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狼教案设计第二课时(汇总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1 03:46:10 页码:12
最新狼教案设计第二课时(汇总8篇)
2023-12-01 03:46:10    小编:纸韵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狼教案设计第二课时篇一

地球作为太阳系的行星,最大的特点是有水存在,水在地球上以固、液、气三态转换,不断地进行循环更替,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水是人类生存和生产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地球上的水有二大特征:从动态看,水不断循环运动形成统一的连续的水圈;从数量上看,是相对平衡的。水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根据含盐量分类,可分成咸水和淡水。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节约用水、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是人类必须注意的问题。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水的分类、水的循环、水与人类的关系及节约用水等四方面的内容。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本节内容与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平时所见所闻,进行启发性教学。

2、充分利用教学挂图、投影片和教学录像进行直观性教学,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树立三维空间,通过读图,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

2.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

(二)情感目标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探索自然的奥秘,热爱科学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水的分类。

2.教学难点:地球上的水循环。

三、教学准备

1.准备演示实验:液态水-气态水-液态水。

2.水循环示意挂图或投影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播放“水循环”的教学录像。

四、教学过程

地球上约有四分之三的面积覆盖着水,地球有“水的行星”之称。水是自然界中极其重要的物质,一切生命都离不开水。教师提出问题:地球上的水体都分布在哪里?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大气中的`水蒸气、海洋中的海水、陆地上的江河湖泊水、地下水,还有海洋和陆地上的冰川等通称为地球上的水。然后引入新课内容:

(一)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

1.水的三态:

地球上的水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呈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分布于海洋、陆地及大气之中,(固态水如冰、液态水如河湖水、海水,气态水如水蒸气等)这是根据水的状态来划分的。

2.水的分类:

(1)根据水中的含盐量的多少,可将水分为咸水(如海洋水、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和淡水(如江河湖泊的淡水、地下淡水及冰川)。

(2)根据水在地球上的积聚情况来划分,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三种。

1)海洋水:储量巨大,占全球水总量的96.53%;海水的平均盐度为35‰,不能直接饮用,海水蒸发时盐分不能蒸发,可获取淡水。海洋上的空气中常有微小的盐粒。海洋生物有排除多余盐分的作用。

3)大气水:是指大气中所含的水蒸气,以及所组成的云、雾的小水滴和小冰晶等。大气水所占的比例极少(只占总量的0.001%),但在水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二)地球上的水循环

出示“水循环”的示意图或投影片和录像,让学生观看,教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天上的雨水是从哪里来的?水蒸气是从哪里来?陆地水不断流向海洋后又是如何得到补充的?让学生阅读课文,展开讨论,然后教师归纳,在归纳总结过程中教师可以画板图示意,边画边分析水循环过程。

1.水循环:是指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之间的互相转换和运动,通过不断蒸发、蒸腾、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循环过程。地球上的水循环有三种形式:

(1)海洋与陆地之间;(2)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3)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1)海陆间循环:从海洋上蒸发的水蒸气,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在一定的大气条件下,遇冷凝结,形成雨雪降落地面。降落地面的水,其中一部分重新蒸发,返回空中,一部分渗入地下,以地下水的形式补给江河或直接流入海洋,一部分汇入江河,注入海洋。这种海陆间的水分交换过程叫海陆间循环。(也叫大循环)

2)海上内循环:从海洋蒸发的水汽,上升至高空遇冷凝结,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海洋中,这一过程,只在海洋与海洋上空范围内进行。(也叫小循环)

3)陆地内循环:从陆地上蒸发的水汽,在陆地上空成云致雨(雪),然后再降落到地面,这种局部的水循环,称为内陆水循环。(也叫小循环)

2.通过水循环运动,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滋润着土地,哺育着生命。

教师小结:

1.地球上水的分布有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三种,呈液态、气态和固态三种形态分布;

2.根据水中的含盐量的多少,可将水分为淡水和咸水;

3.水循环的四个环节是:海洋水蒸发大气水输送降水径流入海等。

五、板书设计

液态水:江河湖海水

1.水的状态气态水:水蒸气

固态水:冰川

咸水:海洋水内陆湖泊

2.水的成分咸水与地下咸水

(一)海洋水、陆淡水:江河湖泊淡水、地水和大气水地下淡水及冰川

海洋水:(储量巨大,平均盐度为35‰

3.水的分布陆地水:江河湖泊水、冰川及地下水

大气水:水蒸气在水循环中作用很大

1.海洋与陆地之间循环

(二)地球上的水循环2.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循环

3.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循环

水汽输送

水汽水汽

(三)水循环的四个环节:蒸发凝结、降水

海洋陆地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地球上水的状态有:()

