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海口导游词欢迎词(精选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0:48:19 页码:12
最新海口导游词欢迎词(精选8篇)
2023-11-24 00:48:19    小编:雅蕊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海口导游词欢迎词篇一

今天我们一家去蓬莱八仙渡海口景区游览,从外形上看景区就是一个宝葫芦的形状,传说这是八仙过海的起点,过东海时铁拐李把自己的宝葫芦扔入海中,溢出的仙气变成了这个景区。这里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有世界上最大的海上园林、最大的海上奇石、最长的海上长廊、最高的海上楼阁,是国家级aaa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

到了八仙渡海口景区,只见一座雄伟的石门拔地而起,左右两根柱子上缠绕着两条龙,顶端还有一块写着“八仙过海口”的匾额。我心想:门都这么有气势,里面肯定更好。于是我加快了脚步往前走,前面又有一道石门,上面写着“得道成仙”四个字。我调皮地说:“我们也当了一回神仙”。过了石门,我们游览的第一个景点是最高的海上楼阁—会仙阁,里面供奉着大大小小72位神仙,楼层越低,官职越小,楼层越高,官职越高。他们的模样很怪,有的玉树临风,有的丑陋无比,有的慈眉善目,有的凶神恶煞,让人百看不厌。它的配殿是龙王殿和妈祖殿,左侧是龙王殿,右侧是妈祖殿。龙王掌控着世界上所有的水源,是万能的水神;妈祖是专门救海上遇难的渔民,是一个慈善的神。

我们来到八仙石像的小广场上,第一位韩湘子,是八仙中最帅的一个,宝器为玉箫;第二位汉钟离,他法力高超,宝器是芭蕉扇;第三位铁拐李,他模样虽丑可道行是最高的,宝器是宝葫芦;第四位曹国舅,他是成仙最晚的一个,宝器是玉笏板;第五位吕洞宾,他是八仙之首,宝器是阴阳八卦剑;第六位张果老,他总爱倒骑毛驴,宝器渔鼓;第七位蓝采和,她喜欢采花,宝器是花篮;第八位何仙姑,她喜欢一层不染的莲花,宝器是莲花。八位仙家旁边分别摆放有它们的宝器,每一件都聚集了天地之灵气,好看极了。

该轮到我最喜欢的项目了,我迫不及待地跳上快艇,快艇箭一般驶离了码头,呼呼的海风响在耳畔,妈妈的头发都立起来了,游艇在黄渤海分界线上停留了片刻,远处刘公岛上高高的灯塔耸入云霄,海岸边怪石嶙峋,海浪拍打着奇形怪状的岩石,激起几尺高的浪花,悬崖上的古栈道上挤满了密密麻麻的人群,它们在眺望着远处蔚蓝的海水,横跨在海岸上空的空中缆车上的两个游客正害怕的闭上了眼睛。我们仿佛告别了凡间,飞到了仙境,我们都成为了神仙。

结束了一天愉快的旅行,我们又坐着车回到了惬意的宾馆,晚上躺在床上,梦见我成为了八仙过海口的第九位神仙。

海口导游词欢迎词篇二

位于海水浴场东侧海中,西与蓬莱遥遥相望的八仙渡海口,是根据八仙过海神话传说填海新建的景区,填海面积3.3万平方米,如果从空中俯视恰似丫腰葫芦一般。游龙起伏脊的南部外墙,龙首位于正门两侧,墙体内侧嵌有诸神如甲子神、日游神、夜游神及生肖图案等汉白玉浮雕70余方。景区内建有民族风格古典式建筑的大型八仙过海汉白玉照壁、流轩、挹清轩、八仙祠、三星殿、财神殿、放鹤亭、环形步廊等,树立各种雕塑20余尊,道教神仙100余尊奉伺在此。景区内还有2处人工池,分别注入海水和淡水,名曰"北海"、"南湖"。

长400余米的环步廊景区北部,联结着九处憩息凉亭,步廊梁架间有彩绘174幅,形象地展示了八仙得道成仙的神话传说,真是一步一景,引人入胜。大凡来到八仙渡的游客,都想在这里满足一下崇仙情怀,谒仙阁,拜仙人,沾仙气,求好运。

