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第一场雪教案(优秀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2 12:02:22 页码:7
最新第一场雪教案(优秀10篇)
2023-12-12 12:02:22    小编:曼珠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场雪教案篇一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景美,体会作者的心情。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领悟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一、积累,回顾: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哪些词语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快速把它写下来。

2、用上这些词介绍你印象中的第一场雪。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词语的积累,课堂上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读、写、记忆的机会。)

二、感受景美:

1、哪个自然段让你有这样的感受,放声朗读,想象画面。

2、和同座交流读后感受。

3、再读课文,动笔勾画、批注:哪些词句让你有这样的体会?

4、交流感受,相机指导:

(随学生的回答顺序出示):

句1:嗬!好大的雪啊!

(抓住!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句2: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引导想象,抓住词语全、罩、粉妆玉砌加以体会,感情朗读。)

句3: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抓住动词挂、堆及叠词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句4: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抓住簌簌地落下来、随风飘扬加以想象,体会动静结合的写法。)

5、指导背诵。

(设计意图: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这一环节进一步将学生的读引向深究、发现、感悟的层次,以此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及边读边想象边体会的好习惯。)

三、感受人欢:

1、出示画面,展开想象:在这样的境界里,你最想干什么?

2、读一读第五自然段,读出高兴的心情。

3、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4、赞一赞,夸一夸这一场雪。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体会景美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波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刺激了学生多种感官,自然而然的体会人欢。)

四、体会联想.,加深认识:

1、读6、7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想问的?

2、指名说,相机介绍有关雪与农作物的关系。

3、理解瑞雪兆丰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五、情感升华,说写训练:

1、为什么课题为《第一场雪》。

(1)指名说。

(2)简介历史背景。

(3)感情朗读。

2、抒发情感:这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呀,!

3、积累,识记。(机动)

(设计意图:破释题意,引导学生更深刻的领会文章中心。)

六、作业 :

1、读读背背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课外阅读一篇写景的文章,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第一场雪教案篇二

《第一场雪》是六年制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瑞雪图。情溢言表,充分体现了作者由这场雪预见到明年粮食的丰收而无比喜悦之情。

1、知识目标:深入研读课文,感受下雪后景象的美,丰富学生对下雪的认识。

2、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对雪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发展目标:培养和发展想象力与探究能力。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领悟作者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法:采用感情朗读法利用极富感情的语言表达,紧扣重点词、句细嚼慢咽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

学法:教给学生四读的学习方法,仔细品味重点段、句、词,体会文中的情感。

利用多媒体教学。

1、创设情境,激趣阅读

先让学生回顾下雪前,下雪时的情景,接着播放《雪绒花》课件,激起学生阅读下文的兴趣。

2、回顾学法,整体感知

3、精讲细读,释疑拓展,体会情感

4、揭示背景,情感升华。

先介绍本文作者峻青的写作背景,接着以一个反问(如此:瑞雪兆丰年!作者能不高兴?我们能不高兴?)升华情感,最后让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这一环节,从部分回归整体,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升华情感,完成教学任务。

5、研读运用,深化发展。

在这一环节中,先师生共同总结写作方法,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反复朗读,达到背诵。

6、作业设计:以生为本,高度自主。

这次设计的作业是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在《小蜜蜂》积累本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7、板书设计。

第一场雪

雪前:骤然变冷一读:呈现画面

雪中:纷纷扬扬二读:品词品句

雪后:雪大景美人欢喜爱三读:领悟情感

联想:瑞雪兆丰年喜悦四读:以情带读

第一场雪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第三、四两段的内容,感悟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2、领悟抓住特点描写雪景和通过写景、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这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天放晴了,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作者由第一场雪联想到什么呢?这节课,我们来细细地阅读课文第三段和第四段。

二、学习第三段课文。

1、听读课文,边听边想: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精读体会。

(2)交流讨论。

(3)欣赏雪后景象。(多媒体播放录象)。

3、小结。

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真实、用词巧妙,抓住雪大、景美、人欢这三方面来写雪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4、熟读成诵。

三、学习第四段课文。

1、默读课文。

2、讨论。

(2)什么是瑞雪兆丰年?为什么说瑞雪兆丰年?

(3)根据课文的叙述和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介绍冬雪对农业生产的好处。

3、小结。

课文第四段主要讲作者由第一场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并通过联想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四、总结全文,引导欣赏。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2、你喜欢课文的哪部分?说说为什么喜欢?

