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优秀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5 08:42:03 页码:13
最新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优秀8篇)
2023-11-15 08:42:03    小编:雅蕊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篇一

“他如风一般自由,似风筝翱翔天空”,这是《三傻大闹宝莱坞》歌词中的兰彻,也是对兰彻最好的诠释。

而反观我自己,仅仅是老师的一个基础性错误,都不敢指出;面对别人的挑衅也往忍气吞声。但指出错误并不代表不尊敬师长,忍耐也不是逃避的理由。只有像兰彻一样敢于说“不”,敢于做个真诚的人,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而现在,校园欺凌情形并不少见,友情与善意在成绩面前似乎一文不值。

而当今社会,虽人才“广布”,名牌大学文凭甚多,却少有大放光彩的人。因为他们出生名校,都有一口流利的英语;也都完美通过了计算机考试;他们甚至已经发表了好几篇论文,却应付不了一个黑屏的电脑。那么这样的人才,只是一个学习机器罢了。有时候总听到身边的人说:都怪自己倒霉,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等等一些抱怨社会的话,其实这并非社会的错,而是我们自己的内心不够坚定,是对未来的虚枉与迷茫,如兰彻所说:“当你把你做的事变成一种兴趣,久而久之,你就会变得优秀”。相反,一味追求物质,最终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学习机器。

兰彻,他与众不同、充满善意与活力,他就像一阵风,吹过帝园理工大学,为众人留下一片清凉,又微笑着奔向远方……愿我们也会像兰彻一样自由如风!

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篇二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是孩子心中爱的模样,“望子成龙、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父母心中爱的模样。那么,到底什么是爱的最好的模样呢?看了《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电影,我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电影中校长的儿子,因为父亲要他当工程师,而他却热爱文学,最后自杀了。学生法汉喜欢摄影,但是这个想法并不受他的父亲支持,因为他的父亲只是把他的这个想法当作是三分钟热情,他的父亲想让他成为一名工程师。所以他一直不快乐,学习方面也表现平平。

也许看到这里,你会开始怀疑亲情,其实这种想法在我刚开始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也产生了,但是看到最后我才明白,不是他们之间没有亲情,而是他们之间缺少沟通。

法汉的父亲为了让他有更好的学习环境,特地筹钱在他的房间里装了一个空调,要知道他的家庭并不富有,甚至算是贫穷。且这是他们家唯一的空调,这不就是爱的表现吗?校长也是一样,在儿子自杀之前,他一直不知道儿子喜欢文学。且他一直都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是因为不想学工程才自杀的。如果他儿子在生前能与自己的父亲坐下来沟通一下,讲清楚自己的梦想,我想他的父亲也不一定会不支持。法汉也从来没有真正很正式过的向他的父亲说他的梦想,所以他的父亲才把他想摄影的`这个想法当作是三分钟热度。但是法汉的父亲后来知道了,不是也把自己为法汉新买的笔记本电脑换成了一个专业的单反相机吗?所以他们之间都是有亲情的,只是缺少沟通。

站在家长的角度上考虑,当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好工作,过上一个富裕的生活,所以他们会要求孩子选择一份能赚到钱且体面的工作。而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若是他在一生下来就被决定好了命运,那么他的人生又有什么意思呢?但是孩子总是会忽略他与父母之间浓浓的亲情,孩子们会觉得如果把自己的梦想告诉父母,换来的只有不支持和责骂,所以他们干脆顺着父母的思想走或实在受不了就选择自杀。其实这种想法是非常极端的,也是非常错误的,要是他们能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互相理解,我想他们的梦想会得到支持的。

因此,父母与孩子都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孩子要理解父母,父母要听孩子的话,爱要选择双方都舒服的方式。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支持,这才是爱最好的模样啊!

