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柳宗元是哪个朝代的 参观柳宗元心得体会(汇总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4 19:32:17 页码:13
2023年柳宗元是哪个朝代的 参观柳宗元心得体会(汇总19篇)
2023-12-04 19:32:17    小编:影墨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柳宗元是哪个朝代的篇一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乃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为了更深入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和思想,我专程前往他的故居进行参观。这次参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柳宗元的人物形象和他的文化思想有了更为深入的认知。以下是我对参观柳宗元故居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独特的建筑风格。

柳宗元故居是典型的古代文人府邸,其建筑风格独特。整个庭院布局以亭台楼阁为主,错落有致,形成一种宜人的景致。石井、沧松、花坛等小景点点缀其中,仿佛让人置身于柳宗元的诗境之中。我在游览过程中注意到,庭院内植物种类丰富多样,精心打理得如画一般。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柳宗元在文人雅士中的地位,他以自然为媒介,以诗文为表达方式,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他的文学造诣深深地影响着后世。

第二段:富有文化底蕴的陈列展览。

在柳宗元故居的展览馆,我看到了许多展示柳宗元生平和文化成就的藏品。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文学手稿和名帖。那些字迹工整、字体婉约的字迹仿佛在诉说着柳宗元那颇具思想深度的才情。柳宗元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思考,读来让人颇有启迪。不仅如此,展览馆还陈列了许多柳宗元的军事著作和政治著作,其中包含了他独特的军事策略和雄辩的治国理念。这些展品让我更加了解到柳宗元不仅是一位才情出众的文学家,更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第三段:柳宗元思想的深邃性。

参观过程中,我通过阅读柳宗元的诗文和对其著作的解读,对他的思想有了深刻的认识。柳宗元崇尚自然,注重人际关系,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他深信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为只有追求内心真实感受,坚守个人道德底线,才能真正做到心境舒畅、心志高远。这样的思想观念在当前社会依然具有普世价值,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力量。

第四段:柳宗元思想的现实意义。

通过参观柳宗元故居,我认识到柳宗元的思想观念对于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他的思想强调遵循道德准则,追求心灵的宁静与和谐,这种思想对于今天的社会依然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追求物质享受,失去了对内心情感的关注。而柳宗元的思想则提醒着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良好的心态,并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才能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中找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

第五段:个人感悟和展望。

通过参观柳宗元故居,我深受启发。柳宗元的思想和他的作品,不仅在他的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至今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也要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社会做出更为卓越的贡献。我相信,只有坚持柳宗元思想中所倡导的高尚情操和道德准则,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和谐。

参观柳宗元故居,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位伟大文化家的生平和思想。他的独特建筑风格、丰富的文化底蕴、深邃的思想观念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自我修养,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并将柳宗元的思想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柳宗元是哪个朝代的篇二

柳宗元的婚姻也很不幸。他的婚配是双方家父戏订的娃娃亲。当时两家是同僚相好,柳宗元的父亲柳镇和柳宗元后来的岳父杨凭同在鄂岳沔都团练使李兼那共事,李兼是柳宗元妻子杨氏的外祖父。建中四年(公元784年),柳镇为鄂岳沔都团练使判官,柳宗元这时随父在夏口。杨凭很喜欢少有文才的柳宗元,要把九岁的女儿许配给十三岁的柳宗元,后来始终也没反悔。杨女三岁丧母,自小温顺,没有大户人家“骄盈之色。”

柳镇贞元九年死,柳宗元守父丧。贞元十一年,杨女嫁入柳家,她敬侍柳宗元母亲,柳家人都很喜欢她。柳宗元母亲曾说:“自吾得新妇,增一孝女。”两家又是世代交好的“通家”,柳母爱之如己子。柳宗元俩个姐姐也把她当亲姊妹看待。不幸杨氏有足疾,行走不便。结婚没三年,怀孕难产,晕倒病重,二十三岁就死。

柳宗元与杨氏的感情非常好,终生为丧妻失子而难以释怀。对妻子的死,他哀痛不亦,发愿要“之死同穴”。这种丧妻之情情一直伴随柳宗元一生。唐代婚姻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男人不但娶妻,还可以纳妾。唐代有个叫崔颖的,娶妻择有貌者,稍不如意就不要,他前后反复多次,这在当时是很平常的事。柳宗元感情生活比较严肃,自杨氏死至永贞年,六年间柳宗元没有续娶,后来遭贬到死也没再正式婚配。

柳宗元岳父杨凭,兄弟三人,善文辞,皆有名。大历中,三兄弟中进士,时号三杨。杨凭历任显官,做过湖南江西观察使,刑部侍郎,京兆尹。元和四年为御史中丞李夷简弹劾,贬为临贺尉。后历中书舍人,礼部尚书。柳宗元终生与杨家保持亲密的交往,其间与杨家三兄弟及后人,频有书信,赠诗。让人看感动。

柳宗元在永州时,有一女儿随行。名称和娘,生于长安善和里。这可能是柳宗元在京城与人同居时所生。因其母身分低微,又非婚配,和娘一直没与柳宗元相认。直到柳宗遭贬才随到永州。不幸的是和娘来永州四年,于元和五年四月三日就病死,年仅十岁。

孑然一身的柳宗元,是处荒蛮之中的罪人,不可能求门当户对的婚配,为续子嗣只能寻老农女生男育女。他在《马室女雷五葬志》说:“马室女雷五,家贫,岁不易衣(终年没衣服替换)。……以其姨母为妓于余也。”柳宗元永州后期及柳州时的子女可能为马室女雷五姨母所生。北宋张端义《贵耳集》说:“唐人尚文好狎(好色)。”唐室王朝开创经济文化盛世,也风行蓄妓纳妾的盛行。《新唐书·宦者列传》载,开元天宝中,玄宗有宫女四万多人。上行下效,州府郡县均设官妓,兵营有营妓,达官贵人有家妓。其蓄妓数百者,史载不胜枚举。官场宴饮娱乐,迎来送往,以妓侍之。而民间则有市妓。据文献记载,唐代金榜题名的士子有召妓侍宴的习惯。以妓为妾是一些文人士者的时尚。刘禹锡晚年与白居易交好,诗文留有有他们召妓酬应的记述。《刘禹锡集》有诗《怀妓四首》。而柳宗元身处困境,为求子嗣,择取贫穷为妓的马室女雷五姨母,实为无奈之举,其内心的苦痛是可以想见的。柳宗元道德人品与那些蓄妓纳妾的达官贵人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柳宗元是哪个朝代的篇三

