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读呼兰河传有感(汇总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12:03:20 页码:9
最新读呼兰河传有感(汇总8篇)
2023-11-09 12:03:20    小编:碧墨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呼兰河传有感篇一

在萧红清新诙谐而又带淡淡忧伤的文字间,用着一个小女孩的视觉将我们带入的呼兰河城是一个安寂,传统、单调的东北古城:村民愚昧而蛮横,按着前辈的传统过着细碎平凡的生活:男人女人日复一日做着相同的事,每个人都显得麻木、不厌其烦。偶尔有盛事时,人们才会零零散散地聚拢起来。结束后,又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日子也随之而去。

萧红就出生在这里,环境、人群造就了她快乐外表下无尽的寂寞。她的世界里,像黑白照片般,只有两种颜色,要么如白色的沉默,要么似黑色的悲伤,每天看着一尘不变的景、人,心情自然不言而喻。

在黑白照片中唯一的亮光,来源于她的祖父对她的无限怜爱和宽容和蔼。他们家有一个大花园,蜂子、蝴蝶、蜻蜓、蚂蚱都有。萧红喜欢在这追蜻蜓,捉蚂蚱。祖父在旁边看着她玩耍。那时的祖父个子极高,总端着一柄旱烟管,嘴角,眼睛笑盈盈的,喜欢与孩子开玩笑,还常教自己背诗,是个温和的老人。他为萧红的童年带来了一丝珍贵的光明。虽然,逃也逃不开的,是漂泊、游离、终苦一生的命运,但那一切的细节,都是对祖父一起生活过的美好时光的深刻想念,以及对故乡深切的渴求。

有二伯,萧红童年里另一个人物。身份上,他是萧家的长工,也就是仆人。但他自己可不这么认为,他喜欢别人叫他有二爷,听不得别人在背后骂他。这就是一个当主子的心态!他用这种想法来掩盖对自己身份的自卑感,有虚荣心来满足自我。像那时的人一样,仅仅为了求一个生存的权利,就放下了自尊,但内心却还是依旧的骄傲。

那时的呼兰河,也就是那时的中国的缩影。人病了,要请大神来治;唱大戏,是给龙王爷看的;跳大神,是保佑不会被鬼缠身的。呼兰河的人们继承上一代的观念,没有了自己的想法,缺乏了新的认知。才会变得如此愚昧!

故事的结局,一样的悲惨:小主人去逃荒了,祖父、有二伯,一切熟悉的人都去世了,家,没了。这是旧故事的落幕,新事件的开端,无一不在说明,寂寞的生活,还要持续。

看完全书,我不禁拿萧红与自己作比较。她活在封建社会,我存在于21新世纪,她的生活如同她的心境一般是隐藏在快乐下的寂寞,我是由内而外都是多姿多彩充实的幸福,有父母亲戚的宠爱和陪伴、老师、同学、朋友给予我的关心和帮助,论生活条件等一切,她都没法和现在的我比,这也让我更加对她辛酸的命运而悲哀,觉得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了。

我听到了,能听到你的心:渴望有快乐美好的童年,渴望有幸福安定的生活!萧红这一生,除了呼兰河那个已逝去的地方,就再也没有了别的家。她匆匆经过了每一个城市,从来不曾逗留。在即将离去时,她写下了这段仅有的,她留念的往事,是想重温一下那个充满无数回忆的家。也相信:她终会找到心灵的归属,她的灵魂,也不会再孤独的游荡!

读呼兰河传有感篇二

这里的冬日里,无比寒冷;这里的晚霞,无比艳丽,这里是呼兰县——萧红的故乡。这里的生活是无比的`有趣,但也有着许许多多可怜的人。

团圆媳妇就是其中的一位,因为是女性,在当时社会得不到尊重,每天被人虐待,受伤生病之后,又因为家人迷信,给她用了各种不切实际,不讲科学的方法,把团圆媳妇活活的折磨而死。

刚读到一半,婆婆虐待团圆媳妇的时候,我又气又恨,真希望,跳入书中,阻止她的婆婆。之后,他们用各种方法来给团圆媳妇“治病”时,我又嘲笑人们的迷失和愚蠢,以及对她的同情。

当最后她被开水烫死时,我十分愤怒,也为自己能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里感到庆幸。

如果当时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不迷信这些妖魔鬼怪,“火神”之类的,团圆媳妇的命运就不会这么悲惨了吧!

