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丰碑教学设计及(实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10:11:03 页码:10
2023年丰碑教学设计及(实用12篇)
2023-11-13 10:11:03    小编:琴心月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丰碑教学设计及篇一

教材简析:

学情分析:

教学时要抓住军需处长冻死这一情节作重点分析,体会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 革命精神,还要抓住将军神态的几次变化(吃惊、激动、难过、内疚、自豪等表情),体会军需处长高尚品德的感人。另外要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语言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晶莹、丰碑”等词语。

2、 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正确理解“丰碑”的正确含义。

4、 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理解有关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同学们,在六十年代前,为了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为了北上抗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途中,条件极为艰苦。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板书课题:25、丰碑),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长征途中一件非常感人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

1、 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指名读,齐读。

(2)、特别指导。劣lie、润run、覆fu的读音,碑、豹、润、覆的写法。

2、 学习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冰坨:坨,是成块成堆的东西。冰坨就是冰山。文中是说整个云中山冰封雪冻,看去简直就是一座冰山,气候极其严寒,行军艰难。

严峻:严厉、严格。

丰碑:本指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文中指冻僵了的军需处长。

晶莹:光明而透亮。文中一方面指雪冻结后,本身光明而透亮,另一方面又喻指军需处长的形象光彩照人,闪闪生辉。

3、 检查读课文,及时纠正。

4、 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将了一件什么事?(红军二万五钱里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冻死的感人故事)。

三、自读课文。

理清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先介绍行军途中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有介绍了还将遇到的更多困难,然后介绍了军队中被动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最后是作者的想法,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

四、熟读课文,提出问题。

1、 同桌互读,提高熟练程度,体会军需处长感人之处。

2、 归纳提出的问题,下节课自学解决。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课文,领会军需处长那种坦然自若的神态所表现出来的坚韧刚强,把生命的希望留给自己,面对困难和死亡泰然处之的忘我精神。

一、质疑,明确学习任务。

二、指导自学。

1、 自读课文,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2、 交流,教师点拨。

三、学习课文。

1、 理解第一、二自然段,明确为什么说红军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a、画出重点词:可能……可能……可能……可能、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

b、边读边画出描写“冰天雪地”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一个大冰坨。整个云中山被大雪覆盖,像一个巨大的冰块,战士的周围、脚下都是冰,用这个比喻说明天气非常寒冷。再加上“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说明天气十分寒冷、恶劣,使得队伍行军十分困难。

c、连用四个“可能”,写出了红军在前进路上还会遇到的环境的恶劣和战斗的残酷。

第一个“可能”是吃不上饭。冰雪封山,没有烧饭的柴火,没法做饭。带的粮食路上吃完了,又不可能找到野菜和野果。

第二个“可能”是睡雪窝。茫茫风雪路,脚下一走一滑,一天不可能走过雪山,过夜是自然而然的事。战士们又累又饿,一停下来,马上就会睡着。连棉衣都很缺乏的情况下,上哪去弄棉被呢,只好睡在雪窝里。

第三个“可能”是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以稍加计算,体会一天走一百几十里路的困难。

第四个“可能”是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红军在长征路上,一直是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天上还有敌机轰炸,敌人的追兵随时都可能追来。

2、 体会将军的心情:

3、 了解军需处长牺牲的形象。

动僵的军需处长怎么样?请画出他的动作、神态、穿着,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小组讨论。(启发联系1、2自然段写装备差、天气冷,联系军需处长自己负责发棉衣的工作,体会如此安详的神态,说明他非常乐意把自己的棉衣让给战士穿,保护战士的生命,这充分体现出军需处长毫不利己、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

4、 理解将军的心情。

读8——10自然段,体会将军愤怒的心情。

体会军礼的庄严及将军由衷的崇敬之情。

对比 :他举起右手,敬了一个军礼。

他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敬了一个军礼。

5、 理解“丰碑”的含义。

体会军需处长那克己奉公、舍己为人、毫不利己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远光闪闪、亮晶晶的。军需处长已成为将军和战士们心中的一座丰碑。

6、 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坚定”的。有感情地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指导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 要求:这篇课文记叙的是一件什么事?朗读时应注意什么?

2、 分组讨论

(感情基调——歌颂、怀念;基本语调——沉重、悲壮;基本语速——缓慢)

3、 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4、 集体评价。

二、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指导写碑文。

1、 碑文的内容:主要介绍军需处长的身份、职务,英雄事迹及我们对他的评价歌颂。

2、 注意:语言要精练,用词要准确,标点要正确。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丰碑教学设计及篇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抓住第7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学习作者有主有次地安排材料来表达主要意思的写法。

2、感受军需处长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内外结合,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第二课时

一、读课题引入。

1.新课开始,利用多媒体出示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红军爬雪山的行军画面,同时播放狂风呼啸的录音,然后满怀激情地导入新课: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长征途中的又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这个故事的题目是:齐(老师手势示意生齐读题目)。

生:丰碑

师:请读出气势来,(生二读课题)

师:读得好!读出了气势,读出了感情。

师:同学们见过碑吗?

