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校园景观设计效果图 校园景观心得体会(汇总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03:57:19 页码:11
校园景观设计效果图 校园景观心得体会(汇总11篇)
2023-12-06 03:57:19    小编:笔砚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校园景观设计效果图篇一

校园不仅是学子求学的地方,更是一座美丽的花园。校园景观的布置与设计,不仅为师生提供了一个美丽的学习环境,也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与探索欲望。在我多年的校园生活中,我有幸欣赏到了许多美丽的校园景观,并从中深感到了它们带给我的心灵启迪与感悟。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分享我对校园景观的心得体会。

首先,校园的绿化带给我一种惬意与舒适。每当我走进校园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和五彩斑斓的花朵。尤其是春天,整个校园仿佛被柔和的阳光和花香所包围。在教学楼与宿舍之间的绿化带上,草地如茵,花开满园。我常常在其中漫步,感受春风拂面,聆听鸟鸣,仿佛把烦恼都抛在脑后。绿化带不仅给了我一种轻松自在的心情,也提供了一个方便我休息、放松身心的场所。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我常常选择找一片绿草地,坐在其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放松自己。这让我深感到了校园绿化的重要性,它是一种美,也是一种心灵的寄托。

其次,校园景观也给了我对自然的认识与了解。校园内种植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每一种植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生长规律。比如,春天的杜鹃花开得绚烂夺目,让人陶醉其中;夏天的槐花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香气,吸引了无数蜜蜂和蝴蝶来采蜜;秋天的枫叶像火焰一样燃烧,给人带来无尽的温暖;冬天的柳枝则独具凄美之感。通过观察这些植物,我了解到了它们的生长环境、生长周期和繁衍方式,也增加了我对自然的好奇心。我会主动去图书馆找一些关于植物的书籍来阅读,通过了解它们的物种特点和生态习性,让我对大自然的奥妙和无穷之美有了更深的认识。校园景观不仅给了我美的享受,也让我对自然充满了敬畏之情。

再次,校园景观也激发了我实践动手的兴趣。校园内有许多不同类型的花坛和小区域,由学生们精心设计和打理。在我们学校的北门,有一个被植物围绕的小广场,我主动加入了这个团队,在这里学到了许多关于园艺的知识。我学会了修剪、浇水和肥料的使用等技巧,也了解到了园艺的耐心和细致。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植物成长的奇妙,也体会到了劳动的价值和回报。从最初紧张而慢慢进入状态,到看着自己的植物一点点长大,直到细心观察每一片叶子的细节,我收获了成就感和满足感。这让我认识到,不仅要了解自然,更要亲自实践和动手去做。

最后,校园景观也影响着我对美的审美和追求。在美丽的校园内,我欣赏到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品和雕塑作品。在校园的主要道路上,有一组令人惊叹的巨型雕塑,它们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每一次路过,我都会驻足久久凝视,感受其给我的冲击和震撼,从中触动了我对美的追求和创造的激情。校园的艺术品和雕塑作品给了我一种视觉上的享受,也激发了我对艺术的兴趣。我开始主动去了解不同的艺术门类和流派,并尝试去创作自己的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对美的追求和创造的力量,也通过作品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和思考。这让我深信,美是无处不在的,只要用心去发现和创造,就会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美好。

总之,校园的景观给予了我许多美的享受和内心的满足。通过欣赏校园的绿化、了解植物、实践园艺和追求美的艺术,我更深刻地认识了自然和美的力量。校园景观激发了我的创造力和思考力,也让我收获了快乐与成就感。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通过欣赏和创造美丽的校园景观,让自己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校园景观设计效果图篇二

如今城镇和区域关系日益密切,我国东部的“长三角”、南部的“珠三角”、以及北部的“京津唐”地区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越来越注重城镇景观的品味,而小城镇广场景观作为城市最基本的构成单元,在小城镇文化广场景观设计中应结合当地地理位置、气候特征、经济结构、地域风俗、历史文化等根据实际情况创造具有明显的标志性和可识别性,延续地域文化和历史文脉,突出城镇个性的景观环境。小城镇广场景观中应利用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相结合来设计,而人工景观是精神文化的载体,它的要求是一种贯穿历史、体现现代文化、具有审美价值而不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在小城镇广场景观设计中要把整个小城镇的因素全盘考虑,结合小城镇的发展,注重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严格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同时注重美观性和功能性的统一,设计出真正属于当地居民的文化广场景观,充分发挥实用价值,尽可能的设计成实现功能、景观、生态、人文的和谐统一的广场景观环境。

校园景观设计效果图篇三

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是确保广大师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保障,是事关全区教育事业长足发展和全区上下和谐稳定的大事。

一、我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现状。

***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所(含民办校园),共有教师近**人,学生****余人。在区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全区加大了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力度,为全区广大师生营造了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

(一)师生、学生家长与人民群众的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意识明显增强。

力度,强化了学生监护人的相关责任意识。

区教育局、区xxx、安居专刊等部门单位,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有针对性地对相关学生安全工作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宣传报道,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二)各校(园)注重精细管理,确保了校园及周边安。

全工作扎实有效。

各校(园)针对校园周边特点,采取成立教师护校队、强化学生上放学路队制管理、强化门卫管理、强化“三防”设施建设、强化学校放假24小时值班制度等措施,确保了校园及周边安全工作时间与空间的全覆盖,努力将校园及周边安全工作落到了实处。各校(园)结合各时段校园安全工作重点,定期组织人员,全面对校园校舍,校园及周边排水管道、地质灾害、河堰、道路交通等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进行了排查,做到了发现隐患及时整改,对一时不能整改到位的大、中型安全隐患和没有整改权限的隐患,及时安排了专人监控,并迅速向当地党委政府、区教育局和有关部门作好了信息报送工作。

