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诫子书的读后感大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2 20:06:08 页码:8
诫子书的读后感大全(15篇)
2023-12-02 20:06:08    小编:影墨

通过读后感的写作,我们可以培养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写读后感时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和修辞表达,让文章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在这里分享一些读者们的读后感,他们对这本书的评价和观点都很有启发性。

诫子书的读后感篇一

昨天我学了初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童趣》,它的作者是清代文学家沈同。我读完后深深体会到了中国语言文学的博大精深。这个令人入迷的文字就是——文言文。我小学的时候受文言文版的《三国》,《水浒》的影响,接触了一篇文言文——诸葛亮的《诫子书》。这篇文章不仅仅只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更是世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就是《诫子书》的原文。

这篇文章不长,甚至很短。但只要读懂它的人一定会说“英雄所见略同”,就一定会佩服这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作者诸葛亮。

诸葛亮就是想告诉我们学习得静下心来,不要浮躁,要珍惜光阴,刻苦学习才会有大作为。这篇文言文的中心句子就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让我深刻体会到人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就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如果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就能达到远大目标。诸葛亮当年躬耕于南阳,保全性命于乱世,他不求为诸侯做事,放弃了功名利禄。在刘备三顾草庐后,助刘备与东吴联盟共抗曹操,后又辅助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一生都在追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而我也向往这种生活。

文档为doc格式。

诫子书的读后感篇二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澹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讲是非常熟悉的一句处世格言了,而且被很多人用于个人休养时的自我劝诫。我知道这是诸葛亮留给世人的处世箴言,但并不确知其出处。在读了国学大师南怀瑾的著作《论语别裁》后,读到了这篇《诫子书》,不由得为诸葛老先生的高瞻文思赞叹。原来“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仅仅是其为我们奉献的处世为人思想的一个片断,还有更为完整深刻的人生哲理,是我之前未曾见识的。

《诫子书》是诸葛亮在他五十四岁时,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关于治学修身的家书。寥寥八十几言,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美玉,读来着实令人为之动容。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所做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的如此深切。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诵读《诫子书》,我有很多收获。诸葛亮通常被视为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道家思想里,最为国人推崇的主要思想之一,便是以淡泊志趣做指导的自身修养;同时他也是儒家倡导个人修为的完美代表。诸葛亮可以说用其一身践行了这样的人生哲学――淡泊(如老子所言“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勤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不论是他的道德、事功还是文章,无不体现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卓而不凡的高尚人格与境界。

在今日,对我而言,我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来告诫自己。处世之时,不论自己面对何人何事,都应以“静”字为先。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才能在纷繁的世事前拨云见日,确定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为之努力而不至于盲从迷失。修身之际,不论是在面对何种欲望,都应“俭”字当头。节省用钱,避免成为无聊贪念的奴隶;生活规律而节制,不滥用身体而保持健康;节俭渡用光阴,避免荒废生命而“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维护一个清清朗朗的精神,享受每一天来自生活的馈赠,包括来自生活的幸福快乐与苦痛失意;让自己一天天积累人生智慧,与患得患失说再见。

努力按以上的信条修身养性,说来容易做来难。但是,为自己,为家庭,也为儿子言传身教做好榜样,我又怎么会不愿意呢。

诫子书的读后感篇三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他儿子的一封家书。他教导他的儿子注意要修身养性、生活节省。以此来培养自己儿子的品德。这一句话让我感受最深了﹗因为这一句话也是教导我们要修身养性、生活节省的良好习惯。

《诫子书》这篇文章,教导我们要想君子一样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要依靠简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要看轻世俗的名利,就可以说明心志。身心宁静就可以到达理想的目标……可是,时间的流逝是那么地飞快。转眼间,我们从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变成了一个上六年级的大孩子了。我们小的时候做起。但是一眨眼的功夫十四年过去了,现在才开始培养好的品德,好似有点晚了。可是,《诫子书》中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一生下来就很聪明。不用很多天培养品德就可以看出他的品德高尚了。虽然他只是一个八岁的孩子,虽然他比我们小,但是看得出他的品德要比我们高尚得多。那是因为他的父亲教导的他严格。长大以后才可以取得那么好的成绩。虽然他很聪明,但是他的父亲还是教导的他很严格。我想﹕我们以后要好好学习,要想诸葛瞻学习,学习他的聪明机智。