生:见过

师:一般指什么?

生:石碑

师:“丰碑”是指一块怎样的石碑呢?

生:(高大的石碑)

师:课文讲的是一块高大的石碑吗?

生:不是.

师:课文里的丰碑指的是谁?

生:军需处长(师板书)

师:你从课文的哪句话看出来的`?请同学们快快速流览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生:十三自然段。生读.

师:(出示军需处长变成丰碑的画面,画面下出示句子: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好吗?齐.

生:有感情的齐读这一句话.

师:读了这段你有什么疑问?

生:1.军需处长为什么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2.为什么说他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师:你们想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吗?

生:想

二、自读、质疑,合作、探究。

师:就请同学们自由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在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

生:读课文

师:把你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交流.

三、感受丰碑。

师:现在,我们来展示我们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我们开始吧。谁第一个?(抽生读7自然段)。

师:读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军需处长是被冻死的。书上用了一个词“冻僵”。

生:我还知道为什么会冻僵?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我从“单薄破旧”“贴”看出他穿得少,所以被冻死了.

师:理解

[1][2][3]

丰碑教学设计及篇三

一.揭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齐读课题。

二.描述导入  (多媒体)在冰天雪地的云中山,一支装备很差的队伍在艰难地行进着。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环境是这样得恶劣。战斗也是那样得残酷,敌人随时可能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三.讲读第三段(一)讲读第七自然段

多媒体出示:轻声自由读第三段,思考

(1)红军在行军途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1.交流问题1“红军在行军途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板书:老战士

2.课文哪一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老战士被严寒冻死的情景的?

(学生自读-交流讨论)

4.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从动作、神态、衣着这三方面描写了老战士被严寒冻死的样子。此情此景,读来分外感人。怎样才能读好它呢?听老师读。

配乐范读-练读-指名读-评价-齐读

5.除了读懂的地方,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吗?把你的疑问说出来?

6.抓住主要问题:老战士死了,为什么神态还那么镇定安详?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学习课文。

(二)讲读8-13小节

1.看到一位老战士这样冻死,将军神态发生了哪些变化?(板书:将军)这个问题同学们已经思考过了,我们来交流一下。

(讨论-指名说)

2.指导朗读8-13小节:指名读-评价-男生齐读

4.为什么他自己却被冻死了呢?

5.从这里可以看出军需处长具怎样的崇高品质呢?

6.(多媒体出示将军敬礼画面)将军看着被冻僵的军需处长,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7.是啊,当时内疚、悲伤、敬佩、感动之情一齐涌上心头,将军的眼睛湿润了……

9.小结:军需处长心系革命、心系他人,他以身殉职而无怨无悔。这种高尚的品质多么令人敬佩。让我们带着对军需处长的无比敬佩之情再来读第七自然段吧!

10.引读“这时候,风……雪……”

11.“丰碑”本义是什么?从这画面上看是指什么?仅仅是指军需处长的身体吗?

12.点题立碑:军需处长高大的形象,舍己为人、一心为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战士们奋勇前进。他成了将军与战士们心中的一座丰碑。

13.带着由衷的敬意齐读报12-13小节

四.总结

军需处长以他那崇高的品格鼓舞着每个人,红军队伍中更有无数像军需处长那样的将军、战士,相信他们一定会怀着坚定的信念,化悲痛为力量,去克服前进中的一切困难,取得最终的胜利。

丰碑教学设计及篇四

1、谈话:同学们,此时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你们感到骄傲吗?感到幸福吗?可是,你们知道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有多少革命先烈,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革命赞歌,丰碑课堂教学设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那就是--丰碑。

2、板书课题,让我们饱含深情地齐读课题。

3、理解课题:谁能说说什么是碑?(生说…)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一组有关碑的图片(漂亮吗?师作"碑"的解释:碑,是刻上文字纪念事业、功勋或做标志的石头。)

"丰碑"又是什么意思呢?(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功绩。)

那么,本文中的"丰碑"指的是什么?你们想知道吗?相信通过第一遍读课文你们一定有所了解。

1、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文读完了,谁能说说本文中的"丰碑"指的是谁?(师相机板书:军需处长)

请同学们想一想,军需处长是干什么的?(看来,同学们都认真地预习了。)

3、出示词语卡片。(通过刚才读课文,老师发现同学们有几个词语读得不是很准确,谁愿当小老师领大家读这些词语?--你这个小老师当得真够格!请同学们齐读这些词语1、2--好样的!)

