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汇总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1 02:54:06 页码:9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汇总16篇)
2023-11-01 02:54:06    小编:BW笔侠

计划是一种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制定的有条理的行动方案。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计划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计划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一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课程的课内外学习活动中去。

三年级学生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大多数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在成长。在这一教育主题统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共设计了七个单元教育主题:

1、我和我的同学;2、我要安全地成长;3、我的成长与家庭;4、我的邻里生活;5、我的成长与学校;6、我的成人与他人;7、家乡哺育了我。

这七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的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本册由前三个单元构成。第一单元主要进行自我认识与同学关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进行安全生活教育;第三单元主要进行与家庭生活有关的教育。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因此教材呈现如下特点:

1、 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本册内容主要让儿童从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入手,来感受自己生活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学校、社区各种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环境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本册的教育内容,让学生树立角色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等。在探究一切的热情中,在享受童年的过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识。

2、 注意了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三年级的儿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产生盲目模仿、尝试、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顾后果盲目模仿,帮助儿童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是三年级教育中应当强调的重点。教材注意了这一内容的体现,如《我想要 我能要》帮助学生建立现在社会所要求的消费观念,特别应避免儿童攀比夸富的心理和倾向。

3、 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关注同学,关注每一节课,关注父母,关注自己等。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和体验,并让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到对周围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三上教材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如《他为什么学得这样好?》通过做小记者采访、总结、体验,关注身边的榜样,关注自己的学习习惯,正确引导学生的好学之心。

1.了解自己的态度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爱惜自己的荣誉。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3.感受与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助。

4.珍惜时间,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抄袭、不舞弊。

5.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规律。

6.通过学校和班级等集体生活,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培养现代民主意识。

7.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8.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

9.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系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10.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方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的开支。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

第一周——1.自画像

第二周——1.自画像(2课时)

第三周——2.同学之间(2课时)

第四、五、七周——3.他为什么学得这样好?(2——3课时) 4.同样是学习(2——3课时)

第六周——国庆放假

第八周——5.我不耍赖皮(2课时)

第九周——6.平安回家(2课时)

第十周——7.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2——3课时)

第十一周——8.心中的110(2课时)

第十二周——9.家庭树(2课时)

第十三周——10.父母的疼爱(2课时)

第十四、十五、十六周——11.现在的我能做什么?(2——3课时) 12.家庭的记忆(2——3课时)

第十七、十八周——13.我想要,我能要(2——3课时)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二

一、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

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四、具体措施:

1、 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 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 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 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 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课时安排

一周两课,其间也可安排一些劳动、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三

1、通过“说说我自己”的学习,引导学生对自己能够有一个比较初步的正确的认识。正确对待自己的兴趣爱好,建立自己的信心,做事情能够持之以恒。

2、通过“我与家庭”,的学习,主要让学生认识自己生活的家庭成员,引导他们尊重家长,与家庭成员搞好关系。要经常与家长沟通,要和邻里和睦相处,搞好关系,要注意保护自己。做一个聪明让人喜爱的孩子。

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3、通过“我们的学校生活”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了解有关学校的学习常识与规则,使他们具有一定的集体观念,礼让精神,互助精神,引导学生尊敬师长,关心集体,爱护同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调动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生活,适应社会,为他们逐步具备参与现代生活的能力,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2、通过学习、实践体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念,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进行创造的潜能。

3、将品德、行为规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主题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社会性获得良好发展。

注意教材内容和多种教学活动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第一单元说说我自己

1.认识我自己2课时

2.我的兴趣特长2课时

3.爱护自己的名誉2课时

4我在进步1课时

第二单元我与家庭

1.家庭的亲情2课时

2.我是家庭的一员2课时

3.与家人说说心里话2课时

4.我和邻居2课时

5.居家的安全与保护2课时

6.“护蛋”行动1课时

第三单元我们的学校生活

1.我和同学2课时

2.我们敬爱的老师2课时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课时

4.我们的班集体2课时

期末复习、考试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四

三年级绝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参加了少先队组织,班上班风好,学风好,在去年的期末考查中,合格率100%,但也有几个学生,组织纪律涣散,上课时能勉强遵守课堂纪律,课余时间就不能自觉了,本学期得对他们进行自律教育。

