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高中化学说课稿分钟 高中化学说课稿(通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6 04:01:06 页码:10
高中化学说课稿分钟 高中化学说课稿(通用15篇)
2023-11-06 04:01:06    小编:BW笔侠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化学说课稿分钟篇一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首先我来进行教材分析。本节课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的内容,它是学习离子反应的起始课,又是学习离子反应的基础,所以从体系上看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那么从研究方法上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是学生现在学习以及以后从事化学行业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下面我来分析一下学情。学生已经学习过溶液导电性的有关知识和酸碱盐的概念,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我来确定一下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溶液导电性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交流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分组讨论,并归纳结论。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置如下:

环节一:课程导入

环节二:实验探究

那么究竟导电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请同学们分组实验探究,并归纳总结。

环节三:观察讨论

通过多媒体观察nacl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nacl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以及hcl,h2so4,hno3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并对电离方程式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酸的本质。

环节四:思考交流

设置“思考与交流”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从电离的角度归纳出碱和盐的本质。

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完后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并进行适当的课堂训练能够判断出哪些物质是电解质,会书写电离方程式。最后布置课外作业:探究金属导电与电解质导电的实质有什么不同。

另外我的板书清晰明了,以条目式来显示本节课的重点。

说课完毕,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多多指导。谢谢。

板书:

电解质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因是因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

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高中化学说课稿分钟篇二

《实验化学》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模块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中的地位,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选自苏教版《实验化学》专题3课题2。本节课的主题是物质的鉴别,鉴别的对象是跟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业盐(亚硝酸钠)和食盐,鉴别方法主要涉及被鉴物质的化学性质,且给学生从物理性质、组成与结构等角度探讨鉴别方法预留了足够的空间。

教材要求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根据物质的特性多角度设计物质鉴别的实验方案,并开展实验探究,感悟化学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与归宿,对本课时教学我们设置了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nano2和nacl结构、组成与性质的差异,学会物质鉴别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nano2和nacl的鉴别过程,培养学生设计、评价、操作、处理等实验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生活中如何防止误食亚硝酸钠中毒为载体,建立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述目标的设置,我们在充分体现性质差异决定鉴别方法差异的同时,很好地注意了预设与生成、主体与主导、独立与合作、收敛与发散、理论与实际等关系的处理。

按照情境引课,情理结合,分合相辅,师生互动,学用一致,不断升华的总原则,从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组成与性质、不同组成与性质决定不同鉴别方法、不同鉴别方法呈现不同现象、不同鉴别方法需要作出合理选择为出发点,整节课的教学架构设置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呈现先行,寻找启迪”、“激发思维,拓展思路”、“搜索信息,明晰方向”、“设计方案,实验论证”、“创新优化,不断升华”等六个实施阶段。其主要教学内容与设计意图简述如下。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工业盐(亚硝酸钠)中毒事件的视频报道,提出“为何会出现这类严重的中毒事件?”的问题;通过nano2样品呈现和nano2用途说明,进一步提出“如何通过鉴别法来避免这类中毒现象发生?”的问题。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为学习背景,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所应关注的学习方向,使课堂迅速进入一种有序、高效的教学状态。把学习与研究放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背景之中,这种“告知”学习者学习目标的预设,能有效激发学习者为快速获得学习结果而规划系列的预期行为,并逐步将预期行为转化为实践行为,使实践行为与正确的学习结果相匹配。

【教学过程】问题1:怎样用实验方法鉴别nacl与nh4cl两种固体?在学生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得出“焰色反应法、气体法(与naoh固体反应)、显色法(与石蕊试液反应)、显色法(与ph试纸接触)”等四种方案。

【设计意图】奥苏伯尔认为,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可通过先给学习者呈现一个先行组织者而加以激活,其用意旨在为新呈现材料的学习提供一个观念的框架,这样有助于智慧技能的保持与迁移。

【教学过程】通过对nacl与nh4cl两种固体鉴别方法的研究,我们可以思考与整理出物质鉴别所应遵循的基本原理。即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差异、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差异、根据物质的组成、结构差异等三方面。

提供了上位概念与规则的支撑,同时也为学生如何选择所需信息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作好辅垫。

【教学过程】问题2:要合理鉴别nano2和nacl,已具有哪些知识储备?(呈现已经完成的预习作业:搜索归纳nano2的性质、用途,展示所写的科普小论文),投影呈现nano2和nacl的性质对照表。

【设计意图】通过查找资料、撰写科普小论文方式使学生了解nano2的性质,它既提高了学生搜索、接受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性质搜索结果与性质比较最终以表格形式展示,不但呈现了信息的高密度,同时凸现了nano2与nacl在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上的差别。

【教学过程】问题3:怎样用实验方法鉴别nano2和nacl两种固体?(学生分组讨论,初步形成简要实验方案)

师生共同归纳整理出要完成物质鉴别的实验操作,必需综合考虑方案设计、方案评价、方案实践、方案反思等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发现信息、评价信息、吸收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从而优化其思维的迁移、发散、收敛品质,最终形成有序的多个从理论角度得出的实验鉴别方案。

【教学过程】对学生设计的典型理论鉴别方案,师生共同进行从实践视角的可行性评价,并分组进入方案实践(四人一组,进行有明确任务的分组实验,并汇报实验步骤、现象与结论)。

【设计意图】体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验中检验理论设计的合理性、简约性、安全性、可行性,凸显实验的“动”的功能,也彰显实验的“静”的功能(实践对理论的评价功能)。

问题4:建筑工人怎样用简单的方法区分食盐和工业盐?

