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挪威森林读后感(通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2 00:27:07 页码:12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挪威森林读后感(通用20篇)
2023-12-02 00:27:07    小编:HT书生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一

几年前拿到这本作为生日礼物的书,怀着对送书者轻描淡写描述的“小清新”的好奇翻开扉页——轻快而不失格调的文笔,令人感同身受的心情,情与欲、生与死的隐晦阐述,读来甚是感慨。

每每读起这本书,1969年日本繁华而冷漠的都市,盲目前行而自鸣得意的路人,气氛压抑而畸形可笑的大学,仿佛为我所经历一般,一一于脑海中呈现,人物所感仿佛也是我自己刻意掩饰的潜意识。这部被誉为“纯爱”的长篇小说,完完全全称得上是一部“心灵巨史”。

初次读罢,有太多共鸣,阴暗面的共鸣,合页只觉无奈。书中人物的心境与我不谋而合,“在隔了许久后重新观望这光景的时间里,我蓦然注意到一个事实:每个人无不显得很幸福。至于他们是真的幸福还是仅仅表面看上去如此,就无从得知了。但无论如何,在九月间这个令人心神荡漾的下午,每个人看来都自得其乐,而我则因此而感到了平时所没有感到过的孤寂,觉得唯独我自己与这光景格格不入。”如此捕捉入微的心理细节描写,读来不禁怦然心动。作者一向不将阴暗面视为羞耻而避而不谈,相反,这样不遗余力的揭露正是他努力寻求心灵出口的必经之路。

共鸣催促着我将此书读了一遍又一遍,每一遍都甚是感慨。几年过去,我的心境风云变幻,一次次落空,又重拾幸运,痛苦与平淡让我更加懂得了坚守,渐渐地,那个心灵出口也浮现出愈加清晰的形状:

在繁杂荒凉的世间,请承认自己的孤独,与自我和解。

越是逃避孤独,越不能看清真正的自己,想用随波逐流使自己忘记孤独的人终将沦为碎片。孤独的价值在于反思,反思之人对自己不再持有自尊,看清自己,才有资格对症下药,与自己和解。

绿子作为书中最离经叛道的人物,留一头短发,“为什么男人偏偏以为长头发女孩才有教养,才心地善良?头发长而俗不可耐的女孩,我知道的不下二百五十个。”鄙视空洞无聊的贵族学校,“因为我讨厌学校讨厌得要死,所以才一次课都没旷过,心想怎么能败下阵去!一旦败下阵岂不一生都报销了!”看透了虚伪的口舌,“讨论的时候就更加不可一世,一个个无不摆出无所不通的架势,玩弄一大堆玄而又玄的词句。我莫名其妙,就接连发问说:”帝国主义剥削是怎么回事?同东印度公司有什么关系?“”粉碎产学协同体是不是必须走出大学去公司工作?“可是谁也不解释,不仅不解释,还煞有介事地大发脾气。那情形,你能信?”……这个家境平凡,父母双亡,看似卑微的女孩却实实在在持有一份拒绝受人摆布、拒绝社会同化、待人真诚坦荡的执着。她言语粗俗、行为乖张,该认真的时候却不吝于任何人,在一定程度上,她的确找到了社会与个人的平衡,接受了自己。

正是绿子这种亦正亦邪的存在带给了渡边慰藉。与绿子相似,渡边自知与环境格格不入,而若没有遇到绿子,或许他将一如既往地堕落下去,不断为空虚折磨。

渡边与绿子的相互吸引来源于一份共性,即他们天生懂得尊重自己的感觉,内心古怪、肮脏、自私的感觉并不为他们所刻意压抑,而是用于抗拒虚伪片面的现世道德。他们不把自己看成怪人,他们内心强大。

恰恰相反的是,直子从未接受独特的自我。加在她身上的重重枷锁——社会道德、社交法则——每当她稍有违背便内疚自责不已,无可解脱,“我们不能不把欠世上的帐偿还回去,偿还成长的艰辛……”直子的悲剧与绿子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惋惜而深受警醒。

就是这么一本小说,1987年在日本出版后长居销售榜首,并介译到各个国家。其作品的魅力如葡萄酒一般,越读越觉得余韵无穷。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二

《挪威的森林》已经看了很多遍,每次都会让自己有种淡淡的感伤。我很喜欢村上春树的文字里透露的那种淡淡地感觉,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

我看到了,“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局部永存”。即有死才有者生,这里并不以死为终结。虽然我们无奈的是每个人都会死,但我们要有面对生活的勇气。

我以路人的目光来看渡边,所以我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渡边。因为年轻,所以忧愁。他对学校这个小社会内部虚假、肮脏也是很厌恶的,但他却也没有去改变这一切的想法,甚至有点逆来顺受的意思,因为他很清楚这是无法改变的,这就是渡边的`无奈了。他一直在寻找,对于他自己,对于直子或者绿子,他的苦闷与孤独,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社会的低迷状态自然使得人颓废,所以我能理解渡边那时的行为。直到最后,渡边才知道了相对于已经失去的,更应该珍惜眼前存在的,应该停顿对生者的伤害,珍惜眼前人。

其实书到最后,对于渡边君爱不爱直子这一问题我还是搞不明白。也许那样爱过。那么对于绿子,渡边是爱了?应该是了吧,因为他对绿子说过他的世界不能没有她。也许那只是一个轻轻的承诺,但对渡边那样一个沉默型的男人来讲应该还是发自内心的。两份爱,一份对那已经消失去了另一颗行星与木月相恋的直子;一份对现实生活中活脱脱的绿子。最后,玲子走了,直子死了,只剩下绿子了。那么渡边是会和绿子在一起的。

我以为这本书是可以拍成电影的,我的脑海中闪过无数个由文字堆砌而成的画面,象流云一般从头顶缓缓而过,勾我表达这个弥漫着略微的悲伤的故事。闲下来的时候我问自己:假设给我三个时机,我的愿望是什么?第一个念头是我要安康要快乐,远离失意。细想一下,却发现这些愿望受亦舒张爱玲小说影响太多以致过于苛求:我如今并非不安康,一口气可打四个小时网球;也不乏快乐的时刻;没有失意的衬托,我的得意和快乐岂不乏味?然后,我渐渐的地闭上眼睛。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三

《挪威的森林》其实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够再普通的故事。在译文版的封面上,写着的“孤独的都市少年,徘徊于两位少女之间”或者“一首感伤的青春恋曲”这样恶俗又画蛇添足的文字,没有看过的人大概也能够猜到。少年渡边彻。十七岁便死去的好友。好友的女友直子。还有后来遇见的绿子。后来直子自杀。余下的,便是渡边和绿子。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它是阴冷的。木月的死。直子的姐姐的死。初美的死。这样的密集的自杀,却没有让人觉得一丝一毫的不自然。死亡带来对生更加深入的探知,同时也让生命断裂开一个出口,督促着幸存着的人们去探寻。然而对人生自始至终没有把握的感觉,对诸多人事的无能为力,以及深深的孤独,却是一直深深存在于渡边和我们各自的内心。慢慢的我却也渐渐能够明白其间一些温情。很大一部分,是来自那个叫绿子的女孩子。这个直率天真的女孩子,深知世间的诸多规律和困苦,却始终像个孩子一样任性。她有俏皮的短发,穿着短裙走在渡边身边,会往下拉一拉裙摆。有时候想象她说话的声音,应该是清脆甜美的。这样的女孩子始终是叫人喜欢的。在书中的诸多出场的人物中。唯有绿子的人生是坚忍和完整的。其他人,不论是冷漠的永泽,高贵天真的初美,挣扎破碎的直子,还是落魄飘离的铃子,甚至是那个被当作笑料来讲述的敢死队,都只会让我想起来被撕裂的布匹。他们的生命是残缺的。

我不知道要通过怎么样的语言将那些感觉述说出来。就如文章最开初,渡边最开始回想起直子时,所讲到的那口井。那口井就在草地不知道何处,我们小心翼翼地行走,但总免不了有一个不小心,掉落其中,从此暗无天日,独自挣扎。然而绿子有她一份没心没肺,一份假装盲目的天真。这个女孩子,是真正经历过生活琐碎的艰难的,从小得不到许多的疼爱,学校生活也并不如意,末了还要面对双亲逐个病逝。然而即便如此,她的内心却有着不可多得的笃定,对生本身有一股不顾一切的热切感情。想法单纯到只想要一个疼爱自己的男人,两个人在下雨天躲在被窝里面天南地北地聊天。

不记得是在哪一处的段落里,渡边说,只有见到绿子,才终于觉得自己回到了现实世界里面。绿子是他和外界世界的一处关联。否则他大概也只能像直子那般,在没有光亮的井底拼命抗衡,最终却只能选择死亡。而我是直到后来成长了一点,才渐渐学会欣赏像直子这样的女孩。干净温婉,黑色直发垂散直下,有美好温润的身体和脸庞,看起来是弱不禁风的模样,叫人怜惜。她说话的声音应该是更加轻的,没有绿子那般有重量,但自有她的平缓坚定。

她倾注在自己的世界里,年少时候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便自杀的恋人和亲生姐姐。她掉落在自己生命深处的那口井里面,浑身破损,即便用尽许多力气,拼凑在一起,却终究是费力和徒劳。

很多叙述都是寻常的,轻描淡写,从不过分执着于情绪,却像细细的针,没有声音地刺入内心的。这或许是村上最为打动我的地方。

从文字的最开始,他在飞机上,看见周遭陌生的人群,突然回想起来年少时候的恋人,那种感受,或许是需要一定的年岁来理解的。他说他渐渐难以想起直子的脸庞的时候,言语之间并没有太多着墨,却叫人内心跟随着他斗转星移。自己的身躯已经老去,记忆也早已经在时光和日后生活的琐碎时间里面被磨损和拼接,而故人也不再。即便当初再过深切的爱恋,也终究是枉然。

还有在阿美寮里面,同铃子在仓库里面吃葡萄,听她说起往事。其间有一些细节,也是真实的。而我曾经在某一段时间里,时常翻出小说的第八章来读。原因已经不是十分记得。但是会知道,这一章的开初,渡边的手被玻璃划破。一些微小的地方,看起来似乎没有逻辑可循,然而读起来,却是叫人觉得自然而然,事情本就应该是这般发生。可能自己还太年轻,还不能完全明白和理解作者的一些东西,但是还是无法掩饰我对这本书的喜爱。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四