(混沌迷蒙咳嗽恶劣淹没两腮)(找生领读,打乱顺齐读。)

4、那么,谁又能说说: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3、下面,老师要找几名同学合作接读课文,请同学们想一想,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军需处长在行军途中,被严寒冻死的故事。)

1、看录像,体会环境恶劣

引入:那么,这个感人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呢?现在,请同学们边看录像边思考。

2、看后谈感受:在录像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体会到了什么?(师:从中可以看出环境很糟糕。)

3、略读第一、二自然段

(1)学习第一自然段

a.课文中的哪个自然段描写了这样糟糕的环境?(第一自然段)

b.谁愿把第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文中的哪些词语能体现出环境的糟糕?(学生汇报。师生结合课文理解:"呼啸"的意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引入:是呀,环境这么糟糕,在接下来的行军途中,这支队伍将会面临着什么困难呢?请快速地浏览第二自然段,谁找到了?(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

a.此时此刻,将军会想些什么?谁愿读给大家听?

b.这里连续出现了一个词,谁注意到了?这多次的"可能"说明了什么?(困难重重)

(一)学习第七自然段

引入:此时,面临着重重的困难,这支队伍能否经受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那么,在接下来的行军途中,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共同欣赏这令人辛酸的画面。

1.多媒体课件显示:军需处长牺牲的感人场面。

2.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军需处长被冻死了---你观察得真认真;军需处长被冻僵了---冻僵了你都看出来了,你真了不起!)

3.课文哪一自然段描写了这一画面?(第7自然段)

4.谁愿把第7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神态、衣着的词语。(生回答,师板书:倚靠、坐着、镇定、安详、单薄、破旧、贴)(理解镇定、安详的意思)(看来同学们回家都预习了。)

5.作者描写军需处长时,哪一方面写得比较详细?(神态)

6、谁能把课文中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找生读出相关的句子)

7.比较句子。(现在我们把这句话,改写成下面的句子)(请认真读这两句话,体会一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以后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要采用这种写作方式)

a:…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b:…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原句不但写出了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还通过左手和右手的'姿势具体写出了老战士的神态如何镇定、安详。

8.请同学们想一想,军需处长为什么那么镇定、安详呢?(因为作为一名军需处长他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他无愧于每一位战士,所以他牺牲的时候是十分坦然、从容的。)

9、我们在读这句话时,应该怎样去读?(2名生)

10、同学们,请你们想象一下,天气这么寒冷,作为掌管军需物资的军需处长因衣服单薄而冻死了,多不可思易呀,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认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板书:军需处长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导入:此时,当面对眼前这令人辛酸的画面以后,将军会有哪些表现呢?

(二)学习课文描写将军的部分。

1、接下来,请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的第八、九自然段,(请看自学提纲:(1)、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将军语言、神态的句子。(2)细读这些句子,想想该怎么读?)

谁愿读给大家听?声音非常洪亮。

请同学们先自主学习,然后再小组内交流。

2、这三句话描写了将军的语言、神态。(出示三句话)首先,请看第一句。

3、学生汇报,教师用多媒体显示相关的句子。

a: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1)找生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很愤怒、很生气)

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呢?(严峻、抽动,及将军的语言)

"严峻"是什么意思?

(2)我们在读这句话时应怎样去读?谁能带着愤怒的语气和表情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找生读,评,找生读)

b: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1)"发怒的豹子"是什么样子的?谁能做一下这个表情?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愤怒到了极点)

(2)在读这句话时,我们应该怎样去读?找生读。(谁还想挑战一下)

(3)丰富想像: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想一想,在等待的时候,将军会做些什么呢?

c:"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1).找生读。

(2).这句与第一句比感情有什么变化呢?(由"叫来"发展到"跑步过来",由"抽动"转化为"抖动")

(3).它两在表现程度上有什么不同呢?(特别激动、气愤)在读这句话时,语气要比第一句更强烈。(找生读)

(4).将军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5).假如你是将军,面对跑来的军需处长,你会说些什么?

导入:正当将军大发雷霆的时候,有人告诉他:"这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愣住了。

(三)学习第11自然段。

1.此时将军的心情如何?请你们猜猜。

2.谁能带着这种惊讶、悲痛,而又沉重的心情把十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3、演示课件,向军需处长敬礼。(庄重)

这就是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此时此刻将军什么话也没说,敬一个军礼是表达他对军需处长最崇高的敬意。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向这位无私忘我的军需处长敬个队礼吧!起立,敬礼!礼毕!请坐!