【设计意图】知识的达成,能力的获得需要不断的总结、不断的训练、不断的思索,并反璞归真,让理论知识、理论方法回归生活,再次调动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激情和才智,让学生感受学习化学的成功与喜悦,较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堂目标。

【教学过程】总结:验证与探究是物质鉴别的基本思想,定性、定量方法;传统、现代方法;局部、整体方法;基础、综合方法是沟通具体鉴别方法与物质组成、性质的桥梁,这些方法虽然在运用时一定存在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现象,但其独立知识、能力的构建应及时融入化学学科的完整体系之中。

【设计意图】及时的归纳、总结与提升,能凸现对完整、系统知识的有序构建,也能强化对创新、综合能力的优化培养。

高中化学说课稿分钟篇三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化学新课程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人教版)第三章《烃的衍生物》第一节《醇、酚》第二课时,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并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际能力,体现化学新课程“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理念,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等精神,我将从以下五方面设计这节课:

本节内容从知识结构上看,可分为四部分,即苯酚的分子组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它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从教材整体上看,芳香族化合物在中学化学里面,教材只着重介绍两种物质——苯和苯酚,其中苯是最简单的芳香烃;而苯酚既是很重要的芳香烃衍生物,又是酚类物质的代表。可见,《苯酚》在高中有机化学里面也处于较重要的地位。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内容是安排在《乙醇》后,学生在学习乙醇的过程中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团对有机物主要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对乙醇中官能团羟基的性质也已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教材在这一基础上紧接着安排苯酚知识的学习有其独特的作用,既能联系前面已学过的知识,又能为后面烃的衍生物的学习提供方法,作好铺垫。而苯酚的结构与乙醇结构中都含羟基,因此,苯酚和乙醇的性质有相似之处,但事实上苯酚性质与乙醇性质又有不同之处,本节内容安排在此还有对比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对比学习,使学生对酚羟基和醇羟基的性质将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理解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的化学环境有一定的相互影响,从而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更深层次的掌握知识。

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认知特征并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a、认识酚类物质,能够识别酚和醇

b、掌握苯酚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和主要用途

c、理解苯环和羟基的相互影响

(2)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对苯酚性质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a、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b、通过对结构决定性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教育。

c、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生活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苯酚的化学性质。

难点: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的化学环境的相互影响。

本节课前,学生已学完了烃和烃的衍生物中的乙醇等内容,对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特别是有机分子中的官能团和有机物的化学性质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一定的认识,能掌握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通过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加工建构知识体系,在该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苯酚结构与乙醇结构的相同点(都有羟基)为学生对苯酚性质的探究提供了基础;苯酚结构中与乙醇的不同点(羟基与苯基相连)又为学生的进一步的探究提供了空间。因此,我将该节的内容设计成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通过创设情景——探究实验——理论推导——反思应用等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实物感知、演示实验和现代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的机会,体现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

围绕本节课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类比类推,以旧促新和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

【情景一】新课引入

我利用生活中的化学来引入新课,先展示药皂、苯酚软膏以及苯酚软膏的说明书,让学生阅读苯酚软膏说明书,提问:从化学的角度分析苯酚可能具有哪些性质?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引导学生初识苯酚,组织学生观察苯酚的颜色、状态,指导学生动手做探究实验一,根据苯酚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自主探究苯酚的溶解性。在此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主动的获取苯酚物理性质的知识,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把物质的物理性质直接传递给学生,显然,这些知识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比老师将知识简单地传递更易接受和掌握。

【情景二】初识苯酚

【探究实验一】物理性质

学生实验:(1)组织学生观察苯酚的色、态,并小心的闻它的气味。

(2)溶解性实验(溶剂分别为冷水、热水和乙醇)

重点归纳出苯酚的色、态、味和溶解性。

【情景三】结构特点

结构分析:观察分子模型,类比醇、酚、酸中羟基的性质

【情景四】极弱酸性

【探究实验二】苯酚溶液是否有酸性?

学生观察到浑浊的苯酚溶液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变澄清,说明苯酚显酸性,因此,苯酚又名石碳酸,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向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剂,溶液会变红,那么,苯酚溶液也显酸性,向苯酚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是否也有此现象呢?通过演示实验,发现苯酚中滴加紫色石蕊后并不显红色,学生产生了疑问,苯酚的水溶液为什么不能是石蕊变红呢?引导学生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苯酚酸性太弱,苯酚的酸性究竟有多弱呢?提起了学生的兴趣,这样自然的过渡到二氧化碳与苯酚钠的反应,指导学生动口向苯酚钠溶液中吹入二氧化碳,此时学生既兴奋又有很浓厚的兴趣,这样设计既是课堂生动活泼,又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实验学生对苯酚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已经完全掌握。

【情景五】三元取代

【探究实验三】取代反应

联系前面已学的知识:苯与液溴的反应,推测:将浓溴水加入苯酚中会发生什么反应呢?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实验三,根据已有知识学生很容易得出是取代反应,那么,是几元取代呢?引导学生回忆甲苯与浓硝酸反应的产物,类比类推苯酚与溴水反应的产物是三元取代。接着,我请学生回忆苯和液溴发生取代反应的条件和产物现象,并与该反应对比,哪个取代反应更容易?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苯酚更易取代,为了加深理解苯酚更易取代这个事实,我从苯和苯酚的结构上对比说明,由于羟基对苯环的影响,使得苯酚中苯环上羟基邻、对位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易被取代。因而苯酚中苯环的性质与苯的性质有了差异,加深对难点官能团对所处的化学环境有影响的理解。