不管父母管得我们严也好,不严也罢。只要我们自己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儿,就可以取的好成绩。我们也要像诸葛亮学习,学习他的机智和勇敢。他的机智和勇敢都已经传到他的儿子身上了。《诫子书》全文缺乏百字,言近旨远,含意隽永,是诸葛亮处世立身的智慧结晶。对我们而言,今天仍大有裨益,富有启迪。《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在今天学习不仅意味着多读书、读好书,同时也是一种责任,一种必备的`素养。一般而言,一个肯读书、肯学习的人,总会给人以彬彬有礼、豁达雅量、修养深厚的印象。一个不学习的人,决不可能做到理论上和行动上的清醒与坚决,决不可能在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前明辨是非、把握自己,决不可能在不断涌现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前思深虑远、处变不惊。有些人之所以“翻身落马”,不注重学习,导致信念上的动摇、意志上的以及人生道路上的迷航是重要原因。

诫子书的读后感篇四

《诫子书》是54岁的诸葛亮在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书信。

这篇信中,诸葛亮谆谆教诲儿子,殷切期望儿子将来能成为一名君子。何为君子?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讲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说,既有文采,又具备优秀品质的人才能称得上君子。说白了,君子必须德才兼备,有才无德、有德无才都不算君子。怎样才能成为君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志以成学。如果放纵自己、懒散消极、精神不能振奋,轻薄浮躁、性情不能陶冶;那么,大好的年华就会随着时间飞驰,意志愿望一天一天的流逝,最后像枯叶衰落,被社会所抛弃。到那时悲伤地困守在穷家破舍里,后悔就来不及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德才兼备、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呢?但是,教育的方法正确与否值得商榷;更有甚者,相当数量的家长对于怎样教育孩子感到非常迷茫。那么,诸葛亮的《诫子书》无疑是一剂良方!

诫子书的读后感篇五

最近,我在背《经典诵读》上的《诫子书》,感到写的特别好。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著。

我觉的文中“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说得特别好。这句话的意思︰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我认为诸葛亮写的很对,我们只有认真学习,多读书,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如果现在不好好学习,多看书,长大就是一个没用的人。我长大相当老师或医生,要实现目标,只有把大目标分成小目标,通过刻苦努力学习,一定可以达到。

诫子书的读后感篇六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君子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8岁的儿子诸葛瞻的家书,是诸葛亮一生经验的总结和对儿子殷切的.期望和要求。多么伟大的父爱!也是后人教育子孙的楷模篇。诫子书的主要内容是:是大丈夫要修身养性、以节俭、朴素来陶冶自己的情操,还要淡泊名利。学习时要清静,努力而有毅力,要有远大的志向。如果怠慢就不能学以致用,急躁就不能陶冶心性。年华随时日流逝,意志也随时日消磨,就会变得如枯黄的叶子一样,被时代抛弃。最后只能悲伤地守在自己贫穷的茅庐里,后悔也来不及!

诸葛亮不仅告诫了他的儿子,同时也告诫了我们,让我明白做什么事先要有明确的目标,有志向。“心中没目标,一根稻草压弯腰;心中有目标,泰山压顶不弯腰!”但是,光说是不行的,要紧的是抓紧时间,努力去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年少的时候要扎实基础,充分地汲取知识,好好学习。不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等到老的时候,才后悔,空悲切,时不再来。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把有限的时间用在无限的知识海洋中。

现在我六年级了,更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尽自己的努力,考上一流的中学。考上理想的中学就要付诸于行动。这段时间,我的收获本写的作文进步不小,这与杨老师倡导的课外阅读影响极深。我要让课外阅读积累的素材,充实我的收获,有质有量,做好每天有价值的收获!

“夫君子须静也,才须学也”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学任何东西,首先要静,这我深有体会,从小学毛笔时,就是练静心,心里急躁,是学不好的。偶尔的时候,作业多了,又想看电视,然后就马马虎虎地做,字迹也潦草了。当本子发下来,错的一塌糊涂,好惭愧!这就是首先没有静下来,长期草率、浮躁就会荒废学业。

戒子书——一篇意义深远的古诗文。它让我反省了自己,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终身受益匪浅!

