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诫子书读后感(通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8 16:07:18 页码:12
最新诫子书读后感(通用15篇)
2023-12-08 16:07:18    小编:翰墨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诫子书读后感篇一

儿子上初一年级,周末带回老师大人布置的作业,一张4a纸的正面复印着诸葛亮寥寥百余字的传世之作《诫子书》,背面是儿子歪歪扭扭写上的“感想”两个字。并且特别说明,这是给你的作业,快点写好,我周一要交给老师。

怎么写呢,这不是出难题吗?我问儿子,幸亏你老爸还看得懂这几个常用字组成的文言文,要是有的家长看不懂,怎么写读后感?儿子说,老师给我们全都讲解了,如果老爸看不懂,可以问我们。

无言,苦思,老婆在旁边窃笑。

三国群雄逐鹿,除了曹操及其后人之大名传于后世外,其他好象没几个老子英雄儿好汉的例子。随便问一下,诸葛亮的儿子是谁,你知道吗?由此可见诸葛亮的《诫子书》在当世当时也没起到多大作用,千百年后还想教育我的下一代成为风云人物?我看有点悬。

但文章不能这么做,读后感也不能这样写,何况儿子还眼巴巴的盼着老爸写好一点以便他能够在同学中出点风头挣点面子——俺老爸虽然没钱但还有点文化吧?!嘿嘿。

于是提起若干年来少有握过的钢笔,郑重写下读后感的'标题:

然后从做人、立志、治学等几个方面结合现代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因素,既深入又浅出的谈了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一篇纸写完,居然有意犹未尽的意思。

儿子拿去看了半天,说我没看懂,不过老师肯定看得懂。

老婆说,你也应当能看得懂,只是你爸的字写得难看了些。

我说,老婆,你知不知道我读《诫子书》的真实感想?教育下一代这样伟大的工程,诸葛亮一百多个字就搞定了,就算翻译成白话文宣讲,也不会超过两分钟。所以说,男人一般都比较言简意赅,绝不啰嗦。

诫子书读后感篇二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勉励青年人要砥砺品德,珍惜时光、勤奋学习,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

汪老师犹记得上周跟同学们讲过一篇著名的文言文《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一封家书。诸葛亮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读罢原文,让汪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殷殷之情。

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写这封家书时已54岁了,儿子诸葛瞻8岁。诸葛亮对儿子诸葛瞻的看法,是有史料记载的。史料记载诸葛亮对这位儿子的评价是【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似乎他这个儿子从小智商就相当高,聪慧早成。可能是诸葛亮认为越是从小聪慧的孩子,就越要注意对他的引导与教育,否则会有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结果。诸葛亮担心的是「恐不为重器耳」。

诸葛亮并不担心诸葛瞻智商不足,他担心的是诸葛瞻的智商高,人又太早熟,反而成不了栋梁之材。作为我们现在的家长,如果孩子从小就表现智商高,又早熟,应当偷偷乐才是。但是,诸葛亮毕竟是伟人,他认为这些恰恰是儿子的弱点,引导不好,反而不利于诸葛瞻的成长。所以,作为一位父亲,给出的警告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放纵懒散,急躁骄傲都是人成长的不利因素。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提出一个重要要求:让诸葛瞻不要浮躁,要静下心来修身养德,要脚踏实地地学习。

因此,诸葛亮才写下了这篇流传百世的《诫子书》。他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封信的主要宗旨是希望诸葛瞻能「戒骄戒躁」,能静下心来学习,提高才干。原文中云: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读着这封家书,眼前就浮现的是一位儒雅、智慧的父亲对孩子的谆谆教诲。

《诫子书》短短86字,浓缩了学习、做人的根本,也是诸葛亮对儿子的期盼,对现在所有青年人最好勉励。类似于诸葛亮这种级别的大政治家,智者人物,说话是非常善于抓住致命矛盾的,因此他这封家书,话虽然不多,但都是一针见血的。尤其对子女的教育方面,诸葛亮所说的,都是经过自己仔细斟酌的。汪老师认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篇诸葛亮的《诫子书》值得所有人学习。

正因为有诸葛亮这样的长辈影响以及良好的家风家训,他的儿子诸葛瞻后来也成为让人敬佩的英雄人物。据史书记载:诸葛亮去世之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诸葛瞻率军抵抗,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战死,时年37岁。也算是不辱家风了!

