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说课稿高中语文人教选择性必修下(优秀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12:24:15 页码:9
最新说课稿高中语文人教选择性必修下(优秀9篇)
2023-12-06 12:24:15    小编:HT书生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说课稿高中语文人教选择性必修下篇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行: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长亭送别》。我将从以下8个方面说说我的教学设想:

《长亭送别》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是名剧《西厢记》的一折,写的是崔莺莺送别心上人张生的故事,表现了张生与崔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这个单元是高中首个戏曲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戏剧扛鼎之作,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知识目标:了解戏曲语言特点、作者及作品梗概。

能力目标:1、体味莺莺的心情,分析其形象。板书“人物之美”

2、品味曲词之美。板书。

情感目标:1、体会封建社会对自由爱情的摧残。

2、分析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精神。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语言表现手法的分析品味曲词之美。

难点:

分析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精神。

(一)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这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表演法——深入文本,理解人物。

2、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3、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4、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我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采用了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手段。

为了使我根据教材特点而设计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得以突出,达到最大化的展示境界,同时也为了配合以上我选择的三种教法得以完满实现,我决定采用“多媒体展示平台”的教学手段进行全程教学。

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加强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1、我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顺利地拿到打开鉴赏戏剧之门的金钥匙。

2、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以形成常规;

3、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上课伊始,我先用多媒体播放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女士演唱的《长亭送别》片段。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

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爱,在幻想里,比在现实中更真实;爱,在回忆里,比在现实中更美好;爱,在舞台上,比在现实中更有价值。”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板书)。它讲述的就是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板书)。

(二)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手段简介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王实甫。

(三)表演擂台,请学生表演其中的重要曲牌,学生表演后请演员代表和观众代表简单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根据教学重点我设计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表演,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置身那种情境之中,体会到当时人物的心情)。

(四)整体感知,分析文章。

根据能力目标2我设计了这个问题,我指导学生在思考的时候要注意寻找文中的关键词语。

莺莺在送别张生的时候除了有内心不尽的悲伤和不舍外,还有对未来的忧虑,张生考不上状元,他们两人的爱情就不会得到崔老夫人的同意,她忧虑,张生考上状元,她怕他“停妻再娶妻”,莺莺的感情是复杂的,矛盾的。

根据教学重点我设计了这个问题,指导学生回归课本,细读课文。

莺莺的叛逆精神主要表现在她重情义、轻功名上,这可以从她的唱词中看出来。

(五)自由讨论。

教师布置讨论题目:。

本篇课文打动人之处,除了动人的情感外,语言的美也是至关重要的,请同学们四人结为一组,对你最喜欢的某个句子进行讨论,看它没在哪里。

这一环节突出了设计的教学难点,教师的点拨很重要,要指导学生从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情景交融等其他表现手法的运用上去分析。

本文语言的特点是诗词化、文采飞扬。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

比较莺莺与莎士比亚笔下的朱丽叶有何异同?

通过对比,学生们对莺莺的叛逆精神会有更近一步的认识,再次突出教学重点。

王实甫的西厢记和关汉卿的窦娥冤在语言上有何不同,请写一篇二三百字的鉴赏文字。

传统的戏剧鉴赏,习惯于按剧本语言逐句分析,胡子眉毛一把抓,费时但又难以突出教材的特点,关键是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长亭送别》这一课,我向传统说“不”,主要设计了“表演擂台”“自由论坛”“对比阅读”等活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解决教学重难点。

以上就是我本课的教学设想,谢谢。

说课稿高中语文人教选择性必修下篇二

日前,下班级听了东老师的《巴尔扎克葬词》、蔡老师的《我有一个梦想》这两节课,非常受益,很受启发,也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可以这样说,这是两节异中有同、风采照人的成功课。在这里我只重点谈谈共性的问题。