3、质疑问难。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根据收集的有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

第一场雪教案篇四

1、理解生字、新词“辽远、骤然、彤云密布、纷纷扬扬、簌簌地、瑞雪”等。

2、指导读懂课文,能口述下雪前天气的变化,下雪时和下雪后的不同景象。

3、理解课文的中心,使学生懂得写景是为中心思想服务的。

4、朗读课文,背诵第四 ̄六自然段。

1、学习作者运用准确而优美的词语把雪时、雪后的景象写得细致而具体的。

2、学习作者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

1、图片投影1框,文字投影若干。

2、课堂练习卷1张。

3、小卡片3块。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意。读通课文,学习第一段。(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层次。我们先来做道练习题。

(1)课堂练习卷第五题第2题。

(这篇课文按_____、_____、_____的顺序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及作者由此产生的_____。)。

指名回答,老师板书:雪前雪时雪后联想。

(2)雪前这段景象,上节课已学过。(出示文字投影1)同学们回忆第一段内容,

回答这道填空题。出示图片投影:

(清早,天气_______,天空_______,

中午,刮起_______,

黄昏,下起_______。

说明这场雪_______。)。

指名回答,老师板书:骤然变冷铅云密布。

提问:下雪前这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按时间顺序)。

二、揭示教学目标:

这堂课,我们重点学习雪时、雪后部分,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要欣赏这场雪,还要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准确而优美的词语把雪时、雪后的'景象写得细致而具体的。

三、讲读第二段。

1、下雪时的景象是怎样的?谁来读读第二段?请你找出这段的中心句。

2、指名回答。(中心句: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

这句话说明雪xx(大)。哪个词突出了雪大?(板书:纷纷扬扬)。

谁来说说“纷纷扬扬”的意思?(形容大雪漫天飞舞的样子。)出示图片投影。

同学们,我们应该怎么读才能读出雪下得大的气势呢?(指名读,再齐读。)。

3、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句具体来写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呢?默看课文第四节,圈出有关词语。

(1)“大片大片”xx说明雪下得很大。(练读这句话)。

(2)“一会儿”xx说明在很短的时间内地上就白了。(齐读)。

这些都是作者所xx看到的。

(3)“簌簌”的意思。(雪花落下时的声音。)。

“簌簌”和“咯吱”都是象声词,

第一场雪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第三、四两段的内容,感悟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2、领悟抓住特点描写雪景和通过写景、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这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天放晴了,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作者由第一场雪联想到什么呢?这节课,我们来细细地阅读课文第三段和第四段。

二、学习第三段课文。

1、听读课文,边听边想: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精读体会。

(2)交流讨论。

(3)欣赏雪后景象。(多媒体播放录象)。

3、小结。

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真实、用词巧妙,抓住雪大、景美、人欢这三方面来写雪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4、熟读成诵。

三、学习第四段课文。

1、默读课文。

2、讨论。

(2)什么是瑞雪兆丰年?为什么说瑞雪兆丰年?

(3)根据课文的叙述和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介绍冬雪对农业生产的好处。

3、小结。

课文第四段主要讲作者由第一场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并通过联想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四、总结全文,引导欣赏。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2、你喜欢课文的哪部分?说说为什么喜欢?

3、质疑问难。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根据收集的有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

文档为doc格式。

第一场雪教案篇六

1、知识目标:学会理解文章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色。

2、能力目标:领悟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情感目标: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领悟作者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电脑课件

生说出风霜雨雪四种自然现象中最喜欢的现象及喜欢的'原因,导入新课。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这场雪有什么特点?

1、看录相找出与课文相对应的部分,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出原因。

2、生读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有感情的朗读。

3、相互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谈出自己的感受,做好汇报准备。

4、学生汇报。

5、学生讲述自己所见过的最大的雪,谈谈当时的感受。

6、分析雪的作用及本课中作者的联想。

雪前 骤然变冷

雪中 鹅毛般 一会儿 积雪压枝

雪后 景美 人欢

联想:瑞雪兆丰年

第一场雪教案篇七

教材分析:

这篇阅读课文选自峻青的散文集《秋色赋》,原题为《瑞雪图》。文章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大雪,讲述了“瑞雪兆丰年”的科学道理,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情。

教学目标:

学会10个生字和词语:骤然、玉屑、俗话、谚语、馒头、毛茸茸、沉甸甸、粉妆玉砌、瑞雪兆丰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作者在描述瑞雪的过程中透露出来的喜悦之情。初步想想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第一场雪的,写出了这一场雪的哪些特点。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教学构想:

先布置预习,再在课堂上交流预习的结果,解决问题,最后欣赏平时积累的有关于描写雪景的段落。学生可充当小导游,介绍雪后美景。

教学准备。

积累有关于描写雪景的词句段、雪景录象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情况,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背景,感受雪景的美,并能感情朗读。

学生学习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雪吗?谁来说说为什么喜欢雪,它美在哪里?今天,我们来学习峻青写的《第一场雪》。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生词小黑板,点名汇报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共同纠正读音。记住字形。

2、开火车按自然段初读课文。

3、读后请大家结合预习课文的情况,说说课文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根据以往教学情况和学生心理,一般说,学生对课文中“雪中”和“雪后”这两部分最感兴趣。因势利导先学习这两部分内容。)。

三、学习新课。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这场雪下得怎么样,给你什么感觉。

2、在书上找一找,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一场雪下得很大?

(1)注意指导学生突出理解“鹅毛般”、“一会儿”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朗读这一句。(注意“鹅毛般”读成重音;“一会儿”可读快些。)。

3、同学们,下雪与下雨不同,没有声响。可是课文中为什么又写“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的声音呢?(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雪下得大,并指导学生在讨论后朗读这两句。)。

4、按照刚才的学习要求,请大家把第三自然段完整地轻声读一读。谁能站起来读给大家听?(请1—2人有感情地朗读。)。

5、这场雪下得真大啊!刚才我们一起学的是下雪时的情况。让我们再来看一看,下雪以后又是怎样的情景?指名读第四、五自然段。读后引导学生说说又从哪里看出这场雪下得真大、真美。(注意指导学生理解“好大”、“全都罩上”、“挂满”、“堆满”等词语。)。

6、我们来看看这一句:“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这里作者连用了两个感叹号。想一想,作者当时看到这雪景是什么感觉?(作者内心充满了惊叹、赞美,脱口而出。)指导学生朗读这一句。(要读出重音,要表达出惊叹、赞美、欣喜之情。)。

7、再想想,作者在赞美、惊叹什么?(让学生在轻声朗读中学习体会。)。

8、谁能把第四、五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请几个学生起来朗读。)。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抄写本课生字词。难写的可多写几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生继续学习课文,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谈自己的感受,感情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学生学习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2、能背诵的,把你喜欢的部分背给大家听。

3、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四、五自然段的内容。

二、继续学习课文。

1、同学们,想想看,如果由你来写这《第一场雪》,光写“雪中,雪后”完整吗?你认为还应该写些什么?(引导学生讨论。)。

2、让我们再来看看课文中作者怎样写“下雪之前”的。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骤然变冷”以及“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指导学生朗读这一段。

3、指名读第六、七自然段。这一段讲的是什么?(理解“瑞雪兆丰年”、“及时”的意思;想一想作者此时的心情。)指导学生朗读这一段。

4、要求学生把全课轻声朗读一遍。说说,你最喜欢哪一部分,读给大家听。

5、继续谈学习课文的收获。

(1)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板书:赞美喜悦)。

(2)还从哪儿能看出作者看到这场雪心里很高兴?(板书:瑞雪兆丰年)。

6、谁能照着板书总结一下这篇课文。

7、课文为什么以“第一场雪”为题?为什么不以“雪”或者“一场雪”为题?

8、为什么称这场雪为“瑞雪”。

9、介绍背景。

10、你喜欢这场雪吗?带着对这场雪的喜爱赞美之情,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三、片段欣赏。

投影:学生抄词抄句本上的描写雪景的片段。同学一起欣赏。

作业设计:

1、抄写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

2、从报刊、书籍中或上网收集有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

板书设计:

第一场雪。

(大、美)。

赞美瑞雪兆丰年。

课后反思:

第一场雪教案篇八

1、谈话引入。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第一场雪》,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播放课件,配画外音:让我们一起走进雪后的世界吧!去看一看,听一听,玩一玩,好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你们喜欢雪吗?把表情写在脸上!

