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经济体制改革心得体会(通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1 18:29:03 页码:9
2023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经济体制改革心得体会(通用8篇)
2023-12-11 18:29:03    小编:灵魂曲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篇一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经济体制改革也开始不断深入推进。在我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时间里,无数人的汗水和努力,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自己从事的行业一直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沿,深刻地理解了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改革的道路上,改革一定能够一步步走向成功,让我们一起来分享我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心得体会。

经济体制改革是指建立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市场活力,改革无效的旧经济体制,改变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早期的改革包括将国企改制成股份制,引进外资,建立全球的商品市场,建立金融市场等措施。但是随着经济的逐渐发展,国内面临的问题和压力也越来越大,必须进一步深入进行体制改革。这是中国在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之下迈向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实现从“旧”到“新”的转变。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经济已经由原来的计划经济、封闭底下的状态转变为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最大经济体,各个领域的市场化已经蓬勃发展。改革成果初步显现,体现在五方面:

一、经济增长加速,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增长水平进入世界前列。

二、我国政策环境和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吸引了越来越多海外企业前来投资。

三、完善了市场体系和中央国家机关的体制,建立了统一开放、竞争红利的市场环境,推动了市场从“迷雾”向“透明”的转变。

四、人民收入有所提高,资源和财富分配方式的不合理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五、社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高度依赖信息网络、时空网络、脑力网络和优秀资源的协同裂变,信息技术的运用瞬息万变,创新模式得到充分体现和增长。

空前的发展与巨大成就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经济周期波动加大、各种行业竞争加剧、自然和社会环境矛盾激化、国际贸易摩擦加深等等,都是新的挑战和问题。而在经济体制改革中,除了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准入门槛、政策环境等诸多方面还需进一步的完善之外,产权确权、知识产权保护、法制和文化等方面,都是需要逐步深入改革的。在这个过程中,要尊重市场、尊重人才、尊重人性,将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为全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第五段:我的总结与展望。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我们要继续创新和开放的战略,强化区域协同发展,打造面向未来的人才优势,实现产业升级和对外开放的大突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付诸行动,在共建开放型经济上赢得更多生动创造和高效发展。作为广大民众,我们也要积极参与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国的未来作贡献!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篇二

7、以建立服务型政府为重点,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第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推行电子政务为契机,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从审批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要进一步削减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和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创新审批方式,提高行政审批工作的透明度,最大限度减少行政性审批。对保留的审批事项,要建立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的透明度。从而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有序流动。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的关系,将政府管不了、管不好或者不应当管的事情,交给市场主体和中介组织去做。要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惯例和wto要求,制订保护公平竞争的各项地方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要在政策上消除所有制歧视,鼓励各类经济主体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并得到健康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篇三

第一段:引言(200字左右)。

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之一。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相信只有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才能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势头。

第二段:当前经济体制面临的问题(300字左右)。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市场竞争不充分、国有企业改革不彻底等方面。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增长潜力释放和结构优化升级。因此,我认为必须以改革的思维和勇气面对问题,逐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需要运用正确的途径与方法。首先,需要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建立健全市场准入、竞争、退出机制。其次,要推动资源配置优化,引导更多资源向具有竞争力和活力的领域倾斜。同时,还要加强金融改革,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提高金融供给质量。此外,还需要深化国企改革,以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总之,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需要综合运用市场机制、法治机制和政府调节机制。

第四段: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与挑战(300字左右)。

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比如,在经济结构的调整方面,我国早已从以工业为主的基于资源优势的经济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化经济转型。同时,改革也带来了市场活力的释放和经济发展活力的提升。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体制改革仍面临一些挑战。比如,结构性改革任务繁重、改革进程中的利益博弈等。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应坚定信心,开展改革的各项任务。

第五段:总结(200字左右)。

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我深切体会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坚定的政治决心、科学的改革思路和切实的行动措施。通过改革,我们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增强我国经济的韧性和竞争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篇四