恰逢“五四”青年节,让我们怀着对诸葛亮的敬仰,对自我的约束,让《诫子书》成为我们修身养性,教育孩子的参考。

作者:汪老师。

公众号:汪老师阅读写作馆。

诫子书读后感篇三

三国时期一代名相诸葛孔明先生在自己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强调了一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通过这句话告诉诸葛瞻努力才能通过学习增长才干来实现志向,而要学习好知识就要宁静专一。《诫子书》说:“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通过这个告诉儿子,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使性情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诫子书》对我我们大学生也很有教育意义,大学生大多爱好广泛,难以专心做好一件事,诸葛亮28岁就当上了蜀国的军师,如若不是靠着一身凌然正气,始终保持着廉洁之心又如何为世人所称道?而今,诸葛亮成了众人皆知的一代名相,成为历代文人与官员的楷模,不得不说,廉洁文化发挥了很大的功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诫子书读后感篇四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是诸葛亮先生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书中包含了对儿子的殷殷教诲和无限期望,也写出来普天下的父母对孩子的心声。成为后代人为修身养性的学习的典范:有才德人的行为操守,要做到屏除杂念和干扰,要做到宁静专一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诫子书与其说是诸葛亮先生写给自己儿子的“告诫信”,也更是为激励后辈而留下的“警惕书”。

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更要做到诸葛亮先生所希望的那样,勤学立志,恬静内心,修身养性,切勿懒散急躁,好好学习,立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作者:周嘉轩。

诫子书读后感篇五

今年寒假,我在家里读完了《小王子》这本书。这本书的故事很有趣。它为我们讲述了一位飞行员因飞机故障,被迫降落在无边无际的撒哈拉大沙漠中,遇到了小王子之后听小王子讲自己所经历的奇妙之旅的故事。

小王子来自b612小行星。他是孤独的,在他心情低落的时候,他会提着凳子追着太阳看日落。只有欣赏日落时那脉脉含情的余晖,才是他唯一的乐趣。他曾一天看了四十三次日落,因为他心里充满了无尽的孤独和忧伤。幸运的是一朵玫瑰花进入了他的'生活,她是一朵美丽而且非常骄傲的花。敏感的小王子因为玫瑰的一次恼怒,他离开了b612小行星,抛下了玫瑰,开始了自己孤单而又奇妙的旅行。

他先后访问六个星球,他刚来到地球时发现人类没有想象力。后来小王子在地球上遇到了一只狐狸,这可不是一直一般的狐狸哟!狐狸求小王子驯养它,但是小王子只是想去交朋友。所以狐狸把真理:“肉眼看不见事务的本质,只有用心灵才能洞察一切。”——作为礼物,送给小王子。

《小王子》是一本关于生活的寓言。正如书中所说的,水对心是有益处的。而《小王子》就如水般澄清透彻,使人安宁并且心生暖意。在生活中,有时,我们不能太讲究实际,幻想也会让人感到身心愉悦,有了前进的目标。我们要像那个飞行员以及小王子一样,珍惜友情。我们更要学习小王子敢于承担责任,勇于探索人生,最终获得启迪的精神。

正如这本书所说:“纯真的感情,永久的守候,不变的宽容!”

诫子书读后感篇六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下面给大家分享《诫子书》读后感范文,欢迎借鉴!《诫子书》读后感1。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虽然区区84字,但却能广为流传,名垂千秋,必有其道理所在,所谓微言大义,即使如此。

诸葛亮的《诫子书》,在现在许多人眼里看来是文采斐然,妙笔生花,其实现代的翻译却通俗易懂,也是老生常谈。但这却是凝聚了他对于儿子的寄予和希望,光是这份浓浓的爱,就足以字字珠玉。

接下来谈谈其内容。《诫子书》主要围绕为学习论述,学习重在“静”。什么是静,非远离世俗喧嚣繁华惬意于山水之间的舒适,也非寂静之所空荡无人的幽深,而是不受外在滋扰而坚守初生本色,秉持初心。只有内心平静,再大的磨难也会势如破竹。

学习的历程就好比站在巨浪的顶端,身后万丈悬崖。这一路荆棘之上,内心宁静必会处变不惊。内心宁静是做学问的法宝,就好比乱世为王,必掷血屠狼。

当然,学习不只是要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更重要的是能修炼自己的品德,修炼自己待人待物,做人的方法。如果只是学习好,这样的人又心怀不轨,就定会危急四方,害人不浅。所以做人比学习好更重要,学习好只是浅层次的,品德高尚才是众人眼中的智者。

当我们晃晃悠悠,碌碌无为度完一生,守着自己破旧的房舍时,我们多么后悔自己的一无所事,多么遗憾青春的光阴消逝,少了应有的成长体验,少了时光的开心折磨,到老只有白发陪伴。