文中的渡边君是一个万分纠结的人物,处于木月和直子的第三者,是他们的好朋友。木月和直子则是青梅竹马。木月在17岁的时候就自杀死了,木月的死对渡边君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同样直子也是。直子的确忘不了木月,可是对渡边君也有好感,木月死后两年,直子和渡边在东京读大学相遇,顺其自然的相恋,尔后直子20岁生日之时多年以来的种种经历最终使直子承受不住,她回到了老家的疗养院。期间渡边君又遇到了好多个女孩子,其中小林绿子对他的影响最大,一边是直子,一边是绿子,渡边君万分纠结。期间渡边君去疗养院看过直子两次,认识了直子在疗养院的闺蜜玲子。

最终直子在自我21岁生日的时候结束了自我的生命,渡边君在这个消息的打击下变得厌世,埋怨上天是如此的不公,绿子也因为渡边君对直子念念不忘最终离开了直子。故事以渡边君最终孑然一身告终。他的大学同学永泽因为梦想玩弄感情,抛弃了他的女朋友初美(异常的气质,说不上漂亮,可是总能让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温暖)随着永泽当了外交官去了德国,初美和别人结婚了(两年后割腕自杀于自我家的浴室)永泽只是表示:自我丢失了什么重要的东西。正因如此渡边与永泽就此绝交。永泽这个人是十分铁石心肠的,十分倔强的。

书中与渡边有交集的朋友大多不是悄无声息的离开,或者自杀,或者找寻自我的梦想,抛弃一切,或者有着种种的不幸。本书让我明白男女之间的的确确能够存在纯洁的友谊的,或许两个人相互了解得很深,外界甚至彼此都认为对方是自我对的人的时候,在确定关系的一瞬间少了一些感情的冲动,这样的爱,爱不起来,也就谈不上爱了。

由_产生的爱是不完全的,也是不持久的,男人或许会为了对女人的一句承诺而放弃自我的感情,可是女人仍旧不敢理解,这样两个人一辈子就耗完了。其二是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或是过客,或是知己,或是伯乐,可是不能保证某一天他或她不会悄无声息的离你而去,那里不是指空间上的,也可能是时间上的。

可是这些人对自我的影响是十分的大,从习惯,到性格。人总是在相互迁就中生活着。对生死来说,死亡必然需要勇气,可是活着需要更大的勇气,也就有了: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生命的另外一种延续。活着的人需要替死了的人好好活着。书中的每个人都有自我的故事,可是平常相处都表现得十分正常,这也是现代社会的我所称之为:心灵筑巢。每个人都把自我用谎言或者别的什么包裹的严严实实的,绝不会对任何人吐露自我的真实情感,也就是所谓的每个人都有自我的故事吧。

最终渡边君的结果让我想到了《成都感情故事》里面的方资君,《我的桃花劫》里的莫斗,对小说里的人物我表示深深的遗憾。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五

几乎全程揪着心、对爱情带着疑问、对校园时光充满缅怀之情地第二次阅读这本小说。

十年前看挪威的森林,纯粹理解为是爱情小说,第一次感受日本作家的文字,第一次领略这种堪称凄美的爱情故事,同时也可以感受荷尔蒙的刺激,所以整体感受偏向于“很吸引我”,很欣赏村上关于爱关于死关于性关于生命的论点。

而现在,揪心、疑问和缅怀,这三种感受在心头占据主导地位。揪心,已然了解人物性格,已然了解人物命运,已然了解人物关系,这种种交织起来构成的对爱情对生死对孤独的'演绎,不得不让我揪心难受。疑问,渡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知道直子想要什么吗?渡边知道什么叫喜欢什么叫爱吗?绿子为什么会喜欢渡边呢?渡边会一直会单身下去吗?当然,还有很多疑问,这些疑问其实在知乎上我可以找到一些帮助。缅怀,更准确的说成是祭奠会比较好,却满怀悲壮的意味。因为大学时光的爱情,于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失败的冒险。

我想,第一次阅读这本书的我会给这本书五星的评价,因为年轻。而这一次,我只能理性地给出四星,因为年长。至于以后可能发生的第三次或更多次阅读后的评分,我不知道,但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年老。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六

一向听人说起《挪威的森林》,但遗憾的是一向借不到,最近只好下了狠心买了本。

以前是漓江版的,得二十多块钱,这对我来说算贵了。毕竟是买一本小说看看,似乎没必要花这么多钱的。进入20xx年后,不想该书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可世纪的钟声敲过以后,人们失望地发现,身旁只是多了几件新奇的物什--那新奇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会消失殆尽,但有期望总是好的,生活总是不断地在给你机会。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七

20岁如果是最美好的年华,那这本书会告诉我,20岁,我们还有太多的困惑,有太多的无奈。同时年轻的我们有这必然的叛逆和率真。这部由村上春树所写的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是那样的平缓舒雅,动人心弦,却有这淡淡的悲伤。

海潮的清香,遥远的汽笛,女孩肌体的感触,洗发香波的气味,傍晚的和风,缥缈的憧憬,以及夏日的梦境.这些组成了村上春树的世界,这或许是个模糊的世界,如果用泪水抚平会发现这里的清晰,这就是一种感动。

故事中的渡边仅仅是一个平凡的大学生,说他平凡因为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善有恶,有着自己的追求,在名著中摸索着世界,在枯燥的大学生活中完善着自己,同时帮助着自己所爱的人,他也并非完美,一样会以别人的缺点当作笑料,去讽刺别人,挖苦别人,在风月场所中发泄着自己的欲望,也许他是浪荡,也许是文化的差异,他放纵着自己,当同时他有着对爱情炽热的追求,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却对这些漠不关心,他追求的是自己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真实的自我。如果对直子的爱是一种关爱,而对于绿子的就真的是一种感觉·,对爱的感觉,生活并没有让他做出什么抉择,但是自己却不得不受到束缚。

在与直子相遇之前的那些文字我所能感受到的是一个少年的困惑,对生活,对未来,对爱情,因为不懂得所有者许多荒谬的人生哲理,而这与我们十分相似,迷茫,疑惑充斥着生活的各个角落。与直子的偶遇就像是命运的邂逅,重新勾起对高中时代的那些美好,快乐以及痛苦和灾难。木月的死亡不停歇的笼罩着他们,也许渡边的感觉是痛苦,而直子更多的是绝望,木月的死对直子之后的死也是一种反射,同事都是对渡边人生的冲击,冲击着他的成长,成熟。

直子她本人甚至她的影子几乎出现在了每张照片里,且总是平衡了一些原本突兀的内容。于渡边君,直子是他的最爱;木月是第一个让渡边君感觉生死的人,而正是直子维系起了这两个人之间的交情;玲子在这组"照片"中的介入更与直子密不可分;至于绿子--渡边同样倾心的女生,由于有了直子而真正地突出了自己的个性特征;就连"敢死队"--与渡边住一寝室的有洁癖的男生,他那些生活轶事也因为搏得了直子的笑声而显得越发有趣。

如果要用一个形容词来描述直子,多数人会选择"精致"。于一个真正的女孩子而言,这应该是个很不错的形容词。直子的外貌有如芭比的精致,内心则精致的如一个瓷娃娃,敏感而又脆弱。直子留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她温暖的笑容,而到了最后,当上帝成全她的时候,才体会到,这笑容怕是直子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吧。直子有没有真正爱过渡边是整本书留下的一个悬念。直子对渡边的感情应该是源于内心的一种依赖。而她在自杀前告诉室友自己对渡边一往情深,实则是表现出了一种对现实生活的恐惧。直子幻想能生活在乌托邦式的地方,而这在物欲横流的世界是无法企及的。所以,直子可能并不属于这个世界,她的最终选择兴许是唯一能让她解脱的方法罢。

较之精致幽雅的直子来说,绿子是鲜活的,用现在的话来讲,是很现代的。直子是属于过去的,而绿子是属于现在和将来的。绿子是一个突破传统的女性,这同她的成长道路有关。在满是千金小姐的贵族学校中学习的经历打造了她叛逆的个性。事实上,绿子的个性不得不说是有些男性化的,而这多多少少也是吸引渡边君的原因所在。

两个女孩,两个世界观,两种生活,两种结局。

文章结尾,绿子问:你在哪里?而渡边却无法回答,这是哪里,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的生活到底在哪里,那里的是真实的那里是虚假的,其实这些疑惑现在的我还无法找到答案,文章本身就给我们留下太多的疑问。也许这些的疑问就是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去寻觅,这些能解答我们的未来我们的所需要的感受与自由。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那种日子,同时也是年轻一代人的真实的心里写照,寻找,摸索就这样成为了生活中的关键。

永泽和初美在文中笔墨并不是很多,但是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初美唤醒了渡边身上的一部分,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一种无法在现实世界中实现的憧憬;永泽或许是渡边在潜意识中有些羡慕而在实际生活中不屑一顾的人物。

故事中有很多大胆的描写,直子与渡边的种种,而这些也偏偏写出了直子的那种性格,写在感受直子的心里的悲伤和凄惨,在直子身上能幻想出她的那种美好,却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属于一种现实的幻想,所以他只能被安置在那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可在这个世界中是做不到真正的与世隔绝,所以在浪潮下我只能选择无能为力,现在给不了美好一分栖息地,可不同的绿子完美的在这个世界里享受着自己的快乐,她能在所谓的丑恶下找到属于自己的欢乐,他充满活力。乐观向上,可是生活一样在无情的蚕食着她,父亲的死,一个人的生活,但并没有改变着她,他像是一道阳光,给了渡边温暖和对生活的美好。

村上春树在文中有许多独到的感受和见解,这些话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着不同的感受,但是现在却能直击自己的灵魂,感受着那种震撼与魅力。

我渐渐能意会到,深刻并不等于接近事实。

这类的词句很简洁,但是很真实,也很深刻,如同说的那样不等于接近事实,事实是什么优势什么样的',即使有过的深刻些难以体会到,我们总是徘徊在事实的周围,不轻信许多真谛,而这样就是年轻,就是轻狂,我们会自以为的当作事实来处理,因为我们敢,所以我们迷茫。

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当现实折过来严丝合缝地贴在我们长期的梦想上时,它盖住了梦想,与它混为一体,如同两个同样的图形重叠起来合而为一一样。现实与梦想总是这样与现实紧密不分,渡边,绿子,直子,每个人都在这个漩涡里纠缠,尝试,无论是得到还是得不到的,都在不知道为何的在做,渡边是清醒的,我觉得他也是迷惑的,在玲子那里的他真实的看到了自己的一些东西,渺小而且无助,可是渡边还是在抗拒,因为年轻,因为他还活着。