这两节课,每节课都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点,我仅从以下十方面进行点评。

1、从教态来观:执教者都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2、从情境创设看:这两节课的情境创设,应该说是各具特色,如,东老师的激情创境,蔡老师的美图美语创境,东老师的发挥学生自主性创境等,既体现出情景创设手法的多样性,又反映出执教者个性而娴熟的情境创设能力。

3、从学科特点观:两位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4、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观: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5、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观: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在两位执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体现,如,蔡老师充分“多媒体”教学,东老师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征等都成为了可利用资源,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6、从问题设计观: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从这两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如,蔡老师的“在和平年代马丁路德金为何有如此梦想?找出自己喜欢的有气势的段落谈感受”、东老师的“葬词、演讲稿、散文的.特点”等问题设计,在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同时,均体现出学习手段创设的有效性。

7、从学生活动看:执教者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8、从课堂氛围观: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9、从学生能力培养观:执教者都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重头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东老师和蔡老师都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等环节,关注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10、从预设与生成观:体现了预设严谨、生成合理的特点,如,东老师渐行渐深的问题预设,蔡老师的针对问题使用比喻句或其他语句、但不可使用口语的细节要求,均体现出教者扣紧梯度目标、严谨教学的预设构想,实现了师生共同体会成功愉悦的深度生成。

以上只是对三位执教者成功教学的概略点评。

尽管执教者的教学或真水无香,或色彩艳丽,但也略有不足之处,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1、东老师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关注学生能力培养的做法,非常值得提倡,希望能就此入行尝试,使之作为一种常态化的行为实施于课堂教学中。

2、蔡老师的课堂激情澎湃,很有感染力,但还应注重调控气氛,使课堂氛围再轻松一些,这样更利于目标的达成。

3、蔡老师的传统课,很朴实,非常有借鉴价值,但也要注重以下方面的处理:导语过长,再精炼些;放开手,让学生多思、多动;可合理地利用网络设备,既体现教学的直看性,又能节省教学时间,增大教学容量。

4、注意评价语言的多样性,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对学生思维调控的作用。

新课改强调有效课堂,我们入行研讨课的目的,主要就是要探索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如何使有效性体现于授课的每一环节(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板书的实用性,环节时间安排的合理性等)应是我们今后花气力探究并努力践行的方向。因为只有做到了环节的有效,才能使教学达到真正的有效。相信大家会越走越好。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古人眼中,传道、授业、解惑是老师的作用,是衡量老师之所以作为老师的标准。然而今天,衡量老师的标准已经发生变化,一个成功的老师不再是单纯地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传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刺激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

说课稿高中语文人教选择性必修下篇三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旧日的时光》,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来解说这堂课。

这篇文章被编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旧日时光”板块。这个专题的基本内涵是“情”:这里有令人难忘的亲情、有温馨动人的友情还有刻骨铭心的爱情。《旧日的时光》自问世以来,一直传诵到现在,诗人通过对朋友在一起时的美好时光的回忆,表达了对友谊的珍惜和赞美,感情真挚,最能唤起学生对朋友的怀念,其清新质朴的文风也会对学生的写作语言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诗歌并不陌生,也掌握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但是还没有养成调动情感、运用想象来填充意象,品味意境的学习习惯;另外,友谊已成为他们情感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由于阅历有限,他们对这种纯粹的本真的情感体验得较为肤浅,所以在理解作者情感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鉴于以上分析,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我将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第一、了解作者罗伯特·彭斯及其创作,

第二、品味诗歌清新质朴的语言风格,揣摩关键词句的含义,分析诗歌意象,

第三、把握诗歌主旨,激发学生对友谊的深刻认识。

那么本文教学重点就是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主旨,品味诗歌清新质朴的语言;教学难点则是揣摩关键词句的含义,分析诗歌意象。

根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我将设定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第一,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以诗配画、以诗配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我将根据课堂实际进行点拨。

第三,根据“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我将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在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具体包括朗读法、运用联想和想象、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相结合,鼓励学生勤动口、勤动口、勤动脑,最大限度的参与的教学过程中来。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展开教学:

第一: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为他们播放电影《魂断蓝桥》的插曲《友谊地久天长》,为学生营造温馨的氛围。趁机让学生讨论:朋友是什么?有人说,朋友是生命的慰藉,有人说朋友是“你的情,我不还”。茫茫人海,我们会遇到很多人,倡导学生珍惜生命中所有的相遇;在悠悠岁月中,有这样一份温馨的友情陪伴我们经历生命的每一次疼痛和蜕变,此生足矣!等我们老了,也会和诗人彭斯一样幸福地回忆着那旧日的时光。

第二:介绍作者及副歌。

首先,请同学们参照课下注释,了解罗伯特彭斯,我将利用幻灯片为学生补充彭斯的叙事诗、讽喻诗创作。提醒同学们注意这首诗不是彭斯写的,而是诗人根据一位苏格兰老人的歌唱整理的。

其次,为学生简单说明,副歌就是歌曲中重唱的部分。

第三:讲授新课。

为了有序的组织课堂教学,我将把这一环节分解成两步:

第一步,梳理文脉,解决教学重点。

首先,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和语言特点,交流心得。老师提问这首诗是抒发情感的诗?按照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属于哪一类?这两个问题很简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举手发言,老师明确:这是一首赞美友谊的抒情诗。

其次,请五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其他梳理文脉,划分段落层次。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老师综合点评,明确:

文章可划分为三个层次。

板书(酒——————友———————酒)。

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文章主旨。教会学生概括文章主旨的格式:通过……的场景(事件),表达了……的感情。具体到这篇文章,让同学自己概括,老师明确:诗人通过对和朋友在一起时的美好时光的回忆,表达了对友谊的珍惜和赞美。

最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的写作特点。提示写作特点包括语言风格和结构特征。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老师点拨,引导学生悟出清新质朴的语言风格和重章叠句的结构特征。

在对文本有了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们进入第二步,研读探讨,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精读每一节,揣摩关键词句的含义,品悟诗中意象。

首先,请同学朗读第一节,分析这一节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老师提示这个问题就是问我们这两小节有什么关系?引导同学们悟出构成了问答形式,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增加了诗歌的回环美。在回答有什么作用的时候,引导学生结合主旨和抒情诗的特点回答,小组讨论老师明确:内容上强调不能忘记老朋友和旧日的'时光;表达上增强了抒情效果。关于这一节,需要着重揣摩“难道”句式,思考表达作用。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这句话在诗中的位置,并围绕主旨思考。全班讨论,具有发言,老师明确:位于文章开头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具体到这句,就是激起对往日时光的回忆;这首诗开门见山,具有点明文章主旨的作用;虽然有点责备的意味,但更见其友谊的非比寻常。

第二节的内容比较短,引导学生揣摩“准会”“喝光”的含义,教给学生解读关键词的方法。首先要指出这个词的意思,再代入句子,围绕主旨回答。学生讨论,老师明确:表达了对友谊的确信不疑。在分析“喝光”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我们经常借酒表达感情,引导学生悟出友谊的真挚浓烈。

请学生精读文章的三、四两节,找出文中的意象,分析其特点,探讨表达效果。同学们很容易就能找出“山坡游荡”和“漫步溪上”这两个意象,通过讨论分析特点,老师点拨明确:这是两个平实的意象,因为平实反而能引起读者共鸣。紧接着,引导学生调动生活阅历,思考,童年的欢乐有很多,为什么作者仅选取了这两个意象?提示学生这个问题就是问我们选取这两个意向的好处。全班探讨,举手发言,老师点评后明确:这是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童年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得到的友谊必定是纯洁、无邪的。第三节说万里跋涉,第四节又写呼啸的重洋,用意何在?这个问题还是引导学生调动情感因素,围绕增进友情来分析。小组讨论,老师明确:因为生计,朋友各分东西,颠沛流离,经历生活的磨难,我们的友情更深厚,更真纯。引导全班同学激情朗读文章的最后一节,思考抒情上有什么变化?同学们在对前四节分析的基础上感悟第五节就很容易得出:第五节从回忆回到了现实,又回到了第一层的祝酒氛围。但是比第一层更加浓烈。