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篇三

《三傻大闹宝莱坞》是不是三个傻子大闹了宝莱坞?看电影前我是这么想的,看完电影后,我才明白《三傻大闹宝莱坞》是讲的一种新的学习方法——玩中学的那一部影片。

我认为:学习要快乐,因为电影的`主角——兰彻,用一种新方法来学习,一个书呆子向他挑战,那书呆子读书没有计划,只知道读,天天都读到半夜,所以,常常都有黑眼圈。十年后,兰彻成了有着400项专利的大科学家,他办了个小学,用自己的方法来教学生。书呆子呢?开了一家小公司,十分狂妄,在兰彻面前夜郎自大。正是他的狂妄,才导致打赌,他输了。

这个故事说明:读书,还是劳逸结合才好,同时还要有创新精神。影片中校长的二女儿生产不出来,在大女儿的说明一种助产法(真空吸嘴)后,由于没有工具,所以不能用,在别人束手无策时,兰彻做到了,他用吸尘器做了一个吸嘴,地帮助产妇产下了孩子。这种创新精神,尤其可贵。所以,读书千万不能读死书,那样对你是百害而无一利。

这就是《三傻大闹宝莱坞》给我的启示。它让我知道了:看事物的观点不同,那方法也会不。你把学当玩,那你就会很开心。相反,则反之。让我们记住创新的学习的主角——兰彻吧!他证明了——学习也可以很快乐。

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篇四

“知道我为什么第一名吗?因为我热爱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兴趣所在,知道你的兴趣吗?这就是你的兴趣…跟工程学拜拜,娶摄影业,发挥你的才能。想想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硬逼他去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这是《三傻大闹宝莱坞》里的主人工兰彻(rancho)对他的好兄弟法翰(farhran)说过的一句话。整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三傻大闹宝莱坞》又名《三个白痴》,没看时我以为是纯脆搞笑的美国影片,看了才知道这是一部引度的影片(恕我当时把“宝莱坞”看成了“好莱坞”)。此片导演拉库马·希拉尼,大体改编自?印度畅销作家奇坦。巴哈特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five point someone)。故事很爆笑,情节很跌宕,虽然长达164分钟却不会让你感觉枯躁无聊。名字里的“三傻”所言非虚——在每学期42场考试,成绩排名张榜公布,竞争激烈乃至自杀率居高不下的皇家工程学院中,竟然出现了周星驰般不按牌理出牌的问题学生兰彻,他顶撞老师,质疑传统,完全不把成绩当回事。古板校长“病毒”当然要骂兰彻和两个追随他的室友,法翰和兰朱(ranju)。

影片开头,在校长“病毒”对着所有新生侃侃而谈他的荣誉——一支他的主任送给他的“太空笔”,?所有学生都带着崇拜的神情认真的听着他的演讲时,兰彻却提出了一个气爆校长的问题“为什么不用铅笔而花几百万去买那个东西呢…”他这一问无疑给在场的众人一道电闪雷劈啊,且成功将校长气走并深深地“记住”了他。同时,影片也是在这个时刻才吸引了我的眼球,想知道他接下来还会干些什么让校长“心脏病”爆发的事。

整部片子,我只提出三个我想说的点。这么说,是因为这部片子看完后我真的有很多话很多感触想与人分享。

经典语录最有特色的一句话莫过于兰彻经常挂在嘴边,并且还救了小婴儿一命的口头禅:“一切都好(a all is well)。”这句话总在他感到害怕或遇到困难时冒出来,也是他出场时说的第一句话,更是倍受争议的一句话。

好友拉朱因各种害怕没办法专心投入学习时,兰彻对他拍拍胸口说“一切都好”,当时拉朱就提出了质疑,“说这句话就能解决问题吗?”在我们以为兰彻会不知如何回答或者至少要犹豫几秒时,他却立即很认真虔诚的回了句:“虽然不能解决问题,但让你有勇气去面对困难,解决问题。”

这似乎有点类似于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精神胜利法”,能用,有用,却不能滥用。兰彻说了这句话后他会立即想办法来解决问题,我们可不要只模仿他的话,而忘了他的行动。

印度填鸭式的教育与中国的应试教育很相似,这也是我看了这部片子后很有同感的原因。

“一出生就有人告诉我们,生活是场赛跑,不跑快点就会惨遭蹂躏,哪怕是出生,我们都得和三亿个精子赛跑。”