我曾经看过一篇对书中音乐的理解,这样写道:小说中的人物可以说都是音乐风格的隐喻,永泽的放荡如同瓦格纳,初美的古典如同宗教音乐之神圣,直子的古典与压抑如同勃拉姆斯,绿子的摇滚性格,衬托出渡边的犹疑品质,而这个品质,恰好是东方人的中间传统。比如小说中提到直子,除了喜欢渡边推荐的比尔,埃文斯,更钟情于勃拉姆斯的交响曲,钢琴,与大提琴,似乎也预示了她本身压抑的本性。勃拉姆斯一向被认为是以古典的压抑著称的。音乐的隐喻还可以映射到文化层面,直子与绿子两个人物,在渡边心中的地位,暗示了日本民族对待自己古典压抑的传统和漂放现代的西方摇滚的态度。小说结尾处,铃子演奏的五十一首曲子和后来的自然主义行为之间,其实有着一种联系,后者是前面铺垫的自然结果,欢乐送葬的隐喻,似乎是用更有生命力的西方音乐同日本的传统告别。如同文中所写到的那样,音乐作为小说的题目,衬托,乃至于线索,他在文中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音乐贯穿着故事,也贯穿着角色,贯穿着他们的命运,为他们的不同的走势做着不同的见解和思考,在最后也给我们留下太多的悬念。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八

《挪威的森林》算是我看过的第二本日本文学作品,同《活着,即修行》一样都是直白的,直白的都露骨。我读小说从来没有把里面的人物全部记住,这本小说是我唯一的一个记住了所有出现的人物的小说。

先说下吧,看这本小说如果你是个性不开放的人我建议你别看了,因为露骨,所以连性的方面也有描写,所以不要以为这个是黄书直流的,因为价值观的问题,在日本性是神圣的,也是开放的。

其实这里面给我最多的触动,就是爱情观还有友情观这些,或许在日本人的眼里面,爱情是和性分不开的,也许性就是爱情的附赠品,但是同样性可以单独的独立出来,去发泄去放荡,不管是男是女,而爱是不可以独立的,有了性才叫做*。其实某种意义上我觉得这也是很正常吧。

渡边,直子,木月,敢死队,玲子,绿子,永泽,初美,这些人每个人都是病态的,其实说实话,我觉得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有心理病,只是表现的轻重不一样罢了,三个人的恋情,三个人的友谊,两个人的恋情,两个人的友谊,一个人的孤独,一个人的漂泊,一个人的放荡。其实不是我们自己想要去逃避什么,只是出于那种社会,我们能选择的只有那种选择,是没有其他的选项的。

其实我从他们身上找到了许多和我类似的病,孤独,喜欢把事情去理想化,但是最后似乎只能默默的去做那些自己也不知道有什么意义的事情,或许这种迷茫感,是最容易让人迷失的吧。当迷失之后遇见能拯救你的或许可以让自己脱离,但是越陷越深的可能性更大,因为人都有一种将事情深入想象的根性,或许这就是作为人的一种不必要的思考,但是如果没有这种思考,人就不会有更好的想象力,所以谁也说不清楚什么。

疲倦感孤独感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因为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是活在别人的眼中,当自己得不到别人的认同,得不到别人的关心,那么自然而然的空虚感孤独感就会出现,那时候就会认为,世界上没有人理解我吧,或许我自己一个人也能生存吧。慢慢的等待的就是终结。因为总是做一件事,所以日积月累就会疲倦,心里面就会想,或许我除了做这个什么也不会,我真是一事无成啊,对自己放弃了,同时别人也对你产生了放弃,久而久之就是孤独的,最后还是终结。

其实我总结出来的好的方面,我想是一种对生活的随性,以及一中一视同仁的交友准则,把爱情和友情无差别化,这样才不会让自己感到特别的孤独,即使失去了什么,也不会太过于追究,因为还存在着很多一样的。或许,因为受伤多了才会这么想吧。

其实本质上说这些没有任何用处,中国人的根性是改不了的,已经习惯于生活,然后就一直这样,没有创造力,没有任何想法,每天按部就班,呵呵,其实我就是这样的人吧。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九

《挪威的森林》是本好书。好在哪里却说不清楚,只不过记得读时带来的震撼。与一般网络小说不同,名著的作者们最不缺的就是格局,那以小见大,跳脱于生活内外的哲理,是引起共鸣的基础。

比如,这本书大概讲的是渡边与一群人的故事吧,而这群人可以从某个维度上划分为三类,一种将渡边扯向生活的边缘,比如木月和直子;一种尽力让渡边重回生活的轨道,比如小林绿子;而最后一种,则是主人公在这世界两级徘徊的“引渡人”——玲子。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前两种人,但第三种引渡人却是可遇不可求的。这是幸或是不幸,谁都无法定义。至少我没有遇到过这种人。

让我印象最深的也就是玲子了,她曾在渡边迷茫负罪之时一度开导他,众多震撼人心的话语,我听了就如同启发我自己一般。比如,她曾告诉渡边爱上两个人并不是什么罪过,就像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荡舟于美丽的湖面,我们会既觉得蓝天迷人,又深感湖水多娇——二者同一道理。

不过,虽然没有遇到玲子这样的人,但还是希望能早些听到那句“不要用不自然来磨损自己的青春”。也许,这才是我读完本书又久久不能释怀的基础。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十

心里有一份牵挂,那是心灵的支撑,你永远不知道失去后会是什么模样,倘若你有一颗积极的心灵,那么我祝愿你成功。

就像该书的名字——《挪威的森林》。每一人都活在自己的森林之中,有的人静听鸟鸣婉转的啼叫,近看骨朵婀娜的争芳,沐浴在人性的阳光,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不失一丝惬意;也有人一头扎进浑浊的泥淖,一边慨叹人世的不公,一边在无尽的孤独里把酒做苦。无论如何,愿世人倾听自己的心灵,自得一份萧然。

失去并不可怕,但就怕有一天只剩你自己的时候你忘记了生活,忘记了如何跟他人交往,甚至忘记了你自己,是的,你要面对很多:现实,欲望,梦想。

“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罢了。”人尽可以被欲望打败,但不能躲避现实,可以享受孤独只要别让自己失望,总要拿出自己的骨气,自行料理悲伤却又不会失去前行的渴望。

我不知道,高洁灵魂是否真的胜过欲望,你尽可以忍受孤独,但你终究敌不过溃败的想往。那是悲悯的人心,更是残败的灵魂。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为逝去人痛哭流涕,最终仍要记得,你还活着,你仍然要面对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爱你。

总之,少年时我们追求激情,成熟后却迷恋平庸,在我们寻找,伤害,背离之后,还能一如既往的相信爱情,这是一种勇气。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热爱生活,热爱自己。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十一

时隔许久,我又从抽屉翻出来这本让我难以忘怀的书籍,《挪威的森林》。我觉得,“孤独”一词,《挪威的森林》中贯穿始终。主人公以及出场的各色人物:直子、木月、绿子、永泽、敢死队……无一不是孤独的俘虏,他们是现代社会中将自我封闭起来的孤儿,是都市中并不合群的精神流浪儿,他们的孤独才更显得致命而无奈。绿子、渡边在孤独中苦苦挣扎;敢死队、永泽在孤独中自我炫耀;而木月与直子在孤独中自我完结。

“害羞的时候往往摸一下发卡”的直子像蝴蝶一般优美的出现,像蝴蝶一般轻盈地隐去,最终像无法度过冬天的蝴蝶一般命中注定的消失了。她的心没有人能真正读懂,木月没有,渡边没有,玲子没有,甚至直子自己也没有。她在喧嚣的尘世中寂寞地煽动翅膀,陪伴她的始终只有寂寞。

“死的人就一直死了,可我们以后还要活下去”,只是对于孤独者来说,失去了参照的生命无所适从,一切都只能在迷失中挣扎,从而导致了一切都只能听任命运浪潮席卷的结局。无论时光如何流逝,每个人都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即使刻骨铭心的爱情也无法将他们从孤独中救赎。

重读《挪威的森林》,相比于数年前的自己,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是一本区别于以往的、模糊的、思想深邃的书。我相信,若再经过十几年的生活历练,再次重新翻看此书的时候,一定会有更澎湃的感受。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十二

确实,作者是写了好多爱与性,但有心的人,关注过内心成长的人,会发现其实是关于日本年轻人成长的故事,也可以说是人性的选择。这是吸引青年人的地方,曾经迷茫、逐渐成长的人会读出这种味道。选择,这是本文的重点。

1.如何看待生死?

日本年轻人为什么自杀?因为他们不想麻烦别人,也不想别人麻烦自己,或者说麻烦自己适应不喜欢的社会,做不喜欢的事情。与其麻烦别人、或者麻烦自己而活着,倒不如死去,其实是不愿面对生活,不愿成长。直子不想麻烦渡边君放弃本我而接纳有精神疾病的自己,玲子不想麻烦自己的丈夫跟有心理疾病而且有“坏名声”的自己在一起,初美没办法接受世界的冷漠、无情,不愿麻烦自己与这个丑陋的世界在一起,选择了或者选择过自杀。但渡边君,选择了坚强活下来,走出生活的阴霾。

本小说,教会了大家,“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如何理解,有的人理解为,“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人的存在,包含躯体,还有他的精神、灵魂对别人影响。好友的接连自杀,导致了渡边君的无尽的悲伤,但好友的死,也助成了选择活下来的渡边君的成长。

2.如何坚强的活下去?

