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化学酸碱盐知识点笔记 初中化学酸碱知识点总结(大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15:00:10 页码:8
化学酸碱盐知识点笔记 初中化学酸碱知识点总结(大全11篇)
2023-11-21 15:00:10    小编:JQ文豪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化学酸碱盐知识点笔记篇一

h2so4=2h++so42-。

naoh=na++oh-。

al2(so4)3=2al3++3so42-。

二、物质的俗称和主要成分。

生石灰——cao。

熟石灰、消石灰、石灰水的主要成分——ca(oh)2。

石灰石、大理石——caco3。

食盐的主要成分——nacl。

纯碱、口碱——na2co3。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胆矾、蓝矾——cuso4.5h2o。

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氨水——nh3.h2o。

三、金属活动性。

1、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位置越靠前,金属在水溶液(酸溶液或盐溶液)中就越容易失电子而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3、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排在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元素)。

(2)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除外)。

四、酸、碱、盐的溶解性。

1、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如果不读出括号中的字,是不是一个较好记忆的顺口溜?)。

钾(盐)、钠(盐)、铵盐全都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3、四个微溶物: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ca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

ag2so4(鉴别so42-和c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mg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

4、三个不存在的物质:所谓的氢氧化银、碳酸铝、碳酸铁。

五、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后有气体、水或沉淀生成。(即有不在溶液中存在或在水溶液中不易电离的物质)。

(1)不溶性碱只能与酸性发生中和反应。

(2)不溶性盐,只有碳酸盐能与酸反应。

(3)kno3、nano3、agno3、baso4不能做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

六、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的测定。

1、指示剂———溶液的酸碱性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

无色的酚酞试液只遇碱溶液变红注:不溶性碱与指示剂无作用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特例: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2、ph值———溶液的酸碱度ph7溶液为酸性(越小酸性越强)ph=7溶液为中性ph7溶液为碱性(越大碱性越强)。

七、离子的检验。

cl-(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子。

so4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或盐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co32-。

(1)(固体或溶液)———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注:

1、在鉴别cl-和so42-时,用氯化钡溶液,不要用硝酸银溶液,这是因为硫酸银为微溶性物质,使鉴别现象不明显。

2、在一未知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可能含银离子也可能含硫酸根离子。

八、酸、碱、盐的特性。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硝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有强氧化性。

3、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有强氧化性。

4、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5、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6、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从该溶液中析出的蓝色晶体为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

7、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从溶液中析出的白色晶体为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8、氨水(nh3.h2o)———属于碱的溶液。

九、酸与碱的通性。

1、酸的通性。

(1)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色。

(2)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3)酸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5)酸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2、碱的通性。

(1)碱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并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3)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4)某些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十、盐的性质。

(1)某些盐能与较活泼的金属反应生成新的盐和金属。

(2)某些盐能与酸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3)某些盐能与某些碱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4)有些不同的盐之间能反应生成两种新的盐。

化学酸碱盐知识点笔记篇二

(1)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在空气中易形成白雾。

(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作为干燥剂);脱水性(化学变化,使有机物碳化);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

(3)浓硝酸:具有挥发性,在空气中易形成白雾,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而生成水。

酸、碱、盐的溶解性。

酸、碱、盐的溶解性记忆口诀:碱中氨、钾、钠、钡、钙可溶。

钾钠铵盐硝酸盐,全部都属可溶盐。

硫酸盐不溶钡和铅;氯化物不溶银亚汞,碳酸盐除钾钠铵溶,其它不溶。

化学酸碱盐知识点笔记篇三

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氨水——nh3·h2o(学名:一水合氨)。

二、酸、碱、盐的溶解性。

1、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如果不读出括号中的字,是不是一个较好记忆的顺口溜?)。

钾钠铵盐都可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碳酸盐只溶钾钠铵(盐)。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2、七个常见的沉淀物:

以阅读材料形式考察: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银——不溶于酸的沉淀。

3、四个微溶物:

中考范围: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ca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

以阅读材料形式考察:ag2so4(鉴别so42-和c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mg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

三、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

1、复分解反应口诀:复分解要进行,溶液中才可行;交换成分价不变;生成水、气或沉淀;不溶物溶于酸除了氯化银和硫酸钡。

2、复分解的tips:

(1)不溶性碱只能与酸性发生中和反应。

(2)不溶性盐,只有碳酸盐能与酸反应。

(3)kno3、nano3、agno3、baso4不能做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

四、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的测定。

1、指示剂———溶液的酸碱性: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

无色的酚酞试液只遇碱溶液变红注:不溶性碱与指示剂无作用;。

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特例: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2、ph值———溶液的酸碱度:ph7,溶液为碱性(越大碱性越强);ph=7溶液为中性;ph7,溶液为酸性(越小酸性越强)。

3、中考中常考:溶液为中性的盐——氯化钙和氯化钠;溶液为碱性的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钾(草木灰的主要成分)。