【情景六】显色、氧化

性质小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应用途

【情景七】苯酚用途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带着刚才的思考、讨论的结果再次梳理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最后用一道习题来运用本节课的知识。

(1)苯酚与浓硝酸反应可生成一种烈性炸药,请写出化学方程式。

(2)选择合适的试剂和仪器,除去苯中的苯酚。

设计实验证明葡萄和葡萄饮料中含有酚类物质。通过这个生活小常识和一个课后实验,加强学生对酚类物质的辩证的认识。

(一)、物理性质:

1、无色、特殊气味的针状晶体;

2、常温下,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二)、分子结构:

(三)、化学性质:

1、极弱酸性:

2、三元取代:

3、显色反应:遇fecl3溶液显紫色(检验苯酚)

4、易被氧化:

(四)、用途:

高中化学说课稿分钟篇四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对本节课作以分析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 第 章,第 节,第

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

,本节课的学习为

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二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

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2、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抽象、联想、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2、从生活出发学化学,体验化学对生活、生产及科技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

难点是:

四、教法

结合本节知识的特点,我采用 的教学模式,并借助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我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展开学习活动,结合实验、层层深入、多层次教学,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并使知识的学习系统化。

五、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是目的。因此,教师要启发、引导、层层深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本节课,学生通过“问题情景—实验探究—质疑讨论—f分析推理—整合运用”的学习方法。此外结合反馈补救法,通过学生的习题检测,注意观察学生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每一位学生”。

六、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知识回顾,新课引入。“导入旧概念,提出新问题。”

第二环节:新课学习,全民总动员。

首先:

其次:

再次:

第三环节: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讲解、实验探究得出本节课的`重要结论,并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回顾,使学生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学习方向和侧重点,最后布置相应的习题,来巩固本节课的所学内容。

总之,本节课我是根据高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结合本节知识的特点,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采用实验探究法、知识迁移法、类比法、分组讨论法以及学生自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实验演示、多媒体动画等教学手段,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高中化学说课稿模板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 》是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第 册,第 章第 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 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为i 学习奠定基础。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2.1知识与技能:

2.1.1 理解 的内容并能

2.1.2 初步培养学生应用试验方法来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2过程与方法:

2.2.1 通过 试验,探究 。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2.2 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探究 的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3.1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3.3 初步体验 在研究科学中的重要意义。或者通过 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 突出重点

难点: 通过 突破难点

关键: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1.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 应着重采用 的教学方法。

大家好,我要讲的这节课是《*****》。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简要说明本说课的内容来自哪一学科、哪一册书、哪一

章节)

(二)、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按照《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为贯彻实施《****教学法》,结合校学生实际学情确立如下三维目标:

(或者这样衔接: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节教材的特点,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或者这样衔接: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难点 ***********是本节课的难点

3、确立依据

二、说教法

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或这样衔接: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我通过启发学生发现问题。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二)、教学手段

(三)、教学媒体的运用

(根据教学内容和采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于渔)

三、说学法

(一)、学习方法

(二)、能力培养

四、说教学程序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结合化学新教材的编写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或者这样衔接: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教学中应以让学生掌握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常见反应为主,不宜把问题向纵深引申。我对本节课的安排如下:)

(或者这样衔接:教与学有机结合而对立统一。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体现,教师必须善于驾驭教法,指导学法,完成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愉快地、顺利地、认真地、科学地接受知识。

本节课教学设计、意图如下:)

(一)、新课导入

(二)、新知识的学习

(三)、检测训练

(四)、总结巩固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时要体现出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

说课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应因材、因时、因地、因人(学生、教师)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说课方式和方法,提高说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高中化学说课稿分钟篇五

大家好,我要讲的这节课是《xxxxx》。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教材简析(简要说明本说课的内容来自哪一学科、哪一册书、哪一

章节)

(二)、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按照《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为贯彻实施《xxxx教学法》,结合校学生实际学情确立如下三维目标:

(或者这样衔接: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节教材的特点,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或者这样衔接: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xxxxxxxxxxx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难点xxxxxxxxxxx是本节课的难点

3、确立依据

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或这样衔接: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我通过启发学生发现问题。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二)、教学手段

(三)、教学媒体的运用

(根据教学内容和采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于渔)

(一)、学习方法

(二)、能力培养

四、说教学程序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结合化学新教材的编写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或者这样衔接: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教学中应以让学生掌握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常见反应为主,不宜把问题向纵深引申。我对本节课的安排如下:)

(或者这样衔接:教与学有机结合而对立统一。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体现,教师必须善于驾驭教法,指导学法,完成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愉快地、顺利地、认真地、科学地接受知识。

本节课教学设计、意图如下:)

(一)、新课导入

(二)、新知识的学习

(三)、检测训练

(四)、总结巩固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时要体现出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

说课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应因材、因时、因地、因人(学生、教师)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说课方式和方法,提高说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高中化学说课稿分钟篇六

1、地位

《甲烷》内容选择于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是学生在中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有关内容,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烃是一切有机物的主体,而甲烷作为烷烃的第一个最简单的分子,学生对他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因此本节内容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有机物的学习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了解甲烷的电子式、结构式的写法,并掌握甲烷分子的正四面体结构及其对性质的影响。

