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春夜喜雨杜甫古诗 杜甫春夜喜雨教学反思(模板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21:00:21 页码:7
2023年春夜喜雨杜甫古诗 杜甫春夜喜雨教学反思(模板8篇)
2023-11-20 21:00:21    小编:XY字客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春夜喜雨杜甫古诗篇一

教学目标:

1、有节奏的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以字的品析为切入点,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诗词推敲字句的妙处。

3、品读杜甫,感受杜甫忧国忧民之情。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解读教材;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准备课件。学生: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背诵杜甫的诗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三月的小雨》。师:“随着这优美的旋律,激起我们对春雨的无比渴望。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春雨确实珍贵,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大诗人杜甫有多喜爱这春雨。”

二.合作学习,主动探究。

(一)学生根据自己所搜集的资料,介绍杜甫。

板书。引导:杜甫的是是否真的是这样的呢?我们来一起品读这首诗。

(二)朗读:感受律诗韵律美。

1.老师范读:让学生注意重读、停顿、语气、语调。

2.老师领读。

3.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字音。

4.指名读诗,教师进行点拨,读准诗的节奏,相机进行指导。请学生再读,检验指导的效果。

5.感受律诗的韵律美。

指导学生写出每一句后一个字的拼音(生sheng、声sheng、明ming、城cheng),了解律诗的押韵方法,注意韵脚的诵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抓住节奏,读出韵律美。

6.古时候,诗歌都是可以配乐吟唱,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和着韵律来吟唱这首诗。

老师打拍子,指导学生进行吟唱。通过这样的多角度的诵读,感受古诗带来的韵律和节奏美。

(三)合作学习:按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安排学习任务一组探究:抓“题眼”

二组探究:观背景,析内容。

三组探究:品关键,抓“诗眼”

四组探究:诗的意象意境。

五组探究:诗的修辞手法。

六组探究:诗的艺术特色。

七组探究:诗的题材风格。

三.汇报成果,交流经验。

各组将知识汇总,推选一名组员汇报。

一组探究:抓“题眼”

1.读诗题,抓题眼“喜”

为什么用“喜”呢?

2.讲解“喜”字的字源,用“喜”字说成语。

3.出示大红双喜字,你看到这个“喜”字会想到什么成语呢?(喜结良缘)。了解喜在中国文化中的运用和重要意义。(渗透中华汉字文化)。

(引导:诗人杜甫“喜”的是什么呢?为什么“喜”呢?)了解杜甫撰写《春夜喜雨》的背景资料,明白这场春雨滋润世间万物,特别是农作物,必将带来丰收的希望。初步感受杜甫的“忧民”之情。

4.自读古诗,解题眼。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春,当时诗人正在四川成都避安史之乱。此前,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浣花溪边建了几间草堂,安顿下来。这时,安史之乱已经六年,既将接近尾声。

正好的诗,都具有多义性。它的深层意蕴往往胜于它的字面意思。这两句的确当之无愧。我们每逢听到或看到有人将其用于教育时便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这两句诗单从字面上讲,写得也十分出色。诗人抓住了春雨的特点。春雨其特点是柔细,如雾如丝,悄悄潜入,不事声张,润物悦人,岂不欢喜?喜盈其间,而不言喜,是谓含蓄。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是诗人看到的雨中夜景。雨中的夜景可谓无数,关键在选择。选择什么意象,这得看诗人的本领。在漆黑的夜间,杜甫看到的是田野中小路上空弥漫的阴云,看到的是江中船只上闪烁的灯火。一“黑”一“明”,两种景象;一“俱”一“独”,两种境界。“俱黑”写云气之重,“独明”写船只之少。为什么“云俱黑”?因为是夜间下雨;为什么“火独明”?因为下雨,其他船只不再夜间出航。这两句偏重于写夜。写夜色中的田野,写夜色中的小路,写夜色中的乌云,写夜色中的江水,写夜色中的船只,写船只上的灯火。如果我们将思绪稍一拓展,就会想到船上的人,就会想到他们是在运行?是在捕鱼?是在夜游?这些都留给读者去想象。诗中虽然只写了看到的景象,但读者们仍然能凭借想象去补充诗中的意境。