课程是在中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品德与社会》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本册教材共三个单元,计十三课。课时安排为每周两课时。

第一单元认识我自己

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周次时间

1、两年来的变化(2课时)第二周

2、我的优点和不足(2课时)第三周

3、我的兴趣和特长(2课时)第四周

4、相信我能行(2课时)第五周

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单元我爱我家

5、说说我的家

6、我是怎样长大的

7、爸爸妈妈真辛苦法制教育:了解环境卫生法规规范自身行为

8、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9、共建文明家庭第三单元我们的班集体

10、说说我们班法制教育:了解环境卫生法规规范自身行为

11、同学友谊要珍惜

12、我们应该这样学

13、团结合作才能赢法制教育:课题四:用火安全

课时)2课时)2课时)2课时)1

课时)2课时)(2课时)(2课时)1

课时)2课时)(2课时)(2课时)(1课时)第六周

第七周第八周第九周

第十周

第十一周第十二周

第十三周

第十四周

第十五周第十六周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3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五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共分四个单元:《家庭、学校和社区》、《我在学习中长大》、《我和规则交朋友》、《我的角色与责任》。每个单元下设三到四个学习主题,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教学重点

1、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关注同学,关注父母,关注自己);

2、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

(三)教学难点

1、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

2、让学生树立角色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等。

本班共有23名学生,其中,从本校二年级直接升上来13人,前水峪教学点转入9人,外地转来1人。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但同时,三年级的孩子又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产生盲目模仿、尝试、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顾后果盲目模仿,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是三年级教育中应当强调的重点。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2、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

3、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的开支。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

(二)技能目标

1、珍惜时间,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抄袭、不舞弊。

2、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心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3、了解自己的态度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

(三)素质目标

1、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爱惜自己的名誉。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3、通过学校和班级等集体生活,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培养现代民主意识。

(四)情感目标

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

2、

感受与同学见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助。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和体验,并让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到对周围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2、从学生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在探究一切的热情中,在享受童年的过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识。

1、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入手,来感受自己生活的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学校、社区各种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环境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2、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

周次教学内容授课数备注

1《开学第一课》1课时

2第一单元家庭、学校和社区《1、我爱我的家》1课时

3《2、我们的学校》1课时

4《3、我们的社区》1课时

5第二单元我在学习中长大《1、我学会了》1课时

6国庆放假1课时国庆节

7《2、向“谁”学》1课时

8《3、做学习的主人》1课时

9《4、大家都在学》1课时

101--2单元复习2课时

111--2单元测试与讲评2课时

12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1规则在哪里》1课时

13《2规则有什么用》1课时

14《3我们给自己定规则》1课时

15第四单元我的角色与责《1、我是谁》1课时

16《2、我的责任》1课时

17《3、我能做好》1课时

183--4单元复习1课时

193--4单元测试与讲评1课时

20期末复习1课时

21期末复习1课时

22期末考试1课时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六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共分四个单元:《家庭、学校和社区》、《我在学习中长大》、《我和规则交朋友》、《我的角色与责任》。每个单元下设三到四个学习主题,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教学重点

1、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关注同学,关注父母,关注自己);

2、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

(三)教学难点

1、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

2、让学生树立角色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等。

本班共有23名学生,其中,从本校二年级直接升上来13人,前水峪教学点转入9人,外地转来1人。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但同时,三年级的孩子又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产生盲目模仿、尝试、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顾后果盲目模仿,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是三年级教育中应当强调的重点。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2、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

3、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的开支。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

(二)技能目标

1、珍惜时间,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抄袭、不舞弊。

2、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心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3、了解自己的态度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

(三)素质目标

1、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爱惜自己的名誉。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3、通过学校和班级等集体生活,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培养现代民主意识。

(四)情感目标

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

2、

感受与同学见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助。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和体验,并让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到对周围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2、从学生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在探究一切的热情中,在享受童年的过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识。

1、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入手,来感受自己生活的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学校、社区各种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环境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2、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