尊重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在我的生活中与人交往,都十分尊重别人,所以也结识了很多朋友,这更让我明白了尊重的重要。我在《呼兰河传》中,也更明白了“尊重”一词,尊重是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

读呼兰河传有感篇三

《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小说。

艰苦生活……

放飞了孩子的天性,给小孩自由、快乐、幸福。

首诗: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来,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要什么,就有什么。都是自由的……

读呼兰河传有感篇四

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座城。

我总不理解,为何童年的记忆是那么难忘。直到我读懂了那两本书,《城南旧事》与《呼兰河传》,才明白原来是因为,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从不会沾染一丝一毫世俗的气息,所以孩子的记忆里,会有喜有悲,但,从不会有利益与欲望的交缠。

在遥远的东北,有那么一个小镇,唤作呼兰河。

在北方的崇山峻岭间,有过那么一座城市,唤作北平。

去呼兰河,看看祖父的园子。

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花儿被灿烂的阳光唤醒了,冲着人们灿烂地笑。鸟儿一不留神飞上天去了,可也没忘说一声,天上的白云又变化出了什么花样,东风又在哪里留了情;虫子在窃窃私语呢,忙着议论今春哪朵花开得最艳,哪株庄稼绿得像要滴出水来。墙头的蜻蜓总也飞不远,孩子的笑声总也停不了。那最美丽的大红蝴蝶啊,立在一株庄稼上扑扇着翅膀,倒像蝶梦一般,让人难辨孰真孰假。

天空蓝悠悠的,冲人们笑了笑,又在那里高高地呆着。

墙边的樱桃树,可从来不结果子;那花香可以传得好远好远的玫瑰,现在才刚刚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拿顶草帽遮住脸,在这园子里放纵了睡意,悠悠睡去,给自己一个碧海蓝天的梦。

祖父是那个可以一直容着萧红的人,哪怕父母都不太喜欢她,也可以将她视作心头至宝;哪怕她顽皮在他帽子上插了一圈的花,也可以和她一起开怀大笑;哪怕那么不讲理地要淹死鸭子,也可以毫不生气地哄着她,因为他爱那个孩子,所以他可以用自己的一切去守护她。

去呼兰河,去逛逛七月十五的盂兰会。

等灯慢慢灭了后,那长长一道河水上便只剩下一个玉盘似的月亮了。

去北平,去草甸子里找找。

很高很高的野草丛里,说不定藏了一个人,给我讲讲他的故事,送我一把玻璃球;说不定可以找到一个人,听我一句一句的背诵“我们看海去”那篇课文,定下一起去看海的约定;说不定能遇见一个人,经历一段有些荒诞的友谊。

我愿意相信草甸里那男人说的话------他不是坏人。是啊,一个一心要供弟弟上学的人是坏人吗?一个肯和小姑娘坦诚相待的人,会是坏人吗?一个和英子一样憧憬着大海的人,会是坏人吗?他只是用了错误的方法试图去生存而已。英子说,她长大要做一个写故事的人,但在她将要写的故事里,永远也不会有因偷东西而遭到惩罚的可恶小偷,只会有一个有着极厚的嘴唇,用无奈语气诉说着生活艰辛的人。英子的世界里,是只有善的,她看待世界的方式与大人不同,因为她是善良的,所以她身边的一切也是善良的。

去北平,去惠安馆里找找秀珍,去井窝子旁边等等妞儿。

坐在惠安馆窗户边,一边看着蚕吃桑叶,金鱼吐泡泡,一边听秀珍讲着思康三叔的故事,让她用桂花油梳头,再牢牢记住那一句让小桂子早点回家吃饭的叮嘱。

去和妞儿一起踢铜钱儿,看她一扭一扭地踢,看她一笑起来脸上那么熟悉的两个泪窝,听她愤愤地说“要找她亲妈”去,于是去偷了妈的镯子来,悄悄带她去见秀珍。

然后,不知怎的,就在医院醒来,好像一切都没存在过。很快搬了新家,有了新的生活。妈妈也以为她把一切都忘了。

那么真的忘记了吗?有些东西,藏在心底,有时会偷偷地疼。

呼兰河,是萧红的呼兰河,然而陪她长大的祖父,还是走了。

北平,是英子的北平,然而给她最大影响的爸爸,还是走了。

园子里曾经住了祖父,现在埋了祖父。

巷子里曾经笑声回荡,如今一片冷清。

时间总是会带走些什么的,所以成长,一直都伴随着失去。从儿时的小熊布偶,到相伴多年的朋友,再到童年。我们目送着童年渐行渐远,最终只在记忆的一隅留下一个浅浅的印迹,从此,我们笑得不再纯真,哭得也不再彻底。

红尘滚滚,稚嫩随时光的脚步慢慢蜕变为成熟,快乐与悲伤也逐渐变得模糊。

岁月悠悠转了几转,彼时无忧无虑的孩子如今也已长成不再纯真的大人。他们会远离自己曾经成长的地方,也会淡忘小时候的种种。然而那些过往啊,从来不曾离开过,就静静的呆在那座孩子曾经生活过的城中,不管何时推开城门,记忆总会夹杂着古旧的`气息扑面而来。

不论时光已在曾经的孩子们鬓边染出多少根白发,城,永远都是他们的城,有着记忆的城。

读呼兰河传有感篇五

读《呼兰河传》有感我最近在读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它是一个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叫萧红的女作家写的,我觉得她的文笔非常大气。

萧红以灰色的笔调描述了呼兰河。书中,萧红用轻盈的笔调写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萧红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因为在家中,只有祖父最关心她,而其他人却非常歧视她。书中有一处情节最是我难忘,萧红趁祖父不注意,往他的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祖父却没有察觉,还说:这季节的玫瑰真香啊!萧红在旁边哈哈大笑。读到这里,我感觉萧红的童年是过得非常无悠无律同时也感到自己身在童年感到高兴,是呀,童年是上帝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