诫子书的读后感篇七

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诫子书读后感作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昨天我学了初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童趣》,它的作者是清代文学家沈同。我读完后深深体会到了中国语言文学的博大精深。这个令人入迷的文字就是——文言文。我小学的时候受文言文版的《三国》,《水浒》的影响,接触了一篇文言文——诸葛亮的《诫子书》。这篇文章不仅仅只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更是世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就是《诫子书》的原文。

这篇文章不长,甚至很短。但只要读懂它的人一定会说“英雄所见略同”,就一定会佩服这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作者诸葛亮。

诸葛亮就是想告诉我们学习得静下心来,不要浮躁,要珍惜光阴,刻苦学习才会有大作为。这篇文言文的中心句子就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让我深刻体会到人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就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如果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就能达到远大目标。诸葛亮当年躬耕于南阳,保全性命于乱世,他不求为诸侯做事,放弃了功名利禄。在刘备三顾草庐后,助刘备与东吴联盟共抗曹操,后又辅助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一生都在追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对于每个人来说,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是需要鸿鹄之志或远大志向的,但仅有一腔豪情壮志却不付诸行动,也是无济于事的。要实现志向,就必须发愤图强,提升自我,积聚能量。

《诫子书》中说道:“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学习是人一生的必修课,只有坚持不懈努力学习,才能攀上知识高峰。有了远大志向,学习就会有动力,从而学得更好。

对我来说,每天认真听课和高效作业非常重要。我生性好动,注意力不是很集中,经常难以专心做好一件事,遇到困难容易退缩,打退堂鼓,以至于学习成绩起伏不定,学习状态时好时坏,离“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境界还很遥远。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管过了几个朝代,都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希望。

《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非淡泊无以明志”。他的儿子诸葛瞻谨遵父亲的教诲,也成为了一个淡泊明志的人。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时,诸葛瞻在杀场上不收受敌国的高官诱降,忠心的为自己的国家奋力战斗。最终光荣的战死,年仅37岁。读到这里,我心里感慨万分。想到现在我们有的家长却教育自己的孩子当班长,上名校。真想对他们说,我们上学是吸收知识,学习做人的道理,做好准备“接世”,而不是为了这些虚名。

《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夫学须静也”。就是说:做什么事都安静下来,不要浮躁。我也要学习《诫子书》中的“静以修身”。学会静思以修身养性。只有在困难面前,把心静下来,学会思考,才能战胜困难,才能想出更深的学问和道理。

《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因为只有努力学习,多听、多看、多想才能增长自己的本领。同样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有毅力,只有坚强的毅志力,永不放弃,才能战胜学习中的困难。这一点我是颇有感触的,我平时既要学习学校的各门功课,又要学习钢琴。各种音乐理论知识,长时间的琴键练习有时真是让我想放弃。今天,读了《诫子书》,更让我坚定了“非志无以成学”的道理,今后我要常常用这句话勉励自己。

《诫子书》是我国古代三国时期蜀国的著名政治家、谋略家、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的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的《诫子书》短小精悍,区区八十六字,却深刻地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道理,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读来发人深省,使人回味无穷,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那个时代正值汉室衰微,诸侯割据,战乱不已,诸葛亮一心为国,光明磊落,为匡扶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他人和自己的儿子率先垂范,显现了高尚人格,时至今日仍然让我们肃然起敬。

斗胆地说时下就算你能写出洋洋洒洒的精美小说未必就能写出上乘的类似于《诫子书》的传世名篇。君不见《诫子书》八十六字,字字珠玑,阐述了敬业精神,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虽说《诫子书》是一千多年前的诸葛亮写给其儿子诸葛瞻的,但其内容流逝至今却也不乏为我们领导干部的座右铭。

文章开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内心淡泊才能豁达雅量,内心宁静才能戒骄戒躁,心胸开阔乃能登高,登高方能望远。涵养淡泊,甘守宁静,以超然心态对待眼前一切,少一点计较,多一点包容,多一点公心,少一点私人,这是我们领导干部必须做到的,在其位,便要谋其政,不要忘乎所以,不计民生民本,要踏踏实实的干一番事业,才能得到百姓称赞。

古人都知道以静思来反省使自己尽善尽美,一俭朴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而我们现在有些干部却因一时的名利得失满腹牢骚,那些“翻身落马”者就因不善于修身养性,于是乎守不住清贫,耐不住寂寞,让金钱、美色、私利突破了自己的道德防线,成为“糖衣炮弹”的俘虏,沦为党和人民的罪人。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留芳千古的谋略家。今天爸爸推荐我读他写的《诫子书》,让我从他教育儿子的侧面懂得了他超人的智慧不是天下掉下来的,而是他修身、立志、勤奋和学习的结果。