唐代侠风犹盛,安史之乱后,皇室与强藩之间矛盾剧烈,借刺客之手除掉对方阵营中的要人一时成了热门话题与首选的手段。本诗即反映了柳宗元对这种政治上的短视与盲动的轻蔑,也表达了作者在国家统一上排斥“诈力”的观念。

柳宗元是哪个朝代的篇四

柳宗元,中国唐朝至五代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文学造诣和政绩深受后世赞誉。在他的诸多著作中,最为人所推崇的莫过于《三言》,这部佳作可读性极高,深入浅出地讲述了许多人们熟知的故事,让读者在阅读时轻松愉悦。最近,我参加了关于柳宗元的讲座,课程包括了许多让我受益匪浅的知识和启示,让我真正地体会到了柳宗元这位文学巨匠对后人的杰出贡献。

首先,通过这次讲座,我认识到了柳宗元的“言而有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等一系列理念,这些思想理念不仅体现了他自己的品性,更是他在担任官职时处理政务的方法和原则,无不体现出了他执政的良心和智慧。这种精神,让我很受启发,让我明白了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是诚信和宽容,这也是我学习柳宗元的最大收获。

其次,柳宗元的文学才华也让我着迷,他善于用纯净、新颖的语言去描绘和总结人类生活中的点滴经历,让读者在华丽的文字间体味到深深的人文情怀。他是对生活最尽善尽美的描述者之一,无论是欢乐还是忧伤,柳宗元都能够用最简单、最真实的方式,向读者传达出生活的美好和哀愁。这启示我,人应该用真实、单纯和新颖的语言,传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这样才能与读者产生更好的沟通效果。

第三,柳宗元一生都致力于文学创作,在文学领域中属于得过奖的一流作家。他的文学中,闪烁着智慧和独具风格的才华。他不仅注重艺术表现形式,更在文化、历史、民俗等方面,展现了独特的人文精神。这使我认识到,要成为一名成功的作家,只靠才华是不够的,需要通过广泛的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才能使文学作品更加丰富、深刻和有价值。

第四,柳宗元还是一位重视对未来的影响的文学家。他通过他的作品,传达了对社会以及人性之美的感受,以及对未来共建社会的责任和信念。与此同时,他也鼓励人们在生活中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这些都体现了柳宗元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这也是我学习柳宗元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柳宗元的讲座让我也想到自己的未来。在我们的人生中,不应仅仅满足于小成就,我们应该不断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学习未知的知识,同时也积极追求我们心中最初的梦想和远方。这让我有了为未来的自己增加更多的努力和动力的想法,让我相信只要我愿意,我的未来肯定是充满希望的。

总之,柳宗元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笔,他的贡献与影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文学领域。他教给我们尊重人性,坚持信念和勇气。这次柳宗元讲座,教会了我很多关于文学、作家和人道主义的知识,这些知识将会对我日后的生活、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我相信,我将继续努力奋斗,学习更多知识,为我自己和周围的人们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柳宗元是哪个朝代的篇五