八仙渡海口风景图置。"山是园之骨,水是园之脉",水随山转,山因水活,这也是造园的规则。宝葫芦状的景区,分别营造了两个庞大的人工湖,形成了海中之海。两海中又分别矗立着望瀛楼和会仙阁两座标志性建筑,形成了海中琼楼玉宇,相映仙气缭绕的空灵意境。如果从会仙阁顶端凭栏俯瞰整个景区,海中之景,景中之海,内外相连,景象迥异的海上大观,别有一番情趣。

人们常用山高水长来形容自然山水,八仙渡的景观山水与之相比,简直袖珍得很,却充满了诗情画意,十分耐人寻味。这里的山,同样会历经寒来暑往,阅尽人间春色;这里的水,也同样会怀星揽月,潮起潮落。所谓海枯石烂,是一种夸张的比喻,却蕴含着对地久天长的期冀。

正因如此,一对对情侣在这里拴上了连心锁,希望锁住他们的情缘和海誓山盟。他们相信,这里的海不会枯,石不会烂,他们的缘份也永远不会风化成一个陈旧的故事。艺术园林是自然山水的缩影,八仙渡园林是坐落在大海之上的,所以它格外富有魅力。站在大海之滨眺望,它就像一个亭亭玉立的凌波仙子,"美目盼兮,巧笑倩兮",向世人展示着万种风情。如果站在园林中观看大海,那茫茫无垠的碧波,的确可以洗肺肠,涤俗滤,令人心胸为之豁然。乐山乐水者,不妨到这八仙渡走一走。八仙渡海口八仙渡海口景区中分五个层次可观可览可娱可游。

海岸区新建两座牌坊,以花岗岩为材料,三神山为主要故事,雕凿成八仙渡标志性入口建筑。同时,新建两个广场,以供停车,导游,环保小火车站之用。通往景区的八仙桥为十一孔仿古建筑,是唯一入景通道。前景区主景建筑为建在水池中的三层望海楼,水下一层为可容纳1000人同时就餐的大型旅游餐厅。墙面为透明玻璃建筑,可观赏水中海豹、海豚、海狮等海洋动物及楼上人造瀑布景色。八仙祠、内院、厢房,是人们上香抽签、祈福的地方。后景区由八仙阁、八仙台、水浪池、环廊、小亭、八仙渡海处等组成。八仙台为八层梯形建筑,台上建有30米高的八仙阁,八仙台里以九宫八卦阵设立迷宫,内里修建八仙洞、塑八仙雕家,展示八仙过海的神奇故事,游人进八台入仙迷宫阵,非超人智慧者,必须由导游引路方可进出。八仙池下大型水池1.2万平方米,水深4米,与外部海水相接,随潮涨潮落。

采用现代技术净化海水,使池中海水碧蓝清澈透底,池中放养鱼、虾、贝类、藻类海洋生物,放置珊湖礁石、假山,设置最先进安全的潜水工具,可供游人下池与鱼同游,享受人与海洋生物亲密无间,回归自然的无限妙趣。八仙渡海口为景区通往大海的出口,也是八仙渡海处出口。建有碑记,设置旅游艇,可供游人摄影,海上旅游观光,直通蓬莱阁。附属景区为园林建设,环景区设置奇石林,珍稀绿化美化植物,以及为之配套的服务设施。来此旅游,必引你渐入到"火树银花不夜天,丝竹笙歌舞蹁跹"的琼花瑶池境界。

海口导游词欢迎词篇三

朋友们,现在我们已经到了兴隆,它的全称是兴隆华侨农场,它是我国最大的华侨农场,建于1952年,这里有来自20多个国家的归侨,有职工25000多人,主要种植天然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说到兴隆华侨农场的成立则要追溯到建国初期。大家知道我国成立于1949年,当时国际上分成两大阵营: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对于新成立的中国,许多资本主义阵营的国家掀起了一股很大的排华浪潮(排挤华人),我们的华侨在国外受到极不公正的待遇:走在街上无缘无故被人殴打,华侨的住宅、商店、工厂又被人砸烂抢光,人身和财产安全都没有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国务院、党中央决定把这些华侨从海外接回来,在国内安家落户,像兴隆华侨农场等单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立的。归侨们结过去寄人篱下、飘泊动荡的生活。