(三)各职能部门认真履职尽责,校园周边环境明显改。

进一步强化了“警校共育”工作,各校(园)及时聘请。

了当地公安干警担任法制副校长;公安机关和其下属派出所。

校园景观设计效果图篇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城市病的困扰。现代都市繁杂喧闹和竞争激烈的快节奏生活方式使人们的身心不堪重负。

在这一背景下,生态旅游应运而生,并受到人们的普遍青睐。“农家乐”旅游方式虽然同西方国家的乡村旅游在本质上并无二致,但也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1].对于乡村来说,通过农家乐旅游不仅要达到发展经济的初始目的,同时还要以此为契机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无疑是实现上述目的的必要条件[2].鉴于目前农家乐开发还处于自发阶段,大多还处于经济导向的乡村旅游开发的初级阶段,因此“农家乐”美丽乡村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1乡村景观的涵义与构成。

景观生态学认为乡村景观是乡村中由于人类活动形成的自然斑块与人类经营斑块组成的一种复合体。由于乡村景观受到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它可分为自然生态、农业生产和人文建筑生活3大系统,并且互为依存、相互影响;而人文地理学则认为,乡村景观是构成乡村地域综合体的最基本单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形态结构及功能相似、各构成要素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协调统一的复合体。总之,乡村景观的根本特征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效融合,具有明显自然属性的可开发环境资源。

从乡村景观的内涵来看,乡村景观包含了一个村落居民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以及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3个主要层面,由于研究角度和侧重点不同,对乡村景观的分类也有所不同。结合农家乐旅游的田园文化的特征及本文的研究需要,本文将乡村景观分为田园景观、庄园景观、庭园景观3种景观,并以此对“农家乐”美丽乡村旅游视角下的乡村景观规划和设计进行层层解读。

田园景观是指以大农业为基础的整个村落范围内各种景观的总合,不仅是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场所,同时也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因此自然、农业和人文景观就成为田园景观的基本构成要素;庄园景观是指村庄建成区内各种景观的集合,其社会属性比田园景观要强许多,其不仅凝聚着当地人们生活的历史积淀,具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同时其建筑形式、空间格局、物质形态往往是适应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果,因此庄园景观仍然体现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庭园景观是整个村庄的基本单元,主要包括住宅、院门与围墙、水景、铺地及植物景观等要素。

2乡村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与设计原则。

游客参与“农家乐”旅游的主要目的是追求一种回归,体验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田园野趣,然而现实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许多乡村景观设计过于人工化和商业化,乡村城市化倾向日益突出,致使乡村景观千人一面、缺乏乡土特色,当然对城市游客的吸引力也会降低。其次随着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入以及居民生态保护意识的缺乏,部分乡村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乡村旅游区的自然生态魅力正在一步步消失;还有目前很多“农家乐”旅游村在在景观设计上缺乏整体意识,较多注重农家庭院景观以及道路景观的营造,未能将周围的自然环境与聚落景观有效融合,进而缺乏“大景观”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因此“农家乐”旅游活动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吃饭、聊天、采摘等农家活动上,未能将旅游活动开展到整个外部自然景观空间中去,影响了游客的参与性和综合效益的提高。

“农家乐”旅游景观建设不仅要有利于提升旅游资源品位,更重要的是实现当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提高当地人民的居住环境品质,所以乡村景观建设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首先是保证乡村景观的和谐共生。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要注意营造与保护并重,通过景观资源的有序整合和合理配置,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共生,其中重要的是在规划设计中注意保护特色建筑和民风民俗景观,彰显民间和地域特色。其次是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家乐”旅游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路径,其中的乡村景观建设必须与农村的发展规划相结合,充分发挥景观建设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最后乡村景观建设要有利与增加加农民收入,给当地居民创造出自由、温馨的生活空间切实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

田园景观中的山、水、林、田等自然元素构成了“农家乐”旅游中乡村景观的基础自然状况[3].在贴近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指导下,田园景观设计应该在保留传统田园风光的基础上,对乡村的空间形式与布局进行统一规划,形成既具有田园风光又可以给游客地域风俗和农耕文化感知的“大景观”格局。

田园景观的规划设计主要应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考虑:首先是自然景观的保护。自然景观要素构成了乡村景观赖以存在并独具特色的物质基础,人工要素要建立在这些自然景观要素的基础之上,并与其相互融合。针对农家乐旅游造成自然环境破坏、生态恶化的状况,景观规划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尽量保持自然景观要素的原真性。其次是农业景观的开发与利用。农业景观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结果,是“农家乐”旅游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景观基底。针对“农家乐”旅游规划设计中对现有农业景观资源缺乏有效利用的现状,可以采取农业景观整合策略。

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对域内的田园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营造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田园风光,还需要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积极整合现代农业要素,形成“农家乐”旅游与农业景观相互融合的发展的模式。另外,人文景观不仅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更是文化传承和历史研究的资源宝库。无论是其中的堂、寺庙、戏台等物质元素还是民风、民俗等非物质元素,都是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村落景观设计时对其应在尊重和保护的前提下,对这些人文景观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总之,田园景观规划设计必须要从功能优化及文化体现的角度展开,需要在保护和传承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的进行,在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整合和融入农业景观以及人文景观,并使其得到延续与传承,将域内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提升“农家乐”旅游的生态与文化内涵。