在“皇家工程学院”中,成绩就是一切,第一是卓越,第二就是lowser。所以人人都很有压力,学生自杀率很高。我不知道这句话与片尾最后一句“免费建议,望度先生……为了你的人生赶紧快跑吧。”有没有什么关系。但总是让人回味无穷。所以兰彻才会讲台上对着包括校长在内的众人说了段让人沉默的话语:“你们都陷入疯狂的比赛中。就算你是第一,这种方式又有什么用。你的知识会增长吗?不会,增长的只有压力。这里是大学,不是高压锅。”

在好友拉朱被校长逼得跳楼自杀进了医院后,兰彻将好友法翰父母微笑的照片放进了好友的钱夹里,告诉他,如果他想自杀,就想想父母看见他的尸体时,脸上的微笑会变成什么样。

他似乎总是有办法让生活变得美好起来,总是让我恍然大悟,啊,生活原来可以这样过。而那些经典语录,不仅表现出了印度的现实问题和社会状况,而且让人受用一生。

电影中途有个很搞笑的情节,在介绍好友拉朱的家庭环境时,画外音一边自嘲的说”就像五十年代黑白电影的翻版,狭小昏暗的房间,瘫痪的父亲,咳嗽的母亲,尚未成婚的姐姐。“一边自动将画面的饱和度调低,故意弄成黑白电影的粗糙颗粒质感。并且以后只要一演到拉朱家,电影就自动有彩色转黑白,工整得近乎精致。也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另一点就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也是所有印度电影的特点。那就是在电影的放着放着的中途,总会无缘无故突然跑出很多人来不分场合的在大街上或某处和主人公一起忘情的唱歌跳舞,歌舞又臭又长,无聊之极。

可《三傻》却恰到好处的用歌舞充分诠释了兰彻“一切都好”的乐天派心态。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学校停水时,一群学生们直接拿了塑胶管作喷头就冲,在洗澡间大跳“洗澡舞”的场景。它把学生们的疯狂和自由的灵魂全都释放出来,让每个人都陷入了无限欢快中。自己的身体都会不自觉的跟着摇摆起来。

我非常佩服导演在这段歌舞前后的调度安排,每段超现实的舞蹈告一段落镜头都会切回故事进程,轻松推进情节发展。整个狂欢结束后再突如其来一个巨大的对比,让观众的情绪从轻松惬意的一端直坠沮丧遗憾谷底,既增加了剧情本身的跌宕起伏,又给本来轻飘飘的“一切都好”加入了深度,宝莱坞的叙事技巧实非虚名。

看完之后,一直让我哈哈大笑的,是“消音器”在演讲时念得那首兰彻写的诗:

“放一个很响的屁是值得骄傲的,放一个中等的屁是可以接受的,放一个轻柔的屁是非常糟糕的,而一个无声的屁是让人无法忍受的。”这看似令人爆笑的四句话总让你笑完之后有一种沉思的感觉。事后想想,他说的不全是屁话,确实很有道理。

我们把这种自嘲的方式叫做“严肃的调侃”,影片大量运用了这种手法,而这种不名自嘲的手法也让影片不至于是干巴巴的励志,也脱离了现实主义的调子,不会成义正言辞的空洞鼓噪。

人人都知道兰彻说得都对,却也都知道他那套在现实生活中将处处碰壁。理想面对现实总是撞得粉碎。这可不是简单的“缺乏激情”或“充满恐惧”便能解释的。更多时候,高歌“一切都好”也只是一种阿q的自我麻痹,长辈的期许,同辈的压力,生存的必须,机会的稀缺和天赋的不可求,一次又一次向理想主义证明特立独行,抱着空有的理想前行者的悲惨命运。

《当幸福来敲门》中,主人公也是经过单身带着五岁的小儿子无家可归,睡过厕所,受过救济的低谷,抓住机遇,不断努力,最终才奔向成功。《三傻》则将一个独行者艰辛的十年干脆直接忽略,重点全放在了理想主义的理论上。没有调侃,不高自嘲肯定不行。长达两个小时多的,无半点拖沓的就把故事轻松讲完了。不刻意逗观众开心,不做作的煽情,却总惹人发自内心的笑完哭,哭完又笑的笑中带泪。