而得。一个“湿”字,一个“重”字,分量不轻。无“湿”而花不“重”,花“重”而因其“湿”。

三组探究:品关键,抓“诗眼”

“好”字含情,赞盛春雨。

四组探究:意象意境。

在夜游?这些都留给读者去想象。诗中虽然只写了看到的景象,但读者们仍然能凭借想象去补充诗中的意境。

最后两句是联想,写的是雨后的晓景。在这里,晓景即是实景,又是虚景。诗中下字为“看”,诗中景象却是因想而得。一个“湿”字,一个“重”字,分量不轻。无“湿”而花不“重”,花“重”而因其“湿”。

“拟人化”手法: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

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六组探究:艺术特色:

诗歌意在盛赞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这份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描绘得如此细腻逼真,曲折有致,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杜甫洞幽显微,体物察情的艺术功力。

此外,诗歌细节的捕捉和描绘也能体现诗人体物察情的优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字拟人化,摹春雨来监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润”字传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形,又言情,形情皆备,精深独妙。“花重锦官城”,着一“重”字,准确地写出了经受春雨一夜洗礼滋润之后锦官城花朵红艳欲滴,饱含生机的情态,寄寓了作者对春雨的盛赞之情。“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则又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总之,杜甫的《春夜喜雨》无论在锤字炼句方面,还是在意象的捕捉、细节的描写方面,都体现了他体物察情,精细入微的过人之处。结合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来对比赏读,我们必将获得对杜诗另一种生命情趣的深刻理解。

七组探究:题材风格。

寓情于景:诗歌通过写春雨,意在盛赞它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喜爱赞扬之情贯穿诗中。

四.归纳总结。

总结板书。

首联——盼雨。

颔联——听雨。

颈联——看雨。

尾联——想雨。

五、拓展提升,由此诗品人生。

六、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背诵默写全诗。

春夜喜雨杜甫古诗篇二

杜甫这首五言律诗是他在成都第二年所作的著名诗篇之一,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当时,诗人在亲戚和朋友的帮助下,加上自己的苦心经营,他寓居的浣花草堂基本建成。经过长期颠沛流离和饱经忧患的杜甫,生活总算暂时得以安定,所以他才有町能对成都自然景物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细致的琢磨,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不少吟咏它们的诗篇。《春夜喜雨》,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首。

诗一开头,杜甫就赞美春夜所下的雨是“好雨。”为什么是“好雨”?因为在春季农作物非常需要雨水的滋润。农谚云:“春雨贵如油。”正反映了春雨的宝贵。由于成都地处“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气候温和,雨量充足,一到春天虽然常常晚上下雨,但次日却又有明媚的阳光。这就正如诗人在另一首诗中所描绘的:“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水槛遣心二首》)在正需要雨水之时,雨就降下来了,它是“知时节”的,所以“当春乃发生”。这种为万物生长所必须的“及时雨”,真是难得的好雨!这两句诗,是采取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绘的。把无情作有情,把无知当有知,杜甫作诗常常如此。这里把春雨当作有知觉的,故它能根据需要,应时而降。诗中的“知”字和“乃”字,一呼一应,极为传神,诗人喜雨的心情跃然纸上。

接着,第三、四两句既描写了春雨的动态,又传出了它的润物之神。因为好雨下在夜里,故诗人着重是从“听觉”上去描绘雨景的。雨细而不能骤,随夜色而逐渐隐没。它悄悄而来,默默无声,不为人们所觉察,故称为“潜入夜”。这样不声不响地下的雨,当然是滋润万物的细雨。“细无声”,正好恰当地表现了它的.可贵精神。这里的“潜”字和“细”字都用得准确、贴切,前者透露出风很微,后者说明了雨极小。这恰如仇兆鳌所说:“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杜诗详注》卷十)。

