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观黄河有感(汇总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9 18:35:14 页码:13
观黄河有感(汇总8篇)
2023-11-29 18:35:14    小编:笔砚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观黄河有感篇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养育了中华民族的儿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屏障,保卫了中华民族的儿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臂膀,激励了中华民族的儿女,这是光未然先生发出的感叹,也是我们中华儿女发出的感叹,首先一段惊艳的朗诵词,触人心弦,告诉我们黄河的伟大与坚强,紧接着步入正题:

黄河的气势。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黄河蜿蜒盘绕,像极了龙的姿态,中华民族的儿女啊,就是那龙的传人一代一代继承与传流,黄河的英雄气概与气势如虹,黄河滚滚,奔向东南翻滚的黄河犹如那怒吼雄狮,正在展现它那宏伟的气魄,这种气魄正带领着中华民族一步一步的走向成功,胜利解放的道路。

黄河的精神。

歌词中写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屏障与臂膀,形象写出了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它养育了我们,保护了我们,同时也在激励着我们顽强斗争,不畏艰难,黄河颂不仅是歌颂黄河的伟大坚强与气势磅礴,更是在告诉中华民族的儿女,一定要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

学习了这一篇课文,我从中有了不少的感馈,黄河无私养育我们,换来的却是什么?工业厂排放的`污水疯狂的残害它,黄河奋力保护我们换来的却是什么?垃圾废品的"尸体""血流成河",黄河不断激励我们换来的却是什么?任人践踏。在此,我要向广大的人民群众呼告,黄河是我家,大家爱护它,以前她养我们,护我们,戒我们。现在他老了,是中华民族儿女来孝敬他的时候了,让我们一起去爱她,护她,敬她吧!

观黄河有感篇二

初一学生爱朗读,表演欲望也很强烈,但他们对诗歌朗读技巧掌握不好。所以教师要借助多媒体,通过对语音、声色、节奏、语速、重音的把握使诗歌内容立体化、形象化。引导学生准确安排好停顿,处理好重音,调控好速度,把握好情感,美读诗歌。通过美读使学生在声音中陶醉,在真情中陶醉。初一的学生还喜欢模仿,在这里我要防止学生只停留在朗读的表层,(只是模仿老师或录音的朗诵)所以我在对学生朗读技巧进行指导的同时还要与学生一起边读边品析、揣摩语言,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情感,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初一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爱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品析诗歌语言是让他们交流阅读体会的好方法。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值得品味的东西很多,学生也只有在斟酌词句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学生都有朴素的爱国之情,但这份情感可能藏于他们的心灵深处,我将借助于多媒体手段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爱国之情。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依据新课标、单元提示要求及特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作品主体部分结构与内容。学会品析诗歌语言,为今后赏析文学作品打下基础。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把握诗歌节奏有情感反复朗读诗歌(重点是歌词部分)。通过合作探究方法品析诗歌语言,了解作品结构,把握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欣赏“黄河”这一英雄形象的同时,感受到中化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体会诗歌蕴含的爱国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诗歌语言高度凝炼,只有多读才能准确把握诗歌情感。诗歌教学也不能只重情感体验而忽视了语言的揣摩品味。如果这样便脱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基于以上情况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诗歌朗读技巧,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难点为“品析诗歌语言,体会诗歌蕴含的爱国之情。”

观黄河有感篇三

看着无华的文字,简短的故事,听那稚嫩的嗓音,对于亲情的震撼却在心里流淌,不觉眼眶湿润,却勾起了嘴角。

“她温柔地抚摸着捡来的蛋,就像对待自己的宝宝一样。“早早地,健康地,快点出生吧。”慈母龙妈妈每天这么说着,把两个蛋小心地拥在怀里。过了几天……”我未出生之时,在时刻忍痛的母亲的大肚子里拳打脚踢,让她一次又一次地去医院里提心吊胆检查。母亲却用最温柔的声音祈祷我的到来,柔美的话语为我道早安。这时的爱是耐心的忍耐,是温柔的期待。

