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人物形象设计 简爱人物形象心得体会(模板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6:33:07 页码:12
最新人物形象设计 简爱人物形象心得体会(模板14篇)
2023-11-23 16:33:07    小编:书香墨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人物形象设计篇一

《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名著,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小说以孤儿简·爱的成长历程为主线,勃朗特将主人公塑造成了一个坚强、敏感、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女性形象,她以自己的双手打造了自由和幸福的人生。下面,我将就《简·爱》中人物形象给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

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自然是主人公简·爱。一个孤儿、家境贫寒的女孩,却有着异常坚韧的意志和强烈的独立心。简·爱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得到了学校的教育,并最终成为一个自力更生的女性。她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她的勇气和执着感染了读者,成为了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二段】。

与此同时,小说中的罗切斯特也是一个备受注目的人物形象。他个性强烈,独立自主,但由于过去的经历,内心深处却有着一种孤独和痛苦。与简·爱相遇之后,他们两个人之间的感情经历了一番曲折,最终他们终于走到了一起,成为了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伴侣。罗切斯特的人物形象让我们认识到,一个成功的男人也可以拥有柔软、温暖的一面,也可以为了心爱的女人而放下骄傲,接受自己的过去和错误。

【第三段】。

作为双方的矛盾点,小说中的英格拉姆叔叔也是一位令人难忘的人物。他是一个严格、固执的人,有着自己一套严格的道德观念,这种观念经常与简·爱的主张产生冲突。虽然在小说的情节中,英格拉姆的性格使得他与简·爱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但是在整个故事情节的推进过程中,它也展现出了对一些真情实感的认可。

【第四段】。

小说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住在桑菲尔德庄园中的三个小姐妹:黛安娜、玛丽和艾拉。借助对这三个人物的刻画,勃朗特描绘了英国上层社会女性的一些形象和女性的自由理想。三个姐妹的相貌和性格各不相同,但她们却同样都非常渴望自由,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她们的人物形象,使小说中呈现出了女性自由的愿望和女性间的互惠之情。

【第五段】。

小说中还有许多形象生动,充满人性的人物,如乔·艾德、约翰·里弗斯等等。他们或者是简·爱的朋友、或者是简·爱的敌人,或者是场所中的陌生人,都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借助这些形象,小说中的故事次第展开,呈现出了世界各地读者都能够共鸣的自由、爱情、幸福、华丽等主题和情感元素。

【结束语】。

总体而言,《简·爱》中的人物形象形态各异,既有强大的动力和执着,也有痛苦、勇气、犹豫和坚韧等人物性格,呈现出了细腻、多元、不断变换的人物画卷。通过每一个人物的形象、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勃朗特成功地传递出了一种自由、独立、对爱情的渴望和敬畏心,值得我们每一个读者去深思和反思。

人物形象设计篇二

诗歌作品的形象是指诗人通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的形象),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和物的形象。

诗歌的人物形象有两种:?诗中的我形象,也指诗人自己;?诗中的其他人物形象。

1、《梦游》中傲岸的李白。()。

2、《孔雀东南飞》中的兰芝。()。

3、出师未中的诸葛亮。()。

4、《陌上桑》中的罗敷。()。

5、万里悲秋常做客中集中了身世之悲与家国之悲的杜甫。()。

6、羽扇纶巾中的周瑜。()。

7、《雨霖铃》中我这漂泊江湖的多情浪子。()。

3、诗中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解析: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答:全诗塑造了一个对黑暗现实不满、孤傲清高的诗人形象。||众鸟和孤云隐喻随波逐流的世人俗流,与诗人的岿然独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众鸟之高飞与孤云的独去,暗示了世俗对诗人的冷遇,只有敬亭山才是自己惟一的知己。同时,诗人越是写山的有情,越是表现出人的无情,从而写出诗人孤独寂寞之中的傲岸倔强的性格。||表达了诗人不屈不挠、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反抗精神。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解析:当年我远赴万里边疆立志建功封侯,单枪匹马戍守在梁州。在那戍守边关的日子如梦消逝,不知何处寻来,只留下这尘风色暗的貂裘。胡人还没有消灭,我的鬓发早已斑白,眼泪情不自禁的流下来。这一生谁会料到我心在抗战前线,人却在沧洲慢慢老去。

答: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以万里匹马来表现人物曾经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以关河梦断泪空流写出自己的年华已老又被弃置不用,身老苍州,但仍心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1、答题步骤:

2、答题套路:

3、高考链接:

寻陆鸿渐不遇僧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人物形象设计篇三

觉醒年代是目前中国影视剧中备受瞩目的一部作品,展现了20世纪初期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与探索。而其中的人物形象更是给予了观众深刻的触动和启示。作为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电视剧,觉醒年代通过对主人公们的刻画,呈现了那个时代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而观看这些角色的成长历程,也让我产生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觉醒年代中的人物形象呈现了一种不断追求进步的奋斗精神。在这个时代,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社会的混乱和国家的落后成为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痛点。而在这个困境之中,觉醒年代的主人公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表现出了对自身和社会的不满,并且不断努力寻求个人和国家的进步。例如,聂远饰演的曹聚仁从一个盲目追随传统观念的人变成了追求科学进步和民主理念的领导者,这一成长过程正象征着知识分子们的觉醒和嬗变。观看这些人物在逆境中奋发向上的精神,让我深受鼓舞。

其次,觉醒年代中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一种追求正义与公平的价值观。在这个时代,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愈发凸显,贫富差距和等级制度的存在使得许多人无法公平地享受到社会资源。然而,觉醒年代的人物们并没有袖手旁观,相反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和行动来挑战这一制度,追求真正的平等和正义。例如,吴秀波饰演的朱自清通过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才智,不仅成功地获得了进一步的学术发展,还在对待学生和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时持有公正公平的态度。观察到这些人物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观,让我深入思考了人的尊严和社会道德的普遍性。

再次,觉醒年代中的人物形象体现了一种追求自由和人权的意识。在这个时代,封建思想和权力的腐败制约着人们的自由发展和个性张扬。然而,觉醒年代的主人公们通过自己的奋斗和努力,不仅为自己争取了更多的自由权利,还促使了更广泛的社会变革。例如,陈坤饰演的胡适不仅在追求自身思想觉醒的过程中,顺利地完成了留学归国,还以自己的学问和言行激发了更多知识分子的觉醒,引领了社会文化的进步。透过这些人物形象,我认识到追求自由和人权是每个人的天性,也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最后,觉醒年代中的人物形象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觉醒年代的人物们或者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应对,或者以一种乐观的态度挑战。他们从自身出发,勇于梦想,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并不断努力朝着目标前进。例如,杨烁饰演的鲁迅青年时代通过接触外界的知识和文化,对社会的不公平和个体的苦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了对于社会改革的呼吁。这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我思考到一个人只要拥有理想和信念,就能够在任何环境中保持积极和向上的力量。