(a)液态和固态(b)气态和固态

(c)液态、固态和气态(d)液态和气态

(2)关于陆地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陆地水都是淡水

(b)冰川和地下水不属于陆地水

(c)地下水是河水

(d)陆地水通过水循环运动才能不断得到补充

(3)有关海洋水的正确叙述是;()

(a)海洋水是地球上储量最多的水体

(b)海洋水可以直接饮用

(c)海洋水的含盐量在35%左右

(d)海洋水占地球上水体储量的71%

(4)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的划分依据是:()

(a)水的物理性质(b)水的化学性质

(c)水的空间分布(d)水汽含量多少

(5)世界海洋水的平均盐度值为()

(a)32‰(b)35‰(c)30‰(d)41‰

2.课后作业

(6)阅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

狼教案设计第二课时篇二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教育他们从小苦练基本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明白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解题,介绍梅兰芳生平。

3、学习词语:学艺。

二、初读课文。

1、自由练读课文。

2、要求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词,找出难读的句子。

3、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1)出示小黑板。

(2)指名认读词语。

(3)抽读生字卡片。

4、试读课文。

5、指名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6、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7、教师范读。

8、填空,出示小黑板。

这篇课文讲的时梅兰芳小时候拜师,苦练(),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的故事。

三、作业:

1、练读生字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名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说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3)不是唱戏的料子是什么意思?

(4)师傅为什么说梅兰芳不是唱戏的料子?

(板书:不是料子)。

2、细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3)理解:世界闻名、大师。

(4)学过第一段和第三段,你有什么想法?

3、细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初步理解句意。

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3)进一步理解句意。

在什么情况下,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这说明什么?

梅兰芳是怎么做的?

梅兰芳为什么看空中的鸽子?看水底游动的鱼?

紧盯、注视是什么意思?这里可以换成看吗?

常常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

梅兰芳的眼睛渐渐灵活起来,好像会说话,这说明了什么?

4、再读第三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说说文中那个词语概括了第三段的意思。

(3)指导朗读。

(4)勤学苦练、终于、世界闻名要重读。

三、指导背诵。

1、齐读课文。

2、看板书逐段背诵。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2、指名逐段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指导书写。

1、教学或。

出示或,认读。教学戈,戈字旁。

指导书写、学生描红。

2、出示兰、者、注。

要求学生用熟字记忆生字。

3、出示:底、脸、神。

学生自由练习书写。

教师范写、指导学生描红。

4、指导书写。

或、者、兰:要居中写,结构要匀称。练、注、神:左窄右宽。紧:上中下三部分要写紧凑。

5、学生进行描红。

狼教案设计第二课时篇三

蒙书诵读。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教学重难点: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第1课《声律启蒙》。

(一)教学内容: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夹岸晓烟杨柳绿,满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教学过程:

一、简介《声律启蒙》。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第2页。

六、拓展活动:第2页。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声律启蒙》一剩余部分,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声律启蒙》。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第2课《声律启蒙》。

(二)一、教学内容: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霜菊瘦,雨梅肥,客路对渔矶。晚霞舒锦绣,朝露缀珠玑。夏暑客思欹石枕,秋寒妇念寄边衣。春水才深,青草岸边渔父去;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第4页。

六、拓展活动:第4页。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声律启蒙》二剩余部分,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声律启蒙》。

枕,秋寒妇念寄边衣。春水才深,青草岸边渔父去;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

教学反思:

通过下列方式巩固效果较好,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声律启蒙》二剩余部分,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3课《声律启蒙》。

(三)一、教学内容:优对劣,凸对凹,翠竹对黄花。松杉对杞梓,菽麦对桑麻。山不断,水无涯,煮酒对烹茶。鱼游池面水,鹭立崖头沙。百亩风翻陶令秫,一畦雨熟邵平瓜。闲捧竹根,饮李白一壶之酒;偶擎桐叶,啜卢同七碗之茶。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第6页。

六、拓展活动:第6页。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声律启蒙》三剩余部分,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声律启蒙》。