聚落景观是是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和周围环境的组合体[4],聚落景观的韵味和美感往往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开展“农家乐”旅游活动的主要场所。鉴于聚落景观具有旅游接待和保障居民生产、生活的双重功能,其景观建设必须以保持原有风貌,同时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水平为目标,实现村民与游客的“同乐”.因此在规划设计中应按照“有机更新”的原则,对不同的对象分别采取改造、整治或保护的建设方式。

聚落景观的规划设计主要包括民居建筑、乡村道路以及主要节点3个层面:在民居建筑更新设计中主要应从“功能”与“外观”方面展开,使其既能满足旅游接待与居民生活需求,同时还要保持建筑的原始风貌;在乡村道路的规划设计方面,要注意到乡村道路既是整个村落的骨架和对外联系、发展旅游业的媒介,同时又不同于城市道路系统那种方便快捷的本质。在聚落景观的道路设计上,不能拘泥于城市道路宽与直的特征,而应较多的照顾适宜性与人性化;在节点空间的塑造方面,聚落景观中的村庄入口、中心广场、重要建筑、古树名木等节点空间不仅形式多样、变化丰富,同时其蕴含的历史文化或精神内涵,这些节点空间对乡村的文化氛围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庭院景观是乡村人文景观的基本单位,也是农家乐旅游中的主要功能单位和活动场所。庭园景观侧重于居民的生产生活,审美与实用的统一是庭院景观设计的重要原则。从内容上看,庭院景观设计主要包括空间布局的优化、空间功能的发挥以及乡土文化生活气息的营造:

民居庭院空间是居民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并受到气候因素、民俗因素以及生活方式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发展和变迁,因此庭院空间的布局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同时又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庭院设计中要注意对这些特色庭院景观进行继承和保护,而不是追逐城市社区景观倾向的新农村模式。

村庄庭园景观在居民的生活、生产、生态与文化等4个维度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家乐旅游开发,居民和游客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对庭园景观的功能进行有效整合与优化,实现生产、生活、旅游等各项功能相互融合的庭园景观特色,就成为庭园空间的功能完善的主要途径。基于上述设计理念,庭院景观功能的完善主要有农家乐-自住结合型、种养-自住结合型以及工业-生活结合型3种模式。以农家乐-自住结合的模式为例,这种模式保证村民生产生活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对住宅进行整合和美化,使其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特色,不仅可以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同时也提高了庭园空间的附加值。

4结语。

随着乡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乡村面貌有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美丽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城市化的倾向也不容忽视。因此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应该摒弃城市景观设计的经验,将乡村景观设计定位于居民生产和生活的自然表达,只有坚持这一理念,“美丽乡村”建设才能回归其真实的本原,并为我国的乡村建设提供有效的动力和支持。

参考文献:

校园景观设计效果图篇五

大学的魅力来自历史文脉的绵延久长,对于具有历史传统的“老校”,如何对历史建筑及建筑群,乃至整体校园风貌进行保护性更新,促使校园整体的生长与完善,以及新旧关系协调是高校在传统校区更新方面的重中之重[1]。现在的大学,不仅功能更为复杂,规模更加庞大,其社会意义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校园景观设计既应满足功能要求,审美要求,同时也应反映历史文脉,建筑风格,环境气氛等精神要素。通过景观文化塑造,使得大学的校园空间场所能够增强全校师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高学校的凝聚力。

近几年来,我国各地高校普遍实行扩招、合并,现在,许多大学都面临着改建、扩建、新建的问题[2]。为满足扩招需求,往往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新校区的规划设计。其校园规划与建设不是从师生的具体使用角度去考虑,而是深受巴洛克和“城市美化运动”影响,过分追求图面的轴线和形体视觉艺术效果,背离了大学精神的精髓。具体问题体现在以下两点:。

1)形式主义。

如规划过分图形化、缺少弹性、对空间的尺度和识别性关注不够、校园缺少人文气氛。

2)建筑单体设计盲目求新,缺少文化传承。

大学校园中的建筑,大多数应该是朴实的、内敛的。优美的校园空间,主要体现在各建筑之间所围合的尺度宜人的群体空间以及不同时代建筑的叠加与统一,而不是某一个建筑的标新立异。美国长青藤联盟的学校就规定校园建筑的外墙必须采用与原有环境协调的红砖等材料保证新老建筑的统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在我国一些有着悠久历史的老校区,校园环境优美且富有特色而建筑相对朴实,如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

2.1国内外大学文化传承应用实例。

针对以上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普遍问题,目前国内学者以及从业人员已展开了大量研究和实践。例如北京大学,至今遗留有五座明清时期的古典园林,加上风景秀丽的未名湖和各种风格的现代建筑,使北京大学的建筑景观与北大的人文精神珠联璧合,营造了北大富有东方文化神韵又具有现代气息的高贵而典雅的氛围[3]。如沈阳建筑大学校园环境设计将稻田和乡土野生植物(如蓼、杨树)作为主要元素,充分运用当地的优势物种,用现代景观设计的手法,使大田稻作既有生产功能,又能满足校园学习、美育和文化及农业劳动教育等功能[4]。把旧校园的门柱、石撵地砖和树木结合到新校园环境之中。历史的情感得以延续,校友回母校时有亲切感,学生在平常的学习活动中也可以感受到母校历史的延续。