周次 教 学 内 容 授课数 备注

1《开学第一课》1课时

2第一单元家庭、学校和社区《1、我爱我的家》1课时

3《2、我们的学校》1课时

4《3、我们的社区》1课时

5第二单元我在学习中长大《1、我学会了》1课时

6国庆放假1课时国庆节

7《2、向"谁"学》1课时

8《3、做学习的主人》1课时

9《4、大家都在学》1课时

101--2单元复习2课时

111--2单元测试与讲评2课时

12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1规则在哪里》1课时

13《2规则有什么用》1课时

14《3我们给自己定规则》1课时

15第四单元我的角色与责《1、我是谁》1课时

16《2、我的责任》1课时

17《3、我能做好》1课时

18 3--4单元复习1课时

19 3--4单元测试与讲评1课时

20 期末复习1课时

21期末复习1课时

22期末考试1课时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七

爆竹声中,我们又迎来了新的学年度,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现将如下:

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学生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的结果不仅包括知识的获得、认知水平的提高,也包括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这学期将继续教育学生既要学会做人,又要学会做事,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启迪下学做事。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的成长。在这一教育主题下,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

本册由四个单元构成。第一单元主要是有关邻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是学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单元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关系的教育;第四单元主要是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1、从人道的角度出了,尊重儿童的差异与感受。如:在涉及到家庭、父母、亲情的教学时,要考虑自己班上是否有离异家庭,怎样做才能使部分学生的自尊不受到伤害。

2、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要让班上所有学生都有参与教学过程的平等机会。学生的平等参与不仅是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理重要的是为使他们都感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对自己的`期望。

3、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发展的资源。根据学生需要的差异考虑教学资源的分配,为所有孩子的发展提供他所需要的教育服务。

4、尊重学生的理性思考,特别是在涉及个人体验与判断的问题上,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把握“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把既定结论强加于学生。

月份教学内容课时安排

二月第一单元8课时1—4

三四月第二单元8课时5—8

五月第三单元8课时9—12

六月第四单元8课时13—16

七月期末复习检测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八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会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共设计了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来自社会的爱)。这四个单元教育主题是:第一单元主要是在爱的阳光下;第二单元主要是我们共欢乐;第三单元主要是生活不能没有他们;第四单元主要是寻路和行路。

“寻路和行路”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安全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校外探路出发,激发学生对出行有很大的学问认识,最后落实到保护自己的安全教育。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家人爱的关怀下,懂得爸爸、妈妈的艰辛,以达到关爱社会。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理解感谢他人。

4、初步了解个人外出要注意些什么,初步学看平面图,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懂得爱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九

一、教材简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共分四个单元:《家庭、学校和社区》、《我在学习中长大》、《我和规则交朋友》、《我的角色与责任》。每个单元下设三到四个学习主题,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教学重点

1、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关注同学,关注父母,关注自己);

2、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

(三)教学难点

1、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

2、让学生树立角色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等。

二、学情简析:

本班共有23名学生,其中,从本校二年级直接升上来13人,前水峪教学点转入9人,外地转来1人。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但同时,三年级的孩子又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产生盲目模仿、尝试、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顾后果盲目模仿,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是三年级教育中应当强调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的预设: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2、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

3、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的开支。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

(二)技能目标

1、珍惜时间,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抄袭、不舞弊。

2、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心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3、了解自己的态度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

(三)素质目标

1、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爱惜自己的名誉。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3、通过学校和班级等集体生活,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培养现代民主意识。

(四)情感目标

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

2、感受与同学见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助。

四、培优转差措施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和体验,并让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到对周围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2、从学生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在探究一切的热情中,在享受童年的过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识。

五、减负提质措施

1、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入手,来感受自己生活的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学校、社区各种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环境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2、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十

一、新课程规范要求

1、《品德与社会》的内容规范由6个主题构成,即:我在生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走近世界。这种主题式框架是各国设计综合课时常采用的,也被称为“同心圆扩大”的框架。

2、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多样的教学活动,既将同学的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同时也将形成新的经验作为学习的目标。

3、依照综合主题的方式出现课程内容。为体现课程的综合性,有机整合各门课程内容的构建思路,内容规范的各局部和各条均不是依照学科体系和知识点出现的。每一条规范中,都尽可能地体现出知识学习,情感态度和行为能力养成融为一体的课程理念。

4、倡议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的意义。只有根据具体的同学背景、区域、学校特点和条件,将多种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5、体现以同学为主体的改革思想。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内容规范基本上采用了主体表述的方式,并以行为化的表述出现。