(2)掌握甲烷的重要化学性质,着重强调取代反应。

(3)通过对物质立体构形的理解使学生逐渐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环境、能源等问题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甲烷的结构特点和甲烷的取代反应。

难点:主要是学生有机物立体结构模型的建立,具体体现在如何将甲烷和烷烃的结构特点、有机物的成键特点从实物模型转换为学生头脑中的思维模型,帮助学生从化学键的层面认识甲烷的结构和取代反应。

关于甲烷,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学习了甲烷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的用途。教材在介绍这些知识时,非常注重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另外,结构式只表示出了甲烷分子中各原子的结构方式,而不能真实地反映出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学生将会产生甲烷分子是平面型分子的错误认识。而对分子的立体结构的认识有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有机分子结构的了解,并最终影响他们对有机物分子化学性质的`了解和学习。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三维空间中对有机物分子有个真正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其化学性质。

1、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探索法

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不仅注意观察,同时还启发了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与技能,去探索新的概念和规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

2、多媒体教学法

由于甲烷分子的正四体结构和甲烷的取代反应机理很抽象,对初学有机物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故用计算机的多媒体动画进行直观分析,辅以直观教具(模型、折纸)克服了理解上的抽象性,化解了难点。实验录像的播放有助于全体学生观看到实验现象。

3、本节课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创设问题、讨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1、引入

2、探索甲烷的结构

[课堂探究练习1]已知甲烷仅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其中质量分数c%=75%,h%=25%。请同学们推出甲烷的化学式。

由于学生在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知识的局限性,因此在学习甲烷分子的结构时,首先在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教材,并要求学生做实践活动,即自己动手制作甲烷分子的结构模型,然后课堂上再拿出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介绍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使学生在对比之中,对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3、实验探究化学性质

在学生解甲烷物理性质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甲烷的化学性质上。回应前面所讲的“结构决定性质”,接着引导学生通过结构理解甲烷的有关化学性质:

(1)甲烷的可燃性决定了它有什么用途呢?有什么优点呢?写反应方程式,介绍爆炸极限问题,以甲烷作能源为例讲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渗透环保、能源问题。关心社会,并让学生思考矿井生产为了避免瓦斯爆炸应该采取的安全措施是什么?介绍新农村沼气池情况。可以补充演示甲烷通入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

像:(]取代反应实验:用排饱和食盐水法将甲烷和氯气依次收集在100ml的量筒中,其中甲烷20ml,氯气80ml,光照。)在实验的基础上,先使学生有一个甲烷分子中氢原子能被其他原子取代的印象,然后再通过给出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几步方程式,向学生说明甲烷分子中的氢原子不仅一个能够被取代,而且全部可以被取代,进而讲清取代反应的确切涵义。结合球棍模型和电脑模拟,帮助学生理解取代反应的实质。通过电脑模拟,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学生学习兴趣大,对取代反应的实质的理解也更深刻,对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反复播放。明确取代反应和置换反应的区别。

(3)简介甲烷的热分解反应,结合性质总结甲烷的用途。

4、练习巩固

利用多媒体投影练习内容,让学生当堂练习,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及时进行点评。

高中化学说课稿分钟篇七

一,教材和学生分析:

在设计教学之初,我首先对教材和学生进行了分析。苯酚在生活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机物,在工业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用途,这体现着苯酚作为一种重要原料的社会价值,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酚是人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三单元——《烃的含氧衍生物》中的第一节的内容,在必修2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了乙醇、乙酸、乙酸乙酯的性质。而酚对于学生来说是崭新的教学内容,教材将酚和醇安排在同一节,旨在通过各自的代表物苯酚和乙醇,在结构和性质上的对比,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并通过代表物质苯酚,迁移认识其他酚类化合物。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分析考虑,我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掌握苯酚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 和 化学性质 ,加深理解“基团相互影响”的基本思想方法,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对苯酚性质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一、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b,通过对结构决定性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教育。

c,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生活的意识。

考虑到本节课要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因此我从树立苯酚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是密切相关的价值观和培养学生对比的思维方法做了重点突破。

三,教学设计: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1)第一个环节-生活中的酚类物质

我首先为学生展示几张生活中常见的含酚类物质的图片,给出结构式,让学生找出苯酚部分。使学生用分类的思想,有序的认识物质。于是我引入新课:苯酚就是最简单的酚类。

(2)第二个环节- 苯酚的用途

苯酚在工业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如生产酚醛树脂用来制作厨房用的防火板和电器插座,生产锦纶制作登山服,还可以用作医药、染料、农药的重要原料。有人评价说苯酚改变了世界,外科之父 李斯特用苯酚消毒,减少了细菌感染,塑料之父贝克兰合成酚醛树脂,让生活变得更加舒适。 可见,工业上对于苯酚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所以,在高速公路上经常会有大货车在运输苯酚。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新闻。化学与生产联系, 我从生活走向化学 , 从而达成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高中化学说课稿分钟篇八

一,教材和学生分析:

在设计教学之初,我首先对教材和学生进行了分析。苯酚在生活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机物,在工业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用途,这体现着苯酚作为一种重要原料的社会价值,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酚是人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三单元——《烃的含氧衍生物》中的第一节的内容,在必修2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了乙醇、乙酸、乙酸乙酯的性质。而酚对于学生来说是崭新的教学内容,教材将酚和醇安排在同一节,旨在通过各自的代表物苯酚和乙醇,在结构和性质上的对比,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并通过代表物质苯酚,迁移认识其他酚类化合物。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分析考虑,我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掌握苯酚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加深理解“基团相互影响”的基本思想方法,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对苯酚性质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一、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b,通过对结构决定性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教育。

c,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生活的意识。

考虑到本节课要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因此我从树立苯酚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是密切相关的价值观和培养学生对比的思维方法做了重点突破。