《诫子书》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文章主张通过“静”来个修身,通过“俭”来养德。教育他的儿子要有远大志向,并通过努力学习增长才干来实现志向,而要学习好知识就要宁静专一。否则年华将随时光而飞驰,人的斗志也将随岁月而流逝,最终将象枯树一样枯败零落,成为社会无用之材,悲哀地坐守穷困的草舍,到老了一事无成,后悔莫及。

诸葛亮对他儿子这样教育,相信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诫子书》对我也很有教育意义,我生性好动,爱好广泛而难以专心做好一件事,遇到困难就爱打退堂鼓,以至于学习成绩起伏不定,下棋更是大起大落,大概就是因为没有“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他儿子的一封家书。他教导他的儿子注意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儿子的品德。这一句话让我感受最深了!因为这一句话也是教导我们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的良好习惯。

《诫子书》这篇文章,教导我们要想君子一样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要依靠简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要看轻世俗的名利,就可以表明心志。身心宁静就可以达到理想的目标……可是,时间的流逝是那么地飞快。转眼间,我们从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变成了一个上六年级的大孩子了。我们小的时候做起。但是一眨眼的'功夫十四年过去了,现在才开始培养好的品德,好像有点晚了。可是,《诫子书》中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一生下来就很聪明。不用很多天培养品德就可以看出他的品德高尚了。虽然他只是一个八岁的孩子,虽然他比我们小,但是看得出他的品德要比我们高尚得多。那是因为他的父亲教导的他严格。长大以后才可以取得那么好的成绩。虽然他很聪明,但是他的父亲还是教导的他很严格。我想:我们以后要好好学习,要想诸葛瞻学习,学习他的聪明机智。

《诫子书》全文不足百字,言近旨远,含意隽永,是诸葛亮处世立身的智慧结晶。对我们而言,今天仍大有裨益,富有启迪。

一、勤于开卷,敏于探索。

《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在今天学习不仅意味着多读书、读好书,同时也是一种责任,一种必备的素养。一般而言,一个肯读书、肯学习的人,总会给人以彬彬有礼、豁达雅量、涵养深厚的印象。一个不学习的人,决不可能做到理论上和行动上的清醒与坚定,决不可能在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前明辨是非、把握自己,决不可能在不断涌现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前思深虑远、处变不惊。有些人之所以“翻身落马”,不注重学习,导致信念上的动摇、意志上的衰退以及人生道路上的迷航是重要原因。

二、立于清廉,致于高远。

清廉是人的立身之本,高远是人的境界所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内心宁静才能戒骄戒躁,内心淡泊才能含英咀华,内心开阔才能登高望远。人如果没有一种清明清廉、自律自控的大修养,没有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襟怀,那么,他就不可能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清代学者胡达源说:“简默沉静者,大用有余;轻薄浮躁者,小用不足。”人要用一种超然的心态对待眼前的一切,少一点计较、多一点大度,少一点浮躁、多一点务实,少一点杂念、多一点公心,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羁,用超越功利的境界,踏踏实实地干一番事业。俗话说:“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水之鱼,亡于诱饵。”面对灯红酒绿的诱惑,面对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人不能心态失衡,以身试法。要时刻坚守道德防线。

三、勇于开拓,敢于作为。

《诫子书》中说得好:“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人不管处身于何种工作环境、何种工作岗位、何种工作条件,不管自己的年龄、资历、经验、水平如何,都不能放松对自己能力方面的严格要求。既要立足当前求发展,努力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着眼长远谋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生活和发展空间。

诫子书的读后感篇八

三国时期一代名相诸葛孔明先生在自己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强调了一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通过这句话告诉诸葛瞻努力才能通过学习增长才干来实现志向,而要学习好知识就要宁静专一。《诫子书》说:“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通过这个告诉儿子,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使性情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诫子书》对我我们大学生也很有教育意义,大学生大多爱好广泛,难以专心做好一件事,诸葛亮28岁就当上了蜀国的军师,如若不是靠着一身凌然正气,始终保持着廉洁之心又如何为世人所称道?而今,诸葛亮成了众人皆知的一代名相,成为历代文人与官员的楷模,不得不说,廉洁文化发挥了很大的功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诫子书的读后感篇九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虽然区区84字,但却能广为流传,名垂千秋,必有其道理所在,所谓微言大义,即使如此。

诸葛亮的《诫子书》,在现在许多人眼里看来是文采斐然,妙笔生花,其实现代的翻译却通俗易懂,也是老生常谈。但这却是凝聚了他对于儿子的寄予和希望,光是这份浓浓的爱,就足以字字珠玉。

