区)应根据当地集镇风貌,科学规划城镇建设,建设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农贸市场。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交通便利,通水通电,信息灵通,从而带动地值的提高。这也是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搞活地方经济的有效方法。

3、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农业生产由于投入大,成本高,产品销路不畅,市场价格走低,造成经济效益不高。为此,各镇(区)应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因地制宜,科学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重点发展既具市场潜力,又有区域优势的农产品。要继续扩大经济作物的生产,在地少人多的地方更要注意增加蔬菜特别是大棚蔬菜的种植,因为大棚蔬菜的用工密度和资金收益都明显的高。养殖业中,规模养猪的收益高于散养。增加市场意识,加强农技推广提高农民的.科学种养水平,以降本提效增收农民。

4、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文章。非农产业的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增长源,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转化,是确保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途径。当前,要着重抓好三项工作:一是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要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通过培训,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改变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掌握一定的实用技能,从而增强就业的竞争力;二是加强协调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加快建立农村劳务输出的协调服务机构,健全农村劳务输出信息网络,大力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切实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有组织的开展农村劳务输出;三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鼓励和引导农民向小城镇转移。

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解决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还有很多方面值得研究,只要多从劳动生产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利用多种手段,设法为劳动生产者提供有利条件,采取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引进优良品种,提供市场供求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价格补偿等办法,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们相信,我区的农村居民收入能进一步提高。

居民调研报告篇七

近期,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发改、统计等10个部门组成调研组就增加全市城乡居民收入问题开展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城乡居民收入现状分析

“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瞩目成就,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和绝对水平都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

1、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642元和3976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8.0%和17.2%,高出全省4.3和2.3个百分点。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365元,增长18.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9元,增长26%。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进一步加快。

2、城乡居民收入构成特点。

城乡居民收入中,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呈全面增长态势。构成特点是:

工资性收入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2011年,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提高,机关事业单位津补贴增加,国家大型基建项目、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及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劳务输出,为城乡居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力地促进了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的提高。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收入12670元,较上年增长19.6%,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9.6%,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2763元,较上年增长29.7%,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2%,工资性收入占据城镇居民收入的主体地位。

经营性收入呈大幅增长趋势。各级政府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大力扶持第三产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特色农业起步良好。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增幅较大。2011年城镇居民经营性收入占5.8%,较上年增长13.6%,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占34.8%,较上年增长23.8%;其中家庭经营纯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2.4%,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4个百分点。

转移性收入拉动效应明显。国家大幅度提高城市低保标准,同步上调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津补贴,实施了城乡养老保险、五保供养、退耕还林、家电下乡补助、四项农业生产补贴等一系列惠民政策,促进了转移性收入的增加。2011年,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占22%,较上年增长20.1%;农村转移性收入占8%,较上年增长11.8%。转移性收入有效拉动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

财产性收入成为增收新渠道。城乡居民积累的财富不断增加,理财手段日益多样化,加之房租上涨,特别是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日趋活跃,土地征占用补偿水平提高,带动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幅提高。2011年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占2.6%,较上年增长11.3%。农民财产性收入占2.0%,较上年增长26.9%。

20xx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构成与全省及部分市对照表

二、存在的问题

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虽大幅提高,但存在总量偏低、城乡以及行业差距持续拉大、收入构成欠合理、增收后劲不足等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是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中所占的比重逐年降低,直接影响了城乡居民收入总量的提升;其次是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整体水平偏低,在全省十一个市(区)中,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第九,农民人均纯收入排第十,位次明显靠后;三是城镇居民工资性和转移性收入两项占比超过90%,而这两项收入因素受到国家政策严格调控,内生增长动力严重不足;同时,反映出在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占比过低,深刻表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很低,城镇居民依赖工资、津贴等政策性收入的现象还相当严重,全民创业、自我发展的意识和氛围还远未形成。农村居民工资性和经营性收入两项占比达到90%,这两项收入因素受市场影响较大,不定因素难以预料和控制,波动起伏难免;四是城乡和行业收入差距不断加大,2010年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金融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最低的是住宿和餐饮业,相差3.31倍和3.09倍,且仍呈进一步拉大趋势。城乡收入差距仍然逐年拉大,城乡收入比20为3.55,2010年为3.68。

三、影响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

1、自然灾害多发,增收基础不稳固。安康地处秦巴土石山区,平均海拔较高,坡陡沟深,土壤瘠薄,人均耕地只有0.8亩,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60%左右。加之气候多变,农业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居住在中高山区的居民,经常遭受冰雹、雨雪、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侵扰。据统计,自2001-2010年以来,十年有八年受灾,全市因灾返贫人口总计达40万人,常年返贫率在40%左右。