第五、六两句是进一步从“视觉”上描绘夜雨景色。“野径”指田野间的小路,是指地上;“云”是指天空。由于晚上正在下雨,所以浓云密布,群星潜藏,月色无光,天空和地上都是一团漆黑,正说明雨意正浓。而一片墨黑的世界里,唯有江边船上放射出一线光芒,并且显得格外明亮。这是一幅极其生动的雨中夜景图。诗人在这里所用的“俱”字和“独”字,都是为了突出这种景象。而在这种景象之中,也包含了诗人自己惊喜的感情。

最后两句是写雨后晓景。是第二天的事。天明雨霁,整个成都城都是耀眼的繁花,花朵沉甸甸地抬不起头来。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至此,诗人对喜雨的感情达到了高潮,于是“花重锦官城”的诗句冲口进发而出,真是“通体精妙,后半尤有神”。放王嗣奭说:“束语‘重’字妙,他人不能下。”(《杜臆》卷四)。

这首诗描写细腻、动人。诗的情节从概括的叙述到形象的描绘,由耳闻到目睹,自当晚到次晨,结构谨严。用词讲究。颇为难写的夜雨景色,却写得十分耀眼突出,使人从字里行间。呼吸到一股令人喜悦的春天气息。这首诗题虽是《春夜喜雨》),但是全诗不露喜字,却又始终充满喜意。显然,诗人这种感情的产生绝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而有其现实基础。据史书记载,在他写作此诗的前一年,京畿一带就有严重灾荒,“米斗至七千钱,人相食”(《资治通鉴·唐纪》)。因此,杜甫一听到雨声,就感到无限喜悦,这喜悦恰好反映了诗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崇高的思想感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761年(上元二年)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春夜喜雨杜甫古诗篇三

品读杜甫的《春夜喜雨》,仿佛觉得作者推窗看雨,随口吟出,不做任何雕琢,那么自然,那么悠然。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开篇一个“好”字,照应了标题的“喜”字,把作者喜雨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作者为什么如此喜雨,因为这是春旱当头的雨,是干渴的禾苗“嗷嗷待哺”的雨,是贵如油的雨。而春雨仿佛有灵性,知道应时而落,滋润万物。此时作者正在成都市郊的花溪与农夫一样地耕种着,怎能不惊喜这及时雨的到来呢,当然会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高呼“好雨!”诗句自然流畅,随口而出,我们仿佛觉得像一位农夫在雨中高喊:“好雨啊,太及时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果说首联是作者开宗直接写好雨,那么这颔联就是从侧面进一步写好雨,这侧面就是作者的感受。“风在雨前头。”虽然作者用了一个“潜”字仿佛春雨是夜里悄悄而来,但作者是事先感受到的,因为有风来袭,于是作者无法入睡,激动地等待,直到春雨簌簌落落地下起来。雨来了,那如酥的春雨用它那温存的手抚摸着万物,万物都在无声地享受着,感激着。此联虽没着一字写“喜”,但处处在写“喜”。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有雨的夜晚,云厚天黑,白天推窗就能见到的小路也难见踪影,但江边渔船上的灯火在亮着,在这漆黑的夜晚是那样的显眼,那样的耀眼。“黑”与“明”相互映衬,更增加了强烈的美感。这美感不仅是见得到的,也是想得到的,因为春雨带来了耕耘的希望,怎能不让作者“喜”出望外呢。

让我们顺着作者的喜雨的诗情把此诗用现代语言吟唱出来:

多么美好的春雨呀!在急需她的春日到来了。她伴着和煦的春风走来,她在夜深人静中悄然走来。云厚天黑的夜晚,平日的小路都看不到了,但江边渔船的灯火还在闪耀着,多么迷人的雨夜啊!春雨滋润万物。明天早晨,请到城里去看吧,那重重叠叠,姹紫嫣红的百花,将让锦官城更加漂亮!