接下来谈谈其内容。《诫子书》主要围绕为学习论述,学习重在“静”。什么是静,非远离世俗喧嚣繁华惬意于山水之间的舒适,也非寂静之所空荡无人的幽深,而是不受外在滋扰而坚守初生本色,秉持初心。只有内心平静,再大的磨难也会势如破竹。

学习的历程就好比站在巨浪的顶端,身后万丈悬崖。这一路荆棘之上,内心宁静必会处变不惊。内心宁静是做学问的法宝,就好比乱世为王,必掷血屠狼。

当然,学习不只是要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更重要的是能修炼自己的品德,修炼自己待人待物,做人的方法。如果只是学习好,这样的人又心怀不轨,就定会危急四方,害人不浅。所以做人比学习好更重要,学习好只是浅层次的,品德高尚才是众人眼中的智者。

当我们晃晃悠悠,碌碌无为度完一生,守着自己破旧的房舍时,我们多么后悔自己的一无所事,多么遗憾青春的光阴消逝,少了应有的成长体验,少了时光的开心折磨,到老只有白发陪伴。

诸葛亮的《诫子书》可谓是词约义丰,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有溢满殷殷期盼之情。我们读之思之,并当躬行自勉。

诫子书的读后感篇十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他儿子的一封家书。他教导他的儿子注意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儿子的品德。这一句话让我感受最深了﹗因为这一句话也是教导我们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的良好习惯。

《诫子书》这篇文章,教导我们要想君子一样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要依靠简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要看轻世俗的名利,就可以表明心志。身心宁静就可以达到理想的目标。可是,时间的流逝是那么地飞快。转眼间,我们从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变成了一个上六年级的大孩子了。我们小的时候做起。但是一眨眼的功夫十四年过去了,现在才开始培养好的品德,好像有点晚了。可是,《诫子书》中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一生下来就很聪明。不用很多天培养品德就可以看出他的品德高尚了。虽然他只是一个八岁的孩子,虽然他比我们小,但是看得出他的品德要比我们高尚得多。那是因为他的父亲教导的他严格。长大以后才可以取得那么好的成绩。虽然他很聪明,但是他的父亲还是教导的他很严格。我想﹕我们以后要好好学习,要想诸葛瞻学习,学习他的聪明机智。

不管父母管得我们严也好,不严也罢。只要我们自己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儿,就可以取的好成绩。我们也要像诸葛亮学习,学习他的机智和勇敢。他的机智和勇敢都已经传到他的儿子身上了。

诫子书的读后感篇十一

《诫子书》写于公元234年(属汉建兴十二年)。是时任属汉丞相的诸葛亮为劝勉八岁儿子诸葛瞻写的一封家书。全文共八十多字,以其凝练的笔法阐明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劝勉儿子勤学励志,奋发图强要从淡泊宁静上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系统地归纳了做人治学的经验,围绕静字劝学,指出了险躁的危害性。

围绕如何做人和怎样做人的问题,诸葛亮教导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鼓励儿子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静就不能为远大志向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置于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的,不下功夫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因而指明了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立志与学习的关系;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意义,指明了放纵怠慢的严重后果。

《诫子书》体现了诸葛亮重视子女教育方面毫不马虎,作风严谨的精神。既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耐心引导,容情于理。读后实在让人感佩不已!

写《诫子书》时,诸葛亮尚在前线与劲敌鏖战。他为了属汉国事日夜操劳,直到生命的尽头,始终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只能于戎马倥偬之际把想念儿子的情丝与指望儿子茁壮成长的希望凝结在纸笔上,留做儿子成长的`永恒动力。

《诫子书》以独到的卓见,寥寥数语,高度概括了做人的道理。特别是俭以养德的教育思想,对于封建社会身居显要位置的诸葛亮来说,提出这样的观点,很不容易,由此看来,诸葛亮是很重视子女教育的。他的这些闪烁着智慧的家教思想历来被人们所推崇,不仅在当时对受劝者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而且在今天,对于我们广大做父母者具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毕竟它浓缩着诸葛亮这位被誉为智慧化身的英雄人物的毕生生活经历和成功的人生体验。

诫子书的读后感篇十二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下面给大家分享《诫子书》读后感范文,欢迎借鉴!《诫子书》读后感1。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虽然区区84字,但却能广为流传,名垂千秋,必有其道理所在,所谓微言大义,即使如此。

