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骆驼教案中班(大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7 00:07:04 页码:11
最新骆驼教案中班(大全16篇)
2023-12-17 00:07:04    小编:XY字客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骆驼教案中班篇一

1、读懂课文内容,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学习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仔细分析的思考方法。

2、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3、朗读课文。

2课时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不同于一般情况,是没有见过骆驼的一位老人竟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老人是根据什么找到的吗?读读课文,你就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1、读课文,找出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着急的语句。

2、怎样描述商人的动作?表现什么?

3、读读老人说的三句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找出重点词语。

4、读读商人说的三句话,可以看出商人什么心情?

5、老人说不知道骆驼往哪儿去了?商人为什么忿忿地说话/表现了商人什么心情/

1、读课文,说说告诉我们什么?

2、看课文第一幅插图,想象两人之间的对话。

1、说说“不紧不慢”的意思。老人为什么不紧不慢地说?

2、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驮的是蜜和米、缺了一颗牙齿?

3、老人是怎样指点商人找骆驼的呢?

4、从老人所说的话中,你懂得了什么?

1、读课文,这段告诉我们什么?“果然”是什么意思?

2、什么叫指点?从哪些语句看出老人指点商人?

1、说说丢失的骆驼是怎样找到的?

2、老人和商人在遇到同样的问题时的表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学了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1、写法有什么特点?

2、从哪些语句看出老人观察细致?

骆驼教案中班篇二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观察很仔细,分析很具体。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读准字音,了解这一课里写谁找骆驼,找到了没有,大致上知道怎样找到骆驼的。

2、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探究老人是怎样指点商人找到骆驼的。

(1)阅读老人的判断句子,再读他观察的发现的句子。

(2)引导学生将老人的判断和观察到的现象一对应,从中弄清现象与判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

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如忿忿不紧不慢至于果然,在课文当中都有特定的意义,如不紧不慢,既反映了老人性格上的特点,更体现了他的胸有成竹;再如,用了至于一词,就强调了与发现骆驼沿途出现的一些现象相比,骆驼往哪去了的问题,就显得不重要了。

1、课文为什么先写了老人的判断,然后才写老人的观察?

2、说说自己用心观察,认真思索,获得的发现。

6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

(仔细观察分析判断)

本课的教学我重视了小组合作学习,但合作效果不佳。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这一课时中,我抓住教学难点,即老人为什么会这么详细地知道商人的骆驼的情况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但由于时间仓促,问题答案的得出并不是全体学生共同讨论的结果。从课后的练习中可以看出,少数中等生和差生并未参与讨论,致使练习错误较多。

骆驼教案中班篇三

1、了解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并能针对课文的主旨进行探究。

2、揣摩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

3、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思路。

4、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1、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找出并揣摩环境描写和细节秒界的语段。进而挖掘课文的主旨。

3、了解作者的写作时代和个人的经历,以文本为依据,分析文章的主题。

两课时。

1、导入。

2、学生交流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3、教师补充介绍,提问激趣。

1、组织接力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2、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交流探究:。

(1)文章的主要人物、事件。

(2)文章的情节和结构。

(3)文章的主旨。

3、选择重点段落精读,进一步分析探究:。

(1)勘探队的任务是什么?他们遭遇哪些恶劣条件?

(2)葛队长、老向导为什么作出舍弃骆驼的决定?

(3)如何理解范介民“跪倒在地”、“失声痛哭”,并且义无返顾地踏上。

寻找骆驼的行动?

1、课文最打动人心的是什么?

2、品读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出最形象、生动、最能打动人的语言并作简要分析。

1、以物喻人的写法:。

2、如何看待骆驼的`生命与人的生命?(范介民行为的价值)。

3、文章为什么要写范介民的上衣兜里“只有五元人民币,这钱是他第一个。

月留下的工资,准备寄给河北老家双目失明的老母亲”的细节?

1、为什么作者“听说了这个故事”,就认为“他足以让我铭记终生”?

我们今天如何评价范介民的选择?