按照省上新确定的.2500元贫困标准,经核实,全市十县(区)全部属于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共计有1269个贫困村、116万贫困人口,分别占行政村和农业人口的51.97%、47.74%,有22.6万户88万人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的中高山区,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尖锐,产业结构调整受生态环境制约极大,成为新阶段扶贫攻坚的“硬骨头”。

2、工业实力较弱,增收主力不坚挺。金融、科技、信息、产权等高端市场体系不健全,企业主要集中在对资源依赖性较强的传统产业上,创新能力和动力不足,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馈乏,产业集群尚未形成。2011年统计的29类主要工业产品中,80%都是初级产品,资源利用率很低。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0.5:39.6:39.9,与全国10:47:43相比,第一产业比例明显偏高。2011年全市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27.13亿元,仅占全市gdp的31.2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余个百分点,缺乏大企业、大集团支撑,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中小企业发展缓慢,抗风险能力和自我成长能力较弱。全市千人拥有中小企业约23个,低于全国平均的28个,其中80%以上为平均规模只有2-3人的个体工商户,传统型产业多,新兴科技含量产业少;为生活服务的行业多,为生产服务的行业少;家庭作坊式经营的多,规模集约化经营的少。一些领域难以进入,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企业负担较重,融资难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本应在居民增收中发挥重大作用的中小企业没有稳健发展。

3、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增收门路不宽广。基层政府技术干部奇缺,不能很好体现“小政府大服务”的功能。村干部中“双带”型干部较少,分散经营的农户缺乏有能力有激情的领路人,各类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不健全,农村经营仍处于小而散的落后状态;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滞后,农技人员严重不足,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较少,茶叶、食用菌、畜牧等优势项目,难以在产业化上形成大气候。受农资价格涨幅增大等不利因素影响,依靠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实现增收难为久计。加之面临融资难、信息不畅、公共服务不到位,基础设施欠账多等共性问题,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难以迅速提高特色农产品的批量和质量,难以与市场高效对接,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变化的能力很弱,农村居民增收的门路很狭窄。

4、人力资源素质较低,增收渠道不通畅。就业市场的供需直接影响居民正常增收。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是全市劳动力资源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必然反映。当前,劳动力市场正在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技术型转变,全市的劳动力不能很好适应这个转变。一方面,就业难成为影响居民收入增长的大问题,全市每年农村富余劳动力滚动存量约70万人,20就有6.8万人难以转移就业。“十二五”期间全市将引导有条件的35万名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就业压力将更为突出。至2011年底,全市在外地从业人员达到68.4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5.9%,从事采掘、建筑、装卸、搬运等低收入劳动行业的约占72%,创办自己的企业和实体、进入各类企业中级以上管理层的人员很少。就业竞争能力差,报酬待遇偏低,影响就业稳定性;另一方面,招工难成为企业发展的新瓶颈。全市制造业所需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以及熟悉营销人才招聘困难,而大量失业人员特别是“4050”就业困难群体,受普通体力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冲击,就业压力愈来愈大,人力资本价格下滑,影响职工收入正常增长。

5、政策变化因素多,增收预期不确定。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一个重要因素是取消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购买良种补贴、家电下乡等政策效应,是增加各类津补贴以及工资福利的政策使然,这些政策虽然可望得到延续,但从国家政策上直接增加收入的空间必定受到限制,期望值不宜过高。

分页阅读第1页:一、城乡居民收入现状分析第2页:四、对策建议

四、对策建议

“十二五”时期,全市城乡居民收入的目标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将达到29500元和8000元左右,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这一宏伟目标,建议做好如下工作。

1、做大做强二三产业,夯实增收基础。支柱性产业对强市富民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积极推进安康火电厂一期、金属镍产业循环项目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依托大企业、大项目、产业园区建设做好配套服务,带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的关联产业。充分发挥地域特色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富硒食品产业集群,建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国富硒食品加工基地。以延伸丝绸产业链条、提升生物医药制造水平为重点,着力打造安康丝绸和秦巴医药知名品牌。以矿产资源为依托,大力培育一批新型建材、无机化工、金属采选龙头企业;抢抓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发展装备制造业、生物质能源产业以及日化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等产业;大力发展物流、餐饮、旅游、商贸等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着力提升社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壮大经济实力,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更优的就业机会,为提供公共产品和增加社会福利提供充盈的财力支撑,夯实增收的基础。