《咏荆轲》这首五言古诗,是柳宗元公元809年(元和四年)读书有感而作。

咏荆轲。

柳宗元。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译文。

燕国秦国势不两立,

燕太子丹为这块心病十分忧虑。

决定用樊於期脑袋作信物,奉行刺秦王的短浅计谋,

让荆轲带上匕首行刺嬴政赶赴秦地。

整年里卑词厚礼,奉养荆轲,

恰逢人们将受屠戮,军事形势十分危急。

微言大义激起樊氏深怨,献出人头,

荆卿圆睁双眼怒气冲冲辞别燕国首都。

北风里一曲悲歌,易水送行场面壮烈,

洒酒祭祀天地登车挥鞭长驱。

把密封樊於期首级的匣子送给宿敌秦王,

当面打开燕国的地图割让土地。

突然间闪闪电光,图穷匕首见,

可惜拿匕首的人不是行家,耳热心悸。

开始行事时锐气何等锋利,

到紧要关头他却犹豫无计。

突然间似长虹横贯太阳,

匆忙中反而自遭诛杀。

秦王拔剑而起,盛怒伐燕,

号呼声似风雷贯耳,秦军向燕地进发。

燕王斩下太子丹头颅讨好秦国,

仍被追伐得到处奔跑,没有容身之舍。

秦兵铲平城邑除掉燕王亲姻家族,

燕国的官署宫观都被烧毁践踏。

开始行事时指望消除灾祸,

最终反而触动了灾祸的机匣。

秦王的兼并靠的是诈力,

与讲信义的齐桓公大相径差。

怎能仿效勇士曹沫劫齐桓公的故事呢,

实在叫做有勇无谋又愚有加。

世间流传的史事本来就多有谬误,

太史公已从秦侍医夏无且那里早有叹嗟。

鉴赏。

这首五言古诗,是柳宗元公元809年(元和四年)读书有感而作。“荆轲”,战国时著名侠客,好读书击剑,入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后受燕太子丹所遣,入秦刺杀秦王嬴政。历史故事“荆轲刺秦王”,历代都有名人歌咏。晋代左思作有《荆轲饮燕市》,借歌咏荆轲以抒发对豪门权贵的蔑视;晋代陶渊明作《咏荆轲》,以诗的'形式不仅再现了当年荆轲刺秦王的悲壮经过,而且以“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表明自己的叹惋颂赞之情;而柳宗元作的《咏荆轲》内涵更为丰富,作者用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巨大包容性的语言成功地描述了这一重大事件的错综复杂的情节,精心制造了一个接一个的高潮。特别是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荆轲临行时的悲壮场面和刺秦王的紧张激烈场面,生动体现出荆轲的勇敢、真诚、刚毅、愚狂的性格特征,从而使荆轲的形象跃然于纸上。而此诗的新意更在于诗人对荆轲作出了“勇且愚”的评价。秦国虐待作为人质的燕太子丹,杀戮樊於期的父母宗族,特别是秦军滥施武力,任意侵凌其他国家的种种暴行,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对于象荆轲那些抵抗强秦,进行自保的人和事,则应给予一定的同情和颂赞;但是,对秦王采取暗杀等恐怖手段,不能不说是一种愚蠢而又危险的行径。因为这类行径无论如何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诗人对荆轲刺秦王这一愚昧盲动之举,表示了深深的叹惋。燕太子丹错误地将燕国的命运完全寄托在荆轲一人身上,诱使荆轲充当牺牲品,而荆轲却乐于效法古人,铤而走险,终于丧命,这是历史的悲剧。其实,荆轲即使能杀死秦王,也不能迫使秦国退还侵占各国的土地,从而挽救大势已去,行将灭亡的六国。

唐代侠风犹盛,安史之乱后,皇室与强藩之间矛盾剧烈,借刺客之手除掉对方阵营中的要人一时成了热门话题与首选的手段。此诗即反映了柳宗元对这种政治上的短视与盲动的轻蔑,也表达了作者在国家统一上排斥“诈力”的观念。

柳宗元是哪个朝代的篇六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分析】。

柳宗元(773—819),唐代古文运动的主将,诗多作于贬谪之后,抒发抑郁不平的感慨,风格淡雅,语言峻洁,感情沉挚,韵味深长。

此诗可能是诗人谪居永州期间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他把自己的感情色彩著在独钓的渔翁身上,使之成为孤高自得的精神化身。全诗写的是江野雪景,一个“绝”字和一个“灭”字,把一切活动著的事物全从视野中排除了,余下的便是一望无际的皑皑白雪。在这辽阔、幽冷的画面中心,唯独一只孤零的小船上有一蓑衣笠帽的渔翁在雪峰的寒江边独钓。全诗都是写景,浑成一气,景中寓情,且“雪”在片尾点出尤觉奇峭。

柳宗元是哪个朝代的篇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祖籍河东人(今山西记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初识柳宗元是在他写的《捕蛇者说》,那时读初三,只记得蒋氏会捕蛇,三代专其利,祖父死于是,父亲死于是,蒋氏从事捕蛇十二年,几死者数矣。那蛇很毒,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治许多疑难杂症。正因为如此,太医以王命聚之,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蒋氏就是能捕此蛇的人之一。明知捕蛇容易失去生命,可他三代人仍专其利,为何?因为种田交租的命运比他家三代人捕蛇的命运还要悲惨得多。正因为蒋氏及乡人凄惨的遭遇,柳宗元大声疾呼:苛政猛于虎也。

成为初中语文教师之后,从教材里陆续接触到他的一些作品:《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至小西丘小石潭记》。下乡支教成为名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后,我买了一本《唐宋八大家散文》,读了一些柳宗元的文章,对他有了一些更深入的了解。

《封建论》中,柳宗元用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分封国土给皇族王侯不如“郡县”制度。《桐叶封弟辩》,君主随便开了一句玩笑的话,臣子却把这句玩笑话当作金科玉律来绝对服从,作者尖锐地批评了这种荒唐现象,指出要看统治者言行的.客观效果如何,不能盲从。这在君主至高无上的封建专制时代,是很大胆的一个议论。

柳宗元的寓言颇耐人寻味。《三戒》借麋、驴、鼠三种动物的可悲结局,对社会上那些倚仗权势、色厉内荏、擅威作福之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在当时很有现实的针对性和普遍意义。

柳宗元关心国家大事,更关心具有个性的国民形象。《段太尉逸事状》,作者选取“勇服郭xi”、“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事堂”这三件事,刻画了一位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梓人传》借写一位建筑师指挥工人盖房子的道理,说明辅佐天子的宰相,要懂得治理国家的要领,会任用百官和坚持治国的法则。《童区寄传》记叙了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小区寄被两个强盗劫持后,凭着勇敢机智,终于杀死了两个坏人。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把一个小英雄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种树郭tuo驼传》记叙了一位不但会“养树”而且能懂得“养人”道理的“骆驼”。“tuo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以能顺木之天,以至其性能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其怜焉,而卒以祸。”《宋清传》记叙了一位普通药商乐善好施而不求回报却得大利的宋清,宋清的施善和曾得到宋清帮助渡过难关后仕官与为富的人对宋清丰厚的回报极大地弘扬了人间的正气。

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游于山水之间。永州本是一个偏僻荒凉的地方,作者到了那儿后,用他的善于捕捉山水之美的眼睛和灵动的文字把腐朽恶浊切去,留下佳木奇石清潭美溪和壮阔的江河险峻的山峰。那些不曾被世人发现甚或是被世人遗忘却有着奇美的地方与被贬在荒凉之地的柳宗元有着何曾相似的背影。虽然,他的落寞永远留在了荒凉之地,但他却如秋夜一颗耀眼的星星永远地挂在了西南的天空之上。

柳宗元是哪个朝代的篇八

柳宗元的《永州辕门杂记》中有一则名为“渔翁”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渔翁通过“无为而治”的思想,获得了幸福。这个故事与当今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个人看来,渔翁的经历启示着我们,寻求幸福的道路并不一定是直接取得成功,而是寻找和谐、平静以及适度。

一、渔翁的哲学思想。

故事中,渔翁每天早上都会去钓鱼,如果遇到天气不好,就会去街道上的药店坐一会儿,然后再回家。面对这样单调的生活,渔翁并不焦虑,他认为:天给了他钓鱼的职责,自己已经尽了全力,其他的事情交给上天去安排。即使没能捕到鱼,他也不会失落,因为无论结果如何,他都有自己的活动。

二、渔翁的心态。

渔翁经常放下钓杆,四处漫步,以此来搜寻那些久违的好心情。他相信,通过让自己充满生机和爱,就能够让自己的心境更加不为外界所累。他认为,生命本身就是一场旅行,而幸福则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来源于内心的满足和深度的安宁。