骆驼教案中班篇四

1、读准文中加拼音的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表现的不同心理。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络驼和特点。

4、感悟“用心观察,就能有所发现”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同学互相提问等方式学习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通过自由读、分段读、分角色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引导学生对老人观察到的.现象和判断的结果作对应分析,弄清现象与判断、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这个故事,使学生体会到观察发现的乐趣,学会具体分析观察到的现象,仔细思考,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理解老人是怎样由观察到的现象推知骆驼的特点的

3、理解老人为什么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一、谈话引入

1、出示骆驼

这是什么?介绍骆驼。

二、初读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

跛 驮着蜜 愤愤地说 啃过 究竟 不紧不慢

愤愤是什么意思?跛又是什么意思?

2、自由读课文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在老人的指点下,终于找到了骆驼。

三、聚焦“特点”

这是一篇略读文章,咱们看看学习提示教我们要读懂哪些问题?读提示。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商人丢失的骆驼有什么特点?

1、自由读1 ―8 段,划一划。

2、交流:

板书:左脚有点跛 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缺了一颗牙齿

(1 )我们从商人和老人的对话中知道了骆驼的特点。那我们一起来读读他们的对话。自由读。

(2 )分角色读

(3 )男女生分角色读

3、商人以为一定可以找到了骆驼了,可是老人说:――这时候,商人――

四、聚焦“推测”

1、那老人到底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个别读第10 段。

2、板书老人看到――,知道――。

理解:跛 表演左脚有点跛

观察图片掉落的蜜和米;

树叶比较:哪张是骆驼咬过的

3、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准确判断)

4、句式:老人之所以知道( ),是因为看到( )。

因为老人看到( ),所以知道( )。

5、那么,老人看到的情况有三个,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呢?

究竟换一个词语。( 到底)

五、聚焦“结果”

1、商人找到骆驼了吗?从哪里看出来?

2、“果然”一词说明了什么? 3、齐读

六、拓展延伸

老人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帮助商人找到了骆驼。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都有着无穷的奥妙,让我们也做一做生活的有心人,像老人一样,去观察、去发现,下节课,我们就去交流我们观察中的发现。

七、作业

观察一种植物或动物,把观察中的发现记录下来,下节课交流。

骆驼教案中班篇五

1、读懂重点词句,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人物的对话,了解人物的性格。

通过理解xx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

录音机、磁带、挂图。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粗知课文内容。

1、学生各自朗读,解决难字、难词。

2、指名读课文,理解词义。

3、用“--”线把老人说的话画出来,体会句子的含义。

4、按照“找骆驼--顺着脚印找--果然找到”的线索,把自然段归并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1-9自然段)老人根据所见和商人对话,商人认为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

第二部分:(10自然段)老人告诉商人应该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

第三部分:(11自然段)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

三精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出示挂图)。

1、走失了一只骆驼,商人的表现怎样?找出重点词语。

2、老人怎样回答?读读老人说的话。(出示“骆驼”的挂图)。

3、商人听了老人的话,又是怎样表现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请大家讨论讨论。(提示:看课文第一幅插图)。

老师:老人所说的骆驼和商人丢失的骆驼一模一样,他看见过丢失的骆驼吗?肯定是没有。

4、老人为什么能说得这么详细呢?他的依据是什么?

老师肯定并引导:同学们认真读了课文,说得都很好。老人不仅仔细观察,以看见的现象为依据,而且动脑筋思考、进行分析,所以说得很详细。老人告诉商人,应该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

5、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商人是怎样找到骆驼的?你从中有些什么体会?请大家自由发言。(提示:看第二幅插图)。

老师:同学们谈的不错。“指点”的意思是:指出来使人知道。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到骆驼的.关键是:遇到问题,根据看见的现象能动脑筋分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此时,教师可以放音乐磁带)。

三人为一小组。(旁白、老人、商人)要读出各自的语气,体会人物的感情。

五板书设计。

找骆驼。

指点。

老人(不紧不慢)果然商人(忿忿)。

看见分析。

右边深左边浅(跛)着急赶上去问。

右边米左边蜜(驮的东西)别哄我。

牙齿印(缺一颗牙)。

六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把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多读几遍。

2、写出反义词。

前--()深--()详细--()。

左--()紧--()失去--()。

骆驼教案中班篇六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表现的不同心理。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

3.通过比较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走失”“详细”“愤愤”“不紧不慢”“指点”等词语的意思。

4.读懂故事,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这样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老人是如何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有这些特点的。