2.2西南科技大学文化传承实践。

西南科技大学位于绵阳市北部,校址原为清华大学绵阳分校,占地面积4088亩,在校研究生与本科生共2.6万余人,已有50余年的办学历史。在“十五”期间,学校将探索和实施高层次人才国际联合培养机制,逐步推行课程体系对接、学分互认和双导师、双学位的联合培养模式,学校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自主和主动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能力的大学。西南科技大学有着山环水绕、绿树成荫的优美环境。为改善校园环境,赋予校园更多文化色彩,已进行相应改造设计。校园文化的传承,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2.2.1保留特色建筑。

一般地说,高校校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建筑,而建筑是校园空间的主要决定因素,包括其体量、尺度、比例、色彩、功能、造型、材料、质感等多方面[5]。西南科技大学老校区建筑群由清华大学分校师生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修建,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形成现有规模。为了保留住具有历史意义的空间场所和建筑,增强全校师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后来的校园建设过程中,保留了大量原有建筑以及地形地貌。原清华大学分校遗留下的老建筑按风格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为“干打垒”建筑(见图1),主要用于办公和宿舍。所谓“干打垒”,即西北农村用土作原料建筑的房子,房子四面墙均为土墙,也可在土墙外贴砖进行美化。因西北地区常年干旱少雨,该建筑可以就地取材,建造技术简单且施工期短,同时可以节省木材,冬暖夏凉,因而得到广泛采用。60年代清华分校在资源匮乏,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师生齐心协力,用自己的双手建造的建筑,在今天看来,仍然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作品。如图1中的清华楼,掩映在古树之中,古朴厚重。侧面墙体爬满青藤,建筑与植被相映成趣,体现了生态。灰色、褐色混合的不规则的毛石用白灰勾缝,自然而不失美感。窗格分割对称,合理兼具了采光和通风的双重功能。窗框颜色与墙体颜色接近,使得整栋建筑色彩和谐,低调却不失典雅。建筑室内冬暖夏凉,比较环保。另一类建筑主要为教学楼(见图2)。教学楼平均为五层高,采用平屋顶形式,立面竖线条分割。建筑以白色为主色调,其间点缀褐色,掩映在翠绿松柏、红叶李之中,显得简洁现代且不失典雅。该建筑抗震性较强,5•12强震仅屋顶局部墙面材料脱落,在该建筑内上课的师生均安然无恙。

2.2.2新建筑对原有建筑的传承。

在具有如此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中,新修建筑如何延续文化却不拘泥于传统成为设计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只有本着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对场所记忆的重视,才能体现校园环境文化。近年新建的西区教学实验楼已体现了上述精神,并与环境和谐地融合在了一起(见图3)。该建筑在大部分保留了原有教学楼的风格的同时,具有一定创新。建筑仍然以白色为基调,穿插赭色,立面竖向分割。不同之处在于该建筑部分墙面增加了四川特有的青砖材料,主入口用竖线条强调序列感,具有地方特色的同时不失现代感。

2.2.3梳理原有树木,增强地域特色。

西南科技大学建校历史悠久,植物丰富,其间有不少高大乔木,如清华楼前香樟,教师宿舍楼间栾树,枝叶繁茂,无不体现着校园的人文与历史。如何让植物也能体现校园文化,让师生驻足其间时能深刻感受到校园的成长过程。在进行西南科技大学景观设计时,采取了梳理原有树木,增强地域特色的方法。梳理原有树木,即对具有纪念、观赏价值的植被进行保留,对杂乱无章的植被进行剔除。增强地域特色,即在适当空间增植具有地方特色或校园特色的植被,以增强校园特色。如近期增植的“国槐林”“银杏大道”(见图4),均体现了以上原则。“国槐林”寓意为怀念、感恩,栽于2008年年末,意在感恩全国各地对西南科技大学的帮助与支持,以及全校师生无法忘怀的心情。“银杏大道”以绵阳地方树种银杏为主,其下种植乡土花灌木栀子花,体现了浓郁的地域性。夏日银杏绿荫,栀子花香,是师生记忆的场所。

2.2.4利用小品增强校园文化内涵。

校园小品包括雕塑、景墙、廊架等组成元素。雕塑是校园形象元素中最少功利色彩,最具公益性、观赏性的艺术品,具有突出的个性。优秀的雕塑作品可以使人们获得大学校园的意象和对大学的回忆。西南科技大学正校门6组浮雕简洁大方,内容反映了学校的建校过程以及师生求是创新的学习精神。此外,小广场上的一组景墙,将学校的校训形象化于上面,寓教于乐(见图5)。

3结语。

环境文化是大学文化的载体和外部表现形式,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对文化的传承应受到广泛重视。经过实践应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文化内涵的体现手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保留特色建筑;传承原有建筑;梳理原有树木,增强地域特色;利用小品增强校园文化内涵。大学校园景观在众多的历史景观中最有延续以及再创造价值。只有从师生心理需求和行为特性出发,一切以师生为中心,利用环境对师生的催化作用,以绿地为载体,合理设置小品、设施、器材、亭、台、廊等满足师生教学、科研、学习、休闲、活动、交往、心理感受、艺术欣赏、思维开发等需求,才能创造良好的人性化绿地景观。

校园景观设计效果图篇六

我校还需改进的地方是新建建筑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融合情况。大学校园是一个独特而丰富的场所环境,它应体现出创新性、时代性,是创造出结合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的校园景观,让师生充分了解我校的校园历史和文化是师生爱校敬校的精神动力,从而打造出更多具有工业文明的标志性建筑,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下,希望我校的“可居性”、“可游性”、“可观性”、“可学性”方面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4]湖北工业大学校门浅析,文库.