(四)学习第12自然段。

1.师读:此时此刻,"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2、这句话中的"晶莹"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确实像一座晶莹的碑。更重要的是,军需处长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目中的一座丰碑。)

3.理解后,指导朗读。

接下来,让我们带着对军需处长的无限崇敬和赞美之情齐读12自然段。

导入:军需处长牺牲了,但他的精神将激励着红军战士奋勇前进。

(五)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样的队伍"指的是什么样的队伍?

(这样的队伍是受了军需处长崇高精神鼓舞的队伍,这样的队伍,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战胜的,所以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2、最后,让我们带着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齐读这句话。

同学们,军需处长离我们远去了,但他那种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进,他成了我们心中的丰碑。(画碑)

此时此刻,面对眼前这位可敬、可赞军需处长,你们想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提一句碑词,来表达对军需处长最崇高的敬意。(老师也提了碑词,请同学们齐读。)

同学们,红军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就是因为红军队伍中有千千万万像军需处长这样的人,他们的无私奉献和忘我工作、不怕牺牲,这是当时支撑红军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那么现在我们是不是就不需要这样的精神了呢?(不)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课下请完成拓展作业。

六.拓展作业:(任选其一)

1.有关红军的故事有很多,以"我们应从红军身上学什么"为主题,写一篇读书笔记。

2.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描写军需处长牺牲时英雄形象的段落。

3.课外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板书设计:

10丰碑

丰碑教学设计及篇五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大意,弄清课文重点内容。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2、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受到爱国主义及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

3、感情朗读,体会文中含义;勾、画、标、注重点词句;质疑、解难,想象等综合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英雄儿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中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出示板书《丰碑》。

2、提问:看着课题,老师不禁要问,什么是丰碑?你是怎样理解的?

二、初读课文课文

1、出示生词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指名读课文。

3、一支红军队伍在云中山前进,当时的环境怎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4、那么出现在大家面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5、指导朗读课文的第7段,学生齐读第7段。

三、对课文进行分析

1、当将军看见眼前这一幕时,他是如何表现的?当时的心情怎样?

2、就在将军怒不可遏的时候,有人小声告诉他,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就是谁呀?

5、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四、总结: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这千千万万的军需处长,正是因为有了这千千万万的人民英雄,所以红军战士坚信:“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所以将军坚信:“胜利怎能不属于这样的队伍呢?”所以我们坚信:“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板书设计:

丰碑

军需处长将军

舍己为人、无私奉献愤怒

成为一座晶莹的丰碑崇敬

反思:

1、上完这节课,我感觉同学们对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2、“倚”的读音纠正的不及时。

3、这节课我想提前2、3分钟,结果提前了5分钟,时间上把握得不好。

4、我和同学们都有点儿紧张,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丰碑教学设计及篇六

1、谈话:同学们,此时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你们感到骄傲吗?感到幸福吗?可是,你们知道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有多少革命先烈,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革命赞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那就是——丰碑。

2、板书课题,让我们饱含深情地齐读课题。

3、理解课题:谁能说说什么是碑?(生说…)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一组有关碑的图片(漂亮吗?师作“碑”的解释:碑,是刻上文字纪念事业、功勋或做标志的石头。)

“丰碑”又是什么意思呢?(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功绩。)

那么,本文中的“丰碑”指的是什么?你们想知道吗?相信通过第一遍读课文你们一定有所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文读完了,谁能说说本文中的“丰碑”指的是谁?(师相机板书:军需处长)

请同学们想一想,军需处长是干什么的?(看来,同学们都认真地预习了。)

3、出示词语卡片。(通过刚才读课文,老师发现同学们有几个词语读得不是很准确,谁愿当小老师领大家读这些词语?——你这个小老师当得真够格!请同学们齐读这些词语1、2——好样的!)

(混沌迷蒙咳嗽恶劣淹没两腮)(找生领读,打乱顺齐读。)

4、那么,谁又能说说: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3、下面,老师要找几名同学合作接读课文,请同学们想一想,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军需处长在行军途中,被严寒冻死的故事。)

三、直观感受,体验艰辛

1、看录像,体会环境恶劣

引入:那么,这个感人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呢?现在,请同学们边看录像边思考。

2、看后谈感受:在录像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体会到了什么?(师:从中可以看出环境很糟糕。)

3、略读第一、二自然段

(1)学习第一自然段

a课文中的哪个自然段描写了这样糟糕的环境?(第一自然段)

b谁愿把第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文中的哪些词语能体现出环境的糟糕?(学生汇报。师生结合课文理解:“呼啸”的意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引入:是呀,环境这么糟糕,在接下来的行军途中,这支队伍将会面临着什么困难呢?请快速地浏览第二自然段,谁找到了?(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

a此时此刻,将军会想些什么?谁愿读给大家听?

b这里连续出现了一个词,谁注意到了?这多次的“可能”说明了什么?(困难重重)

四、精读课文,感悟情感

(一)学习第七自然段

引入:此时,面临着重重的困难,这支队伍能否经受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那么,在接下来的行军途中,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共同欣赏这令人辛酸的画面。

1多媒体课件显示:军需处长牺牲的感人场面。

2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军需处长被冻死了———你观察得真认真;军需处长被冻僵了———冻僵了你都看出来了,你真了不起!)