五、离子的检验。

1、原理。

3、加入金属氧化物(氧化铜),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变为蓝色;。

4、难溶性碱(如氢氧化铜、氢氧化铁,可溶性碱不行),蓝色固体溶液,溶液变为蓝色;。

5、加入碳酸钠或碳酸钙,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oh-(溶液中):1、酚酞、ph值试纸;2、可溶性cu2+、fe3+的盐溶液。

co32-(1)(固体或溶液):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氯化钙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cu2+、fe3+(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可溶性强碱(如氢氧化钠),有蓝色或红褐色沉淀产生。

【以下两种离子的检验,中考不要求,高中必知】。

cl-(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子。

so4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或盐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nh4+(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微热溶液,若产生一种产生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则原溶液中含有铵根离子。

(固体):铵态氮肥的检验;取样品与熟石灰充分混合,研磨,产生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

2、正确的操作:取样-溶解(样品为固体)-滴加-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六、物质的颜色。

1、固体(多为白色)。

2、溶液(多为无色);。

溶液蓝色溶液———(铜盐溶液)cucl2溶液、cuso4溶液、cu(no3)2;。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可做干燥剂,不能干燥氨气;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

3、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4、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与熟石灰混合制成碱石灰干燥剂,不能干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等酸性气体。

5、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用于检验水蒸气。

6、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

7、氨水(nh3·h2o)———属于碱的溶液。

八、酸与碱的通性和盐的性质【记中考常考反应方程式及实验现象】。

(2)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fe+2hcl==fecl2+h2↑;zn+2hcl==zncl2+h2↑。

(3)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5)酸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6)碱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7)某些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史上最牛反应:ca(oh)2+na2co3==caco3↓+2naoh。

(8)有些不同的盐之间能反应生成两种新的盐。

(9)有关盐的其他反应。

九、有关酸碱盐的反应伴随的实验现象的总结。

1、溶液变色;(如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

2、固体(沉淀)溶解;(碳酸钙、难溶性碱、金属、金属氧化物溶于酸)。

3、有气泡产生;(碳酸盐与酸的反应)。

4、产生沉淀;(溶液中,钙离子遇到碳酸根离子)。

5、固体析出;(铁钉与硫酸铜的反应)。

6、溶液升温(金属镁与酸反应放热、生石灰遇水放热、中和反应放热)。

化学酸碱盐知识点笔记篇四

酸是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如:硫酸(h2so4)、盐酸(hcl)、硝酸(hno3)。

碱是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nh3·h2o)。

盐是由金属元素元素(或铵根)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钠。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原因:溶于水时离解形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2、酸、碱、盐的溶解性。

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

钾(盐)、钠(盐)、铵盐全都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八个常见的沉淀物: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银、碳酸钡、碳酸钙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铁。

四个微溶物: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ca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

ag2so4(鉴别so42-和c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mg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

三个不存在的物质:所谓的氢氧化银、碳酸铝、碳酸铁。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硝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有强氧化性。

3、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有强氧化性。

4、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5、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6、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从该溶液中析出的蓝色晶体为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

7、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从溶液中析出的白色晶体为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8、氨水(nh3.h2o)———属于碱的溶液。

4、酸与碱的通性。

酸的通性。

(1)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色。

(2)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3)酸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5)酸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碱的通性。

(1)碱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并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3)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4)某些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5、盐的性质。

(1)某些盐能与较活泼的金属反应生成新的盐和金属。

(2)某些盐能与酸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3)某些盐能与某些碱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4)有些不同的盐之间能反应生成两种新的盐。

化学酸碱盐知识点笔记篇五

naoh=na++oh-。

al2(so4)3=2al3++3so42-。

生石灰——cao。

熟石灰、消石灰、石灰水的主要成分——ca(oh)2。

石灰石、大理石——caco3。

食盐的主要成分——nacl。

纯碱、口碱——na2co3。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胆矾、蓝矾——cuso4.5h2o。

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氨水——nh3.h2o。

1、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位置越靠前,金属在水溶液(酸溶液或盐溶液)中就越容易失电子而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3、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排在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元素)。

(2)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除外)。

1、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如果不读出括号中的字,是不是一个较好记忆的顺口溜?)。

钾(盐)、钠(盐)、铵盐全都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3、四个微溶物: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ca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

ag2so4(鉴别so42-和c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mg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

4、三个不存在的物质:所谓的氢氧化银、碳酸铝、碳酸铁。

(1)不溶性碱只能与酸性发生中和反应。

(2)不溶性盐,只有碳酸盐能与酸反应。

(3)kno3、nano3、agno3、baso4不能做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

1、指示剂———溶液的酸碱性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

无色的酚酞试液只遇碱溶液变红注:不溶性碱与指示剂无作用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特例: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2、ph值———溶液的酸碱度ph7溶液为酸性(越小酸性越强)ph=7溶液为中性ph7溶液为碱性(越大碱性越强)。

cl-(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子。

so4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或盐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co32-。

(1)(固体或溶液)———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注:

1、在鉴别cl-和so42-时,用氯化钡溶液,不要用硝酸银溶液,这是因为硫酸银为微溶性物质,使鉴别现象不明显。

2、在一未知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可能含银离子也可能含硫酸根离子。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硝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有强氧化性。

