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小学教师教育名著读书笔记(汇总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16:59:10 页码:12
小学教师教育名著读书笔记(汇总10篇)
2023-11-19 16:59:10    小编:QJ墨客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学教师教育名著读书笔记篇一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middot;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证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能够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好处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盼,她期盼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盼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盼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盼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齐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状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我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务必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务必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我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推荐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理解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但是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就应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我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我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就应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杯具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忙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一样的方法。

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理解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这本书值得一看。

小学教师教育名著读书笔记篇二

1、任何政治理论只有既适用于成年男女,又适用于儿童,才是令人满意的。

2、父母和教师的真诚信念虽然不同于经常讲的格言,但仍然会被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所接受。即是孩子在日后的生活中偏离了这些信念,它们仍会残留下来,深埋在记忆中,一到紧张危机的时刻,这些信念就随时再现出来。通常,教育是站在现存事物一方的最强大力量,它反对根本性的变革。

3、但是,作为一种政治力量的教育却竭力把习惯的形成和知识的限定纳入特定的轨道,目的是建立一套让人必须接受的观念体系。

4、所以教育者既不得不寻求发挥权威作用的途径,而又要做到使这种权威性同自由的精神并行不悖。

5、越是不容回避权威性,就越是需要尊重他人。

6、于是,他把孩子捏成某种不自然的形状。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形状会坚固起来,并且产生出紧张和精神上的愤懑,滋生出残忍和嫉妒,而且孩子长大后会认为,必须强迫其他人也要经受同样的扭曲。

7、具有尊重感的人则不认为塑造青年人是他的责任。他感到在所有生物中间,特别是在人类中,最重要的是在孩子里,存在某种神圣的东西;它捉摸不定,无以限量,具有某种个性,又神奇珍贵;生命的真谛由此孕育;断然的沉默体现了与世界的奋争。在孩子面前,他感到一种无以名状的自卑——这是用任何理由都不易抗拒的惭愧,然而它比许多家长和教师油然而生的自信心却更接近明智。

8、几乎所有的教育都抱有政治动机,目的是在同其他集团的竞争中,加强某一集团、某一国家、某一教派或是某种社会的力量。从主要方面而言,正是这一动机决定了教育的主题,决定了应该提供哪些知识、压制哪些知识,并决定了学生应该获得什么样的精神习惯。在帮助内心精神世界的成长方面,教育却几乎无所作为。事实上,在精神生活中,那些受教育最多的人往往已经萎缩枯败,毫无进取之心,用刻板机械的态度取代了生机勃勃的思想。

9、人们用曲解、强制和暗示的手法向没有抵御能力的孩子进行教育。因此,在许多国家中传授的是错误的历史观念。这种观念鼓励人们争凶斗狠,并且为保持执迷不悟的民族主义活力而服务。

10、在有关世界上最重要的问题面前,孩子得到的或者是教条,或者是冷酷的沉默。

11、“礼仪”可以同外表虚心开朗、兼听各方意见、温文尔雅地对待敌手等和谐共处,但它却不容忍本质上的虚心谦怀,也绝不允许从内心深处尊重他人的意见。礼仪的本质是认为某种行为方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同一档次的人中间,这种行为方式可以缓解冲突,但对于等而下之的人,它却微妙地留下一种印象:下等人自身真是粗野残忍。

12、只要教育的目的是制造信仰,而非鼓励思考;是强迫青年对可疑之事抱定无疑之见,而非放手让他们观察可疑之处,鼓励他们树立独立见解,那么,对于求知探索的自由加以禁止就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13、理想的纪律属于这样一种类型,它来自人们的内心;作为一种毅力,它执着地追求遥远的目标,在前进的征途上历经磨难。它要求用意志去控制冲动,并且导致一种指导力量,即依靠具有创造力的追求去指导行动,即便当这种追求还不是那么生动清晰的时候,也依旧如此。不具备这一点,苦苦追求的雄心(无论这雄心是好是坏)就无法实现,始终如一的目标就不能压倒其他力量。这种类型的纪律是完全必要的。但它只能产生于一种强烈的愿望——即对于达到暂时还无法企及的目标的愿望。教育只有培养这种愿望,才能产生有益的纪律。