第四:鼓励学生总结本课所学,既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又检验了老师的教学效果。

第五:根据新课标尊重学生差异性的要求,我将设置两个不同层次的作业:

1、背诵课文。

2、学有余力的同学写一写《我和朋友们的旧日时光》。

我认为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就本文而言,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说课稿高中语文人教选择性必修下篇四

20xx年11月15日,我在xxx中学参加教研活动时有幸听到xxx老师的一节《故都的秋》,我感到非常受益,也很受启发,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可以说这是一节结构严谨,内容丰富,风采照人的成功课。在这里我想具体谈谈我的感受。

1、从教态来观:赵老师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温和清晰地语势给学生以鼓励,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2、从情境创设看:赵老师的发挥学生自主性创境等,既体现出情景创设手法的多样性,特别是让学生把单调的文字变成多彩的图画,又反映出执教者个性而娴熟的情境创设能力。

3、从学科特点观:赵老师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4、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观: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5、从问题设计观: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从这节课不难观出,老师在问题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如找出自己喜欢的有意味的的段落谈感受”谈谈你从中读出的清、静、悲凉?”等问题设计,在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同时,均体现出学习手段创设的有效性。

6、从学生活动看: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7、从课堂氛围观: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8、从学生能力培养观:执教者都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重头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如,连缀意象成美文、绘制情景再现图、使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创造力及写作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赵老师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等环节,关注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9、从预设与生成观:体现了预设严谨、生成合理的特点,如渐行渐深的问题预设,针对问题使用比喻句或其他语句、但不可使用口语的细节要求,均体现严谨教学的'预设构想,实现了师生共同体会成功愉悦的深度生成。

通过观摩,我也发现了几处微小的不足之处,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1、赵老师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关注学生能力培养的做法,非常值得提倡,希望能就此入行尝试,使之作为一种常态化的行为实施于课堂教学中。

2、课堂很有感染力,但还应注重调控气氛,使课堂氛围再轻松一些,这样更利于目标的达成。抒发情感的同时还应注意情绪的节制。对于作家及文章背景介绍多注意横纵对比,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整体知识结构。课堂教学容量还应适当充实。

3、注意评价语言的多样性,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对学生思维调控的作用。

新课改强调有效课堂,我们教研活动主要就是要探索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如何使有效性体现于授课的每一环节(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板书的实用性,环节时间安排的合理性等)应是我们今后探究并努力践行的方向。因为只有做到了内容充实、环节有效,教学相长才能达到高效课堂的目标。相信大家会越走越好。

说课稿高中语文人教选择性必修下篇五

《赤壁赋》是必修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和《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共同构成了“山水神韵”这一模块。

《赤壁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说,《赤壁赋》乃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是一篇难得、有味的经典美文。

而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在人生道路中总会有挫败感,难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学习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将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以《赤壁赋》为载体,可培养学生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品性之人。因此其作用与地位十分重要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以及了解赋的相关知识。

(2)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

(3)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探讨如何将景、情、理紧密结合是教学难点。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涵咏法、美读法(体验性默读、多形式朗读等)、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我设计了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总结法等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优美意境,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 达到鉴赏抒情的散文的目标。依据是新课标在必修课“阅读与鉴赏”方面,建议“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

1.导入

散文家余秋雨说:“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落在了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因为文人墨客往往会在跋涉千山万水时,感慨历史人生。大文豪苏轼似乎对赤壁情有独钟,在贬谪黄州期间两次登临便写下了“两赋一词”。“创作就是倾诉,阅读就是倾听”,让我们通过美读和感悟来聆听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寄托的心声。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好的导入,能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使之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