2、优化全民创业环境,拓宽增收渠道。就业只能维持温饱,创业才能致富。城乡居民创业,既能增加创业者的财产性收入,又能增加就业者的工资性收入。要积极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不断完善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着力构建经营性收入稳定增长机制。要鼓励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残疾人、返乡农民工、农村转移劳动力等群体自主创业。要把在城镇创办民办创业园区作为推动全民创业的抓手,在各县城以及资源、交通等支撑条件较为优越的村镇,集中规划创业园区,鼓励、吸引和支持有条件的居民在园区兴办各类经济实体和小微企业,促使更多的居民参与到创业大军中来,既能增加就业机会,增加经营收入,又能使搬迁居民稳得住、能致富,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

要本着创新和改革精神,全力优化全民创业的管理机制,全力营造全民创业的社会环境、激发全民创业热情。从事个体经营的,免收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凡是法律法规未禁止和限制的行业和领域,允许和支持个体资本、个体经营实体进入。凡申办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律不受注册资(本)金限制。允许农民以承包土地或者山林经营权出资办企业,允许普通合伙人以劳务、技能、管理等生产要素出资设立合伙企业,支持投资者以股权、商标专用权、专利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财产作价出资设立公司或增资。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可免于提交房屋权属证明,申请人可持市场开办单位、居委会、村委会、业主委员会出具的同意该场所从事经营活动的相关证明,办理注册登记。鼓励银行和中小企业开展动产抵押、股权质押和注册商标专用权质押登记进行融资,并设立政府创业扶持专项资金,以贴息、补贴、奖励等方式,对创业培训、创业基地、创业项目等给予支持。要鼓励和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加快发展。市、县区都要成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信息咨询、技术支持、创业辅导、市场开拓、管理咨询、法律维权等服务。

3、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民增收速度。要以既增产又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立体农业、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模式,推广节地、节水、节能和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经营方式,推动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重点发展蔬菜、特色瓜果、名优花卉、食用菌等设施农业;以福润、阳晨、鸿盛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构建畜牧养殖和深加工产业体系。加大名优水产繁育力度,推广绿色养殖和综合生态渔业技术,推进水产品冷藏、运输、包装和深加工建设,打造汉江渔业品牌。

各级政府要努力搞好农技推广和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服务,每年从大专院校毕业生中招录一批主导产业发展需要的毕业生充实到农技部门,提高基层政府的科技指导服务能力。加大支农项目争取和投入力度,加快水利、道路等涉农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业发展环境,为农业增产增收创造条件。深化土地山林流转机制改革,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促进土地山林向规模化经营发展。要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和壮大农产品营销主体,破解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难题;积极扶持农产品加工、贮藏、运销龙头企业,努力培植一批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外向度大的农产品加工支柱企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4、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化解增收难题。要认真落实国家《新十年扶贫规划纲要》精神,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思路,大力整合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资源,将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与全市整体经济发展相结合,集中资源,综合开发,实现面上整体推进。要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扶贫到户方式,瞄准贫困户,找准致贫点,有针对性的实施避灾扶贫搬迁、贫困户增收、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保障式扶贫和社会扶贫等六大工程,统筹解决贫困问题,加快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

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连片扶贫、鼓励生态搬迁扶贫、推动农民进城以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等重大政策机遇,千方百计使贫困人群摆脱恶劣的生存环境。把加快城镇建设与转移农村劳动力相结合,加快发展三产,把城镇建成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使农民进城创业增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转移劳动力相结合,重点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增加农民收入。

5、努力搞好培训,提高增收能力。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把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和用工需求对接起来,使经过培训的劳动者在规模、结构上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中对各种层次、各种类型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劳动力的有效供给,缓解就业压力。以提升综合素质为目标,综合开展就业技能、维权法规、劳动纪律等知识培训,推动培训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加大培训资源整合力度,人社、扶贫、农业等部门和职教中心相互配合,扬长辟短,共同打造职业培训品牌。加大财政对培训的投入,将培训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并按比例逐年递增。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就业一人、培训一人”、“培训一人、提高一人”的目标。

6、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公平增收。积极落实国家出台的收入分配改革相关政策,建立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长效机制,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积极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平等化;积极争取中省出台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增资政策和提高福利政策,逐步提高工人最低工资标准,确保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按照“提低,扩中,调高”的思路,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建立和完善工伤预防、补偿和康复相结合的现代工伤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教育救助、城乡医疗救助等社会救助制度,逐步提高低保补助标准,对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家庭应保尽保,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民生项目建设投入力度,通过项目的实施切实改善民生,促进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持续改善。

要依法加强对垄断性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加强对社会养老基金的运营监督,严肃及时查处企业严重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加大对职工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积极落实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待遇,逐步实现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一体化。积极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积极参与慈善捐助,唤起企业和公民的社会责任,形成良好的慈善捐助氛围。