三,教学设计: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1)第一个环节-生活中的酚类物质

我首先为学生展示几张生活中常见的含酚类物质的图片,给出结构式,让学生找出苯酚部分。使学生用分类的思想,有序的认识物质。于是我引入新课:苯酚就是最简单的酚类。

(2)第二个环节-苯酚的用途

苯酚在工业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如生产酚醛树脂用来制作厨房用的防火板和电器插座,生产锦纶制作登山服,还可以用作医药、染料、农药的重要原料。有人评价说苯酚改变了世界,外科之父李斯特用苯酚消毒,减少了细菌感染,塑料之父贝克兰合成酚醛树脂,让生活变得更加舒适。可见,工业上对于苯酚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所以,在高速公路上经常会有大货车在运输苯酚。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新闻。化学与生产联系,我从生活走向化学,从而达成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高中化学说课稿分钟篇九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三、预学设计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物质的过程。那么不同的原子(如氢原子和氧原子)有什么差异呢?上述问题的答案要从原子的内部去寻找,这就涉及到又一个新的问题:微粒—原子能不能分成更小的微粒?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你的假设。

思考假设:我想:原子是一个实心球。原子象一个乒乓球。原子象一个气球。原子是一个空心球。

思考回答阅读:p67—p68及拓展视野多媒体演示:原子内部结构

交流讨论:原子的结构结论: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利用模型学习物质结构总结:

盘点收获回忆、总结、发言形成原子的结构练习:看屏幕,做练习学以致用

五、反思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为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原子的构成,我主要采用了:阅读前人的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分析——提出假设——验证的方法,通过课堂的表现来看,这种方法还是可行的。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并且大多数学生能投入思考,提出自己的假设。但也看出部分学生探究意识还不够,仅停留在面上,未作深入的思考。

文档为doc格式

高中化学说课稿分钟篇十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的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选修4第三章第4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是应用第二章所学的平衡理论,进一步探讨水溶液中的离子行为。而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是新教材增加的内容,是继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之后又一个重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相关的理论,使他们更加透彻地理解在溶液中发生离子反应的本质,及它们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认知基础: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理科学生,学生已经具有溶解度、离子反应的知识基础,和动态平衡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节内容,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心理特征: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对用所学理论解决问题充满期待。

依据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的特点,确立以下的三维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及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能运用平衡移动的观点对沉淀转化过程进行分析,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并能对相关实验的现象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解释。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实验中,学会自主设计实验、独立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建立

难点:建立“沉淀溶解”的微观、动态过程,了解沉淀转化的本质。

新课程倡导通过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新教材的设计也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表情更加关注化学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基于以上的理解,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基于学的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开发学生学习潜能。

1.使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基于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的学习基础,站在动态平衡的高度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和移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以实验为载体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促进知识的主动建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知识与生活生产的联系,赋予知识实用价值。

(二)应用“四脑合一”的教学法,让学生会学,学会,体验成功。

“四脑合一”是我承担的科研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应用脑科学研究的成果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的教学策略之一。“四脑”是指大脑的生理性、认知性、情感性、社会性特点。“四脑合一”简而言之即在同一堂课的不同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单一的方式效果好;采用符合大脑的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效果好;让学生在适度兴奋的情绪中学习效果好;让学生有机会合作、交流、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效果好。“四脑合一”的教学策略改变了学习方式,提高了认知水平,营造了和谐课堂,取得了教和学的良好效果。

(一)导入新课

播放溶洞景观的图片,指出溶洞里有千奇百怪的石笋、石柱、钟乳石,你知道这些地貌的形成原因吗?通过本节课《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学习,你将从反应原理上弄清楚这个问题。

通过设计情境,引入新课。以熟悉的事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二)分析课题,温故知新。

设计以下四个阶梯性问题,采取对话方式,使学生温故知新:

1、通过课题请你分析本节课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该物质所属的类别是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与强弱电解质是否有一定关系?

通过以上问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与前面的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理解溶与不溶是相对的,没有绝对不溶的物质。科学家在100多年前就提出了这么科学辩证的论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所要学习的难溶电解质只是溶解度小于0.01g的电解质,可能是强电解质,如baso4,也可能是弱电解质,如al(oh)3。

此时学生通过积极思维,自己对即将学习的知识做好了准备,思维进入兴奋状态。

(三)类比分析,自主构建“沉淀溶解”平衡的微观、动态过程。

学生思考可得出结论:饱和氯化钠溶液中钠离子与氯离子结合的速率与溶解的速率相同,形成沉淀和溶解平衡状态,所以不会有沉淀析出。nacl(s)na+(aq)+cl-(aq),加入浓盐酸,氯离子浓度增加,平衡发生逆向移动,才有nacl结晶析出。

学生通过对溶解度的分析,根据溶解度再小也不会等于零,得出一定存在ag+和cl—,形成agcl饱和溶液的结论。接着提出问题:那么固体agcl和溶液中的ag+和cl—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这个状态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也形成溶解和沉淀平衡。通过画时间速率图像,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体会易溶电解质和难溶电解质只是溶解度大小不同,其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没有本质区别。