三、渔翁的处世哲学。

渔翁并不担心无法获得成功,他深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总会得到上天的眷顾。据他所述,人生犹如打捞,有时候你总是会遇到不那么好的时机,但只要你继续努力,就总有一天你会得到想要的东西。他相信:“所有的事情都有一个适宜的时间,等待这个时机,通过外界的努力,就能够在适当的时候获得丰收。”

四、渔翁的家庭生活。

渔翁的家庭非常和睦,他和妻子相处得十分融洽。他认为,有一个和谐的家庭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因为唯有这样才能够有一个美好的心境。他相信:“人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家庭的和谐,因此他就非常注重和睦的家庭氛围。”

五、渔翁的认识。

渔翁的生活方式尽管好像很简单,但不无道理。他的哲学是:不为外界的事情所影响,内心要平静,心态要稳健,谦逊和谨慎是永远不会错的人生态度。总之,我们应当像渔翁一样,不要束缚自己,让心灵自由起舞,寻找人生中最简单,但也是最美好的幸福。

通过阅读渔翁的故事,我们不难看出,真正的幸福并不需要很多物质条件,而是来自于人内心的平静和外界的和谐。我们应该学习渔翁的心态,不被外界影响,寻找自己的重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才是人生真正的价值。

柳宗元是哪个朝代的篇九

韦道安。

作者:柳宗元朝代:唐体裁:五言古诗道安本儒士,颇擅弓剑名。二十游太行,暮闻号哭声。

疾驱前致问,有叟垂华缨。言我故刺史,失职还西京。

偶为群盗得,毫缕无馀赢。货财足非吝,二女皆娉婷。

苍黄见驱逐,谁识死与生。便当此殒命,休复事晨征。

一闻激高义,眦裂肝胆横。挂弓问所往,捷超峥嵘。

见盗寒涧阴,罗列方忿争。一矢毙酋帅,馀党号且惊。

麾令递束缚,g索相拄撑。彼姝久褫魄,刃下俟诛刑。

却立不亲授,谕以从父行。捃收自担肩,转道趋前程。

夜发敲石火,山林如昼明。父子更抱持,涕血纷交零。

顿首愿归货,纳女称舅甥。道安奋衣去,义重利固轻。

师婚古所病,合姓非用兵。a来事儒术,十载所能逞。

慷慨张徐州,朱邸扬前旌。投躯获所愿,前马出王城。

辕门立奇士,淮水秋风生。君侯既即世,麾下相欹倾。

立孤抗王命,钟鼓四野鸣。横溃非所壅,逆节非所婴。

举头自引刃,顾义谁顾形。烈士不忘死,所死在忠贞。

柳宗元是哪个朝代的篇十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久为簪组束,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柳宗元是哪个朝代的篇十一

柳宗元,字子厚,号柳河东,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才华横溢,才情出众,他的诗文哲学思想卓越深远,影响了后世。走近柳宗元,不仅可以领略到他的卓越才华和深刻思想,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宝贵的人生智慧和价值观。在与柳宗元的作品相互交融的过程中,我有了许多心得体会。

第一,明辨是非,慎思而行。柳宗元在《答谢汝纂七员外审薪修端州西武士案书》中写道:“古者危言正色。目不识丁,问人是母。是母何如,是母何如?见形相如。形殊而已稽。”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明辨是非的重要性的思考和警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是非问题,需要能够辨别是非。如果我们没有一个明确的判断标准,容易迷失方向。因此,我们应该像柳宗元一样,保持清醒的头脑,慎思慎行,遇事三思而后行,不轻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第二,追求真理,推陈出新。柳宗元在《答雍陵邑李明府谏议书》中写到:“忠于前古,诚一心。”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真理的追求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在学术领域中,推陈出新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不断追求真理,才能不断推动思想的发展。柳宗元通过对研究历代文献的借鉴与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观点,并且不断提出新的见解。对我们来说,也应该有一种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勇于批判和质疑,不被刻板的旧观念束缚,勇于提出新的思考和观点。

第三,修身养性,坚守原则。柳宗元在《代谢鄂州李明府篇》中写到:“一人千金,而后鲜见其归。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修身养性和坚守原则的看法。修身养性是一种对人生态度的追求,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只有坚守原则,讲究道德修养,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柳宗元的作品中经常反映了他对于高尚道德思想的推崇和追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注重修身养性,坚守原则,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第四,宽容包容,和而不同。柳宗元在《归去来兮辞》中写到:“不才明主,不仕憺人。”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宽容包容和和而不同的理解。在社会交往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他们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行为,因此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如果我们能够像柳宗元一样宽容包容,尊重他人的差异,保持和谐共处的态度,就能够避免无谓的争斗和摩擦,实现和平共处。

第五,奉公守法,忠诚正直。柳宗元生活在一个动荡的社会时期,但他始终坚守原则,忠于职守,为政治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停杯诗》中,他写道:“绗襦昨夜不曾解,分付东风第一声。”这句诗表达了他对于奉公守法和忠诚正直的信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忠于职守,遵循规则,做一个守法公民。

总之,走近柳宗元,领略到他的才华和思想,不仅可以获得文学艺术欣赏的快乐,更可以学到宝贵的道德智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像柳宗元一样,明辨是非,推陈出新,修身养性,宽容包容,奉公守法,秉持正直与真诚。只有如此,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明智和坚定地前行。