7、落实目标责任,确保持续增收。各级、各部门要把确保居民增收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践行执政为民理念、体现服务人民宗旨的核心内容,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和责任制,制定更加系统的、具体的政策措施,加大政策支持、产业扶持、项目引导、信息服务等力度,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列为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重要内容。各部门要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和特点,围绕实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目标,明确任务,制定措施,狠抓落实,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到城乡居民增收目标如期实现。

居民调研报告篇八

居民投资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生活中兴起的一种经济行为。它既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对于**市的居民来讲,随着投资理财品种的日益丰富,他们所能选择的投资理财的方式增多了,其理财观念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原有的“有钱就存银行”等相对传统的理财观念正在渐渐淡化。

在这个居民投资意识的转型期,能否适时把握居民的投资理财倾向,成为各大商业银行业务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所以,了解居民投资理财意向,掌握居民投资的新动态,就显得非常重要。

本次市场调研的主要目的如下:

1、了解**市区居民的财务状况,为银行的市场定位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被调查者对投资理财的认识程度、渠道选择及风险承受力,以便更好的了解目标客户的需求状况。

根据上述研究目的,我们本次调研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了解**市区居民的财务状况。

本部分旨在对被调查者的收支状况作深入了解,以明确其在银行服务中所寻求的利益点,为市场细分及市场定位提供科学的依据。本部分主要包括:

(1)被调查者的每月固定收入和支出;

(2)被调查者的动产和不动产状况;

(3)被调查者的每月闲置资金及投资金额占总资产的比例。

2、探究被调查者对投资理财的认识程度、渠道选择及风险承受能力。本部分是专门针对被调查者投资理财观念的研究,通过对被调查者投资渠道选择的分析,明确其投资偏好,以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主要包括:

(3)此外,我们还将收集包括被调查者的年龄、职业、性别等在内的背景资料以备交互分析之用。

1、调研方案实施。

本次调研采用街头拦截访问的形式,在**市的环翠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针对年满18周岁的**市常住居民进行了调查。

依据拟定的抽样方案,我们发出了160份问卷,实际收回有效问卷149份,有效率为93.125。从调研结果看,数据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因此,本次调研结果具有准确、可靠的特点。

2、背景资料分析。

在149个有效样本中被调查者的年龄分布为:18—30岁的约占42.5,30—55岁的约占52.7,55岁以上的约占4.8。整个样本中涵盖了青年、中年、老年等不同年龄段的人群。

他们的平均月收入大多都在500元以上,其中月收入在501—1000元之间的有10.1,收入在1001—1500元之间的有23.0,收入在1501—2019元之间的有20.3,收入在2019—3000元之间的有20.3,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有21.6。这些被访者主要是工薪阶层,其中工人最多,占27.2,其次是个体工商业者占21.8、企业管理人员占15.0、教师占3.4、国家公务员占4.1、文体者占1.4、服务业人员占8.8,此外还有18.4的其他从业人员。样本的背景资料基本反映了**市居民的实际情况。

参见《**市居民投资理财调研行为数据统计资料》。

1、调查者每月的固定收入和支出情况。

家庭月收入:通过对149个有效样本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受访者的每月基本收入大多都在500元以上,其中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占本次调查的21.6,月收入在1001—1500元,1501—2019元,2019—3000元的也分别占到23.0、20.3、23.0,只有2.0的居民家庭月收入在500元以下。

家庭月支出: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市居民家庭消费水平相对较低。有42.2的家庭月支出在501—1000元,在1001—1500元的家庭比例占到本次调查的25.2,有10.2的家庭月支出达到2019元以上,同时仅有9.5的家庭的月消费支出在500元以下。

2、调查者每月的平均储蓄情况。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市居民的月平均储蓄多集中在500—1200元之间,其中储蓄在501—800元的家庭占22.4,801—1200元的家庭占19.4,但也有24.6的家庭月平均储蓄在200元以下,另外平均储蓄在2019元以上的家庭占8.2。

多新的趋势,主要有:

1、从单一的储蓄转向组合式投资。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已经有73.6的居民将闲置资金投入到储蓄以外的其他投资方式,如基金、股票、保险、汇市等,只有少数居民未进行其他投资。由此可见,除传统的储蓄外,居民已经开始尝试新型的投资方式,由传统的“存钱生利”转向现在的对最佳投资组合收益的追求,可见居民对投资理财的重视程度正在加强。

2、储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子女教育。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大多数**市民储蓄的主要是为了子女教育,比例为28.7,只有5.9的市民把追求利息作为储蓄的目的。另外,紧急周转、创业准备、购置房产、退休养老等考虑因素也被多次提及,它们的提及比例分别为18.8、16.2、15.4、15.1。可见,居民的家庭收入除用于正常的家庭消费、维持家庭生活的日常运转外,其余大部分资金都投入到了子女抚养教育上。可见,传统的家政理财观念仍然占主导地位。