最后归纳总结: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得出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概念,结合动态平衡的特点总结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特征。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然后教师讲述沉淀溶解平衡表达式:

agcl(s)cl-(aq)+ag+(aq),强调各符号的意义,让学生对比与电离方程式的区别,通过课堂练习对新知识进行巩固。

这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想让学生转换思维的角度,重新认识有沉淀生成的离子反应其实质就是难溶电解质建立沉淀溶解平衡的过程。化学上规定,相当量的离子互相反应生成难溶电解质,可以认为反应完全,方程式中用“=”表示,解决学生的认识冲突。

以上是通过思维探究的方式进行理论部分的学习,完成了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问题,建立微粒观。深入地理解反应的实质,将知识进行整体建构,有机整合。

(四)、然后实验探究,总结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本环节按照提出方案、讨论方案、实验探究、分析现象、总结规律环节进行。

首先以改变哪些条件可以使mg(oh)2沉淀溶解为例,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根据学习经验,依据勒夏特列原理,学生会想到加热,加水,加酸等方法,也有同学提出可以加入显酸性的盐,如:fecl3、nh4cl溶液溶液等方法。

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组按照一个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现象进行汇报并加以解释。

第一组:加水和加热现象不明显,让学生分析原因,借助于溶解度进行分析可以促进学生的理性思维发展。

验证实验中选择试剂是难点,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需要引入的离子是什么?需要改变的是什么?学生利用盐类水解所学到的知识,可以想到ch3coonh4。通过加入ch3coonh4也能使mg(oh)2溶解,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第三组:学生对白色沉淀转化为fe(oh)3红褐色沉淀感觉新奇,讨论的热情非常高,得出“沉淀的转化实际就是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这一结论非常兴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追问:什么样的沉淀之间转化比较容易?学生通过比较溶解度可以得出正确结论。教师可以利用向agcl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依次加入nabr、na2s演示实验强化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然后,通过汇总实验现象,总结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探究环节,学生眼、手、口、脑等多感官参与,对大脑多通道信息输入,符合大脑的认知规律,学习效率高,印象深刻。学生体会探究的快乐和合作交流的喜悦,大脑的社会性特征得到满足。

(五)总结和提高:

让学生从知识、方法等角度谈本节课的收获。起到概括知识内容,总结学法的作用。

(六)习题反馈,加深理解:从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以致用,提高科学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指导意义。其中最后一个问题紧扣开篇,首尾呼应,呈现出一种浑然一体的感觉。

作业:活学活用,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培养自学能力,为下节课做好预习。

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幻灯片)

本节课我分成了三个主要的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感觉学生的注意力一直很集中,热情高。从课堂气氛,学习效果看采取的知识迁移、思维探究、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比较合适。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积极表达的、给学生客观准确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四脑合一”的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高中化学说课稿分钟篇十一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溶液的形成》,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节。这是一节课前说课。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及教学程序三个方面来进行说课。首先是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介绍溶液的基础知识,是以后学习溶解度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在以后的学习过程当中,有很多化学反应都是在溶液当中发生的,所以要求学生系统的掌握溶液的基本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a.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知道溶液的特征与组成;

2)了解乳浊液的概念,知道乳化现象;

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产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的好习惯;

b.教学重点

1、溶液的概念,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2、溶液的特征与组成

c.教学难点

1、乳浊液的概念,乳化现象的解释

2、溶液与溶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溶液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类物质,它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很大的联系,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物质入手,通过对这些物质进行分析归纳,使学生对溶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溶液的概念,更加直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化学学科的社会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首先从学生们最熟悉的物质入手,引出新课溶液的形成,通过蔗糖溶于水的实验介绍溶液的概念,讲解溶液的特征和组成。通过实验介绍溶质与溶剂之间的辩证关系。再由实验引出乳浊液、乳化现象,最后介绍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9.1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的定义

特征:均一、稳定

组成:溶质、溶剂

二、乳浊液的定义

乳化现象

溶液的应用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说课内容。恳请老师、同学批评指正。谢谢!

高中化学说课稿分钟篇十二

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

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初中接触的“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本节课依据主体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按照主体探究式学习,我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课前探究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很快他们带来了自己家中的诸如复方甘草口服液、84消毒液、眼药水、枝江大曲、矿泉水等,实验室诸如硫酸、naoh溶液等标签。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相互展示,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m/v、n/v、m/m,从而教师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主体探究式学习认为: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

采用主体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等基础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获取新的概念。

学生首先自主阅读课本感受概念,然后在三个具体实例的练习中运用概念。

(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1mol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1克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3.1molnaoh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第一个练习直接运用概念的表达式;第二个练习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间的换算”。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学生更是如此。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个练习看似简单,实则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学生们将在各自不同的评判与反思中,激烈的争论,我将这个“舞台”让给学生,他们尽情发挥、表演,相互解答困惑,自主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对此练习可能会有下列见解: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溶液的体积和溶剂的体积是不相同的;此题尚须补充、添加已知条件;必须知道naoh固体的密度,则可计算naoh固体的体积,然后与水的体积相加就可求出溶液的体积;体积是不可以相加的,必须知道naoh溶液的密度,通过溶液的质量求出溶液的体积。