诸葛亮的《诫子书》可谓是词约义丰,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有溢满殷殷期盼之情。我们读之思之,并当躬行自勉。

最近我读到了一篇古文诸葛亮的《诫子书》,其中有一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让我深有体会。

这是诸葛亮教导儿子该如何治学立身。其中“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到现在一直被人们传诵。

这篇文章的主要意思就是:“不好好学习,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心不静,身子当然也不会静,心身静不下,学习就学不好,你心身不静,你学习上再怎么努力也是白费的,这样你就不能实现你的远大理想。

总之,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你的志向和理想就是一座远方的大山。你不好好学习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你不好好学习,你的理想永远都实现不了。你只有好好学习,明确志向,才能实现理想。大学毕业那天,你就已经站在了山脚下。工作上,你继续努力就能翻越这座大山,并做得更好。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一个我的故事。一次,我在周末放假,妈妈说要星期五晚上就把作业全做完。我就想:放假有两天,等最后一天再做也不迟。到了第二天我赶呀赶呀,一直都没做完,一直赶到深夜才赶完。我真后悔没有听妈妈的话。

我一定要记住诸葛亮的说的“澹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好好学习,多多采纳别人的好建议,长大后做一个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昨天我学了初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童趣》,它的作者是清代文学家沈同。我读完后深深体会到了中国语言文学的博大精深。这个令人入迷的文字就是——文言文。我小学的时候受文言文版的《三国》,《水浒》的影响,接触了一篇文言文——诸葛亮的《诫子书》。这篇文章不仅仅只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更是世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夫君子之行,(读书笔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就是《诫子书》的原文。

这篇文章不长,甚至很短。但只要读懂它的人一定会说“英雄所见略同”,就一定会佩服这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作者诸葛亮。

诸葛亮就是想告诉我们学习得静下心来,不要浮躁,要珍惜光阴,刻苦学习才会有大作为。这篇文言文的中心句子就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让我深刻体会到人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就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如果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就能达到远大目标。诸葛亮当年躬耕于南阳,保全性命于乱世,他不求为诸侯做事,放弃了功名利禄。在刘备三顾草庐后,助刘备与东吴联盟共抗曹操,后又辅助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一生都在追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就是东汉末年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以后就成为历代相传的修审理志的名篇,这就是《诫子书》的前世今生了。

《诫子书》中的一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至今仍被很多人奉为座右铭。

诸葛亮在家书中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他对儿子的期望,千言万语只化作这五句话,而就在这仅仅的五句话中,是深藏了多少言语啊﹗我们现在又有谁有这么一位品格高尚、才学渊博的父亲呢?《诫子书》不仅仅是给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这也是诸葛亮对他自己一生的总结。

我们以后要做一个君子所拥有的品德的人;要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要依靠简朴的作风培养品德;要看清世俗的名利,才能表明自己的心志;要身心宁静,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要学习就要静下心来,专心致志;想要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努力学习才会有广博的才干;有志向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要珍惜时间,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是三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晚年写的一封家书,意在告诫自己的儿子要勤学立志、修身养性,以免在时光的流逝中意志消沉一事无成。

这篇《诫子书》一共才八十多字,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把修身养性的途径、学习与成才的关系、放纵怠惰和狭隘浮躁的危害,以及浪费时间、丧失意志的后果,都交代得明明白白,读来发人深省。这封家书是诸葛亮在其人生的最后一年(公元234年)写的,既是对晚辈的谆谆教导,同时也是对自己一生的人生体验的高度概括。诸葛亮之所以成为历代为官的楷模、民间智慧的化身,这与他一生为国、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生态度是分不开的。

这封家书一个“静”字可谓道破了人生之真谛。当今世界,纷繁嘈杂,最难的就是这个静字。大家见面,无非一个忙字;忙忙碌碌,争名逐利,哪里能静下心来读书、思考?一个“俭”字,是陶冶情操的关键。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当我们还贫穷的时候,节俭是一种被迫的行为;当我们富起来的时候,就更难保持节俭的操守了。至于懒惰、急躁、浪费时间等等毛病,更是充斥着人们的每一个角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哀歌,也总是在一代代流传着。

在一些人的办公室或书房中,常常会看到“淡泊可以明志、宁静可以致远”或“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样的匾额或条幅,借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的一种至高目标。作为座右铭,用意自然是极好的;经常看看,可以时时提醒自己,保持一种好的心态。但事实上,经过缩编后的这两句话已违背了诸葛亮的初衷和原意。一个“非”字、一个“无”字,深刻体现了诸葛亮告诫、警醒的态度。《诫子书》不是表达浓浓爱意的普通家书,而是表达了面对复杂人生必须作出的一种坚强选择。