(三)优对劣,凸对凹,翠竹对黄花。松杉对杞梓,菽麦对桑麻。山不断,水无涯,煮酒对烹茶。鱼游池面水,鹭立崖头沙。百亩风翻陶令秫,一畦雨熟邵平瓜。闲捧竹根,饮李白一壶之酒;偶擎桐叶,啜卢同七碗之茶。

教学反思: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少数学生存在朗读障碍。

第4课《笠翁对韵》。

一、开场白。

是下雨天穿的蓑衣。“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讲解第一段。

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苍穹下响高舂青春。

2、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一东、二冬。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一东、二冬。

2、收集对联。板书设计:

《笠翁对韵》。

教学反思: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效果较好。

第二单元。

诗词诵读。

(一)教案。

指导思想:以传统文化来熏陶学生,以古典之美来陶冶学生,通过古诗诵读领会古人的远大志向与抱负。

第5课。

登金陵凤凰台。

教学目的。

1、诵读古诗词,领悟诗人的情感与感受。

2、体会诗人的远大志向与抱负。

3、了解李白的生平,明了古诗的写作背景。教学重难点:

1、诵读古诗词,领悟诗人的情感与感受。

2、体会诗人的远大志向与抱负。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登金陵凤凰台》原文。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介绍《登金陵凤凰台》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活动广角。

1、背诵《登金陵凤凰台》这首诗。

2、说一说你对《登金陵凤凰台》了解多少。

五、成长阶梯。

谈谈你的收获?同桌交流。板书设计:

登金陵凤凰台。

教学反思:

古诗的写作背景,有些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

第6课。

古诗两首。

(一)汴河怀古、(二)题乌江亭教学目的:

1、诵读古诗词,明了古诗的写作背景。

2、走进古诗,了解古代帝王,并能正确地对隋炀帝及项羽作出正确的评价。

3、学会客观的评价人或事物。教学重难点:

走进古诗,了解古代帝王,并能正确地对隋炀帝及项羽作出正确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汴河怀古》、《题乌江亭》原文。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介绍《汴河怀古》、《题乌江亭》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活动广角。

1、背诵《汴河怀古》、《题乌江亭》这两首诗。

2、说一说你对《汴河怀古》、《题乌江亭》了解多少。

五、成长阶梯。

读了这个故事,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吧?请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一)汴河怀古、(二)题乌江亭教学反思:

走进古诗,了解古代帝王,并能正确地对隋炀帝及项羽作出正确的评价。多数学生兴趣较浓。

第7课诗词两首。

《西塞山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

2、注意诗中的用词。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教学重难点:

1、注意诗中的用词。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教学过程:

一、读《西塞山怀古》原文。

二、刘禹锡简介:

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刘禹锡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

后来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三、出示译文。

四、范读----学生齐读---自己读---背诵。

五、活动广角。

谈谈你对《西塞山怀古》的理解。

六、成长阶梯谈谈你的收获。板书设计:

《西塞山怀古》。

教学反思:

“范读----学生齐读---自己读---背诵”的模式,在教学中效果较好。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中国古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欣赏诗歌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赏析生动的词语。教学重难点:

欣赏诗歌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赏析生动的词语。教学过程:

一、读原文。

二、简介。

1、简介作者:张养浩(1296-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清逸而豪放。

2、简介潼关:

潼关在商代时隶属定国,称桃林;周代时为畿内地,隶虢国,称渭。

;春秋隶晋,称桃林塞;战国时隶魏。秦惠文王六年(公元前332年),设宁秦县,潼关为宁秦县辖地;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设船司空衙门,专管黄河、渭河的水运事项及船库工作。之后就以官名设县,称船司空县,新莽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船司空县,为船利县,东汉时又复名船司空县,属华阴。新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属华州华山郡的定城县,西魏时撤定城县,改属敷西县,直到北周。

元691年),分仙掌为东部潼津县,隶虢州。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撤潼津县,并入仙掌县。公元706年复名华阴县。

到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时,设潼关为守御千户所,隶陕西都司,明洪武九年,设潼关卫。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撤潼关卫;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改潼关县为潼关厅,民国二个(1913年)废厅,复潼关县至今。

三、出示译文。

四、活动广角谈谈你对本诗的理解。

五、成长驿站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板书设计:

《山坡羊•潼关怀古》。

狼教案设计第二课时篇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抽背课文第三至六段。

齐背全文。

二、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段:交代写作背景与缘由。

第二段:写洞庭湖全景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第三、四段:写迁客骚人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

第五段:点明题旨。

三、问题研讨:

1、默读思考:

a、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说明了什么问题?

b、作者在这里没有对岳阳楼详加描绘,原因是什么?

c、课文第三四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

d、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f、“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g、本文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2、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

a、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不以己悲”,仍奋发有为,有阔大的胸襟,和一般的迁客不同。

b、第一。作者明言“前人之述备矣”,因此不必再去重复;第二,从全文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岳阳楼的建造经过和它的构造及景物,而在于借景抒情引发自己的观点。

c、第三段描绘了洞庭湖一幅阴冷的画面,第四段描绘了洞庭湖一幅晴朗的画面。

d、“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分手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说明了“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景转入议论,突出主旨。

e、“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迁客骚人”的不同感触,即“悲与喜的两种不同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的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f、表达了作者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类古仁人的向往与敬慕之情。

g、文章开头叙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不到一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已含不以己悲之意。说明他不同于一般的迁乏味,为写下文的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做铺垫。

三、品味优美语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或好的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示例:

“衔远山,吞长江“一句中”衔、吞二字形象地写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壮阔气象,把静止的景物写洗了,人格化了。

第三段文字运用四字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极力描绘出一幅阴冷的画面,读后给人一种天昏地暗,阴风惨惨的感觉。

2、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明确:本文骈句散句的运用,令文章的内容而变化。

四、拓展延伸:

抄写学习范仲淹的《渔家傲》《苏幕遮》《江上渔者》。

比较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异同。

学习岳阳楼长联:体味其妙处。

五、作业:

完成语文作业本本课全部作业。

准备默写课文。

狼教案设计第二课时篇五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知道春天来了,感受春天的美。

2.从花、草、树中找出春天来到时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和发现,

活动准备:

1.家长带幼儿到公园、野外游玩时,注意引导幼儿观察春天的景色。

2.选择合适的室外场所或公园。

活动重点、难点:

找出春天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和发现。

审美元素:

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花儿开了,小草绿了,蝴蝶姑娘飞来了,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通过寻找春天的特征,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回忆冬天树木的样子。

师:冬天时,树木是什么样子?(光秃秃的)。

师:春天到了,本来光秃秃的树枝上会有什么变化呢?

2.带领幼儿在幼儿园里寻找,观察小芽,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1)师:我们一起去看看树木有什么变化?

教师带领幼儿边走边观察园内树枝上的变化,帮助幼儿寻找树上的”小芽"。

3.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自由表达对春天的变化。

师:除了小树长出了绿色的小芽,你还在哪里找到了春天呢?

引导幼儿说出长出了小青草,迎春花开了,蝴蝶姑娘飞来了。

4.教师小结: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树上长出了绿色的小芽,地上长出了小青草,蝴蝶、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春天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5.幼儿欣赏歌曲《春天》。

活动反思:

本活动重点是了解春天的基本特征,学说“我找到春天了,春天有…,有…,还有…。”整个活动都能紧紧围绕这个重点有序的开展。从教具准备上来看,制作的课件图片鲜艳,形像生动,能突出重点,能较好的为教学服务。从环节上来看:在第一个环节中,“在什么时候,小熊蜜蜜会从冬眠中醒过来呢?”小朋友有点茫然,回答不出,可能这个问题对于小班来说比较难,故事里讲述的也不是很问题很接近的。当时我也做了及时调整为“小熊蜜蜜会从冬眠中醒过来,它说什么来了?”孩子们就回答出来了师教案.!我在提问的适宜性这一点把握的不够好,问题的难度要适宜,提出的问题要使幼儿能够接受,在幼儿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去提问。其它的提问在难与易的层次把握较恰当,在设计时也考虑到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步步拓展,从启发、激励幼儿的思维出发,引导幼儿在定势范围内连续思维。第二个环节中,前半段个别孩子交流时,孩子们能紧紧围绕老师的重点去说“我找到春天了,春天有…,有…,还有…。”后半段请小朋友互相边看照片边说说自己找到的春天时,孩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照片上,忽略了自己的任务。在这点可以调整一下幼儿拍摄的照片,可以给它剪裁一下,突出找到的春天。在前期准备时,请家长和小朋友找春天时讲清楚拍摄要求和重点。