3、投资风险和投资回报率是居民进行投资时考虑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且年龄越大,对这两个因素考虑的越多。

调查结果表明,投资风险和投资回报率是居民进行投资时所要考虑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他们所占的比例均为30.3,且在被调查的三个年龄段中,50岁以上的被调查者对这两个因素的关注度最高,分别为25、50。而其他一些考虑因素,如:变现能力、操作的难易度、投入时间及精力、回收期长短等居民普遍考虑的较少。可见,**市居民规避风险的意识比较强,其投资方式大多属于稳健型。

1、保险是**市居民现在进行投资时首选的投资方式,另外其他投资方式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调查结果表明,保险在所有投资方式中所占比例最大,为30.4。仅有2.6的居民选择汇市作为自己的投资方式,其他投资方式所占比例依次为:房产18.1、股票11.5、基金7、债券4。可见,除了考虑最基本的人身安全保障等因素外,由于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人们更愿意把自己的资金投向房地产业。

2、**市居民对于自己目前的投资状况的整体评价不高。

调查结果表明,有42.7的居民对自己的投资回报感觉一般,有30.9居民对此感到比较满意,感到非常满意的只有1.8。另外,有17.3及7.3的居民认为比较差或是非常差。可见,居民的投资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3、在所有投资方式中,满意度比较高的是房产和保险,满意度最差的是股票。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目前股市不景气,有许多人对投资股票的满意度非常低,而房产和保险这两项投资方式将仍然是人们下一步投资的重点,与此同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基金、汇市等新型投资方式。

在居民的不动产投资中,房地产投资占有很大的比重。我们在调查中发现95.9的被访者都有自己的住房,其中有46.6的**市民的住房是通过一次性购买所得。具体数据如下:

居民基本住房状况是:49.3的**市市民目前是自己独住,28.1的市民和自己的子女同住,18.5是与父母同住,只有4.1的人是与他人合租居住。通过对消费者住房购买情况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市民的购房多以一次性购买为主,其比例达到46.6,其次为按揭购买比例为15.5,单位房改房比例为14.9。

汽车消费现在也成为居民不动产投资的主要方向,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对被访者的私家车拥有情况及投资意向也做了调查。

根据本次调查,我们看出汽车消费对**市居民来说还属于高档消费,有87.8的家庭没有汽车,有一辆汽车的占本次调查的9.5,只有2.7的家庭拥有两辆汽车。

在对以上的数据进行分析后,我们认为**市居民将会针对目前情况,对以后的投资结构加以调整,主要包括:

1、打算对不动产进行下一步投资的被访者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居民准备买房。

调查表明,有25的居民打算先买房再买车,有15.5的居民打算只买房,4.1的居民打算先买车再买房,另外,有17.6的居民打算只买车。

由此可见,“买房热”还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2、与目前的投资方式不同,有39.2的**市居民下一步将会把购置房产作为自己主要的投资方式,而保险依旧是**市居民一个较为主要的投资方式。

调查结果表明,有39.2的居民下一步将投资房产,有17.6的居民一步将投资保险,其他依次为:股票8.5、债券5.7、基金4、汇市2.3,还有22.7的居民选择其他的投资方式。

可见,受政府政策和投资环境的影响,**市居民的下一步投资将依然集中于保险和房产两方面。

1、通过对被访者对于各大银行的图形标志识别情况的分析,我们看出,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中国工商银行的图形标志被识别出的次数最多,达到37.8,排在第二位的是中国银行,比例为27.6,接下来为中国农业银行18.9、中国建设银行15.7。这反映出工商银行的识别标志容易识别和记忆,消费者对该行的标志相对比较熟悉,能在不做引导的情况下,迅速识别出来该行的标志。相比而言,中国建设银行的标识被识别率较低,很多消费者易于将其标识与其他银行的标识相混淆。

2、通过对被访者常去银行情况的调查,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建设银行是目前**市居民最常去的银行,其比例达到29.5,其他依次为中国工商银行24.7,中国农业银行17.1,中国银行11.6,商业银行5.5,此外,还有11.6的居民选择其他银行。

3、通过对被访者选择银行时考虑的主要因素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营业网点数量的多少是他们选择银行时考虑的首要标准,其比例占到35.5,同时,服务水平的好坏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比例达到24,而手续费用和提供增值服务的多少并不是被访者选择银行的主要因素。另外,还有27.5的被访者有其他的考虑因素。

