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大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11:40:11 页码:8
2023年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大全11篇)
2023-12-06 11:40:11    小编:飞雪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篇一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设计特色:

1、教学建立在对诗的正确的多元解读的基础上,教学设计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表现,呈现出多种动态生成的教学预设。

5、板书的四次变化是诗的解读,也是诗的创造。

预习积累: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教学过程】。

一、观塘。

1、导入:学唐诗通常要达到正确诵读、解意、悟境,今天我们学的一首宋诗,简介朱熹:南宋,理学,宋人最重讲理。宋诗特点常借景(物)寓理。要做到诵读、解意、悟理,有信心做好这几点吗?先自学,要求做到:读正确、通顺,读出节奏。

2、检读。(相机点拨古诗的韵味“压韵”,再读。)。

3、自学尝试理解意思,读出画面。要求:

(2)、一句一句地读,整体地读,想想你看到怎样的池塘?可以画出来。

(在巡视中发现画的好的同学上台板画)。

4、同桌交流。

5、集体交流、相机朗读:

3、读了这首诗,我也感觉在我的心间流淌着一股股清泉了。

2、导学生产生疑问:为何是《观书有感》?诗的内容写的是池塘有源头活水就清,无源头活水就浊,但这与朱熹看不看书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思考片刻)(如学生不会再启发——难道看书人就清,不看书人就浊吗?)再次简介朱熹:南宋,理学,宋人最重讲理。宋诗特点常借景(物)寓理。(板书“悟理”,大理学家在诗中讲什么道理?)。

3、同桌交流。

4、集体交流:大理学家在诗中讲什么道理?

相机出示开卷有益的名言警句。(见预习积累)。

(备注:当学生不会时导法:

(1)问他那得智(才、慧、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塘有源头活水就——,人观书就——。

(4)、把“半亩方塘”改为“方寸之心”。               。

(5)、宋诗借物喻理的特点。如苏轼《题西林壁》等。)。

四、拓展学习——宋诗借物(景)喻理的特点。

板书设计:(动态生成)。

初: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变:半亩方塘开,共徘徊。问渠哪得 如许,为 来。

再变:半亩方塘锅底开,垃圾杂物共徘徊。问渠那得浊如许,为无源头活水来。

还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板画:

源头    活水   ——    方塘(清)。

书、实践        ——    方寸之心、心智(清)。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篇二

纵观整堂课,首先,在师生合作完成板书这个环节当中,调动了全体学生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对于这首诗中蕴含的哲理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与解析,在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同时,对于所列举的字词的贴切度的推敲,又让学生对于学习有了精益求精的意识。其次,让学生对于宋诗有了一个宏观上的把握,知道在许多宋诗表面意象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于宋诗的鉴赏有了一个比较专业的基础,但由于没有教给孩子通过符码解读古诗背后蕴含的情感或哲理,从而使得在课堂重点的突破上还是有些不是很彻底,所以,在引导学生思考读书与方塘的联系时应再设计一个过渡性的小问题:这里的活水源源不断的输入和读书有没有什么联系?以达到问题的坡度性突破。最后,由于课堂的应对能力还是有所欠缺,使得在课堂语言上不能很好的做到既保持语言使用时的语文味,又能简洁明了。在以后的学习中多读关于教学机智方面的书籍,课堂上多加锻炼才是。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篇三

2.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自学提纲:

a.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b.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c.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而准确理解一些词语。鉴:镜子。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渠:它,指方塘。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

(3)指名读后练习背诵。

(4)积累忆诵:劝学的词语或名言其他古诗句。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2.练习正确书写。

1.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3.收集的成语、名言、古诗。准备张贴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本课的两首诗都是围绕读书生发出的一定的道理,在朗读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能大体领悟,还有一些同学生也能由此生发出新的感悟,如书要多读,就像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篇四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

《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的一首。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

如: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

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三、朗读训练。

1.在你们的学习中相信也有这样的体会?请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自由大声朗读这首诗。

2.指明学生读,大家评议。

3.齐读。试着背一背。

四、学生小结。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篇五

每次看书我都会发现自身的问题,这次也不例外。我会对比着去发现自己哪些地方还没有做到,然后再去发现我需要学习什么。

一.不足。

1.尽管课堂上我会认真帮助同学们分析每一道题,一些时候会将习题变式,但只是就题做题。可是我却忽略了向同学们传授思想方法。也就是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从教两年多来也算得上是一大败笔。