总之,觉醒年代中的人物形象给予了观众深刻的触动和启示。从不断追求进步的奋斗精神,到追求正义和公平的价值观,再到追求自由和人权的意识,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些人物形象都反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观看他们的成长历程,我深刻地认识到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奋斗,参与到社会的进步和改革中来,为自己和社会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同时,这也唤醒了我对于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希望自己能够在自身的努力中,寻找到更多的存在感和价值。

人物形象设计篇四

要说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我第一个想到的是《红楼梦》,因为里面到处是中国的古典文化。而要说中国人最熟悉的,当属《西游记》。在《西游记》里,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孙悟空、唐僧、猪八戒,而是大家忽视的沙僧。

事实上,在西天取经队伍中,沙僧能吃苦耐劳,忍辱负重,默默少言,不发牢骚,服从安排,听命师尊兄长,不计名利,美色不能动其心,妖魔未能乱其志。沙僧在小说中露脸的机会不多,这和他谨小慎微,绝不妄加评断的性格有关,也比较符合儒家所要求的君子“敏于事而讷于言”的道德标准,因而近来的有些学者将其纳入“君子”这一范畴,认为“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应有的一切高尚德行”,是“《西游记》中君子形象的代表”。为了真正认识沙僧,我们最好还是从他的身世入手。

其实, 沙僧名沙悟净,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因在蟠桃会上打碎了琉璃盏,惹怒王母娘娘,被贬入人间,在流沙河畔当妖怪(塘虱精),后被唐僧师徒收服,负责挑担。得成正果后,被封为“金身罗汉”。书中又将沙和尚称为“沙僧”。他使用的兵器是一柄降妖杖,武艺高强,不畏强敌,懂得地煞十八般变化。经南海观音菩萨点化,拜唐僧为师,与孙悟空、猪八戒一起保护唐僧西天取经。

一、自觉的“赎罪”意识。

《沙僧人物形象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人物形象设计篇五

雪,飘落在屋顶上,树木上,也飘落在大河里。一夜工夫,到处是一片银白色的世界。

早晨,我上街买东西。“哗——哗——哗”,我顺着声音望过去,原来是我天天看见的年迈的清洁工。他个儿高高的,身体瘦瘦的,正一步步慢慢的扫着马路。

我特意路过他的身旁想看看他是什么模样的。一双慈祥和善良的眼睛,一张苍老、布满皱纹的饱经风霜的脸,他扫着雪,是那样专心,是那样认真。

突然,他注意到不远的地方,下水道被堵塞了。他快步走过去,用他那双干枯的像树枝一样的手把雪一点一点抠出来,直到下水道通了,脸上才露出舒心的笑容,然而,他的手已经被冻的通红。

他继续向前扫去,在他的身后留下一条干净宽阔的大路。

雪,洁白无暇,而那位苍老的清洁工心灵比雪还要纯洁,还要美丽。

人物形象设计篇六

1.使学生懂得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2.学会观察人物外貌的方法:遵循一定顺序细致观察长相、衣着等,在整体观察的基础上捕捉人物最突出的部位。

3.学会描写人物外貌的基本笔法:根据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或中心思想的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描写。

〔教学重点〕。

了解和学习人物肖像描写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有选择、有重点的进行描写,突出人物个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写作、批改习作,促进写作能力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展示照片,设立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2)肖像描写就是给人物画像,即把人物的外部特征――身材、容貌、服饰、姿态、神情、气质、风度等,像静物写真那样的写出来。

肖像描写的目的:以“形”传“神”在写作过程中,准确的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加以描画,对于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精神世界有着重要作用。

(3)知识回顾:常用的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哪些?

(4)检查预习(学生收集精彩的外貌描写片段)。

(5)教师展示精彩人物外貌片断。

二、写法探究。

形式:小组自主、探究、合作。

内容:探究精彩人物外貌片断。

思考:如何使人物的外貌活灵活现?

要求:

1、结合自己收集的和老师展示的精彩人物描写片段由学习组长来主持讨论,每位同学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然后再交流讨论。

2、时间5分钟。

三、方法指导。

教师结合事例给学生指导外貌描写的方法。

方法一:注意描写的顺序层次。

总结:描写人物外貌时还要合理安排好描写顺序,一般先写整体再写局部,局部描写时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

方法二:抓特征,显神韵:人物的外貌千差万别,两个人长得再相似,也会有不同的地方,抓住特征就是要写出这个千差万别。

例: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不多久,其中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坏地方!”“为什么?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好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望着那个被刺破指头的孩子,母亲陷入了沉思。(根据提供的材料,加以想象,分析这对小姑娘肖像上有什么不同。)。

例文欣赏:

这对孪生小姑娘顶多八九岁,长得十分相似:都是双眼皮,黑白分明的大眼睛闪着天真烂漫的光彩;微微上翘的鼻子秀气而适中;都是苹果形圆脸。所不同的是:妹妹的嘴唇薄,一笑腮边俩酒窝,说话声音甜甜的,有点娇;姐姐的嘴唇略厚,脸上带点倔强气,说话清脆而响亮。她们穿着同样的粉红色连衣裙。像两只美丽的蝴蝶,追逐、嬉戏在芬芳浓郁的玫瑰园。

方法三:借用修辞强化描写效果。

例:你也带孩子人家也带孩子,你带的孩子又脏又瘦,人家带的孩子又白又胖。

你也带孩子人家也带孩子,你带的孩子就跟从垃圾堆拣出来的似的,人家带的孩子就像才剥壳的鸡蛋心子,又白又胖。(比较)。

方法四:外貌描写要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猜猜她们的性格:

1、金豆才七岁,头发披散着,垂到脖子边,见人就羞得把头低下去,或者跑开了又悄悄地望着人,或者等你不知不觉时猛然叫一声来吓唬你。

(怕羞但天真、活泼)。

2、她叫玲玲,一头柔软的卷发,凸额头、塌鼻梁,穿一件红底白点小罩衣,总是不声不响,像个静默的小哲学家似的。(文静)。

3、女儿长得像她娘,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清,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聪明,纯真)。

