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半学期教学反思历史(精选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05:51:10 页码:8
2023年半学期教学反思历史(精选8篇)
2023-11-23 05:51:10    小编:XY字客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半学期教学反思历史篇一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英国与清政府制定第一个协定税则,主要进口货的税率比以前粤海关的实征税率降低了一半以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提出值百抽五的原则,再次降低税率。但实征从未达到5%。19修订协议后,进口货平均实征在3.2%左右,成为举世罕见的最低税率。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一开始就由外国在华的洋行垄断,不但进口全部由洋行经营,即使出口,也是中国将商品卖给口岸的洋行,而非运销国外。洋行雇用华人做买办,建立买办制度,并通过买办建立了通商口岸到内地城镇的商业网,为洋行推销洋货和汲取出口物资。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除鸦片外,并未能很快在中国打开销路。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取得内地航运通商和免纳厘金等特权后,市场才逐步扩大。1895年甲午战争时,进出口总值达3.1亿余海关两(1海关两合1.558银元),而入超达2840万海关两。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已先后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的对华贸易也急速膨胀。

材料二在中华民国时期,经过1924—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群众性的关税自主运动,国民党政府与列强协商,于1929—1934年四次修订税则,进口货的平均实征税率才逐渐提高到27%左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华商国际贸易业日兴,分享部分利益,但未能改变洋行垄断的局面。1936年,国民党政府应外国政府要求,管制锑、钨等战备物资作为偿还外债之用。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易货偿债范围扩大,国民党政府管制了所有重要出口物资,出口贸易遂大部转入官僚资本之手。旋因东北市场被日本占领,以及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贸易额锐减,到1936年仅有10.5亿余海关两。

——均摘编自陈晋文《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

(l)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征及其原因。(13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民国时期的对外贸易。(12分)。

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美国汉学家史景迁认为,讲述中国近代历史的时候,总是从19世纪中国受的屈辱和侵略开始切入。40年前他在开始教授中国历史时就觉得这非常不合理,如果要更好地研究中国历史,我们应该从十七八世纪的中国开始研究。因为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表现出一种更自信的姿态。我们应该研究是哪些因素促成了中国在明朝之前的这种蓬勃发展和增长。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怎样导致了中国在19世纪末的衰落,我想这可能是更好的一种研究方法。

——《时代周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史景迁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7.(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代是御史监察制度比较发达和完备的时代。设置目的在于监察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的言行职事是否合乎法律规范。所谓“正朝廷纲纪,举百司紊失”。(初始)“御史台……有弹邪佞之文,无受词讼之例”。开元十四年始规定受事御史之制,弹奏前往往是“推覆理尽,然后弹之”。御史台推鞠狱公(包括举弹前的推覆)和受命推按,往往不是一日而毕的事,这就需要“留问”——暂时拘捕,于是设置监狱,称为“台狱”。御史台初期只审判皇帝交办的案子,即所谓“制狱”。它与刑部、大理寺联合组成“三司”,具有联席会审的性质。一般说来,几经御史台推鞠落实后的案子,还得移交大理寺法官详刑定谳,量罪判处。终唐之世,御史台并没有发展成为纯粹的司法机关。唐后期,御史台的职权渐被侵削。在地方上,御史台对割据和跋扈藩镇是难以行纠举之职的。在中央,宦官势力是御史台不得侵犯的禁区。

——摘编自张国刚《唐代官制》。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御史台的职权范围。(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唐代御史台的作用。(9分)。

半学期教学反思历史篇二

根据湖北省20xx年高考方向及新课改省份(特别是宁夏、海南)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结合新课标下高三历史教学的现状,特制订高三历史复习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新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求真务实,探究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法与学法,落实好新课程的理念,突破以基础夯实与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争取在20xx年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二、复习依据。

1、内容。

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湖北卷)文科综合》考纲、人教版教材为依据。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历史新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主要素材;考试大纲是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三个依据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2、命题。

20xx年是湖北省新课改后的第一年高考,因此应认真研究其他新课改地区的高考试题(特别是宁夏、海南等地),通过“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知识,引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从而在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达到有机的统一。

三、复习方法。

1、时间安排:20xx年暑期—20xx年2月底(一轮复习)。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培养基本技能。

3、主要任务:以教材为主,进行单元内小专题复习,夯实基础,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并在此基础上向深、广度扩展,结合现实,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搞好单元过关,精选习题,精讲精练,及时讲评,并且每节课力争留出时间让学生记忆一些重点知识,做到当堂知识当堂巩固。