2.大多数授课都是将概念直接传授给学生,很少让学生去主动探索,就像书上说的一样“只注重现成结论的传授,不讲究生动过程的展示,终究会走进死胡同”。现在细想会感觉到,让学生花费一节课去探索甚至比自己讲两节课效果都要好。

3.复习时,我还按着老式传统方法,出题做题讲题......反复循环。根本就没做到在思想方法上的总结提升。

二.改进之处。

1.关于符号。在低年级的时候强调同学们的直观感受,高年级时涉及到的知识就不能单纯的通过特殊例子归纳总结让他们识记了。应该通过习题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归纳问题、总结问题。

2.通常在做卷子或者报纸时,最后都有一道能力提升题。其中有很多习题要求归纳总结、填空或者计算,而我们通常的做法是拿住题就讲,却恰恰忘了问题的源头就是某些法则、公式或者定律。倘若我们能教给学生逆推出这样的的习题是用什么样的法则、公式或者定律而来的,那结果肯定事半功倍。

三.总结。

看完前两章确实很惭愧,因为就自身而言都不能很好的将各种类型的思想方法掌握,更甭说将思想方法传授给学生了。既然发现了问题那么接下来的时间我一定好好改正,将还没有理解透彻的精髓反复研读,争取在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这方面能够有所提升。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篇六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1、收集朱熹的读书名言和古诗,弄懂它们的意思。

2、预习《观书有感(二)》,理解诗意。

3、查阅资料,了解朱熹,并可以用自己的话介绍朱熹。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课堂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读朱熹的读书名言导入到新课的学习。初步学习古诗时,要求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自学,通过自学成果的检查,反馈初读成果,朗读做到字音正确、节奏鲜明。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诗眼“清”,抓住重点字“鉴”和重点句“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感受半亩池塘的清澈明净。学习后两句诗时,引导学生体会源头活水对于池塘的重要性。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有了上面学习的铺垫,对照精心的板书设计,再加上教者富有启发性的疑问,这一难点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3、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板书,强调“熹”的写法】

4、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呢?这就是朱熹,【课件出示简介】默读,一起来读一读这段简介。

5、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板书:有感。于是,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一首诗——观书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1、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初步自学这首诗。【出示自学提示: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生开始自学,师巡视,提示要扎扎实实把这三个要求落实到位了。一半时间后,可以建议学生互相交流交流。

2、检查诵读。

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所以这句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我们一起来读三四句。

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篇七

今年寒假,本想在家好好地读一读书,丰富一下自己专业知识,特别是理论知识,但是受疫情的影响,心一直静不下来,专业性太强的书籍太让人烧脑了,但是一翻到王永春老师的《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一书时,特别引人入胜。

全书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阐述了与小学数学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并结合案例谈思想方法的教学。下篇介绍人教版各册教材中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在上篇中,通过王老师提供的一些案例,更加有利于读者(老师)了解和掌握思想方法;在下篇中的教材案例解读分册编写更有利于教师使用。

通过阅读我了解到我们平时所说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方法”不是等同的概念。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认识、理性认识。数学方法一般是指用数学解决问题时的方式和手段。而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知识的进一步提炼概括。

数学思想较高层次的基本思想有三个:抽象思想、推理思想和模型思想。与抽象有关的数学思想主要有:抽象思想、符号化思想、分类思想、集合思想、变中有不变思想、有限与无限思想;与推理有关的数学思想有: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演绎推理、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几何变换思想、极限思想、代换思想;与模型有关的数学思想有:模型思想、方程、函数思想、优化思想、统计思想、随机思想;另外还介绍了其他数学思想方法有:数学美思想、分析法和综合法、反证法、假设法、穷举法、数学思想方法的综合应用等。

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进一步提炼和概括,它的抽象概括程度要高一些,而数学方法的操作性更强一些。人们实现数学思想要靠一定的数学方法;而人们选择数学方法又要以一定的数学思想为依据。可以说虽然它们有区别但是又有密切联系。

以下以《三角形内角和》为案例,谈谈我读完这本书的收获: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理性思维形式。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模式,一般包括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过程,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结果,其实质是“发现-猜想”。而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其本质是证明和计算。如:多边形内角和就是通过“先归纳后演绎“的推理过程。教学中先使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出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这是合情推理,接着通过将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的过程进行演绎推理,并进一步要求学生推算十边形的内角和,以及内角和是1080度的图形是几边形,引导学生将计算多边形内角和的一般方法运用到特殊情境。所以在小学生学习新知时,大多先借助合情推理在不完全归纳中理解一般原理,然后在练习和实践中演绎。在教学中要针对例题的特点引导学生经历“先归纳后演绎”的过程,从而培养推理能力。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总之在以后教学中既要教数学思想,又要设法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努力的方向。而本书是一个很好的参考书。它为我们做的分类,总结,以及列举的应用实例是一个全面而又具体的指导。仔细研读,慢慢尝试,一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篇八