建国初期,西方国家不仅排华,而且还重重封锁我国的经济,想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例如天然橡胶,中国就非常缺乏,它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国防工业战略物资,当时西方人都预言中国的地理环境不可能种植橡胶,然而我们的华侨从海外带回来橡胶苗,和科学家一起经过精心培育,终于种植成功我们自己的橡胶树,从而打破了西方的预言,也结束了我国曾经用4吨大米换取斯里兰卡1吨橡胶的历史,华侨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近些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兴隆华侨农场也逐渐开辟旅游度假区,让外来的游客走近并了解这个神秘的侨乡。这里的旅游资源是非常丰富的:首先就是它环境优美,例如热带植物园里郁郁葱葱的树林,赏心悦目的花草便让人留恋忘返,其次作为侨乡,它有很浓的东南亚风情,政府也给予了特殊的政策,从而也就出现泰国人妖的激情表演,令人大饱眼福。第三就是兴隆温泉,说句实在话,兴隆温泉过去的确不错,但随着旅游人数不断地增加,水笼头流出来的水已经很难感觉到是温泉水了。

和普通人不一样,这些红艺人既有男人的阳刚之气又有女人的阴柔之美,那种魔鬼般的身材让男人看了流口水,让女人看了心里嫉妒,如果你要形容他的话不能用妩媚,只能用妖媚。由于国情不同,在泰国这些红艺人出卖的是色情,但在兴隆他们展示的是艺术、是美:有气质的美、才艺的美,服装的美、肌肤的美。在泰国人妖有10多万人,走在街上碰见一个美眉就不定就是一个人妖,能来兴隆的都是名妖,收入高,大多都开着小车上班;压力也大,演员三个月一换,不行就下岗,节目和服装也是常换常新。除了人妖的表演,还有变性人出场,希望大家都能去捧捧场,还有许多名家大腕,在这里演出,晚上节目有2个多小时,丰富多彩、散客价200元,团队价150元,也不贵,少抽几包烟,少打几圈麻将,这钱花得值!(小孩子还免费看。)。

海口导游词欢迎词篇四

海口骑楼老街位于东经110度35分,北纬20度05分,地址在得胜沙路—长堤路老街区。

海口骑楼老街,是海口市一处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观。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至今有700多年历史。20__年6月10日,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在北京揭晓,海口骑楼老街榜上有名。海口骑楼老街以其唯一性、独特性荣获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

海口骑楼主要分布于海口市得胜沙路、中山路、博爱路、新华路、解放路、长堤路等老街区。骑楼老街覆盖面积约二平方公里,总长四点四公里,共有大大小小的三、四层高的骑楼建筑近六百栋。

骑楼大多是上世纪初一批批从南洋回来的华侨借鉴当时的南洋建筑风格所建。骑楼大多布满优雅细致的雕塑和洋派的装饰,很有些巴洛克的味道。骑楼楼层都不太高,两三层的居多,有些还保留着早前的商号,和凭栏、门窗等处的精美雕花。

海口的骑楼建筑群初步形成于19世纪20-40年代,距今有100多年历史,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至今有600多年历史。20个世纪30年代,海口已有35个行业572家商铺,如“梁安记”、“云旭记”、“远东公司”和“广德堂”等等。著名旅店或综合性娱乐场所有“五层楼”、“大亚旅店”、“泰昌隆”等等。许多大商号都在老街的骑楼里,展开不见硝烟的经营大战。

1931年,得胜沙街上的“海口大厦”(俗称“五层楼”)建成,那是建国前海口市最高的楼房。“骑楼林立,商贾络绎,烟火稠密”,是当时海口兴盛景象的真实写照。

尽管已过去了百余年,走在老街上,仍能欣赏到街边建筑的美。骑楼沿街道两侧临街而建,下层部分做成柱廊式人行过道,用以避雨、遮阳、通行,楼层部分跨建在人行过道之上,每栋高二至四层,进深二三开间,在建筑美学上,楼的宽和高符合审美比例。骑楼的窗楣、柱子、墙面造型、腰线、阳台、栏杆、雕饰等体现了独特的风韵,墙体上的彩瓷花卉图案、女儿墙、骑楼、柱廊、敞廊是巴洛克风格,具有欧亚混合文化特征;人字形的屋顶覆盖青瓦,上面安放着吉祥物。建筑结构上,有中国古代传统式、西方建筑模式,还有南洋的建筑及装饰风格,并明显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的影响;骑楼下的长廊贯通成排,行人逛街时可躲避风雨烈日,一边悠闲散步,一边从容地看货购物。