高校为区域经济服务是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空间实现,是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重要内容。从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形成角度看,它无疑是高等教育理念的一种创新,而这一理念的产生则是高校与社会关系变化的产物。早在1862年,美国政府就颁布了《莫雷尔法案》。根据该法案,联邦政府下的每一州可以依据本州在国会的议员数获赠一定的土地,建立高校。高校在教学科研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科技人才优势促进地社会经济发展,从而发挥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这就是“赠地学院”的由来。“赠地学院”开创了美国高校为社会服务的先河,不仅影响了美国的高等教育,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影响。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职能定位相对狭窄,为社会服务的理念并没有得到重视。1988年召开的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才明确提出:“高等院校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进一步发挥学校潜能”。由此,我国的高校才开始了从自身优势出发开展社会服务的实践探索,并逐渐步入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常态化轨道。就高校服务社会的内容来看,大学服务职能面向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但高校的经济服务职能无疑是最主要的职能,这是由高校的科技和人才优势所决定的。就高校服务社会的主体类型而言,同部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与地方的各种联系更为密切,但从空间地域看,无论是地方高校还是部属高校,都必然会积极利用它们各自拥有的科技和人才等信息资源,为高校驻地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各具特色的社会服务。高校服务社会经济从实现过程看,并不是高校资源单向输送,而是地方社会物质资源和高校科技人才资源的'双向对接。由于不同地域空间生产要素和各个高校人才科技资源的同质性和差异性原因,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有四种模式: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一对一模式就是特定的一所高校和特定的一个地方社会发生联系,服务于特定的地域空间;一对多模式就是同一高校和特定的不同的几个地方社会发生联系,服务于特定的不同的几个地方社会;多对一模式就是特定的不同的几所高校和特定的一个地方社会发生联系,共同服务于特定的一个地方社会;多对多模式就是特定的几所具有同类科技人才资源的高校和特定的几个具有同质性生产要素的地方进行联系,聚合同质性、同类型生产要素,从而服务于地方社会。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四种模式图1。文章所述四种模式只是一种理想的理论演绎,关键是如何实现现实中的运作。从现有经验看,高校和地方社会的对接往往是偶然的、单一对接。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实际上存在着一种困境,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和地方社会信息的不全面、不透明。克服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困境,需要借助一种新的综合平台来化解。网络空间平台的存在可以化解这一困境。

网络空间,就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资源共享平台。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是高校技术性生产要素与地方物质性生产要素的结合过程。有了提供生产要素的信息平台或网络空间,高校和地方(区域)之间就可以组合成一种虚拟合作模式。实际上,在高校服务区域经济过程中,借助网络空间所形成的虚拟经济模式是实体经济模式实现的先在条件。网络空间在高校服务区域经济过程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高校和地方社会的联系、生产要素的结合必须是以实体经济为载体,从起点上看,它们之间的联系具有偶发性;从过程看,生产要素的组织因空域的阻隔时间性长,生产成本加大,因而大大阻碍了高校和地方社会联系的顺畅性,一定程度上消减了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实现力度。不仅如此,由于缺少高水平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高校和区域经济社会之间的合作还存在门类不齐全、基础不佳、功能不强等诸多突出问题,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合作的体系化、集群化程度不高,现有合作平台的社会资源整合与应用的能力较差,人才专业化程度较低,合作平台紧密程度不高,处于分散游离状态,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这些都成为制约各方合作效率和效益的因素。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空间生产方式的具体形态,使得空间生产要素的聚合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发生改变。网络空间是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实现的重要补充和新的形态,对于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实现具有独特优势,这一独特优势表现在:通过信息技术在虚拟空间将高校和地方社会凝聚成一个紧密的有机整体;合作各方通过网络空间共享生产要素信息,有效降低各方寻找合作对象的交易成本;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减少高校和地方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成本和收益风险;借助网络空间平台,供需双方可以针对特定的合作项目迅速有效达成协议,完成技术要素的产业化转移;通过这一网络空间的信息共享平台,可以为高校和地方社会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包括政策辅导、技术咨询、金融引介以及法律服务等,从而大大提高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