暑假,我读了许多古诗,其中著名女诗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让我难以忘怀。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当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时,感觉比较平淡,觉得它意思浅显,通俗易懂,每一句我都能把它清楚地解释出来。可当我第二次、第三次……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一遍又一遍地诵读此诗,才发现这短短的四句诗意义非凡,让人品读之后回味无穷。

绝句的一、二两句,直接抒发了李清照的爱国激情。我们都知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君王是国家之首,是国家的代表,他的命运更应该与国家、人民联系在一起。可是,南宋的的统治者,只顾自己逃命,不管国家与老百姓的安危,抛弃中原河山,到杭州苟且偷生,贪图享乐,这样的人,怎么能称为英雄豪杰呢?正是因为他们的腐败无能,使国家沦陷,老百姓有的背井离乡,有的妻离子散,还有的横尸街头,血流成河。当时的统治者犯下了如此弥天大罪,难道死后还能成为“鬼雄”吗?难怪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呢!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古代著名的诗人屈原,近代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和现代无数的抗震英雄,还有钱学森、华罗庚等著名科学家,他们才真正称得上是英雄豪杰。虽然他们有的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却都芳名永存,才可称之为“鬼雄”。诗人用“生”、“死”、“人”、“鬼”两对反义词,更鲜明地展现了正反两面的人生观,有力地抨击了统治者的腐败行为,激励爱国人士,也唤醒了一些愚昧的,对抗金有些犹豫的老百姓,充分反映了李清照的胆识和才华。

绝句第三、四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诗人引用典故,回忆了一个有名的历史人物--项羽。项羽自称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战败后,有人劝他回江东重新整兵再站,可他却宁死不过江东,自刎身亡。李清照用项羽的骨气,再一次强调“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诗,既呼应了前文,又升华了主题,又一次强烈讽刺了那些贪生怕死、不思收复失地,不为百姓、国家着想的统治者。

这两句诗使我再次想起我国古代许许多多盖世英雄,他们为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存亡,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如黄继光、邱少云、刘胡兰等,这些英雄无一不是为了成千上万的百姓着想,腐败的南宋统治者与他们天差地别,简直不能相提并论。

李清照的这首《夏日绝句》,每次都让我觉得慷慨激越、豪迈雄壮,不由得对诗人产生敬佩。她虽然是一名女子,但却有着大丈夫的气概,实在是非常难得。

看来,每一首古诗,都需要我们像品茶一样慢慢地品味!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篇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设计特色:

1、教学建立在对诗的正确的多元解读的基础上,教学设计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表现,呈现出多种动态生成的教学预设。

2、运用多种方法灵活理解诗句的意思,如在读与画中理解,在将“渠”改为你、我、他的语言运用中加深理解,在有与没有“源头活水”的对比中理解等。

3、对诗句的活学活用,如师生共同合作将诗句改为“半亩方塘锅底开,垃圾杂物共徘徊。问渠那得浊如许,为无源头活水来。”

4、对教学时机的智慧把握,如将朱熹是南宋理学家、宋诗讲理的知识点以及开卷有益方面的名言与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的理解巧妙对接。

5、板书的四次变化是诗的解读,也是诗的创造。

教学过程:

一、观塘。

1、导入。

学诗要达到正确诵读、解意、悟境,今天我们能否做好这几点?先自学,要求做到:读正确、通顺,读出节奏。

2、检读。

3、自学尝试理解意思,读出画面。

4、检读、助读。

你认为哪些字词的意思较难理解?或要引起同学的关注?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想怎样的池塘?可以画出来。(半亩、方、清、源头活水)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交流,同桌。集体交流、相机朗读。

(同学们,塘虽小却清新、明朗,有活水注入,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备注:“天光云影”、“湖光山色”中“光”意思的理解要联系词语的前后搭配。谁在徘徊?“源头活水”的意思要重点理解,可以查成语词典。)。

二、观塘有感。

1、导读全诗:这是一个怎样的池塘?诗人产生的疑问是?放开眼界找到的答案是?(塘清的答案在塘外)。

2、诗句活用:(将“渠”改为你、我、他。):谁用诗句问问小池塘为何清。老师做小池塘,生问老师。(渠——君,你,汝。老师故做没有听清状回答:问我那得清如许呀,为有源头活水来。)老师问另一学生:问他那得清如许?学生回答:为有源头活水来。)。

3、如果没有“源头活水”呢?(老师擦去“有源头活水”)方塘怎样?同桌思考讨论。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板书:枯竭、陈腐、污浊。教师擦去“一鉴、天光云影、清”,师生共同合作将诗句改为:半亩方塘锅底开,垃圾杂物共徘徊。问渠那得浊如许,为无源头活水来。有源头活水的半亩方塘是——谁来背诵一遍?(或者是将擦去的字写上,并写上题目)。

三、观书有感。

1、老师故意让学生齐背——《观塘有感》,引起学生疑问,引出读书法——读书要看清题目,题目是文眼呀!