幻灯片课件

一、谈话引入

1、出示骆驼图片

提问:这是什么?介绍骆驼。

2、骆驼是沙漠之舟,人行走在沙漠必须靠骆驼,可是一位商人却丢失了一只骆驼,可着急了,今天,我们和他一起来找骆驼。

出示课题:找骆驼。

3.齐读课题,学习骆驼的读音,“驼”字在这个词语里应该读轻声。

4.听范读,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1-9自然段,思考: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板书:左脚有点跛;左驮蜜,右驮米;缺了一颗牙齿

2.商人丢失了骆驼后心情怎样?(着急)指名读,读出商人着急的心情来。

4.分男女生读,师生合作读,体会商人的心情变化。

6.老人不紧不慢地说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第10自然段,边读边划出:老人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指名说)

出示课件:

因为(),所以()。

又因为(),所以()。

还因为(),所以()。

7.那么,老人是怎样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呢?(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准确判断)

三.拓展延伸:

1.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终于找到了丢失的骆驼,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有什么启发?

2.商人找到骆驼后又遇到了老人,他会对老人说什么

四.总结:

老人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帮助商人找到了骆驼。本单元的重点,就是要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学会观察,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都有着无穷的奥妙,让我们也做一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像老人一样,去观察、去发现,下节课,我们就去交流我们观察中的发现。

骆驼教案中班篇七

这堂课闫老师只是带着学生捋了一遍课文,联想多,分析少。闫老师做的主要是两件事:一是跟学生一起搞清作者写了一些什么;一是问学生通过这些你联想到了什么。

因此这堂课显得很细碎,缺乏整体的战略构思,缺乏有力的骨架,特别缺乏关于语文知识教育的构想。也就是说,教师基本上是在跟着作者的思路和感情跑,教师给自己的定位仅是林海音的忠实读者。我想这也是需要的,但很不够,因为语文教师不是一般的读者。

语文教师的本职工作是以课文为一种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同时进行人文熏陶。语文教师之所以为语文教师,他的标志性的工作是语文知识教育。人文熏陶是各科都能进行的,每个教师都有责任,课外也能进行,只不过语文教师这方面担子比别人重一些就是了。

从这个角度看,闫老师这堂课在课程内容开发上比较薄弱。

我若讲这一课,会怎样构思呢?

我想试试以作者这句话为纲: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1、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她的写作冲动是什么?写作目的是什么,(想让自己怀念的东西永存。)。

2、接着问:为了使自己怀念的东西永存,你会写什么内容,怎么写法呢?(让学生研究课文,讨论。结论是:写自己印象最深的事情,写形象的东西。)。

3、继续问:你们现在写作文的目的是什么?(可能的答案是:为了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然后告诉学生:这正是很多同学写不好作文的重要原因。真正的好文章,极少为完成任务而写的。自己有真实的写作冲动,才能写出好文章。

4、最后问:你们哪一位想像林海音一样,把自己怀念的东西永存下来,那你就写点东西吧,等你长大再看,一定很有趣。(这是自愿完成的作业。)。

总之,这是一堂以林海音的文章为例子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方法辅导课。我有明确的语文知识教育目的。

闫学答:

人文熏陶是这个文本的内在要求。

——与王晓春老师商榷。

非常感谢王晓春老师对这节课的点评。

让我们来思考一下王晓春老师提供的上课思路。不难发现,王老师是把《冬阳·童年·骆驼队》这样的文本完全当成例文来上的,教的是写作知识,整个课堂完全定位在语文知识教育这个目的上。这样的教学思路固然明晰,却忽略了文本所体现的极为丰富而复杂的人文内涵。王老师认为语文教师的本职工作是以课文为一种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同时进行人文熏陶,那么,王老师也是赞成在语文课上既教知识,又进行人文熏陶的。但我从王老师的四个步骤中只看到了教知识,看不出人文熏陶。