在调研中许多被访者也反映选择建设银行办理个人信贷业务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因为建行营业网点数量较多,在**市区内分布较广,办理业务时比较方便。同时我们发现有些市民在选择银行时是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地位,他们选择某某银行主要原因是由于单位办理的工资卡在该银行,所以就一直接受该银行的服务。所以说单位发放工资卡所在银行也是被访者选择某银行的因素之一。

1、总体而言,居民的投资理财意识相对较弱,投资观念比较落后,但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投资趋势,还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2、由于特殊的地理和环境因素,大多数人在目前和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愿意将闲置资金投向房地产业。

3、阻碍投资者投资组合优化的主要因素是投资知识的缺乏。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对各种投资方式了解不深,不知如何操作,因此,出现了投资方式较为单一的现象。

4、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许多人选择银行是由于单位发放该银行的工资卡的缘故。可见,在**市民选择银行卡的过程中,最初的使用习惯是一关键因素。

故此,我们小组对银行做出以下建议:

1、此次调研结果为银行在进行客户开发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即银行应加强与各事业单位间的联系,通过与各事业单位合作,通过单位发放工资卡这一方式增加储户数量。

2、银行的业务开展应注重便利性,提供“一站式”式服务,如:代缴手机费、电费、水费等等。

3、银行应抓住重点,发展房贷。随着今年**市首届“人居节”的胜利召开,把已经非常火热的**市房地产行业带入了一个更高的水平。调查数据显示,**市大部分居民都把购置房产作为自己下一步将要进行投资的重点,所以,银行应积极开展房贷业务,以激发**市民信贷方面的需求。但是,我们应当意识到,我国的某些城市已经出现了房地产泡沫,炒房现象严重。所以,**市各大银行在进行房地产贷款时,应严格调查贷款人的经济及信用状况,将坏账死帐的损失降到最小。

4、结合居民投资考虑因素,采取适宜的信贷服务。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风险和投资回报率是居民进行投资所要考虑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而其他一些因素,例如变现能力、操作的难易度、投入时间及精力、回收期长短等则是居民较少考虑的。所以,各大银行推出新的投资项目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引导居民,减少居民对投资风险的恐惧。

5、采取措施提高居民的投资满意度。我们可以看出**市居民对于自己的投资状况的整体评价不高。这与投资者掌握的投资知识少、得到投资信息慢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对于银行,我们认为应该加强宣传力度、普及投资知识、提高投资服务水平。

居民调研报告篇九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社会救济制度。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左右,建立农村困难群众的低保制度,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对川中某市低保的调查分析

该市是四川西部成都平原一个经济较为发达的中等城市,从开始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6个县市区先后建立和实施了该制度。到9月,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户数达2.66万户,人数达5.48万人。从该市实施情况来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城乡“低保”标准差距较大。农村居民“低保”标准仅为城市的40%,月均补差为城市的20%,城市居民低保标准最高线为年均1992元/人,低线标准为1560元/人,月均补差为59.25元/人。农村居民低保标准一类为年人均800元,二类为年人均720元,三类为年人均600元,人平补差月最高为20.33元/人,月最低仅10.10元/人,全市农村“低保”人均月补差仅有10.98元。这点钱只能买少量生活必须品,解决群众困难的作用十分有限,现行低保政策与实行农村低保的初衷距离存在不小差距。(2)农村居民低保标准低。,该市314.3万农业人口中,实际收入水平低于国家扶贫办核定的年人均纯收入627元特困户标准的农户1135户,农村居民68136人。按目前该市农村低保标准,全市70.58%的低保户,人口享受的低保标准低于年人均纯收入627元的绝对贫困标准,仅按627元标准,已保户数仅占应保数的83.38%,而应保数仅占该保人数的79.41%.(3)农村低保资金投入不足。农村低保尚处于地方试点阶段,中央和省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很小,根据对该市的调查报告得知,该市、县(市、区)财政安排的农村低保资金投入仅700余万元,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较低。近年来税收体制调整后,县市区级财政收入增长慢于支出增长,严重制约了对农村低保资金投入的增长,使农村低保仍然处于低标准的水平。一些丘陵县债务沉重、工商税收不足,农业税免征后,财政更加困难,对低保投入就更难确保长期落实到位。(4)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确定难。虽然该市制定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暂行办法》,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低收入家庭的房产、储蓄、有价证券、隐性收入等难以合理核定;二是有劳动能力的保障对象的隐性收入核算难;三是农户外出务工收入或临时性收入计算难;四是确定农户具有法定赡养、抚养关系且在一起共同生活的全体人员收入难;五是因危房基本改建导致生活困难的人员是否列入保障对象不明确。