小结:三个小女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性格决定了她们在穿着打扮等方面(即外貌上)与别人有不同。性格影响外貌,反过来说,根据一个人的外貌能猜出一个人的性格。所以我们在进行外貌描写的时候,要注意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方法五:描写外貌要注意反映人物的内心感情。

猜猜她们的心理活动:

1、除夕晚上,儿子、孙子都来到她身边,她满脸皱纹都舒展开了,就像盛开的菊花瓣,每根皱纹里都洋溢着笑意。(幸福心情)。

2、一天,她的老伴儿病倒了,她脸上珠网般的皱纹更深了,两道眉毛拧成的疙瘩锁到一块儿了。(着急发愁)。

3、她望着老伴儿的遗像,嘴唇微微抖动着,刀刻般的皱纹里,流淌着串串泪珠。(伤心、悲痛)。

四、请你诊断。

走到镜子前面一看:浓密的眉毛下有一双不大不小的眼睛,高高的鼻梁,还有一张红红的嘴巴,这就构成了一个这样的我。(学生习作)。

诊断:外貌描写模式化,没有突出特征。

建议:进行有特点的外貌描写。

改后:我呀,小头长脸像母亲,浓眉大眼像父亲。不够白净的脸上有许多褐色的雀斑。由于读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我成了近视眼,这不,最近我的鼻梁上又多了一副眼镜。别看我不漂亮,我可从来没为我的容貌烦恼过。

点评:抓住相貌特征,具体描写,形象生动。

五、我来试一试。

题目:我的同学(老师)。

要求:

(1)观察班级老师或同学的外貌,选择其中一个作为描写的对象,运用所学的方法,写一人物片段。

(2)时间为5分钟。

(3)写完后让同学们猜猜他(她)是谁。

六、我来评一评。

评改要点:

1.能否按一定的顺序描写?

2.能否抓住人物的特征来写?

3.能否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反映人物的内心感情?

4.能否运用形容词或借用修辞强化描写效果?

七、名人指南。

多观察生活: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多读书多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八、成篇训练(作业)。

自拟一个题目或参考下面题目,结合今天所学内容写一篇写人文章,500字以上。

a我的自画像b皱纹c一位邻居d同桌。

e笑吧,姑娘f爷爷的照片g老师的眼睛。

提示:

1.要注重人物外貌特征的描绘。可以采用集中一处描写,也可以在时间、情景变化中作逐步加深试的描写。

2.人物的外貌描写和人物的性格、爱好相联系,和情节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个性特征。

九、教师寄语:

希望每位同学都有一双善于发现个性的眼睛去观察生活,都有一支神笔去描绘生活,都有一颗纯真的心灵去感悟生活,这样我们的文章就会多姿多彩、形象生动。

十、板书设计。

作文指导--人物描写。

外貌描写常用的方法:

1.抓特征,显神韵。

2.巧用修辞。

3.注意描写顺序。

4.反映人物内心,性格。

李翠。

[巧用外貌描写,鲜活人物形象--人物描写作文指导(教学设计)]。

人物形象设计篇七

林黛玉这个人物在读者心中的影响与贾宝玉几乎是等同的。她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另一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每次读完《红楼梦》,她都能引起我的深深思考,她用她的敏感多疑,用她的反抗,她的痛苦和眼泪,甚至用她的感情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但同时在她身上又存在不少弱点。

因为林黛玉的家世、出身,她在最根本点上所表现的是一个贵族阶级的小组。在探春理家之后,黛玉评论说:“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算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o六十二回)可见她对于自我是属于贵族阶级,对于与自我休戚相关的贾家贵族的命运也是异常关心的`。当湘云等人说一个扮小旦的伶人模样很象林黛玉时,她是很气恼的。“黛玉冷笑道....我原是给你们取笑儿的,拿着我比戏子,给众人取笑!”(二十二回)那里不仅仅是由于她使“小性儿”,而更重要的是在于:她在自我和社会地位低贱的人们----例如伶人---之间划下了一道深深的鸿沟。从而认为把自我与这类人相比,是对自我的一种侮辱。那里,她的阶级优越感表现的很突出。

另一方面,她的性格中虽然存在着叛逆因素,但也并不是说她就一味地与封建阶级抗争。在宝玉的叛逆思想与封建传统观念冲突,矛盾最激化的时候----宝玉挨打时,黛玉却在宝玉被打后劝她:“你从此可都改了罢!”(三十四)在那里,黛玉劝宝玉时所凭借的是怎样的一种想法呢还有,她偶而说了两句《牡丹亭》和《西厢记》的曲文,被宝钗听到了,宝钗就对她作了长篇封建论教的说教。黛玉对此不但没有反感,并且“心下暗服”(四十二回)从此变得眼宝钗十分亲密。那么那里黛玉又是凭借怎样的一种思想来对等待宝钗的劝告呢显然,在黛玉性格中,封建传统观念是与叛逆因素并存的。

林黛玉的性格与她所生长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由于她出身在贵族世家,自幼受父母的痛爱,所以养成了她贵族小姐的性格也就不足为怪了。可是,在她性格中最突出的一点也就是她对封建礼教的叛逆。

林黛玉出身于世袭侯爵的“清贵之家”。由于生活在思想最先到达的,思想环境比较开放的南方,加之父母钟爱,把她当作男孩来培养教育,使得她的思想比较开放,才华横溢。后由父母早丧,她寄居到每日每时都发生仇恨、倾轧、争夺、欺诈的“本也难站”的贾府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家子亲骨肉,一个个象乌眼鸡似的,奶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这样一种险恶的环境下,黛玉得不到一点欢乐幸福。但同时,险恶的环境也培育了她的叛逆性格。她永远也学不会薛宝钗的处事圆滑,也学不会讨好封建统治大家长。她眼里揉不得沙子,心里装不下尖埃。无视“温柔郭厚”的封建规范的存在。她用她那“比刀子还厉害”的言语对贵族家庭中种种黑暗和丑行揭露和嘲讽。我们常说,黛玉是任性、多疑、敏感、细心眼的。但其实我们应当看到,她正是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

除此之外,林黛玉还直接反抗封建礼教。薜宝钗以往一本正经地向她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信条,她丝毫没有放在心上,她才华横溢,写诗做赋不让须眉。并且她还和宝玉有着同样的爱好,最爱看诸如《西厢记》、《牡丹亭》这类“移人心性”的“杂书”。她的这种蔑视封建礼教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从来不劝宝玉为官做宦,从来不用“仕途经济”一类的“混帐话”去劝说宝玉,因而深得宝玉敬重,被宝玉视为“知已”。他们的这种共通点也成了他们感情的共同基础。