三、网络空间的功能构建维度。

网络空间作为沟通高校和地方社会的信息平台,要确保各生产要素的有效聚合,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特点。第一、开放性和共享性。开放性指高校技术性生产要素的信息和地方社会的物质性生产要素的信息的开放,只有确保双方的信息共享,才能顺利进行快速对接,最终实现高校为区域经济服务的社会功能。第二、真实性和实时性。真实性是指地方社会和高校在生产要素方面的客观性以及供需意愿的真实性,并以动态性信息及时在空间网络进行发布。这是高校和地方社会进行有效性和实质性合作的必要条件。第三、完整性和综合性。完整性和综合性是指地方社会和高校在网络空间发布的生产要素信息必须是完整的,既有抽象的文字介绍,也有具体的数据支撑;既有同质性资源整合,也有异质性资源分解;还要有政府政策的权威解读等。完整性和综合性是高校和地方社会针对性对接的重要条件。高效服务区域经济职能的网络空间实现,关键是网络空间平台的建设。网络空间的构建就像是建一所房子,所涉及到的问题包括谁来建基础设施,谁来维护基础设施,房子的基本功能是什么,进入房子的人如何按照实现房子的基本功能等。据此,我们认为,网络空间的构建应该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原则。第一、政府在网络空间建构方面的主体责任。这里的政府是指地方政府,包括省、市、县或县级市。发展区域经济是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务或职能,地方政府在高校服务于区域经济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媒介和组织作用。过去,在高校社会职能实现过程中,强调产学研结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政府在其中的媒介和组织作用,制约了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现在强调争产学研相结合,实际上就是注重政府在产学研有效结合中的作用。在网络空间建构中,政府应该发挥主体作用,投入资金进行网络空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承担主体责任。第二、政府、企业和高校在网络空间管理和维护方面的共同责任。政府应该发挥网络空间主要管理员的作用,确保网络空间信息对企业和高校的开放和共享,网络空间信息的安全;企业和高校应该提供真实和完整的生产要素信息并及时更新,同时承担各自的管理责任。第三、企业和高校在网络空间的自主性沟通和对接。企业和高校应该在网络空间自主性地进行信息沟通和转换,各高校之间也可以通过开发和共享信息平台进行同质性资源组合对接同一企业,服务于同一地方经济;也可以以异质性资源和不同企业对接,服务于区域经济,实现各自的社会服务功能。高校服务区域经济是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一种空间体现,它具有直接指向社会需求,与地方社会发生直接联系的特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不是高校科技人才等资源对地方社会被动的单向适应,而是高校和地方社会优质资源的主动聚合和双向互动。信息网络空间的建构是高校和区域经济全面合作,充分实现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必要条件。在信息网络空间的建构方面,政府责无旁贷,企业和高校理应承担各自的社会责任,发挥各自的优势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旭东.地方高校通过社会服务提高办学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15(3).

[2]谈毅.大学技术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教育评论,2015(2).

[3]王恒,韩叶盛.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3).

[4]杨正科.普通高校校地合作平台建设及运行[j].教育评论,2014(1).

[5]高翔.市场化背景下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历史演变及其类型[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2).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篇五

国务院近日下发批转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xx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20xx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国务院近日下发批转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xx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意见》提出,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紧推动有利于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的体制创新,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着力抓好已出台改革方案的落地实施,推动形成有利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意见》全文如下:

国家发展改革委。

20xx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根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xx年工作要点》和《政府。

工作报告。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紧推动有利于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的体制创新,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着力抓好已出台改革方案的落地实施,推动形成有利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更加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深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矫正要素配置扭曲,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企业家精神,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

更加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针对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点,围绕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结构性矛盾凸显、风险隐患增多等突出困难和问题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使改革更加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

更加突出基层实践和创新。将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创新有机结合,合理安排改革试点,鼓励地方结合实际进行探索创新,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及时总结基层改革创新中发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蕴含的规律,推动面上制度创新。

更加突出抓改革措施落地。坚持改革政策要实,建立全过程、高效率、可核实的改革落实机制,加强对方案落实、工作落实、责任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推动改革举措早落地、见实效,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一)全面落实国企改革指导意见。健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制定推动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指导意见,优化国有企业结构布局。推进股权多元化改革,健全企业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开展落实企业董事会职权、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深化国有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与市场化选任方式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者薪酬制度。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二)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快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搭建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专业平台。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出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外派监事会工作的意见。研究制定推进中央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方案。出台加强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和境外国有资产审计监督的意见。

(三)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等重点领域,选择一批国有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示范,推动集团公司整体上市,支持具备条件的上市企业引入合格战略投资者,进一步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研究提出公有制经济之间股权多元化改革方案。开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实行企业员工持股试点。支持地方国有企业因地制宜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

(四)加快推进重点行业改革。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全面开展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售电侧改革、交易机构组建及电力市场建设等专项试点和综合试点。出台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及配套政策。出台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推进食盐生产批发管理体制、食盐政府定价机制、食盐储备体系等改革。出台深化建筑业改革促进行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五)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废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改善和优化服务。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从典型案例入手,总结保护产权好的做法和经验,纠正破坏产权的行为,出台进一步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的意见,让各种所有制经济权益、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等依法得到保护。