这种“理想主义”是不是真的不该存在呢?在非常现实的现实社会中,我们只有通过“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育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吗?答案是否定的。不管如何,对于兰彻勇于向现实发出挑战的勇气我都是非常感动并全力支持的。不管他最后的结局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我们都应该是支持的。也许改变现实中的一些东西,这股力量还太过渺小。也许我们在乎的更多的是“好好的生活”,走向成功,比别人要强,无论用什么方法。

我还是不希望自己“在临终前才后悔”,一辈子过着连自己都不想过的生活,

“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仔细想想,不管是理想中还是现实里,这句话其实是非常受用的。其中的道理,我想大家都懂。

影片的成功之处还有一笔,大家记得影片开头兰彻揶揄校长的那一幕吧,最后,校长总算把面子挽回了一点,他把那支太空笔送给兰彻前对他说了段话:“入学那天,你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用铅笔?如果笔尖断了,失重的话它就会漂浮在空中,进入眼睛,鼻子,仪器。你错了,你不可能一直都对,你明白吗?这是一个重要的发明(指太空笔),你知道吗?我的院长说,等你遇见和你一样卓越的学生就把它送给他……去,学习去,考完试就滚……”

你不可能一直都对,这句话把理想拉回现实,也给我们一种真实感。

我们的”喜欢“其实也将是改变我们一生的东西。如果你还有什么顾虑,就拍拍胸口说声“alliswell(一切都好)”。

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篇五

一部《三傻大闹宝莱坞》,让我享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思想的盛宴。这一点儿也不夸张,完全是我看完之后最真实的,也是最直观的感受。

这部影片一开始就给我们设置了悬念,寻找兰彻之旅启程,那么谁是兰彻呢?在相隔十年之后,是什么样的人才能让朋友和敌人都如此的记挂呢?于是紧接着便开始了今日的寻找与往昔的岁月点滴穿插叙述,这给人一种时空变幻之感。而此时男主人公也开始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了。

这确实是一位值得纪念的朋友,当他最好的朋友法尔文弃他们而去的时候,他并没有埋怨,在法尔文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一直陪在他的身边。是他的不变的执着与坚信,让法尔文从植物人重新找回了自己的生命;是他的鼓励,让拉杜重新追回了自己的梦想。正是因为有他在身边,所以他们相信“all is well!”。

这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对手,因为他的创造力是无穷的。他从不相信死记硬背是成功的方式,他总是认为追求梦想才是走向卓越的唯一途径。所以他对工程学的热爱,让他在千钧一发之际,成功地发电并造出了助产器,为垂危的女子顺利接生并母子平安,所以我们相信“all is well!”。

兰彻让我们反思,如今中国的教育也完全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推行,没有让我们看到任何实质上的变化和进展。在这样死记硬背成风的教育体制下,我们培养出来的只能是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学以致用似乎从来都不是我们追求的方向,因为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理论是从来不用结合实践的。梦想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是最不现实的,因为我们所要做的只是把书本倒背如流,然后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

希望这个梦想已经在前行的路上了。

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篇六

《三傻大闹好莱坞》是一部经典的印度电影。影片讲述了三位主人公法罕、拉加与兰彻在大学求学时的故事。主人公兰彻与众不同却又成绩优异,这引起模范学生查尔图的不满,他们定下约定,然而毕业时兰彻却选择了不告而别,谁都没再有他的消息。十年之后,查尔图归来他找来法罕、拉加,一同踏上寻找兰彻的旅程,一路上,他们回忆起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最后发现了兰彻不为人知的秘密。

影片采用了现在——回忆——现在的结构形式,一开始是法罕、拉加、查尔图踏上寻找兰彻的道路,随即进入了回忆。在大学生活时主人公兰彻展现出了他非凡的才华,他特立独行,想象奇特,却又总能给人惊喜。他还重义气,愿意为了兄弟考试过关去偷试卷答案。

在主人公兰彻身上,我感受到了印度人对于国家应试教育的反思与批判,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人才也是通过考试脱颖而出,而应试教育是非常扼学生们的想象力和独立思考的意识。影片中的模范生查尔图和主人公兰彻则是一对非常明显的对比,查尔图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死读书,死背书,考高分。而兰彻则从不靠死记硬背,靠理解去弄懂每一个概念。