但可悲的是宝黛玉之间的感情注定是一场杯具。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充许他们之间的感情存在的。于是嫌弃她的多病之身和小家子性儿为由,一次次地向她们的感情发出警告。从“金玉良缘”到“慧紫鹃情辞试莽玉”再到“晴雯之死。”最终在“抄检大观园”时到达了感情的毁灭阶段。在这场灾难中,司棋、芳官、四儿等先后做了牺牲品。就连“眉眼儿象林妹妹”的晴雯也在重病时被强赶出了大观园,最终含屈而死。那里封建势力彻底抛弃黛玉的讯号。从此黛玉的状况每日愈下,就连重病将死也乏人问津。完美的梦想最终是毁灭了,黛玉赢得了感情却无法得到美满的婚姻。

林黛玉的艺术形象深入人心,打动了读者,令人同情。但这个形象同时又是鲜活的。她那纷繁复杂的性格,明显的弱点,和敢于反抗、追求感情的鲜明个性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使我们感到,她就我们所熟识的人,是为我们深深喜爱的人。

人物形象设计篇八

诸葛亮,一个传奇般的名字,他,是正义的化身,是智慧的化身,亦是忠诚的化身。他,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的事迹,从古至今广为传颂。

他原本只是个隐士,他念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躬耕于南阳,一心只想过着“俭以养德,静以修身”的生活。可是,他这样的智者,历史是不会让他如蜉蝣一般消失,于是演绎了“三顾茅庐”的佳话。

他足智多谋。初出茅庐就火烧新野,即使是曹操手下“八虎骑”之首的夏侯敦也落得狼狈而逃。他巧借大雾,草船借箭,不费吹灰之力,就让周瑜陷害他的美梦破灭,同时还大大挫伤了曹军的锐气。他六出歧山,屡战屡胜,使魏军中首出一指的司马懿也闻风丧胆。

他大智大勇。面对兵临城下的15万大军,依然笑容满面地在一座空城上悠闲地弹琴。为了孙刘联盟,他泰然入吴,虽然他知道那里有周瑜的百般刁难,甚至是生命危险。萌葭关下,为了刘备的事业,他毅然决定冒刀光剑影,前去说服马超投降。虽然最后去的不是他,但我仍然不得不佩服他勇气可嘉。

他,忠心耿耿,知恩图报。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恩,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许是天妒英才,刘备死后,他偏偏遇上了一位扶不起的阿斗,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慨叹和唏嘘。

他,舌战群儒,火烧赤壁,七纵七擒,空城退雄兵......这些看似不容易做到的,却在他的手中信手拈来。这些计谋都令人意想不到,在危难时刻帮了蜀国大忙,解救了一次次的危机。

但他毕竟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犯错的时候。一个马谡,一个魏延。前者言过其实,他却委以重用,只因为马谡读了一肚子的兵书,谈论起来滔滔不绝;后者是难得的将才,他却固执地认为“延脑后有反骨”,总是不能用人不疑。恐怕在这一点上,比起刘备和曹操,他要稍逊了一筹。他太谨慎,偏偏他又遇到了那位“安乐公”,纵然他是“两朝开济老臣心”,仍不免使天下英雄常有“泪满襟”的慨叹。

诸葛亮,灵与肉虽然已经化作清风明月,但诸葛精神永存,在历史的天幕上镶嵌起耀眼的恒星,永远展现出圣洁的光辉。

二:刘备

刘备作为三国时期的一代枭雄,其性格极其复杂。他重义民,但心存诡诈,是一个两面性突出的悲剧人物。这种仁义与诡诈并存的二元对立性格,是他成为一方之主的前提,也是他最终失败的原因。

刘备的形象在历史发展中也在不断变化。随着“帝蜀寇魏”“颂刘非曹”的议论,曹操的形象江河日下,成为“奸雄”的代表,而刘备则声誉渐长,成为“仁义”的化身,博得后人的广泛同情和爱戴。但是一个人的性格决不是单一化的,远非“仁义”二字可概括形容的。他的总体性格可用“折而不挠”概括,细分就是仁义与诡诈的二元对立。同时,其性格中的悲剧因素也是他政治悲剧的重要原因。

官至东郡范令。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这样的出身对他的成长及为人处世自然产生了微妙影响。因在讲究门第等级的汉末他经常遭人歧视,所以,刘备非常看重自己的出身。刘备的人生道路非常曲折,在创业过程中,他经常像丧家之犬一样惶惶不可终日。毛宗岗曾批注:“前乎此者,依托吕布,又依托曹操,后乎此者,依托刘表,又依托孙权。茕茕一身,常为客子,然则备之为君,殆在旅之六五云。”他的一生自始至终都充满着危机和生机,撇开刘备的政治动机不讲,这的确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折而不挠,败而不馁,为了憧憬的目标而始终不懈奋斗着。

2、宽厚仁慈,人心所向 刘备的性格主要表现为仁义,这与他的政治背景有关。他既没有过硬的军事实力又没有广大的革命根据地,既无“天时”,又无“地利”,只能占“人和”一条。刘备在《三国演义》中表现出“宽厚仁慈”,待人以诚的性格特征。他曾说:“我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他的这些仁义表现使他的名声在民间迅速扩大。因此他在落难之时仍然有强大的号召力,有军民十万愿背井离乡追随他。 刘备爱民得民,他曾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他懂得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所以,为政在宽,史无岢敛记载。更是注重社会安定,他非常赞同赵云的意见,“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避免了试图“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的一次重大的伤及民利的决策失误。最受人们赞扬的是他宁知不利而不弃民的举动,他因此而博得了广泛同情,对其以后的发展和历史评价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刘备用人重义,待人以诚,对于人才的吸引的确收到了“以性情相契”的效果。孔明自诩“凤翱翔于九仞,非梧不栖。”他之所以应刘备之聘,是因为备乃“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

《三国人物形象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人物形象设计篇九

马克吐温被称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他的作品更是勾起了我的兴趣,在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后,我获益满满。

这本书主要讲了汤姆。索亚的五次历险,每次都扣人心弦。虽然汤姆是一个顽皮,淘气爱搞恶作剧的小孩,但他非常聪明、勇敢,向往着绿林好汉的生活,在他眼里,强盗是正义的,海盗是劫富济贫的好人,我觉得很有道理。

汤姆是个机智的人。在他不想刷围栏时,变着法子让孩子们“付钱”替他刷,在和贝琪被困山洞时,想到用风筝线引路。

汤姆是个勇敢的人。在深夜里,他敢到墓地斗胆;在无聊的学习中,他敢与同学驾船去小岛上做海盗,快乐地过日子。

汤姆是个正义、为他人着想的人。在法庭上,他站出来为无辜的彼得做证;在做海盗时,回家看望姨妈;在心爱的女生犯错时,他站出来为她背黑锅,独自承受戒尺教鞭的抽打。

他是一个向往自由的人。希望冲出桎梏冲破死板教条的说教理念的束缚,做一个无忧无虑的人,自由地飞翔在世界上,在宁宙里!