校园景观设计效果图篇七

我们看到了文人内心的无奈与悲凉,同时也看到东方哲学影响下的审美格调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空间形式。挖掘文人园林的意境营造绝不是追求旧文人的生活模式和心态,而是从中感悟空间的东方哲学,这是一种精神性的审美构架,极具东方气质,追求与自然相融的意境,寻求单纯物质空间带来的精神享受。如何在人为的空间环境中打破与自然的隔绝;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间再造精神的无限性,将人、自然、空间三位一体有机的融合。这些空间营造的手法与思想很多可以被当代设计借鉴。

空间设计与现代建筑有机的结合,追求单纯的自然品位,远离华丽、琐碎、堆砌、庸俗和过分的装饰,力求一石一木传达情致,用极小的空间营造丰富的审美意境。在文人山水园林的山水美学意境中,可以被现代空间设计借鉴的手法和理论思想很多。首先,在建筑的整体空间布局上,步随景移,移步易景,是一种很好的设计手段。它注意时间和空间层次的流动性,在少量的时间里体会着丰富变化的空间审美,景物与周围环境或开或合,或虚或实,不必强求整体设计的定式,依环境造空间,依时空求变化。在设计中选材经济、朴素、雅致、格调清新,直接触发人们心灵的本质。当代空间设计中很多案例都试图追求这是空间布局的意境美。例如,刘家琨设计的《何多苓工作室》。他在建筑的中间安置了天井,这看似简单的小小天井积聚文人山水园林的特质。“天井四壁封闭,特意拔高,对外成为物质性的主体,对内则强化了空无,这个天井是为空间的存在性和东方精神而置的。”

在这个天井中人们不能直面天空,但可以透过四周形态各异的窗看到天井内不同的景致。阳光也由于墙面的反射变得柔和了起来。人随着时间变化体会自然地微妙变化,怡景怡情。其次,在造园手段上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这种方法十分适用于当今寸土寸金的城市。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关注到园林设计中“小”的问题。文人园林中既有“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取法于地”的上下动态把握,也有“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远近打量把握。例如,王澎主持设计的上海顶层画廊,在不大的面积内营造出一个极富动态的空间,利用开合墙面和可以移动的方形空间形成空间的复杂和变化。坐在可以移动的方形空间,周围是一片黑暗,穿过一扇透出微亮光线的门窗,使人感觉自己是坐在一个室外的庭院,产生矛盾的虚幻空间感。在王澎的作品中充分体现出小空间复杂时空的设计思维。又如,在美学观点上文人园林强调“形”,而不是“型”。关于“形”,萧启宏先生的解释为影子,“影”因轮廓形成形状,而“型”是人为之物“,形”却是物我合一。所以文人园林中门窗、隔扇、剪纸花窗、透漏的假山,无不因影子而产生致幻致虚的意境。影与形互为关系,不断重构,形与无形相互交替极具现代感。所以被当代空间设计借鉴。例如,王晖先生设计的“左右间酒吧”,酒吧利用镜子和镜面不锈钢的折射和反射所表现出来影的“无形之形”,引起观者新奇的感受和有趣的遐想。再如,在空间功能上文人园林不单是满足简单的私密性,而是同时要满足可游、可居、可观、可行的观点。一些建筑如:台、楼、阁、亭、廊,皆朝四面有不同程序的开敞,称“厅空间”。这种“厅空间”成为文人园林的主导形式,满足了文人看与被看的审美情趣。所以,这样的一种“厅空间”被当代设计师所借鉴。房屋的中间有庭院,建筑绕庭而作。

二、人生活于园中与自然融合。

是独立精神的放松,使建筑在自然面前甘当配角,使自然成为审美主体。文人园林设计是整体思维的产物,在最简单的形式里容纳着最丰富的内容。这如同中国文化的另一代表——围棋一样,只有黑白两色,但其组合变化却是惊人的。虽然只是略举了几个小小的事例,但可以看出它给我们当代的空间设计带来的深刻影响,当代设计师要充分挖掘它的精神内涵和造园手段为设计所用。

校园景观设计效果图篇八

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学校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必须要注重其中学习的功能设计,不仅要保证景观视野具有赏心悦目的性质,同时还要在宿舍楼、图书馆、实验楼以及教学楼当中将能够休息驻足的庭院留出来。在榆林学院的校园环境中,经常可以看到谈话、观看、等待、看书等活动,学校考虑到校园中这种人流及停止的因素,在道路两旁树下设置长椅及石凳等节点设施,不仅丰富了道路景观,而且丰富和活跃了道路的人文趣味,为师生休息、阅读、观望等提供方便和体验。同时通过石板或卵石地面纹理铺装,让步行小道曲径通幽、耐人寻味。

2休闲交往的功能设计。

由于现在大学要对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优秀人才进行培养,因此必须要在实施景观设计时,将能够使师生进行休闲交往活动的空间设计出来。在榆林学院当中,学院中心广场整体布局在规则中又蕴含着变化,理性与秩序中富含动态与丰富的人文气息。广场布局以图书馆作为中心轴,东西两侧由实验楼、教学楼呈半围合状,整体形状为长方形,圆形旱地喷泉布置在广场中心,广场两侧规则式配备圆柏、樟子松、柳树等植物,结合方形花坛,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仍有交流、娱乐,起到放松情绪、陶冶性情并且美化校园环境的作用。