4、方法: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单元内小专题式进行,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与测试,每个模块结束后要进行模块过关测试。

采用读、讲(听)、练、评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读书:利用正课时间,明确目的和要求,按照学案,由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读书,在此基础之上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第三环节——训练:在课时复习结束后,要选取典型试题及时进行测试、反馈,可采取一课一小练(当堂训练)的形式,以便及时巩固落实,练习后,必须核对答案,分析总结。通过典型题目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四环节——讲评:包括教师的讲评与学生的自评。每一单元测试及模块测试后教师要重点讲评,教师在讲评练习和试卷过程中,要特别留心解题方法的讲评,从而减少解题错误,提高应试能力。

一轮复习侧重点在于理解历史概念,掌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既包括具体史实,也包括规律性的认识,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也属于这一范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贯彻“全、准、新、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试大纲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内在联系和规律的理解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和巩固;“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启发我们必须抓好细节,很多问题并不难,但考察很细致,于细微处方显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半学期教学反思历史篇三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素质教育目标进行的。历史学科要适应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要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要提高效率就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过去的历史课往往让人认为“历史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功课”。学生背的多就可考高分,教和学又基本上变成了机械灌输和死记硬背,于是上课时出现了上课时做其他科作业的,打瞌睡的,还有一些学生在下面唠嗑的,即便有的同学机械地记下一些历史知识,但过不多久,也全面还给老师了。然而,在当今历史科变为开卷考试时,题型较活,不用死记硬背,在书中画出重点即可,这样就使很多人产生了不重视开卷考试的历史小科的弊端。初一新生又刚刚接触历史,很陌生。借此问题,采用什么方法来教好七年级历史呢,我谈几点看法。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一)》,这一节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广泛,包括先秦时期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因此我认为这一节课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中选择感兴趣的一方面去收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由小组的代表给大家讲述他们所了解的内容。最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所创造的辉煌文明。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历史知识的掌握。

又如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节的重点内容就是汉武帝对汉朝的统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给大家看一些大屏幕《汉武大帝》的片段,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同时也可以加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汉武帝的了解进行点评,并且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汉武帝没有实现大一统,那么中国的历史会怎样发展呢?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西汉历史的了解,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从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第18课《三国鼎立》,相信许多同学都对这一课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一课的内容与他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的内容有关,因此学习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前多了解一下学生对这部分的哪些人物比较熟悉或者是一些小故事,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可以从调查的方向上去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由于历史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都有,所以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从其他的学科上引入历史这一学科的学习。例如第9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二)》这一节会学到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介绍这一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那么在这里可以结合语文课上对《论语》十则的学习,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由此导入我想学生应该会比较容易接受。

那么对于初一的学生怎么才能学好历史呢?由于初中的学习要求与小学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对此许多学生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习。在此提出一些我的看法。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自己手中的教科书。对每一节的学习内容要根据小课题有所大致的了解,并在脑中形成一个知识框架。这样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不会摸不到头绪。然后不断地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开始可以简单地进行练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半学期教学反思历史篇四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是我进入鲅鱼圈高中上的第一节汇报课,虽然上课前我做了一定的准备,但是由于第一接触高中历史教材,教学任务重,时间紧,还是没能将最好的效果呈现出来,自己难免有些惋惜,但正是这一步步的尝试,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使自己尽快地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高中历史教师。为此,我做了一下反思:

1、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博古通今,知识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

在课堂中,传授给学生的是知识的精华,每一句话都是精辟的概况。现在的高考历史主观题,答案都非常简明扼要,作为教师,课堂语言,更是得力求精炼到位,这样才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一点,是我今后要精进的地方,认真揣摩教材、教参,增加知识储备和容量。

2、增强心理素质,克服紧张情绪。上汇报课,难免紧张些,适当的紧张会。

有助于发挥,过分的紧张会影响发挥,导致出现语误、笔误,话语不够精彩流畅,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以后,应多参加这样的活动,多锻炼自己的能力,增强心理素质。学生走进坐满领导的课堂,也难免会害怕、紧张,不敢表达,以后也要增加对学生的锻炼,想出更有力的方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敢说敢讲。

3、对于学案教学法,是我在教学实践中一直应用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

同于以往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去探究去分析去概况,教师起到点拨的作用。使用这种教学方法的前提是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这种能力。我做到了,我相信他们,以他们为主体去探究、去思考完成学案,教师点拨重点,而且效果很好。但是我知道我没有彻底地相信学生,课堂的主权还是把握在自己的手里,所以这种教学方法在自主探究之后还有“学生质疑”的环节,我一直没应用,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尝试不断完善这种教学方式,应该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4、在这次的汇报课准备过程中,我分别听取了组内各个老师的意见,大家。

的群智群力使我受益匪浅,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更加努力地向老教师学习,和新教师探讨,大家一同进步。

感谢学校给我们这样一次展示自我、学习进步的机会。我有信心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反思,在鲅鱼圈高中的历史讲台上,上出更加精彩的课!