上述的个案,也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从目前全国大多数实施的来看,还存在几个突出的问题:(1)农村低保覆盖的面太小。据统计,截至20我国有2610万农村人口年人均收入不足668元,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还有4977万农村人口年人均收入不足924元,属于相对贫困。[1]目前已有581.3万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约占农业人口0.6%,与全国实际特贫人口3000万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2](2)农村基层负担重。中央财政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上投入少,各地实际采取的都是地方财政和乡村集体共同负担的办法,具体分担比例视当地经济情况而定,乡村经济条件好则分担比例大一些,乡村经济比较差的则由县级财政负担大头,基层的负担重。因此,需要在深入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更加系统科学地构建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体系。

二、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消除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贯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思想的根本体现,是实现农民国民待遇和社会公平的基本要求。让人高兴的是年农村家庭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多达228.7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39.4%;[3]截止月,全国有15个省,多个县市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但是,还需要不断对这一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

1、合理界定低保对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只能是那些生活水平低于或等于国家公布的最低生活水平的人群,一般是以家庭人均年收入指标为标准来界定低保对象。具体来讲:(1)家庭成员均无劳动能力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无劳户,如没有依靠、没有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等;(2)因灾、因病及残疾致贫的家庭;(3)由突发性自然灾害造成生活一时困难或因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生产经营不善而面临困境的农村居民;(4)有一定的收入来源,但是生活水平低于或等于国家规定的最低生活水平标准的农村居民。农村低保对象界定标准上确有一定困难,如收入难以货币化、收入的不稳定性等因素,因此在界定时,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要以通过最大努力,仍达不到最低生活保障线为衡量标准,在较为全面调查了解掌握贫困家庭的成员结构、收入状况、生活费列出、致贫原因等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的确定,分类别、分情况制定出属于保障对象的条件与范围,防止“搭便车”的行为。2、科学确定低保标准。要发挥最低保障制度应有的功能,重要的在于要科学制定最低生活标准。世界各国大都以恩格尔定律为依据制定各自的最低生活标准。在确定时要考虑以下几方面:(1)力争低标准、广覆盖,既发挥效益,实现满足困难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这一低保制度功能,又体现社会公平与公正。(2)根据地域和发展的不平衡,允许存在层次性和差别性。(3)对于一些情况特殊的低保对象,如孤寡老人和孤儿以及单亲家庭可以考虑适当提高标准10~20%.(4)优抚对象的生活困难不应该在低保制度中解决,而应该参照低保制度的保障方式重新设计国家补助制度,标准应该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3、建立较为完善的低保资金保障和筹措制度。资金的.保障与筹措是建立低保制度的核心问题。鉴于此,应及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力度,完善财政拨款制度,将低保资金列入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的预、决算,做到“年度预算、定期拨付、年终决算、结余流转”。根据实际情况相对明确中央和省、市、县、乡各级财政和村集体分担的比例,并以社会捐赠和社会互助等作补充。一般中央财政应负担50%,特别困难的地方中央的负担比例还可以再提高,余下的部分,乡村经济条件差的省与地、县、乡三级负担,负担比例可为2∶4∶4;乡村经济条件一般的县、乡、村三级负担比例各为三分之一或3∶3∶4.并且各级政府应建立低保专门帐户,专账要按已定好的分摊比例做好收入账,中央、省、市、区(县)各多少。同时,建议将个人所得税作为支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主要财源。在发达国家,个人所得税约占整个财政收入的30%左右,而主要用于社会保障的公共支出约占财政支出的20~30%.另外还可适当开展社会捐赠活动,充分发挥民间慈善团体的作用。

4、完善低保管理体制。建立政府统一协调、民政部门归口管理、相关部门联动的管理模式。对基层管理机构和服务网络要加强建设,要将工作重心下移,夯实基层工作基础,现在基层单位专项负责的人很少或没有,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在管理上坚持属地管理原则,以户口所在地作为低保救助管理的基本单元,不论贫困人员住在何地,都要纳人户口所在地的乡镇统一管理。同时加强检查和督促,确保低保金及时足额发放。

5、实施相应的配套改革。建立低保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有相应的改革措施与之配套。(1)完善政策法规,实现最低生活保障的法制化、规范化管理。(2)制定与之配套的优惠政策。如对已享受低保救济但生活仍较困难的村民,可对其子女教育费用等实行减免政策;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经营者实行减免税金等优惠政策。(3)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乡镇企业和组织农村劳务输出,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消除农村居民的贫困问题。(4)营造良好的氛围环境。政府应高度重视,管理部门要加强同财政、劳动保障、工商、税务、教育、卫生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探索实行医疗救助和教育救助等办法与措施,做好低保工作;社会各界要用理解和爱心,积极认同和参与,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农村低保提供捐赠和资助,真正形成部门齐抓共管、社会互助互济的良好社会氛围。