生活中有各色各样的人。但谁会最能打动你?就是那种激活了你内心觉醒的东西。初美的什么东西震撼到主人公如燃烧般的憧憬?原来是善良,人与人之间的善良、责任;如何选择爱情,是绿子,让主人公感受到了心动。根据自己的内心,认识自我,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不要有太多的顾虑,否则会进精神病院。

在过往的事情中学会成长,逐渐走出迷茫、忧郁及压抑。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十三

《挪威的森林》是一部激烈、寂静、哀伤的爱情小说。那读者从中得出哪些感悟?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挪威的森林读后感,一起来看看。

几乎毫无例外,内心的感觉当然会和规则、外部、道德相冲突,徘徊之间,你几乎丧失对自己感觉的认同——不知道那到底是感觉还是欲望?不清楚自己到底该守还是该退?甚至不明白为什么内心感觉总会违背人群道德,为什么内心感觉总是夹杂着噪音出现,为什么内心感觉总是充满依赖、软弱、恍忽?人们总是相信,自己内心的真实感觉与人群格格不入,为社会所不容。

在觉察与批判之间,绝大数人最终还是犹犹豫豫地放弃了令人不安的内心感觉,转而选择了安全、光明、强大的外部规则——这就像是买了保险一样令人安心——不管自己容不容得下自己,起码人群能够容得下自己。自己容不容得下自己并不重要,关键是要世界能够容得下自己。不然自己该是多么恐慌、无助、无立锥之地,在这世界上没有自己的位置!有时,位置就意味着生!人们一开始以为自己最惧怕的是死,于是趋利避害,或坚决或犹豫地选择了自以为是“生”的方法——以为只要放弃内心的感觉,便能赢得外部的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讲,直子、直子姐姐、木月是同一类型的人。

以为放弃自己,就可以赢得世界。

放弃自己,也就是不尊重自己的感觉。“不尊重自己”可以是“背叛”,也可以是“忽略”。细分起来,直子姐姐是想以背叛自己感觉的方式赢得外部认同;而直子和木月则想以忽略自己感觉的方式换来世界的一小块位置。

像永泽一样,直子姐姐确实拥有赢得世界的“资本”——“姐姐属于无论干什么都拿第一那种类型。学习第一、体育第一,又有威望又有领导才能。性格热情开朗……很受老师喜爱,得的奖状足有一百张。哪所公立学校都有一两个这样的女孩。”她似乎赢得了能够赢得的一切,她似乎骗过了所有人。但她欺骗不了自己。在以背叛自己感觉赢得周围世界认同的过程中,她因为丧失了自我,而没有价值感,不快乐。“往往两三个月就来一次,一连两三天闷在自己房间睡觉。学校不去,东西也几乎不吃……只是发呆,但不是不高兴。”

一开始,她还能以压抑自己的方式再次投身于现世,“这两三天一过,她就一下子恢复得和平时一个样,神采飞扬地上学去”,但时间久了,她发现这样做只会徒然增加对自己的伤害。当积攒的痛苦越来越多时,她才发现原来背叛自己比死亡更可怕,失去自己比失去世界更令自己恐慌。那么与其用背叛自己的主式换得外部世界的认同,还不如让自己与世界共同灭亡。于是自杀便自然而然地发生了。以死为生的直子姐姐最终还是死了。

在本质上,直子、木月同直子姐姐是一样的。尤其是直子——“这么着,我从小就决心当一个可爱的女孩”。不同的是,直子、木月资质平平,既无直子姐姐的聪明、伶俐,好像连取悦于世界认同的资格都没有了。于是,他们觉得自己更要忽略自我,委身于现世。没有才能的自卑,始终紧紧抓住直子的心,让她不能呼吸,感到不配投身于现实社会,也更不配躲在自己的壳里——“只就这点来说,差不多成了一所学校。遗憾的是我没一样东西可教别人。”于是,在自我和现世规则之间,他们来回摇摆,观望不止,犹犹豫豫,一会儿想躲进自己的壳里,一会儿又想干脆硬着头皮,进入现实社会吧。“我俩就像在无人岛上长大的光屁股孩子,肚子饿了吃香蕉,寂寞了就相抱而眠。但不能一直这样下去啊,我们一天一天长大,必须到社会上去。”这种矛盾,那份对现世社会的恐惧,在木月和直子都活着时,由于两人的相互陪伴,而有所减弱,不那么尖锐,“至于自我,由于可以相互吸收和分担,也没有特别强烈地意识到。”

但木月是男孩,又是在日本,他知道自己逃无可逃,既不能认同自我,又不想进入现世社会,那么剩下的只有自杀了。直子是女孩,又是在日本,只要找一个好人嫁了,好像就能逃避社会,战战兢兢躲在自我的壳里,可直子在直觉上认为这根本行不通,她认为若不能取得外部现世的认同,自我只有死亡,因为“不能不把欠世上的账偿还回去。”所以,我想即便渡边最后遵守等待直子的诺言,直子也还是会自杀——“如果木月还在人世,我想我们一定仍在一起,相亲相爱,并且一步步陷入不幸。”我一直认为,直子爱的仍是木月,渡边其实是木月的影子。所以这句话还可以换成——“如果渡边君仍在等我,我想我们一定会走到一起,相亲相爱,并且一步步陷入不幸。”直子的幸与不幸在于她敢不敢、能不能尊重自己的感觉,而不在于有没人爱她。

用了连天的时间读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有一些不得不记下的感受,又担心记下的东西过于肤浅,然而怕又没有耐心,更多是怕没有时间继续读完第二遍,所以索性还是把自己可能尚未成熟的种种感受写落纸上。可能是习惯使然吧。

这是一本很封闭的书,没有过多的去叙写那个时代的背景,而且,我对于日本的文化和历史又知之甚少,这就是我担心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一个原因。我所说的封闭只是一个外界环境的封闭,而决非作品中典型人物心理上的封闭,相反,对人物的刻画上,它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力,不仅仅是身体上的震撼力,因为曾有人对我描述说这本书很黄,我感觉这失之偏颇,它更多的给我了心理上的震撼。这震撼很强烈,而且是全方位的强烈。

爱情、友情和性交织在一起,融洽、冲突、此起彼伏。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充斥着忧郁、痛苦的挣扎和无所畏惧的解脱,畸形的性接触和近于病态的心理。抽象而出的一个个不正常的人,不正常的心理,把活的部分拖进死亡,又把死亡拖进活的部分,终于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

你爱不爱我?这不再是可以简单作答的问题。女人往往会把爱和性搅和在一块儿,男人却会毫不犹豫的把他们分得很开。所以渡边不止一次的把爱的程度描写成象在春天的绒绿里和可爱的小熊打滚,很纯真浪漫的情愫。男人对于性的态度和女人往往大相径庭,永泽可以借以消遣,甚至近于病态的追求,渡边也一样,只不过他把性分的细化了,有爱的性和无爱的性,有性的爱和无性的爱,甚至更加可以细化到友情。

所以在文章开始处的伏笔更有意思,直子讲的那草皮掩过的让人毛骨悚然的井,男人会小心翼翼的去提防,而女人,包括直子,因为不怕,或者那怕只是潜意识的怕,所以终于掉进去,是偶然之中的必然。爱,走的太近,付出的太全部,就可能变成相互的伤害。这些与性无关。玲子拥有的仅仅是友情和性,所以有一份不完整的幸福。另外,玲子又是超凡脱俗的女性,她可以把性从爱中解脱出来,坦然面对美好的生活,这区别于一般,显得很不容易。

谈及作品中悲剧性的人物,直子和初美,虽然通往悲剧的路途,一个激腾一个平坦,但其根蒂都在于对性和爱有太完美的憧憬,想得到百分之百的完美又不可能,终于导致悲剧。而绿子则很幸运的拥有确实的性和允诺的爱,更加坚强和果敢的性格给她带来了看似较完美的结局。有更多的时候,幸福要依靠自己去争取。

总的看来,这是一本区别于以往的更模糊,其实包含更加深邃思想的书。现在是一定不能完全体会作者思想的,因为年轻,或许,再经过十几年的生活炼励,重读到这本书,重见到这篇文稿的时候,我会有更澎湃的感受。

夏日午后,站在旧式的胡同中透过交错的电线杆,望着并不太蓝的天空,两旁的行人似乎是在穿梭,但却听不到糟杂的声音,就连呼吸的声音也不能感受到,我只是在享受这种静,心灵的静,真想投入于静中不再回来,这实在是很享受呀。初读村上春树的作品被吸引,似乎在作品中体验,又似乎是个旁观者。

挪威的森林贯穿全书的就是作者多次提到了的,“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全书的结构也如作者所说,并不以死为终结,这里有作者的无奈即每个人都会死,也有作者面对生活的勇气即有死才有生。作品中最主要是两次死,很相似的两次死。一次是木月的死,木月死后直子和渡边的关系便开始了,另一次便是直子的死了,按玲子的话说就是“你选择了绿子,而直子选择了死”两次都是由死而引出了新生。另一个相似之处是,木月在死前见的最后一个人不是他最爱的直子而是渡边,这似乎应该是木月把直子托赋给了渡边,直子在死前见的最后一个人也不是渡边而是玲子,同理应理解为直子把渡边暂时托赋给了玲子。

书中所描写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是醒着的,但由是他们价值观不同,心理成熟程度不同,所以他们的生活本身是有着巨大差异的。

渡边本书的男主角,一个实在是很普通的人物,普通得让人难以留下印象。他对学校这个小社会内部虚假、肮脏也是很厌恶的,但他却也没有去改变这一切的想法,甚至有点逆来顺受的意思,因为他很清楚这是无法改变的,这就是渡边的无奈了。不过这家伙最强捍的也就是这种逆来顺受了,似乎任何人都不能影响他的生活轨迹,虽然他也并不知道自己想去哪里或将要去哪里。不过渡边的心理也不太成熟,他在寻找一种既不伤害直子,又不伤害绿子的方式,但这种方式是不存在的,“如果每个人正义都大行其道,每个人都得到自己的幸福的话,必然导致混乱”,在直子死后渡边想通过旅行来找回自己但却失败了。直到渡边见到玲子,玲子说“你选择了绿子,而直子选择了死”,此时应该说渡边解到了相对于已经失去的更应该珍惜眼前存在的,应该停止对生者的伤害。

直子本书的女主角之一,很执着于完美。本书一开始直子就提到了一口井,一口在森林边缘的井,一口深的并且一但坠入便只有孤独陪伴直至死亡的井,但又是很吸引直子的井,因为坠入井中便与现世隔绝,她也明白这是危险的,但这才是她真正想要的,这就是直子的无奈了。这口井也是直子后来生活的写照,所不同的是渡边一度在井的附近守望着直子。在疗养院的直子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她需要靠井边的渡边才能确定自己还活着,需要靠玲子才能完成与外界的交流,以至到最后玲子几乎成了直子的化身。

绿子本书的另一位女主角,应该说是森林里一棵非常奇异的树,她似乎可以冲破黑暗享受到阳光,也是我非常非常佩服的一位女性。之所以说她是一棵树是因为她非常坚强,面对生活的苦难,亲人一位接一位在经历了非常的痛苦后慢慢死去,应该说她是以常人无法想像的毅力坚持了下来(这是绿子的无奈了)。她也想逃避,也许逃到那个被她称做驴粪蛋的乌拉圭去,也许是借助性幻想(其实从这点看她的道德观远比看起来要严格得多)。她也很想有个依靠,就像她对渡过说的那段关于买饼的任性的话。绿子从心理上表现得相当的成熟,甚至很有策略,她很明确的向渡边表白,因为她尊重自己的感受,也尊重渡边的选择。当渡边因为陷入对直子的思念而忽视了她时,她选择告诉渡边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并选择暂时离开让大家可以冷静的思考。