3人文性功能设计。

作为一个特殊的单位,学校的文化底蕴一般都比较深厚,通常还具备非常丰富的人文气息。所以在进行校园景观设计时,需要紧密地结合校园的人文因素,从而能够将一种形象鲜明以及独具特色的校园主题突出出来。在榆林学院当中,沁园中孔子雕塑蕴含着积极的教育意义与道德追求,既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呈现出丰富的现代感。相比校园中少之又少的雕塑,校园中置石的配置相对丰富,兰馨园、楚园、蒲然园及闻新园等环境中把大小不等、造型各异的石头,应用攒三聚五的方式放置在显眼的地方,并在置石上题词刻字表现出深刻的文化内涵及韵味;孺子牛、寸草心及龙腾等利用体块巨大、造型奇特、颜色与质地特殊的材料制成,利用孤置的方式放在校园中,不仅陶冶师生的情操,而且给人带来丰富的精神享受,丰富了校园景观内涵。

4生态性功能设计。

现代环境当中非常注重的一点就是自然以及和谐之美,而学校在进行校园景观设计时,需要保证大学校园具备良好的生态性。榆林学院设计当中很好地体现出了生态性,其中垂柳、樟子松、河北杨、国槐、白蜡等栽种行道树采用列植的方式,火炬树采用丛植的方式,增加了校园植物景观的整体之美;在校园入口配置圆柏、侧柏、沙地柏等,采用篱植的方式,既保护草坪,又体现绿化规则之美;在校园围墙采用攀爬类的藤本植物配置,降低街道噪音以及减少侵袭,同时极具观赏性。教学区种植了白蜡、国槐等落叶大乔木,具有遮光避荫的效果,采用绿篱分隔绿地空间,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场所,呈献自然之美。

5结语。

高校在现代社会当中要想实现良性的发展,除了要具备雄厚的师资力量之外,自身的物理性资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校园的景观设计。本文以榆林学院为例,针对校园景观设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且具体介绍了其中的设计方法,希望能够推动校园美好环境的建设。

校园景观设计效果图篇九

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主要的设计方法是“艺术设计法”。“艺术设计法”是城市园林规划的主流趋势,其倡导将艺术理念融入景观设计方案中,体现出“自然、绿化、优美”等基本的艺术要素。

1.布局法。

结构布局是城市景观规划设计需重点考虑的问题,只有在空间布局上把握住景观的分布形式,才能从宏观上体现出园林景观的艺术之美。对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而言,首先,必须要进行合理的地形改造,再进行合理布局,并依低挖湖、据高堆山或适当平整土地,使园林地形富于变化;其次,利用地形组织空间和控制视线,通过与其他园林要素的配合,形成一个自然丰富、优美的空间景域。布局法要求设计人员从局部、整体等双方面考虑造景规划,尽可能使园林区与周边规划区相互协调起来。

2.自然法。

园林景观是来自于大自然灵感设计的人造景观,遵循大自然规律是城市景观艺术性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师应当掌握充足的自然元素,根据绿色景观中吸取的灵感展开设计,以保证城市景观规划达到预期的美观效果。这些都是自然法设计应当掌握的生态理念。

3.修饰法。

并非所有的园林景观都要重新设计,为了节约城市绿化改造的成本耗资,政府可以采取修饰法进行设计,合理地利用原有绿色景观的空间区域。从绿化属性进行划分,园林景观主要有软质、硬质等两大类别,修饰法在两者间的应用方式略有不同。软质景观主要是自然保留的物质,包括花、草、树、木等原生态植物,设计人员只需对其稍加修饰或扩大空间,便可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硬质景观是人工改造形成的景观区。修饰法在设计时要考虑人工工艺的改造要求,减小手工造景规划的难度。

4.综合法。

随着园林艺术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人们对于园林景观设计有了多方面的认识,这也使设计师工作面临着高标准的要求。对于城市园林景观规划的'艺术性设计来说,设计师必须要懂得如何运用综合式的手段调配景观区域,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景观绿化效果。以水陆造景为例,设计人员先以水景设计为主。选定某个水景区域展开布局之后,再考虑陆地造景中植物配置的相关问题。例如,先设计水域景观的给排水结构,对管道布局详细地考察规划;再对周边配套景观植物实施绿化改造。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改造效果。

城市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搞好城市环境不仅能提高人们日常居住的环境,也是改善城市风貌的有效方式。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将朝着艺术化的方向发展,这是改变旧城市风貌的有效措施,也是带动区域环境优化的可行性方案。设计人员应深刻体会艺术性设计方法的内涵,并结合城市园林景观要求拟定设计方案。

校园景观设计效果图篇十

垂直绿化作为校园景观的一部分,未来应该结合校园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从各个方面推动它的发展。下面就来看看垂直绿化在校园景观建设中的应用吧。

随着学校建设的发展,校园中的建筑密度不断增大,而绿化空间不断减少。同时,由于学校经费有限,使许多学校面临着发展建设矛盾,而垂直绿化则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垂直绿化适应城市化建设的需要,弥补地面绿化面积的不足,能极大丰富教学环境中的绿化层次,适度美化建筑的审美效果,使得建筑与环境更加富于生命力,使学术更好地融合在自然与人文的协调统一之中。