二、自主学文,披文入境。

1、自由朗读课文。师:是啊!雪后的景色美如画卷,那作者是以怎样生动的文字来描绘雪后美丽的景色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第四自然段读一读,(可以快速阅读或默读,也可以自由轻声读)读完后选一个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反复读,并在课文空白处写上批注。

2、交流并指导朗读。

3、积累好词佳句,练习背诵。

4、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5、这么美丽的雪景,作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从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6、交流并总结。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才把雪后的景色描写得这么美丽。并从中流露出喜悦和赞美之情。

三、合作学习,情文相生。

1、看到这么美的雪作者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呢?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四、结合课文,归纳写法。

1、同桌交流作者的写作方法。

2、全班交流,并归纳总结。

(1)按一定的顺序仔细地观察景物,用眼、耳、鼻去感受景物。

(2)运用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

(3)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

(4)产生合理的联想。

五、运用所学,拓展延伸。

(一)说一说秋天的景色。

1、小组互说:现在,先请同学们闭目静思:a、前几天,我们依次去了哪些地方寻找秋天?b、在那儿,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c、在你心目中印象最深的一处秋天景色是什么?然后在小组内互说一说。

2、全班交流。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老师组织学生评一评,议一议。教师要引导学生开阔思路,通过横向比较,弄清这一景物不同于其它景物的特点,同时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

3、创意表达。谁能用一句最美的语言来描写秋天、赞美秋天?看谁说得最新颖、最有创意。

(二)描绘秋天的景色。

2、运用《第一场雪》的写作方法,写秋天。小组交流自己怎样运用。

3、老师小结。

(1)要有顺序地观察。可以按照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等顺序,观察景物的动态和静态,包括它的.形、色、味等。

(2)要抓住秋天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秋天有特点的景物有:菊花的形,枫叶的色,成熟的果实和庄稼的形、色、味……总之,要抓到景物与众不同的地方。

(3)要大胆想象,把景物特点写得生动、形象。

(4)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拟写初稿。

板书设计。

18第一场雪。

雪大、美十分及时。

(景)(联想)。

动、静喜、赞。

第一场雪教案篇九

河材共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作提示:明确了本次写作的对象和内容。回忆旧知,引导学生发现藏在语文书中的故事。第二部分是习作要求:通过阅读找出语文书中的故事,进行筛选与整合,借助合理的想象,将其中的一两个写下来,或者写写读完故事后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第三部分是照片一,呈现了课本的封面插图,以及两篇课文的文字与插图。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丰富写作素材。

二、学情分析:

课前要提前一周的时间,引导他们翻阅语文书,发现藏在书中的故事。提醒他们,选取的故事不受局限,可以是成语故事,诗歌创作的背景故事,小说章节的前后情节故事、神话故事、插图故事等。

三、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能够对语文课本中的故事进行相关的补充阅读和链接。鼓励学生从文章中读出文章,从故事中读出故事,从而达到拓宽阅读面,加大阅读量的教学目的。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写作,对语文课本中的故事或进行合理的加工,或进行适当的概括,或发表自己的感想。

四、教学重难点:

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写作,对语文课本中的故事或进行合理的加工,或进行适当的概括,或发表自己的感想。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能够对语文课本中的故事进行相关的补充阅读和链接。

2.鼓励学生从文章中读出文章,从故事中读出故事,从而达到拓宽阅读面,加大阅读量的教学的思想内容上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含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点拨、创设情境、品析词句来理解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语,品析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教法、学法】。

(一)教法:

1、情境教学法: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情境教学法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审美特性,强调了教学中以情激发爱,以情打动人。

2、点拨法:生命的话题有点厚重,学生通过读文,虽然也能读出自己的体会,但是,游离于文本,脱离体验的体会只能是口号似的。所以,教学本课,必须通过教师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点拨促悟。

(二)学法:

1、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2、品读赏析:积累和丰富语言,运用语言。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生命”的名言。

【教学内容】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文本,梳理脉络。

课始,引导学生快速读文并回忆课文写了哪三个事例。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板书:飞蛾求生缝中瓜苗静听心跳)。

【设计意图:回顾文本,梳理课文脉络,符合学生整体感知的阅读心理。】。

(二)赏析词句,感悟内涵。

1、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这三个事例引发了作者关于“生命”的哪些思考?找出相关句子。

2、交流读书的体会,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句子1: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点拨方法:

(1)比较体验:引导学生通过动作表演感受“鼓动双翅”和“极力鼓动双翅”有什么不同。

(2)换位体验:假如你就是那只握在别人手中的飞蛾,你会想什么?

(3)范读--感情读。

(板书:敬畏)。

句子2: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点拨方法:

(1)联系香瓜子生长的环境,体会作者一连使用两个“竟”字的作用。

(3)情感朗读,回归课题。(板书:赞美)。

句子3: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

点拨方法:

(1)亲身体验--摸。

(2)直观感受--听。

(3)联系生活说说怎样是“好好使用”生命?