我又为萧红感到惋惜,因为她31岁就死了,如果她不这么早死的话,也许还能给我们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平淡得像秋水一样,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那些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土办法。抛不开,倾家荡产、家破人亡也是必然的。呼兰河畔的生活,故事里充满了那时候的人的迷信的影子,什么海龙王啊,什么叫魂啊的,说来说去还不是为了个大泥坑。那里人是萧红那年代最平凡的一种人,靠自力更生却摆脱不了小市民的身份,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烂漫的笔调下刻画出的一个寂寞的世界。迷信还是迷信,跳了大神,给人去病。看了生日再去嫁,若是生日不好但家财万贯的男孩是可以嫁得的。虽然这么愚昧,这么这个样却在这么个家庭还有这么个温馨,点点的那种,好像炊烟一样迷茫,摸也摸不着,碰也碰不透〈呼兰河传》里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苦闷和寂寞也一样,而这一心情投射在《呼兰河传》上的暗影,但见之于全书的情调,也见之于思想部分,这是可以惋惜的,正像我们对萧红的死一样惋惜。

啊,真想永久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奋进的心来好好珍惜、感受这如花的.大好时光吧。

读呼兰河传有感篇六

我读完《呼兰河传》这本书后,觉得乡村虽然比城市要破旧,但乡村却透着一股城市里没有的朴实。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描写小城风情的那部分。这部分萧红像绘画一样描写了扎彩铺、放河灯、跳大神、娘娘庙会、野台子戏等风土人情,我觉得乡村很热闹。

乡村就是这样,不华丽、不繁华,但是朴实、亲切。与大城市比起来,就好像一位小女孩,穿着朴实,但热情开放,充满活力,而另一位则珠光宝气,富裕、高傲、但冷漠。

这本书让我联想到了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诗《清平乐村居》。虽然《呼兰河传》不是作者想象的,但这两篇文章却有一些相似点,它们都写出了乡村生活的美好,《清平乐村居》的.老夫妇、小儿子是多无忧无虑呀!就像我的阿太,住在农村,没有金钱的烦恼,没有压力,整天晒着太阳,嘴角泛着微笑。

乡村虽然落后,但他也有自己的美。

读呼兰河传有感篇七

课余生活中,我很喜欢读书。今天,我买了一本新书,名叫"呼兰河传".读完后,我的感触很深。

这本书的作者是萧红,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在祖父的院子里和祖父一起玩耍的故事。这本书字里行间都弥漫着一种对祖父的深深怀念之情。

在别人眼中,作者小时候,是非常幸福,非常无忧无虑的。作者有爸爸妈妈陪着,有外祖父伴着,自己还有那么多的街坊邻居,成天的玩,还有一个大园子,种了那么多的东西,多好啊!可是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作者是可怜的,在这个家中,几乎没出来过,就那么一次,祖母死了,亲戚们把她带了出来,仅仅一次而已。作者失去了自由,就如笼中的鸟一样,失去了本应属于你的最重要的东西。

作者也是寂寞的,生活在呼兰河这小城,每天也没什么事,无非是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儿死了,冯歪嘴子有孩子了,还有什么事呢?只有这些事了。

在作者的家中,作者最喜欢的就是她的外祖父了,说起她的外祖父,让我羡慕,作者的外祖父十分好,对作者很有耐心,难怪作者很喜欢外祖父,至今也十分怀念他。

作者是不幸的,但同时也是幸运的,他有一个这么好的外祖父呀!

对于作者而言,在胡兰和这个小城里,更多的怀念是关于外祖父的,关于外祖父的一切都令作者难忘,即使有着许多不好的回忆,即使并不美好。

在作者描述的小城市中,虽然有些无聊,不过对于我们来说,却是有趣的。跳大神,逛庙会,卖麻花,这都是我们没有见过的。多么奇妙呀!

"呼兰河传"这本书,令我难忘!

读呼兰河传有感篇八

一天了本《呼兰河传》,到家就读了起来。实初读《呼兰河传》,我并不怎么喜欢,耐着性子看了一遍,随手就丢到一旁了。当我重新翻那本《呼兰河传》,细细品味,才发觉得它的精彩。

我真正感受到情绪欢快起来是在祖父出场后。从作者--一个四五岁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一切都陌生而新奇。年幼的"我",整日随祖父在后园尽情玩耍。锄草、抓蝴蝶、吃烤鸭、缸帽遮雨……皆描写得妙趣横生,意兴盎然。这一幕幕,作者都用诙谐幽默充满童趣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竟不自觉地我拿自己的童年和作者的童年去比。在我看来,读了《呼兰河传》,觉得作者的童年是美丽而又寂寞的,更感受到自己童年的快乐与幸运。

读这本书时,愉悦伴着沉痛,随着小主人公萧红的脚步,我偷窥到旧社会的腐败与黑暗,很庆幸那只是萧红的童年。但,这是无法逃避的历史,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永远不要重蹈覆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