我与王晓春老师最大的分歧在于:首先,我很不赞成把这篇文章当成例文来教。虽然作者写的是童年往事,但绝不是儿童作文。一个远离故土几十年的中年人,回顾自己的童年生活,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幅难忘的画面。那冬阳下的骆驼队依然行走在遥远的记忆里,缓慢悦耳的驼铃声依然响在耳边……几十年之后,那份童真、童趣、童心依然清晰可辨,但是童年却永不再来。如果我们有第二个童年,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也许我们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人生感触。可是,每个人都要长大。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宿命。如果说我们的心灵都有一个故乡的话,这个故乡可能就是我们的童年。正因为如此,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静静地流淌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品读此文、读者就像是在品尝一杯淡淡的清茶,又像是在欣赏一朵素雅的小花。在这样的文字中,你很难找到华丽的词句,也绝对找不到矫情的故作姿态,更难找出某种我们能够定义的写作方法,完全白描。完全自然,坦白地、不紧不慢地讲述着童年的故事。我不知道王老师为何对此视而不见。尽管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章是多方面的东西,一篇文章可从种种视角来看,也可以应用在种种的目标上。但这样一篇文本,我依然认为人文熏陶更重于语文知识;此课教学的立足点不在知识,而在于感受氤氲在文字中的丰富、唯美的情感内蕴,从而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语言文字最大的优势在于给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透过文字想画面,通过文字生联想,在语文教学乃是天经地义。如果一定要问我这节课教的知识在哪里,那我是否可以说我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看了王老师的上课思路,我不能不感到遗憾,为林海音、也为她的文章叫屈--王老师实在是低估了这个文本。

其次,我很不赞成面对情感内蕴如此丰厚的一篇文章抱着一种为写作而学、为写作而教的'完全功利性的阅读心态。王老师教学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让学生寻找作者的写作冲动、写作目的,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作者想让自己怀念的东西永存,然后由这个结论引发出后面预设的三个步骤的写作知识教学。这个结论的得出,王老师是有自己的根据的,文章中有这样的话:……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很显然,这个结论虽然正确,但这个答案却是找出来的,完全不用经过大脑的思考,直接就可以从这个段落中找到,学生完全不费什么力气。这样的问题设计完全置学生的阅读感受而不顾,只为了后面教师预设好的要教写作知识。却把文本丰厚的情感内蕴一笔抹杀掉了。

我很赞成王晓春老师的这一观点--语文教师不是-般的读者。的确,一般的读者只要自己感悟就行了,至于感动与否,甚至理解与否,都没有多大关系,但语文教师却要承担起引导学生感悟的职责。但请不要忘了,这必须以教师自身的感悟为前提,否则我们就无法与学生对话。看了王老师的上课思路,除了明确的教学目的和要教给学生的写作知识,我看不出王老师对文本本身的感悟,更看不出学生读了文本有何感受。如果只是为了教写作知识,我倒觉得林海音的这篇文章并非是最佳范本。

骆驼教案中班篇八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通过学习,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的道理。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1课时。

1.同学们,你们见过骆驼吗?那么,你们知道骆驼在沙漠中,它是人们和商人们一种主要的交通工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骆驼》这个故事。

2.揭题、板书、读题《找骆驼》。

师:同学们想从课题中知道些什么吗?

3.质疑。(生:我想知道,是谁在找骆驼?为什么要找骆驼?他能找到吗?……师板书:谁?走失——找?)。

1.(出示自学提示)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师板书:商人、走失、找、问、老人)。

2.检查字词认读。

(出示思考题)过渡:同学们商人找骆驼,他在老人的指点后才找回自己的骆驼。但是,你们知道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又是怎么知道骆驼这些特点的?这两个问题就是我们本节课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学习1——9自然段。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然后同桌交流: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交流汇报。

(1)师:你知道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生答。

3、指导朗读(出示商人和老人的对话《1》课件)。

(1)师:现在老师来扮演老人,谁来扮演商人?

(2)分角色朗读。(2人读、分组读,强调老人的性格特点:不紧不慢)。

过渡:同学们,老人对骆驼特点是那么的熟悉,可是又说骆驼去哪儿了,他也不知道。这下可把商人给欺蒙了!谁能来读读商人说的话?该用什么语气读?(生气)(先指2人分角色读,再分2大组读)。

学习课文10——11自然段。

过渡:商人这么生气,老人生气吗?那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呢?请大家一起来学习课文10——11自然段。

1.(四人小组)先读读老人说的那段话,然后讨论一下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2.交流汇报。(出示商人和老人的对话《2》课件)。

3.进行填空练习。(出示填空课件)。

4.朗读指导。

(1)(师引读、生接读,同桌互读,齐读。)。

(2)同学们当你读到知道的时候,你该用什么语气读?—(越读越高兴)。

过渡:当商人听了老人的一番指点后,他能找到骆驼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果然)下面一起来看看画面(出示课件)。