纵观杜甫全诗,作者不着一句华丽的辞藻,几乎近似于白话和口语,却把春雨之夜和喜雨之情表现得这么淋漓这么畅快。作者是位用词严谨的诗人,自诩“语不惊人誓不休”。由此说来在作者眼里,所谓的“惊人之笔”就是最自然最恰当的表达而已。这正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春夜喜雨杜甫古诗篇四

(3)拟人手法。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4)二、三联是实写,末联是虚写。

(5)赋予了春雨无私地滋润万物,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好品格,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

(6)c(并非层层写实,末联是虚拟。)。

春夜喜雨杜甫古诗篇五

雨仿佛知晓人们的心思,在最需要的时候就悄然来临。

到了春天需要雨的时候,它就自然地应时而生。

伴随着和风在夜里悄悄飘洒,

滋润着万物轻柔而寂然无声。

野外一片漆黑,只有一点渔火若隐若现。

等到天明,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

春夜喜雨杜甫古诗篇六

1、学会“乃、随、潜、润、细”这五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3、感悟诗歌内容,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感情。

4、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1、理解古诗意思,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妙,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背诵古诗。

教师方面:录音带课件。

学生方面:搜集杜甫的资料以及有关春天的诗句。

1、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师导:春姑娘已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绵绵的春雨悄悄地下着,飘在果园,点红桃花;洒在树梢,染绿柳芽;落落田野,滋润庄稼;降在池塘,唤醒青蛙,小朋友们,你喜欢春雨吗?春雨在古代被称为“喜雨”,唐代大诗人杜甫就写了一首《春夜喜雨》。今天,我们就跟随大诗人杜甫一起走进盛唐,去感受那场《春雨》。

2、板书课题,了解杜甫。

1、借助拼音练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字标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合作,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要明确字的偏旁,结构,组词。

3、这些字,你如何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记住它?(字谜法、部件法)。

4、出示表格,检查自学情况,并交流自己有趣的识记方法。字偏旁结构组词乃随潜润细5、哎呀,只顾着玩,字宝宝该回家了。你们谁能把字宝宝安全送回家,谁能?谁想试一试。指名朗读古诗、正音。

6、谁认为自己还能比他读得更好?比赛读、挑战读,引导学生读准确,读出诗的节奏美、音韵美。课件出示,指导朗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7、在反诵的诵读中,你知道了什么?(这场春雨发生在什么时候?伴随着什么?怎样滋润万物的?)。

1、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边读边画出你不懂的词。

2、对于你不懂的词,看看能不能借助字典查出它的意思。

3、把自己的学习结果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再互相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互相补充,互相学习。

4、小组讨论。

5、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1)交流时重点引导理解:知时节当乃潜润。

(2)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古诗的理解。

1、读读古诗,想一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场“好雨”?一边读一边思考,把你自己感悟到的注出来,再和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

2、自读思考,小组交流讨论。

4、学到这儿,你想说什么?(学生可以说对这场春雨的喜爱之情,也可以说学完诗后的感受。)。

5、师配乐读,学生一边闭目听,一边努力把诗歌的语言文字变成画面。

6、刚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再现想像。

1、自由练习读,努力把你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读出。

2、配乐展示个性读。

交流自己在课外搜集到的有关描写春天的诗歌,教师相机课件出示有关诗句,拓展阅读。

春夜喜雨杜甫古诗篇七

摘要:《春夜喜雨》是"诗圣"杜甫所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咏雨诗。诗中的"润物细无声"经常会用来赞美教育者。诗歌本身和教育无任何联系,但经过时代的变迁却和教育紧密联系起来。本文以教育者的角度再次赏析这首诗,挖掘这首诗歌对于教育者的启示,并试图揭示《春夜喜雨》与教育紧密联系的原因。

诗歌第一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开篇一个“好”字,诗人喜悦之情跃然纸上。这一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春雨应时而发,不早也不迟。这个雨要是来的早些,则作用不大,来得迟些,万物得不到滋润。而正在越冬作物返青至乳熟期,需要的水多,雨就下了,就下得恰到好处。