14、自发且无偏见的求知欲望在孩子中是常见的现象。另外,许多具有这一潜在倾向的人也容易被唤醒,进而用自发、无偏见的态度对待学习。但是,这种现象被那些只想着考试、毕业证书和学位的教师残酷地制止住了。对于那些能力较强的孩子来说,从他们跨入学校的那一刻起,直到离开大学校门,他们都没有时间去思考,也无暇耽迷于智力的趣味。

15、在学生日后的生活中,被动的接受却是一个危险的习惯。

16、最重要的是,需要作出努力去唤醒和激发对精神发展的热爱。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真是丰富多彩,令人惊叹。某些看上去平平淡淡的事情,越思索就会越变得难以理解;而另外一些事情,想起来真是不可思议,可是在天才和勤奋者面前却袒露无遗。思想的伟力可以统治辽阔的土地,但在更为广袤的领土上,它则只能隐隐约约地显示出想象的图景。只有使心灵超越物质浮华的日常束缚,只有逃避开平淡无味的琐碎公务,思想的伟力才降赐于人,生命才充满着盎然的趣味,平庸世界的大墙才会轰然倒地。这样,诱使人类探险南极的同样爱好,引导人们奔赴战场以图一试膂力的同等热情,就将被创造性的思想取而代之。这种思想将成为人类热情的宣泄口。它既不会浪费人类的情感,也不会用冷酷取代爱心。相反,人类精神将从未知领域中掬起一捧金辉,洒落在生命的肉体上,使生活闪烁出耀眼的光芒,从而增进人类的尊严。或多或少把这份欢愉带给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们,这乃是可贵的精神教育的最高宗旨。

17、随着岁月的推移,这种欢愉日益罕见,那是因为教育扼杀了精神探索的欢乐。在这个世界上,人类对于思想的恐惧超过了害怕其他任何事物——超过了害怕毁灭,甚至超过了对死亡的恐惧。

18、被恐惧所左右的社会制度是无法使生活得以改善的,人类生活中具有创造力的因素是希望,而不是恐惧。一切造就了人类伟力的事物皆产生于对善行的竭力维护,而不是来源于对所谓恶性的拼死躲避。

小学教师教育名著读书笔记篇三

假期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爱的教育》,我非常喜欢,一口气就读完了。

当安利柯的老师说道: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女儿;我爱你们,请你们也喜欢我!你们之中,我一个都不愿责罚,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让我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先生的这些话,让所有的学生都信服于他,这位老师的坦诚深深地打动了我!他让我们意识到,老师或家长用平等的目光看待孩子是多么重要!

每个人在生活中,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不犯些错误,可是我们作为小孩子,却常常受到严厉的批评;而我们的进步却常常会被忽略!每个人都不希望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差生,或者爸爸妈妈不喜欢的坏孩子。只要你们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我绝不会责怪你们这是安利柯的老师给我们最好的安慰,也是最深刻的.爱。

读了《爱的教育》我深受感触,我懂得了爱的方式有很多,也懂得了有很多种爱。伟大的母爱,宽大的父爱,同学之间友好互助的爱。爱有很多种,需要你用心去感悟,感受身边所有的爱吧!让爱播进每一个人的心中,传扬爱的精神。相信有一天世界各地都有爱的存在。明天就是爱的世界。

小学教师教育名著读书笔记篇四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 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 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 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 这本书值得一看。

小学教师教育名著读书笔记篇五

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人,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们对我们无限的信任和敬慕。我们付出了爱,得到的是更多的爱。

有句话说:“活在当下。”其实,每个人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虽然从出生到长大,基本是家长在为自己做主。但今后还有漫长的几十年,仍然有自己选择的机会,是选择努力踏实地度过还是空虚而归,全在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直到现在也拾不起来。工作上的杂事与生活中的事情搅得没有时间,没心情(其实我知道这些都是找借口)。既然经常思考,我想这件事很快会提上我的生活日程的。

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家人的态度。我慨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与潜力。平凡得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