永泽注定会成为这个社会“精英”的人物,他暗熟在这个社会成为“精英”的规则,“绅士就是做他应该做的而不是做想做的”(这是永泽的无奈),虽然他也看不惯这个社会。他也期待和初美获得爱情,但他清楚这样做就会被排除在“精英”这个圈子之外,在他的价值观里除了成为“精英”其它都是通往“精英”这座城堡的铺路石而已。社会的压力,家族的压力以及周围人对他的看法都注定了他永远都无法做一个随心所欲真实的自己,他在为这些看法活着,为别人活着。

初美,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描写并不多,但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是我非常喜爱的一个人物。应该说初美很纯美童真式的梦想会让每一个读者动容吧,初美的梦想是用自己的爱来改变永泽,使他获得真正的自己,把他带回到那个纯美的世界中去,即便为此赋出再大的代价也无怨无悔,即初美可以一定程度的接受永泽的放纵。可是在永泽却不想放弃“精英”这个社会赋予他的头衔(这是初美的无奈),因为如果放弃了他可能除了初美就真的一无所有了,永泽选择了戒色,而初美在纯美的梦想破碎后选择了自杀。

玲子,虽然作者赋予了她身世背景,但玲子更多的时候还是以直子的附助者,或者是替身的形式出现的,替直子写信,以至在直子死后和渡边发生关系,我们似乎看到的是直子。关于玲子来到疗养院的原因到是有点要说的,在我看来玲子相对于对事件本身的打击来说,似乎更看重玲子丈夫对此事的冷静处理,应该是这件事在玲子价值观里这件事是重大事件,解决方法只有马上离开换个新环境,而从玲子丈夫的价值观看首先是家庭本身的稳定,这件事应该是排在第二的位置,玲子感到自己没有被重视于是崩溃了。

完美不是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行驶的船,而是暴风雨过后洒在甲板上眩目的阳光,完美不是来自由我们对它的执着追求,而是源于勇于面对磨难的坚强的心。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十四

花了五、六天时间看完《挪威的森林》。总体觉得是不错,不仅村上写得不错,译者林少华也译得不错,写的序更是不错!很唯美,很清新,很自我。而译者说村上小说的特点是:把玩孤独,把玩无奈!因为,人,人生,在本质上是孤独的,无奈的。所以需要与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但是,寻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劳的,相互理解是不可能的。于是,与其勉强通过与任教往来消灭孤独,化解无奈,莫如退回来把玩孤独,把玩无奈。

小说是主人公渡边的回忆,回忆自己年轻时代读大学时发生的事情。而时下,我们都在读大学,跟主人公很相似。但我很羡慕渡边的自我、潇洒、随意。他生活中不会出现父母的影子,周围没有认识的人,唯有的是一个死去的朋友的恋人、一个住在同一幢宿舍楼的哥们,一个一起上过选修科的女孩子。就这样简单的生活,简单的日子,却让我向往。每周空闲时间打工以维持日常生活费用;抽空去各地走走,算是旅游;周日与死去的朋友的恋人轧马路,等等。

我很喜欢旅游,可是口袋里没有钱。想找份工作,没有说的过去的。何况中国地大物博,四处走的地方是多,可范围太大,而且没有日本新干线之类便捷的交通网络。而最根本的是,没有渡边的心情,一个人游历,是需要勇气与决心的,也需要与众不同的心境。我想我没有,所以只能徒自叹息。

看完书后的一个明显的印象是,日本人性观念的开放。以至于有人偏激地认为,村上是个性__。我倒没有这种看法,同为男人,同为青春期的男人,试问谁没有那种想法或行为?除非你不是男人,或者自身有问题。

以前也耳闻过大和民族的这一有别于儒家思想的显著特点,算是明治维新时期西化的产物了。但是看完本书后,算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或许国内像这种纯文学中,涉及性的文字不多或未可知。可是,想想时下,青年人中的同居热,甚至在高校中也毫不逊色,也就不会觉得有什么惊讶的。本人单身,活了一大把,还没有经历过纯粹意义上的恋爱,更不用说同居了。由于本人如此,交游圈也可想而知,所以对同居现象一无所知。只是爱好读报,还知道高校中不少校园内安放了自动售安全套的机子。而已!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十五

《挪威的森林》看完了。这是一本很精致的书,正如书中所言:“文章这种不完整的容器所能容纳的,只能是不完整的记忆和不完整的意念”。翻开书,看见自己色彩斑驳的青春。

谁没有过迷惘的青春?怀疑朋友的友情,无视父母的亲情,对存在的意义和世界的真相提出质疑。混混噩噩不知前路在何处,只得相信自己,一个人蜷缩得更紧。永泽说:“人生中无需梦想这种东西,需要的不是梦想,而是行为规范。”他又说:“绅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事,而自己应做的事。”

然而我们这个社会,在这样的冷漠的人群中,徒有网络的温暖,却不需要绅士,我们只需要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脱离了社会性那样的一个单一的人,如此而已。正是因为这样,死亡的阴影才一步一步侵入生命的领地,等察觉到,已经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了。

这样的后悔着,也无事无补。于是直子死了,活着的渡边亲身将挚爱的直子送进了坟墓,送到了木月的身边。路渐渐的远去了,心却还在开始的地方挣扎着,这种痛一如离开母腹的婴儿,非要那么痛彻心菲的哭上几声才能证实自己真的存在。

直子就这样无声的啜泣着,虽然她很想哭出声来,可是女性的虚荣在阻止着她,不想成为众人取笑的对象,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压抑。曾说过以前我是这样活过来的,往后也只能这样活下去。一旦放松,就无可挽回了。

是的以往的目标在今日如果一旦放松,那么往后的期望就将不复存在,活着就是为了那一虚渺的幻想,尽管穷尽一生也未必能够完成。

初读时,我看见了一种在世人眼中称之为颓废的生活和思想。主角渡边无所谓明天如何,对大多数人漠不关心,按照自己的步调行走人生,平时去大学上课,周末呆在宿舍洗衣服和晾衣服,到了晚上去打工,如此反复。这种人生无所谓好不好,谁都没有资格对别人的人生指指点点。只是我想,在一味追求成功与荣耀的此刻,能不受周围环境与世俗理念影响,坚持着自己的个性与信念,实在难能可贵。这点给我感触颇深。

我还看见了凄苦的爱恨纠缠。渡边的情感被往事和现实所缠绕不得解脱。代表过去的直子,渡边对她的情感是十分复杂的,不仅仅有少时便存在的憧憬,还有因自觉认为被友人所托付而产生的职责感等等,真正称为爱的部分占的比例并不高。在直子住院后,渡边遇见了代表现实的绿子,与直子不一样,绿子身上有蓬勃的生命力并对生活洋溢着热情,是个人见人爱的主角。渡边同样深深地为她着迷并且感到为难,无法从示爱的两人中选择,体现了他优柔寡断的一面。

再读时,我看见了自己。与渡边相反,我对生活充满了十分的热情,努力搞好人际关系,就是这样,也平稳地走过了二十年,并且将继续热情地生活下去。读完《挪威的森林》,带给我的并不仅有故事完结的悲戚惆怅,同样还有对未来无限的期望。

到第三遍,我不再局限于从故事具体情节和人物情态中发现什么了。从整本书讲述的故事和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我悟到了,书中反复提到的“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的确,怎样才算人的出生和终结?如果一个人死了,他就真的消失于这个世界了么?亲友的记忆,遗留下的物品,都彰示着这个人的生命的痕迹。只是形体的消亡,真的是生命终结的标志么?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的对社会与时代有所反映。六十年代的日本的具体情景我不了解,可是我想渡边之所以有如此的苦闷与孤独必须与大时代背景分不开的。社会的低迷状态自然使得人颓废。我不能理解渡边那时的行为,这恐怕就是所谓的时代与时代间的代沟吧!戴望舒说:“你教什么智慧给我小小的白蝴蝶打开空白之页合上空白之页?”其实,蝴蝶告诉每个人,青春年华只剩下了两个字:“寂寞。”也许你不明白青春为什么是这样的。

然而村上春树告诉你,青春只能是这样的。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十六

通篇,只读到了孤独和死亡的味道。读罢悲痛欲绝,恰恰契合我当时徘徊孤苦,陷入哲学思考人生意义的境况中,不觉为此书透露出来的悲哀深深感慨。

记得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通过生而同时培育了死,但这仅仅是我们必须懂得的哲理的一小部分,而直子的死使我明白,无论谙熟怎样的哲理,也无以消除所爱之人的死带来的悲哀,无论怎样的哲理,怎样的真诚,怎样的坚韧,怎样的柔情,也无以排遣这种悲哀,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而领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继之而来的意外面前,又是那样软弱无力-----我形影相吊地倾听这暗夜的涛声和风鸣,日复一日地如此冥冥苦索,我蓬头垢面,背负旅行背囊,踏着初秋的海岸不断西行,西行……”初读这段话一如平地一声雷在我心里炸开,这段话的每一字每一句就像一股奔腾的热血瞬间从头顶直窜脚底,使得我身上的每个毛孔张开,心跳加速,我反反复复重读几遍,仍然被这段话所透露出来的悲哀深深震撼,它强烈的震撼我的身心,无论如何我都相信只有在认真思考过生死的人才能读懂这段话所透露出来的悲哀,那是经历了何等由死亡带来的悲哀以及如何在由死亡中苦苦思索而得出的结果,那是经历了怎样孤独思考后的结论。

记得选修强哥“哲学与人生”时,有节课上强哥专讲死亡,强哥讲起了这段话,我坐在下面,看着强哥讲这段话,那是根本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表情,说罢这段话,强哥停止了三秒,站在讲台上,教室里好像忽然罩上了一层朦胧的光环,强哥说,“这段话多么的深刻,村上春树对人生有多么深刻的见解啊……”然后深深的叹了口气。

第二遍看《挪威的森林》,大三下学期,上海----长沙,长沙---成都的火车上。

通篇,读出了性与爱的情感。

渡边在直子死后,或者是和初美的交往中开始了解了爱和性其实是完全统一的,他爱直子,同时也爱绿子,其实直子所有的存在都只是渡边身上静止的一部分,他停留在渡边身体深处,就像死亡,就像已经死去的木月,他们都只是渡边长久以来静止不变的地方,就像渡边的生活状态,平静的,安稳的,死寂的,因为这是死亡带来的阴影,也是直子的病所带来的后遗症,他要维持这种静止来怀念过去美好的岁月,但是在他渐渐成长的过程中,他和木月所不同的是,他没有逃避自己的责任,而是迎难而上,在看望直子回来之后,开始为了和直子的未来负起责任,他变得坚强和勇敢,他开始承担责任,在这个过程中他开始变化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绿子作为活生生的女孩,生气勃勃的生活在他身边,他也开始想要成长,于是爱的天平就慢慢的转移到绿子身上,就是这样一个爱情故事,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男人对于爱和性的态度。

直子和绿子都是渡边身上不同的两部分,一个静止一个跳跃,一个死寂一个鲜活,用玲子的话来说就是,“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荡舟于美丽的湖面,我们会既觉得蓝天迷人,又深感湖水多娇----两者同一个道理。”

同时被渡边的话深深迷倒:

“最最喜欢你,绿子。”

“什么程度?”