“曾经,我轻吻着你的每根小指头。”我刚出生之时,父母总被我半夜的哭闹惊醒,为双臂间的我一夜不眠;爸爸买来最好的尿布和奶粉,妈妈时时刻刻地守在我们身边。那时的我们没有感谢的话语来慰劳他们,没有感恩的行动为他们分担劳累,甚至打倒牛奶,在换尿布的时候对着母亲拳打脚踢。这时候的爱,不是最无私的,却是最能体现父爱母爱之无私的时候。

“初见新奇,眼中满是光彩。”我上学了,开启人生的第一段旅程。这时候我会说“爸爸妈妈真厉害,他们什么都知道,还会保护我,为我把所有东西都准备好,我什么都不用怕了。”那是,父母用肩膀和头夹着手机通话谈工作,一边听着我背古诗;下班疲惫不已,声情并茂地为我讲算数。学习时,他们为我调好座椅台灯的位置,一边守着我写作业一边为我叠校服收书包;玩耍时,他们拿着毛巾水杯在一旁等,喊着小心跑慢点或者注意不要摔倒了。这时候的爱,是一把保护伞,是无微不至的照顾。

“现在你是我的大宝贝。”我进入青春期了,也渐渐长大懂些事了,爸爸妈妈认为我要学会独立生活,不能一直依靠他们,却又害怕我走弯路,让自己吃苦,所以不敢放手,像不知如何选择的孩子,犹豫地徘徊,不露声色地关心关注,暗暗引导,愈加细致地陪伴。这是的爱是茫茫大海中默默陪伴船只的,明亮的灯塔。

亲情有很多样子,爱有很多方式。随着我长大,它还会变化。以后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有一天,我会倚在门边,望着你向我挥手道别,消失在我眼前。有一天,你会望着我们的家,诧异记忆中它的巨大,和此刻看起来的渺小。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坚强的双臂也有着一个小小负担。有一天,很久很久以后的一天,你的头发也会在太阳底下闪着银光。当那天到来的时候,亲爱的,你会想念我。”

观黄河有感篇四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流淌在神州大地上的黄河,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作者光未然借黄河来指出中华儿女前进的方向,激发了中华人民的爱国情怀。

黄河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她不仅仅是一条大河,更是一条“圣河”。《汉书沟洫志》曰:“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黄河为宗。”从高空俯瞰,她非常像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龙。“黄河浩荡贯长虹,浪泻涛奔气势雄。”黄河之水一路汹涌奔腾,锐不可当。但人们歌颂黄河,并不是因为她酷似神龙,也不是因为她声势浩大,而是因为她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精神。

黄河一泻万丈,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出发,经过了九个省、自治区。这样漫长的行程,也会有许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和险阻。可她依旧勇往直前,毫无退缩之心。她气势磅礴的外表下,也藏着一颗坚定的心和顽强的意志力,才冲垮了一道又一道挫折,一个又一个困难。不服输,不胆怯,才有了“石障山屏难阻挡,千回百转总流东”。

近些年来,国家大力弘扬黄河精神。当前,人们把“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十字作为黄河精神。我觉得光有这几点还不够,还要有决心与毅力。九曲黄河弯弯绕绕,千辛万苦汇入渤海,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还不是坚定的决心?而又是什么支撑着她劳累的身躯勇往直前?还不是顽强的毅力?一个人有没有修养和内涵,就看他有没有这几点!

哦!黄河,我的母亲,我为有你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您身上的特质是我终生学习受用的财富。

观黄河有感篇五

黄河,以一种英雄的气概,横扫在中华大地之上。“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伟大的精神,英雄的气魄,豪爽地荡漾,激情地澎湃,就是你!--黄河!

上下五千年,多多少少的英雄故事,在你的身旁出现,历史在你的身边左右纵扫!你哺育了多少英雄儿女,华夏民族被你的气魄所感化!伟大而又坚强,伟大而又坚强!

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没有黄河,拿下来的华夏?华夏民族以为有你的存在而感到自豪!保卫自己的领土,你有功;成立王朝,你有功;孕育子孙,你有功!你是人们精神构成的屏障!你的存在,预示着我们的未来!