海口骑楼老街主要是得胜沙路、博爱北路、中山路、新华路、长堤路等五条老街,是海口城市的重要发源地。

海口最早地名已不可考究了,历史记载中,“海口所城”建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由于港口贸易的兴起,为防海盗袭扰,明代建起了方圆仅0.48公里,后慢慢在城内形成了东门街、西门街、四牌楼街、振龙街和龙牙巷等多条石板路面的街道小巷,城外则形成了振东街、水巷口街、得胜沙街、义兴街等街道。随着贸易和海运的逐渐开辟后,海口被辟为国内外的贸易口岸。“帆樯之聚,森如立竹”,正是当年海口开埠后港口热闹景象的真实描述。

1924年,海口拆墙扩城,城区面积由原来所城内的不到1平方公里扩大了许多。第二年,拆城墙的石头被用来筑成长堤,这就是如今的长堤路。当时的政府扩建原来天妃庙前的庙前大街,并改名为中山路,长388米,原西门外顺城墙位置的街道被扩成今天的新华北路和新华南路。原所城内的南北大街被拓为博爱路,东西方向则被拓为新民东西路。“商贾络绎、烟火稠密“,城市马路的形成、沿海贸易业的繁荣、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使这一带成为海口的闹市区。

如今,以前卖米卖盐卖油的得胜沙路已建成海南第一条商业步行街,以卖煤油和火柴出名的中山路成为五金灯饰一条街;新华路、博爱路也都分别成了家电、小商品及纺织面料一条街。沿着五条街漫步踱溜,会感受到一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围,这些地方白色骑楼建筑虽然十分欧化,可墙面上细致雕刻全都是中国民间特色的吉祥图案,形成一座骑楼就是一副风景画,一条街就是一个文化景区。

骑楼作为一种外廊式的建筑艺术,是源远流长的,甚至可以追溯至2500年前的世界经典建筑古希腊的“帕忒侬神庙”、中国的孔庙和书院建筑。

由于海南独特的强晒多雨气候条件,早在1395年(明洪武年),在海口“外沙”一带(即现在的博爱路,得胜沙路)建造市场街时,已出现了能遮雨防晒的长廊式“排店屋”。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一股闯南洋风潮在海南刮开,在异乡打出一片天地后,出海闯南洋的海南人“叶落归根”,携带着毕生血汗钱回乡建屋,安老终生。祖辈们在带回了南洋思想的同时,海南也由此出现不少南洋风格的欧式骑楼建筑。那时,几座或十余座骑楼参差错落毗连一起,店屋前连廊连柱的长廊连接起整个街区,即可为往来的行人撑起一片遮挡烈日暴雨的天地,营造出相对凉爽的环境,又可成为商家谋业招徕顾客的开放交流场所。骑楼,成为了当时的商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地域特色。

海口最早的骑楼建于1849年,地点在四牌楼街又叫城内街,就是现在的博爱北街。据统计,海口的骑楼式建筑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骑楼式建筑200余座,主要集中于博爱路、中山路、新华北路、得胜沙、解放路等五条老街,其中中山路沿街两旁保留较为完整的骑楼式建筑最多,约39座。

这些骑楼建筑具有浓郁的欧亚混交化特征,建筑风格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既有浓厚的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风格,又有对西方建筑的模仿,还有南洋文化的建筑及装饰风格,并明显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文化的影响,骑楼的建筑风格多姿多彩,骑楼的窗楣、柱子、墙面造型、腰线、阳台、栏杆、雕饰等都体现了一种独特的风韵,尤其在外墙体上浮雕的花纹上有着精美的百鸟朝凤、双龙戏珠、海棠花、腊梅花等中国传统雕刻艺术。