“像喜欢春天里的熊一样。”

“……”

“春天的原野里,你一个人正走着,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小熊,浑身的毛活像天鹅绒,眼睛圆鼓鼓的,它这么对你说,你好,小姐,和我一块儿打滚玩好么?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顺着长满三叶草的山坡咕噜咕噜滚下去,整整玩了一大天,你说棒不棒?”

“太棒了”

“我就这么喜欢你”

“好上天了”

“喜欢我的发型?”

“好得不得了”

“如何好法?”

“好得全世界森林的树统统倒在地上。”

“喜欢我到什么程度?”

“整个世界森林里的老虎全都融化成黄油。”

第三次看《挪威的森林》,大四即将毕业离校,在广汉公园的长椅上看完。通篇,读出了成长的艰辛。恰逢我开始脱离校园,初次步入社会。

渡边说,“1969年这一年,总是令我想起进退两难的泥沼-----每迈一步都几乎把整只鞋掉进那般滞重而深沉的泥沼,而我就在这片泥沼中气喘吁吁地挪动脚步,前方一无所有,后面渺无来者,只有昏暗的泥沼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甚至时光都随着我的步调而流淌得十分吃力,身边的人早已经遥遥领先,唯独我和我的时间在泥沼中艰难的往来爬行,在我眼里,只有漫无边际的泥沼,往前落下右脚,拔起左脚,再拔起右脚,我判断不出我位于何处,也不具有自己是在朝正确方向前进的信心,我之所以一步步挪动步履,只是因为我必须挪动,而无论去哪里。”

直子说,“或许,我们不能不把欠世界的账还回去,偿还成长的艰辛,我们在应该支付代价的时候没有支付,那笔账便转到了今天,正因为这个,木月才落得那个下场,我才关在这里,我们两个就像在无人岛上长大的光屁股孩子,肚子饿了吃香蕉,寂寞了就相抱而眠,但不能一直这样下去啊,我们一天一天长大,必须到社会上去……”

渡边说,“喂,木月,我和你不同,而且要力所能及地好好活下去,你想必很痛苦,但我也不轻松,不骗你,这也是你留下直子死去造成的!但我绝不抛弃她,因为我喜欢她,我比她顽强,并将变得愈发顽强,变得成熟,变成大人-----此外我别无选择。这以前我本想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永远在十七,十八,但现在我不那样想。我已不是十几岁的少年,我已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喂,木月,我已不再是同你在一起时的我,我已经二十岁了!我必须为我的继续生存付出相应的代价!”

玲子说,“纵令听其自然,世事的长河也还是要流往其应流的方向,而即使再竭尽人力,该受伤的人也无由幸免,所谓人生便是如此,有时候你太急于将人生纳入自己的轨道,假如你不想进精神病院,就要心胸豁达地委身于生活的河流。”虽说人生已经度过了二十几年,可是所谓成长到底意味着什么,仍然令人困惑。虽然常常觉得抬起了左脚又抬起了右脚,可是仍然觉得前路漫漫,丝毫没有往正确道路上前进的信心。只不过常常看到这本书时,就像一位长者把我抱在怀里轻轻的抚摸我的头,告诉我,“乖孩子,没关系,慢慢来,一切都会好的。”大家都一样,都在成长的路上永不言弃啊。

第四次看《挪威的森林》,正式开始工作,每天下班回来躺在床上翻看几页。

通篇,看得我五味杂陈,无法言说。

我曾把此书献给某个我认为很像渡边的人,虽然由于我的幼稚,不成熟,任性最终导致难堪的结果,可是重读此书仍然觉得这种莫名其妙的联系妙不可言,我想估计又是我想象力过于丰富,行为处事过于幼稚的结果,我时常仍然不明白有些话到底是我附加的想象还是真的有在表达相同的意思,一个人的存在到底是真的这样存在还是我又在幻想的结果,我自己也是摸不着头脑,因此重读此书一个人和书里的人时而契合又时而分离,常常令我看到某句话就出书想到那些曾经美好的年代。我也常在想翻开了这本书的那个人是怀有怎样的心情来读完这本书。

若问我此次读出了什么,我只能说,我读到了自己思念过往的心情。只有此刻我才了解什么叫“回忆这个过程已经很美好了。”我珍视此书,一如珍视心中曾怀过的那些爱。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十七

用了连天的时间读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有一些不得不记下的感受,又担心记下的东西过于肤浅,然而怕又没有耐心,更多是怕没有时间继续读完第二遍,所以索性还是把自己可能尚未成熟的种种感受写落纸上。可能是习惯使然吧。

这是一本很封闭的书,没有过多的去叙写那个时代的背景,而且,我对于日本的文化和历史又知之甚少,这就是我担心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一个原因。我所说的封闭只是一个外界环境的封闭,而决非作品中典型人物心理上的封闭,相反,对人物的刻画上,它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力,不仅仅是身体上的震撼力,因为曾有人对我描述说这本书很黄,我感觉这失之偏颇,它更多的给我了心理上的震撼。这震撼很强烈,而且是全方位的强烈。

爱情、友情和性交织在一起,融洽、冲突、此起彼伏。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充斥着忧郁、痛苦的挣扎和无所畏惧的解脱,畸形的性接触和近于病态的心理。抽象而出的一个个不正常的人,不正常的心理,把活的部分拖进死亡,又把死亡拖进活的部分,终于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

你爱不爱我?这不再是可以简单作答的问题。女人往往会把爱和性搅和在一块儿,男人却会毫不犹豫的把他们分得很开。所以渡边不止一次的把爱的程度描写成象在春天的绒绿里和可爱的小熊打滚,很纯真浪漫的情愫。男人对于性的态度和女人往往大相径庭,永泽可以借以消遣,甚至近于病态的追求,渡边也一样,只不过他把性分的细化了,有爱的性和无爱的性,有性的爱和无性的爱,甚至更加可以细化到友情。

所以在文章开始处的伏笔更有意思,直子讲的那草皮掩过的让人毛骨悚然的井,男人会小心翼翼的去提防,而女人,包括直子,因为不怕,或者那怕只是潜意识的怕,所以终于掉进去,是偶然之中的必然。爱,走的太近,付出的`太全部,就可能变成相互的伤害。这些与性无关。玲子拥有的仅仅是友情和性,所以有一份不完整的幸福。另外,玲子又是超凡脱俗的女性,她可以把性从爱中解脱出来,坦然面对美好的生活,这区别于一般,显得很不容易。

谈及作品中悲剧性的人物,直子和初美,虽然通往悲剧的路途,一个激腾一个平坦,但其根蒂都在于对性和爱有太完美的憧憬,想得到百分之百的完美又不可能,终于导致悲剧。而绿子则很幸运的拥有确实的性和允诺的爱,更加坚强和果敢的性格给她带来了看似较完美的结局。有更多的时候,幸福要依靠自己去争取。

总的看来,这是一本区别于以往的更模糊,其实包含更加深思想的书。现在是一定不能完全体会作者思想的,因为年轻,或许,再经过十几年的生活炼励,重读到这本书,重见到这篇文稿的时候,我会有更澎湃的感受。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十八

这本书实际上我在高中时期就已经听说过了,但是看着前面的铺垫却是觉得平淡无味(可能是受到以前看的国产爽文太多变得不懂得欣赏),但是经过较长时间的沉淀我也不再是以前那种心浮气躁的人了,所以我沉下心去看了这本,顺便把其他的也下下来了,可能你会奇怪我为什么不用实体书,其实我以前也是挺喜欢的纸书的味道和手感,只是太难拿,而且我买过的书也不会再重温,毕竟书这种东西重温还不如在记忆中回味的滋味更深。

还有我发现这书里面很喜欢用“国家+物品”的形式来描写事物,这样好像看的很有品格对作者来说,对部分喜欢这个风格的人,喜欢这样的人还很多。

书中目前我之了解到几个重要人物,主角大概就是男主,直子(其实我很难记住小说人名字,但是主角在剧中常常提起,而且直子这个名字也很好记),还有绿子。配角大概就男主的基友,还有一个富二代,他们我不太记得名字。他们之间的关系很混乱,直子原本是基友的女友,但是基友以外去世后直子就像失了魂,很长时间后才和男主联系,可能女主和男主之间没有感觉到情侣之间的感情,但是却一直在一起,我感觉女主其实没有爱了,只是将男主当作替代品暂作消遣,而男主确实带有感情爱直子,即便如此直子也没有这样说,两人总是在闲逛,在咖啡店自看自的书,说实话这样的情侣是否存在我也无从得知,能否称得上是情侣也无法说明。然而在一次直子生日的晚上两人关系发生进展之后,直子就忽然失踪。在之后的联系上,直子自称自己不正常,在疗养院,之后男主在长久的写信等待后去了疗养院寻找直子。我只读到这个地方。

在直子失踪的过程中,男主在餐厅认识了绿子,两人同在一个戏剧课中的的同堂同学但是两人毫无联系,大概是男主上课独特的行为导致绿子自己前来搭话,绿子自身也是开放活泼的女孩充满活力,但是她家里却不像她的性格,没人做饭她只能自学并且拿零花钱去买厨具,从小在贵族女子学校,身边的同学身家富贵,和她有天壤之别。但她还是能极力掩盖到毕业。母亲去世时还被父亲说不如让两个女儿来代替这样让人伤心。父亲自己也不顾家庭自己出国,全家就她一个人,能烧一手正宗的关西风味菜但是却都是在书上自学学来的。不惧死亡,独立自行,乐观的女孩,才认识不久就让男主去家里陪她,看着附近的邻居着火,还一起喝酒唱歌。怎么说呢?难以言喻。