多少年,你历尽多少个春夏秋冬的风风雨雨,而你,坚强地度过了历史的混乱之中!

黄河啊,因为有你!我们骄傲!黄河颂读后感400字。

观黄河有感篇六

在“风华杯”赛课期间,我听了颜小沈臻老师的课。这节课给我的启示很多,其中有三个方面的亮点值得我推敲、学习与借鉴:一是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二是充实有序的课堂容量;三是真实平实的课堂状态。

一、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主要看老师能否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不断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沈老师的这节课,运用了较为灵活的教法,突出了字、词这项教学重点。

在课的开始阶段,为了让孩子理解黄河为什么是一条让人胆战心惊的河?他重点理解词语“胆战心惊”。

师:“这个词与两个人体器官有关,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随后,他再次引导孩子理解,“看到黄河,人们的胆和心会怎么样?”

生:“人的胆会颤抖,心会发慌……”

师:“这种害怕的状态就是胆战心惊的意思!”

随后,他又说:“黄河是一条胆战心惊的河。”让孩子找出这句话的毛病。在这一环节中,沈老师不仅运用语素分析法理解了词语,还让孩子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会运用,对词语的教学不只是停留在浅层的理解上。

在生字教学上,他也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采取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如在板书“惊涛骇浪”这个词语时,他有意把“骇”这个字写错,然后,好像无意似的问孩子“我写得怎么样?”聪明的孩子们立刻发现了问题,这样地处理,加深了孩子的印象,可以有效地避免再次发生写错的现象。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他还运用类似的方法教学了“筏”。除此,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沈老师以简练精当的语言引导孩子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印象深刻的片段是,在指导朗读第3节时,为了突出羊皮筏子上的人多,作者特别惊讶的感情,师问:“六个人多吗?作者为何要一个一个数?”学生们听了老师的问题,立刻知道了该用怎样的语速读。随后,师再点拨,惊讶的语气也读出来了。在这样的细节处理过程中,可见沈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

二、充实有序的教学容量。

一堂好课,还应该是一堂有效率的课。一是对面上来说,对全班多少学生有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没有效率的课就不算好课。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沈老师的课算是一节好课。因为用的是我班的学生,于是,我特别注意统计了孩子发言的范围和频率。一节课下来,全班共22人回答了问题,占全班人数的78%,最多一人回答了9次问题,最少一次,覆盖面广。不仅如此,回答问题的正确率达到90%以上。只要是沈老师地提问,孩子们总能积极思考,踊跃参与。可见,教师已将孩子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

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对老师的教学容量又是一个考验。由于教师对教材地分析和处理非常到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因此,课堂容量是充实的。在这节课,教师紧紧围绕中心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展开教学。无论是理解重点词语“胆战心惊”、“惊涛骇浪”、“如履平地”,还是指导朗读描写羊皮筏子的语句,教师始终不脱离重点内容。让孩子在文字所渲染的情景中,体会中心句的意思。一节课安排的疏密有致,内容充实!

三、真实平实的课堂状态。

一堂好课还应该是常态下的课。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学习到许多知识,要淡化公开课的痕迹,做到心中只有学生。沈老师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的课堂。由于是借班上课,在此之前,他并不了解孩子的情况,如何在课堂上和孩子配合,就要教师花心思。于是,在上课之前,他用一个小游戏拉近了和孩子的距离,让孩子迅速感受到他的幽默,同时提出他的要求:上课要认真听,这样才能学到知识。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他用生动形象,循循善诱的语言引导孩子来理解课文,在他风趣幽默,直白浅显的提问中,孩子的思维也被他抽丝剥茧,豁然开朗。特别是在理解“艄公凭什么成为黄河的主人?”这个问题时,师:“艄公在什么上面如履平地?他凭借什么如履平地?”随后,教师又问:“有了勇敢他就怎么样?”(不怕)“有了智慧他就怎么样?”(观察水的变化),“有了机敏他又怎么样?”(灵活掌舵)。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教师将难点划分为三个层次,让孩子充分理解了文章的重点。