5.(出示说说议议课件)同学们故事中的老人,你觉得他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收获吗?(生答:他是一位用心观察事物和认真思考问题的老人,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做一个用心观察事物和认真思考问题的学生,只有这样做才能从生活中去发现许多奥秘。)。

过渡:同学们,骆驼是沙漠里的船,商人要做生意,那么骆驼是他们必不可少的一种交通工具。下面请欣赏图片。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丢、找、问)。

商人————————————————老人。

(指点)。

用心观察、认真思考。

骆驼教案中班篇九

学习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

1、了解上任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2、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课前准备:字条,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寻人启事》。

2、指名读。

3、讨论“根据哪些内容能找到这个人。”(板书:特征)。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交流。

三、品读课文。

(一)品读第一段。

1、谈话讨论:商人到外地采购货物带骆驼干什么?

骆驼会在什么情况下走失呢?

此时商人的心情怎样?

2、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第一自然段的文章。(自由读,指名读)。

3、通过重点词语体会商人的心情。

“找了很多地方”“赶上去”等词语。

4、指导朗读。

过渡:刚才我们知道找人的时候要知道这个人的特征,那么找骆驼呢?(生答)。

(二)小组合作学习(2—10自然段)。

1、出示问题:(1)商人的骆驼有什么特征?

(2)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征的?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认为重要的或者认为与问题有关的语句,然后跟同桌互相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解决问题。

(1)生汇报第一个问题,师板书骆驼特征。

(2)指导朗读。(出示对话,体会老人说话时的语气跟商人此时心情的变化。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学生自由朗读,分角色读,师生合作读)。

(3)汇报交流第二个问题。

a\指名读自己画的有关语句。

b\用自己的话说说老人怎样知道骆驼的特征的.(师板书老人看到的现象)。

c\练习用“因为…….所以…….”说话。(先说原因,后说结果)。

再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话。(先说结果,再说原因)。

(4)指导朗读。

过渡:根据老人的指点商人找到骆驼了吗?(找到了)。

(三)朗读第11自然段。

四、拓展练习。

师:假设商人没有找到骆驼,你还能有什么办法帮他找到吗?

(生讨论)。

学写启事。

1、学生模仿寻人启事,练习口述《寻骆驼启事》。

2、学写启事。

3、课堂交流展示。

骆驼教案中班篇十

1、能独立认识本课“骆驼跛驮忿哄啃”7个生字。积累词语10个。

2、能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按照老人的指点,商人为什么能找到丢失的骆驼。

3、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按照老人的指点,商人为什么能找到丢失的骆驼。教学难点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出示骆驼图片,说说你对骆驼的了解。

2、出示课题:37找骆驼学习生字: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思考:老人问了商人哪三个问题?用直线划下来。

5、各种方法读课文19节,体会商人的心情变化。

三、总结讨论,感悟内容。

1、找你的好朋友分角色朗读(全班作点评)。

2、分角色读。

3、师生合作读文。

4、讨论:老人为什么没有看见过骆驼,却能准确地说出骆驼的特征?

四、师总结板书。

骆驼教案中班篇十一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通过学习,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的道理。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收集有关骆驼的资料。

1课时。

一、提问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骆驼吗?那么,你们知道骆驼在沙漠中,它是人们和商人们一种主要的交通工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骆驼》这个故事。

师:同学们想从课题中知道些什么吗?

3.质疑。(生:我想知道,是谁在找骆驼?为什么要找骆驼?他能找到吗?……师板书:谁?走失——找?)。

二、朗读课文,理出线索。

1.(出示自学提示)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师板书:商人、走失、找、问、老人)。

2.检查字词认读。

(出示思考题)过渡:同学们商人找骆驼,他在老人的指点后才找回自己的骆驼。但是,你们知道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又是怎么知道骆驼这些特点的?这两个问题就是我们本节课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三、根据学习提示,练读课文对话,解决问题一。

学习1——9自然段。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然后同桌交流: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交流汇报。

(1)师:你知道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生答。

3、指导朗读(出示商人和老人的对话《1》课件)。

(1)师:现在老师来扮演老人,谁来扮演商人?