我打心底里的喜欢、佩服他,我做不到像他那样,反抗强权、坚持自我。我应该向他学习,敢于向权威挑战、勇敢地过好每一分、每一秒,成为个有远大志向的人。

人物形象设计篇十

于连(julien)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为了实现自己的巨大野心而孤身一人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辛苦地奋斗着,其间不乏种种不光彩的手段。正当他自以为踏上了飞黄腾达的坦途和得到了超越阶级的爱情之时,社会却无情地把他送上了断头台。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于连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1、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

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爱读书身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

2、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

在贝尚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不信教却是神学院最虔诚的教徒,又是彼拉院长的宠儿。在这里具有对抗意识的青年逐渐成了一个和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

在木尔侯爵府: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忠心为侯爵效劳、和侯爵女儿玛特儿恋爱、结婚最终得到了一份颇丰的地产和官衔。

3、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

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法庭演说是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的谴责和对社会的抗议,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发和悲剧命运的总结。

4、人物形象的局限性。

他的行动是个人盲目的,他的反抗具有极大的动摇性,一旦个人的追求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多重性格

小说中索黑尔父子相互敌视的紧张关系令人莫名其妙,比如书中开始便写到老索黑尔和于连的冲突,由于老索黑尔叫了于连两三声没有得到回答,他就扑上去给了于连一拳一巴掌,直打得于连晕头转向、鲜血直流。即使到后来于连被判死刑关在监狱里,老索黑尔不但不悲伤,而且还要向于连收取“预付给他的膳食费和教育费”。从这些可以看出,索黑尔父子之间的人伦之情已丧失殆尽。按照荣格的“阿尼玛”理论,人类的心灵是双重的,不过异性的心理特征通常在人们身上不易被察觉到,它处在潜意识状态,只表露在梦中或投射到周围的某个人身上,(通常是男性身上的女性特征投射到女性身上,女性身上的男性心理特征投射到男人身上)但是从小就生长在只有男人的粗暴而没有女人的温柔的环境里的于连,他身上羞怯、腼腆、柔弱等特点,并随着条件的变化和环境的改变,一旦遇到合适的理想中的女性,就会把内心中的女性心理形象投射出来,从而在他身上的男性心里会迅速升居主要地位,因而那种勇敢、冷酷、残暴等充满征服欲和占有欲的男性心理特征就会突现出来。因此,极端的温柔和极端的残酷的两极性格,就会统一在于连一人身上。

最后我们来看看于连的结局,于连死了,他也只能这样选择。他的悲剧是一场典型的性格悲剧,无论他性格中近乎于女性的柔弱、腼腆与男性的暴戾、野心之间的瞬间转化,还他前半生颠沛辛苦的追求和生命最后一刻对于死亡的平静向往,都是他性格的极端和偏执造成的必然结果。生命原本是平衡的,当生命的一种状态达到巅峰乃至于近乎崩溃之后,随之而来的必然不会是平和与安宁,而是另一个极端。于连必然走向死亡,他的命运里包含着伟大的自然法则。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首次出版于1830年。

该小说讲述于连是一个木匠的儿子,长着少女似的清秀面孔,天资聪颖,记忆超群,有着非凡的意志力。他受父兄虐待,也深以微贱的出身为耻。他凭借熟记拉丁文圣经的资本在维立叶尔市长德·瑞那尔夫人家里当上了家庭教师,并悄悄和德·瑞那尔夫人恋爱。他们的秘密恋情被市长知道后,于连不得不远走贝尚松神学院,一心希望能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此出人头地。因为院长主教之间的勾心斗角,于连离开神学院去了巴黎的木尔侯爵府,他非同寻常的才能与骄傲征服了侯爵家的小姐玛特尔,于是与玛特尔小姐恋爱,于连的跻身上流社会的梦想似乎就要实现了。此时侯爵收到德·瑞那尔夫人被迫誊写的一封揭发信,于连的梦想破灭。他到了维立叶尔的教堂向德·瑞那尔夫人开了两枪。于连被捕入狱。德·瑞那尔夫人买通狱吏,使于连免受虐待。得知原委,于连疯狂地爱上了德·瑞那尔夫人。于连被判死刑,他拒绝玛特尔和德·瑞那尔夫人为他上诉。于连受刑后,玛特尔亲手埋葬了他的头颅。德·瑞那尔夫人三天后也离开了人世。

《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它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红与黑》发表100多年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并被多次改编为戏剧、电影。

《红与黑》这部小说的故事据悉是采自1828年2月29日《法院新闻》所登载一个死刑案件。在拿破仑帝国时代,红与黑代表着“军队”与“教会”,是有野心的法国青年发展的两个渠道(一说是轮盘上的红色与黑色)。

司汤达创作《红与黑》时,拿破仑领导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已经失败,他想用自己的笔去完成拿破仑未竟的事业。他要通过《红与黑》再现拿破仑的伟大,鞭挞复辟王朝的黑暗。为此作者以“红与黑”象征其作品的创作背景:“红”是象征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热血和革命;而“黑”则意指僧袍,象征教会势力猖獗的封建复辟王朝。

人物形象设计篇十一

文字肖像画。

望着今天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我一筹莫展。正当我在座位上“抓狂”时,一个胖胖的身影一扫而过,我头脑上空的电灯炮亮了起来:“你,就是你了,谁让你长得有特点,‘小白鼠’,你来当这个主角再合适不过了!”我诡异一笑。

他一头短发,两只小小但有神的眼睛时常会让你找不到。因为眼睛的“地盘”都被胖胖的脸庞所“占据”了。他这脸绝对是标准的“婴儿肥”吧!那红红的、圆圆的'脸庞乍一看就像两个鸡蛋,那小小的但能说会道的嘴巴也是他那张脸上的“一道亮丽风景”哦!