(六)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聚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临的突出问题,着力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激发创新者动力和活力、深化开放创新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在知识产权、科研院所、人才流动等方面取得试点突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加快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政策推广到全国,再建设一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

(七)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的优化布局及分类整合,健全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体系及其管理制度,改革和规范项目管理流程,建立专业机构管理项目机制、统一的评估和监督机制、动态调整机制。打破行政主导和部门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完善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深化国家科技奖励改革。

(八)完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实施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措施,启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落实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激励和分红激励实施办法,深入开展科技人才分类评价试点。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去行政化改革,出台科研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办法,研究制定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价办法。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建立统一的外国人才管理体制。

(九)营造保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制度环境。构建对企业和个人创新创业活动的普惠性政策支撑体系,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优惠政策,统筹研究对包括天使投资在内的投资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建立新材料、关键零部件首批次应用保险保费补偿机制。借助互联网等新技术,构建新型的创新创业支撑平台,创新监管方式,为新兴领域创新创业营造宽松环境。创新通用航空新兴业态运行监管模式,出台促进通用航空发展相关政策。

(十)完善服务业发展体制。进一步放宽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落实和完善支持政策,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转变、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向精细化和高品质提升。启动新一轮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及时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和做法。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增加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深化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鼓励民间资本、外商投资进入养老健康领域,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推进多种形式的医养结合,增加有效供给。

(十一)健全保护企业家精神的体制机制。研究制定进一步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的指导意见,健全相关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在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十二)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继续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开展“证照分离”试点,改进和规范审批行为,清理规范中介服务,推广网上并联审批等新模式。制定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基本流程、标准指引及规范办法。全面公布地方政府权力和责任清单,开展国务院部门权责清单编制试点。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定价或指导价经营服务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国家职业资格,实行目录清单管理。做好已取消和下放管理层级行政审批事项的落实和衔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健全纵横联动协同监管机制,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研究制定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的指导意见。进一步精简投资审批,创新投资管理方式和投融资机制。修改和废止有碍发展的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十三)健全有利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体制机制。制定并实施推动产业重组、处置“僵尸企业”的方案,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完善企业退出机制。推进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的住房制度改革,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逐步纳入公租房供给范围,住房保障实行实物保障与货币补贴并举,有条件的地区逐步转向以租赁补贴为主,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研究鼓励住房租赁经营企业发展的配套政策,促进房地产去库存。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预算管理、风险预警和监督考核制度,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内适当增加财政实力强、债务风险较低的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改进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办法,推动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改制。支持开展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试点。

(十四)强化降成本、补短板的制度保障。进一步正税清费,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将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免征范围扩大到所有企业和个人。推进流通体制改革,提高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健全质量安全标准和追溯体系,建立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健全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快推进食品、工业消费品等品质提升和供给创新。创新补短板投入机制,保持政府投入力度,完善政银企社合作对接机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收益和分配机制,制定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管理办法,激发市场主体投资活力,推进社会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建设运营,形成多元化、市场化、可持续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机制和运营机制。

(十五)深入推进价格改革。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完善环保电价、可再生能源电价政策,扩大输配电价改革试点。完善成品油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择机理顺居民用天然气门站价格,完善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机制。稳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逐步建立分类管理、动态调整、多方参与的价格形成机制。推进铁路运价形成机制改革,扩大铁路运输企业自主定价范围。扩大民航国内航线客运经营者自主定价范围。建立健全政府定价制度和市场价格行为规则。

(十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持续推进工商登记注册制度便利化,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和电子营业执照试点。推进企业名称登记管理改革,进一步放宽住所登记条件限制。深化未开业企业和无债权债务企业、个体工商户简易注销试点,建立完善便捷的市场退出机制。推进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设,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有机对接和信息共享,完善经营异常名录等信用监管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履行“双告知”职责,探索综合执法模式。

(十七)健全市场公平竞争保障机制。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开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试点。研究制定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完善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协调机制,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建立健全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政府储备与商业储备互为补充的储备制度。

(十八)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制定出台重点领域(政务、个人、电子商务等)诚信建设实施方案。完善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逐步实现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整合。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事中事后监管,强化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积极发展信用服务业,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和信用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全面推进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国家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篇六

一、围绕中心,改善服务,金融要努力成为湘西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一)人民银行要积极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助推我州经济发展。