2.基础落实(10分钟)

结合上节预习学案,展示成果。教师作评。由于是文言,基础知识不可忽视。

3.自读课文,理清思路。学生用关键词概括,展示。(重点)(15分钟)

月夜泛舟——呜咽箫声——客诉悲情——水月做比——醉卧舟中

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读课文,揣摩词人情感变化。方法点拨:抓关键词,关键句。

如:第一段写景,感受“浩浩……”。二段关键词“乐甚”写出夜晚泛舟之乐。第三段“愀然”写出听萧之悲。

4.深入思考:作者如何将景、情、理紧密结合? (难点)(20分钟)

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发言。点拨:由景而生乐情,乐极而生悲,由悲而生理。最后豁达胸襟的展示,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周国平说:“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再此基础,顺水推舟。设计问题:如何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依据: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全文,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畅所欲言,此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但须言之成理,有据可依,节尽量避免消极、积极的无谓争论,教师作结。

苏轼

月夜泛舟 泛舟之乐

呜咽箫声 箫声之悲

客诉悲情 失意之苦

水月做比 随缘而安

醉卧舟中 归于旷达

说课稿高中语文人教选择性必修下篇六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文章《炮兽》。

《炮兽》是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文章,属于小说。《九三年》是雨果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晚年炉火纯青之作,也是人道主义思想的巅峰之作。主要人物有朗德纳克、郭文和西穆尔登。朗德纳克为解救孩子而自愿落入共和军队手中;郭文不惜把自己送上断头台,放走朗特纳克;西穆尔登在痛苦中开枪自杀。《炮兽》的故事发生在小说的开头。描写叛军头目朗德纳克侯爵带领舰队从英国偷渡到法国旺岱地区,企图勾结当地反动武装发动xx叛乱。叛军出师不利,还没到法国登陆就濒临险境,遇到了极大挫折。然而,他以赏罚分明,指挥若定的出色能力使叛军暂时度过了难关。小说中那个被称为“乡下人”的老头,就是从英国去法国组织叛乱的叛军最高统帅朗德纳克侯爵。由于肩负重大使命,他的身份只有船长一人知道。作者也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保持他身份的神秘感。本文就是为烘托朗德纳克侯爵的“出场”而设置的。他将人物置身于一个混乱的危急时刻,考验他的意志和能力,表现他们的精神和性格。在《炮兽》一文里,作者通过对特定场景的描写,巧妙地烘托出朗德纳克侯爵的刚毅性格,塑造了一个铁腕叛军统帅的形象。

本单元教学目标在于了解和认识场景描写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由三大场景组成,场景中又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所以,本文的教学目标是探究场景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关系以及场景描写的作用,这也是小说的教学重点,而体悟作者人道主义思想在作品中的渗透是本文教学难点。

响应课改号召,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帆船模型,采用了自主探究学习法、朗读法、讨论法、比较法和归纳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自主探究学习法,旨在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探究和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朗读法旨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朗读便于集中注意力,进而深入文本恰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讨论法,旨在激发学生思想潜能,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比较法和归纳法,旨在训练学生对信息的概括和整合能力,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了解和把握。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我设置了朗读导入、温故知新、教学目标、人物赏析、课内检测和课外探究六大教学步骤,将内容集中于8张幻灯片中。

(一)朗读导入选取文中主要人物的语言作为朗读内容进行导入,既创设了情境,便于引领学生进入文章意境氛围,又突出了人物刚毅果断的性格特点。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渗透。

(二)温故知新对上节课内容做一简单回顾,既巩固了知识点,也便于深入本文的学习,起到了一个纽带的作用。(三)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这一环节,省时不费力、一笔带过,但起到了纲领性的作用,便于教学重点的把握。

(四)人物赏析人物赏析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便于学生对人物性格了解和把握,也便于运用人物之间的对照关系进一步了解雨果“对照原则”在文本中的体现;也便于巧妙运用人物与场景之间的联系,突出场景描写的作用。

(五)课内检测既强调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又借助“朗读”,对雨果的浪漫主义手法有了更深的感受。

(六)课外探究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我进行了分层训练,由浅入深设置了三个问题。既锻炼和考察了学生的概括和整合能力,也考察了他们的应用能力。还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探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七)课堂小结简明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以把课上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也培养了学生善始善终的性情。各位领导、同仁,以上就是我对《炮兽》一文的教学设想。考虑不周之处,恳请各位的指导和帮助。谢谢大家!