他为人算正直,性格温顺和善,数学是“一点通”,可至于语文嘛?有点困难,起码字写得不潇洒。他还有一个外号――“流氓兔”,和同班诗敏同学的“兔八哥“是一个牌子的。

想起来了吗?如果还没有的话且听我慢慢道来:

现在知道了吧?他乃吴有棉也!

人物形象设计篇十二

故乡,熟悉而有陌生的名词。

一次次在梦里看见故乡在向我招手,因我那久别的故乡,对于我们,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在我们的心中永不老去。

文章里重点刻画了几个人物:“我”、“闰土”、“杨二嫂”。通过他们,让我们目睹了故乡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贫困生活,更加揭示了深刻的主题。

小说中的我,有作者的影子,但是决不等同于作者。“我漂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着美好的回忆,那回忆中的故乡并不仅仅是一个现实的世界,那更是一个想象中的世界。”我想念和“我”一起小时候的哪个闰土,我对闰土怀着深厚的感情,但当闰土叫出那一声“老爷”的时候,我才明白,我们之间已经形成了一层不可逾越的隔阂,这隔阂是旧社会人与人之间阶级隔膜和等级观念的思想束缚造成的,使我产生了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与怜悯。我便成了一个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

我所铭记了一个少年,他名叫闰土。儿时的印象如今又浮现在眼前,那是一个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有智有勇,热情又纯真的小英雄,小伙伴。当闰土把干青豆拿出时,说:“请,请老爷……我明白,一切都变了,唯有善良纯朴没有变。当他拣起一幅香炉和烛台时,我知道,这时的闰土麻木迟钝,把改变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对神灵的祈求祷告上。我们聊了些闲天,却早已经没有了儿时的纯真友谊,昔日的闰土也失去了纯真与温情,变得木讷,麻木,市侩,猥琐……他时生活的重压之下艰难挣扎在贫苦深渊中的广大中国劳动民众的代表。他的生活不仅是他自己的辛酸史,也是当时广大农民的一个缩影。

零星的记忆让我想起了二十年前的那个美丽的女子,“豆腐西施”杨二嫂,她的生活是辛苦的,但这中辛苦也压碎了她们的道德良心,看着她说的“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迅哥儿,你阔了,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大轿,还说不阔……”杨二嫂的话中,恭维带挖苦,拉下脸皮,讨要东西,而且随意编造,心口胡说,要走的时候,顺便将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在人眼前偷东西却没有一丝羞耻之心……她变得没有信仰,没有操守,没有真挚的感情,不讲道德,自私狭隘的人,变成了庸俗小市民的典型。

不知是谁打开了记忆的枷锁,那句话轻轻地飘到了耳边:

“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往事一幕幕,美好的回忆都变成了痛苦的现实,小英雄的形象为“木偶人”所代替,谁的心中能不悲哀呢?但“我”此时的悲哀并不等同于“绝望”,“我”依然相信,我的故乡会有美好的未来,不过,有些渺茫罢了!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对啊!有了希望,并矢志不渝地奋斗追求,一定会实现的。“希望”是“无所谓有,也是无所谓无”的,如果人们都朝着希望的路走,那样便会迎来新的生活。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我想,当我们久别故乡时,我们不会再用起这句话,那时,我们感叹的会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时我们感叹的会是故乡的灿烂与辉煌。

人物形象设计篇十三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孙权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三国》当中,表面看来,孙权不似操百变形象、个性突出,其实,操、权、备三人相比,比操不及,比备有余。

孙权骨子里为人忠厚,凡事有主见,一心治国,善待仁人义士,无阴谋诡计害人之心,所以,江东民风淳朴,人民归附。如,备耍无赖,不还荆州,东吴数次交涉,而不是动辄出兵讨伐。孙权至少不似备之娘娘腔、做作、令人生恶(后有赘述)。且有周瑜倾力相助,火烧赤壁使东吴扬眉吐气,操也不得不佩服“生子当如孙仲谋”。正是孙权的敦厚性格,无操般雄野霸心,注定了他只能在江东偏安一隅,无心一统天下。后来东吴衰落,实乃其子孙为争权夺势、自相残杀所致。孙权继承祖业,统领江东一段时间,民富国强,百姓安居乐业,由此来看,孙权亦为一代英雄。

在《三国演义》前十回里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当然是吕布。吕布,字奉先,他本是丁原义子,后拜董卓为父。

在三英战吕布中,把吕布描写的可是威风凛凛,作者颇费笔墨描写吕布外貌:头带三叉束发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但是把吕布描写的这么完美,也不能掩盖他的人性缺点。“三姓家奴”就是张飞赠他的最好评价了。

吕布是一个骁勇善战的猛将,同时他也是一个见利忘义的人。李肃拿着金银珠宝去游说,吕布就杀死了他的义父丁原,投奔了董卓。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看,当时局势动荡,群雄并举,谁不想号令天下呢?但吕布这样寄人篱下又祸害人家的人,是走不远的。吕布总是依附着某个军事集体,但是后来,抢了刘备的徐州,又酣战曹操,惹的事也太多了。所以,吕布这种人是学不得的。

我在三国前十回中最喜欢的荀彧。虽然作者只在第十回中简要的介绍了他的出身和姓名,但不代表他日后不会发挥巨大作用。

我觉得荀彧的才学不亚于诸葛。曹操都曾将荀彧比做张良。用钟繇的话来说:“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咨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曹操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几乎都是荀彧出谋划策。是他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他劝曹操在官渡苦苦支持,是他断定袁绍终会败于曹操。

而且,他还能够举荐有才之士,像谋士郭嘉、程昱都是因为他的慧眼才能在曹操帐下

运筹帷幄。

更重要的一点,也是荀彧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可以洞察一切。第十回中写道:“旧事袁绍,今弃绍投操。”要知道,那时的袁本初可是威震八方,而曹操不过是在山东刚刚组建起的一小股势力。荀彧定是知道袁绍无大志,只有妇人之仁,不过是坟中枯骨罢了。