(2)分角色朗读。(2人读、分组读,强调老人的性格特点:不紧不慢)。

过渡:同学们,老人对骆驼特点是那么的熟悉,可是又说骆驼去哪儿了,他也不知道。这下可把商人给欺蒙了!谁能来读读商人说的话?该用什么语气读?(生气)(先指2人分角色读,再分2大组读)。

四、根据学习提示,细读老人的'话,解决问题二。

学习课文10——11自然段。

过渡:商人这么生气,老人生气吗?那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呢?请大家一起来学习课文10——11自然段。

1.(四人小组)先读读老人说的那段话,然后讨论一下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2.交流汇报。(出示商人和老人的对话《2》课件)。

3.进行填空练习。

4.朗读指导。

(1)(师引读、生接读,同桌互读,齐读。)。

(2)同学们当你读到知道的时候,你该用什么语气读?—(越读越高兴)。

过渡:当商人听了老人的一番指点后,他能找到骆驼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果然)下面一起来看看画面(出示课件)。

5.(出示说说议议课件)同学们故事中的老人,你觉得他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收获吗?(生答:他是一位用心观察事物和认真思考问题的老人,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做一个用心观察事物和认真思考问题的学生,只有这样做才能从生活中去发现许多奥秘。)。

过渡:同学们,骆驼是沙漠里的船,商人要做生意,那么骆驼是他们必不可少的一种交通工具。下面请欣赏图片。

五、欣赏图片——沙漠里的船(出示课件——音乐伴奏)。

六、资源共享(机动)。

七、总结(看板书小结)。

八、作业(出示要求)。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骆驼教案中班篇十二

教学目标:

1、读懂重点词句,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人物的对话,了解人物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粗知课文内容。

1、学生各自朗读,查字典解决难字、难词。

2、指名读课文,理解词义。

3、用“——”线把老人说的话画出来,体会句子的含义。

4、按照“找骆驼——顺着脚印找——果然找到”的线索,把自然段归并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1—9自然段)老人根据所见和商人对话,商人认为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

第二部分:(10自然段)老人告诉商人应该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

第三部分:(11自然段)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

三精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出示挂图)。

1、走失了一只骆驼,商人的表现怎样?找出重点词语。

2、老人怎样回答?读读老人说的话。(出示“骆驼”的挂图)。

3、商人听了老人的话,又是怎样表现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请大家讨论讨论。(提示:看课文第一幅插图)。

老师总结:老人所说的骆驼和商人丢失的骆驼一模一样,他看见过丢失的骆驼吗?肯定是没有。

4、老人为什么能说得这么详细呢?他的依据是什么?

老师肯定并引导:同学们认真读了课文,说得都很好。老人不仅仔细观察,以看见的现象为依据,而且动脑筋思考、进行分析,所以说得很详细。老人告诉商人,应该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

5、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商人是怎样找到骆驼的?你从中有些什么体会?请大家自由发言。(提示:看第二幅插图)。

老师总结:同学们谈的不错。“指点”的意思是:指出来使人知道。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到骆驼的关键是:遇到问题,根据看见的现象能动脑筋分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此时,教师可以放音乐磁带)。

三人为一小组。(旁白、老人、商人)要读出各自的语气,体会人物的感情。

五板书设计。

找骆驼。

指点。

老人(不紧不慢)      果然             商人(忿忿)。

看见            分析。

右边米    左边蜜   (驮的东西)        别哄我。

牙齿印              (缺一颗牙) 。

六作业设计。

1、   朗读课文,把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多读几遍。

2、   写出反义词。

骆驼教案中班篇十三

1.认识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6课,《找骆驼》。

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出示自学提纲: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据什么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指名答,师生评议。)。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树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你觉得那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1.自读,领悟情感。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1.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1.熟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密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

(仔细观察分析判断)。

骆驼教案中班篇十四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学习老人是如何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

弄清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理解重点词句。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

师: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自悟。

出示自学提纲:(课件)。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据什么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

(指名答,师生评议。)。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四、再读课文,品评人物品质。

你觉得那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自读,领悟情感。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总结。

骆驼教案中班篇十五

1、学会本课十个生字及组成的词,并认读“肯、脖、输、跪”四个二类字。

2、能把课文的内容表演出来。

3、通过看图和学文,教育学生懂得全面看待自己别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是不对的。

1、课前让学生总结自己的短处和同学的有哪些长处。

2、《骆驼和羊》的幻灯片、本课重点段落的幻灯片、词语卡片。

一、看图导入:

同学们,(指着投影出现的骆驼和羊的图)画上画的是什么?它们长得怎么样?(学生各抒己见,预设学生心理:骆驼长得高,羊长得矮。)

就因为一个长得高,一个长得矮,两人都认为自己的高好,自己的矮好。于是就发生了比一比的故事来了,大家想不想知道?(齐读课题:第十五课《骆驼和羊》指导读好“骆驼”一词。)

二、读文、看图、初知内容。

1、请听故事。――(听课文录音,起范读效果。)

2、自由读,提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全文有几段?有几幅图?每一段和哪一幅图对应?