说课稿高中语文人教选择性必修下篇七

《劝学》位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得到修养的途径”这一专题,和韩愈的《师说》组成了“修业之道”这一模块.

《劝学》是一篇叙述学习的紧张意义,劝导人们以准确的目标、态度和要领的去学习的散文。也是门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要是他们能很好的掌握课文的深层寄义,对他们树立精良的学习态度和进步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资助。

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学习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解文中20多个比喻句的内在含义。

3、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阅读浅议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和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理解文章统一起来。

新课标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劝学》是新课标规定的诵读篇目之一。

难点:文章里的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如果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单调的。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句中,全文多达20个比喻句,运用比喻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

1、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法

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新思维。

2、朗读式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语言锤炼精深,许多语句千年不衰。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读式的教学。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自问自答,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读的要求:句读准确,字正腔圆,流畅,熟读成诵。

古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而注重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一)、布置课前作业,课外收集古今中外名人谈读书的名言警句,每人不少于三条。交流古今中外名人谈读书的名言名句,并以此导入课题激发兴趣,也可以积累素材。

(二)、简介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书上注释1)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教师和学生补充)

新课标: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有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三)、学生读(五步阅读法)

1、一读掌握句读,结合课前预习;

2、二读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教材;

3、三读提出疑难问题,重点实词、虚词点拨讲析;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复习初中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四)读研究性学习;

第一步:找观点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比喻句

学习的意义:

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积累、坚持、专心。

这道题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三个分论点,以及与之相关的比喻句,以此为线索能更快地背诵全文。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2)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五)读迁移巩固

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写一篇劝学的小议论文,注意运用比喻论证。(为下节课做准备)

(六)、板书设计

学习的意义进步转变

学习的作用补充不敷

学习的要领态度积聚对峙埋头

细致

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研究性学习为主线.夸大三个对话,学生与文本,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使讲堂真正成为学堂,成为造就创新意识和创新精力的摇篮.

归纳总结:这节课以阅读为底子,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以五步阅读法为实践模式,是一节实行新课程理念的古文课。

说课稿高中语文人教选择性必修下篇八

本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八课《词七首》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全词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雨霖铃》是课内自读课文,但也可以做教读课文,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作为课内自读课文来处理,主要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三)鉴于以上两点,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会唐诗、宋词的艺术特点;初步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词中意象,具体领会唐代几位诗人和宋代几位著名词人的艺术风格;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以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作者当时的理想;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重点:学习名句鉴赏的方法:易词造意法;。

3.难点: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因为这是从鉴赏评价的层次来要求)。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1.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诗词作品,因为诗词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的较少。但无论哪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具体说说它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都是一些难题,更不能很好地把握。

2.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

3.柳永是个著名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

4.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二)学法指导:

把握整体察背景品味词语反复吟。

联想想象悟主旨再现意境体诗情。

易词造意赏名句求同辨异见风格。

熟读背诵常积累改写运用争创新。

学生主要运用:快速阅读法、圈点批注法、发现法、比较法、品析法以及讨论法。例如:

1.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2.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

3.比较阅读法:将要学的内容与已知内容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

说课稿高中语文人教选择性必修下篇九

评课稿是听课后需要点评的。

评语。

那么该如何写呢?以下是公文站小编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评课稿模板。欢迎大家参考!