二、教材设计思路

1、以儿童与自我、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展开,每一个人都在与自我、自然和社会的互动中谋求生长和发展,自我、自然和社会在每一个人身上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三对关系。其核心是儿童,偏重与儿童发展的课程设计则关注儿童的身心特征,设计出的课程符合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充沛贯彻了儿童设计课程的理念。

2、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设计的健康平安地生活,积极愉快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品德与社会是集思品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和科学教育于一身的课程,这四种教育需要在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中有明确而具体的反映。健康平安地生活偏重反映了生活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偏重反映了社会教育和品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偏重地反映了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三、教学理念和建议

(一)全面掌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协助同学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丰富同学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同学已有的经验,结合同学实际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一起探究学习主题,不时丰富和发展同学的生活经验,使同学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三)引导同学自主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同学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同学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同学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沛的空间。注意引导同学从自身的世界动身,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同学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和时鼓励同学的各种尝试和有发明性的考虑,引导同学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四)空虚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同学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同学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同学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和时丰富、空虚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实际性和亲近感。

(五)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同学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同学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同学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发明条件让同学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教学活动设计

我在生长:1、开展“把各种有趣的一分钟记录下来,说说自身的感想”等活动。设计自身的学习时间表。2、结合实例,举行把最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收入自身的锦囊的活动。3、试着每天把自身的新发现记下来。4、建立自身的学习档案。

我与家庭:1、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家长的辛苦劳累,选择一些自身可以承当的家务劳动,坚持去做。2、学会认识平安标志,维护自身。3、模拟情境,和同学、老师一起演习生活中遇到过危险时应该怎样自护自救。看谁反应快,方法多。4、建立自身的平安卡。

我与同学:1、为自身最要好的朋友和最喜欢的朋友设计小卡片,向他表达你的情谊。2、可以讲述同学们互相关心的事例和自身的感受。也可以针对同学中常出现的磨擦和抵触,设置情景,讨论解决的方法。3、把你和朋友之间难忘的事情记录下来,把你们的纪念物收藏起来,让友情的芳香留在你们的记忆里。

我的家乡:1、想方法解开这些谜,找到这些“看不见的手”,了解他们是怎样工作的。2、协助铅笔和米粒找到“妈妈”,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说说找妈妈的感想。3、家乡的打工者带着技术、资金回来了,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打算,试着说说你的想法。给在外地打工的亲人写一封信。4、采访身边的打工者,写下自身的采访记录。5、寻找身边的做出了一定成果的人物,了解他们的事迹,自身制作一张“状元榜”。

我与社会:1、用自身喜欢的方式去了解各民族的饮食习惯和特色食品。2、选择你喜欢的可行的方式收集资料,了解各民族的服饰特点。3、了解一些民族的保守节日、特别的庆祝方式和来历,把收集的资料与大家一起交流。

五、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一)评价方式:本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同学自我评价、同学相互评价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

(二)本课程倡议的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教师对同学在日常生活中表示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2、描述性评语。在与同学进行充沛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同学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示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同学巩固进步,修正缺乏,继续努力。

3、同学自评。教师引导和协助同学对自身在学习中的表示与效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4、同学互评。同学依据一定的规范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协助同学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5、作品评价。将同学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发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一起进行研讨。

6、个案分析。教师针对某一同学学习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它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

五、教学进度布置

周 次 日 期 教 学 内 容 备 注

1 3.1—3.7

2 3.8—3.14

3 3.15—3.21

4 3.22—3.28

5 3.29—4.4

6 4.5—4.11

7 4.12—4.18

8 4.19—4.25

9 4.26—5.2

五.一劳动节

10 5.3—5.9

期中检测

11 5.10—5.16

12 5.17—5.23

13 5.24—5.30

14 5.31—6.6

15 6.7—6.13

16 6.14—6.20

17 6.21—6.27

18 6.28—7.4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十一

一、教材简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共分四个单元:《家庭、学校和社区》、《我在学习中长大》、《我和规则交朋友》、《我的角色与责任》。每个单元下设三到四个学习主题,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教学重点

1、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关注同学,关注父母,关注自己);