3课文哪一自然段描写了这一画面?(第7自然段)

4谁愿把第7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神态、衣着的词语。(生回答,师板书:倚靠、坐着、镇定、安详、单薄、破旧、贴)(理解镇定、安详的意思)(看来同学们回家都预习了。)

5作者描写军需处长时,哪一方面写得比较详细?(神态)

6、谁能把课文中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找生读出相关的句子)

7比较句子。(现在我们把这句话,改写成下面的句子)(请认真读这两句话,体会一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以后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要采用这种写作方式)

a:…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b:…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原句不但写出了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还通过左手和右手的姿势具体写出了老战士的神态如何镇定、安详。

8请同学们想一想,军需处长为什么那么镇定、安详呢?(因为作为一名军需处长他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他无愧于每一位战士,所以他牺牲的时候是十分坦然、从容的。)

9、我们在读这句话时,应该怎样去读?(2名生)

10、同学们,请你们想象一下,天气这么寒冷,作为掌管军需物资的军需处长因衣服单薄而冻死了,多不可思易呀,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认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板书:军需处长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导入:此时,当面对眼前这令人辛酸的画面以后,将军会有哪些表现呢?

(二)学习课文描写将军的部分。

1、接下来,请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的第八、九自然段,(请看自学提纲:(1)、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将军语言、神态的'句子。(2)细读这些句子,想想该怎么读?)

谁愿读给大家听?声音非常洪亮。

请同学们先自主学习,然后再小组内交流。

2、这三句话描写了将军的语言、神态。(出示三句话)首先,请看第一句。

3、学生汇报,教师用多媒体显示相关的句子。

a: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1)找生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很愤怒、很生气)

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呢?(严峻、抽动,及将军的语言)

“严峻”是什么意思?

(2)我们在读这句话时应怎样去读?谁能带着愤怒的语气和表情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找生读,评,找生读)

b: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1)“发怒的豹子”是什么样子的?谁能做一下这个表情?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愤怒到了极点)

(2)在读这句话时,我们应该怎样去读?找生读。(谁还想挑战一下)

(3)丰富想像: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想一想,在等待的时候,将军会做些什么呢?

c:“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1)找生读。

(2)这句与第一句比感情有什么变化呢?(由“叫来”发展到“跑步过来”,由“抽动”转化为“抖动”)

(3)它两在表现程度上有什么不同呢?(特别激动、气愤)在读这句话时,语气要比第一句更强烈。(找生读)

(4)将军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5)假如你是将军,面对跑来的军需处长,你会说些什么?

导入:正当将军大发雷霆的时候,有人告诉他:“这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愣住了。

(三)学习第11自然段。

1此时将军的心情如何?请你们猜猜。

2谁能带着这种惊讶、悲痛,而又沉重的心情把十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3、演示课件,向军需处长敬礼。(庄重)

这就是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此时此刻将军什么话也没说,敬一个军礼是表达他对军需处长最崇高的敬意。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向这位无私忘我的军需处长敬个队礼吧!起立,敬礼!礼毕!请坐!

(四)学习第12自然段。

1师读:此时此刻,“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2、这句话中的“晶莹”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确实像一座晶莹的碑。更重要的是,军需处长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目中的一座丰碑。)

3理解后,指导朗读。

接下来,让我们带着对军需处长的无限崇敬和赞美之情齐读12自然段。

导入:军需处长牺牲了,但他的精神将激励着红军战士奋勇前进。

(五)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样的队伍”指的是什么样的队伍?