至今这些建筑仍然发挥着海口市旧城老街的主要商业功能,形象地记录了海口市由无到有,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沿海大都市的历史,体现了海口城市区位与东南亚一体的热带地方特色。

骑楼老街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积淀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历史人文色彩丰富多样,历史上有十三个国家在这里开设了领事馆、教堂、邮局、银行、商会;中国共产党琼崖一大会址、中山纪念堂;西天庙、天后宫、武胜庙和冼太夫人庙,还有当时衣锦还乡的华侨富商为家乡建起的家族式连排骑楼,如邱氏祖屋、饶园等。

当年非常有名的海口最高楼——“五层楼”,如今在得胜沙路还可以看到。它是在上一世纪三十年代初,由时任越南西贡市汇理银行董事长的文昌籍乡亲吴乾椿,用从南洋运回来的石料、木材修建起来的。作为当时海口最大最豪华的旅馆,它一度是海口的标志性建筑,并经营过大剧院、放电影等。

海口导游词欢迎词篇五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在海南思古抒怀,一定要去五公词。该祠位于海口市区与琼山市接壤处,由五公词、苏公饲、观稼堂、学圃堂、五公精舍、琼园等一组古建筑群构成,人们习以五公祠统称。有“海南第一楼”之誉,海口市八景之一的“圣祠叠彩”就在这里。

这片园林式结构建筑群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__年),陆续建至本世纪初。这里奇花异木掩映楼阁,地近闹市,独有清幽。该祠是为纪念唐、宋时期贬谪到海南岛的五位著名历史人物:唐朝名相李德裕、宋朝名相李纲、李光、赵鼎、名臣得诠而建的,故名五公祠。建筑面积2800余平方米,连同园林、井泉、池塘约占地100亩。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修,后又多次修缮,现仍是熠熠生辉。至今已有百余年。这是一幢以上等木料精心构筑的红楼,楼高十几米,分上下二层,四角攒尖式的屋顶,素瓦红掾,为海南最早的楼房,故称海南第一楼。与四周烂漫的绿叶繁枝相辉映,显得格外的庄严肃穆。

文档为doc格式。

海口导游词欢迎词篇六

海口骑楼老街,是海口市一处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观。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至今有700多年历史。20xx年6月10日,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在北京揭晓,海口骑楼老街榜上有名。海口骑楼老街以其唯一性、独特性荣获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

海口骑楼主要分布于海口市得胜沙路、中山路、博爱路、新华路、解放路、长堤路等老街区。骑楼老街覆盖面积约二平方公里,总长四点四公里,共有大大小小的三、四层高的骑楼建筑近六百栋。

骑楼大多是上世纪初一批批从南洋回来的华侨借鉴当时的南洋建筑风格所建。骑楼大多布满优雅细致的雕塑和洋派的装饰,很有些巴洛克的味道。骑楼楼层都不太高,两三层的居多,有些还保留着早前的商号,和凭栏、门窗等处的精美雕花。

海口的骑楼建筑群初步形成于19世纪20-40年代,距今有100多年历史,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至今有600多年历史。20个世纪30年代,海口已有35个行业572家商铺,如“梁安记”、“云旭记”、“远东公司”和“广德堂”等等。著名旅店或综合性娱乐场所有“五层楼”、“大亚旅店”、“泰昌隆”等等。许多大商号都在老街的骑楼里,展开不见硝烟的经营大战。

1931年,得胜沙街上的“海口大厦”(俗称“五层楼”)建成,那是建国前海口市最高的楼房。“骑楼林立,商贾络绎,烟火稠密”,是当时海口兴盛景象的真实写照。

尽管已过去了百余年,走在老街上,仍能欣赏到街边建筑的美。骑楼沿街道两侧临街而建,下层部分做成柱廊式人行过道,用以避雨、遮阳、通行,楼层部分跨建在人行过道之上,每栋高二至四层,进深二三开间,在建筑美学上,楼的宽和高符合审美比例。骑楼的窗楣、柱子、墙面造型、腰线、阳台、栏杆、雕饰等体现了独特的风韵,墙体上的彩瓷花卉图案、女儿墙、骑楼、柱廊、敞廊是巴洛克风格,具有欧亚混合文化特征;人字形的屋顶覆盖青瓦,上面安放着吉祥物。建筑结构上,有中国古代传统式、西方建筑模式,还有南洋的建筑及装饰风格,并明显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的影响;骑楼下的长廊贯通成排,行人逛街时可躲避风雨烈日,一边悠闲散步,一边从容地看货购物。