2、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

(三)教学难点

1、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

2、让学生树立角色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等。

二、学情简析:

本班共有23名学生,其中,从本校二年级直接升上来13人,前水峪教学点转入9人,外地转来1人。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但同时,三年级的孩子又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产生盲目模仿、尝试、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顾后果盲目模仿,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是三年级教育中应当强调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的预设: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2、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

3、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的开支。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

(二)技能目标

1、珍惜时间,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抄袭、不舞弊。

2、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心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3、了解自己的态度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

(三)素质目标

1、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爱惜自己的名誉。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3、通过学校和班级等集体生活,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培养现代民主意识。

(四)情感目标

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

2、

感受与同学见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助。

四、培优转差措施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和体验,并让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到对周围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2、从学生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在探究一切的热情中,在享受童年的过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识。

五、减负提质措施

1、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入手,来感受自己生活的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学校、社区各种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环境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2、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

六、教学进度与逐周安排:

周次教学内容授课数备注

1、《开学第一课》1课时

2、第一单元家庭、学校和社区《1、我爱我的家》1课时

3、《2、我们的学校》1课时

4、《3、我们的社区》1课时

5、第二单元我在学习中长大《1、我学会了》1课时

6、国庆放假1课时国庆节

7、《2、向“谁”学》1课时

8、《3、做学习的主人》1课时

9、《4、大家都在学》1课时

10、1——2单元复习2课时

11、1——2单元测试与讲评2课时

12、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1规则在哪里》1课时

13、《2规则有什么用》1课时

14、《3我们给自己定规则》1课时

15、第四单元我的角色与责《1、我是谁》1课时

16、《2、我的责任》1课时

17、《3、我能做好》1课时

18、3——4单元复习1课时

19、3——4单元测试与讲评1课时

20、期末复习1课时

21、期末复习1课时

22、期末考试1课时

文档为doc格式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十二

一、新课程规范要求

1、《品德与社会》的内容规范由6个主题构成,即:我在生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走近世界。这种主题式框架是各国设计综合课时常采用的,也被称为“同心圆扩大”的框架。

2、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多样的教学活动,既将同学的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同时也将形成新的经验作为学习的目标。

3、依照综合主题的方式出现课程内容。为体现课程的综合性,有机整合各门课程内容的构建思路,内容规范的各局部和各条均不是依照学科体系和知识点出现的。每一条规范中,都尽可能地体现出知识学习,情感态度和行为能力养成融为一体的课程理念。

4、倡议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的意义。只有根据具体的同学背景、区域、学校特点和条件,将多种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5、体现以同学为主体的改革思想。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内容规范基本上采用了主体表述的方式,并以行为化的表述出现。

二、教材设计思路

1、以儿童与自我、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展开,每一个人都在与自我、自然和社会的互动中谋求生长和发展,自我、自然和社会在每一个人身上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三对关系。其核心是儿童,偏重与儿童发展的课程设计则关注儿童的身心特征,设计出的课程符合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充沛贯彻了儿童设计课程的理念。

2、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设计的健康平安地生活,积极愉快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品德与社会是集思品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和科学教育于一身的课程,这四种教育需要在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中有明确而具体的反映。健康平安地生活偏重反映了生活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偏重反映了社会教育和品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偏重地反映了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三、教学理念和建议

(一)全面掌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协助同学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丰富同学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同学已有的经验,结合同学实际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一起探究学习主题,不时丰富和发展同学的生活经验,使同学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三)引导同学自主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同学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同学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同学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沛的空间。注意引导同学从自身的世界动身,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同学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和时鼓励同学的各种尝试和有发明性的考虑,引导同学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四)空虚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同学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同学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同学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和时丰富、空虚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实际性和亲近感。

(五)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同学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同学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同学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发明条件让同学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教学活动设计

我在生长:1、开展“把各种有趣的一分钟记录下来,说说自身的感想”等活动。设计自身的学习时间表。2、结合实例,举行把最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收入自身的锦囊的活动。3、试着每天把自身的新发现记下来。4、建立自身的学习档案。

我与家庭:1、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家长的辛苦劳累,选择一些自身可以承当的家务劳动,坚持去做。2、学会认识平安标志,维护自身。3、模拟情境,和同学、老师一起演习生活中遇到过危险时应该怎样自护自救。看谁反应快,方法多。4、建立自身的平安卡。