这句启迪教育者,教育也要讲一个时机。这里的时机有两层含义:1、人的智力发展是有一定过程的。例如,幼儿智力没发展到一定程度,注意力很难集中,这时候就强迫让他们学这样,学那样,不但很难达到想要的效果,可能还使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2、人的理解能力、情商水平,受到其知识积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没有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是没法产生质变的。如果条件还不成熟,要想引导受教育者突破瓶颈,提高思维水平,转换思考角度是很难的。因此对于人的教育必须要等到智力的准备和知识的储备都够了,而且被教育者本身努力过,还不能突破,这个时候就可以给予指导和帮助了。这种教育方法就是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如果我们不管客观条件,而做指引,可能的结果无非是两个,第一个是浪费了很多时间还是达不到想要的效果;第二个,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终于达到了效果。然而浪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就是不经济的,没有效率的。因此我们从这句诗中可以领悟到做教育要讲究时机问题,要讲究效率。在恰当的时机做恰当的事,会使得事半功倍。因此教育者必须注重教育时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的教育者做了很多尝试,花了很多心思,想了很多办法,但是效果都不好,就是没有注意观察时机。时机没来的时候,教育者要创造条件,静待时机的出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述的是风夹着雨,轻轻的飘洒下来,几乎听不到声音,然而经过一夜的持续,就滋润了万物。这一句可以启迪教育者要注意工作的方法。“随风潜入夜”,雨是随着风悄悄的,不知不觉的来的。就如教育不能光凭说教,而是借助着各种事由,创新各种形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无形的影响受教育者。这种教育可以是“身教”,可以是通过生活中各种活动为载体,让被教育者在不知不觉间就受到了教育,感受到了震撼,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润物细无声”说明雨还没有大到能听到声音,但最后又达到了滋润万物的效果,那肯定是有一定时间的积累。这给教育者的启示是教育是个长期性,持续性的工作,需要耐心。特别是进行思想教育,受教育者的想法不是短时间形成的,而是长时间加工的结果,要让其改变,必然会有漫长的过程,这时候更要注重潜移默化,猛烈的批评可能会导致反感情绪,更难达到效果。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描写的是下雨天,云层很低,天更黑了。天越黑,把江上渔船上的火衬托的更加明亮。这句可以理解为教育就如一盏明灯,即使环境再恶劣,也给人以希望。也可以解释为教育者在恶劣环境下的一种坚持。这种坚持在市场经济对教育界的冲击下,显得特别宝贵。

教育方法也对了,教育规律也遵守了,教育者又是果敢的坚持着,那么就有效果了:“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花儿娇羞的带着露珠,重重叠叠的铺满了成都的大街小巷,美丽非凡。

通过以上教育者角度的赏析,这首诗仿佛通篇就是在写教育。从教育的规律到教育的方法,再到教育者应该有的态度,这一切具备过后,最后必然会收到“花重锦官城”一样的教育效果。

诗歌只是客观的描绘了春雨应时而发以及春雨带来的改变,没有谈“教育”,但春雨应时而,润物无声的规律,与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遵守的教育规律却有许多相同之处。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放任自由”,必须以受教育者本身成长的规律施以教育,方能得到“好”的效果。因此诗歌描述的内容与教育能够紧密联系的原因就在于:万事万物都遵守自然之规律,人是万物之精灵,当然也要遵守此规律。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一种具体体现吧。

春夜喜雨杜甫古诗篇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赏析。

《春夜喜雨》诗一首五言律诗,是杜甫在唐肃宗上元二年(761)的春天写的。关于杜甫其人,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从小学到中学毕业,我们学习过杜甫诸如《春望》、《登岳阳楼》、《望岳》等二十首左右的诗歌,假如保证平均两首诗讲一次作者介绍的话,那么就有十次作者介绍。但是,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首诗,我认为还是有必要对他的生平再做一次补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中晚唐诗人,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等。

此诗的诗意并不难懂,也非隐晦生涩,全诗包括题目在内也就四十四个字,却把诗人所表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下面主要结合诗歌解读学得一些理论进行解读这首诗歌。