《诫子书》是54岁的诸葛亮在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书信。信中诸葛亮谆谆教诲儿子,殷切期望儿子将来能成为一名君子。

何为君子?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讲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说,既有文采,又具备优秀品质的人才能称得上君子。说白了,君子必须德才兼备,有才无德、有德无才都不算君子。

怎样才能成为君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志以成学。如果放纵自己、懒散消极、精神不能振奋,轻薄浮躁、性情不能陶冶;那么,大好的年华就会随着时间飞驰,意志愿望一天一天的流逝,最后像枯叶衰落,被社会所抛弃。到那时悲伤地困守在穷家破舍里,后悔就来不及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德才兼备、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呢?但是,教育的方法正确与否值得商榷;更有甚者,相当数量的家长对于怎样教育孩子感到非常迷茫。那么,诸葛亮的《诫子书》无疑是一剂良方!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严谨的文字,将修身立志之道阐述地十分深切。其中有这么一句令我印象深刻“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我看来,这句话的意思是:恬静便可以修养自身,俭朴便可以淳养品德。这不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吗!

《大学》开篇就说“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得”。《道德经》也多次强调“静以修身”的作用,如“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清静天下正”等。《诫子书》中告诫我们的正是平心静气,做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还记得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吗!他本可以入朝为官,享尽荣华富贵,可他毅然放弃仕途和官场生活,追求那种“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安逸;体验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享受那种“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的自在……诚然,只有当一个人内心平和,安静时,才会知道自己最理想的是什么,才会从容的应对生活中的变故,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在守住了内心的宁静之后,勤俭节约,便是另一难能可贵的品质了。李商隐的《咏史》中有这么一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左传》中也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这样的名句。毋庸置疑,勤俭之人,往往会有大的作为。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心慌”。他给皇后过生日,只用几个简单的小菜,还告诫众官员以后摆宴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清宣宗道光更是出了名的节俭,他的龙袍是宫内旧料所制,破了不扔,致使衣服上打满了补丁。他三令五申,宫中用款,岁不逾二十万。平时国宴家宴,也只准备几个家常菜。秦爱纷奢,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楚人一炬,奢华的阿房宫也只能是一堆焦土。

禅家说:“心静如止水,则无烦恼与忧愁”。佛家宣扬“清心寡欲”,道家崇尚“清静无为”。哲人又说过:“节俭是人一生中食不完的的美筵”。沉下心来,守住自己的心,静待他日的破茧成蝶。勤俭节约,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我们的人生奠定基础。我知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不只是一句话,更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这封家书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尚,才学渊博的父亲,家书中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这是一位富有智慧的父亲对儿子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

在这封家书中,有修身养性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修身养德的力量:“俭以养德”;有淡泊宁静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有静学广才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精治性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敬业奉献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在这个物欲横流,浮躁的时代,凡有道德修养的人,是依靠安静,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是依靠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宁静以致远,是一种修身养性之道。人生在世,能保持一颗平常之心,胜不骄,败不馁,何其难得?其实只要宁静,淡泊,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就会活得充实、轻松。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静下心来,潜心苦学,冷静的观察世事的变化。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时光飞逝,意志力又会随着时间而消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要珍惜,善用每分每秒,不能蹉跎岁月!

诫子书读后感篇七

一、勤于开卷,敏于探索。《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在今天学习不仅意味着多读书、读好书,学习也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必备的素养。一般而言,一个肯读书、肯学习的干部,总会给人以彬彬有礼、豁达雅量、涵养深厚的印象,其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精神境界,与不学习的干部相比,往往有明显的区别。一个不学习的干部,决不可能做到理论上和行动上的清醒与坚定,决不可能在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前明辨是非、把握自己,决不可能在不断涌现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前思深虑远、处变不惊,也决不可能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非凡的人格魅力来积聚人气、开拓事业。而这里的学习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强化政治理论学习。这是管方向、管长远、管本质的学习。有些人之所以“翻身落马”,不注重学习,导致信念上的动摇、意志上的衰退以及人生道路上的迷航是重要原因。二是要开阔知识眼界。事业无穷期,学习无穷期。领导干部对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认为随着职务的提升,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也会自然而然地提高;不能认为自己经过院校培养,有较高的学历,知识化、专业化已不成问题;不能认为自己有实际工作经验,底子厚实,学不学关系不大。三是要密切联系实际。立足实际,弄清上情、掌握下情、联系国情和世界发展大背景,把学到的理论和知识转化为现实中的发展对策和根本实践,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改革成果和发展实惠。