整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彼此的心灵去相互碰撞。直到他们达成共识,共享成功后,我再给出练习所缺条件—溶液的密度,同学们再次进行计算,他们就不仅仅领悟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还掌握了溶液体积的计算方法。思想汇报专题乘胜追击的几个判断题的设计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溶液稀释和体积分割时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影响及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种类,即为后面的“当堂反馈”作好铺垫,又达到了升华概念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为丰富。

高中化学说课稿分钟篇十三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三、预学设计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物质的过程。那么不同的原子(如氢原子和氧原子)有什么差异呢?上述问题的答案要从原子的内部去寻找,这就涉及到又一个新的问题:微粒—原子能不能分成更小的微粒?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你的假设。

思考假设:我想:原子是一个实心球。原子象一个乒乓球。原子象一个气球。原子是一个空心球。

思考回答阅读:p67—p68及拓展视野多媒体演示:原子内部结构

交流讨论:原子的结构结论: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利用模型学习物质结构总结:

盘点收获回忆、总结、发言形成原子的结构练习:看屏幕,做练习学以致用

五、反思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为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原子的构成,我主要采用了:阅读前人的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分析——提出假设——验证的方法,通过课堂的表现来看,这种方法还是可行的。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并且大多数学生能投入思考,提出自己的假设。但也看出部分学生探究意识还不够,仅停留在面上,未作深入的思考。

高中化学说课稿分钟篇十四

乙醇是生活中的常见有机物,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听到的,学生感觉亲切、熟悉。《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必修模块的乙醇应该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要提高公民的基本科学素养,学生借助乙醇这种熟悉的有机物,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之——烃的含氧衍生物,认识到有机物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下最基本的知识基础,了解有机化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初步认识官能团与有机物性质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初中化学知道了乙醇的组成、物理性质、燃烧反应和一些用途,但是学生对物质性质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宏观表象阶段,只是在烯烃的学习中开始从微观结构认识物质。因此在乙醇的教学设计中,回避了乙醇分子结构的探究,而是借助水分子与乙醇分子、氢氧化钠和乙醇钠的对比,渗透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科学分析方法。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乙醇化学性质的教学采用学生小组实验探究的方式突破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1)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能够列举出乙醇的主要物理性质;

(4)通过阅读、交流加深对酒驾、乙醇汽油等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的认识,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2.教学重点: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和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3.教学难点: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四、教学指导思想

新教材特别强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为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借鉴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主要采用认知同化的学习模式,即先探明学生已经了解了什么,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知识进行拓展、加深。

五、教学过程

教学第一环节——讨论、交流,激活已有知识

学生依据学案,分组(4-6人)交流关于乙醇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的已有知识,最早完成学案的小组到展示台展示,之后其他小组的同学提出质疑和和补充,教师参与总结。对于乙醇的分子结构,大部分学生正确写出了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不规范的加以纠正,在此引导学生:乙醇属于烃吗?并与乙烷的分子结构作对此,引出烃的衍生物的概念。对于乙醇的物理性质,学生总结的比较全面,而乙醇的化学性质,学生只能写出乙醇燃烧的方程式;对于乙醇的用途,学生知道的还是相当多,在此基础上,借助两个新闻标题为学生介绍了乙醇汽油的利与弊,乙醇汽油的推广使用,减少了有害气体的排放,节约了石油资源,解决了我国的能源危机,然而乙醇汽油的生产消耗了大量玉米,从而出现了汽车与人争粮食的社会现象,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警醒,培养学生的辩证意识。

教学第二环节——关注生活现象,提出新问题

由3名学生到讲台表演我准备好的台词,也可以课前演练一下。

甲:你买新车了,请客!

乙:当然!

甲:干一杯!

乙:我开车,不能喝酒。

甲:你酒量那么大,喝一杯没问题。

乙:三杯五杯也没问题!

(甲、乙喝酒状)

甲:喝多了吗?还能开车吗?

乙:没事。再喝几杯也没问题!

丙(上):酒精测试!喝了这么多酒还开车,扣车,罚款!

乙:时代不同了,汽车还喝酒呢!我喝点酒不算什么。

甲:警察同志,他酒量大着呢,没喝多。

通过表演,我提出了以下问题:1、你对甲、乙二人的行为有何评价?2、从这段对话中找出涉及乙醇性质的关键词,提出你想进一步了解的涉及乙醇性质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酒驾的危害,珍爱生命,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的发言非常踊跃,主要观点有饮酒不能驾车,不应该劝开车的人喝酒,酒后驾车是对生命的漠视,是不负责任的表现等等。但也有的同学提出:只喝一杯啤酒能开车吗之类的问题,我对学生的发言充分肯定,然后为学生出示我国关于酒驾的界定标准和处理规定,学生对酒驾的认识更加全面。

对第二个问题,经过学生的互相启发和教师的点拨,提出的需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是:

(1)饮酒后,乙醇在人体内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变化?(2)交警检验司机酒后驾车的原理是什么?我把这两个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进行逐一解决。

教学第三环节——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学生最为陌生的,是乙醇在人体内的变化。我为学生提供了乙醇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图,乙醇进入人体后,绝大部分在乙醇脱氢酶作用下生成乙醛,乙醛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因此饮酒的人很快出现面红耳赤的现象。乙醛的毒性是乙醇的10倍,能麻痹大脑的中枢神经,随之出现心悸、恶心、呕吐、四肢不协调等症状,因此乙醛就是造成司机酒后肇事的罪魁祸首。一段时间后,乙醛又被氧化为乙酸,最后变成二氧化碳和水。从而酒醉到酒醒。乙醇生成乙醛的这种变化在人体外用铜或银作催化剂就能实现,接下来我为学生示范了操作过程,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我对课本中的的实验做了简单改进:将盛有无水乙醇的试管改为了小烧杯。改进之后的实验:一是对学生来说插入铜丝更容易,防止插入过慢铜丝变冷,对学生来讲也更安全;二是降低了容器的高度,便于闻到乙醛的刺激性气味。