首先,是对诗歌章句的解读。我们知道,诗歌是抒情主体内心情感语符化、意象化、韵律化的一种最精美的语言表达形式。它与一般文体有同更有异,属于是情文、象文、韵文、美文的范畴。并且诗歌的语言文本是诗歌物质存在的唯一形式,是诗人思想情感的载体。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里讲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里主要强调了诗歌在情感方面的重要性。其中章句读解主要包括对训诂字词、破译典故、解读变异、把握跳跃和品味词采的分析。

题目是“春夜喜雨”中的“春夜”点明了时间是在春天的夜晚,并且还下着雨,作者或许从雨夜的美梦中惊醒,内心顿生惊喜之感,而致诗兴大发,着笔一挥而就,娓娓道来,写下了这首杜诗中难得的开心一处。

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独具人情味。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颔联显然是诗人的听觉感受,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无意讨好,唯求奉献,滋润万物。诗人观雨的情节,真真是体察得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的特征也被诗人听出来了。由此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颈联紧承颔联,诗人亦喜亦忧,亦喜于雨下个不停,忧于雨如昙花一样,推门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融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联诗人大发奇想,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的潜移默化和滋润洗礼的结果。因此,写花实质是烘托春雨的无私奉献之品格。因此,不难看出,杜甫是按这样一条情感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即盼雨——听雨——看雨——想雨。

诗中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些蕴意无穷的字眼,这正好迎合了诗歌讲究炼字炼句的原则。如首联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中,“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这里却用“好”赞美雨,已经使人给人留下了遐想的空间,紧接着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的确,对于“春雨贵如油”的农家人来讲,此乃众人皆盼之雨啊!再如“潜”字拟人化,把春雨那种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描绘得活灵活现,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润”字传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形,又言情,形情皆备,精深独妙。

《春夜喜雨》无论在锤字炼句方面,还是在意象的捕捉、细节的描写方面,都体现了诗人体物察情,精细入微的过人之处。

其次,在诗情方面,因为诗歌不是政治教本、抽象理论,而是一种文学体类、艺术形式。它虽然与理智、功利、道义、伦理甚至宗教情感有相通、相关之处,但却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并因为这些独特性使它成为人类情感中一种特殊的类别——审美情感。

关于诗歌的情感主题,我认为应该从诗人自身和诗歌文本两方面综合分析,例如本首诗《春夜喜雨》的诗情解读。章前已经对杜甫作了简单的介绍,试想在中国古时的传统观念中,一个读书人倘若不能考取功名、建功立业,是一件多么可耻的事,因为无缘功名而被世人所轻视,自己看不起自己,怀着满腔的壮志未酬、抑郁愤懑之心,却无法施展后的毁灭,这样的悲剧。杜甫也不例外,他生不逢时,由于一些主观和客观原因的限制,使他一生过得并不顺畅通达,晚年甚至居无定所、漂泊琉璃,最后于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用四字的六个词概括即为:“年少优游,仕途不顺,战乱流离,短暂为官,西南漂泊,江舟长逝。”再联系他写这首诗的背景,是杜甫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761)的春天写的。

在此之前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春夜喜雨》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知时而来的高兴与喜悦,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

最后,在我看来,杜甫一生穷困,经历了坎坷流离的苦难后,能够在成都得到暂时的安定生活,当然对周围的事物都怀有一种特殊情感,面对春夜好雨的如期而至,可谓是久旱逢甘雨,给靠天吃饭的下层人是多大的恩惠啊!杜甫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大诗人,在此时此刻,他的心自然而然地与万民连在了一起,为他们而喜,为自己而歌。所以,这是一首表现喜悦的诗歌,但我们知道,杜诗的一贯主题大致是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统治者的揭露和批判,对亲情的珍惜和对自然的热爱,可以看出,杜诗具有强烈的苦难意识和忧患意识,在这种情况之下,杜甫能够写出像《春夜喜雨》这样具有喜感的诗篇,实在难得。也许就是杜甫最具魅力的一面,不管身处何种境地,但对国家和人民的那一份坚持,那一份挚爱之情,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也是我们在市场经济下,面对道德沦丧和社会种种劣迹现象,留给我们的一本最好的正面教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