半学期教学反思历史篇五

认知指导实践,许多教师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尝试改革,出现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兴趣小组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总结过去一年的教学工作,从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同时也找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确定了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我主要从下几方面展开了教学:

(一)认真备课:在学生眼里,教师都是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著名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的论断也说明了教师具有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性。在备课环节,我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到精心安排,认真写好教案,做到每一课都“有备而来”。在本学期的历史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计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情境,借助网络资源,拓宽知识,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不至于陷入枯燥乏味。课后及时对课堂教学作出总结。

(二)课堂教学注重激发学生思维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

(三)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习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指导学生学会确定学习重点。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

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

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第三,属于“世界之最”的内容;。

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

学生掌握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二、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没有足够的经验,不能教给每个人最有效的方法。

2.对于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没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今后需要努力的方面:

(一)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表现出心不在焉。显而易见,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保持历史课的生动性能大大激发学生兴趣。

1.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很枯燥,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他们无形中觉得很累,不愿意开动脑筋,这时,生动通俗的语言就显得极为重要。例如讲到“炮烙之刑”时,我说:“商纣王创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种酷刑,他先叫人将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等铜柱烧得通红通红时,就强迫‘犯人’在铜柱上行走,‘犯人’刚踏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声,‘犯人’的脚板立即冒起缕缕青烟,‘犯人’摇晃两下,站立不住,就‘扑通’一声掉到炭火中被活活地烧死了。”这样,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和“亲耳听到了”,产生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了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认识。

2.初中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如在讲“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时,先让五名学生表演历史剧,再现历史,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又出示过图示说明: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把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里,这就形成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从而使枯燥的概念变得直观、形象、生动,便于理解。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3.根据初中生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设计有趣味性的课堂作业。采用分组或个人抢答等多种形式,最后对优胜的小组或个人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4.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吴越争霸”时,结合“卧薪尝胆”的故事,教育学生只要发愤图强,吃苦耐劳,就一定能够成功。又如学习“商鞅变法”时让学生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教育了学生。第二单元学完后,组织学生举行讲故事比赛,不得不佩服学生的潜力,学生不仅故事讲得好,体会也写得好,不仅得到了启示,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浓了。

5.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新课程要求教学应该是教给学生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还应继续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积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从而达到教学预期目标。初中学生天真、幼稚,该说的他们说,不该说的他们也说,有时课堂一旦放开,教师不易驾驭。可将全班学生分成几大组,自荐组长,组长负责讨论时推荐(自荐)代表发言、参与讨论。

半学期教学反思历史篇六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2.通过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合作讨论法。

【学习方法】自主阅读,多媒体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资源】教材,导学搞,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他家境贫苦,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时,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倒一座寺庙做和尚,元末农民起义后,他被迫投奔了起义军,由于他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最终建立了明朝。他是谁?(朱元璋)。

(以人物直接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一、明朝的建立。

1、学生阅读课本66第一段完成导学搞诱思第一部分明朝的建立。(多媒体出示元末农民起义示意图)学生根据课本66页归纳元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学生读教材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明朝的建立。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3、统一: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教师引导:在我国历,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学生讨论: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多媒体出示问题: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归纳相关内容。

(1)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朱元璋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洪武十三年发生了胡惟庸案,朱元璋以此废丞相,并立下祖训:不许立丞相。

(2)在中央,朱元璋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3)军事:为分散兵权,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自主探究一。

材料一中叙述的是何时之事?文中的“帝”指谁?

根据材料,概括朱元璋加强皇权的措施及其理由。

影响: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4)特务:把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自主探究二。

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出了一身冷汗。

思考: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朱元璋为什么说宋濂没有骗他?

“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别,

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稗史汇编》。

教师总结结果: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皇帝的权力加强了,但是需要从天下选拔人才帮助治理天下。所以朱元璋发布了皇榜:张生看到告示之后,于是他回家积极准备参加科举考试,要怎初中教师网-专业的初中教学资源网站!