我与同学:1、为自身最要好的朋友和最喜欢的朋友设计小卡片,向他表达你的情谊。2、可以讲述同学们互相关心的事例和自身的感受。也可以针对同学中常出现的磨擦和抵触,设置情景,讨论解决的方法。3、把你和朋友之间难忘的事情记录下来,把你们的纪念物收藏起来,让友情的芳香留在你们的记忆里。

我的家乡:1、想方法解开这些谜,找到这些“看不见的手”,了解他们是怎样工作的。2、协助铅笔和米粒找到“妈妈”,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说说找妈妈的感想。3、家乡的打工者带着技术、资金回来了,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打算,试着说说你的想法。给在外地打工的亲人写一封信。4、采访身边的打工者,写下自身的采访记录。5、寻找身边的做出了一定成果的人物,了解他们的事迹,自身制作一张“状元榜”。

我与社会:1、用自身喜欢的方式去了解各民族的饮食习惯和特色食品。2、选择你喜欢的可行的方式收集资料,了解各民族的服饰特点。3、了解一些民族的保守节日、特别的庆祝方式和来历,把收集的资料与大家一起交流。

五、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一)评价方式:本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同学自我评价、同学相互评价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

(二)本课程倡议的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教师对同学在日常生活中表示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2、描述性评语。在与同学进行充沛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同学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示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同学巩固进步,修正缺乏,继续努力。

3、同学自评。教师引导和协助同学对自身在学习中的表示与效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4、同学互评。同学依据一定的规范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协助同学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5、作品评价。将同学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发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一起进行研讨。

6、个案分析。教师针对某一同学学习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它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

五、教学进度布置

周次日期教学内容备注

13.1—3.7

23.8—3.14

33.15—3.21

43.22—3.28

53.29—4.4

64.5—4.11

74.12—4.18

84.19—4.25

94.26—5.2

五.一劳动节

105.3—5.9

期中检测

115.10—5.16

125.17—5.23

135.24—5.30

145.31—6.6

156.7—6.13

166.14—6.20

176.21—6.27

186.28—7.4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十三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2、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

3、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祖国、世界是他们的不同领域。

1、感受生命的美丽,知道世界因为生命才美丽,人类应该善待、关爱生灵万物。

2、了解残疾人、老年人、生活有困难的人,体会他们的心理,尊重他们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

3、了解出行的学问。

4、了解家乡,具有家乡人的自觉意识和归属感。

中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三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计十四课。课时安排为每周两课时,每课时40分钟。教学进度为每课时一课,并在每单元布置进行调查、活动等,在一单元学习内容完成后,安排一课时进行调查、活动等的小结,完成教材上的练习。

第一单元:珍爱生命

1、美丽的生命(2课时)

2、我们的生命(2课时)

3、安全的生活(2课时)

第二单元:关心你 爱护他

1、让爷爷奶奶高兴(2 课时)

2、伸出爱的手(2课时)

3、我的邻里乡亲(2课时)

4、大家的事情大家做(2课时)

第三单元:出行的学问

1、学看平面图(2课时)

2、校外探路(2课时)

3、寻路和行路(2课时)

4、马路不是游戏场(2课时)

第四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1、我的家乡在哪里(2课时)

2、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2课时)

3、浓浓乡土情(2课时)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十四

新的学期开始了,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良性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社会性的良性发展,特制定本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如下:

三年级的孩子,课堂上他们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他们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注意与三年级上册教材相衔接,在内容上共设计了三个主题单元。在学生对自己学校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从“让校园更美丽”入手,培养他们爱校护校的精神。根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在这一单元中,还贯穿了学习辨方向和学画平面图的基本知识面。然后将学生的视角由学校扩展到社区,开始引导他们认识了解一个更大的社会生活环境—温馨的社区生活。最后安排了“热爱自然,珍爱生命”这一主题单元。