柳宗元是哪个朝代的篇十二

道安本儒士,颇擅弓剑名。二十游太行,暮闻号哭声。

疾驱前致问,有叟垂华缨。言我故刺史,失职还西京。

偶为群盗得,毫缕无馀赢。货财足非吝,二女皆娉婷。

苍黄见驱逐,谁识死与生。便当此殒命,休复事晨征。

一闻激高义,眦裂肝胆横。挂弓问所往,趫捷超峥嵘。

见盗寒涧阴,罗列方忿争。一矢毙酋帅,馀党号且惊。

麾令递束缚,纆索相拄撑。彼姝久褫魄,刃下俟诛刑。

却立不亲授,谕以从父行。捃收自担肩,转道趋前程。

夜发敲石火,山林如昼明。父子更抱持,涕血纷交零。

顿首愿归货,纳女称舅甥。道安奋衣去,义重利固轻。

师婚古所病,合姓非用兵。朅来事儒术,十载所能逞。

慷慨张徐州,朱邸扬前旌。投躯获所愿,前马出王城。

辕门立奇士,淮水秋风生。君侯既即世,麾下相欹倾。

立孤抗王命,钟鼓四野鸣。横溃非所壅,逆节非所婴。

举头自引刃,顾义谁顾形。烈士不忘死,所死在忠贞。

咄嗟徇权子,翕习犹趋荣。我歌非悼死,所悼时世情。

柳宗元(773年—8),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柳宗元加贬永州司马(任所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交往甚蕃,刘禹锡、白居易等都是他的好友。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天对》、《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柳宗元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柳宗元是哪个朝代的篇十三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文与理兼修”的双全才子。他的作品内容广泛,风格独特,对于我国文学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日,通过学习柳宗元的作品,我深感他那深刻的思想、独到的见解以及崇高的品质。我们走近柳宗元,仿佛走进了一个宽广而有智慧的心灵的世界。下面我将分析他的治国思想、文学创作和他对人生的独特看法,以及他那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首先,柳宗元的治国思想是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他倡导的“以法治国”主张,强调公正廉洁,摒弃人情主义,对于当时政治腐败问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在《告劝吏》中说“法当决其罪,官不得决其罪,以私情。”这句话明确表达了他反对人情主义的观点。他认为,官员应该公正执法,不能凭借私情而决定判罚,以确保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这种理念在当时能够被提出,显示了柳宗元敢于直面问题的勇气和对于理想政治的追求。

其次,柳宗元的文学创作给后来的作家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他的作品风格独特,以意蕴深远、形象生动的特点著称。比如《贾生》以写人起家的重要性,将社会责任与个人奋斗相结合,传达着柳宗元对于人生追求的价值观。而对于才子佳人的喜欢,《祭十屈》更是表达了他对于美好的向往与追求。他的作品既有现实主义的意味,又有玄言的深意,给人以无穷的思考和阅读的乐趣。柳宗元的文学创作无疑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文学篇章。

此外,柳宗元对于人生有着独特的看法。他认为,“利名岂信后来人,去世收功甚了哉。”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追逐名利的淡然态度。他认为名利不过是外物,追求自身的价值才是人生最终的目标。他还强调了“不以人遗己”的原则,主张保持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不为别人的言论所左右。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体现了柳宗元对于人性的理解和自身追求精神境界的崇高追求。

最后,柳宗元生活的积极向上也是他令人敬佩的品质之一。他在生活中充满了勇气和智慧。他担任过吏部侍郎、太原尹等官职,又数次获罪。但是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屈不挠地致力于改革,对于国家和民众有着坚定的责任心。他对待政治上的挫折,不沉溺于自己的痛苦,而是义无反顾地继续奋斗,展现出了他那种勇敢与乐观的生活态度。

总之,柳宗元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文学创作和生活态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治国思想启示了后人对政治的思考,他的文学作品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宝库,他的人生态度和品质都足以让人敬佩。走近柳宗元,我们不仅可以学到他的智慧和见解,更能汲取他的勇敢与乐观,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充满希望。

柳宗元是哪个朝代的篇十四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分类标签:山水诗唐诗三百首。

作品赏析。

【注解】:

1、西岩:湖南永州西山。

2、?乃:摇橹的声音。

3、无心:指云自由自在飘动。

【韵译】:

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

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烟销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

听得?乃一声橹响,忽见山青水绿。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

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评析】:

柳氏的这首山水小诗是作于永州的。诗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失意的孤愤。

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

“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了,忽然“款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出了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而可以透视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结尾二句,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绕梁。

“款乃一声山水绿”句,历来为诗人所玩赏称赞。“绿”虽是一字之微,然而全境俱活。

【简析】:

这首诗是一幅飘逸的风情画,充满色彩和动感,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想。

这首七古与柳宗元的另一首五绝《江雪》,都是描写渔翁的。渔翁的形象都体现着诗人向往的理想人格,而艺术上各具特色:《江雪》中的蓑笠翁在孤傲中映着寒光,而这里的渔翁却于高逸中透着凄清。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西岩,即永州城外的西山。柳宗元于顺宗永贞元年(805)被贬为永州司马,曾遍游这一带山水,先后写了被誉为“千古绝唱”的《永州八记》,借山水以写幽怀。我们将这首诗与《永州八记》放在一起参读,让这一作品群所展示的'山水美与人格美相互映照,会更容易看清诗人在这个时期的孤清高洁的情怀,而他笔下的山水人物都打上了诗人这种审美情趣的印记。柳宗元在青山绿水间为什么特别注目于渔翁的形象?他是否想起了一千多年前屈原被放逐到潇湘之间,在江畔与渔父对话的情景?是否屈原那“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高洁的悲剧形象触发了诗人的情思?以柳宗元的谦卑自放的性格,决不会自比为先贤屈原,但我们从渔翁的生活情趣中隐约看见了诗人的影子。这位渔翁的居处是“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饮的是“清莹秀澈”的潇湘水,连烧水做饭的竹子都是浸过娥皇女英之泪的班竹。何等高洁而富有诗意的生活情趣!这个渔翁不象是一位高人逸士吗?时间由“夜”而“晓”,画面由幽暗转为明丽,再加上“清湘”、“楚竹”的轻灵诗笔点染,更令读者悠然而神往。“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晨炊既毕,风烟俱净,朝晖照亮了山峦,这位渔翁也该驾着他那一叶扁舟出现了吧?然而却不见其人,正当你凝眸远望时,忽然一声欸乃摇橹的欢快渔歌自山间传来,你禁不住心头喜悦,正准备一睹仙颜,那歌声却又飘然远去,消溶于满目绿色之中了。人呢?终于可望而不可及——这望也只不过是想望,原来前面的“夜宿”、“晓汲”云云,都是打听来的关于这位高人的传说而已。然而多么奇妙,隐约却又真切,“欸乃一声山水绿”,当你从想望中醒来,再看眼前景色时,似乎山更青了,水也更绿了,好像这山水之美恰是刚才那“欸乃一声”从仙境召唤降落到人间来的。难怪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叹为“奇趣”,这实在是一种飘逸超然得带点神秘味道的审美境界。寻访而不得见,你也许有点儿怅惘,只好泛舟而下。然而当你驻舟中流,回望渔翁居住的山巅时,“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渔翁——简直就是一位仙翁,居处如在天际,缥缈虚无,超然于尘世之上。你看,“古今隐逸之宗”陶渊明所向往的“云无心以出岫”(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悠然境界又在这儿的“岩上”出现了。