影片以寻找主人公兰彻为线索,开篇就给观众留下了一个悬念,给观众带来了观影兴趣,让观众迫不及待的想往下继续观看下去。最后揭晓答案,原来“兰彻”并不是“兰彻”。有悬念,有歌舞,有思想,《三傻大闹宝莱坞》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电影。

电影结构完整,发人深思,具有印度电影的'唱跳歌舞,很有民族特色,同时又极具批判。

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篇七

片子名字叫做《三傻大闹宝莱坞》,是部印度的片子,原先以为是部很搞笑的片子,然而事实上并不只如此。整部片子洋溢着轻喜剧的欢快,很多场景和剧情虽然有波折但基本上总能圆满完结,总是以快乐收尾。除了开始的乔伊的那段。

片名叫做三傻,说心里话,我认为整部片子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兰彻(虽然他的真名不是这个,但是他的这个名字贯穿了大部分的影片,所以还是用这个吧),他的两个挚友,仅仅是陪衬。片中的兰彻自信,快乐,执着,机智。刚开始进校园的时候,他就那么与众不同。第一眼,就看出他的不同。面对学长的刁难,他作出自己的反抗,偏偏又是用他最钟爱的工程学的方法。其实整部电影写到关于他学习的场景很少,非常少。只有一部分,就是他无论何时都在钻研工程学和机械,他拥有自己的思想,不盲目跟从老师的节奏,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从他经常被赶出课堂和在开学典礼上的提问都可以看出来。而,被赶出课堂之后,他没有沮丧,他换个教室继续上课。他心志十分坚韧,百折不挠吧。他不墨守成规,敢于挑战。他不乏机智,经常做出一些超出常规的事情,比如换衣服去院长女儿的婚宴上混吃。他教毫米穿校服混进学校去上课。他不拘泥于现实中的条条框框,只要达到目的就好,但又不是不折手段,他有自己的原则。从他指责那些在印度学了工程学,然后去美国学管理,当银行家,并在美国定居的那些人,看出他对祖国深深地爱。他很善良,他提醒琵亚不要和那个“价标”结婚,虽然刚被院长刚走,但他依然帮院长的女儿接生,他帮助乔伊,想给乔伊一个惊喜,他不顾一切地骑车冲进医院帮莱俱送他父亲去医院,帮法涵说服他父亲,帮法涵联系那个摄影师……他很热情,他的快乐很容易感染周围所有的人。在医院出院的时候,他分蛋糕给每个人,他不在乎其他的什么,他只是想传达自己的快乐。他的世界很简单,工程学和朋友。而,事实上,他,确实是个圣者,是个完美的人。一直以为他的家庭很优越,然而事实上,他其实一无所有,然而,他却那么快乐,那么执着,那么让人感动。在他的身上,我感受到什么是赤子之心,他的心很纯净,纯净得仿佛根本不容于这个浑浊的世界。记得在一本书中看到过,能把可能完成的事做到最好,是人才;敢于去向不可能的事挑战,虽败也不气馁,是人杰;而能一次次去征服不可能之事,破除常规,创造奇迹的人,是人王。很显然,兰彻是第三种人。

其他两个好友,一个叫做法涵,一个叫做莱俱。说实话,一直觉得整部片子法涵比较打酱油吧,人家莱俱好歹也有三个以上的主要剧情,一个是父亲的病危,一个是自杀,另一个是“叛变”。法涵出自一个中产家庭吧,条件不是很好,但也不差,父亲是“希特勒”那种人,从小就强势的要求他做个工程师,所以造成法涵有点懦弱的性格,然而他真正的理想是做个摄影师,并且付出良多。最后,在兰彻的帮助和指引下,他感动了父亲,去了巴西,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莱俱的家庭很贫困,母亲是个怨妇,姐姐28了还嫁不出去,父亲瘫痪在床,家里的重担都在他的身上,所以他很有压力。这就造成他在成绩滑坡之后一度“背叛”三人组,投身沉默者那一边。选择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然而为了让他改变心意,兰彻搞了个大动作,在典礼上让沉默者出丑,用事实告诉莱俱,那种学习方法行不通。莱俱是个虔诚的教徒,为了学业,为了家庭,一直虔诚地祈祷。然而,在自杀之后,他通过那段时间的思考,明白了,原来一味的祈祷没有用,未来,只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他也被兰彻所改变。