海口骑楼老街主要是得胜沙路、博爱北路、中山路、新华路、长堤路等五条老街,是海口城市的重要发源地。

海口最早地名已不可考究了,历史记载中,“海口所城”建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由于港口贸易的兴起,为防海盗袭扰,明代建起了方圆仅0.48公里,后慢慢在城内形成了东门街、西门街、四牌楼街、振龙街和龙牙巷等多条石板路面的街道小巷,城外则形成了振东街、水巷口街、得胜沙街、义兴街等街道。随着贸易和海运的逐渐开辟后,海口被辟为国内外的贸易口岸。“帆樯之聚,森如立竹”,正是当年海口开埠后港口热闹景象的真实描述。

1920xx年,海口拆墙扩城,城区面积由原来所城内的不到1平方公里扩大了许多。第二年,拆城墙的石头被用来筑成长堤,这就是如今的长堤路。当时的政府扩建原来天妃庙前的庙前大街,并改名为中山路,长388米,原西门外顺城墙位置的街道被扩成今天的新华北路和新华南路。原所城内的南北大街被拓为博爱路,东西方向则被拓为新民东西路。“商贾络绎、烟火稠密“,城市马路的形成、沿海贸易业的繁荣、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使这一带成为海口的闹市区。

如今,以前卖米卖盐卖油的得胜沙路已建成海南第一条商业步行街,以卖煤油和火柴出名的中山路成为五金灯饰一条街;新华路、博爱路也都分别成了家电、小商品及纺织面料一条街。沿着五条街漫步踱溜,会感受到一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围,这些地方白色骑楼建筑虽然十分欧化,可墙面上细致雕刻全都是中国民间特色的吉祥图案,形成一座骑楼就是一副风景画,一条街就是一个文化景区。

骑楼作为一种外廊式的建筑艺术,是源远流长的,甚至可以追溯至2520xx年前的世界经典建筑古希腊的“帕忒侬神庙”、中国的孔庙和书院建筑。

由于海南独特的强晒多雨气候条件,早在1395年(明洪武年),在海口“外沙”一带(即现在的博爱路,得胜沙路)建造市场街时,已出现了能遮雨防晒的长廊式“排店屋”。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一股闯南洋风潮在海南刮开,在异乡打出一片天地后,出海闯南洋的海南人“叶落归根”,携带着毕生血汗钱回乡建屋,安老终生。祖辈们在带回了南洋思想的同时,海南也由此出现不少南洋风格的欧式骑楼建筑。那时,几座或十余座骑楼参差错落毗连一起,店屋前连廊连柱的长廊连接起整个街区,即可为往来的行人撑起一片遮挡烈日暴雨的天地,营造出相对凉爽的环境,又可成为商家谋业招徕顾客的开放交流场所。骑楼,成为了当时的商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地域特色。

海口最早的骑楼建于1849年,地点在四牌楼街又叫城内街,就是现在的博爱北街。据统计,海口的骑楼式建筑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骑楼式建筑200余座,主要集中于博爱路、中山路、新华北路、得胜沙、解放路等五条老街,其中中山路沿街两旁保留较为完整的骑楼式建筑最多,约39座。

这些骑楼建筑具有浓郁的欧亚混交化特征,建筑风格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既有浓厚的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风格,又有对西方建筑的模仿,还有南洋文化的建筑及装饰风格,并明显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文化的影响,骑楼的建筑风格多姿多彩,骑楼的窗楣、柱子、墙面造型、腰线、阳台、栏杆、雕饰等都体现了一种独特的风韵,尤其在外墙体上浮雕的花纹上有着精美的百鸟朝凤、双龙戏珠、海棠花、腊梅花等中国传统雕刻艺术。