三国第十回中,仅仅提到他弃袁投曹,但暗示的太多太多,剩下的,就等着我们去慢慢发掘了。

“周瑜”和“诸葛亮”,我想大家一定都很熟悉,他们是《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在我的家里,这两个角色是由我和弟弟来扮演。说起来也是,弟弟的心胸狭窄,但是他的诡计也很多,正好付合周瑜的本性;而我,当然没有像弟弟那样心胸狭窄,也比他聪明得多,我就像诸葛亮那样有智有谋,所以我也可以当个女诸葛亮啦!弟弟妒忌我的聪明,正如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说诸葛亮是江东的后患。我们之间不论国事,只论一些平常小事。这天下午,我要拿复读机到妈妈办公室去读英语,而弟弟却一把抢过复读机,不肯给我,我知道他一定是又要拿复读机来玩,便想方设法地讨好他,要他把复读机还给我,可是,说得我口水都干了,他还是不肯给我。无可奈何,我只好另想办法。心想:只有拿点零食来换回复读机了,但我很快又想到,在我去拿零食时,他肯定会给复读机做手脚,不是拿去电池,就是拿了录音带。我迅速拿了零食,刚到房门口,便听到轻轻的“啪”的一声。当我走进房间时,他已摆出一副很轻松的样子看着我,好像他刚才什么也没做似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我把零食递给他,他便把复读机还给了我。“货”一到手,当然先要检查”货物”有什么残缺了。经我一检查,原先的预料是对的,录音带被他拿了。这该怎么办?录音带没了,拿去也没有用,这弟弟可真聪明。可惜,他的诡计,已被我识破。现在,就是想法子让他交出来录音带了。用什么办法好呢?正纳闷间,“对了,弟弟最喜欢喝酸奶了,何不跟他定下条件,要他把录音带还给我。”我心里暗暗想着。“我给你酸奶喝,你还我录音带怎样?”“好”。他也太爽快,一经交换条件,他就答应了。但他要我先出去,不许我偷看他的藏宝地。哈,他也挺狡猾的。最后,还用说,当然是我技高一筹,诸葛亮大胜周瑜啦!你看,弟弟像周瑜吗?他就是有这么一点小聪明,你要是不小心,仔细琢磨,是难以洞察他的诡计的。不过,他的点子再多,也是骗不过我这个女诸葛亮的,哼!

刘备可以从一名无名小辈成为三国中的要员,是绝不可能没有原因的`,他虽为一名布衣,但在看到榜文之后也仰天长叹,他心中有着统一乱世的心愿,这不单是壮志,他身为布衣,也知道天下百姓之苦,他是为了人们而立志的。他有着强大的人心聚合力,没有太久便桃园三结义,他听闻青州被围,马上便去营救。得知董卓被困,刘备也带领人马去相救,被董卓白眼之后,张飞想要一杀了之,是他在极力相劝,张飞怒鞭督邮,是他紧忙制止,尽管善行以后留下的不一定只有善报,还有恶报,但却都可以看出刘备的仁心。

刘备的战不是为诸侯般的野心作乱,而是真的为了民众们着想,董卓作乱,刘备听闻忙便去相助,三英战吕布,刘备默许了张飞的破口大骂,一同助战,可见其耿直。

在这乱世之中,大部分人都为了权势相争,血流千里,还有谁真的是为天子民众而战?孙坚便是一味只思得城池与荣富,最终如他所说死于乱箭之下,头破血流死不瞑目。最终站在这片大地上的人,总有几分本领。曹操善用人才,好使诡计,而刘备,是靠自己的行动征得了一席之地与大家的心!

人物形象设计篇十四

世界赋予了小说以人物,小说赋予了人物以形象。优秀的小说作品总是擅于塑造形象的。它们刻画人物,抽丝剥茧,剥离出其抽象性的那一部分,使之更具概括性和典型性。它们通过描写人物动作来丰满形象,通过营构关系来揭示因缘,从而写出命运感,使之深刻。它们塑造典型形象,并借助它们的生命隐秘地思考现世的存在,揭露社会,反映生活。冉阿让正是这样一个“媒介”。

冉阿让是一位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和悲剧色彩的人物,他出自法国浪漫主义诗人、散文家、剧作家、小说家维克多·果的代表作《悲惨世界》。文中以冉阿让的的传奇式命运为主线,通过纵横交错的写作手法,将整个小说放在了法国大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大背景下,描绘出了当时法国人民的真实的悲惨的生活。

在海滨城市蒙特勒伊,冉阿让化名马德兰,拥有了崭新的“第二人生”——他通过自己的善行与努力被推举为市长,又兴建工厂,使自己成为了当地首富的同时还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昔日的罪犯一去不返,摇身一变成为了远近皆知的好人,他为了回报主教的恩情,广施钱财,改善医院设施、兴办学校、盖了法国第一家养老院,他甚至收容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女罪犯”,为她洗脱罪名,救治伤病,寻找女儿,在她死后还亲自抚养起了他的女儿,将她视如己出……正当过去的阴霾消弭殆尽之际,新的阴影又又开始穷追不舍——巡查官沙威——一个资本主义法律的走狗发现了一切,决心将他送回牢笼。为了保护和他相貌相似的替罪羊,他主动自首;为了保护他的女儿,他一次次逃亡。长达20年的流亡生活,沙威始终如影随形,他像一个执着的幽灵,一个前世的梦魇,随时威胁着冉阿让“父女”的人生,挥之不去。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冉阿让也坚决地坚守着自己的良心,他似一个绵绵不绝的光源普照着周围的人世,他甚至挽救了沙威的性命,却没能拦住他的死。一场持久的追击终于结束,他将女儿托付给她心的人,选择回归曾经的名姓,直至终老。

冉阿让这看似颠沛传奇的命运充分验证了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提到的可然律与必然律(可然律即可能性,指事物包含的种种发展趋势,在一定的内外条件下,其中的一种可能转变为事实;必然律即必然性,指客观事物不可避免的现实发展趋势)。而若要研究哪些是可然的部分,哪些又是必然的部分,则免不了要分析其中的因果关系,即不断地问为什么?在小说的开头显示出这是主人公冉阿让弥留之际写给自己女儿的一封信,为什么要写信呢?因为他想证明自己是一个好人。为什么需要证明呢?因为他曾经是一个罪犯。为什么要犯罪呢?因为家人需要食物。为什么没有食物呢?因为没有工作。为什么没有工作呢?因为很难找到。为什么……?为什么?归根结底都要归因于社会存在的种种不合理之处。《悲惨世界》的序言为我们解答了这一点:“只要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还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得不到解决;只要在某些地区还可能发生社会的毒害,换句话说,同时也是从更广的意义来说,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益的。”由此看来,在看似由冉阿让自由支配的行为背后其实掩藏着一股不可逆转的操纵力,它属于冉阿让的意志,同时也属于命运的意志。雨果正是用这样的强制力来使人物形象体现出无力感,从而显示出整部作品浓郁的悲剧气氛,为我们展现出真实的悲惨世界。