(4)激情朗读,读出对生命的珍爱。(板书:珍爱)。

(三)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讨论、感悟:“生命因为什么而美丽”。

1、杏林子全身瘫痪,行动不便,你觉得杏林子的生命美丽吗?

2、交流搜集的名言,感受他们动人的生命故事,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命意义的启迪,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我们要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板书:有限的生命无限的价值)。

3、播放《命运交响曲》,回读全文,并试背课文。

(四)阅读推荐、课外延伸:

书籍:

1、张晓峰的《敬畏生命》。

2、毕淑敏的《我很重要》。

3、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4、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5、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乐曲:

1、贝多芬的钢琴曲《命运》《英雄》《田园》。

2、华彦钧(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

第一场雪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谚语、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瑞雪兆丰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4.领悟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进行语言积累和表达方法的领悟。

2.体会作者借描写雪景所表达的预见到来年小麦丰收时的喜悦心情。

教学难点:

1.理解重点句。

(1)俗语说,瑞雪兆丰年。这并不是迷信,有着充分的科学根据。

(2)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作是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3)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2.作者是怎样在描述瑞雪的过程中透露自己内心的喜悦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谚语、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瑞雪兆丰年。

2.按照要求预习课文。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大家都见过雪吗?下雪是冬天特有的自然景象。说说自己的经历。

2.播放下雪视频和雪景视频,谈谈感受。

3.谈话:一场大雪后,往往给人们带来欣喜和快乐。我们今天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入冬的,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的。

4.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二、预习课文。

1.学习生字新词。

2.认真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这的,写出了这场雪的哪些特点。

3.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多读读,可以在旁边写一点自己的感受。

4.质疑。

三、检查预习完成情况。

1.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四、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小结:因为是,所以作者抓天气骤然变冷这个特点来写;又写雪前、雪中、雪后的情景,并对进行了联想议论。

2.读通课文,理清脉络。按下雪前雪中雪后联想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下雪前的天气变化。

第二段(3)下雪时的景色。

第三段(4、5)雪后的景象。

第四段(6、7)作者的联想。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思考课后练习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2.领悟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分段朗读课文。

二、教师点拨、突破难点,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大家思考:这一段的两个小节,各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分小组议论。(雪大、雪景美、人欢乐)。

(1)雪后的景色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出示课文插图,结合课文内容想像后的壮丽景象,学生可边看图边说。

4.朗读课文,读出喜爱之情。

过渡:其它几段又写的是什么呢?学习其余几个段落。

三、学习第一段。

1.朗读第一段,找出表示时间和天气变化的语句,并在书中勾画出来。

2.全班交流。

3.朗读第一段。

四、学习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下雪时作者怎样按先后顺序记叙了下雪的过程?先找出表示先后的词,再找出相应的下雪情景。

2.用对读的形式进行交流。

3.小结:这一段雪中的景象作者写得很细致,不仅写了样子鹅毛般的雪花,颜色地上白了;而且写了声音籁籁地不断往下落,偶尔压断枯枝,咯吱一声响。所以这段写得有序、有色、有形、有声。

五、学习第四段。

1.齐读这一段,画出本段的中心句。

2.你怎样理解瑞雪兆丰年的?它的科学根据是什么?

3.作者由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六、总结。

1.朗读全文。

2.你认为这篇课文哪部分写得好?好在哪里?

3.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

2.抄写你觉得写得好的语句。

3.收集有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试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教学过程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引导学生重点学习课文第三段在描写放晴后的雪景时,情景交融,字字句句流露出喜悦之情。在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中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认真阅读,加深对中心思想的理解。教学设计还注意了媒体的使用,注重学生的感受。

探究活动。

学会求异思维。

要想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素质的人,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求异思维,是与求同思维相对而言。求同思维是寻求唯一的一种答案,而求异思维是在多种假设和构想中寻求答案。像杯子有什么作用?芳芳说:杯子可以用来装水喝。圆圆说:杯子可以装上热水当作简易熨斗用,杯子也是工艺品。显然,芳芳的回答只局限于杯子是盛液体的工具,属于求同思维。而圆圆却指出了杯子的几种特殊用途,属于求异思维的范围。

下一看,有胃病的人为什么总到眼科医院去呢?似乎没有道理。但是,如果用求异思维方式寻求这个答案,却并不难。

你能用求异思维回答这个问题吗?

答案:

休漠的朋友去眼科医院上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