至今这些建筑仍然发挥着海口市旧城老街的主要商业功能,形象地记录了海口市由无到有,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沿海大都市的历史,体现了海口城市区位与东南亚一体的热带地方特色。

骑楼老街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积淀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历史人文色彩丰富多样,历史上有十三个国家在这里开设了领事馆、教堂、邮局、银行、商会;中国共产党琼崖一大会址、中山纪念堂;西天庙、天后宫、武胜庙和冼太夫人庙,还有当时衣锦还乡的华侨富商为家乡建起的家族式连排骑楼,如邱氏祖屋、饶园等。

当年非常有名的海口最高楼——“五层楼”,如今在得胜沙路还可以看到。它是在上一世纪三十年代初,由时任越南西贡市汇理银行董事长的文昌籍乡亲吴乾椿,用从南洋运回来的石料、木材修建起来的。作为当时海口最大最豪华的旅馆,它一度是海口的标志性建筑,并经营过大剧院、放电影等。

得胜沙路。

旧时的得胜沙路是洋行、茶楼、旅馆、货栈、戏院的聚集地。在那个年代,相当之繁华。街上还有间冼太夫人纪念馆(俗称“冼夫人庙”),为纪念在南北朝时期对治理海南有卓越贡献、为安定团结统一开创大好局面的冼夫人而建。现在得胜沙逐渐形成了海南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

新华南路。

传统的裁缝店、各类平民服装鞋店、茶楼、小食店,一家家生意兴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格的“解放电影院”,仍以毛笔楷体写宣传板招揽顾客。

中山路。

中山路是五金灯饰一条街,骑楼与鳞次栉比的霓虹广告辉映,现在主要为温州人的商业街。

博爱路。

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xx多年前的古希腊,近代才流行于南欧及地中海一带,并传至东南亚。海口得胜沙路、文明东路、中山路、博爱路、解放路,两侧都是一幢幢始建于十九世纪末的南洋风格柱廊式骑楼。编号:011的“海口市骑楼街(区)”最早建于1849年,具有浓郁的欧亚混交化特征,至今还发挥着情感价值。许多马来西亚等地的老华侨们在每年回国祭祖的时候,总是要到海口的“南洋街”转转,给身边的孙子讲讲这里当年的故事。

然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南洋街上拥有历史记忆的骑楼在逐渐消失。中共海口市委宣传部、海口市文物局以及海口旅游投资控股集团公司正致力于“海口骑楼建筑保护和综合整治项目”,评选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进而申请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把海口的骑楼老街纳入到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中来。

海口导游词欢迎词篇七

屯溪老街历史悠久,它是由新安江、横江、率水三条河水汇流之地的一个水埠头发展起来的。今天屯溪老街所在位置,开始时只是一段尺形的“八家栈”,伴随着徽商的发展,屯溪老街不断趋向综合型的商业街,清朝康熙年间,老街已发展到“镇长四里”,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已俨然有“沪杭大商埠风”,其繁荣兴旺可见一斑。

老街从街东牌坊算起,向西绵亘1.5公里,路面全用浅赭色的大块条石铺砌而成,线条方正清晰,街宽度至7米,两侧店房鳞次栉比,多数为两层楼面的砖木结构,一色的徽派建筑风格。白色马头墙,小青瓦敷盖的双坡屋顶,山墙前后长出房檐,店房廊庭前伸开阔,门楼窗棂、梁檩椽柱雕花彩绘,再加黑漆鎏金的店招匾额,悬挂于门楣上的八角玲珑挂灯,飘拂着的犬牙形字号旗幡,无不透溢一股浓郁的古风神韵。因而,被誉为“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

老街店面一般不大,但内进较深,有一连二进或三四进的,用天井连接,采光、通气、排水都用内向构建手法,形成“前店后坊”、“前店后库”、“前店后户”的特殊结构,更为老街增添了“老滋老味”。老街有老字号店铺数十家,其中“同德仁”,是清同治二年开设的中药店,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历史。饮誉世界的“祁红”、“屯绿”,多集散于屯溪;“徽墨”、“歙砚”更是琳琅满目、“徽州四雕”(砖、木、石、竹)产品及徽派国画、版画、碑帖、金石、盆景、根雕随处可见。古老的徽州文化在老街上展现它那迷人的风采,堪称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艺术长廊。