女主是琵亚。第一眼看到她,有种惊艳的感觉。也许是印度的服饰,也许是她的长发和眼睛。当她在宴会上转过来的时候,忍不住发出惊叹。之后她和男主之间的关系纠缠不清吧,首先,她是院长的女儿,而院长极度厌恶兰彻。价标是她的未婚夫,已经订婚了的。而兰彻几次和医院有关系,都有她在身边,比如,莱俱的父亲,莱俱自杀,琵亚的姐姐生产……那天,她明白,她爱上了这个风一般的男子。脑海里的一切都是他。然而,兰彻却不能接受她,因为他来上学用的都是冒名顶替,毕业之后他要了却一切和这里的瓜葛和眷恋。所以,他无法接受她啊!即使她喝醉酒闯入他的宿舍,即使她表现得那么明显,兰彻依然只有拒绝,用炸米糕引开她的注意力。这份爱,不是不爱,而是无法去爱!最后的结局很完满,符合这部片子从头至尾的风格吧,虽然有波折,但总是好的结局。

反面一号,很显然是病毒先生。院长,死板,刻薄,严厉,自大,是旧有教育体制的典范。他的死板表现在一成不变的开学典礼。从毫米在一边跟他说一模一样的话可以看出,他的开学讲话从无变化。而那么多年的教育生涯,把这个学院变成全国第一,给他自大的资本,他觉得自己什么都是对的。另外,他很严厉,甚至严厉得有些严苛了吧。他自己死了儿子可以第二天来上班上课,可是他为什么要用这个来要求乔伊?你自己的原则不要强加于人!他从不考虑自己的决定可能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从不。所以,他间接造成乔伊的死,儿子的死,还有莱俱的自杀。但是,最后,在兰彻的影响下,他改变了。他孙子出生时,说的`不是将来做个工程师,而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然后,看到兰彻提着行李离开,那时的落寞,那时的孤寂,和不远处婴儿出生带来的欢笑形成鲜明的对比。院长追过去,很激动,含着眼泪回答了兰彻开学典礼上的提问,他说兰彻不是永远是对的。那时,我看到的不是指责,不是教导,不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教导,那明明是幡然醒悟之后对学生深深的爱!他把那支象征着一个比自己更卓越的学生的笔送给了兰彻,代表他对他彻彻底底的认同。

反面二号和喜剧二号,同一个人,那就是沉默者。任何影片,都应该有个反面,大部分吧,否则没有矛盾,没有冲突,就没有扣人心弦的剧情。而沉默者恰到好处得扮演了这个角色。首先,他站在兰彻的对立面,对于学习,他只知道死记硬背,从不去理解到底是什么意思。比如,那堂课,老师问机械的定义,兰彻的回答很简洁,而沉默者完全照课本背诵了一长段,得到了老师的嘉奖,而兰彻被赶出了教室。之后,那个典礼发言,更是把死记硬背的做法讽刺到极点。后来十年之后吧,沉默者当了副总裁,以为自己成就最大,肯定压倒兰彻,所以一路都是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然而结局出乎意外(当然,不出观众的意外,导演在神化主角,怎么可能让他混得比反面人物还差),兰彻居然变成了那个需要自己去巴结去讨好的那个拥有400多项专利的科学家。