垂直绿化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使花草植物由地面改为生长在垂直的立体墙面上,它的实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包括自动控制,温度湿度感应与预警,生长基滴灌与施肥,叶面给水微喷,远程监控等,涉及的学科也很多,包括植物、园艺、土壤、病虫害、机械、自动控制、信息技术等,这些高端的绿化方式因其实施与养护成本高昂,技术复杂,对建筑本身的设计要求较高等原因的制约,目前仍不是校园垂直绿化的主流与方向。校园绿化仍应地制宜,以成本小、养护方便简单的攀缘植物覆盖为主,结合园林景观小品,综合考虑环境景观与植物的协调,构建“连片成景,层次分明、风格统一、清新简约”的校园环境风貌。

在发展空间有限的校园中,积极开展垂直立体绿化,首先可以实现增加校园绿量、拓展校园绿化空间、直接提高校园绿化率的目标。

通过垂直绿化,还可以美化建筑外观、软化建筑物的刚性轮廓,柔和隔离物线条,使建筑与地表绿化融为一体,或独立成景,达到“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庭中青松四无邻,凌霄百尺依松身”的优美园林意境,从而实现多层次的立体绿化效果,既丰富美化校园景观,又能营造出与学校气质相匹配的文化内涵。

垂直绿化还发挥着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创造节能减排效果的积极的环保与经济效应。如可以减少局部环境中的空气污染,帮助过滤空气,吸附有害物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湿化空气,给校园带来新鲜空气;有利于降低环境噪声,有利于建立丰富的校园生态系统;它通过吸收环境热量,湿化空气的过程,降低环境能够温度,有利于减少建筑物密集区域的热岛效应;它有利于保护校舍建筑物的外表和墙面,延长其使用寿命。在建筑与交通密集的区域,墙面覆盖的植物能大幅降低光滑水泥墙面对强光及噪音的反射,并能吸附一部分粉尘。同时,大面积的绿色能影响人群的心理,改善情绪,因此,垂直绿化对于城市人居环境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3.1 廊亭式垂直绿化

廊亭式垂直绿化是在凉廊古亭的立柱边种植木本类攀缘植物,使其顺廊亭向上生长,逐步覆盖廊亭顶部及侧面,从而形成花廊绿亭的一种绿化方式。

3.2 篱垣式垂直绿化

篱垣式垂直绿化主要是在高度较低的矮墙、栏杆、篱网、围栏等上攀缘卷须类和缠绕类为主的一种垂直绿化方式。这种方式以软化隔离物,分隔空间之用。应重点选择枝叶茂密,遮挡效果佳的攀援植物,而对植物材料的攀援高度和强度不做太高的要求。

3.3 棚架式垂直绿化

棚架式垂直绿化多用做由室内到户外的类似建筑的过度物,或建筑的延伸物。一般有专门为攀缘植物搭建的攀爬棚架,再种以观赏效果较好的攀缘植物,以达到观花、观果的垂直绿化效果。

3.4 附壁式垂直绿化

附壁式垂直绿化是指用于较高的墙体或建筑物外立面的绿化。这类绿化只可选用吸附类的攀缘植物,利用攀缘植物柔化建筑物外观,软化墙面呆板生硬的线条,从而绿化美化景观。同时,附壁式绿化还可以吸收夏季太阳的强烈反光,有效降低建筑物外立面的`温度,舒适建筑物内部环境,发挥其生态节能的积极功效。

3.5 立柱式垂直绿化

立柱式垂直绿化是针对电线杆、路灯柱、广播柱等一系列立柱而进行的绿化。常用的立柱式绿化,不是让攀缘植物沿引向上生长,而是对攀缘植物逆反运用,利用种植容器种植滕蔓或软枝植物,凌空悬挂于柱上,使其花枝、蔓藤披散而下,自然下垂,形成立体绿化景观。

3.6 屋顶绿化

屋顶绿化是在建筑物屋顶,建设园林花园,铺设草皮等。是目前比较常见的绿化方式,它为在高层建筑中工作生活的人提供一片绿色清新的视野,提供优美的休息环境,还很有效地降低了城市水泥建筑屋顶的热岛效应。夏天阳光直射时,有植被的屋顶花园的温度比裸露屋顶温度要低20℃以上。

4.1.1 适当选材,适地栽种

在选择植物材料时总的原则是充分利用当地植物资源,适地适栽。注重生物多样性,兼顾共生的原则,可以充分满足绿化与观赏性需要的同时,减少植物间的过度竞争,降低立面环境对技术条件和后期养护的要求,减少植物养护与建设的成本。例如屋顶及立面向阳部位,白天和夜晚的温差相对较大,就需要选择极端温度能力比较强的植物。

4.1.2 创造意境,协调环境

在攀援植物应用时,要同时关注科学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在体现植物自然美的同时,注重意韵美的利用。很多传统的观赏植物富有意蕴美,使植物形象成为某种社会文化、价值观的载体,成为历来文人墨客垂青的对象。在这方面较为典型的藤本植物有紫藤、凌宵、木香、迎春、忍冬等,由于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载体功能,这些植物在自然形态美的基础上有具有丰富的意境和内涵。

4.1.3 进行合理的种间搭配

在考虑种间搭配时,重点应利用植物本身的生态特性,如速生与慢生、草本与木本、常绿与落叶、阴性与阳性、深根与浅根之间的搭配,同时还要考虑观赏期的衔接。在攀援植物造景中,应尽可能利用不同种类之间的搭配以延长观赏期,创造出四季景观。

(1)缠绕类植物。他们茎细长,主枝幼小时螺旋状缠绕其支持物向上生长。常见的有紫藤属、忍冬属、铁线莲属、牵牛属等的部分种类植物。缠绕类植物的攀援能力很强。

(2)卷须类植物。此类植物依靠其特有的卷须攀附其他物体向上生长。根据卷须的性质,可分为茎卷须,如葡萄属类植物;叶卷须,如炮仗藤和香豌豆的部分小叶变为卷须;花序卷须,如珊瑚藤等。