应该说,柳宗元笔下的这个渔翁形象,并非中唐时期渔民生活的现实反映,而是诗人自己的志趣的客体化。这个形象是高洁的,悠然自得的,同时又是虚无缥缈的;其背后还浮动着屈原和陶渊明的影子。这样,读者从诗人苦心孤诣的构思里,又可窥见一层凄清之色。

柳宗元是哪个朝代的篇十五

永贞元年(805)至元和九年(814)十年间,柳宗元谪贬永州司马,身同羁囚,慈母离世,交游解散,羞与为戚,孤寂贫病,忧戚难已。然而“羁囚”“弃地”两相遭,山水抚慰了那颗忧伤孤寂的心灵,他发现了永州山水的原生态美:“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于“唐氏之弃地……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并以细腻冷峭的文笔,表现了人所未见、未言的永州自然山水原生态之美――荒寂、幽邃与清寒美!柳子不幸而幸,永州山水诗文(约90首诗与约20篇山水记及少数几篇赋序)使其卓然自成大家;永州有幸,“零陵徒以先生居之之故,遂名闻天下”!(宋,汪藻《永州柳先生祠堂记》)。

一、荒芜寂寥的原生态环境。

(一)荒芜。

“永州于楚为最南,状与百越相类。”柳宗元《囚山赋》描状了此地山势地形之荒恶、耕作条件之恶劣,并气味臊秽、荆棘丛生、虎咆豹嗥与气氛的荒寒阴森:“楚越之郊环万山兮,势腾涌夫波涛。纷对回合仰伏以离趔兮,若重墉之相褒……欣下颓以就顺兮,曾不亩平而又高。沓云雨而渍厚土兮,蒸郁勃其腥臊……攒林麓以为丛棘兮,虎豹咆代狴牢之吠嗥。”柳闷则出游,游则有意无意选择“弃地”或荒村、荒丘,以增加表现对象的荒寂美。钴c潭西小丘是“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龙兴寺之东丘“其始盒之外弃地,余得而合焉”;钴潭上田亦是可有可无,与弃地同,村民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他如造化之奇的小石城山,因“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售其一伎”;“中幽丽奇”“纷红骇绿”的袁家渴,“永之人未尝游焉”…瑚;有泉幽幽然、“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的石渠,亦“未始有传焉者”。

这种荒芜、荒野甚至荒秽的山水,体现着作者“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生态美学观。如崔中丞所建之万石亭所在原为“临于荒野y荫之隙,见怪石特出”。韦使君新堂所在原为杂草毒卉、蛇虺狸鼠成堆的秽墟:“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再看被聚焦的荒村――《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天气凄寒,诗人冒冷霜晨游。中四句极写荒芜景状:黄叶覆溪桥,可见人烟稀少,绝少人行;几株古木,平添荒寂气氛;花是不成片不足观的稀稀落落几朵寒花;泉流像要枯竭似的时断时流。作家却因这种荒芜、荒寂之美,而忘却了心计与巧诈之心,并为其出行惊动了麋鹿而生愧疚。这种因人而彰的荒寂美屡见于诗:泉是未被汲饮的荒泉,“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夏初雨后寻愚溪》)山是落了叶的寒山,路是饥兽嗥叫的荒蹊,人是期耕俟蚕的饥荒人,“木落寒山尽,江空秋月高……涧急惊鳞奔,蹊荒饥兽嗥……饥食期农耕,寒衣俟蚕缲”;(《游南亭夜还叙志》)所居之丘是无人过问的.荒丘,所见唯蓬艾、蜘蛛,“台馆葺荒丘,池塘疏沉坳……庭阶植蓬艾,隙牖悬螨蛸”。(《游朝阳岩遂登西亭》)。

(二)寂寥。

柳谪永,始居潇水东岸龙兴寺、法华寺,并于法华寺构西亭。对此种居高临远、寂静开阔之境多有描状:“龙兴,永之佳寺也,登高殿可以望南极,辟大门可以瞰湘流,若是其旷也”;“法华寺居永州,地最高……庑之外有大竹数万,又其外山形下绝。然而薪蒸筱……是其下有陂池芙蕖,申以湘水之流,众山之会,果去是,其见远矣。遂命仆人持刀斧,群而翦焉。丛莽下颓,万类皆出,旷焉茫焉。天为之益高,地为之加辟,丘陵山谷之峻,江湖池泽之大,咸若有增而广之者”。两寺居高临江,所览“尺寸千里”“莫得遁隐”,一派开窗放人大江来的境界。“窜身楚南极,山水穷险艰。步登最高寺,萧散任疏顽。西垂下斗绝,欲似窥人寰……神舒屏羁锁,志适忘幽孱”。(《构法华寺西亭》)开阔的视野、壮丽的山川,使柳从进退得失的忧戚中走出,体会大自然的造化之美。“丹霞冠其顶,想象凌虚游。灵境不可状,鬼工谅信求”;(《界围岩水帘》)“高馆轩霞表,危楼临山隈。兹辰始澄霁,纤云尽褰开。天秋日正中,水碧无尘埃”。(《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