(这样的队伍是受了军需处长崇高精神鼓舞的队伍,这样的队伍,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战胜的,所以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2、最后,让我们带着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齐读这句话。

五、总结。

同学们,军需处长离我们远去了,但他那种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进,他成了我们心中的丰碑。(画碑)

此时此刻,面对眼前这位可敬、可赞军需处长,你们想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提一句碑词,来表达对军需处长最崇高的敬意。(老师也提了碑词,请同学们齐读。)

同学们,红军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就是因为红军队伍中有千千万万像军需处长这样的人,他们的无私奉献和忘我工作、不怕牺牲,这是当时支撑红军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那么现在我们是不是就不需要这样的精神了呢?(不)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课下请完成拓展作业。

六拓展作业:(任选其一)

1有关红军的故事有很多,以“我们应从红军身上学什么”为主题,写一篇读书笔记。

2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描写军需处长牺牲时英雄形象的段落。

3课外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丰碑教学设计及篇七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军需处长恪尽职守、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品质。

2、理解描写将军和军需处长的重点语句,在品读中想象,体会表达的情感。

3、理解“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句话的意思,理解“丰碑”的真正含义。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描写将军和军需处长的重点语句,在品读中想象,体会表达的情感。

理解“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句话的意思,理解“丰碑”的真正含义。

1、以“幸福”为话题导入,让学生谈谈什么是幸福。其实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因为有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2、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长征,聆听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它就是——丰碑(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初步理解“碑”与“丰碑”。

1、汇报预习情况,指名读文。思考:文中讲了什么事?

2、生汇报,师相机板书:军需处长。

略读第一、二自然段)

1、究竟是怎样恶劣的天气,能将军需处长活活冻死呢?他们遇到了怎么样的困难呢?学生同桌合作,读一读,找一找。

2、学生汇报

1、多媒体课件显示:军需处长牺牲的感人场面。

2、大家看,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课文哪一自然段描写了这一画面?(第7自然段)

4、生汇报,师引导。

过渡:此时,当面对眼前这令人辛酸的画面以后,将军会有哪些表现呢?

2、学生汇报,教师用多媒体显示相关的句子。

3、正当将军大发雷霆的时候,有人小声告诉他——生齐读:这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怎么了?(出示:愣住了)然后呢?(生接读:……军礼)

1、透过这段文字,你能体会此刻将军的心情怎样吗?为什么?

2、这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似乎在告诉人们什么呢?(投影打出:如果胜利不属于……)

1、同学们,这篇课文通过抓住人物的心理、动作、神态等描写,让我们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更体会到了军需处长可贵的精神品质。其实在长征中还有许许多多像军需处长一样舍己为人的红军战士,还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让我们再次走进另一个感人的故事。(出示:草地夜行)

2、自由读课文,思考: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生汇报)

3、你觉得老红军是一个怎样的人?(舍己为人,无私奉献……)

4、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呢?请大家走进课文,画出描写老红军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来体会一下。

5、生汇报,师相机引导。

6、小结:这篇课文也是重在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体现老红军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精神品质,今后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丰碑教学设计及篇八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我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1、文字投影片二框

2、音乐一段

二课时

一、揭题、初步了解课文资料

1、板书课题丰碑(bei)

“碑”字正音、辨形。

“丰碑”是指什么?

2、师范读课文,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教流

问:明白军需处长是做什么工作的?

军需处是一个怎样的部门呢?

4、介绍时代背景

《丰碑》这是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当时物质条件极端贫乏,忍饥挨饿是常有的事,为了革命不少革命战士倒下了。课文中的军需处长就是其中的一个。

5、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主要讲什么?

6、指名分段,讨论分段段意:

一(1)讲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一(1-2)

二(2)讲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很多困难。二(3-7)

三(3-13)讲被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三(8-11)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找出这一段的一个中心词。什么叫艰难?

2、讨论:从哪儿看出红军在艰难地前进?你找了哪些词语?

(1)“冰坨”是什么意思?那里用大冰坨比喻什么?那里用大冰坨比喻大雪冰封的云中山。

(2)“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同学们,我们一齐来听一听、想一想,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3)“吞掉”说明风雪之大,大得要把这之队伍吃掉。

3、同学们已经有所感染了,让我们一齐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

4。小结:这一段的天气描述为下文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埋下了伏笔。

三。讲读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思考: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亏困难?把描述这些困难的句子找出来,自我站起来读一读。

2。灯片出示第三句

“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1)释“恶劣”、“袭击”

(2)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指名读。

板书:遇到的困难可能……可能……可能……可能……

a。提示:“吃不上饭”时说什么呢?

“睡雪窝”呢?

“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呢?