诸葛亮的《诫子书》,在现在许多人眼里看来是文采斐然,妙笔生花,其实现代的翻译却通俗易懂,也是老生常谈。但这却是凝聚了他对于儿子的寄予和希望,光是这份浓浓的爱,就足以字字珠玉。

接下来谈谈其内容。《诫子书》主要围绕为学习论述,学习重在“静”。什么是静,非远离世俗喧嚣繁华惬意于山水之间的舒适,也非寂静之所空荡无人的幽深,而是不受外在滋扰而坚守初生本色,秉持初心。只有内心平静,再大的磨难也会势如破竹。

学习的历程就好比站在巨浪的顶端,身后万丈悬崖。这一路荆棘之上,内心宁静必会处变不惊。内心宁静是做学问的法宝,就好比乱世为王,必掷血屠狼。

当然,学习不只是要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更重要的是能修炼自己的品德,修炼自己待人待物,做人的方法。如果只是学习好,这样的人又心怀不轨,就定会危急四方,害人不浅。所以做人比学习好更重要,学习好只是浅层次的,品德高尚才是众人眼中的智者。

当我们晃晃悠悠,碌碌无为度完一生,守着自己破旧的房舍时,我们多么后悔自己的一无所事,多么遗憾青春的光阴消逝,少了应有的成长体验,少了时光的开心折磨,到老只有白发陪伴。

诸葛亮的《诫子书》可谓是词约义丰,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有溢满殷殷期盼之情。我们读之思之,并当躬行自勉。

最近我读到了一篇古文诸葛亮的《诫子书》,其中有一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让我深有体会。

这是诸葛亮教导儿子该如何治学立身。其中“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到现在一直被人们传诵。

这篇文章的主要意思就是:“不好好学习,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心不静,身子当然也不会静,心身静不下,学习就学不好,你心身不静,你学习上再怎么努力也是白费的,这样你就不能实现你的远大理想。

总之,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你的志向和理想就是一座远方的大山。你不好好学习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你不好好学习,你的理想永远都实现不了。你只有好好学习,明确志向,才能实现理想。大学毕业那天,你就已经站在了山脚下。工作上,你继续努力就能翻越这座大山,并做得更好。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一个我的故事。一次,我在周末放假,妈妈说要星期五晚上就把作业全做完。我就想:放假有两天,等最后一天再做也不迟。到了第二天我赶呀赶呀,一直都没做完,一直赶到深夜才赶完。我真后悔没有听妈妈的话。

我一定要记住诸葛亮的说的“澹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好好学习,多多采纳别人的好建议,长大后做一个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昨天我学了初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童趣》,它的作者是清代文学家沈同。我读完后深深体会到了中国语言文学的博大精深。这个令人入迷的文字就是——文言文。我小学的时候受文言文版的《三国》,《水浒》的影响,接触了一篇文言文——诸葛亮的《诫子书》。这篇文章不仅仅只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更是世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夫君子之行,(读书笔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就是《诫子书》的原文。

这篇文章不长,甚至很短。但只要读懂它的人一定会说“英雄所见略同”,就一定会佩服这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作者诸葛亮。

诸葛亮就是想告诉我们学习得静下心来,不要浮躁,要珍惜光阴,刻苦学习才会有大作为。这篇文言文的中心句子就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让我深刻体会到人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就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如果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就能达到远大目标。诸葛亮当年躬耕于南阳,保全性命于乱世,他不求为诸侯做事,放弃了功名利禄。在刘备三顾草庐后,助刘备与东吴联盟共抗曹操,后又辅助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一生都在追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就是东汉末年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以后就成为历代相传的修审理志的名篇,这就是《诫子书》的前世今生了。

《诫子书》中的一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至今仍被很多人奉为座右铭。

诸葛亮在家书中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他对儿子的期望,千言万语只化作这五句话,而就在这仅仅的五句话中,是深藏了多少言语啊﹗我们现在又有谁有这么一位品格高尚、才学渊博的父亲呢?《诫子书》不仅仅是给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这也是诸葛亮对他自己一生的总结。

我们以后要做一个君子所拥有的品德的人;要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要依靠简朴的作风培养品德;要看清世俗的名利,才能表明自己的心志;要身心宁静,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要学习就要静下心来,专心致志;想要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努力学习才会有广博的才干;有志向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要珍惜时间,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是三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晚年写的一封家书,意在告诫自己的儿子要勤学立志、修身养性,以免在时光的流逝中意志消沉一事无成。