还有一个已故的能在好友前能说会道,在外人面前沉默寡言,维持与直子还有男主三人关系的中心,最后分离,即使他依然在世我也认为这种关系难以维持。

原本有个奇葩的舍友,喜欢一些非主流(不是杀马特)的东西,每天准时起床做早操,但是他喜欢干净的风格影响了男主,使得他们宿舍和其他宿舍产生不一样的干净的景色。同时男主也很喜欢和女孩们谈论他,称他为敢死队,每个人都会为之而笑,但是我觉得略显嘲讽,因为每次被男主拿出来谈论时都会惹人大笑,实在让人感觉不真实。

后面又认识一个因书结缘的富二代精英,有着完美女友却依旧过着花天酒绿的生活,男主也跟随他,夜不归宿。

怎么说呢,这本书的人物塑造的很立体,很有特点,即使是配角我也能清楚记得是怎样的人。故事的细节也是很多,也不是无意义的描写。我看了一半认为是佳作,但是网上却喜欢吹捧这是个神作,虽然很好看但这样说也是很过分。一个作品,应该拥有应得的评价,高了是过誉,低了是诋毁。

同时我也很喜欢绿子,比起直子,她没有直子的阴郁感,直子总是有种病怏怏的感觉让我很不舒服,看直子那段我也总感觉天气很阴森即使实际上是大太阳又很晴朗,绿子让人又爱又心疼,但却不敢去担心,坚强的不像女孩,现在来说描写的绿子让我甚是喜爱。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十九

《挪威的森林》,一书的译者导语部分写到村上的作品大多都是与寂寞,孤独有关的,他不是注重描写寂寞,不注重营造寂寞的氛围,更多的是一种把玩,体味寂寞,以一种亲身体会的方式让读者有一种对人生,对爱情的寂寞。而我自己在一书中除了体会到人生的无奈与生命中生与死的传递,男与女的关系等一些新的体会。

文中的渡边君是一个万分纠结的人物,处于木月和直子的第三者,是他们的好朋友。木月和直子则是青梅竹马。木月在17岁的时候就自杀死了,木月的死对渡边君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同样直子也是。直子的确忘不了木月,但是对渡边君也有好感,木月死后两年,直子和渡边在东京读大学相遇,顺其自然的相恋,尔后直子20岁生日之时多年以来的种种经历终于使直子承受不住,她回到了老家的疗养院。期间渡边君又遇到了好多个女孩子,其中小林绿子对他的影响最大,一边是直子,一边是绿子,渡边君万分纠结。期间渡边君去疗养院看过直子两次,认识了直子在疗养院的闺蜜玲子。

最终直子在自己21岁生日的时候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渡边君在这个消息的打击下变得厌世,埋怨上天是如此的不公,绿子也因为渡边君对直子念念不忘最终离开了直子。故事以渡边君最终孑然一身告终。他的大学同学永泽因为理想玩弄感情,抛弃了他的女朋友初美(特别的气质,说不上漂亮,但是总能让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温暖)随着永泽当了外交官去了德国,初美和别人结婚了(两年后割腕自杀于自己家的浴室)永泽只是表示:自己丢失了什么重要的东西。正因如此渡边与永泽就此绝交。永泽这个人是非常铁石心肠的,非常倔强的。

书中与渡边有交集的朋友大多不是悄无声息的离开,或者自杀,或者找寻自己的理想,抛弃一切,或者有着种种的不幸。本书让我知道男女之间的的确确可以存在纯洁的友谊的,或许两个人相互了解得很深,外界甚至彼此都认为对方是自己对的人的时候,在确定关系的一瞬间少了一些爱情的冲动,这样的爱,爱不起来,也就谈不上爱了。由性产生的爱是不完全的,也是不持久的,男人或许会为了对女人的一句承诺而放弃自己的爱情,但是女人仍旧不敢接受,这样两个人一辈子就耗完了。其二是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或是过客,或是知己,或是伯乐,但是不能保证某一天他或她不会悄无声息的离你而去,这里不是指空间上的,也可能是时间上的。

书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但是平常相处都表现得十分正常,这也是现代社会的我所称之为:心灵筑巢。每个人都把自己用谎言或者别的什么包裹的严严实实的,绝不会对任何人吐露自己的真实情感,也就是所谓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吧。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二十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村上春树的作品,一本描写“小清新”的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挪威的森林读后感,欢迎阅读!

几年前拿到这本作为生日礼物的书,怀着对送书者轻描淡写描述的“小清新”的好奇翻开扉页--轻快而不失格调的文笔,令人感同身受的心情,情与欲、生与死的隐晦阐述,读来甚是感慨。

故事以主人公渡边回忆青春往事为开端,初入大学的渡边在电车里偶遇直子,直子是渡边死去的好友木月的恋人。

渡边与直子开始漫无目的地行走在东京街头,逐渐相恋。

不料两人同床之后,直子因无法摆脱愧疚的心魔而休学。

与此同时,学潮迭起,独善其身的渡边在东京孤独度日。

然而,绿子的出现令渡边重获生机,一段新的恋情产生。

在两段感情的纠葛与失去所爱的痛苦中,渡边逐渐摸索出了生活的本真……

每每读起这本书,1969年日本繁华而冷漠的都市,盲目前行而自鸣得意的路人,气氛压抑而畸形可笑的大学,仿佛为我所经历一般,一一于脑海中呈现,人物所感仿佛也是我自己刻意掩饰的潜意识。

这部被誉为“纯爱”的长篇小说,完完全全称得上是一部“心灵巨史”。

初次读罢,有太多共鸣,阴暗面的共鸣,合页只觉无奈。

书中人物的心境与我不谋而合,“在隔了许久后重新观望这光景的时间里,我蓦然注意到一个事实:每个人无不显得很幸福。

至于他们是真的幸福还是仅仅表面看上去如此,就无从得知了。

但无论如何,在九月间这个令人心神荡漾的下午,每个人看来都自得其乐,而我则因此而感到了平时所没有感到过的孤寂,觉得唯独我自己与这光景格格不入。”如此捕捉入微的心理细节描写,读来不禁怦然心动。

作者一向不将阴暗面视为羞耻而避而不谈,相反,这样不遗余力的揭露正是他努力寻求心灵出口的必经之路。

共鸣催促着我将此书读了一遍又一遍,每一遍都甚是感慨。

几年过去,我的心境风云变幻,一次次落空,又重拾幸运,痛苦与平淡让我更加懂得了坚守,渐渐地,那个心灵出口也浮现出愈加清晰的形状:

在繁杂荒凉的世间,请承认自己的孤独,与自我和解。

越是逃避孤独,越不能看清真正的自己,想用随波逐流使自己忘记孤独的人终将沦为碎片。

孤独的价值在于反思,反思之人对自己不再持有自尊,看清自己,才有资格对症下药,与自己和解。

绿子作为书中最离经叛道的人物,留一头短发,“为什么男人偏偏以为长头发女孩才有教养,才心地善良?头发长而俗不可耐的女孩,我知道的不下二百五十个。”鄙视空洞无聊的贵族学校,“因为我讨厌学校讨厌得要死,所以才一次课都没旷过,心想怎么能败下阵去!一旦败下阵岂不一生都报销了!”看透了虚伪的口舌,“讨论的时候就更加不可一世,一个个无不摆出无所不通的架势,玩弄一大堆玄而又玄的词句。

我莫名其妙,就接连发问说:”帝国主义剥削是怎么回事?同东印度公司有什么关系?“”粉碎产学协同体是不是必须走出大学去公司工作?“可是谁也不解释,不仅不解释,还煞有介事地大发脾气。

那情形,你能信?”……这个家境平凡,父母双亡,看似卑微的女孩却实实在在持有一份拒绝受人摆布、拒绝社会同化、待人真诚坦荡的执着。

她言语粗俗、行为乖张,该认真的时候却不吝于任何人,在一定程度上,她的确找到了社会与个人的平衡,接受了自己。

正是绿子这种亦正亦邪的存在带给了渡边慰藉。

与绿子相似,渡边自知与环境格格不入,而若没有遇到绿子,或许他将一如既往地堕落下去,不断为空虚折磨。

渡边与绿子的相互吸引来源于一份共性,即他们天生懂得尊重自己的感觉,内心古怪、肮脏、自私的感觉并不为他们所刻意压抑,而是用于抗拒虚伪片面的现世道德。

他们不把自己看成怪人,他们内心强大。

恰恰相反的是,直子从未接受独特的自我。

加在她身上的重重枷锁--社会道德、社交法则--每当她稍有违背便内疚自责不已,无可解脱,“我们不能不把欠世上的帐偿还回去,偿还成长的艰辛……”直子的悲剧与绿子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惋惜而深受警醒。

就是这么一本小说,1987年在日本出版后长居销售榜首,并介译到各个国家。

其作品的魅力如葡萄酒一般,越读越觉得余韵无穷。

其主题不关乎政治,不关乎励志,直抵人心。

村上说:“这部小说具有极重的私人性质,喜欢的自是喜欢,讨厌的也大有人在。”

其语言明快而优雅,正如译者林少华所说,“一种优雅的饶舌,一种有节制的故弄玄虚”。

这一点也要归功于同为村上迷的林少华,他中日融合的笔法浑然天成,让人不得不一读为快。

其取材源于村上的真实生活,据其散文集流露,渡边原型乃村上本人,绿子则是村上的夫人村上阳子。

小说中大多数场景是村上的真实经历。

渡边喜欢反反复复地读《了不起的盖茨比》,喜欢爵士与古典乐,喜欢猫,村上亦如此。

如此一来,情节的栩栩如生便不难得到解释。

对这本书的情有独钟,在于很多方面,语言,作者,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缺一不可。

对我而言,它不仅是一本书的定义,它仿若成为了我自己的一部分。

在最难熬的时光,所幸与之邂逅。

多年以后,再捧起这本书,也许会嘲笑此时的自己--区区皮毛。

那时候,我大概将越来越多世事看明白,也与自己和解了吧。

世界变大了,心却变小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把生活塑造得越来越完美,却把心雕刻得越来越粗鄙,把社会变得越来越繁华,而心却在这种繁华中渐渐落寞。