以上是沈老师的课给我的一些感悟和启示。

观黄河有感篇七

数千年至数万年前的黄河流域气候温暖、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带自然环境更好,可于今日的江淮流域媲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然而,在近20间,黄河的变化让人大吃一惊。在这期间,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成为了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我国的'科技越来越发达,人口大量增加,所需要的食物越来越多,人们无限制的开垦荒地、砍伐树木,地上绿色的植被受到严重破坏,使大地失去了天然的保护层,水土就会大量流失,土壤的肥力就越来越下降。人多、吃得多,就要种得多,越减产越开垦荒地,开垦过多就造成水土流失现象。看,全部是人为原因。从“摇篮”到“祸河”,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

为了小鱼能有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为了小鸟能够安定一个家,为了我们能够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携起手来,制止破坏,保护环境吧!让明天的世界变成一个空气清新、充满欢歌笑语与春意的美好人类家园。

河北张家口蔚县蔚州镇前进路第三完全小学四年级:金珊。

观黄河有感篇八

刚讲完第一自然段:“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我不由地想起一首歌《黄河颂》:“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我想起这首歌,在此时唱给同学们听,能有助于学生理解这篇课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形象地感知黄河的磅礴气势,将同学们带入黄河的情境之中,从而更好地进入文本。

于是,我面对全班学生唱起了《黄河颂》。歌刚唱完,我发现同学们眼睛折射出的是热情洋溢、圆睁发亮、带着笑颜的眼神……那一刻,教室里出奇的安静,歌已唱完。但同学们分明沉浸在那歌声的旋律里。那眼神也分明告诉我,同学们情感掀起了波澜,颗颗童心被这首一曲《黄河颂》心情激荡,发自肺腑的声音荡气回肠:

——像突然感受到一股强磁力似的,我的眼光被河心以什么东西吸引住了。

——那是什么,正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

——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

——我不禁提心吊胆,而那艄公却很沉着。

——他专心致志的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

——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那客人的神情,就像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

——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更值得敬仰和赞颂。

——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此时的我,也被这首歌点燃了激情。随着课文内容的层层深入,引领学生凭借作者——散文家袁鹰——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展开想象,脑海里呈现一幅羊皮筏子在汹涌的激流里上下颠簸,破浪前进的惊心动魄的生动画面。

……。

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激情感染激情,一个教育者的真诚的心情会在学生身上激起同样的心情。”

的确,一个人需要激情,一个教师尤其需要激情。

是的,学生需要教师点燃激情,激发激情。这种激情和力量不是来自别处,而是来自教师自身永不被磨损的活力,来自对职业的忠诚,来自对教育事业执着的追求。

诗人泰戈尔有句名言:“教育的目的应是向人们传送生命的气息。”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世上最宝贵的是人的生命,还有什么比传送与生命有关的东西更有价值的呢?一个能够向对方传送“生命的气息”的人,首先他自身应该是一个富有生命活力的人。我想:一个教师,首先是一个有激情的教师;其次,每一节自始自终举手投足都散发活力的教师。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希望自己永远是一名有激情的教师。然而对于我——一位教学日子为时不多的我来说,要想守护这份激情,并非易事。我无时不担心自己的激情被岁月磨蚀。但无论怎样,我应尽心守护那份激情,在学生的心田里种上庄稼,看着他们一点一点地绽出绿色。

这就是我的追求,每天,每节课的追求:每天,每节课将微笑传递给那一颗颗躁动的、渴望的心灵。学生同样以微笑接纳我这年过半百的老师,仿佛走进一处色彩斑澜的花园。他们在敞开心扉,一条条手臂迫不及待地举起:“老师,老师,我来说!”“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说法!”……这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使水与乳的交融。这不单单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一场生命的对话,我希望自己在离开讲台的那一天,我的学生对我说:老师,您虽然老了,但您是一位有激情的老师!

转载自梅岭小学博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