这篇《诫子书》一共才八十多字,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把修身养性的途径、学习与成才的关系、放纵怠惰和狭隘浮躁的危害,以及浪费时间、丧失意志的后果,都交代得明明白白,读来发人深省。这封家书是诸葛亮在其人生的最后一年(公元234年)写的,既是对晚辈的谆谆教导,同时也是对自己一生的人生体验的高度概括。诸葛亮之所以成为历代为官的楷模、民间智慧的化身,这与他一生为国、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生态度是分不开的。

这封家书一个“静”字可谓道破了人生之真谛。当今世界,纷繁嘈杂,最难的就是这个静字。大家见面,无非一个忙字;忙忙碌碌,争名逐利,哪里能静下心来读书、思考?一个“俭”字,是陶冶情操的关键。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当我们还贫穷的时候,节俭是一种被迫的行为;当我们富起来的时候,就更难保持节俭的操守了。至于懒惰、急躁、浪费时间等等毛病,更是充斥着人们的每一个角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哀歌,也总是在一代代流传着。

在一些人的办公室或书房中,常常会看到“淡泊可以明志、宁静可以致远”或“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样的匾额或条幅,借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的一种至高目标。作为座右铭,用意自然是极好的;经常看看,可以时时提醒自己,保持一种好的心态。但事实上,经过缩编后的这两句话已违背了诸葛亮的初衷和原意。一个“非”字、一个“无”字,深刻体现了诸葛亮告诫、警醒的态度。《诫子书》不是表达浓浓爱意的普通家书,而是表达了面对复杂人生必须作出的一种坚强选择。

《诫子书》是54岁的诸葛亮在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书信。信中诸葛亮谆谆教诲儿子,殷切期望儿子将来能成为一名君子。

何为君子?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讲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说,既有文采,又具备优秀品质的人才能称得上君子。说白了,君子必须德才兼备,有才无德、有德无才都不算君子。

怎样才能成为君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志以成学。如果放纵自己、懒散消极、精神不能振奋,轻薄浮躁、性情不能陶冶;那么,大好的年华就会随着时间飞驰,意志愿望一天一天的流逝,最后像枯叶衰落,被社会所抛弃。到那时悲伤地困守在穷家破舍里,后悔就来不及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德才兼备、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呢?但是,教育的方法正确与否值得商榷;更有甚者,相当数量的家长对于怎样教育孩子感到非常迷茫。那么,诸葛亮的《诫子书》无疑是一剂良方!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严谨的文字,将修身立志之道阐述地十分深切。其中有这么一句令我印象深刻“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我看来,这句话的意思是:恬静便可以修养自身,俭朴便可以淳养品德。这不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吗!

《大学》开篇就说“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得”。《道德经》也多次强调“静以修身”的作用,如“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清静天下正”等。《诫子书》中告诫我们的正是平心静气,做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还记得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吗!他本可以入朝为官,享尽荣华富贵,可他毅然放弃仕途和官场生活,追求那种“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安逸;体验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享受那种“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的自在……诚然,只有当一个人内心平和,安静时,才会知道自己最理想的是什么,才会从容的应对生活中的变故,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在守住了内心的宁静之后,勤俭节约,便是另一难能可贵的品质了。李商隐的《咏史》中有这么一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左传》中也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这样的名句。毋庸置疑,勤俭之人,往往会有大的作为。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心慌”。他给皇后过生日,只用几个简单的小菜,还告诫众官员以后摆宴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清宣宗道光更是出了名的节俭,他的龙袍是宫内旧料所制,破了不扔,致使衣服上打满了补丁。他三令五申,宫中用款,岁不逾二十万。平时国宴家宴,也只准备几个家常菜。秦爱纷奢,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楚人一炬,奢华的阿房宫也只能是一堆焦土。

禅家说:“心静如止水,则无烦恼与忧愁”。佛家宣扬“清心寡欲”,道家崇尚“清静无为”。哲人又说过:“节俭是人一生中食不完的的美筵”。沉下心来,守住自己的心,静待他日的破茧成蝶。勤俭节约,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我们的人生奠定基础。我知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不只是一句话,更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这封家书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尚,才学渊博的父亲,家书中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这是一位富有智慧的父亲对儿子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

在这封家书中,有修身养性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修身养德的力量:“俭以养德”;有淡泊宁静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有静学广才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精治性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敬业奉献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在这个物欲横流,浮躁的时代,凡有道德修养的人,是依靠安静,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是依靠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宁静以致远,是一种修身养性之道。人生在世,能保持一颗平常之心,胜不骄,败不馁,何其难得?其实只要宁静,淡泊,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就会活得充实、轻松。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静下心来,潜心苦学,冷静的观察世事的变化。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时光飞逝,意志力又会随着时间而消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要珍惜,善用每分每秒,不能蹉跎岁月!