做到这一点一是要牢记“两个务必”,坚持掌权为民。任何时候都不忘艰苦奋斗,任何地方都不忘民生民本,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珍惜和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二是要涵养淡泊,甘守宁静。清代学者胡达源说:“简默沉静者,大用有余;轻薄浮躁者,小用不足。”各级领导干部要用一种超然的心态对待眼前的一切,少一点计较、多一点大度,少一点浮躁、多一点务实,少一点杂念、多一点公心,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羁,用超越功利的境界,踏踏实实地干一番事业。三是要经受考验,廉洁自律。俗话说:“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水之鱼,亡于诱饵。”面对灯红酒绿的诱惑,面对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各级领导干部不能因一时侥幸而饮恨终身,不能因盲目攀比而心态失衡,不能因不拘小节而以身试法。要时刻坚守道德防线,时刻绷紧法纪之弦,自重、自醒、自警、自励,恪尽职守,率先垂范,管住自己,管住身边人,维护自身形象也是维护党的形象。

三、勇于开拓,敢于作为。《诫子书》中说得好:“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有为才有位,有为才有威。肩负改革发展光荣使命的各级领导干部,不管处身于何种工作环境、何种工作岗位、何种工作条件,不管自己的年龄、资历、经验、水平如何,都不能放松对自己能力方面的严格要求。为政一方就是要对一方的民生负责,对一方的资源负责,对一方的发展负责,既要立足当前求发展,努力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着眼长远谋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生活和发展空间。

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一个人的见识总有不足,领导干部要以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科学民主决策。破除故步自封、墨守成规的守旧观念,在服务经济、服务发展、服务群众上求突破;破除瞻前顾后、裹足不前的“等靠要”观念,在精心谋事、潜心干事、专心成事上下功夫。要把坚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结合起来,把他山之石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把改革创新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结合起来,做事而不“作秀”,为民而不扰民,惜民力、解民难,办实事、求实绩。

诫子书读后感篇八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他儿子的一封家书。他教导他的儿子注意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儿子的品德。这一句话让我感受最深了﹗因为这一句话也是教导我们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的良好习惯。

《诫子书》这篇文章,教导我们要想君子一样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要依靠简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要看轻世俗的名利,就可以表明心志。身心宁静就可以达到理想的目标。可是,时间的流逝是那么地飞快。转眼间,我们从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变成了一个上六年级的大孩子了。我们小的时候做起。但是一眨眼的功夫十四年过去了,现在才开始培养好的品德,好像有点晚了。可是,《诫子书》中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一生下来就很聪明。不用很多天培养品德就可以看出他的品德高尚了。虽然他只是一个八岁的孩子,虽然他比我们小,但是看得出他的品德要比我们高尚得多。那是因为他的父亲教导的他严格。长大以后才可以取得那么好的成绩。虽然他很聪明,但是他的父亲还是教导的他很严格。我想﹕我们以后要好好学习,要想诸葛瞻学习,学习他的聪明机智。

不管父母管得我们严也好,不严也罢。只要我们自己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儿,就可以取的好成绩。我们也要像诸葛亮学习,学习他的机智和勇敢。他的机智和勇敢都已经传到他的儿子身上了。

诫子书读后感篇九

最近学习了课文《草船借箭》,我非常欣赏诸葛亮,搜索他的资料又拜读了他的《诫子书》,深受启发。《诫子书》是诸葛亮晚年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当时诸葛瞻才刚刚八岁,诸葛亮对早慧的诸葛瞻充满了期望和关切,就写下了《诫子书》来告诫他。

《诫子书》虽不足百字,但每一句都有深刻的含义,整篇文章强调一个主旨“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的一生都是以这句话来要求自己的。这句话读起来容易理解但做起来却并不容易,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不知道八岁的诸葛瞻能不能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

《诫子书》告诫我们学习的时侯不要太急躁,要静下心来学习,才能学得精深,才能成为人才。生活中有两种人。一种是从小很聪明的人,因为一些外界因素的干扰,不能静下心来好好学习,甚至放弃了学业。这种人因为眼前的一点变化而无视将来的发展,最终会从一个聪慧的人变成平庸甚至很愚味的人。而一些成功人士也许小时候并不太聪明,但他们肯踏踏实实地努力,一步步走过来最终就学有所成,开创了自己的天地。我想诸葛亮是在告诫诸葛瞻,学习一定要静下心来,学而求精,不要贪多的道理。如果年少不努力,最后只能“悲守穷庐”了。