“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游南亭夜还叙志》)多才敏感、遭遇坎坷的诗人,登高望远,寥廓江天,四顾茫然。荒寒气象,谪居幽情,凄然入怀。“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一时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孤寂的诗人中夜被寒露滴醒,遂倚楹至旦。看清凉的月色照在竹子竹根上,闻泉鸣鸟喧,境界清幽而寂寥。“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环境荒凉感、政治沉沦感、人生孤独与忧戚感,在柳山水记或咏怀诗中如影随形。然而山水可以开胸襟慰幽情,“西岑极远目,毫末皆可了。重叠九疑高,微茫洞庭小。迥穷两仪际,高出万象表”;(《与崔策登西山》)“白华照寒水,怡我适野情”;(《植灵寿木》)“拘情病幽郁,旷志寄高爽”。(《法华寺石门精舍》)。

(三)荒寂之境的美学效果。

荒寒寂寥之美一直受到古人推崇:唐司空图的《诗品》有“疏野”之目。清黄钺仿作《廿四画品》,明标《疏寒》一品,中曰“野水纵横,乱山荒蔚。蒹葭苍苍,白露唏未。洗其铅华,卓尔名贵”。清人戴熙论画,谓“荒寒幽杳之中,有大生趣在”;恽南田谓“天寒木落,石齿出轮……聊志我辈浩荡坚洁”。近人潘天寿论之更精:“荒山乱石间,几枝野草,数朵闲花,便是画家心中的无上粉本。”田明人王世贞言柳得荒寒幽寂之地,诗风得到深造。柳在此体味了荒寂之境那未遭尘俗污染的原生态美,把这种荒寒境界的至美定格于被范仲淹誉为唐人五言最佳小诗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千山”“万径”,何其寥廓!一“绝”、一“灭”,何其孤寂,何其荒寒!此背景下一孤舟、一钓翁,此乃大寂寥、大荒寒、大孤独!在此天荒地老、江宽雪大的江中垂钓,凸显的是凛然不惧的生命力与兀然不屈的心灵境界!

更多内容请访问:中国大学网《论柳宗元永州山水诗文的原生态美》

柳宗元是哪个朝代的篇十六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髮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後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

《咏荆轲》是较长的一首诗,全诗30句,诗云:“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义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大意是“燕太子丹善于收养门客,志向是到嬴姓的秦国报仇。要从招募的壮士中百里挑一选杰出的,年深日久后选中了荆轲。君子汉愿为知己者死,荆轲决定离燕国京都赴秦为太子丹报仇。荆轲启程前随行的白色骏马在路上嘶鸣,周围都是一片为其送行的慷慨激昂之气。荆轲的怒发撑起了高高的帽子,豪猛之气冲击着系帽的长丝带。在易水河边为荆轲摆酒设宴以壮行色,周围坐席上都是英雄壮士。琴师高渐离以名为‘筑’的乐器奏出悲壮的乐曲,勇士宋意则高唱激人的歌声。岸边上哀风萧萧,易水中寒波淡淡。乐声中的‘商’调使人悲痛流涕,‘羽’调的'高亢激越则使壮士动容。心中清楚这是一去不归的征程,但会将英明流传于后世。荆轲登车的时候果敢得没有回头后看,高速奔腾的马车朝秦国而去。快速行驶了万里之遥的路程,途中漫长曲折经历上千座城池。当向秦王晋献燕国地图时匕首一现就自然暴露出了刺杀一事,这使秦王嬴政大吃一惊而怔在那里。可惜荆轲的剑术不够精熟,这一举世奇功没能实现。荆轲这个人虽然死去了,但人们对他的怀念之情却会千载流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柳宗元是哪个朝代的篇十七

柳宗元是我国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文詞千古绝”,他的作品在唐代受到重视,亦为后世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位卓越的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他深厚的才华,更展现了他独特的人生观和处世智慧。在走近柳宗元的过程中,我对他的思想和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这些体会令我深受启发并受益匪浅。

在了解和阅读柳宗元的作品时,我深深被他对人生及人性的独到见解所吸引。柳宗元的作品中融入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他追求真实,关注现实社会中的善恶和人的行为。他的笔触铿锵有力,通过他的作品,读者可以感受到他对人性的关注和对权力腐败现象的深入研究。柳宗元关注人之本性,对人性的复杂性展开了深入探讨,他的作品给人以启发,使读者对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提出更多的思考。

同时,在柳宗元的作品中,我深受他对历史、文化和社会问题的关注所感动。柳宗元笔下的作品承载着他对历史、文化和社会深思熟虑的观点,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对各种社会问题的分析,使读者得以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古代社会。他的作品中流露出对社会不公和人类矛盾的思考,这种思考方式远比现代人对那些问题的思考更全面深入。柳宗元的作品给了我一个更加全面的历史认知,使我对中国古代的变革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另外,在柳宗元的作品中,我也看到了他对艺术和文学的热爱,以及他对语言表达艺术的追求。柳宗元的作品充满了诗意和文艺性,他善于运用优美的修辞和意象,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柳宗元用一个个精心构思的故事,将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融入其中,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获得享受和启发。他的作品犹如一幅幅画卷,透过文字展现了他丰富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令我深受感动,也激发了我对文字表达的热情。

最后,在走近柳宗元的过程中,我深刻领悟到了他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智慧。柳宗元在自己的作品中流露出的智慧和成熟的人生观,让我从中受益匪浅。他对于人生的独到见解和坚持不懈的追求让我深受启发。他的作品透露出对人生矛盾和挫折的思考,通过挖掘人生的智慧和真理,柳宗元让我懂得了勇敢面对人生的困境和挑战,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追寻生活的意义。

总之,通过接触和研究柳宗元的作品,我深刻感受到他对人生、文学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他的作品不仅给予我启示,更激发了我的热情和求知欲。柳宗元借着他优美的文字,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对于人生的独特见解娓娓道来,给予了我不少思考和启迪。他的作品告诉我,对人性、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关注、对历史的认识、对艺术和文学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学和处世智慧的追求都是一个文学家应该具备的素质。柳宗元的作品成为我人生的一面镜子,给予了我深刻的反思,也为我的人生道路指引了方向。