“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呢?

b。那么,你能想象一下,红军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c。这句话,一连串用了四个“可能”,写出了红军前进中将会遇到种种困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是的,读了这个句子,红军战士所遇到的一个一个困难都清晰地呈此刻我们眼前,增强了句子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朗读。

(4)这个长句写得也很有顺序,它按什么结构来写的呢?我请全体同学读总述的句子,四个大组分别读分述的四个可能。

3。小结引读第四句

板书:严峻的考验

4。齐读第二小节

5。配乐感读1。2节

四。作业

1。选词填空

严肃严厉严格严峻

(1)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经受住各种()的考验。

(2)李老师对同学们的要求一贯()。

(3)对待工作,我们的态度要()认真、不能马马虎虎。

(4)爸爸的目光变得()起来,弟弟惭愧地低下了头。

2。抄写词儿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丰碑教学设计及篇九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军需处长恪尽职守、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品质。

2、理解描写将军和军需处长的重点语句,在品读中想象,体会表达的情感。

3、理解“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句话的意思,理解“丰碑”的真正含义。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描写将军和军需处长的重点语句,在品读中想象,体会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句话的意思,理解“丰碑”的真正含义。

一、激趣导入,理解课题

1、以“幸福”为话题导入,让学生谈谈什么是幸福。其实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因为有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2、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长征,聆听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它就是――丰碑(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初步理解“碑”与“丰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汇报预习情况,指名读文。思考:文中讲了什么事?

2、生汇报,师相机板书:军需处长。

三、感悟环境,体会严峻(略读第一、二自然段)

1、究竟是怎样恶劣的天气,能将军需处长活活冻死呢?他们遇到了怎么样的困难呢?学生同桌合作,读一读,找一找。

2、学生汇报

四、精读课文,感悟情感

(一)学习第七自然段

1、多媒体课件显示:军需处长牺牲的感人场面。

2、大家看,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课文哪一自然段描写了这一画面?(第7自然段)

4、生汇报,师引导。

过渡:此时,当面对眼前这令人辛酸的画面以后,将军会有哪些表现呢?

(二)学习课文描写将军的部分。

2、学生汇报,教师用多媒体显示相关的句子。

3、正当将军大发雷霆的时候,有人小声告诉他――生齐读:这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怎么了?(出示:愣住了)然后呢?(生接读:……军礼)

(三)体会心情,理解“丰碑”

1、透过这段文字,你能体会此刻将军的心情怎样吗?为什么?

2、这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似乎在告诉人们什么呢?(投影打出:如果胜利不属于……)

五、拓展学习《草地夜行》

1、同学们,这篇课文通过抓住人物的心理、动作、神态等描写,让我们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更体会到了军需处长可贵的精神品质。其实在长征中还有许许多多像军需处长一样舍己为人的红军战士,还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让我们再次走进另一个感人的故事。(出示:草地夜行)

2、自由读课文,思考: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生汇报)

3、你觉得老红军是一个怎样的人?(舍己为人,无私奉献……)

4、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呢?请大家走进课文,画出描写老红军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来体会一下。

5、生汇报,师相机引导。

6、小结:这篇课文也是重在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体现老红军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精神品质,今后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丰碑教学设计及篇十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科书第九册10课《丰碑》

【教材剖析】

《丰碑》记叙的是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由于没有棉衣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红军干部身先士卒、吃苦在前,关键时刻宁肯牺牲自己的优秀品质和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揭示了红军所以能战无不胜的重要原因。教学时教师应抓住重点强化文章的内在联系,要让学生充分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语感的熏陶。通过层层深入的读,使学生感知人物形象、感悟人物品质,激起情感的共鸣,加强内心的体验,使知识、智力、能力、情感得到和谐发展。

【学生分析】

由于《丰碑》中所描绘的事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所以课文中人物的精神品质学生理解体会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中应以读为主,通过图文结合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层层深入地使学生感知人物形象、感悟人物品质,激起情感的共鸣,通过换位思考加强学生的内心体验。

【创新设计】

为了激活学生的间接经验和情感,采用了一些中介手段,挂图、投影、多媒体、课件及简笔画让学生从中获得完整鲜明的表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恶劣、思索、倚靠、辨认、晶莹”等词语;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军需处长的优秀品质,体会红军战无不胜的原因。

【教学重点】

理解为什么说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教师板书“碑”字,问:“碑”你见过吗?什么样子?

2、师简介碑的功能:一般地说,碑是用石头做的,上面刻有文字,是用来做纪念的,如果是革命烈士的碑就更有意义。另外碑还有记载的功能,它可以记载一些事情,例如:西安有一个碑林那里有很多碑,走一天都看不完。这些碑,有的刻的是文字,记录一些历史事件,有的纯粹就是书法家的作品,还有的上面刻的是图画。

3、师在“碑”字前面加一个“丰”字,问:“丰碑”是什么意思?(高大的石碑)请举一个例子说说,这个“丰”字有时也当“高大”讲,可组词(丰功伟绩)

二、初读感知

师:“丰碑”又是一块怎样的碑呢?我们一起读课文。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快速浏览全文,找出重点段(13自然段)

三、图文结合、细读理解

师:军需处长怎么会成为一座晶莹的丰碑的呢?为什么说他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请同学们再次自由阅读全文,理解题意、了解内容、感知形象,并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个记号。

1、再读课文,理解题意、感知形象。

2、边读边思考:军需处长为什么会成为一座晶莹的丰碑?