整部片子,通过兰彻这个几近完美的人,和老师院长之间的一次次冲突,批判和讽刺了现行的教育制度和社会现状。学院的第一名,那个不用寻常学习方法的人,那个把现在的学校戏称为“训练”而不是“教育”的人,其实是个事实上不存在的人。呵!这对于现实,是对大的讽刺!成绩最好的,反而是冒名顶替来上学的,这是莫大的讽刺啊!片子中采用过去和现在两条线交叉拍摄的手法,过去是回忆大学时候发生的事情,现在是根据十年前的约定,寻找兰彻的过程。很多地方用到了夸张的手法,比如刚开始的那段进入校园在屁股上盖邮戳。并且导演用很形象的画面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比如当莱俱想象父亲骑着琵亚的摩托车的情景,比如琵亚思念兰彻的时候,感觉到电视中每个人物都是兰彻。剧情非常连贯,前后起伏大,扣人心弦吧。在中期之后。有波折,但是结尾总是好的。比如他们因为偷试卷被赶出学校,那个夜晚正好大雨,正好琵亚的姐姐临产,所以给了一个救赎自我的机会,最终获得圆满的结局。这就是电影。在现实中很难发生的事情。剧情前后呼应,比如那天琵亚闯入兰彻的宿舍,想和他接吻,说,不知道接吻时会不会碰到鼻子。剧终的时候,他们接吻之后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部片子,声效不错。尤其是刚开头的时候,他们刚开车去寻找兰彻,俯拍的那片森林,配上那段音乐,绝对是经典。可能很少接触印度的音乐吧,很多配乐感觉都不错。片子中有一段,他们开车的时候,路上一边是山,一边是河,路边有石墩拦着,突然让我想起去泸沽湖的路,也是这个样子吧。

这部片子,有几个不足的地方。首先,语言混乱。在一种不知名的语言中夹杂着英语,总是偶尔来几句我听得懂的英语。其次,开头的剧情,不连贯,有值得改进的地方。还有,开头那段拍得感觉就像mv,很无厘头,和整部片子的风格大相径庭,是个败笔吧。有一部分可能是印度的文化吧,比如脱裤子,比如那几句什么“供奉”的,外国人很难理解。这不算不足吧,只是一点点意见和感受。总体来说,是部十分经典的好片。

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篇八

看完这部电影,也使得我对国产电影更加悲观和失落了。不得不说,这绝对是印度电影史上不多见的经典之作,也是宝莱坞的一朵奇葩。导演成功的将歌舞、教育、亲情、友情、感情、学业和事业等因素融为一炉,让人在欢喜中感动,在感动中微笑。

请允许我用a、b、c来指代片中的三个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名字实在难念。剧情就不再复述了。我只谈谈这部电影给我们的一些启示和感想。首先是教育的理念。

片中的主任,长期以来严酷的推崇竞争,相信只有不断奋进去追求成功,才能真正成为成功者而不被淘汰,于是学校的学风也就变得个性严厉。大家疯狂的学习,背书,考高分,在皮鞭下奋进拼搏,你追我赶。这种学风,很像目前中国许多高校所追求的那样。

在印度,似乎工程师和医生是最受欢迎的职业,对子女抱有极高期望的父母都期望儿子成为工程师,女儿成为医生。成为工程师,就能够获得成功。于是,a,一个来自普通家庭的孩子,父亲像--一样独裁和暴躁,逼迫儿子放下摄影的梦想而来到那里学习。学校里的主任,也不负众望,用极大的压力和残酷的竞争逼迫学生去追求卓越。

许多人不喜欢印度电影,因为不能理解其中的歌舞,其实这只是文化的隔阂造成的,不能以个人的价值观来认定有印度歌舞的电影就是不好的。正如科恩兄弟的电影在中国很难引起大的反响,就是在于科恩兄弟的电影太“美国”,我们不能理解其中要表达的意思与反应的现实。但是,这部电影鲜明的主题以其通俗但不媚俗的叙述方式,也使得其拥有极大的潜质成为一部像《肖申克的救赎》那样的广泛传播且被喜爱的电影。

最后,我想说说导演的剧情与情感的把握极好,使得这样一部电影没有落入俗套,插叙的使用以及峰回路转的剧情,使得观众一向在思考,c到底去哪了,到底怎样了,时而乐观时而悲观,吊足了观众的胃口。整部戏亦是如此,悲喜交集,悬念迭出。当c成功的帮忙那个延迟交作业的学生完成飞行器而高兴的载歌载舞时,飞行器的录像机却突然拍到绝望上吊的学生。当各种温馨与流泪都不能唤醒沉睡的b时,免去嫁妆的一个玩笑就使其立即从封闭中苏醒……我们跟着导演的镜头,时而欢喜大笑,时而感动泪流,欣喜中蕴藏悲伤,感动里带来欢笑。接近三小时的电影,却一点也不嫌冗长与臃肿。众生百态,嬉笑怒骂都在其间,值得细细体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