2、问:为何是《观书有感》?借塘来说观书感。理解:观,看,看见,有见解。感,用心悟,悟出滋味。简介朱熹:南宋,理学,宋人最讲理。宋诗特点常借景(物)寓理。当时在看书,将看书体会心得写了出来。

3、诗人看书有何感想呢?同桌讨论。

(多元理解:塘——人,心如明镜,胸怀宽广,清,高洁;塘——书,知识,天光云影;„„)相机出示开卷有益的名言警句。(见预习积累)。

备注:当学生不会时导法;

2、塘有源头活水就——,人观书就——。

3、把“半亩方塘”改为“方寸之心”

4、宋诗借物喻理的特点。如苏轼《题西林壁》等。)。

四、拓展学习——宋诗借物(景)喻理的特点学习《观书有感》。

(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诗中有悟,诗中有理)。

板书设计:

(动态生成)。

初: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变:半亩方塘开,共徘徊。

问渠那得如许,为来。

再变:半亩方塘锅底开,垃圾杂物共徘徊。

问渠那得浊如许,为无源头活水来。

还原:方寸之心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我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篇十

《观书有感》这首诗是写作者由看到的池塘的美景引发读书的感情。教学重点是理解诗中讲的读书的重要性;体会诗的意境美。诗中通过水塘的形象来作譬,将人的心智比作明镜般的半亩方塘,又进而以清澈的池水反映广袤的天光云影来比喻心智容纳之广,鉴理之明。后两句以方塘作譬来说明心智开豁的缘起,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人的睿智也是由于不断读书,不断汲取知识而得来的,诗的后两句,才是诗人读书后产生的感想。诗中无“书”,诗题却为“观书有感”,从景悟出“理”,这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为了突破一难点。我没有直接点出主题,而是两次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揣摩作者的用意。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已完全沉于课堂,置身课文的情境中,与文本、作者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学生的思维活跃,情绪高涨,所获得的感悟也也深刻,学生的认识经历了由肤浅到深刻,由不知到深知的学习过程,个性得以充分张扬,情感得到了激发与培养,对语文学习的要义也有了更为深刻的体认与领悟。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篇十一

教学内容:

《三字经》中的“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理解诗文内容明白只要努力用功读书,就会取得好成绩的道理。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并且在熟读的基础上达到背诵。

3、明白学习别人的优点可以使自己进步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对“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内容及含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小黑板、图片。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诗文、理解大意。

三、明理品读。

四、拓展升华。

五、总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两篇小故事,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这两个故事讲的都是什么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教师边出示图片边讲述祖莹吟诗、李泌赋棋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讲的是什么事?你从中知道了什么道理?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跟这两个故事有关的“三字经”。

二、初读诗文、理解大意。

1、出示诗文,读准字音。

(1)教师范读(教师语速适中,使学生听清字音)。

(2)学生自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使学生读准字音)。

(3)指名读(多种形式:拍手读,男、女生分读,小组读,接龙读……)。

2、理解诗文。

(1)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讲解:赋棋、彼、尔、效等字词的意思。

(2)指名讲解诗文的意思(学生尝试讲解,教师适时补充)。

(3)教师对诗文意思进行小结:北齐有个叫祖莹的人,八岁就能吟诗,后来当了秘书监著作郎。唐朝有个叫李泌的人,七岁就能以下棋为题而作出诗赋。他们两个人的聪明和才智,在当时很受人们的赞赏和称奇。你现在正是求学的开始,应该效法他们,努力用功地读书。

三、明理品读。

1、北齐的祖莹、唐朝的李泌为什么能有这样的成绩?

2、我们应该向他们俩学习什么?

3、让我们再来把这两句三字经有感情的读一读(自由读后齐读)。

四、拓展升华。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北齐的祖莹、唐朝的李泌的故事,希望同学们能效法他们,从小就努力用功地读书,长大做一个有用的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