3、汇报交流:课文什么地方最令你感动?(导入课文第7自然段)

1、)反复朗读第7自然段,感受所描绘的情景。

2、)电脑投放军需处长的画面,让学生一起看这座晶莹的“丰碑”,指名读第7自然段,图文对照,谈一谈自己的所见所感。

“冻僵”什么意思?军需处长为什么冻僵了?找出相关的词语。再观察图上的环境,找出第一自然段描写的恶劣环境。

写气候恶劣的:冰天雪地、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

写军需处长衣着的:单薄、破旧、贴。

师:读读这两组词语,结合自己对“严寒”的体验,说说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体会?

指名学生上前演示引导理解:能“贴”在身上的衣服一定怎么样?(单薄、窄小、被雪打湿了)

军需处长是什么人?他掌管全军的所需的给养、被服等怎么会被活活冻死呢?

请大家再读这段文字,想一想“贴”字透露出了军需处长的什么精神。

师: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战友,而把死的威胁留给了自己,多好的战士,多么伟大的战士啊!多么崇高的精神啊?全体学生起立,深情的朗读第7自然段。

师:死亡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可怕的,军需处长在死神面前表现得怎么样呢?观察图画中军需处长的动作神志并在书中划出重点词语(坐、夹、镇定、安详)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理解。

角色换位:如果你是将军你会怎么想?

四、拓展延伸

请以《军需处长的遗言》为题,说说写写他给战友和亲人留下的话。

师:军需处长,知道自己坚持不住了,当他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坐着、看着前进的战友,想到家中的亲人,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以《军需处长的遗言》为题,把他对战友或亲人说的话写下来。

丰碑教学设计及篇十一

第1课背影

教学目标

1、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2、朴实的语言风格。

3、通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的深深的爱子之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到中国的现代散文,谈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不能不提到《背影》。《背影》这篇散

文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人们广为传诵。

二、教学新课

(一)、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二)、师生共同研习课文(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作者通过选取“背影”角度来表达“父爱”主题。

2、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几次写到“背影”?

第一次:点题的背影;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

第三次: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

3、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应该是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

丰碑教学设计及篇十二

赣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能力训练第十册第8课《丰碑》

这篇课文意境优美,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感情真挚浓烈。文章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及将军的神态的描写,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教学难点是理解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但由于他们过着幸福优越的生活,对红军长征的艰难险恶知之甚少,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我将在本节课通过抓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的语句来让学生反复朗读、理解、体会、感悟,力争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从而让学生能深刻理解人物高贵品质,激发学生内心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恶劣、思索、依靠、塑像等词语。

2、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及将军的神态描写的学习来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献身精神。

3、理解丰碑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及将军的神态的描写,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2、理解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1、背景引入,介绍长征:

同学们,在七十多年前,为了反动派作斗争,为了北上抗日,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们爬雪山、过草地,以他们惊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发生在长征路上的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丰碑》。(板书课题:丰碑)

2、齐读课题,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什么是丰碑?课文讲的是一块高大的石碑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要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不认识的字可借助工具书,找出课后生字,多读几遍。

2、检查阅读效果,采用开火车的形式读课文,好吗?在这几名同学读时,同学们要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一说)

1、出示图片(红军队伍在冰雪中艰难的前进)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相关段落(第一自然段)读一读,通过朗读体会当时的恶劣环境。

2、这支队伍将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指名说一说)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1)出示军需处长的画面,找出相关段落读读议议:军需处长为什么会穿得这么单薄,他不知道自己可能被冻死吗?他为什么十分镇定、十分安详?想象一下当时可能的场景。

(2)能看出军需处长的什么品质?谁还想通过读来表达自己对军需处长的感情?

(4)让我们怀着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齐读这一自然段。

4、军需处长是如此的让我们感动,文中还有一个人物也让我们感动,是谁呢?(将军)

(1)小组合作:细读第3—12自然段

a、画出描写将军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自己读一读。

b、与小组同学交流,怎样读才能读出将军感情的变化。

c、讨论:将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汇报交流

战士们走过了雪山,红军的长征也取得了胜利。但是我们的这位军需处长却长眠于雪山之中了。尽管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但是我们将永远地记住这段感人的故事。军需处长那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将在中华大地上永世长存。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生起立),向这位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军需处长,向这座晶莹的丰碑献上我们少先队员最崇高的敬礼!(师生同时向军需处长敬礼。)

推荐阅读《马背上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长征》等文章。

丰碑

军需处长将军

舍己为人、无私奉献愤怒

成为一座晶莹的丰碑崇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