(二)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选准信贷支持载体,多角度支持我州经济发展。

二、深化改革,形成活力,金融要努力成为湘西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三、营造环境,搭建平台,政府要努力成为金融支持经济的“服务器”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篇七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谢平:到目前为止,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当中始终没有解决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个问题,这是我们在具体工作当中碰到的比较尖锐的问题。也就是说,在中国,尽管市场经济进展到现在,政府究竟哪些事情能干,哪些事情不能干,实际上还不是很清楚。现在采取的许多宏观经济措施还是政府主导的,比如积极的财政政策、三年国企解困、债转股、开发大西北、发债1000亿、配套贷款1000亿、限产压库等等。这些宏观政策实际上都暗含一个前提,政府是可以驾驭市场经济的。实际上,这个前提本身不存在。为什么呢?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政府在市场经济情况下,已经不可能、没有这个能力、没有这个信息、没有这个知识、没有这个资源来确保经济运行逼近多重目标。对于一些经济总量,比方说总投资、总消费、总股价、总价格水平、总储蓄,政府目前也没有办法确保它们的总量和速度。

第二,有关金融改革。目前,对金融改革的不同学术观点相当多,存在很多争议。金融改革进展到现在,实际上剩下的是三个比较简单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利率自由化、人民币可兑换。中国金融改革的顺序和其它国家相反,我国是金融改革都改完了,最后利率还没有市场化。别的国家金融改革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利率市场化。从中国整个价格体系来看,所有的'价格基本上都放开了,唯独利率价格目前还是管着的。能不能管得住是个问题。

第三,在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货币政策效果有多大?这两年来,原来觉得财政政策可以引致出需求来,现在看来也不如想象的那么多,特别是在消费和非国有投资的增加方面,引致出来的总需求也不是那么大。货币政策究竟在中国有多大作用?现在看来,货币政策在中国是困难重重。基础货币增加比较慢,基础货币投放的渠道比较堵塞。利率已经连续7次下降。1年期存款的名义利率已经到了2.25%,名义利率已经基本降到谷底。尽管通货膨胀率是-3%,实际利率是5.5%,但一个国家的名义利率不可能再低。其它政策,如公开市场政策也不行。工农中建现在手中拿的国库券是最好的资产,不可能卖给央行。扩大再贷款,现在大家不要你的再贷款,这也比较困难。

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讲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中国宏观经济与金融改革。在过去20年中国经济改革和结构变化中,最大的变化是我们发展起了一个很大的非国有部门,它占74%的工业增加值,63%的gdp。但是,我们没有发展非国有的金融机构,这是一个大问题。非国有机构在整个金融资产中所占的比重不到20%,这还算上那些国有股份制企业。自然产生的问题是,创造了不到40%国民总产值的国有部门占有着大多数的金融资产,而创造了70%产值的非国有部门占有着少部分的金融资产。这就产生了双重问题。一方面,国有企业坏债发展到了难以容忍的地步。另一方面,非国有经济的融资渠道不畅,发展受到融资的限制。1998年中央政府、中央银行积极鼓励银行向中小企业、非国有企业贷款。但是1998年尽管增量有所增加,但非国有经济总的感觉是融资渠道在收缩、在下降。因此,1998年非国有投资第一次出现历史上下降的局面。一方面,国有企业已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非国有经济也不能发展。因此,当前宏观经济的问题确实直接和金融体制的问题相关。从这个角度来看,要想根本解决问题,金融改革是当务之急。

[1][2][3]。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篇八

(陕西广播电视台《第一新闻》)陕西省政府近日出台《深化全省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了18项年度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一是深化简政放权、投融资、价格等改革。全面取消省级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支持非公有制企业进入金融、石油、公用事业等领域。二是深化国企国资、重点行业等改革。全面推行省属企业分类管理和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监管。三是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出台加快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的意见,积极开展民营银行试点。四是围绕优化经济结构,深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生态文明等改革。五是围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扩大对外开放。六是深化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体制改革。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完善疾病应急救助机制和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政策。

省发改委体改处处长李雄斌:《意见》提出了六个围绕,六个深化的总体任务,也提出了很多新举措,新要求,比如小城市培育,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还比如丝绸之路新起点建设等等。这些举措既贯彻落实国家举措,又力求突出陕西特色。相信随着这些举措的落实落地,一定会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释放发展活力产生积极作用。

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