样备考呢?家里人纷纷为他出谋划策。思考:你认为他家人的建议能采纳吗?为什么?

学生阅读课本68页完成导学搞诱思的第三部分。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多媒体展示举子看榜图)(课件展示)。

提问:科举考试开创于哪个朝代?完善于哪个朝代?

学生回答:隋朝、唐朝。

教师:明朝科举考试发生变化的原因和内容有哪些?

学生根据学案和教材明确:

原因:明朝提倡尊孔崇儒。

科举考试题目来源:“四书”“五经”。

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做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

考生答卷格式:采用“八股文”的形式。所以明朝的科举考试又叫八股取士。

论从史出,阅读史料,回答问题。(课件展示)。

材料一: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材料二:廖燕在《明太祖论》中说:“故吾以为明太祖以制义取士,与秦焚书之术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2)请问,“焚书”是哪位皇帝的什么政策?顾炎武抨击八股文的理由是什么?

(3)这一制度与“秦焚书”有何共同点?

(4)明朝使用这种制度选拔官员有何突出的弊端?

(5)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教材和p69页课后活动,谈谈你对明朝科举“八股取士”的看法。

学生讨论,教师就学生回答问题进行点拨和总结:

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各种规定过于僵硬死板,以文体束缚了内容的发挥,加之命题内容的狭窄,束缚了思想。尤其许多读书人为了考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而不讲求实际学问,最终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这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积极:考试形式标准化,利于规范考试。

消极: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明朝的制度创新在经济方面也造就了盛世的局面。

四、经济的发展:出示自主学习任务:阅读课本69页,进行自主学习,完成诱思第四部分。

古装戏里经常会有一些道具,作为历史顾问的你,看看下列那些道具符合历史,那些道具用错了,为什么错了。抢答。

1、秦始皇在宴请群臣,桌子上摆着一些瓜子、花生。

2、汉武帝在批阅奏折,随手把笔放在青花瓷的笔筒里。

3、明太祖在召见群臣,案几上放着葡萄和核桃。

4、在开封的瓦子里,一些小孩子一边玩一边吃着玉米。

5、明朝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强化皇权,全面改革官制,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考试。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这些举措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为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另一方面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社会精英的创造性。

现在应创建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主、开放、创新。

以史为鉴,明朝的历史给我们当今提供了很多的借鉴,我们也在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创造自己的盛世。在党的领导下,在民主、开放、初中教师网-专业的初中教学资源网站!

创新的环境下我们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城乡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扫码支付、共享单车、高铁、网购被誉为我国的新四大发明,外交成就更是捷报频传。我坚信,在党的带领下,在__大精神的指引下,我们盛世中华的梦一定能实现。

半学期教学反思历史篇七

老师你又何必吝啬你的表扬呢?多给学生一些“ok”声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学生是一个活泼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与追求。他们希望得到外界的赏识、表扬和信任。我们应信任学生,对他们充满希望,唤醒他们的自主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性,张扬学生的个性,当学生遇到困难、遇到挫折,直至出现错误时,不要埋怨,不要横加指责,静下心来和学生谈谈,帮学生分析一下原因,帮学生走出心灵的困境。

同时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善于发现个性,研究个性,坚持教育目的、方法、教学组织多样化、灵活化、个别化,有效实施因材施教。挖掘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和闪光点,教师适时、适度的真情鼓励和赞赏,恰如雨露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充满自信,相信“我行、我一定行”,进而扬起前进的风帆,品尝成功的喜悦。

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怀着谦逊的品质,赋予学生一片真挚的爱心,真正做到信任赏识学生。

半学期教学反思历史篇八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高中历史本身内容的“枯燥”,常会遇到学生不喜欢学的“尴尬”情况,就决定了在历史学考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性。

如何有效、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呢?

第一、优化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每节课的先导。成功的新课的导入是一堂好课的前提。新课导入得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的联系,顺利完成课堂教学,就必须注重导入这一重要的环节。

第二、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刻意创设一种情境把学生带入预备的包含一定情感的意境中,让学生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憾而产生共鸣,从而与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遥相呼应。为此。在新课程下,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问由境生,问随境异。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优化学习方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历史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就需要转变学习方式,强调自主学习,可以借鉴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式。通过对历史课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整合有助于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我们要根据历史课教学的内容来选择探究的课题,让学生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