最后一个环节是听听春天的歌曲,flash比较美,孩子们能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从目标达成度来看:我觉制定的目标与我班幼儿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是一致的,不会过易也不会过难,而且较具体,易于衡量,可落实,其次这个目标是非常和谐的。幼儿在实际活动过程中,达成的目标与原定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这节课的目标达成度是比较好的。

狼教案设计第二课时篇六

一、教学要求:

1、认识“坏、扎”等生字,会写“坏、松”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学习课文,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学会交友。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具:字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折纸船和放风筝吗?它们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却引发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0课《纸船和风筝》。(板题)。

二、读课题,初读课文,划出难读的句子。

三、读带有本课生字的四个句子。

1、小组交流读。

2、指名读。

四、识记生字(我会读)。

1、显示生字。

2、说说识字的好办法。

3、摆字卡读。

五、做识字游戏。

1、抛魔方,读字,举字卡。

2、摘苹果。

六、我的发现:扎、抓。

七、我会写(范写扎、抓),学生练写。

八、我能读好(“乐坏了”的两段话)。

1、读第一句话,看小熊的表情,师画简笔画板书,并贴图。

2、看松鼠的表情(乐坏了),师画简笔画板书,并贴图。

3、生齐读第二段,学生齐读这两段(体会“乐坏了”)。

九、师:是啊,这纸船和风筝为他俩带来了多少快乐呀,让他们成了好朋友,等他们沉浸在这幸福和快乐之中的时候,这快乐却没有了。(音乐响,师范读7-11自然段)。

1、学生读7-11段,边读边体会。

2、读“漂流”、“漂荡”这两个词,指名贴在黑板上,说说为什么这么贴(达到理解词语的.意思)。

3、读.课件上显示的“漂荡的风筝”、“漂流的纸船”,读“山顶上再也……”取“纸船”与“风筝”,引导体会感悟。

4、指读自己喜欢的段。

5、你能想象出松鼠每放一只纸船在心里会为小熊说些什么?(指名说)。

20《纸船和风筝》第一课时由本站会员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狼教案设计第二课时篇七

1.学会朗读文言文。

2.理解句义文义并积累文言词汇。

2.教育学生立志明白事在人为的道理。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预习指导:。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逮怠迄屏鄙恃钵。

2.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要求就学生求学是否有难易之分这个观点发表意见,结合课前三分钟,创设情境,为导入新课作准备。

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教师就刚才学生的意见(不管是正面意见还是反面意见)不作质评,要求学生读《为学》这篇课文从中找答案。(板书)。

三、朗读训练。

1.朗读指导:

破句;二是“推究文理的读法”,旨以读出词语、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恰当的表达文脉的贯通和层次,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三是“品味意境的读法”,旨在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要求读得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这三种是诵读的三个层次、三种境界。朗读课文要循序渐进,力求达到第三种境界。

2.教师范读,学生自已尝试读一次。(要求优生以高要求读)。

四、疏通课文一二段:

1.要求学生对课文字、词、句质疑提问,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解答。

2.请一较好的翻译,由学生评价翻译质量并纠错。

3.让一较差的翻译。

备用难字:

之:指天下事,可不译。人之为学的“之”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学之的'“之”指学问,可不译。昏:愚笨。旦旦而学之:而,表修饰,相当于“地”。久而不怠焉:而,表顺接,可不泽。怠;松懈。焉:语气词。迄乎成:乎,于,到。而亦不知:而,表顺接,可不泽。屏弃而不用:而,表并列,并且。无以异:没有什么不同。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4.背诵指导:

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背诵的方法来背诵的方法来背诵一二段:

先自由朗读一次,再集体朗读一次,看着黑板上的关键词语集体试背一次,自由试背一次,再找几个优生背。

5.课堂讨论:

由一二段的内容尤其是第二段的内容你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举手发言,

狼教案设计第二课时篇八

3.朗读上堂课讲过的三字经内容(读三遍:老师领读,学生领读,同学齐读),再此基础上给他们几分钟背诵,然后分成两组,进行背诵比赛。

4.导入新内容。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义之,国乃改。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于金,皆称帝。

a熟读这段内容三遍,以便帮助同学读准字音,理清词句。(利用时间数轴的形式演示朝代的更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