工作几年,能够得到学校领导和家长的肯定,心里自然很高兴,但又觉得自己做得实在是太少了,有点愧对家长的信任,领导的表扬。

“公平公正”“爱心”“教师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等等,新教育为教师提出了那么多的努力方向。所谓坚持,所谓勤奋,所谓的所谓……教师自身的前进动力,外在的推动力。不论怎样,都去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教师,努力的教师。

教育的本体性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一个人具备品德的高尚?我想: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论他为金钱去奋斗还是为理想奋斗,只要是正常的奋斗,正当的争取。在奋斗的过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时时去帮助别人,他都可以说是品德高尚的人。

总之,终身学习是我们教师能走在时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

《教师人文读本》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我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最后,让我用徐匡迪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吧!——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小学教师教育名著读书笔记篇六

从教二十余年,已经渐渐习惯了老师的各种工作,上课、备课、改作业,一天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渐渐的,看书的时间也少了。最近总在想,现在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老师,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但是怎么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他们,走进它们,让他们在学校里学到更多的知识。我想我该看看书,在书中寻找一下答案了。现在有幸拜读了《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真是获益匪浅。

本书的作者是北京实验二小校长李烈女士。书中,她以“用生命书写爱的信念、”“让爱洒满儿童的心田”、“‘以爱育爱’成就办学理念”、“在爱的分享中体现生命价值”“让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到拓展”、“成长诠释爱的真谛”为题,记述了她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原汁原味的事例和感悟。在整本书中,李烈校长诠释着这样的一种信念:“爱是教育的核心,用生命书写爱的教育。”她娓娓道来的爱如同一股暖流充盈满身,成了一条温暖的河,流向我内心深处。

欣赏她的“快乐生命学说”——容言,容人,容事。不管你是一位成功人士还是默默无闻的平凡人,都要做到快乐的工作,快乐的生活。这就是李校长的“快乐生命学说”。在一起工作,生活,就要能容言,容人,容事。不要被别人的“满腹牢骚”所烦恼,积极的面对,思考解决的办法,生活就会一定很快乐。想必,这就是一位成功女性比他人更快乐的原因吧!

生活中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控制生命的厚度。李烈校长因为拥有了爱,而使她的生命显得如此厚重;因为付出了爱,而使她的生命显得如此绚丽。

在她诸多的教育理念中,印象最深的是“爱心育人,首先要注重细节,因为细节可以决定成败。”也就是说,她所倡导的爱的教育其实就是细节教育。爱在很多时候并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点点滴滴的细节。有时候一个微小的细节,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是爱的语言、爱的表达。对学生她提出了“蹲下来跟孩子说话”、“注视孩子的眼睛,抚摸孩子的脑子”、“给孩子一个拥抱”、“给孩子出错的权力”等一系列细节教育。为了让老师每天都快乐起来,她先后提出了“快乐加减法”、“角色复位”、“适合学说”、“扬长意识”和“生命价值与职业价值统一学说”等。她倡导老师要学会调整思考问题的方式、调节心态、调节期望值,让生命在天空中自由快乐的飞翔。

“爱”——人世间最美好的字眼,人世间最动人的字眼,人世间最伟大的字眼,它的存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限的生机和希望。我愿当一名充满爱心的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携爱而行,诠释爱的意义,用生命书写爱的教育,在孩子心中播洒爱的阳光。

小学教师教育名著读书笔记篇七

这次学校给每个老师的一个学习交流平台,让我在课余时间有机会学习到陶行知的名篇。是的,我对于陶行知是知其人,而未知其说。这段时间,了解了陶先生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终极目的。陶先生所研究和实验的教育问题,直到今天,仍感到很中肯,很新鲜仍有进行试验的价值。读了陶先生的文章,我有两点体会: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如此,每个一线教师弘扬“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敬业精神。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把现成的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得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其它的方法,解决其它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学习、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教育是从生活中来的,“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这些话听起来很简单,可就是这些简单的话语却揭示了教育的真谛。我们平时总认为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班会课上的说教,课后的个别谈话那才是真教育。也知道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该注意自己的言行,要做到言传身教,道理好象懂得挺多的,做得好象也不错。可看了陶先生的文章后再看我们今天的教育,才知道远远背离了先生的期望。