3、检查并认读生字新词:骆驼、他们俩、围墙、茂盛、摇头、很窄、大模大样、评理。

4、分组、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感悟词句。

1、看各张投影片,思考:骆驼和羊为了什么事争论起来?

2、四人小组合作、探究。(预设学生心理:他们为高好还是矮好而争论,都在夸耀自己的长处互不服气,所以争论起来。)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注意读出他们俩的傲慢、肯定的语气。

4、指名感情读第一段的两句话:

骆驼说:“我可以做一件事情,证明高比矮好。”

羊说:“我也可以做一件事情,证明矮比高好。”

6、四人小组合作、探究:骆驼和羊怎么证明自己的好的。划出骆驼和羊证明的地点和动作。

7、四人小组表演骆驼和羊证明的方法。其它组评议,体会、感悟“围墙、茂盛、扒在、脖子、摇头、不肯、认输、又窄又矮、大模大样、跪下、钻进”词语的含义。

四、拓展与巩固。

1、说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体会?(预设学生的回答: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2、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没有看到别人的长处。3、我们应该看到自己的短处,不断改进自己的短处,让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

2、同位互说,全班汇报说,说说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

3、总结谈话。我们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同时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这样就会使我们自己变得更好,做事更出色了。

4、他们俩争过不停,后来要找谁评理呢?好,我们下节课来看看老牛是不是也这样说的?

五、作业设计。

1、感情朗读课本,说说自己学到的新知识。

2、认读本课的生字、词。

附板书:15、骆驼和羊

骆驼图羊图

抬头、吃到、树叶(长处)抬、扒、吃不着(短处) ――长得高好

跪、低头、钻、进不去(短处)大模大样进去(长处) ――长得矮好

骆驼教案中班篇十六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道理。

2、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

理解老人为什么没看到骆驼却把骆驼的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

课件:猜谜语引入。师介绍:骆驼是沙漠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想要在沙漠中运货,可离不开骆驼。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骆驼的一篇课文。

师:读课题,根据老师给你们提纲自渎课文,让你们带着问题进行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

出示自学提纲:

(1)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1、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

2、理解词义。

师:通过自学,你理解了哪个词语?

忿忿:很生气的样子。

不紧不慢:不急也不慢,不慌不忙的样子。

3、齐读词语。

4、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词语的意思明白了,那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判断,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师: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可以划一划有关的句子。

(1)商人走失的骆驼是什么样子的?(2)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师:把你的思考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也听听别的同学有什么发现。

(1)出示:

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

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

(2)填一填,说一说:(出示)。

因为老人看见,所以知道;

因为老人又看见,所以知道;

因为老人还看见,所以知道。

(3)句式比较,从“果然”理解老人的判断准确无误。

师:同学们,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最终找到骆驼了吗?(找到了)你从文中哪个词知道的?(果然)。

师:请你比较这两句话,说说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第二句)。

从“果然”这个词你可以体会到什么?(老人的判断非常准确)用“果然”练习说话。

(4)读一读,想一想。

师: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呢?请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想一想。(老人善于观察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进而指点商人找到骆驼。)。

4、启发学生思考。

师: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我们要像老人那样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解决问题。)。

5、教师小结。

师: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样子,却凭着他的观察力和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1、想象,再读课文。

师:下面我们来表演读一读商人和老人的对话,要想象他们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

2、给人物语言补充提示语,指名读。

师:老师给他们的对话加了提示语,你能看着提示语,读得更好吗?

3、分角色读。

师:老师请两位同学来演一演商人和老人。(指名)。

男女生合作,男生演老人,女生演商人。(男女生合作读)。

师:请你任选其中一项说一说、写一写。

1、你想对老人和商人说什么?

2、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说些什么?

师: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明白了:遇到问题,不能光着急;要冷静,要动脑筋思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