谈《定风波》一课。

对于高中生,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应该让他们见“所未见”的东西,闻“所未闻”的东西。应该汁多肉丰,让他们在这堂课中真正汲取到知识的、文学的、情感价值的和人生观方面的东西。

总体上说,张老师所讲苏轼的《定风波》,有三个可说之处:。

1、对新课标的研究有深度。尤其是在体现新课标中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表现突出。

2、注重课堂的实效性。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并做到让每一位学生一节课有所得,有所感、有所悟。

3、师生交流充分且教学过程流畅。对教学过程的详细琢磨和精心设计,表现了教师良好的语文素养和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纯熟的驾驭能力。

张老师所讲的内容是苏轼的《定风波》,内容很少,全词仅仅62个字,而对于苏轼,大家又都很熟悉,如果仅仅就这首词来赏析的话,这堂课就会没有厚度,不够充实;而如果我们一堂课交给学生很多的话,对所交的所有内容学生都只会识其皮毛,难求甚解。

张老师的课,抓住苏轼的旷达重点讲透,让学生在学了这首词,真正理解了苏轼的旷达之后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读懂其他同类的苏轼的词。把课堂赏析部分分成这样几步:先让学生领会到苏轼面对眼前风雨的从容;再让学生领会到苏轼面对人生风雨的从容,在讲述这一点时重点介绍苏轼坎坷多磨难的经历,让学生看到苏轼经历的风雨之多;经历这么多的磨难为何还能做到从容应对呢?自然引导学生看到了苏轼“无风雨夜无晴”的人生境界,即旷达思想。

至此,主旨毕现,但就此停止的话,学生对于苏轼的旷达依然停留在一个抽象的概念上,是不深入不透彻的。于是在此处张老师借用苏轼的其他词句让学生看到苏轼“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一个渴望建功立业心系天下的苏轼。联系苏轼经历的重重磨难和环海沉浮,让学生领会到苏轼的旷达实质上是历经磨难志不得伸的沧桑,是忍下眼泪亮给我们的坚强。那么到此学生应该能够真正理解苏轼的旷达了。而且学生又见到了苏轼不少其他的词句,知识面扩宽了,课堂也丰厚了。

如何使课堂流畅自然,循循善诱,逐步加深?在备课中,我做了多种设计,也做了多个否定。河蚌痛苦的眼泪孕育了闪亮的珍珠,苏轼一路坎坷一路歌,阅读苏轼中思路逐步清晰。

1、教态:马老师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2、情境创设:这几节课的情境创设,应该说是各具特色,如,夏老师的激情创境,苏芊老师的漫画创境,张蕾老师的发挥学生自主性的。

调查报告。

创境等,既体现出情景创设手法的多样性,又反映出执教者个性而娴熟的情境创设能力。

3、学科特点:几位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教师适当的范读,给学生以示范,并且能通过声音把学生带到文章情境中,进而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因此,我觉得以后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范读还是必要的。这一方面,夏辉老师特别突出。

4、教学目标的确立: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李杨老师的《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课目标设置合理,并且整节课紧紧围绕着当堂的目标来进行。从导入感知--联系文本--体会作用--总结归纳--实战演练,到最后的补充说明,课堂容量大,学生接受知识多。马振丹老师的《小狗包弟》,课堂朴实,实实在在,没有任何玄虚。注重当堂知识的归纳总结和落实,讲解细致。

5、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在六位执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体现,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6、问题设计: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从这几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在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同时,均体现出学习手段创设的有效性。

7、学生活动、课堂氛围:六位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吴静老师的《边城》、苏芊老师的《庖丁解牛》、张蕾老师的《装在套子里的人》都体现出了这一特点。

1.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

2.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5.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6.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能善于用教材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7.课上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教材备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学科味不浓。

8.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9.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

10.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解放学生的耳,还解放学生的脑、口、手。

11.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12.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13.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

14.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

15.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16.教师的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促成了知识的整合,体现了多元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

17.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无论比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

18.做到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20.留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