我们的教学越来越远离生活。学生就是为了学习而生活,而不是为了生活而学习,更不是在生活中学习。孩子们有的成天埋于书堆,成了纯粹的“书呆子”“蛀书虫”;而有的学生成天无所事事课堂上老师的授课内容对于他们来说无异于听天书,于是他们就成了课堂上的呆子、傻瓜、瞌睡虫;更有一些学生,对上课的内容不感兴趣,而他们又精力过剩,于是这些学生就成了不安分分子,成了老师成天“挂念”的学生。陶行知说:“要想让学生不犯错误,就不能让学生有犯错误的机会,得让他们有事做。”如果一个学生不爱学习,那他不犯点错误才真是一个实足的呆子呢。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走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感兴趣,让他们感到生活就是学习,学习就是生活,生活与学习是一体的。

陶行知在《学生的精神》是以学生的资格对诸君谈话的说,现在的中国许多学生及一般教员,都有一个很大的通病,就是容易“自满”不论研究何种学科,只有相当的了解,即洋洋自得,心满意足。尤其是在过教员生活的,觉得自己处在教师地位,不必再去用功研究了。中国的“四书”上有两句话:“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真是千古不灭的格言,并且是两句不能分开的话。因为要“学而不厌”,才能够做到“诲人不倦”。是啊,想想自己教了20年的书,也算是个老教师了,并且一直是坚守在低年级里教学,那些教材早就熟透觉得在没学习的必要了。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自己“如是的粉笔生涯,不能不厌烦了。倘若当教师的,自己天天去研究,有所得的,即随时输之于学生,如此则学生受益较多,即当教师着也觉得有无穷的乐趣。所以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了教师,还是要继续的”学而不厌“。”知之则不知之,不知则不知“,倘若不知的而认以为知,那么,不知道的终究没有知道的日子了。这可说是自己斩断自己求学的机能。所以我现在是学习,还是学习并要加于运用。

我们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更应该多学习陶行知老先生的理念,并努力把这种思想意识贯穿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用它去指导自己,从而去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小学教师教育名著读书笔记篇八

前几天我就把《爱的教育》这本书读完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好,我也从中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克罗西气极了,抓起一个墨水瓶朝弗兰蒂丢去,他一闪,正好砸在刚进门的老师头上,老师询问着是谁干的,加罗内出于对克罗西的同情,站起来坚定地回答:是我!老师在他身上打量一番,说:不是你。这时老师又提高嗓门:是谁干的站起来,老师绝不惩罚!这时克罗西站起来哭着把事情讲了一番。老师让招惹克罗西的同学站起来,那四个同学站了起来,低着头。老师说:侮辱一个没招你们没惹你们的同学,捉弄一个残疾人,欺负一个没有自卫能力的弱者,这是欺软怕硬,是人世间最卑鄙、最可耻的行为!说完,老师走下讲台,来到低着头的加罗内面前用手托着他的下巴,让他抬起头,注视着他说:你是一个高尚的孩子!

在这篇文章里,能看得出加罗内是多么富有同情心,我从心底里佩服他的正义与勇气。我也要学习他的.品质,帮助弱小的同学,关爱残疾人,他们更需要别人的呵护!

当我看完这本书后,还有一个想法在我脑中油然而生,这个想法就是:我也要介绍班里的情况,以同学为写作对象,自己编写爱的教育系列文章,我相信,我编写的爱的教育系列文章一定会成为我的美好回忆!