老街的魅力倾倒了全国影视界。从北影《小花》摄制组“捷足先登”以后,全国几十家影视单位纷至沓来,连世界著名电影大师伊文思也从荷兰赶来“抢”镜采《风》。至今在老街拍摄的影视作品已逾百部。

导游词经典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

海口导游词欢迎词篇八

海南岛是世界上珍珠贝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的说法,海南的极品珍珠多出自三亚、陵水一带,一直享有“海南一宝”、“南珠之冠”的美誉。

珍珠文化源远流长,一直是我国世代不变,日久弥新的祟尚。珍珠是我国古代最有名的珍宝,是地位及财富的象征,特别是女性权威的代表,古代的“凤冠”就是以珍珠镶嵌而成,而作为闻名于世的美容养颜,延缓衰老的珍品亦有二千多年历史,被历代宫廷选为美容之尊。传说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皆以珍珠粉作为养颜秘方。据载,唐朝杨贵妃一直内服外用珍珠粉,以至皮肤保持常年娇嫩细腻,传为一代佳话。珍珠还是佛教的七宝之一,日本、菲律宾、法国还将珍珠视为国石。因此,晶莹洁白、圆润柔和、光彩夺目的珍珠,一直以来被人们视为富贵、安康、完美、纯洁的象征。

除了誉为“珠宝皇后”外,珍珠还被称为生命的宝石。因为珍珠是由结晶碳酸钙与特殊珍珠质组成,内含有18种蛋白质氨基酸和锗、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它们都是防癌和抗衰老物质。珍珠所发出的光谱对人体有理疗的作用,珍珠有直接与皮肤磨擦所放出的味质为人体所吸收。佩带珍珠对神经衰弱,心神不安者有镇惊作用,对甲状腺肿大和喉症等慢性病治疗具有明显的辅助作用。长期服用珍珠粉,能养颜嫩肤,令肌肤白皙透明;外敷则更为直接,可在短时间内营养肌肤,调整肤色,自然增白,让女性魅力无穷。

国际市场有“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的说法。这里所指的南珠就是中国南海一带出产的珍珠。

海南的海水清澈无污染,水温适宜,水里浮游生物和藻类含量极为丰富,适应各类贝类生长,是中国海水珍珠的主要产地之一。三亚鹿回头海域就是南海最南端的一部分,这里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水质清澈、年均气温28c,海水表面温度平均不低于20c,海水营养丰富,非常适合珍珠贝的生长发育,更有利于养殖出优质的珍珠。海南的珍珠养殖有着悠久的历史,养殖出的马氏贝珍珠、白蝶贝珍珠和黑珍珠具有颗粒大、形状圆、珠层厚、光泽强、品质高的特点,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养殖的珍珠无法比拟的。1985年,中国迄今最大的一颗海水养殖珍珠——直径15.5毫米、高19毫米的“海水珍珠王”就诞生在海南。

中国国家水产局,还有中国水产科学院,陆续在陵水和三亚成立珍珠养殖实验站,作为两个研究机关的基地。在珍珠养殖研究方面,海南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应用中国科学院国家级珍珠养殖技术,培育出优质的海水珍珠,曾先后完成了“大珠母贝游离有核珍珠和人工育苗研究”、“合浦珠母贝人工育苗与插核育珠的研究”、“两带分段育苗”、“珍珠养殖防风效果”等重大科研项目。在大型珍珠养殖研究方面,打破了日本对大珍珠养殖技术的垄断,先后养殖出中国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大型海水珍珠。海南省珍珠养殖产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海水珍珠的产量增加,质量提高,市场占有率也越来越高。

走进五彩缤纷的海南旅游购物市场,珍珠产品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特别是经过加工的珍珠更为消费者所喜爱。因此,海水珍珠装饰品有项链、耳坠、胸花、戒指等,俱工艺精细,晶莹华美,且档次齐全,种类不下上千,成为饰品王国的重要一员。珍珠粉、珍珠工艺品、珍珠字画等一大批珍珠加工产品也相继问世,使珍珠的美容、药用价值得到了有效地利用,也为海南珍珠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