第一单元“让校园更美丽”。在学生认识了解学校生活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爱护学校环境、保护学校设施的思想品德教育,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平面图的知识,让学生画画自己生活的学校,对学校的位置和环境有所认识,并进一步让学生画画上学的路线图。读图、识图和画图是人们生活中一个基本的生活技能,人们常说“一张地图在手,走遍天下不愁。”地图知识技能在生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小学中开展地图知识的学习,是为学生的未来生存做准备。教材编写从学习辨别方向开始,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平面图、学画平面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掌握画平面图的基本技巧,并有游戏中能够灵活运用。教材编排了“为校园画张像”、“学画平面图”“我们学习的场所”和“我为学校添‘绿色’”四个主题内容。每一个主题的学习,教师都要结合教材注意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渗透。

每二单元“温馨的社区生活”。主要通过对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认识,让学生了解社区的发展、变化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社区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事物,学生或多或少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到社区参观、调查、访问等活动,让学生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有所了解,认识社区里为大家服务的人们,引导学生尊重他们的劳动。教育学生要积极参与社区的文化、体育、教育、环境保护、社会捐助、关爱弱势群体等活动,从小做文明的社区一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引导学生为自己生活的社区建设献计献策。教材编排了“幸福生活的地方”、“多彩的社区活动”、“文明的社区生活”、“感谢社区服务者”、“愿我们的社区更美好”五个主题内容。

第三单元“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大自然养育了人类和自然灾害惩罚人类两个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同时对学生进行在自然灾害来临时的自我保护教育。针对近年来逐年上升的火灾和一些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不玩火,居家、学校、外出都要避免火灾的发生;一旦遇到火灾,要懂得逃生的办法和基本知识,尽可能地保护自己,减少生命损伤,学会大家在一起互助和互救。火灾大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水灾和地震大多是自然灾害,在自然灾害面前,引导学生不要惊慌失措,要学会自救与互救的方法。教材编排了“认识自然”、“当灾害来临时”、“防止火灾”、“模拟游戏——争取生存时间”四个主题内容。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一)情感态度目标:

1。激发学生对辨别方向,学画平面图、路线图的兴趣,体会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培养良好的看图、读图、用图的方法和习惯。加深对学习环境的了解,更加热爱学校的设施,热爱和保护学习环境。培养乐于合作、认真做事的精神。

2。通过让学生了解周围环境、周围不同人的劳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通过学生对社区公益活动的了解和参与,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对弱势人群有同情心和爱心,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弱势人群。自觉遵守、维护公共秩序,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通过为社区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的建设,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和公民责任感。

3。感悟是大自然养育了人类,要爱护、保护、善待大自然,初步认识自然灾害既是客观存在,又与人类的行为密切相关。形成初步的安全意识;珍爱自己的生命,养成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的态度;形成自我保护意识,能够体会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

(二)能力目标:

1。提高辨别方向的能力,训练动手操作(画平面图、路线图)的能力,读图、识图和用图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通过了解周围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能力,对不同社区环境的比较能力。通过学生观察、了解、访问身边的劳动者,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语言表达能力,在公共场所中对一些人的不良表现做出自己的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

3。学会遇到意外时,自我保护、自我救助的访求,提高自我生存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分享、交流,提高收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1。了解和初步掌握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学会画简单的平面图和路线图,并能初步运用平面图和路线图。

2。通过观察、了解、访问等活动,学习进行社会调查,并能够了解周围生活的环境和各种设施,懂得周围环境、不同人的劳动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知道尊重并感谢劳动者。懂得自己对社会有一定的责任。懂得关心弱势群体。知道遵守文明公约。知道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能够自觉爱护公共设施,在公共场所遵守公共秩序。通过“愿我们的社区更美好”的活动,使学生知道美化社区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3。知道火灾的一些基本常识;了解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性;懂得灾害来临时自我保护和互助的方法。

1。教学重难点:了解和初步掌握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学会画简单的平面图和路线图,并能初步运用平面图和路线图。知道火灾的一些基本常识;了解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性;懂得灾害来临时自我保护和互助的方法。

2。奋斗目标:通过学习、实践体验、探究活动,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的融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主题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社会性的良性发展。

1。全面准确地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同于以往的思品课和社会课,也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该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创造性使用教材过程中的依据是什么?课程标准。