毫无疑问,冉阿让是一个好人,至少是一个有良心的人。只是诺亚方舟载不动那许多的良心,因此有良心也成为了一种美德,最难能可贵的那一种。

他善良,仁慈,博爱,富于人道主义精神。他经历过短暂的迷失,最终得以被温暖感化,他用温柔地对待冰冷的世界,用仁慈宽恕自己的敌人,用博爱分享自己的财富,用关怀温暖绝望的心灵。他冲进熊熊烈焰挽救了两个小孩的性命,在有可能会招来嫌疑的情况下依旧踩进泥坑顶起马车救出不喜欢自己的法谢门勒,明知将重回监狱依旧出面自首解救无辜嫌犯,跳下汪洋大海救起失足落水的水手,在对沙威执行枪决时悄悄放跑了这个纠缠了自己20年的噩梦,在“抢走”自己心爱的女儿的马吕斯身受重伤时不顾一切的救治他……他的功绩足以让自己享有十几枚军功章,而他的初衷都仅仅是因为“无法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死去”。“评价一个人依靠的是目的和冲动,是未成事实的意向。”尽管冉阿让的盗窃入狱看似自作自受,然而他的动机是“看够了姐姐的孩子们饱受饥饿之苦”,并非是贪图享乐,他“心里已经不管是不是有人已经看到我了”,“不管怎么样都要为孩子们带一些食物回去”。只有被逼到绝路的人和有坚定信仰的人才能完全抛却个人的安危铤而走险,冉阿让显然是前者。早在他冒着被法律制裁和给自己的人生留下污点的`代价,只是奢望在这场博弈中能够侥幸获得些许的食物,“却无法把它带回家给他们”时,悲剧已经悄然开始。

他信守承诺。为了履行与方汀的承诺,让他们母女团圆,冉阿让一再给恶人汇款,以至于惹火烧身遭受绑架之灾。他一边与恶人斡旋,一边安慰方汀,支撑住她奄奄一息的生命。直至方汀死去,他依旧逃狱出来搜救她的女儿,并终其一生地呵护着她,感受奇妙的温情。他的承诺,掷地有声。

他强壮、勇敢、机智。尽管冉阿让以弱者的形象出场,然而事实证明他不仅不是弱者,更是一个有能力的强者。他比一般人都要强壮有力,身手也更为矫健,无论在商场还是战场上,他似乎永远是胜利的那一方。面对凶残的绑匪,他也能临危不乱,用智谋为自己争取宝贵的时间。换做是其他人,带着一个小女孩逃亡20年还能躲避各种危机,实在是难以想象的。

在整部作品中,冉阿让的形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的一生道路坎坷,几乎具有了各种非凡的活力,是一个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传奇性的主人公,他的精神历程也像史诗一样可歌可泣。首先是主教的感化使其在心态和灵魂上都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他被美好所净化,最终自己也归于美好,随着人物经历地不断丰富,他的灵魂也升华到更高的层次,他更像是一个“神”,拥有一切美好与光明的成分,由人修炼而成,又反过来庇护着人。从前那个不计代价、不顾后果的饥饿男孩渐渐被思维清晰、深谋远虑的“父亲”所取代,随着不同阶段的遭遇不同,思想和认识也随之不断完善。

此外,冉阿让的形象之所以像神而不是神,是因为他还有人类所特有的我们称之为人性的狭隘的那一部分。这也使得冉阿让的浪漫主义色彩得以恰当的削弱,使他虽抽象,却具体;虽概括,却个性,保证了其典型形象的复杂性。冉阿让爱自己的女儿胜于一切,他的信是那样慈爱,令人动容,然而当女儿的心上人出现时,冉阿让表现出了极大地抗拒性。“我的心都碎了。……我害怕因为这个年轻人而让我失去我的女儿。因为我害怕会失去我仅有的快乐。”他承认,他嫉妒,嫉妒的没有理由,嫉妒的无可救药。他利用搬家来拆散他们,甚至有一瞬间希望那个男孩能在动乱中死去。然而当他真的快要死在自己的面前,他又选择了让他活过来。虽然这并不容易,但是他还是选择了退出,退出他们的家,退出这本不属于他的亲情。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血有肉,人有感情,人会受伤,会死,会孤独。人有理性,也有感性;人有良心,也有私欲,所以才会挣扎。唐僧那样的完美主义不是人性,连一只蚂蚁都不忍踩死也不是人道主义。冉阿让以其深厚宽容的爱征服了一个多世纪的读者,就在于他的真实可信。在人的维度内概括出最活生生的典型,这就是雨果通过冉阿让告诉我们的。

诚然,冉阿让是一个传奇人物。然而无论是从出身、经历、品德、习性各方面来说,他都是一个劳动者。他体现了劳动人民各种优秀的品质,他是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的劳苦人民的代表。他的全部经历与命运,都具有一种崇高的悲怆性,这种有社会代表意义的悲怆性,使得《悲惨世界》成为劳苦大众在黑暗社会里挣扎与奋斗的悲怆的史诗。

作者利用冉阿让和沙威的特殊身份,扭转了人们关于正、邪的思维定式,他将法律和良心摆在了天平的两端,再借冉阿让之口呼告出“最高的法律是良心”,深刻的反思了当下法律与良心相悖的社会命题。冉阿让和沙威长达20年的艰难逐鹿,正象征了人类与邪恶之间不懈的斗争,而斗争的结果定将如人所愿,因为人类本性是纯洁善良的,只是要坚守必要经过苦难的历程。冉阿让的一生正是坚守的一生,他悲壮的“胜利”既批判了那个社会“把人间变为地狱”的罪恶,又寄托了人们希望社会充满爱的美好愿望。

正如典型人物必须放置在特定的典型环境之下才能显示出其意义,典型人物在展开行动时也能为渲染典型环境服务。小说利用冉阿让的所见所闻将法国近半个世纪历史过程中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都一一展现了出来,对当时法国社会的很多细节也都有所提及,比如1832年的巴黎动乱、外省偏僻的小城,滨海的新兴工业城镇,可怕的法庭,黑暗的监狱,巴黎悲惨的贫民窟,阴暗的修道院……无不为我们展现出了真实的法国。

冉阿让,一个“悲惨世界”的呈现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