(3)吸附类植物。它们依靠吸盘或气生根分泌粘胶将植物体粘附在其他物体上而向上生长。如最常见的爬山虎、中华常春藤、凌宵等,均属吸附类植物,这类植物攀附能力极强,能在光滑、垂直的墙面攀缘,具有很强的垂直绿化功能。

(4)蔓生类植物。此类植物没有特殊的攀援器官和自动缠绕攀援功能,需要通过一定的栽培配置方式发挥其细柔蔓生的枝条的攀援习性,来形成垂直绿化造景。如蔷薇属、叶子花属、胡颓子属等种类。此类植物攀援能力弱,在校园景观中常用做悬垂布置或地被布景。

4.3.1 篱垣式垂直绿化造景

4.3.2 附壁式垂直绿化造景

附壁式造景主要用于各种墙面、断岩、裸岩等,对于植物材料的选择,则需要考虑与周围环境在色彩,质地,形状等方面的协调,以达到修饰或者烘托等不同的造景效果,比如粗糙表面,如砾石,砖墙等,可用枝粗叶大的材料,如爬山虎、凌霄等。在光滑表面,如磨石、马赛克等,可使用枝叶纤细的材料,如常春藤等。大面积的附壁造景还应考虑多种植物搭配使用,以适应四季更替,延长观赏期,并使造景丰富多变。

4.3.3 棚架式垂直绿化造景

棚架式是以坚固材料组构出一定形状,再以攀援植物攀附,继而形成垂直景观。这种形式在生活中很常见,尤其在广场,花园等地点,以棚架造景组成园林小品,并可能兼具遮荫与休闲,有很强的装饰性,形制上以亭,门,拱,廊等为主,也可以根据装饰的需要,扎制特别形状的棚架,均由人为设计,很容易与环境背景协调一致。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应以观花或果类的植物为主,以达到夏季绿荫如盖,春季花香袭人,秋果硕果累累的不同观赏角度。

4.3.4 立柱式垂直绿化造景

现代社会,城市基础设施中,各种立柱,比如电线杆、灯柱、桥墩、广告牌柱、指示灯、电塔等,越来越多,这部分在城市环境尤其显得突兀,也是绿化的重要内容。但因为这些立柱设施存在着植物生长环境差,土壤贫瘠,光照缺乏等不利因素,所以根据适合的植物各类就尤为重要,以适应性强、耐荫、萌发力强,观赏性更高的种类为宜,使这些呆板僵硬的立柱变身成为城市中的风景,焕发出绿色生命的色彩。

垂直绿化作为校园景观的一部分,未来应该结合校园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从各个方面推动它的发展。在植物园艺方面,应与植物学有关学科合作,加强植物研究,研究培育适应性更强的优良新品种。在景观设计方面,与园林设计学科合作,整体规划设计,使绿化与建筑、人和谐统一,使环境更具美感。在基础建设方面,提前考虑垂直绿化的需要,将垂直绿化的设计融入到建筑物设计的总体考量之中。作为校园生态的一部分,一幢绿色的建筑物代表的不仅仅是环境保护的成果,也象征着我们回归自然,重新发现自然和谐之美的努力,让环境与学校所独有的文化气质相渗透,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植物绿化景观。

校园景观设计效果图篇十一

我们周围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就像是鱼和水那样,密不可分,谁也离不开谁。但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与此同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却悄悄地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工厂排放的污水、污气,人类产生的各类垃圾等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的定时炸弹,严重威胁着我们的生存环境。

岳阳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但是美丽中隐藏着一种“奇特的色彩”。因为个别市民不良的生活习惯,给美丽的岳阳添上了不和谐的“污点”。为了能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美丽,学校多次开展“小手牵大手,共建美好家园”的活动,让我们能够充分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感受污染物、垃圾等给我们生活带来的诸多危害,宣传环境保护的思想,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还学校与周边一片清洁卫生的土壤。在活动的感召下,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五年级91班的同学围绕着自己的学习与居住环境,开展了这次环保实践调查活动。

1.学会调查采访、记录整理资料,养成活动要有计划地进行,各组在不同的地点展开调查的习惯。

2.在活动中学会懂得尊重他人,知道如何与别人交流、合作;在调查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3.通过调查,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并把保护环境的思想向家长、社会宣传,共同保护环境。

1.问卷调查。针对学校与社区的具体情况,我们设计了针对学生、市民的调查问卷,并对他们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

2.实地采访。对环卫工作人员、社区居民和学校老师、学生分别进行实地采访。

(一)准备阶段:制定活动计划。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教室。

活动目标:自主发现问题,确定活动主题。

活动内容:

1.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活动主题,活动方案、活动方式及活动时间。

2.成立活动小组。

民主推荐小组长,小组长根据学生的喜好要求选择6-8人组成小组,并确定组名,口号、组员分工。

3.分组制订活动计划。

(二)实施阶段:开展实践活动。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如:居住小区、学校教室、操场、街道、农贸市场、

建材市场、自己家里、垃圾处理站等多处地方。

活动目标:

1.走进社会,自主体验。

2.培养小组合作意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

活动内容:

1.学生自主确定本阶段活动目标。

2.分组搜集相关资料,设计调查问卷。

3.走进社会,调查了解学校或及居住地附近的环境情况,统计整理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环境污染的危害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