“俭以养德”,在成功的路上没有品德也是不行的。只有学识没有品德的话,可能会让我们步入歧途,所以知识与品德缺一不可,要德才兼备。这篇诸葛亮写给儿子的《诫子书》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们应该努力地去学习。

诫子书读后感篇十

一天,我在家中,仔细阅读、品味了一下这本名为《小王子》的书。它讲述了“我”——一位飞行员因飞机故障,被迫降落在无边无际的撒哈拉大沙漠中,遇见了小王子之后发生的奇妙之遇。后来,小王子离“我”而去,回到了属于他的星球。“我”也修好了飞机的故障,飞回了自己生活的城市。六年后,“我”非常悲伤。“我”一直非常怀念“我”们共度的时光。“我”为纪念小王子写了这个故事。其中也表达了作者对大人世界缺乏想象力和充满着功利主义而表露出的忧心与无奈。

在故事中,小王子住着的b612号小行星令人不可思议。它上面的生物种类虽然比地球上的少得多,它的表面积也比地球小许多,几棵巍峨高大的猴面包树就会占据整个星球,甚至撑破这个星球。但是在这颗小行星上却没有大人世界里那令人窒息的教条之间的冲突、矛盾,对他人也没有任何成见与偏见,充满着天真无邪的想法与观点,还能够随意地幻想着这个星球外世界的样子,探索人生的奥秘。

在生活中,有时,我们不能太讲究实际,幻想也会让人感到身心愉悦,有了前进的目标;有时,我们不能太遵守教条,打破成规也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要像那个飞行员以及小王子一样,珍惜现有的友谊。我们更要学习小王子的精神,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探索未知人生,获得启迪。也希望社会中的人们能够对他人没有任何成见与偏见,和谐相处,为2013年上海世博会的口号——共创和谐社会而努力吧!

诫子书读后感篇十一

细细地品读着曹文轩叔叔写的《草房子》,被那浓浓的爱包围着,感动着,《草房子》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面。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草房子书读后感50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这星期,我读了《草房子》这本书。

这本书写的是油麻地小学发生的事,它包括《秃鹤》、《红门》等故事。《秃鹤》写的是:陆鹤是个秃子,同学们都叫他秃鹤,还经常戏弄、嘲笑他,他为了报复,在全区的会操比赛上出洋相,让学校失去了荣誉,大家都不理他了,之后,在举行文艺会演时,他成功扮演了秃头伪军连长,为学校争得了荣誉,赢得了大家的尊重。《红门》讲的是:杜小康家开了个杂货铺,是村里的富户,可之后他家败落了,连读书的钱都拿不出来,他只得跟随父亲去外地放鸭,可最终又失败了,于是,他又去学校门口摆小摊,最终赚到了钱。

读完这本书,我被陆鹤和杜小康在困境中坚持不懈、顽强向上的精神感动了,我不禁想起有一回,爸爸妈妈带着我和弟弟去野炊,大人们拾柴,我和弟弟垒灶。当我的灶差一块石头就能垒好时,找不到适宜的石头了,我仔细的找了好几遍,弟弟的灶已经垒好了,爸爸妈妈也快回来了,我虽然想放弃,但又不想输给弟弟,于是,我跑远了一些,又仔细的找了一遍,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最终找到了适宜的石头,垒出了一个又稳当又美观的野炊灶。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必须不要垂头丧气,轻易放弃,而是要像歌里唱的那样:不怕困难、不怕敌人、顽强学习、坚决斗争!

曹文轩爷爷的《草房子》,就像童年一首浪漫、温暖、纯真无邪的诗。在那溢满阳光的草房子里,一切美得宁静、温馨、悠远,并且永恒。

我爱《草房子》里的每一个人。我爱桑校长,他工作那样认真,爱他的工作,爱他的学校,爱他的师生们;我爱纸月,她是个内向、善良的小女孩,她的心灵如同皑皑白雪般纯洁;我爱陆鹰,他长着光光脑袋,被大家叫”秃鹰”,他充满无助与孤单,但却凭着自信让所有人对他刮目相看;我爱细马,他长的很精神,喜欢笑,十分爱说话,到油麻地小学,因为没有人听的懂他满口的江南口音,他感到孤独、压抑,可他那顽强的品质十分令我敬佩;我爱白雀,她有一副好嗓子,银铃般清脆,她不仅仅外表美,并且心灵美;我最爱是主人公桑桑,一个淘气的,正直的,聪明的,勇敢的小男孩。桑桑为了自我喜欢的水月而变得干净,他帮细马放羊,陪孤单的秦大奶奶聊天,卖掉心爱的鸽子,把钱借给杜小康当做生意的本钱,忍着病痛的折磨坚持上学,最终战胜了病魔,考上了中学。他心中有爱:爱同学,爱教师,爱父母,爱秦大奶奶,爱水月,爱妹妹……虽然那个年代的桑桑与此刻的我们有许多不一样之处,但都有一个闪闪发光的,心有灵犀的共同之处,那就是:我们都有一颗童心,都向欢乐出发!