《挪威的森林》中展现的就是一群人在冷酷的现实社会面前的困惑与苦恼,他们孤独,寂寞,却无法排遣,于是便开始把玩孤独,把玩寂寞,把玩无奈……《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佳作之一,他给我们展现的就是一个孤独,腐化,堕落的世界。

作家借此来表达现代人在机械化、科技化的现实社会中生存的悲哀与生存的困惑。

“我真的太寂寞了,非常非常的寂寞……”阿绿总是像一头黑夜被遗弃在荒漠中的狼向世界发出最沉痛的哀鸣。

他们都很寂寞,所以需要被在乎的感觉,而这种在乎不一定是喜欢和爱,在乎只是寂寞中的人急切需要、时刻需要的镇痛剂,仅此而已。

在他们的世界里,爱情不再是爱情,爱情是被亵渎被蹂躏的对象,他们只是打着爱情的幌子获取欲望上的满足与快感来融化寂寞,腐蚀孤独。

他们只靠啃食那点可怜的低级的肉体的快感在世上苟延残喘。

像永泽与初美,初美从来不管他多么滥情,她只需要他在她身边,陪伴她,哪怕他是一具行尸走肉的躯壳,而她相信这只是暂时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因为事情到最后只能变好!所以她在脑海中独自编织美妙的梦想,梦总是美的,而悲哀的是一个人在把梦编织好之后要被现实压迫得不得不万念俱灰地亲手撕碎自己的梦,然后恶狠狠地告诉自己这永远只能是梦。

明知道在扭曲变形的世界里,爱情只是一个人寂寞时的玩物,而她却要冒险。

很长时间之后,当初美发现她与永泽之间的爱情除了肉体上的占有外,其他的全是一片令人绝望的惨白时,她呆滞的眼神向永泽发出绝望的质问:难道有了我,你还不能满足?他冷冷地说:“并非不能满足,在我的心里面有某种东西渴求那样做。

但我只能活在那种饥渴感之中。

这就是我,有什么法子?”他无法把爱情当爱情,他只有把玩孤独把玩无奈,他才能活。

而女人天性的善良与软弱终究决定了她们没有勇气与毅力去陪男人玩这种游戏,所以初美选择走向死亡,用死来诠释生的另一种方式。

初美选择了死,永泽选择了生,人不论是生还是死,都会有一种信仰,一个人之所以死,是因为她(他)相信死比生更好,而一个人之所以选择生,哪怕是痛不欲绝地生,是因为他(她)相信好死不如赖活着。

而对于渡边君、直子来说,生活的信仰就是那些最低级的肉体性行为所拼凑起来的碎片,他们饥饿的时候啃“寂寞”,独孤的时候玩“寂寞”。

渡边君一直放不下直子,可在放不下的同时却又玩弄阿绿,两个女人便是他的世界。

直子在疗养院那段时间,他在和阿绿玩“寂寞”的同时又在心里想像直子回来之后生活会有多么多么的美好,而支撑着这些信念的只不过是那些碎片拼凑的庸俗。

这,也是爱情吗?

直子,是因为适应不了这种扭曲的社会,所以她到疗养院来,把自己扔进和她一样需要宁静与安然的人群里,而疗养院的主治医生告诉她们:“你们之所以不能在外界生活,是因为你适应不了那种扭曲,既然不能改变,你们就应该让自己有一个适度的心理空间去接受那种扭曲……。”直子,她在努力啊,她想活着,简单地活着。

可事与愿违,她适应不了那种扭曲,所以她越是强迫越是更糟,后来出现严重的幻听。

她没有片刻的安宁,她崩溃了。

在一个寂寞的深夜,她走向了茫茫的森林,用一根寂寞的布带让自己告别了世界,一个人孤苦地咀嚼着死亡……是的,对她来说,死亡才是最轻易的割舍。

《挪威的森林》的旋律开始在浩渺的黑夜中哀鸣,久久没有散去。

而当渡边君知道直子死了之后,他深知,他与直子彻底地永别了。

茫然苦楚之时,他想起了阿绿,他拨通了阿绿的电话,阿绿在电话的另一端沉默了好久,可最后还是低沉却平静的声音:现在你在哪里?“我现在在哪里?”渡边君自问道,如今他在什么地方?他猜不着,到底这里是哪里?映入他眼帘的只是不知何处去的.人蔓,神色匆匆地从他身边走过去,而他只能站在那个不知名的地方,不停地呼唤阿绿的名字……也许他已经不需要知道自己在哪里了,只知道或许从阿绿那里可以获得某种让他排遣寂寞、无奈的镇痛剂,继续活下去。

20世纪60年代日本处于“崛起时代”,经济增长的最盛期。

村上春树用一个作家特殊的嗅觉闻到了令国民沮丧不已的精神危机,即都市中年轻一代在都市空间愈狭小却愈疏离,人们之间逐渐失去了接触的欲望。

在这种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1987年他创作了不朽的《挪威的森林》,这本青春恋爱文学作品时至今日仍广为传阅。

书中讲述了渡边在好友木月自杀后,与其女友直子走到一起,直子20岁生日,两人产生关系后,直子转入疗养院,渡边要求对她负责,结果得知直子自杀。

在直子室友玲子的引导下,与同校小林绿子走到一起的故事。

初读这本书内心很压抑,我居然对渡边彻的印象如此模糊,剧中各人物都出奇的吸引人,也许是被那种特殊的文化和制度所震撼,也为他们的各中不幸惋惜。

看了陈英雄改编的电影后,越发觉得书总比电影描写的更加丰富,值得再看。

第二次再细读咀嚼,感触颇深,正如书中所言:文章这种不完整容器所容纳的,只能是不完整的记忆和不完整的意念。

也更能读懂在木月死后那句: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它本来就包含在个体的存在中。

人物的命运相继转接,都是以死为轴心旋转不休。

“我们一边把死当作微尘,吸入肺里,一边活着”。

也许谙熟的真理如何也不了排解所爱之人的死带来的悲伤,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

从理想的角度,我们看到永泽就是个典型。

他有令人赞叹的高贵精神,可以站在众人之上审时度势,春风得意,同时又是无可救药的世间俗物,背负着十字架在人生的征途上匍匐。

在臃肿庞大官僚机构中,摩拳擦掌,想要知道自己能爬多远,有多大本事。

他曾生吞蛞蝓,众人的挑衅下永远越发坚强,内心认为人永远不要同情自己。

但就是这样的精英,谈及理想,却说人生无需那种东西,需要的不是理想,而是行为规范,他想做绅士:所做的不是自己想要做的事,而是自己应做之事。

他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

在竞争中他漠视所有人的才智,认为人们都在劳动并非努力,着实是一位成功的男士。

在爱情上,初美对他种种行为容忍,却也最终没能有个结局,他选择了成为精英,也同时放弃了这位有着不易被发现却又能深深打动人的魅力的女子,他不爱自己,内心的空洞饥饿感促使他厮混,那句在周围充满可能性的时候,对其视而不见是非常困难的事,一语中的的说出了他病态的挣扎。

在交友方面,渡边君的描述贯穿小说。

他能体会到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才不愿勉强去交朋友。

他怀念木月在世待自己和直子的坦诚,不像永泽把他超出众长的才华花儿戏般的随意张扬。

与永泽的相遇是因为他们对《了不起的盖茨比》同样喜欢。

两个人曾用同一种方式排遣孤独,但其后带来的只有空虚……渡边这样的凡夫俗子,喜欢看书独自听音乐,在大学课堂上,读克洛岱尔,读拉辛,读爱因斯坦,但这些书他也不喜欢,只喜欢阿珀达依库,菲茨杰拉德,莱蒙特。

钱勒德……再不喜欢的课也会去上,只为了练就忍耐力。

对于学生崛起的文化大革命,他本应是有青年学生的天然反叛意识,最终也因为学生们的怯懦,对此事态变得麻木不仁,直到绿子的出现,生活才好像刚刚开始。

对于亲情,主要是绿子一家,在了解日本文化背景下,能体会到绿子对父亲的怀念,而对于父亲在母亲去世时说的宁可拿她和姐姐的命去换母亲的命时,她也表现出了十几年对于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沟通,缺少爱护的抱怨,及对于一份真挚而热烈的感情很自然的向往。

父亲胆小怕事,在生活上循规蹈矩,活的也很苦闷。

压抑导致对子女关爱欠佳,同时绿子自立的一面也是作为一种鲜亮的色彩为《挪威的森林》增添了一抹绿光,从书中走到每位读者的心里去。

关于爱情,木月和直子,直子与渡边彻,永泽与初美,渡边与小林绿子,他们错综复杂的故事仿佛色彩过于鲜明,把这本书的风格通过人物润色的很好看。

木月与直子年幼相识,在感情和性上没有约束,青春期过的比常人更轻松,自从木月自杀后,直子心里甚是怀念,最后去疗养院,把渡边当成精神寄托。

渡边也知道直子从未爱过他,每每想起直子告诉他,希望能记住我,记住我曾经存在过。

渡边君就难以自禁,因为直子连爱过都没爱过他。

看到这感慨,耳畔想起了甲克虫乐队的《挪威的森林》,想象他坐在飞机上怀想起过往,时间以秒的速度回放脑海里库存的记忆,伴着不快的吉他伴奏,想起玲子这个人对他和直子在疗养院的表演和倾诉,一想起本想为直子守候一生,却只能回想而再也无法付诸的愧疚,翻江倒海…。

遇到绿子算是把这死亡接转灰暗色基调一扫而光——她全身迸发出无限活力和蓬勃生机,简直就像刚刚迎着春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

眸子宛如独立的生命体那样快活地转动不已。

纵令那时我们未能相遇,也会在别的地方相遇,有些人就是因为相遇而相遇。

要容忍她百般任性,她才会把爱情交付给一个人。

村上写到绿子在电话的另一头沉默不语,久久地保持沉默,如同全世界所有的细雨落在全世界所有的草坪。

前两天看了由岩井俊二拍的老电影《情书》改编自《挪威的森林》,基调是大雪的纯白色,把书中说不清道不明的纯美刻画的很到位。

在提到至亲的离去,联想到这句致静好岁月的话——“我曾经把所有的可能性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但等明白过来时却已两手空空,谁也不再鼓掌,谁也不再娇宠,从死中学到一个道理,并将其作为大彻大悟的人生真谛铭刻或力图铭刻在心。”

这多种情感,在成长中定会有所思发,在此对我身边的人衷心地说声,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