柳宗元是哪个朝代的篇十八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字子厚,汉族,唐代河东郡(今山西运城永济)人,祖上世代为官,七世祖柳庆为北魏侍中,封济阴公。世人称之为“柳河东”、“河东先生”。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

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

瘴痾扰灵府,日与往昔殊。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

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倦极便倒卧,熟寐乃一苏。

觉来窗牖空,寥落雨声晓。良游怨迟暮,末事惊纷扰。

为问经世心,古人难尽了。

段九秀才处见亡友吕衡州书迹唐·柳宗元。

交侣平生意最亲,衡阳往事似分身。

袖中忽见三行字,拭泪相看是故人。

法华寺石门精舍三十韵唐·柳宗元。

拘情病幽郁,旷志寄高爽。

愿言怀名缁,东峰旦夕仰。始欣云雨霁,尤悦草木长。

道同有爱弟,披拂恣心赏。松谿窈窕入,石栈夤缘上。

萝葛绵层甍,莓苔侵标榜。密林互对耸,绝壁俨双敞。

法华寺西亭夜饮唐·柳宗元。

祇树夕阳亭,共倾三昧酒。雾暗水连阶,月明花覆牖。

莫厌尊前醉,相看未白首。

楚越有鸟甘且腴,嘲嘲自名为鹧鸪。徇媒得食不复虑,

机械潜发罹罝罦。羽毛摧折触笼籞,烟火煽赫惊庖厨。

鼎前芍药调五味,膳夫攘腕左右视。齐王不忍觳觫牛,

简子亦放邯郸鸠。二子得意犹念此,况我万里为孤囚。

奉酬杨侍郎丈因送八叔拾遗,戏……唐·柳宗元。

贞一来时送彩笺,一行归雁慰惊弦。

翰林寂寞谁为主,鸣凤应须早上天。

一生判却归休,谓著南冠到头。

冶长虽解缧绁,无由得见东周。

奉和杨尚书郴州,追和故李中书夏日……唐·柳宗元。

郡楼有遗唱,新和敌南金。境以道情得,人期幽梦寻。

层轩隔炎暑,迥野恣窥临。凤去徽音续,芝焚芳意深。

游鳞出陷浦,唳鹤绕仙岑。风起三湘浪,云生万里阴。

宏规齐德宇,丽藻竞词林。静契分忧术,闲同迟客心。

奉和周二十二丈,酬郴州侍郎衡江夜……唐·柳宗元。

丘山仰德耀,天路下征騑。梦喜三刀近,书嫌五载违。

凝情江月落,属思岭云飞。会入司徒府,还邀周掾归。

奉平淮夷雅表·方城,命愬守也。卒入……唐·柳宗元。

方城临临,王卒峙之。匪徼匪竞,皇有正命。

皇命于愬,往舒余仁。踣彼艰顽,柔惠是驯。

愬拜即命,于皇之训。既砺既攻,以后厥刃。

王师嶷嶷,熊罴是式。衔勇韬力,日思予殛。

奉平淮夷雅表·皇武,命丞相度董师,……唐·柳宗元。

皇耆其武,于溵于淮。既巾乃车,环蔡具来。

狡众昏嚚,甚毒于酲。狂奔叫呶,以干大刑。

皇咨于度,惟汝一德。旷诛四纪,其徯汝克。

锡汝斧钺,其往视师。师是蔡人,以宥以釐。

西陆动凉气,惊乌号北林。栖息岂殊性,集枯安可任。

鸿鹄去不返,勾吴阻且深。徒嗟日沉湎,丸鼓骛奇音。

东海久摇荡,南风已駸駸。坐使青天暮,小星愁太阴。

众情嗜奸利,居货捐千金。危根一以振,齐斧来相寻。

构法华寺西亭唐·柳宗元。

窜身楚南极,山水穷险艰。步登最高寺,萧散任疏顽。

西垂下斗绝,欲似窥人寰。反如在幽谷,榛翳不可攀。

命童恣披翦,葺宇横断山。割如判清浊,飘若升云间。

远岫攒众顶,澄江抱清湾。夕照临轩堕,栖鸟当我还。

长安新技出宫掖,喧喧初遍王侯宅。玉盘滴沥黄金钱,

皎如文龟丽秋天。八方定位开神卦,六甲离离齐上下。

投变转动玄机卑,星流霞破相参差。四分五裂势未已,

出无入有谁能知。乍惊散漫无处所,须臾罗列已如故。

更多。

柳宗元是哪个朝代的篇十九

宗元兄:在你的《小石潭记》中,描绘了一个多么美丽的如人间仙境般的地方啊。那儿有白玉般干净,清澈的小溪水,水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似天上的鸟翱翔在无边无际的天宇下。清晨,当阳光开始照入竹林中,苍翠的竹子和翠绿的藤蔓相互缠绕在一起,透过微微的晨光,在清风中随风飘拂。当阳光照在溪水中时,水波点点,闪烁着光芒,好像是金子发出的耀眼亮光。溪路蜿蜒,斗折蛇行,溪中石块千姿百态,各色各异,这真是每个人心中所梦想的`人间仙境啊!

世事万变,你历经了由兴至衰,回首,读你的一生,字里行间无不流着两个字:坎坷。你出生于官宦,亦逝于官场,少有才名早有报国大志的你,一生波荡,但最后却落得客死他乡,凄凉收场。

幼年的你生长在长安,所见所闻无不向你展示着朝廷的腐败与无能。或许也正是如此,你才会在将来,义无反顾地支持“永贞革新”。冒着丢掉乌纱甚至掉脑袋的危险,毅然决定打击那些专横跋扈的官员,和那些官僚作斗争。虽只有半年的时间便宣告失败,但它却成为震惊全国的一次进步运动。而你,却被贬为永州司马,一贬就是。

《永州八纪》就是你被贬为永州司马的途中有感而创作的。八颗璀璨的宝石让世人看到了你不看屈服的一面,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并没有磨损你的意志。你挥洒着似剑的笔,在历史巨著的长卷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对美的描绘,对人生的感悟,你的文章风格多样,但不变的是你坚定的意志,奋进的精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