人生无处不真情!成长的欢乐是用我们真诚、善良的心去对待每一个人;成长的欢乐是用我们拼搏、不懈的努力应对未来的考验;成长的欢乐用我们不畏艰难的意志,掌握在我们自我的手上。

《草房子》用最纯真的爱告诉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生活充满了酸甜苦辣。当苦难来临的时候,我们不能逃避,要满怀期望,微笑着去应对。让我们和桑桑一样,怀着最真的心,朝着自我的梦想勇敢奋进,欢乐向前吧!

暑假里读了《草房子》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书中,桑桑是一个聪明、调皮、爱捣蛋的孩子,整天满脑子胡思乱想,做出奇怪的事情来。比如用自家的碗柜做鸽子的家、把蚊帐做成鱼网、夏天穿着大人的棉袄做莫名其妙的动作、瞎唱一些乱七八糟的自编歌、把爸爸年轻时得到的笔记本当什么来用……然而,每次被妈妈训责以后,过一段时间老毛病却又犯了,母亲的责骂简直对他来说没有一点效果。桑桑他们班的班长杜小康,家里的条件本是油麻地小学还算富裕的,可是因为家里的突变,使他不能上学,而要离开油麻地,去400公里以外的地方养鸭……在杜小康走之前,他撕心裂肺的喊声:“我要上学。”并且,杜小康还是一个很诚实敢作敢当的孩子。有一次,他和桑桑在稻草堆那边玩火,结果起火了。.陆鹤因为没有长头发,被大家称为“秃鹤”,经常被大家笑话。可是,他凭着自信让所有人刮目相看,谁说没头发就丑,他的自信是建立在对尊严的执著上的。

想想他们我们是多么幸福啊。从今以后,我必须会学习杜小康爱读书的好精神,发奋读书;必须学习“秃鹤”有一颗自信的心,相信自我就会成功。我必须会学习纸月尊敬长辈……总之,这本书中的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闪光点,我必须会努力的向它们靠近的,争做一个优秀的四好少年。

假期里,我读了曹文轩的《草房子》一书。书里的人物有秃鹤、纸月、白雀、桑桑、杜小康、秦大奶奶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秦大奶奶。

这本书一开始描述秦大奶奶是一个十分可恶的老太婆,她明明看见学校的菜园边上就是一条路,却仗着自我老眼昏花,愣说没有路,拄着拐棍,横穿菜园,一路把菜苗踩倒了许多。秋天,一不留神,她就会把学校种的瓜和豆荚摘了去,自我吃也行啊,她又不自我吃,而是将它们扔到大河里去。

秦大奶奶住在学校里,给教学带来了很大麻烦。为了治理学校,学校在校外给秦大奶奶盖了一间新房子,可秦大奶奶偏偏不住新房子,而硬是躺在老房子前的艾地里。到了冬天,瘦弱的秦大奶奶在学校里面用一根细竹竿支撑一张破席子,做成一座简易房子住。

之后,秦大奶奶为救一个学生而落水,在教师们的照料下,秦大奶奶得以恢复健康。此后,秦大奶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开始喜爱学校和学生。秦大奶奶采了凤仙花,放在陶罐里,加上明矾,把它们拌在一齐,并仔细地捣烂,敷在同学们的指甲上,再包上麻叶,用绳扎上。过四五天,去了麻叶,同学们就有了透明鲜亮的红指甲了。有了红指甲的女孩把手伸给没有染红指甲的女孩说:“这时秦大奶奶给我染的。”秦大奶奶越来越喜欢这些小孩子了。

有一次,学校的南瓜落到水中,为了保护南瓜,秦大奶奶伸手去抓,不料两脚顺坡滑了下去,滑到水中。因为太老了,几经挣扎,不幸被水淹死了。

读完这本书,我懂得了爱的力量是伟大的,爱能够化解矛盾,能够让世界变得更完美。是教师用爱感化了秦大奶奶,秦大奶奶用爱回报了学校,回报了社会。

诫子书读后感篇十二

每次读《诫子书》,我都感慨于全文虽不足百字,却言近旨远,含义隽永,是诸葛亮立身处世的智慧结晶。《诫子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文辞,丰富的蕴含,更有诸葛亮的志存高远的精神境界和千年不灭的人格力量。从《诫子书》中,我们领悟到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人生真谛,体会到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生命哲学。