居民调研报告篇十

按照街道党委、办事处的要求,深入到我帮包的xx居,针对郊区居民失地现状,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宣讲党的惠民政策,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在深入调研过程中,为切实掌握第一手详实、鲜活调研资料,一是及时召开座谈会,在召开座谈会中,注重邀请基层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参加;二是深入农户进行走访,在调研期间,走访了部分贫困户或困难党员,深入了解居两委工作制度建设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了解党员干部勤政廉政作风建设和思想观念中还有哪些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如何依托地理优势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发展集体经济。听取意见、建议,了解情况。

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是新形势下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近郊农民失去土地,乡村向城市社会经济转化过程的必然选择。但是,农民失地后面临着诸多难题:一是择业难,尤其是失地的中老年农民就业更难。从目前情况看:首先,失地居民就业的机会很小,许多失地居民最需要解决的是稳定的收入来源。其次,由于受文化程度和年龄的影响,完全靠自谋出路。第三,对相当部分的失地居民进行再就业技能的培训已经不可能。二是老年人的生活逐步趋于困难,赡养也是个问题。过去大部分老年人靠种地来解决生活问题,目前地已占完,没有来钱路,只能靠有限的土地补偿费来维持生活。另外,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土地大多是老人所占有,耕地曾经是维系子女的纽带,失去土地后老人的赡养问题难解决。三是生活上的不习惯,对于农民家庭来讲,没了土地就是失去了家庭院落,住进了高楼,卖粮的变成了买粮的;部分居民失去了靠由房屋出租为经济收入来源等。

调查发现:居民最担忧的问题。一是部分年纪较大的'居民因为子女经济收入不稳定,普遍对自己的养老问题担忧。二是土地被征用,由农民变为无业居民,找不到工作,对今后的生活十分担忧。三是年龄稍大一些的农民认为,自己过去是靠卖粮维持生计,当今是买粮度日,手中无粮心发慌。

居民的生活出路问题是xx居两委班子所关注和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近年来,xx居就如何解决居民出路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作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引导居民围绕杏花村、嘉誉干杂海货两大市场搞好服务,发展三产。扶持居民发展家庭经营,进行个体运输、商饮、服务业的开发。

1.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目前来看,除了五保户解决了社会保障外,其他的居民还要逐步享受国家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调查中发现一部分居民家庭是靠征地款来维持生计、"坐吃山空"。如果没有其他经济来源,过不了几年一旦征地款"吃"完了,生活就没有着落。今后除了给付补偿金外,还要对那些原来以土地为生的农民采取诸如以土地换取养老和医疗保障。采取将集体所得的租金部分作为为55岁以上的老人解决养老保险,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

2.加强对居民的就业培训、广开就业渠道、消除就业障碍、增加居民的就业机会。由于居民原从事比较简单的传统农业,对自身素质要求不高。但失地后从事的非农产业,与原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要求不能适应,造成就业难问题比较突出。以致部分居民无法找到工作。因此建议:一要加强对居青年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增强劳动力的市场竞争能力,增强就业能力。二要广开就业渠道。解决失地居民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三是壮大居级集体经济。借助伦达商贸城开发机遇,培植骨干企业,发展三产服务业,进一步加快居集体经济发展,既要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又要突出工作重点,最大限度地挖掘各方面潜能,“面”上抓总量扩张,“点”上抓骨干膨胀,“线”上抓特色培植。群体规模必须加速扩张,宜工则工,宜商则商,不受规模、速度、范围的限制,真正形成争先恐后、万马奔腾的局面,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xx年4月xx居在全市率先举起了城中村拆迁改造大旗,利用了2个月的时间,就顺利完成了266户、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的居民房屋拆迁任务,开创了全市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先河”。但是,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急需解决。

为保障居委集体经济发展空间,在拆迁时政府承诺给居每人10平方经济发展用地至今还没有落实。

积极向街道、市分管领导汇报,及时解决落实居每人10平方经济发展用地的面积、地理位置,争取早开工,早建设,早使用,立足区位优势发展好三产服务业,早日得到效益。

居民调研报告篇十一

根据劳动保障部等部门《关于印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劳社部发[1999]14号)的规定,参保人员在获得定点资格的医疗机构范围内,提出个人就医的定点医疗机构选择意向,由所在单位汇总后,统一报送统筹地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参保人的选择意向统筹确定定点医疗机构。

除获得定点资格的专科医疗机构和中医医疗机构外,参保人员一般可再选择3至5家不同层次的医疗机构,其中至少应包括1至2家基层医疗机构(包括一级医院以及各类卫生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参保人员对选定的定点医疗机构,可在1年后提出更改要求,由统筹地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变更手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