学生观察铜丝表面颜色的变化,并对比实验前后液体气味的变化。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铜是催化剂,实质是乙醇和氧气发生了反应,生成了有刺激性气味的乙醛,并给出乙醛的结构,学生通过对比乙醇和乙醛的分子结构,从原子守恒的角度书写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的方程式。这一过程,学生对乙醇的催化氧化有了更深的体验。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学生在描述现象的时候会发现做过催化剂的铜丝更新、更亮了(如果学生发现不了就需要老师点拨一下),那么如果想把旧铜器变新,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我为学生展示了铜银在焊接时的图片,对于银器表面生成的黑色氧化膜,工匠说,可以把银器在火上烧热,马上蘸一下酒精,就会光亮如初。如果你家有一件旧银器,你会如何处理呢?学生的情绪又变得高涨起来,他们一定在想象有什么机会可以让他们学以致用了。

教学第四环节——验证乙醇被强氧化剂氧化

交警是如何检验司机酒后驾车的呢?鉴于重铬酸钾氧化乙醇的应用价值,高锰酸钾作为有机化学常用氧化剂的重要地位,再加上这两个实验易于操作,现象明显,我把教材中的资料卡片给为学生分组实验,学生亲身体验乙醇的还原性,不仅能与氧气发生反应,还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被直接氧化为乙酸。

教学第五环节——探究乙醇与钠的反应

乙醇的氧化反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生想了解乙醇的更多知识可以借助于网络平台。因此,我为学生提供了百度百科中搜集到的“乙醇钠”的相关信息,乙醇钠是制造二十余种西药的原料,之后我提出问题:水可以与金属钠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钠,那么由乙醇如何获得乙醇钠呢?学生观察发现水和乙醇中均有相同的组成部分,很容易想到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我顺势抛出另一问题: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另一种产物是什么?如何验证?学生想到氢气的验纯、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烧杯,并提出了与教材相同的实验方案。但是以往实验中,由于教师考虑到学生的安全,切取的钠块较小,大试管中的空气很难全部排出,氢气的验纯需要较长的时间,钠块太小产生的氢气量较少则导致实验失败,因此我对本实验也做了改进:取一支注射器,拔下注射器活塞,将一块绿豆粒大小的金属钠放入其中,再将注射器活塞装上,之后轻拉活塞,使乙醇进入注射器中,可以观察到钠与乙醇发生反应,有大量气泡产生,将注射器内不纯净的气体排出,迅速倒转注射器,反应产生的气体可以将乙醇排出,待钠消失后再排出多余的乙醇,轻推活塞,点燃产生的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烧杯。改进之后的实验减少了钠的用量,无需验纯,点燃时现象明显。通过这样的实验设计,验证了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并对比了钠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之后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并书写方程式。

归纳整理:总结了乙醇的化学性质,通过对乙醇分子中化学键的断裂情况的分析引出羟基、官能团的概念,初步认识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课本上的知识都是源于生活的,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途径有很多,要善于从化学视角留心生活中的问题,并想办法加以解释或解决。

板书设计:

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

一、乙醇的物理性质

二、乙醇的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1)催化氧化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2)与强氧化剂的反应

-----被直接氧化为乙酸

(3)燃烧反应

2.乙醇与钠的反应ch3ch2oh+3o

高中化学说课稿分钟篇十五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第x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铁及化合物的性质》。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内容介绍及教材处理

本节课内容包括:铁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及铁盐四部分。我是这样处理的,因为铁单质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本节课重点学习铁的化合物的相应性质及fe2+、fe3+检验。并将fe2+、与fe3+的相互转化这个难点放在下节课学习。学生已经学习过氧化还原反应,al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均有一定难度,而fe(oh)2的性质是这两部分的综合利用,难度更大。我准备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结合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主动探究结果,达到分散难点的目的。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铁是金属中的重要元素,由于铁是变价金属,所以高考中对元素及化合物的考查,铁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你们说课就是中考中的地位。)通常以无机推断题形式出现。同时,铁又是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及国防中应用极其广泛的金属。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归纳、对比的方法。对铁的化合物形成知识体系。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课本上设置的“学与问”、“科学与探究”,是学生深入了解金属化合物的一些性质,感悟到金属在生活实际中的广泛应用。

四、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为:........

由于......所以我将本节课的难点设定为:......

五、教学过程

1、对于铁的氧化物的学习,我是通过让学生课前预习,完成学案,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2、(你实际的教学设想,大体步骤。对于??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以上是本节课的主要授课内容,为了强化学生对........的理解,我设计了........,另外针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作业布置。

对于本节课我也进行了如下反思(这个必须要说,你可以直接用我的)

新旧两版教材除了在课程安排上又说不同外,对于教学方式由老师传授、学生被动。转变为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主导。老师有意图的设计、引导、启发,学生自主观察、归纳、总结,亲身体验。如我本节课.......,让学生........,是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提升学生们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注明:

1、条理清晰,说出你所要叙述的1、2、3、........

2、几个方面全面,不能丢项

3、彩色部分的话语是重点语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