初中的时候听老师讲《诫子书》,看到老师那陶醉的表情,心中有疑惑,这书有那么好吗?那时我们读书只是随性式的,家里只是说“农村里的孩子只有考上大学才有前途”,当时也只是随便听听,并没有深刻体会读书的用处和乐趣。但随着走完高中,踏入大学校门时,才体会到“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这句话的内含。在这物欲高涨的社会,每个人都自己的梦想,都有自己的创业梦,都幻想自己能成就一翻事业。想创业、有梦想都是好事,如何努力去实现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名话提醒我们搞创业,实现梦想,就要打好基础,积极的为将来做好准备,正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走上社会以后,周围纷繁复杂的现实扑面而来,有时候心中的那个创业梦想未免会动摇,也逐步认识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的含义。心中有梦,信念不灭,只有沉下心来,不断提升自己,扩展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应变能力。正如《诫子书》里所就“非学无学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经过多年的努力,虽然不能闻名于世,但也尽了自己的才能,带领同事为公司、为社会、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人民大众谋福利是无止境的,努力提升自己是无止境的。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适应于社会发展的潮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真正的做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诫子书读后感篇十三

滚滚长江向东,波涛冲走英雄。对错,成败,转空,古今多少事,都为段子买单。

这首诗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当时,魏、蜀、吴三个强国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逐渐崛起。他们是三足鼎立,为了一统天下,尔虞我诈,浴血奋战,最后还是把机会给了司马家。

就像三只老虎之间的竞争,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竞争。虽然我们经常失败,但还是很有意义的。因为,竞争重在过程。

我记得上学期在竞选队长时我又报名了。和以前一样,我怀着一颗充满希望的心填写了申请表,并再次成功通过了第二次测试。最后说到我的生死。一开始我是充满期待的,但是当我真的临阵退缩的时候,我担心自己很内向,不能在老师面前发光,不能展现自己。开始访问的时候,我看着队友们叽叽喳喳转着嘴唇。我也努力给自己创造机会。虽然我没有别人那么有活力,但足以给人留下好印象。同时,我也在努力管理团队的秩序,让孩子们听话。我那么努力,还是失败了。

几次失败只是你未来成功的垫脚石。而且,我们不需要在意比赛的结果,只需要看比赛过程中付出的努力。

诫子书读后感篇十四

三国时期一代名相诸葛孔明先生在自己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强调了一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通过这句话告诉诸葛瞻努力才能通过学习增长才干来实现志向,而要学习好知识就要宁静专一。《诫子书》说:“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通过这个告诉儿子,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使性情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诫子书》对我我们大学生也很有教育意义,大学生大多爱好广泛,难以专心做好一件事,诸葛亮28岁就当上了蜀国的军师,如若不是靠着一身凌然正气,始终保持着廉洁之心又如何为世人所称道?而今,诸葛亮成了众人皆知的一代名相,成为历代文人与官员的楷模,不得不说,廉洁文化发挥了很大的功效。

诫子书读后感篇十五

儿子上初一年级,周末带回老师大人布置的作业,一张4a纸的正面复印着诸葛亮寥寥百余字的传世之作《诫子书》,背面是儿子歪歪扭扭写上的“感想”两个字。并且特别说明,这是给你的作业,快点写好,我周一要交给老师。

怎么写呢,这不是出难题吗?我问儿子,幸亏你老爸还看得懂这几个常用字组成的文言文,要是有的家长看不懂,怎么写读后感?儿子说,老师给我们全都讲解了,如果老爸看不懂,可以问我们。

无言,苦思,老婆在旁边窃笑。

三国群雄逐鹿,除了曹操及其后人之大名传于后世外,其他好象没几个老子英雄儿好汉的例子。随便问一下,诸葛亮的儿子是谁,你知道吗?由此可见诸葛亮的《诫子书》在当世当时也没起到多大作用,千百年后还想教育我的下一代成为风云人物?我看有点悬。

但文章不能这么做,读后感也不能这样写,何况儿子还眼巴巴的盼着老爸写好一点以便他能够在同学中出点风头挣点面子——俺老爸虽然没钱但还有点文化吧?!嘿嘿。

于是提起若干年来少有握过的钢笔,郑重写下读后感的标题:

然后从做人、立志、治学等几个方面结合现代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因素,既深入又浅出的谈了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一篇纸写完,居然有意犹未尽的意思。

儿子拿去看了半天,说我没看懂,不过老师肯定看得懂。

老婆说,你也应当能看得懂,只是你爸的字写得难看了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