2。大胆选择、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教学中应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社会参与,重视学生生活圈的逐渐扩大,注重社会性意义的发掘,如:民族文化、社会风俗伦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整合。随着活动形式逐渐复杂,涉猎的范围慢慢扩大,文本资源、社会信息、考察采访资料等要综合运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并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养成好习惯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应成为品德与社会的有效课程资源。教师本身的学识、态度和价值观,也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3。综合组织多种活动。

情感在活动中萌发,课堂在活动中生成。养成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性情的陶冶是离不开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活动的。活动使一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仿佛嫩芽无声无息破土而出。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活动的范例,如编剧本,角色扮演、小记者采访等,然而教学总是处在一种流动的状态,时刻挑战教师的智慧。使活动更适合自己班级的学生,使活动更具操作性,及时调控活动进程等都是值得教者深思的。

4。引导学生去进行角色转换。

当前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包办过多,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较弱,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而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基础,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础。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多进行一些生活体验,并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人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在根据不同的场合很好地进行着角色转换,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要注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提高学生的认识。

5。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

发展性教学评价关注人的发展过程,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十五

一、单元目标态度:通过学生对自己优点、兴趣、特长等方面的体验,使他们学习如何可观地分析、认识自己,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能力:通过了解、认识自己的体验,培养学生分析、反省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的能力,欣赏和尊重别人的能力,与同学沟通、合作的能力。初步懂得怎样爱护、珍惜自己的名誉。知识:通过人事自己的体验,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懂得取长补短的道理;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活动中初步懂得怎样爱护和珍惜自己的名誉。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认识自己的性格、有事、兴趣和特长,帮助学生客观地分析、认识自己,建立起自尊、自爱和自信。

三、教学难点: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正确认识自己。

四、单元内容1.认识我自己2.我的兴趣特长3.爱护自己的名誉*4.我在进步

五、单元课时:14课时

六、学情分析: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学习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懂得做人要自尊与自爱,珍惜自己的名誉等,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教学时应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以学生生活中的感受、体验为切入点,力求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自己、认识自己。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十六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良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会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共设计了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来自社会的爱)。

第一单元:《在爱的阳光下》;

本单元以爱作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具体的生活情景,去感受、体验理解家人对自己成长付出的深切而厚重的爱;学校老师对自己成长付出的无私的爱;社会对少年儿童成长给予的关爱。由于现阶段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只知道受爱,不知道爱人,在家不知道爱父母,在学校不知道爱老师和同学,在社会上不知道爱他人。因此,本单元努力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获得对父母内心世界的理解,让他们从小懂得自己不应当只会接受父母的爱,他人的爱,还应当学会爱父母,爱他人。

第二单元:《我们共欢乐》;本单元的主题思想重在让学生认识自己,意识到人与人之间有不同,意识到自己和同学在班级中有不同的作用,懂得在与同学和他人的交往中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快乐。

第三单元:《生活不能没有他们》;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生活的体验和对生活中劳动者的观察,认识各行各业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感受到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以及人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服务的依存关系,从而树立尊重各行业劳动者的态度,并对他们怀有感激之心。

第四单元:《寻路和行路》。

本单元力求让儿童掌握有意义的知识为出发点,改变过去把学知识与儿童生活脱节的状况,让儿童知识技能的掌握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使课程中的知识学习对学生而言是有用的和有意义的。

“寻路和行路”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安全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校外探路出发,激发学生对出行有很大的学问认识,最后落实到保护自己的安全教育。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家人爱的关怀下,懂得爸爸、妈妈的艰辛,以达到关爱社会。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理解感谢他人。

4、初步了解个人外出要注意些什么,初步学看平面图,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懂得爱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教具准备:课件、挂图等

周次教学内容课时数

1 1、家人的爱(第一单元)

1 2活动天地:为家人做事

1 3 2、读懂爸爸妈妈的心

1 4活动天地:有话大家说

1 5 3、来自社会的爱

1 6听听老师的心里话

1 7清明节

18 1、不一样的你我他(第二单元)

19我们一起来作画

1 10 2、换个角度想一想

1 11五一国际劳动节

1 12 3、分享快乐

113 1、我们的生活需要谁(第三单元)

14 2、阿姨叔叔辛苦了

1 15端午节

1 16 3、说声谢谢

1 17 1、学看平面图

1 18 2、校外探路

1 19 3、出行的学

1 20期末复习考试

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