诫子书的读后感篇十三

今年寒假,我在家里读完了《小王子》这本书。这本书的故事很有趣。它为我们讲述了一位飞行员因飞机故障,被迫降落在无边无际的撒哈拉大沙漠中,遇到了小王子之后听小王子讲自己所经历的奇妙之旅的故事。

小王子来自b612小行星。他是孤独的,在他心情低落的时候,他会提着凳子追着太阳看日落。只有欣赏日落时那脉脉含情的余晖,才是他唯一的乐趣。他曾一天看了四十三次日落,因为他心里充满了无尽的孤独和忧伤。幸运的是一朵玫瑰花进入了他的'生活,她是一朵美丽而且非常骄傲的花。敏感的小王子因为玫瑰的一次恼怒,他离开了b612小行星,抛下了玫瑰,开始了自己孤单而又奇妙的旅行。

他先后访问六个星球,他刚来到地球时发现人类没有想象力。后来小王子在地球上遇到了一只狐狸,这可不是一直一般的狐狸哟!狐狸求小王子驯养它,但是小王子只是想去交朋友。所以狐狸把真理:“肉眼看不见事务的本质,只有用心灵才能洞察一切。”——作为礼物,送给小王子。

《小王子》是一本关于生活的寓言。正如书中所说的,水对心是有益处的。而《小王子》就如水般澄清透彻,使人安宁并且心生暖意。在生活中,有时,我们不能太讲究实际,幻想也会让人感到身心愉悦,有了前进的目标。我们要像那个飞行员以及小王子一样,珍惜友情。我们更要学习小王子敢于承担责任,勇于探索人生,最终获得启迪的精神。

正如这本书所说:“纯真的感情,永久的守候,不变的宽容!”

诫子书的读后感篇十四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是诸葛亮先生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书中包含了对儿子的殷殷教诲和无限期望,也写出来普天下的父母对孩子的心声。成为后代人为修身养性的学习的典范:有才德人的行为操守,要做到屏除杂念和干扰,要做到宁静专一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诫子书与其说是诸葛亮先生写给自己儿子的“告诫信”,也更是为激励后辈而留下的“警惕书”。

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更要做到诸葛亮先生所希望的那样,勤学立志,恬静内心,修身养性,切勿懒散急躁,好好学习,立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作者:周嘉轩。

诫子书的读后感篇十五

《诸葛亮集》里有《诫子书》现与大家分享。

“夫君子之行,静已修身,俭已养德。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阴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弛,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在司马昭灭蜀汉之前,无论史书还是演义,我们基本上没有看到有关诸葛瞻其人其事的些许记载。这或许可以理解为:诸葛亮之子在父亲死后,近似于“隐士”,是“无闻”之“贤达”。直至司马昭派邓艾入川,兵临成都城下,才有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等人的出场。而此时的“智慧化身”之后,又是如何展示才华的呢?《三国演义》中的记载,可用“悲壮”两个字概括。他们先是用“先父的灵牌”吓了敌人一跳,趁乱打个小胜仗。但敌人一缓过神来,便以区区偷渡阴平的几万人马,杀得诸葛瞻全军片甲不留,可叹诸葛瞻这位“战神”之后,血涌战场,马革裹尸!你不能不称其“忠勇”,但又不能不叹其“何其哀也”。

如若诸葛孔明在天有灵的话还不气的一佛出世,二佛再升天。这也是我苦苦思索不得其解的一个问题;现如今我们怎样教育下一代来奋追自己,超越自己?你想想,无论从智力,地位,各方面我们都无法与孔明相比,他都没有造就一位惊天地,泣鬼神的大英雄,我们怎么办?有人嗤之以鼻:“都什么社会哦?现在教育战线上师资雄厚,软硬件齐全,非过去可比。”我承认,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过你别忘了,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不良网络的泛滥,若隐若现红灯区无穷的诱惑,更使的我们对下一代担心,对他们的教育倍感束手无策。

“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说的好啊,看来我也的先学会“静”,再去教育下一代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