3、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有强氧化性。

4、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5、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6、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从该溶液中析出的蓝色晶体为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

7、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从溶液中析出的白色晶体为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8、氨水(nh3.h2o)———属于碱的溶液。

1、酸的通性。

(1)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色。

(2)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3)酸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5)酸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2、碱的通性。

(1)碱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并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3)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4)某些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1)某些盐能与较活泼的金属反应生成新的盐和金属。

(2)某些盐能与酸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3)某些盐能与某些碱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4)有些不同的盐之间能反应生成两种新的盐。

化学酸碱盐知识点笔记篇六

酸碱盐部分虽然题型众多,如:鉴别、推断、除杂……,但是这些应用离不开最基础的知识点:即:对酸碱盐化学性质的熟练记忆。

通过学习可知:酸的通性有五点、碱和盐的通性各有四点(5+4+4)。对于这些化学性质必须加以强化记忆和灵活记忆。可采用图表记忆法以及变式记忆法等。

如: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浓缩为下图记忆较好(图表记忆法)。

在此基础上,再做变式练习,增加对化学性质的多角度记忆(变式记忆法)。如:

(1)生成盐和水的规律,一定是中和反应吗?

(2)在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中,生成盐的规律有几条等。

通过如上练习,即可起到加强知识的同化和异化的作用。

掌握“规矩”,可成“方圆”

化学酸碱盐知识点笔记篇七

酸碱盐区分口诀:阳离子只有h+的,全是酸。阴离子只有oh-的,全是碱。盐,除了酸碱,再除去有机物(像甲烷,乙烯,乙炔,苯,甲苯,乙醛等)的化合物就全是盐。

酸的定义:化学上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都是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碱指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的物质;在酸碱质子理论中碱指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在酸碱电子理论中,碱指电子给予体。

盐是指一类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nh4+)与酸根离子或非金属离子结合的化合物。

酸、碱、盐的溶解性是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一个重要依据,酸碱盐溶解度记忆口诀:钾钠铵盐硝酸盐,全部都属可溶盐。硫酸盐不溶钡和铅;酸易溶,碱难溶。氯化物不溶银亚汞,碳酸盐,多不溶。

化学酸碱盐知识点笔记篇八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二:相对原子质量:——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原子的实际质量/(碳原子实际质量×1/12)。

注意:

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它的单位是1,省略不写。2.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中,所选用的一种碳原子是碳12,是含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约等于1.66×10-27kg.

三、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中各元素含量顺序:osialfe。

3、元素、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4、元素符号的意义:a.表示一种元素。b.表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5、元素符号的书写:记住常见元素的符号金属元素。

6、元素的分类非金属元素液态固态气态稀有气体元素。

7、元素周期表。

四、离子。

1、核外电子的排步——用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的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a、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稳定结构,性质稳定。

b、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

c、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

4、离子的形成:原子得或失电子后形成的带电原子原子得电子—带负电—形成阴离子原子失电子—带正电—形成阳离子5、离子的表示方法——离子符号。离子符号表示式xn+或xn-,x表示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化学式,x右上角的“+”或“-”表示离子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n”表示带n个单位的电荷。例如,al3+表示1个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3so42-表示3个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酸根离子。

五、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意义:

(1).表示一种物质;。

(2).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

(3).表示各种元素原子的个数比;。

(4).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例如:h2o的意义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六、化合价。

1、o通常显-2价,氢通常显+1价;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化合价有变价。

2、化合价的应用:依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3、书写化学式时注意根据化合价的正负,按左正右负氨特殊来书写。

化学酸碱盐知识点笔记篇九

无色的酚酞试液只遇碱溶液变红。

注:不溶性碱与指示剂无作用;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特例: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值---溶液的酸碱度:ph7溶液为酸性(越小酸性越强);ph=7溶液为中性;ph7溶液为碱性(越大碱性越强)。

离子的检验。

cl-(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子。

so4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或盐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co32-。

1.(固体或溶液)---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注】。

2.在一未知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可能含银离子也可能含硫酸根离子。

化学酸碱盐知识点笔记篇十

酸的定义:化学上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都是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碱指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的物质;在酸碱质子理论中碱指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在酸碱电子理论中,碱指电子给予体。

盐是指一类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nh4+)与酸根离子或非金属离子结合的化合物。

酸、碱、盐的溶解性是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一个重要依据,酸碱盐溶解度记忆口诀:钾钠铵盐硝酸盐,全部都属可溶盐。硫酸盐不溶钡和铅;酸易溶,碱难溶。氯化物不溶银亚汞,碳酸盐,多不溶。

化学酸碱盐知识点笔记篇十一

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

钾(盐)、钠(盐)、铵盐全都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八个常见的沉淀物: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银、碳酸钡、碳酸钙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铁。

四个微溶物: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ca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

ag2so4(鉴别so42-和c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mg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

三个不存在的物质:所谓的氢氧化银、碳酸铝、碳酸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