小学教师教育名著读书笔记篇九

以孩子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丽与丑陋,用大爱去感受生活中的善良与邪恶。老师之爱、同学之爱、父母之爱……《爱的教育》就是一场关于爱的盛宴。

看到这本书时,我就藏不住内心的求知欲。爱是什么?它有什么含义?但随着对书中内容的不断探索,要想在书中找到答案,就要从主人公安利柯的生活中接触爱的点点滴滴,去理解爱的含义。

爱不仅体现在大人们的身上,小孩子的世界里也有足以让人惊艳的爱。在《伦巴弟的小哨兵》这个小故事中,小孩身上的爱国情怀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小哨兵的心灵已经充斥不下爱国的情怀,更多的爱体现在他的一举一动中,明知也许自己会为了这伟大的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但是为了国家,他觉得所做的一切都值了。因为爱从来不是挂在嘴边上说说而已,只知道要去爱,但却不知我们为什么爱?每一位值得尊敬的人的身后,必有一个伟大的故事。小哨兵在本该无忧无虑玩耍的年纪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那一刻,我的心像碎了一样,眼泪不知不觉的流过了眼角,慢慢滴落。

爱就像空气,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只知道要爱,却忘记了爱的含义。例如老师的爱,虽然它不如家国之爱那般伟大,但每当我们处于困境当中,是谁指引了我们明确的方向?是老师,老师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但我们却没有及时给予对方爱的回报。爱,不仅仅是对某个人的宠溺,而是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在对方生活中迷茫的时候及时帮他指引方向,在她最伤心最失望的时候安慰她。

而回报来自身边每一份爱的最好方式,便是学会去呵护它,去珍惜它。在世界的爱中逐渐学会去爱这个世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教师教育名著读书笔记篇十

这次学校给每个老师一个学习的平台,让我在课余时间有机会学习到陶行知的名篇。是的,我对于陶行知是知其人,而未知其说。这段时间,了解了陶先生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终极目的。陶先生所研究和实验的教育问题,直到今天,仍感到很中肯,很新鲜仍有进行试验的价值。读了陶先生的文章,我有两点体会: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如此,每个一线教师弘扬“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敬业精神。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把现成的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得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其它的方法,解决其它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学习、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教育是从生活中来的,“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这些话听起来很简单,可就是这些简单的话语却揭示了教育的真谛。我们平时总认为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班会课上的说教,课后的个别谈话那才是真教育。也知道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该注意自己的言行,要做到言传身教,道理好象懂得挺多的,做得好象也不错。可看了陶先生的文章后再看我们今天的教育,才知道远远背离了先生的期望。

我们的教学越来越远离生活。学生就是为了学习而生活,而不是为了生活而学习,更不是在生活中学习。孩子们有的成天埋于书堆,成了纯粹的“书呆子”“蛀书虫”;而有的学生成天无所事事课堂上老师的授课内容对于他们来说无异于听天书,于是他们就成了课堂上的呆子、傻瓜、瞌睡虫;更有一些学生,对上课的内容不感兴趣,而他们又精力过剩,于是这些学生就成了不安分分子,成了老师成天“挂念”的学生。陶行知说:“要想让学生不犯错误,就不能让学生有犯错误的机会,得让他们有事做。”如果一个学生不爱学习,那他不犯点错误才真是一个实足的呆子呢。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走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感兴趣,让他们感到生活就是学习,学习就是生活,生活与学习是一体的。

陶行知在《学生的精神》是以学生的资格对诸君谈话的说,现在的中国许多学生及一般教员,都有一个很大的通病,就是容易“自满”不论研究何种学科,只有相当的了解,即洋洋自得,心满意足。尤其是在过教员生活的,觉得自己处在教师地位,不必再去用功研究了。中国的“四书”上有两句话:“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真是千古不灭的格言,并且是两句不能分开的.话。因为要“学而不厌”,才能够做到“诲人不倦”。是啊,想想自己教了20年的书,也算是个老教师了,并且一直是坚守在低年级里教学,那些教材早就熟透觉得在没学习的必要了。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自己“如是的粉笔生涯,不能不厌烦了。倘若当教师的,自己天天去研究,有所得的,即随时输之于学生,如此则学生受益较多,即当教师着也觉得有无穷的乐趣。所以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了教师,还是要继续的”学而不厌“。”知之则不知之,不知则不知“,倘若不知的而认以为知,那么,不知道的终究没有知道的日子了。这可说是自己斩断自己求学的机能。所以我现在是学习,还是学习并要加于运用。

我们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更应该多学习陶行知老先生的理念,并努力把这种思想意识贯穿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用它去指导自己,从而去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